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十二 先秦至魏晋时期的法律与教化_第1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十二 先秦至魏晋时期的法律与教化_第2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十二 先秦至魏晋时期的法律与教化_第3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十二 先秦至魏晋时期的法律与教化_第4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十二 先秦至魏晋时期的法律与教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十二先秦至魏晋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基础全面练】1.(2024·红河高二检测)《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用刑法维护社会秩序B.中华法系基本确立C.贯彻明德慎罚原则D.礼法并用的治国思想【解析】选A。夏朝、商朝和周朝都制定刑法,用此来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排除B;材料只反映夏商周时期制定刑法,而没有提到明德慎罚和礼法并用,排除C、D。【补偿训练】(2023·银川高二检测)下列对于西周“敬天保民”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 ()A.是商周之际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B.从理论上为秦的统一做出了合理解释C.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先河D.是一种迷信和糟粕,没有实际价值【解析】选A。“敬天保民”思想是商周之际提出的,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故选A。“敬天保民”思想与秦的统一无关,B错误;“敬天保民”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无关,C错误;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D说法错误。2.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说明其主张 ()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解析】选D。据材料“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以看出孔子主张以民为本,故选D。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排除A;法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排除B;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儒道一家”,排除C。【深化点拨】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3.(2024·成都高二检测)“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施行仁政 B.礼法并施C.君民共治 D.民贵君轻【解析】选A。题干的大意为:如果君主不能爱人民,不能有利于人民,却要求人民把君主当作亲人一样敬爱,是不可能的,可见荀子主张君主要爱人民,施行仁政,故选A。礼法并施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材料不涉及君民共治和民贵君轻,排除C、D。4.(2023·长春高二检测)睡虎地秦简中的法律问答(如下图所示)。由此可知,秦朝 ()问:高龄老人“告人以为不孝”,提请将其处死,是否可以宽大处理?答:不能宽宥,当立即执行。A.注重法外施恩 B.推广社会教化C.弘扬德治传统 D.重视人伦秩序【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秦时以“不孝”为重罪,“告人以为不孝”“不能宽宥,当立即执行”可知,秦朝法律严惩不孝的行为,这说明秦朝重视人伦秩序,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法外施恩,排除A;材料信息与社会教化和弘扬德治无关,排除B、C。5.(2024·咸阳高二检测)汉代,儒家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种做法 ()A.提升儒学的影响力 B.开启了儒法融合C.迎合政治统治需要 D.背离了孔孟主张【解析】选C。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为了满足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需要,故选C。尊崇儒术提升了儒学的影响力,排除A;“开启”说法错误,排除B;这一做法并未背离孔孟的主张,排除D。6.(2024·潍坊高二检测)汉宣帝尊崇儒学,以刑名为基准考核臣下。这体现其治国特点是 ()A.以法为教 B.崇德尚贤C.尊法敬天 D.儒法结合【解析】选D。材料“尊崇儒学”“以刑名为基准考核臣下”强调的是儒法结合的特征,故选D。材料未涉及以法为教、崇德尚贤及尊法敬天,排除A、B、C。7.《晋律》规定: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由此可知,《晋律》 ()A.维护纲常伦理 B.既细密又严苛C.凸显人文精神 D.重刑罚轻感化【解析】选A。据“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可知《晋律》中的规定与伦理关系密切相关,说明《晋律》维护纲常伦理,故选A。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晋律》的细密严苛,排除B;《晋律》体现的是维护纲常伦理,而非凸显人文精神和重刑罚轻感化,排除C、D。【综合应用练】8.下表为《周礼·地官司徒》中有关西周大司徒职责的记载(节选)。据此可以认定,当时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A.德治法治争端初起B.援礼入法开创先河C.教化刑罚相辅相成D.社会局面安定有序【解析】选C。据材料“以乡三物教万民”可以看出当时注重对百姓的教化,根据材料“以乡八刑纠万民”可以看出当时同样重视刑罚的运用,由此可知当时教化与刑罚相辅相成,故选C。德治与法治之争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A;援礼入法始于汉武帝尊崇儒术后,排除B;材料不足以说明社会局面安定有序,排除D。9.(2024·沈阳高二检测)关于“德治”,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孟子主张用“仁政”代替“德治”。荀子则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基础上提出德法并用、以德为主。上述主张 ()A.反映出时代的变革B.推动了经济的发展C.赢得了统治者支持D.促进中央集权形成【解析】选A。材料强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既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又推动了社会变革,尤其是荀子提出德法并用,体现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征,故选A。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B;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C;D与法家思想有关,排除。10.(2024·盐城高二检测)秦律强调家庭中要“毋弃亲(戚)”,待人要“敬长兹(慈)少”。材料表明秦律 ()A.注重维护家庭伦理 B.法律体系较完善C.教化育人效果显著 D.开启律令儒家化【解析】选A。从题干材料可知秦朝在家庭方面强调要团结亲族,尊老爱幼,注重维护家庭伦理,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法律体系是否完善,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教化育人效果如何,排除C;汉代开启律令儒家化,排除D。【深化点拨】正确认识古代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它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1.(2023·曲靖高二检测)在秦律中,不仅私有土地受到法律保护,而且一切动产及不动产的所有权,如牛羊、甲盾、钱财,甚至是系羊的绳子,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侵犯所有权的行为都有具体的处理办法。据此可知,秦律 ()A.注重维护私产者利益B.具有轻罪重罚的特点C.有效保护奴隶主权利D.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不仅私有土地受到法律保护,而且一切动产及不动产的所有权……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侵犯所有权的行为都有具体的处理办法”可以得出,秦朝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故选A,排除C。材料未涉及轻罪重罚,排除B;材料不涉及民本思想,排除D。【补偿训练】臣杀君,子杀父,《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由此可见“春秋笔法” ()A.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B.表达对礼乐秩序的倡导C.强调对社会变革的赞赏D.寄寓对中央集权的诉求【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春秋笔法”本身包含了对人物和事件的评判,对于违反礼乐规定的行为均持否定态度,表达了对礼乐秩序的倡导,故选B。“春秋笔法”是注重以礼乐秩序为标准评价人物或事件,而不仅是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排除A;对社会变革的赞赏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先秦并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排除D。12.(2023·北京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十分重视孝道,他认识到“孝顺之道,天地之经”;还多次下诏,要州郡地方访查“孝悌力田”“孝友德义”者“具以名闻”;还在诏书中指出“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 ()A.奉行世卿世禄制任用官员B.完成了律令儒家化过程C.将儒家思想融入治国措施D.迁都洛阳消除民族隔阂【解析】选C。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对儒家倡导的孝道十分重视,说明其将儒家思想融入治国措施,故选C。先秦奉行世卿世禄制任用官员,排除A;唐代完成了律令儒家化过程,排除B;迁都洛阳有利于民族交融,“消除民族隔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深化点拨】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其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历战国时期法家改革浪潮的这些大国,已经变成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性质完全不同的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国家。在这些国家,“由于不再有贵族能够挑战君主的统治权威,所以君主获得绝对权力。封建制下的社会等级分层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权威的两分系统:在上的统治者和在下的臣民”。——摘自辛万翔《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和国际关系》材料二在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辈周游列国,竭力宣传“礼治”“仁政”,但是他们的学说过于忽视刑政的现实作用,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没有被诸侯采用。相反,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摘自刘长江《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关系辨析》(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战国时期的“法家改革”,并从政治制度转型的角度概述这些改革的影响。(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的实质,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同命运的原因。【解析】第(1)题列举:结合战国时期的变法作答即可。影响:据材料“由于不再有贵族能够挑战君主的统治权威,所以君主获得绝对权力”“封建制下的社会等级分层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权威的两分系统”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2)题实质:根据材料“竭力宣传‘礼治’‘仁政’”“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原因:根据材料“他们的学说过于忽视刑政的现实作用,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和所学,从儒法两家的内容、社会转型的需要、迎合君主专制的需要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列举: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影响: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2)实质:德治和法治之争。原因:儒家思想不切实际,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无助于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拓展创新练】14.辨析史料,去伪存真、甄别辨伪,选择可信史料是史料实证中的重要环节。某同学计划研究秦朝的《秦律》,收集了下列两则史料。《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有关《秦律》的记载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有关《秦律》的记载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担任屯长,与900名贫民去渔阳戍边,走到大泽乡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于是发动反秦起义《秦律》中的《徭律》规定:误期不到罚交两副铠甲;迟到三至五天,要受到训斥和责骂;迟到六至十天,罚交一个盾牌;迟到十天以上,罚交一副铠甲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下表替某同学完成对史料的辨析要求辨析对《史记》有关《秦律》记载的分析对秦竹简有关《秦律》记载的分析研究《秦律》对两则史料取舍的分析【解析】《史记》记载:根据材料中“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秦简记载:根据材料中“《徭律》规定:误期不到罚交两副铠甲”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秦律》:综合两则史料的性质、内容和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答案:要求辨析对《史记》有关《秦律》记载的分析①西汉距秦朝不远,有大量秦朝典籍文献留存,《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