安徽省阜阳市鸿升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鸿升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鸿升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阜阳市鸿升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阜阳市鸿升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阜阳市鸿升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据统计l912~I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C.规范了民族工业发展的秩序

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参考答案:C解析:1912―1919,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得到了北洋政府的鼓励:袁世凯窃踞临时大总统位之后,经济上执行的也是比较宽松的政策,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矿业、渔业、林业等很多方面。故本题选择C项。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民国初年经济政策实施的理解。2.《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纸张、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

)A.分别利用了各国最先进的技术

B.体现了各国不同的技术优势C.象征六国的合作

D.说明文本制作的工序复杂参考答案:C3.清末以来,美国形象在中国教科书中所发生的变化和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解释,反映了近百年中国的美国研究及中国人认识美国的里程,以下哪一项反映的是民国初年中国人心中的美国形象A.火车时代,堪比道家所言“乘风而行”

B.战略盟友,民主国家C.纸老虎,一天天坏下去

D.政治典范,民权楷模参考答案:D4.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参考答案:B5.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称:“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应当没收全部财产,判处三年以上的监禁,并强迫其劳动。”这一做法造成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供应物资B.劳动力减少,工业化受到阻碍C.政府加强干预,计划经济形成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参考答案:A由材料“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可以得出当时物资供应必须有供给委员会的凭证,不允许私人买卖,导致市场上商品供应缺乏,物价上涨,A符合题意;BCD均与材料无关。6.“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这一论述

(

)A.系统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B.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C.肯定了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D.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参考答案:B本题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理解考试要求的能力,切入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材料并没有涉及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故A项错误。马克思认识到财产和劳工的对立,劳工具有“阶级觉悟”,并且进行了阶级对抗,这使马克思对阶级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产生了重要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工人运动对马克思的影响,没有涉及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故C项错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材料并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具体内容,无法揭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故D项错误。7.下列中所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A.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盐酒税成为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东晋雕塑家、画家戴逵,铚县(今濉溪临涣)人,擅长佛教雕塑,被誉为“中国式佛像之父”。戴逵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洛神赋图》是其代表作品之一。C.明清皖南棠樾牌坊群,每座牌坊都有情感交织的故事,如父慈子孝的,乐善好施的,守节的等建立牌坊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封建宗法制统治D.安庆内军械所的“内”至上含有以下几层含义:内部供应;内部使用;技术完全来自中国国内。它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标等历史素材,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一一对照图表中的“史实”与“结论”,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结论的“主要来源”,无从体现;B项,结论与史实不相关;C项结论的“进一步强化封建宗法制统治”与所给“史实”不相符合,排除。进一步可知,D项,史实和结论相吻合,表述客观,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8.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以“两面三刀”来概括法家思想的特点,“两面”指的是赏,罚,“三刀”指的是

A.法、智、信

B.仁、义、礼

C.法、术、势

D.法、智、权参考答案:C9.美国学者托尼·朱特在《战后欧洲史》中说:“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的汽车增长,因战争和战后的短缺而中止了,但从1950年到1980年,它的汽车拥有量隔10年增长一倍。……意大利私人拥有汽车量1965年是550万辆,1970年超过1000万辆,1975年约有1500万辆。”关于上述现象出现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A.二战后汽车消费需求释放

B.欧洲“福利国家”制度推行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D.“知识经济”模式快速运行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的汽车增长,因战争和战后的短缺而中止了”而战争结束后,数量的增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所谓福利国家制度,二战后,就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福利制度以团结互助的精神通过税收缩小贫富差距,具有普遍性,几乎惠及所有公民,使得购置汽车成为可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内私有制+国家干预经济相结合,推动度过经济危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知识经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0.每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的时候,都要把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北侧正中央,他与毛泽东对视前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的人们,见右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A.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完全一致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C.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规划了新中国的发展方向

D.新中国的成立是对孙中山革命目标的继承和发展参考答案:D11.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原因有(

)①到东方去寻找黄金②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③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④《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的流传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参考答案:考点:新航路的开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包括①②④,③是其条件之一,C项正确。AB两项都含有③,均排除。D项不全面,排除。故选C。12.从商周时起,越人就有以原始瓷器随葬的传统。战国时期百越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少有青铜礼器出土。这一现象说明A.宗法分封制在南方得到完整保存B.战争频仍促进了青铜冶铸业发展C.手工业官营不利于生产技术改进D.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交融参考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以大规模使用陪葬器物为重要特征的重敛厚葬之风是中原传统丧葬习俗的重要特征之一,依据材料可知,商周战国时期这一风气逐渐向周边百越等民族的居住地区传播扩展,说明了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交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宗法分封制是按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配政治权利,与重敛厚葬的风气出现在南方地区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百越等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厚葬风气,与青铜冶铸业的发展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百越等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厚葬风气,并未涉及手工业官营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参考答案:A14.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法家思想的影响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皇权意识的增强

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参考答案:D15.右示材料说明当时A.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B.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战略方针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参考答案:K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A解析:从材料中“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今后要再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说明当时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16.1504年,人们在葡萄牙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威尼斯的五分之一,威尼斯商人被迫廉价出售货物。从此之后,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欧洲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B.中东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C.价格革命刺激了经济增长

D.葡萄牙控制了地中海商贸参考答案:A由材料“1504年”“葡萄牙”“威尼斯”“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等关键信息可知,世界开始了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所以答案选A;由材料并不能得出中东经济地位的提升,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价格革命,排除C;D与史实不符,排除。17.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两百年后,英国废除该条例。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

B.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C.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的开展参考答案:B18.公元前445年,罗马保民官卡努优斯制定法案,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公元前326年,彼提留法案废除罗马债务奴役制;公元前287年,霍腾西阿法案使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这表明古代罗马

A.平民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

B.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C.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日益扩大

D.贵族与平民间矛盾不可调和参考答案:材料强调的是根据法律的规定平民也拥有更多的权力,即材料表明古代罗马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扩大,故C正确;奴隶主贵族才是罗马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排除A;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得以确立的是希腊而非罗马,排除B;选项D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排除。C19.马克·吐温在《竞选州长》中描写自己因为名声好而且“生平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而信心十足地参加纽约州州长的竞选。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后来的报纸揭露了他一系列罪行:伪证罪(有34人作证)、盗窃、毁谤、酒疯子、贿赂犯、讹诈犯、拐尸犯,而且都有人证!在一次民众大会上,有9个不同肤色的小孩子抱着他的大腿叫爸爸。马克·吐温的描述主要是为了A.发泄个人对选举的不满B.揭露美国民主的虚伪性C.批评美国民主制的弊端D.批评美国社会缺乏诚信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号称名声好而且“生平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的准备竞选的州长“实际上”却是一个恶贯满盈的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民主的虚伪性、虚假性,所以马克?吐温的描述主要是为了揭露美国民主的虚伪性,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民主的虚伪性20.下列条约内容中能反映出列强对华侵略“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和财政上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依附”的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参考答案:C考点:本题旨在考查《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主要限于外贸领域,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只有通商信息,没有提及投资、生产、开厂的内容,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入侵,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不涉及通商、投资的信息,故D项错误。21.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说:“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前,毛泽东就在中央领导的集体的小范围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毛泽东“以苏为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案是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参考答案:D22.建国后召开的某次大会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等各界、各民族代表。这次会议A.为新中国建立做好准备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展提供了保障C.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D.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参考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建国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工农业劳动模范”以及解放生产力可知当时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和小生产者,根据所学判断其时间为国民经济恢复后至三大改造前,选项B正确;材料中明确指出是建国后,选项A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三大改造完成后,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被改造,选项C与材料不符,排除;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D。【点睛】解题关键在于通过材料“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来界定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制度是在三大改造后消失,由此可以界定出材料时间在国民经济恢复后,三大改造前,界定时间后基本可以顺利解答此题。23.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B.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C.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D.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不能表明传统文化的衰落,故A项错误;“师夷长技”不是民主宪政的探索,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故C项正确;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是指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逐渐解放出来,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24.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想参考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为民族生存”“摆脱危机”说明“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近代以来的救国意识的觉醒,A项不属于近代救国意识,C、D项晚于B项的救国主张。故选:B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正确区分四个选项产生的时间和本质特征。25.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他把中国历史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可能最适合A.秦始皇统一前的中国

B.清朝1840年以后的中国C.远古传说时期的中国

D.秦朝到明朝时期的中国参考答案:B26.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宣传图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是

)①

④A.④③②①

B.④①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参考答案:D解析:①是抗战时期,时间是1937年12月;②是土地革命时期,时间是1927年;③是解放战争时期,时间是1947年;④是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27.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

)

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

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C.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D.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参考答案:B28.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C.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D.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参考答案:B29.2006年4月19日,某报纸刊登一篇题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文章中指出:“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它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

B.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

C.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

D.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参考答案:C30.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到某种治史方法是说,“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段分别。”这种治史方法是A.唯物史观

B.文明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参考答案:A

解析:唯物史观也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从材料的“以阶级斗争为灵魂”即可判断选择A项。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文化传承的平台,学校发展铭刻着时代的烙印。材料一宋朝简明学制图——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注:国子学:最高学府,招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学生。太学:招八品以下子弟或平民优秀子弟为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书、《内经》、《道德经》、《庄子》等。辟雍:太学分校。四门学、广文馆:准备参加科举的预备学校.武学:宋朝始设,为应对外患培养军事人才。律学:设断案和律令两个专业。书学、画学:主要学习书法,绘画专业课程及《论话》等理论课程(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官学教育的特点。材料二东京大学于1877年成立。东大模仿德国大学的做法,国家主义色彩浓厚,文理科比例为6:4,鼓吹“法科万能”,为日本现代化培养出数以万计的政治、技术官僚和高级研究人员。到19世纪末,日本大部分阁僚均毕业于东京大学。到世纪之交,日本的医科大学借助于兰学时代的雄厚基础,已接近国际水平。1878-1900年共培养35200名大学毕业生,基本上满足了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此外,日本认真学习西方的实业技术教育制度,注重中等技术专科人才的培养,到1900年中等实业技术学校已有290所,为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日本工厂,企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熟练、敬业的技术员和技工。明治时期的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马克垚《世界文明史》(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大学创办的背景,并简述其对日本的影响。材料三1898年7月,光绪帝批准总理衙门上奏的《大学章程》,置仕学院。12月京师大学堂开学,设诗、书、礼、仪及春、秋六科。1899年,中西并学,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为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教育的开端。1902年,师范馆开学招生,甄拔各省绩学之士。振兴实业为其办学宗旨之一.1907年,进士馆改为法政学堂。1909年,始筹办分科,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各科俱以预科及译学馆毕业学生升入,近代意义的大学初具规模。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校,总监督改称校长。1917年,蔡元培任大学校长,整顿校规,祛除弊习,停办工、农各科,专办文.理、法三科。全校学生增至两千人,校中又创设各会,如进德会、哲学会、理科化学演讲会、雄辩会,体育会、技击会、阅书报社、学生储蓄银行、消费公社等。——摘编自《北大简史:京师大学堂到2l世纪的北京大学》(3)阅读材料三,对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从中央到地方形成比较完备的管理体制;学科类型多样化;重视儒学,同时也大力提倡道教和佛教;体现严格的等级制(为封建统治者服务)。(2)背景:日本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为日本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培养大批专门人才;促进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3)甲午战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改革的呼声,1898年,光绪帝批准开办京师大学堂,学习内容和学科设置体现中西合壁的特点,为清政府培养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人才;《辛丑条约》签订后,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实施新政,废除科举制,京师大学堂增设了多个实用学科,近代意义的大学初具规模,利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出现各种学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传播新思想,使人们受到了民主、科学洗礼。总之,北京大学课程设置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其创立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1)依据材料一结构图和文字信息从管理体系、办学多样化以及教学内容等角度分析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1877年”从明治维新和工业革命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基本上满足了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治时期的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信息归纳回答。(3)依据材料三中“1898年”“1902”“1912”“1917”四个年代从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四个时期分别阐述北京大学经历的办学历程,最后从课程设置、培养人才以及促进教育近代化等角度总结回答。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一个前提、两个充分、五个步骤。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3.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32.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材料二、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年)》材料三、《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材料四、美国政府正式通知国会,向台湾出售包括两艘佩里级护卫舰等在内的系列装备,共18.3亿美元。美向台湾出售武器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中方决定采取必要措施,包括对参与此次美方向台湾出售武器的企业实施制裁。——摘编自2015年12月12日《参考消息》(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3)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1)窃取: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原因: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2)中国观: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或中国抗美援朝)。(3)变化:由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积极为主)。原因:美中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对美政策的变化);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国际形势的变化。(4)中美关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本题主要考查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第(1)问,第一小问“如何窃取”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抗日战争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中国观”根据材料“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回答。第二小问“背景”根据当时的国际背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朝鲜战争”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图表内容分析得出。第二小问“原因”根据当时的中美关系、中国的发展状况、国际形势的变化回答。第(4)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美关系的发展特点、主要障碍和美国的对外政策回答。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材料二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10分)参考答案:(1)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一“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可答出发现传染现象较晚,据材料一“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可以答出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材料一“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可以答出受到道德影响;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看出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说明迷信会使人们长期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据材料一“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可以答出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据材料一“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可以答出增强了道德约束力,据材料一“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可答出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可以答出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据材料二“19世纪末期”可答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城市化城市化加深,人类居住密集;第二小问条件,据材料二“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可以答出政府的关注、人们观念,教育的影响等。(1)认识:人们发现传染现象较晚;受到宗教影响;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一定科学道理,或者科学性与迷信交织);受道德影响明显(任答三点,每点3分,共9分)影响: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采用防疫措施;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每点3分,任答两点6分)(2)原因: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世界市场的形成(或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城市化加深,人类居住密集。(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条件: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现代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人们卫生观念的加强;世界性卫生协调组织的成立。(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亚洲签订的部分条约一览1951年8月,与菲律宾签订《美菲共同防御条约》1951年9月,与日本签订《美日安全保障条约》1953年10月,与韩国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12月,与台湾国民党势力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根据上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