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十三 隋唐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_第1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十三 隋唐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_第2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十三 隋唐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_第3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十三 隋唐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_第4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十三 隋唐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十三隋唐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基础全面练】1.(2024·九江高二检测)隋文帝颁布《开皇律》时说:“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这反映了隋文帝 ()A.崇尚法治 B.以民为本C.注重革新 D.维护公正【解析】选C。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帝王制作法,沿革不同,取正当时,所以有增减。这体现了隋文帝对法律的革新,故选C。题干没有体现崇尚法治、以民为本和维护公正,排除A、B、D。2.《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三教合一 B.礼法结合C.三纲五常 D.重罪轻罚【解析】选B。德礼为本、刑罚为用,体现了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故选B。材料与三教合一、三纲五常、重罪轻罚无关,排除A、C、D。【拓展延伸】正确认识《唐律疏议》的法律思想(1)“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伦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前者为主,后者为辅。(2)简化法律条文,减轻刑罚,如《贞观律》中的刑罚,与隋律相比,去掉了死刑92条,减流为徒者71条,其余变重为轻者也很多。3.唐初统治者提出:法律要宽大,既要减少罪名也要减轻刑罚,法条要简约。这体现出的法律思想是 ()A.“隆礼重法” B.“立法宽简”C.“慎狱恤刑” D.“德本刑用”【解析】选B。材料中“法律要宽大”“既要减少罪名也要减轻刑罚,法条要简约”等信息可得出唐朝法律突出的特征是“宽”,即宽大简约,体现了“立法宽简”的法律思想,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隆礼”“慎狱恤刑”和“德”“刑”关系的信息,排除A、C、D。4.(2024·武汉高二检测)明《大诰》:“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这说明 ()A.统治者礼法兼施 B.重视法治建设C.儒家伦理秩序确立 D.君主专制加强【解析】选A。据“五教五刑”可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礼法兼施,故选A。材料说明的是统治者礼法兼施,而不是重视法治建设,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儒家伦理秩序的确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C、D。5.《大清律例》明确规定:“皇帝诏令,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这一规定 ()A.强化了成文法的权威B.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C.服务于专制统治需要D.体现了现代法律意识【解析】选C。皇帝诏令可成为条例,加强了皇权,这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故选C。材料内容并非强化法律权威,排除A;材料与司法公正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现代法律意识,排除D。【补偿训练】明代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就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清朝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这反映了明末清初 ()A.乡约的道德教化功能减弱B.儒家思想开始在农村得到普及C.社会秩序的发展日益混乱D.乡约被政府利用并与法律合流【解析】选D。由题干材料可知,明末清初的乡约宣讲内容多为皇帝所制,且与法律条文相关,体现了乡约被政府利用并与法律合流,故选D。材料不涉及道德教化功能,排除A;儒家思想在农村普及早在汉朝就已开始,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秩序的发展日益混乱,排除C。6.南宋时期,朱熹对《吕氏乡约》作了增减,修成《增损吕氏乡约》。其中约文第一条“德业相劝”:在“能事长上”之前增加“能肃政教”;在“营家济物”之后增加“畏法令,谨租赋”。这些调整 ()A.反映出理学统治地位的强化B.根本改变了乡约的自治性质C.强调对国家权力的服从与责任D.使儒学开始向民间基层渗透【解析】选C。“能肃政教”“畏法令,谨租赋”指能严格遵守政府教令,谨遵法令,不欠赋税,体现了朱熹强调对国家权力的服从与责任,C正确。7.(2024·湘潭高二检测)某同学在历史小论文研究中搜集了以下相关史料,由此可知其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A.社会保障的完善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儒家思想的演变D.法治与教化的历程【解析】选D。《韩非子》强调法治,《大唐开元礼》提倡教化,《天圣令》是宋代的法律,《吕氏乡约》提倡民间教化,反映了研究主题是法治和教化历程,故选D。从材料来看没有体现社会保障的完善,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儒家思想的演变,排除B、C。【深化点拨】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多种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综合应用练】8.(2024·钦州高二检测)《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将其监管的财物用于买卖,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罚。官方对此解释说,“以威若力强买物,虽当价,犹笞五十”“即借衣服、器玩之属,经三十日不还者,坐赃论,罪止徒一年”。这表明《唐律疏议》 ()A.具有轻罪重罚特征B.重视防范腐败风险C.重视保护私有财物D.遵循以礼入法原则【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官员将其监管的财物用于买卖,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罚,说明《唐律疏议》在防范官员腐败方面有相应的规定,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轻罪重罚特征、保护私有财物和以礼入法,排除A、C、D。9.(2024·南京高二检测)《唐律疏议》之“杂律”明确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各令备偿。”该规定旨在 ()A.明确财产关系 B.稳定经济秩序C.树立诚信观念 D.维护社会公平【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唐律疏议》对欠债违约行为施以重惩,其主要目的是稳定经济秩序,故选B。明确财产关系、树立诚信观念、维护社会公平不是该规定的主要目的,排除A、C、D。【深化点拨】《唐律疏议》总结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经验及其司法实践,折中损益,使之系统化和周密化,故其立法比较审慎,内容比较周详,条目比较简明,解释比较恰当。其立法理论依据儒家学说,并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其法律思想基础,因此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调整各方面社会关系的主要工具。10.(2023·南昌高二检测)唐代的德政类碑刻制造、改写、传播带有神异色彩的传奇故事,具有神化地方长官的功能,甚至成为祠庙的替代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地方治理重视社会教化B.儒学文化得到复兴C.乡村文化活动更加通俗D.市民文化逐渐发展【解析】选A。据材料“德政”“神化地方长官”等信息可知,唐代的地方治理注重社会教化,故选A。材料所述不是纯粹的儒学文化,也不能反映儒学文化复兴,排除B;材料与乡村文化活动和市民文化无关,排除C、D。【补偿训练】自唐代以来,家礼出现,并且在社会上流行,下层民众开始接触并了解礼乐制度,早期“礼不下庶人”的局面由此改观。据此可知,唐代家礼 ()A.发挥了社会政治教化功能B.申明了封建统治的合法性C.强化了家族宗法血缘关系D.增强了唐朝文化的吸引力【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可知,家礼逐渐普及化、平民化,从社会上层流行到广大民众接受,规范了下层民众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家礼的社会普及化发挥了社会政治教化功能,故选A。家礼不能申明封建统治的合法性,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强化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唐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引力,排除D。11.唐律明文规定,“奴婢告主,(主)非谋反、逆、叛者,皆绞”。而宋代法律明确规定奴婢拥有诉权,有权与雇主对簿公堂。这一变化表明,宋代 ()A.律令儒家化色彩更浓厚B.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开放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D.社会成员法律身份趋于平等【解析】选D。宋代法律明确规定奴婢拥有诉权、可以与雇主对簿公堂等,表明宋代奴仆群体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社会成员在法律层面身份趋于平等,故选D。材料不能体现儒家德治理念,排除A;题干材料与社会思想观念开放无关,排除B;近代以来,中国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排除C。【补偿训练】《大明律》中规定,权势家族犯罪,官吏只得奏闻,不得擅自过问;同时又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A.对平民的保护形同虚设B.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威C.权势家族享有种种特权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解析】选D。材料中对权势家族的各种规定主要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故选D。材料并未涉及对平民的保护的信息,A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加强君主权威,B错误;根据材料“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得出其并不享有种种特权,C错误。【拓展延伸】《大明律》的特点(1)加强了对危害封建专制统治行为的镇压。(2)设立“奸党罪”专条,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3)重点整饬吏治,严惩贪官污吏。(4)以刑罚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5)严惩流民。12.下图所示为清嘉庆帝为表彰徽商鲍氏家族济困扶贫、广行善举而立的乐善好施坊。这一个案从侧面反映了 ()A.国家对社会教化的重视B.政府是社会救济的主体C.“无徽不成镇”的现象D.君主对重农抑商的摒弃【解析】选A。据题干嘉庆帝通过建立牌坊表彰徽商“济困扶贫、广行善举”体现了国家对社会教化的重视,故选A。题干不能反映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排除B;题干涉及对徽商的表彰,但不能体现徽商在工商业发展中的作用,排除C;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并被未摒弃,排除D。【补偿训练】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清时期乡约多宣讲皇帝的“圣谕”。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 ()A.政府在基层社会影响力加强B.儒学社会教化功能受到冲击C.国家权力开始深入基层社会D.政府对基层组织的控制加强【解析】选A。从乡约教化到宣讲皇帝的“圣谕”,反映出政府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加强,故选A。明清时期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增强,排除B;“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基层组织的控制,而是在基层的影响力,排除D。13.(2023·龙岩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乡约勾画出一幅以社会教化为纲的基层社会治理蓝图。乡约规定“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家朱熹对其改进,乡约在农村治理和教化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摘编自包智俊《蓝田<吕氏乡约>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治理影响研究》材料二明朝正德十三年,南赣巡抚王守仁在江西地区颁行《南赣乡约》,将明太祖的“圣谕六言”与《吕氏乡约》的四规条结合在一起,开启了乡约以圣谕为原则的先河。隆庆元年,朝廷申令“郡邑各立乡约,率众讲演孝顺父母六谕”。万历十五年,明神宗令各地督学和地方官宣讲“圣谕六言”,推行乡约。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全国推行乡约,形成了通过乡约治理基层社会的统治特色。——摘编自董建辉《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1)简要分析材料一中两则史料对研究古代乡约的史料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与《吕氏乡约》相比,明朝乡约制度发生的新变化。【解析】第(1)题史料价值:据材料一图片名称“南宋嘉定五年李大有《吕氏乡约》刻本”和文字史料信息“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乡约勾画出一幅以社会教化为纲的基层社会治理蓝图”分别说明其史料类型和史料价值。第(2)题变化:据材料二“开启了乡约以圣谕为原则的先河”“朝廷申令‘郡邑各立乡约,率众讲演孝顺父母六谕’……明神宗令各地督学和地方官宣讲‘圣谕六言’,推行乡约”“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全国推行乡约,形成了通过乡约治理基层社会的统治特色”进行分析。答案:(1)史料价值:图片史料是实物史料,可作为研究宋代乡约族规以宣扬儒家伦理秩序、教化基层民众的直接证据,是第一手资料;文字史料是学者著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推行乡约、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二手资料。(2)变化:由道德教化逐渐转向与宣讲“圣谕”相结合;由乡民自治到政府推动;由地方践行到全国仿效。【拓展创新练】14.(2024·德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宋中期阿云案云许嫁未行,嫌婿陋,伺其寝田舍,怀刀斫之,十余创,不能杀,断其一指。吏求盗弗得,疑云所为,执而诘之,欲加讯掠,乃吐实。登州知县以“谋杀亲夫”将阿云定罪死刑,并上报知州。时遵(许遵)为审刑院详议官,知宿州、登州。遵累典刑狱,强敏明恕。遵按云纳采之日,母服(服丧)未除,应以凡人论,谳(yàn审判定案)于朝。审刑院、大理寺以云“谋杀已伤”,“当绞刑”。遵驳言:“云被问即承,应为按问。审刑、大理当绞刑,非是。”事下刑部,以遵为妄。熙宁元年八月,诏:“谋杀已伤,按问欲举,自首,从谋杀减二等论。”未几,(刑部)果判大理。(遵)复言:“刑部定议非直,云合免所因之罪。今弃敕不用,但引断例,一切按而杀之,塞其自守之路,殆非罪疑惟轻之义。”——据[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