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操作_第1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_第2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_第3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_第4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

一、毫针刺法

1、消毒

(1)针具器械的消毒

①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的酒精内浸泡30-60

分钟,取出后用消毒巾或者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

②高压蒸汽灭菌法:将毫针等器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

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一般在98-147kPa的压强,115c

-123C的温度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

求。

③煮沸消毒法:将毫针等器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在盛有

清水的消毒煮锅内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钟,也

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2)医者手指和针刺部位的消毒

①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将手洗刷干净,在用75%

的酒精棉球擦拭后,才能持针操作。针毕应洗手,重新消毒

后方可针刺下一病人。

②在患者需要针刺的学位皮肤上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

消毒,擦拭时月俞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需严格消

毒的部位,可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的酒精棉球

擦拭脱碘。消毒过的部位,应避免重新污染。

3.进针法

(1)进针:临床一般以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之为“押手”。进

针时,最主要的任务是避免疼痛。痛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

肤上,因此要尽快将针尖穿过皮肤。临床上一般用左手掐按

欲针之处,可确定穴位和转移患者注意力,同时右手运指力

于针尖,将针插入(可稍捻转)穴位。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

以下几种。

①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者是指的爪甲切按在穴位

旁,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将针刺入皮肤,多用于短针的进

针。

②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

尖固定于所针部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珍柄,使针身垂直,

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

刺入皮肤,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

肤向两侧撑开绷紧,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适

用于皮肤松弛部腌穴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

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

进针。

(2)针刺的角度

一般分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

①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角,适用于人体大部分月俞穴。

深刺和浅刺均可以使用,尤其是肌肉丰厚部位的腌穴,如臀

部、腹部、腰部及四肢的穴位。

②横刺:又称平刺,或称沿皮刺,针身与皮肤呈小于15°

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或需浅刺、延皮透刺得

月俞穴。

③斜刺:介于直刺、横刺之间,约45°角倾斜刺入,适

用于骨骼边缘处,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的部位,或为避

开血管及瘢痕部位而采用此法,如胸、背部的学位。

(3)针刺的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

深浅程度,每个腌穴针刺的深度范围,前已述及,在此仅根

据下列情况作一指导性介绍。

①年龄:年老体衰,小儿娇嫩之体,不宜深刺;中青年

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②体质: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胖体强者,可深

刺。

③病情:凡表证、阳证、虚证、新病,宜浅刺;里证、

阴证、实证、久病,可深刺。

④部位:头、面、胸、背等皮薄肉少的腌穴,宜浅刺;

四肢、臀、腹等肌肉丰满处的腌穴,可深刺。

⑤季节:温热季节宜浅刺;寒凉季节宜相对深刺。

4、行针手法

(1)得气:针刺产生疗效的前提是“得气”,得气是否,

可从患者和医者两个方面来判断。当针刺月俞穴得气时,患者

会感到针下有酸、麻、胀、重,或者热、凉、痒、抽搐、蚁

行等感觉,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针感传导及扩散等循经

感应现象。如未得气,则医者感到针下虚滑,患者也没有什

么感觉。

5、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针刺治疗疾病,虽然具有安全、副作用小的优点,但是

如果在操作时疏忽大意,没有掌握好针刺禁忌,或由于针刺

技术不熟练,或对人体解剖学缺乏了解等,也会出现一些异

常情况。如果异常情况发生,医者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

紧张,只要能够及时处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1)晕针

症状: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

眩,心慌气短,恶心欲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微弱,

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二便失禁,不省人事等。

原因:换着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体位不

适,或者大汗、大泻、大出血,以及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

O

处理:首先将针全部取出,是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

意保暖,轻者在饮用温开水或者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

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指掐或者针刺入中、内关、足三里,

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

思想工作,消除顾虑;正确选择舒适持久体位;取穴不宜过

多,手法不宜过重,特别是对初诊患者;对于过度饥饿、疲

劳着,不应马上针刺。留针过程中,医者应随时注意观察病

因的神色,询问病人感觉,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

处理措施。

(2)滞针

现象:进针后,出现提插捻转及出针困难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

或因毫针刺入肌腱或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或连续进行单向

捻转,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

处理:嘱换着消除紧张状态,使局部肌肉放松。因单向

捻转而致者,则须反向捻转。如属一时性紧张,可留针一段

时间,然后再行捻转出针。也可以按揉局部,或者在附近部

位加刺一针,以转移患者注意力,随之将针取出。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顾虑。

进针时避开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过大,一般不能单向

连续捻转。

(3)弯针

现象: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

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觉疼痛。

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针碰到坚硬

组织;留针时患者因体位不适或受到某种意外刺激而改变体

位;针柄受到外物的压迫和碰撞,以及滞针未得到及时正确

的处理等。

处理:如系轻微歪曲,不得再行提插捻转,应慢慢将针

退出;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切忌强行

拔针。

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针刺之前换

着应选择好舒适的体位,留针过程中,就不要随意变换体位。

(4)断针

现象: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体内。

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剥蚀损坏,或针经

火烧;刺针时,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

肉强烈收缩;或换着体位改变,滞针和弯针现象未能及时正

确处理。

处理:嘱换着不要紧张,不要乱动,以防断端向肌肉深

层陷入。如断端还在体内,可用手指或镣子取出;如断端与

皮肤相平,可挤压针孔两旁,是断端暴露体外,用镜子取出;

如针身完全陷入肌肉,应在X线下定位,用外科手术取出。

预防:认真仔细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

剔出不用。选针时,针身的长度要比准备刺入的深度长5分;

针刺时.,不要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一部分在体外。进针过

程中,如发生弯针,应当即出针,补课强行刺入。对于滞针

或弯针,应及时正确处理,不可强行拔出。

(5)血肿

现象: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

原因:针刺时误伤血管,或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

处理:微量的出血或针孔局部小块青紫,是针刺时损伤

小血管引起,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除。如局部青紫肿痛

较甚或活动不便者,在先行冷敷止血以后,再行热敷,或在

局部轻轻按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

7、针刺注意事项

(1)特殊人群

①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体质

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②怀孕3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

下腹部、腰舐部均不宜刺针。

③小儿囱门未合时,头顶部月俞穴不宜针刺。此外,小儿

不能配合,不要留针。

④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

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⑤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者肿瘤的部位,一般不宜

针刺。

(2)防止刺伤重要脏器

①针刺眼区腌穴,要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

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防刺伤眼球和出血。

②针刺项部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的月俞穴,如进

针的角度、深度不适当,可误伤延脑和脊髓。

③一般背部第11胸椎两侧、侧胸第8肋间、前胸第6

肋间以上的腌穴,禁止至此、深刺,以免刺伤心、肺,尤其

对肺气肿换着,需要谨慎,防止发生气胸。

④胁部及肾区的腌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刺伤肝、

脾、肾脏,尤以肝脾肿大患者,更应注意。

⑤对于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换着的腹部和尿潴留患

者的耻骨联合区,必须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

二、灸法

1灸法的种类

(1)艾炷直接灸: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

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

形体。

(2)隔物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

(3)艾条悬灸:

①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腌穴或患处,

距离皮肤2-3cin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

为宜,一般每穴灸10T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②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之

间的距离并不固定,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

③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

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者反

复回旋施灸。

(4)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

于既需要针刺留针,有需要施灸的疾病。在针刺得气后,将

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条施灸,

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

再将针取出。

(5)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所用的药物多是单

味药,也有用复方的。

(6)灯火灸:取10-15cm长的灯心草或纸绳,蘸麻油

或其他植物油,浸渍长约3-4cm,点燃起火后用快速动作对

准穴位一点,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

3、注意事项

(1)防止烫伤。对老年患者及皮肤感觉减退者,要控

制好灸温,以防烫伤。糖尿病患者一旦皮肤烫伤,很难愈合,

故慎用灸法。头面部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影响面容。

关节不也要防止烫伤,以免影响功能活动。

(2)防止火灾。艾绒是记忆燃烧之物,燃烧之艾绒不

得随便丢弃,灸毕一定要将艾火彻底熄灭。行温针灸时,灰

火容易脱落及衣服、床单等物,事先要做好防范措施。

(3)孕妇的腹部和腰舐部不宜施灸。

(4)偶有发生“晕灸”者,预防和处理参晕针部分。

(5)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疱,只要不擦

破,可待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疱,

放出液体,再涂以龙胆紫。

三、拔罐疗法

1、操作方法所用罐具有多种,临床一般用玻璃罐。排

除罐内空气的方法也有很多,以闪火法最常用,即用止血钳

或镒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然后在罐内绕一圈后抽出,迅速将

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

拔罐后,一般留罐10T5分钟,待所拔部位皮肤充血、

淤血呈紫红色时即可取下。取罐时一手扶住罐身,另一手手

指按压罐口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松脱,切不

可硬行上提或者旋转提拔。

临床运用还有一下几中拔罐法:

(1)走罐:又称推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富

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可选用口径较大的罐,罐口

要平滑,现在罐口或者欲拔罐部位涂一些凡士林油膏等润滑

剂,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至

所拔皮肤潮红、充血,甚或出现瘀点时,将罐起下。

(2)闪罐:此法是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在迅速

拔住,如此反复多次拔上拔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

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病证,尤其适

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3)留针拔罐:此法是将针刺和拔罐相结合应用的一

种方法。即先行针刺,待得气后留针,再以毫针为中心,将

火罐拔上,留置10-15分钟,然后起罐起针。

(4)刺血拔罐:此法又称刺络拔罐。即在应拔罐部位

的皮肤消毒以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叩刺,然后将

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促进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

用。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腺炎等。

2、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肌肉较为丰富的部位和适当的体位,

骨骼凹凸不平,有毛发的部位难以拔罐。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

宜的罐。操作时间要利落,操作缓慢会使罐的吸附力不强。

罐吸附皮肤后,适宜将罐上提一下,若吸附不紧,应在重拔。

(3)拔火罐时应注意勿烫伤皮肤。

(4)皮肤过敏、溃疡、水肿以及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不

宜拔罐。抽搐者和孕妇的腹部、腰能部位、亦不宜拔罐。

四、耳穴疗法

1、操作方法

(1)毫针法

①定穴和消毒:以选定的耳穴为针刺点。针刺前耳穴必

须严格消毒,可先用2%碘酊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待

酒精干后进针。

②体位和进针:一般采用坐位,年老、体弱、病重及精

神病紧张者宜采取卧位。针具选用0.3-0.5寸长的不锈钢毫

针。进针时一,医者左手拇、食两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

部的耳背,既可以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以减轻针刺的疼痛。

③留针和出针:留针时间一般15-30分钟,慢性病、疼

痛性疾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运针1

次。出针时,医者左手托住耳廓,右手迅速将毫针拔出,再

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眼,以防出血。

(2)压丸法: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以替代埋针的一

种简易疗法。此法既能持续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目前广

泛应用于临床。

2、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因耳廓暴露在外,表面凹

凸不平,结构特殊,针刺前必须严格消毒。有创伤和炎症部

位禁针。针刺后针孔发红、肿胀,应及时涂2%碘酊,或加服

抗生素,严防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

(2)对扭伤和运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应嘱适当活动

患部,可提高疗效。

(3)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不宜用耳针。

(4)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和伴有严重贫血者不宜针刺。

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以及虚弱者不宜行强刺激手法。

(5)耳针治疗时也应注意防止晕针发生。

五、刮痛疗法

1、刮船的运用

(2)刮疮方法分类:刮痴法、抓痴法、挑打法和放痴

法。

(2)刮跟的操作

①根据病人所患疾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并确定治

疗部位,尽量暴露用毛巾擦洗干净后用75%酒精擦拭消毒。

②一般右手持拿刮痴工具,灵活利用腕力、臂力,刮具

的钝缘与皮肤之间的角度以45°为宜,不可成推、削之势。

刮拭面长度约5寸左右,可分段刮拭。

③治疗疾病的刮痛,一般都要蘸取刮疹润滑剂,一边刮

拭,一边蘸油。但保健刮痛和头部刮治,可不用刮疹润滑剂。

也可隔布刮拭,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④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若患

者皮肤痛觉感敏感时,应刮轻些,多刮几次。以皮下出现微

紫红或紫黑色疹点、斑块为度。

⑤刮痴时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刮完一处之后,

在刮另一处,不要无序东刮一下,西刮一下。

⑥刮拭方向的一般原则是山上由下、山内而外。

⑦挂完后,擦掉润滑剂等,让病人穿好衣服,休息一会

儿,再适当饮用一些姜汁糖水或白开水,患者会感到轻松、

舒畅。

⑧刮痴的时间与疗程,应根据不用疾病的性质及病人体

质状况等因素灵活掌握。一般每个部位刮20-30次左右,以

病人能耐受和出疹为度。每次刮治时间,以20-25分钟为宜。

初次治疗,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不宜过重。第二次治疗应间

隔5-7天或者痴消退后在实施。

(3)刮疹的补泻:补法,一般刮拭按压力较小,速度

较慢,能激发人体的正气,使低下的机能兴奋起来。泻法,

一般刮拭按压力较大,速度较快,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

能恢复正常。刺激强度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可称之为平补

平泻。

(4)选穴原则:刮》的选穴原则,相似于针灸临床选

穴的原则,即病灶局部选穴,循经远部选穴,以及针对某病

证有特异作用的辩证对症选穴,因此针灸治疗的处方,可作

为刮痛选穴的参考。

2、注意事项

(1)治疗室应较温暖,同时要空气流通,注意保暖,

勿使病人感受风寒外邪,导致病情加重。

(2)注意检查刮疮工具。刮痴板应边缘光滑,边角钝

圆,厚薄适中。

(3)刮痴用具要清洁消毒,最好专人专用,以免交叉

感染。

(4)刮痴时,要求病人体位自然而舒适,在刮船过程

中,按要求更换体位,避免病人因疲劳而中断治疗。

(5)不可片面追求出夥。一般血瘀证,实证,热证容

易出疹,且疗效与出疹的多少有关。

(6)刮痴过程中,也可出现“晕刮”现象。

(7)刮痛手法过重或时间过长,体质虚弱者会出现疲

劳反应,严重者24小时内会出现低热,休息后即可恢复正

常。一般刮拭后,2-3天内患处会有疼痛感,此属正常反应。

(8)婴幼儿皮肤极其娇嫩,即使有手绢保护皮肤,也

要用力轻巧,不要妄用猛劲。

(9)刮痴后,病人需避风寒,卧床休息,保持轻松愉

快心情,并禁生冷油腻食物。

(10)慢性病经常刮痴,穴区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耐受性,

使疗效降低。这时可将穴位分组,交替治疗,也可左右肢体

穴位交替刮》。

(1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传染病一般不用此法。皮肤

破损、肿瘤部位及不明原因的肿块处,局部禁刮。孕妇下腹

部禁刮。手术疤痕应在2个月后方可行局部刮疮。糖尿病患

者皮肤易感染且难愈,慎用。

(12)刮痛疗法虽然有急救复苏作用,但遇危险急症,

最好还是同时送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六、三棱镇

1、操作方法

(1)点刺法: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先用2%碘酊消

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待酒精干后,用左手拇、食指在

针刺处上下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针刺时左手拇、

食、中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指捏住针柄,

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mm,对准穴位,刺入

l-3m深,随即立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

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点刺多用于指、趾末端的

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上星、太阳等穴。

(2)散刺法: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

针,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淤血或水肿得以排

除,打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治疗局部

淤血、血肿或水肿、顽碎等。

(3)刺络法:先用带子或者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

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

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mm,立即

将针退出,使其流出适当血液,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此法多用于治疗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

热等。

(4)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

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l-2mm,随即将针身轻

些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此法多用于治疗

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炎等。

2、注意事项

(1)对患者要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时手法宜稳、准、轻、快,不可用了过猛,

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切勿伤及动脉。

(4)体质虚弱、孕妇以及有出血倾向和局部有血管瘤

者,不已使用本法。

(5)三棱针刺激较强,不分患者对出血恐惧,要注意

预防晕针。

(6)出血量少者,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出血量多者,

每周1-2次。一般每次出血量从数滴到3-5ml不等。

七、皮肤针

1>操作方法

(1)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

叩刺三种。

①循经叩刺: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

于颈背腰能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②穴位叩刺:主要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腌

穴予以叩刺治疗。

③局部叩刺: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

部的淤肿疼痛及顽薛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扣打。

(2)刺激强度:刺激的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

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一般分轻、中、重三种。

(3)操作

①叩刺:针具和叩刺部位用75%的酒精消毒后,以右手

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

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力量,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

弹起,如此反复叩击。

②滚刺:是指用特制的滚刺筒,经75%的酒精消毒后,

手持简柄,将针筒在皮肤上来回滚动,使刺激成为一狭长的

面,或扩展成一片广泛的区域。

2、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毛病,针面是否

平齐,滚刺筒转动是否灵活。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先轻后重,避免造成患者过

分的疼痛。

(3)局部皮肤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用本法,传染性疾

病和急腹症也不宜用本法。

(4)叩刺局部和穴位,若手法重而出血者,应再进行

清洁和消毒,注意防止感染。

(5)滚刺筒不要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

痛或出血。

(6)为防止交叉感染,皮肤针最好专人专用。

八、指针

1、操作方法

指针的基本方法可分为揉、扪、切、捏、点五种。

(1)揉法:是用手指的尖端,轻按选下的穴位,作环

形平揉的一种方法。揉动时手指的尖端不能离开所接触的皮

肤,手指连同皮肤及皮下组织,以穴位为中心,作一小圆形

转动,不要使手指与皮肤呈摩擦状态。每次揉一小圆周为1

次,每穴位一般以120〜180次为标准,约2〜3分钟。次数

的多少亦可视病情的轻重而定。常用拇拽和中指作揉法。本

法在指针中应用较广。施术时需要根据病人质强弱和病情轻

重施以轻重不同的指力。本法可与扪法配合应用。

(2)扪法:是用手指扪按腌穴或身体一定部位的手法。

将手指端深深按压皮肤及皮下组织深部,同时根据病人体质

强弱,施以轻重不同的指力,以感到酸麻胀痛为止。当指端

按入时,应逐渐减轻指力,最后停止。每穴一般扪按3分钟

左右。扪法又分为单指法和双指法2种。

单指法:一般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压在穴位上。此法常

用于胸腹部和四肢部的穴位,如气海CV(RN)6,中脱CV

(RN)12,曲池LH1、足三里ST36等。

双指法:即两手指同时扪按两个穴位。此法常用于头面、

颈项、腹部、背腹部的穴位,如风池GB20、阳白GB14、

天枢ST25等穴位。

(3)切法:用拇指指甲切按月俞穴。操作时可用脱脂棉

少许,覆于指甲,防止切伤皮肤。指切时用力需要轻而缓

慢,特别是压痛处更应注意,尽量避免切处剧烈疼痛。本法

多用于狭窄部位的穴位,如人中GV(DU)26、迎香LI20、

少商LU11等。

(4)捏法,是用两个手指对称捏压穴位的手法,可用

拇、食二指,也可用拇、中二指或拇指与其它各指,在上下

方或左右方对称相向用力。可捏压一个或两个穴位上。如果

捏压一个穴位,拇指在这个穴位上,另一指或其它各指则在

对称地方,此法常用于四肢、肩颈部等部位的穴位,如合谷

LI4、曲池LH1、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等。

(5)点法:是一指或二、三指点在痛点或穴位上,先

轻后重。逐渐深透。本法常用于肩部、背部、臀部和大腿等

部位的穴位。

2、适用范围

由于指针疗法不需要任何操作器械及穴位消毒,可以随

时随地应用,因此可应用于多种急症的处理,如晕厥、剧烈

疼痛等。又因指针疗法具有疼痛小的特点,因此广泛适用于

年老体弱、儿童、惧怕针刺者及孕妇等。也可作为患者自我

治疗及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

3、注意事项

(1)施术者注意手的消毒,以免交叉感染;指甲宜常

剪,以免切伤病人皮肤。

(2)指力的轻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宜。以免病人产生不

适或晕针;对年老体弱者和儿童,施术时指力不可过重。

(3)指针的施术时间以1〜3分钟为标准,亦可根据病

情增减。

(4)急性传染病、皮肤病、肿瘤以及腹痛拒按的患者,

不宜使用指针。

(5)小儿头部的因门区和孕妇的合谷LI4、三阴交SP6

以及腹部穴位等,不宜用指针。

(6)过饥、过饱、酒醉、劳累过度时,不宜用指针。

九、穴位敷贴

1、穴位敷贴的选择:一般选用芳香开窍、刺激性较强

的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花椒、葱、姜、蒜等。还选

用一些药力峻猛的有毒药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巴豆等。

可根据不同病情选配方,但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过敏性。

2、使用方法:根据病症、疼痛部位选穴位或痛点,将

该处皮肤洗净擦干,将药贴敷再有关穴点的皮肤上,覆盖保

护膜,定时更换。

3、注意事项

(1)敷贴后皮肤出现灼热感或瘙痒刺痛为药物刺激所

致,为正常现象。

(2)皮肤过敏者不宜在同一部位重复使用,可换至新

位置交替贴敷。

(3)创伤性、过敏性皮肤,孕妇,装有心脏起搏器者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和伴有严重贫血者不宜针刺。

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以及虚弱者不宜行强刺激手法。

(5)耳针治疗时也应注意防止晕针发生。

五、刮》疗法

1、刮痛的运用

(2)刮疮方法分类:刮疮法、抓痴法、挑打法和放痴

法。

(2)刮》的操作

①根据病人所患疾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并确定治

疗部位,尽量暴露用毛巾擦洗干净后用75%酒精擦拭消毒。

②一般右手持拿刮船工具,灵活利用腕力、臂力,刮具

的钝缘与皮肤之间的角度以45。为宜,不可成推、削之势。

刮拭面长度约5寸左右,可分段刮拭。

③治疗疾病的刮疮,一般都要蘸取刮痴润滑剂,一边刮

拭,一边蘸油。但保健刮疹和头部刮治,可不用刮疹润滑剂。

也可隔布刮拭,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④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若患

者皮肤痛觉感敏感时,应刮轻些,多刮几次。以皮下出现微

紫红或紫黑色痴点、斑块为度。

⑤刮船时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刮完一处之后,

在刮另一处,不要无序东刮一下,西刮一下。

⑥刮拭方向的一般原则是由上由下、由内而外。

⑦挂完后,擦掉润滑剂等,让病人穿好衣服,休息一会

儿,再适当饮用一些姜汁糖水或白开水,患者会感到轻松、

舒畅。

⑧刮船的时间与疗程,应根据不用疾病的性质及病人体

质状况等因素灵活掌握。一般每个部位刮20-30次左右,以

病人能耐受和出疮为度。每次刮治时间,以20-25分钟为宜。

初次治疗,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不宜过重。第二次治疗应间

隔5-7天或者?消退后在实施。

(3)刮痴的补泻:补法,一般刮拭按压力较小,速度

较慢,能激发人体的正气,使低下的机能兴奋起来。泻法,

一般刮拭按压力较大,速度较快,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

能恢复正常。刺激强度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可称之为平补

平泻。

(4)选穴原则:刮痴的选穴原则,相似于针灸临床选

穴的原则,即病灶局部选穴,循经远部选穴,以及针对某病

证有特异作用的辩证对症选穴,因此针灸治疗的处方,可作

为刮寂选穴的参考。

2、注意事项

(1)治疗室应较温暖,同时要空气流通,注意保暖,

勿使病人感受风寒外邪,导致病情加重。

(2)注意检查刮疮工具。刮痴板应边缘光滑,边角钝

圆,厚薄适中。

(3)刮箱用具要清洁消毒,最好专人专用,以免交叉

感染。

(4)刮跟时,要求病人体位自然而舒适,在刮痴过程

中,按要求更换体位,避免病人因疲劳而中断治疗。

(5)不可片面追求出疹。一般血瘀证,实证,热证容

易出疮,且疗效与出您的多少有关。

(6)刮船过程中,也可出现“晕刮”现象。

(7)刮痴手法过重或时间过长,体质虚弱者会出现疲

劳反应,严重者24小时内会出现低热,休息后即可恢复正

常。一般刮拭后,2-3天内患处会有疼痛感,此属正常反应。

(8)婴幼儿皮肤极其娇嫩,即使有手绢保护皮肤,也

要用力轻巧,不要妄用猛劲。

(9)刮疮后,病人需避风寒,卧床休息,保持轻松愉

快心情,并禁生冷油腻食物。

(10)慢性病经常刮疹,穴区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耐受性,

使疗效降低。这时可将穴位分组,交替治疗,也可左右肢体

穴位交替刮痛。

(1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传染病一般不用此法。皮肤

破损、肿瘤部位及不明原因的肿块处,局部禁刮。孕妇下腹

部禁刮。手术疤痕应在2个月后方可行局部刮痛。糖尿病患

者皮肤易感染且难愈,慎用。

(12)刮妙疗法虽然有急救复苏作用,但遇危险急症,

最好还是同时送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六、三棱镇

1、操作方法

(1)点刺法: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先用2%碘酊消

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待酒精干后,用左手拇、食指在

针刺处上下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针刺时左手拇、

食、中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指捏住针柄,

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mm,对准穴位,刺入

l-3m深,随即立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

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点刺多用于指、趾末端的

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上星、太阳等穴。

(2)散刺法: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

针,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淤血或水肿得以排

除,打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治疗局部

淤血、血肿或水肿、顽葬等。

(3)刺络法:先用带子或者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

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

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mm,立即

将针退出,使其流出适当血液,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此法多用于治疗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

热等。

(4)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

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随即将针身轻

些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此法多用于治疗

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炎等。

2、注意事项

(1)对患者要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时手法宜稳、准、轻、快,不可用了过猛,

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切勿伤及动脉。

(4)体质虚弱、孕妇以及有出血倾向和局部有血管瘤

者,不已使用本法。

(5)三棱针刺激较强,不分患者对出血恐惧,要注意

预防晕针。

(6)出血量少者,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出血量多者,

每周1-2次。一般每次出血量从数滴到3-5ml不等。

七、皮肤针

1、操作方法

(1)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

叩刺三种。

①循经叩刺: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

于颈背腰能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②穴位叩刺:主要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腌

穴予以叩刺治疗。

③局部叩刺: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

部的淤肿疼痛及顽辞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扣打。

(2)刺激强度:刺激的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

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一般分轻、中、重三种。

(3)操作

①叩刺:针具和叩刺部位用75%的酒精消毒后,以右手

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

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力量,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

弹起,如此反复叩击。

②滚刺:是指用特制的滚刺筒,经75%的酒精消毒后,

手持简柄,将针筒在皮肤上来回滚动,使刺激成为一狭长的

面,或扩展成一片广泛的区域。

2、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毛病,针面是否

平齐,滚刺筒转动是否灵活。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先轻后重,避免造成患者过

分的疼痛。

(3)局部皮肤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用本法,传染性疾

病和急腹症也不宜用本法。

(4)叩刺局部和穴位,若手法重而出血者,应再进行

清洁和消毒,注意防止感染。

(5)滇刺筒不要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

痛或出血。

(6)为防止交叉感染,皮肤针最好专人专用。

八、指针

1、操作方法

指针的基本方法可分为揉、扪、切、捏、点五种。

(1)揉法:是用手指的尖端,轻按选下的穴位,作环形平

揉的一种方法。揉动时手指的尖端不能离开所接触的皮肤,

手指连同皮肤及皮下组织,以穴位为中心,作一小圆形转动,

不要使手指与皮肤呈摩擦状态。每次揉一小圆周为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