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全套课件_第1页
土壤肥料全套课件_第2页
土壤肥料全套课件_第3页
土壤肥料全套课件_第4页
土壤肥料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壤肥料单元一 土壤肥料概述本单元概述1.1土壤肥料概念1.2土壤肥料与植物生产本单元小结本单元概述内容简介:土壤肥料概念;土壤肥料在植物生产中作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描述土壤与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树立保护土壤资源与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识。能力目标能说出当地主要土壤类型的名称;列举出当地经常施用的肥料名称。教学重点: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单元一 土壤肥料概述 1.1.1什么是土壤 土壤是指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表层。1.1土壤肥料概念土壤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影响类型自然土壤耕作土壤五大影响因素1.1土壤肥料概念1.1.2

2、什么是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和其他条件的能力。单元一 土壤肥料概述肥力水肥热气肥力分类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or单元一 土壤肥料概述1.1.3什么是肥料 凡能够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称为肥料。1.1土壤肥料概念肥料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生物肥料氮肥磷肥钾肥硫肥微肥等粪尿肥堆沤肥绿肥杂肥等根瘤菌剂固氮菌剂磷细菌剂抗生菌剂单元一 土壤肥料概述1.2.1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地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植物生产的基地1.2. 土壤肥料与植物生产营养库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

3、化的作用单元一 土壤肥料概述1.2.1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地1.2. 土壤肥料与植物生产 2、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单元一 土壤肥料概述1.2. 土壤肥料与植物生产 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4、土壤管理是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的基础 5、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单元一 土壤肥料概述1.2.2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1.2. 土壤肥料与植物生产肥料在农业生产中重要作用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增进品质单元一 土壤肥料概述本单元小结土壤与肥料土壤: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经济肥力与潜在肥力肥料:化学肥料、有机肥料与

4、生物肥料概念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增进品质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土壤是植物生产基地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和植物生产基地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管理是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的基础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本单元概述2.5土壤热量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小结2.4土壤空气2.3土壤水分2.2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2.1土壤矿物质与土壤质地内容简介 土壤矿物质与土壤质地;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热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三相物质的基本组成与性质;认识土壤三相物质对植物生长与土壤肥力的作用;能运用所学知

5、识进行土壤肥力因素合理调节,培肥土壤。能力目标能熟练进行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与制备;能熟练测定当地土壤的水分含量,判断其墒情;能熟练判断当地土壤质地类型,合理选种植物;能熟练测定当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判断肥力状况。 教学重点 :不同土壤质地的农业生产特性;不良土壤质地的改良。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与调节。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土壤水分调节。土壤热性质与土壤温度调节。 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2.1土壤矿物质与土壤质地 2.1.1 土壤矿物质 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固相的物质是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及土壤生物,而分布于土壤的大小孔隙中的成分为土壤液相和土壤气相。 土壤中所有无机

6、物质的总和称为土壤矿物质,可将矿物分成两大类,即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气相液相固相矿物质(95)有机质(5)土壤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矿物质石英正长石斜长石角闪石云母石膏白云石辉石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2.1土壤矿物质与土壤质地 土壤中主要黏土矿物的性质 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2.1.2 岩石与岩石风化 1岩石岩石的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矿物风化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岩石矿物的风化2.1土壤矿物质与土壤质地 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2.1土壤矿物质与土壤质地 3成土母质 岩石、矿物风化形成的风化产物称为成土母质。 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2.1.3土壤颗粒组成 1土壤粒

7、级 根据土粒大小不同,把土粒分为不同的级别,称为粒级。一般分成石砾、沙粒、粉沙粒和黏粒4组。不同颗粒大小的土粒,矿质成分不同。各粒级矿物组成示意图2.1土壤矿物质与土壤质地 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 3不同粒级的化学组成 由于各粒级土粒的矿物组成不同,相应地化学组成也相差很大。 2.1土壤矿物质与土壤质地 不同粒级的化学组成(%) 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2.1.4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又称土壤机械组成。2.1土壤矿物质与土壤质地 沙质土土性燥,作物出苗快,作物早熟;通透性强,易旱;不保肥、不耐肥、肥效快;“发小苗不发老苗”;土粒不易团聚,易耕作。适合种植

8、薯类、花生、谷子、瓜类等生育期短,要求土壤疏松的作物。 壤质土兼有沙土和黏土的优点,却没有两者的不足,因此能适合大多数作物 。黏质土土性偏冷,抗旱耐涝性差;保肥力强,肥效长; “发老苗不发小苗”;耕性不良。适合种植稻、麦、棉花等生育期长、对养分需求量大的作物。 质地农业生产特性不同土壤质地砂土:粒间孔隙大,通气性强,保水性差,不耐旱。有机质分解快,保肥能力弱,但肥效快。土壤温度变幅大,常称“热性土”。作物前期生长快,后期易脱肥, “发小苗不发老苗”肥水管理应是少量多次。黏质土土粒细,粒间孔隙小,透水通气性差,保水保肥性强。有机质消耗慢,养分含量高。土温变化幅度小,故称为“冷性土”。耕性差,养分

9、转化慢,苗期供肥性差后期供肥充足,“发老苗不发小苗”,肥水管理应前促后控。壤质土:肥力特征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兼有两者的优点,却没有两者的缺点。是较理想的质地类型。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 土壤质地的利用与改良:不同作物对土壤质地有一定的适应性,大部分农作物对质地的适应范围较广,但部分园艺作物,特别是部分花卉作物对质地的适应范围较窄。2.1土壤矿物质与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改良土性掺沙掺黏,客土调剂引洪漫淤,引洪漫沙翻淤压沙,翻沙压淤种树种草,培肥改土因土制宜,加强管理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2.2.1 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是指全部或部分生命周期在土壤中生活的那些生物,其类型包括动物

10、、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类型。 2.2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土壤生物众多的脊椎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螨类、线虫和原生动物等,如蚯蚓、线虫、蚂蚁、蜗牛、螨类等。 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土壤植物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类群,其中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真菌次之,藻类和原生动物数量最少。主要是指高等植物地下部分,包括植物根系、地下块茎(如甘薯、马铃薯等)。土壤生物的主要功能: 影响土壤结构的形成与土壤养分的循环;影响土壤无机物质的转化;固持土壤有机质;生物固氮;净化土壤。 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2.2.2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存在于土壤中所有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

11、微生物残体、土壤生物的分泌物与排泄物,及其这些有机物质分解和转化后的物质。 2.2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自然土壤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长在土壤上的高等绿色植物,其次是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农业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是每年施用的有机肥料、作物残茬和根系及分泌物、工农业副产品的下脚料、城市垃圾、污水等。 一是新鲜的有机物质,二是半分解的有机物质,三是腐殖物质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变动在10200 g.kg-1之间,我国大部分农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变动在10 40 g.kg-1之间。 土壤有机质组成的主要元素是C、O、H、N等,分别占45%58%(平均含量58%)、34% 40%、3.3

12、% 4.1%和3.7% 4.1%,还含有一定比例的P和S。 土壤有机质转化有矿质化和腐殖化两种类型。土壤腐殖质主要由碳、氧、氢、氮、磷、硫等元素组成,以及与腐殖质形成腐殖酸盐的阳离子。由富里酸、胡敏酸、胡敏素三种组分组成。存在形态 含量来源 组成转化腐殖质作用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能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其他方面的作用。 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2.3.1 土壤水分有效性 1土壤水分的类型 2土壤水分的能量状况 水分在土壤中所受到吸引力的大小通常用两个指标来指示,即土壤水吸力和土水势。 (1)土壤水吸力 土壤水吸力是指单位量水分受到的吸引力的大小,其单位等同于压力单位,即可以

13、用MPa、bar等单位表示其吸引力的大小。 (2)土水势 土水势表示水分在一定的土壤中所具有的能量状况。是指将无限少量的纯水在标准状况下可逆等温地移动到土壤中,每单位量纯水所需做功的数量。2.3 土壤水分土壤水分类型吸湿水:是指固相土粒借助其表面的分子引力从大气中吸收的那部分气态水,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实际含水量叫吸湿系数。膜状水:吸湿水含量达到最大后,土粒剩余分子引力吸附的液态水为膜状水。当植物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也称为萎蔫系数。毛管水:通过毛管力保持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为毛管水。不与地下水直接相连的毛管水称为毛管悬着水。当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含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

14、持水量。土壤重力水:指土壤中只受重力作用沿着大孔隙向下运动的那部分水分。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 3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2.3 土壤水分 干 土吸湿系数萎焉系数毛管断裂含水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饱和持水量迟效水速效水无效水 4土壤含水量表示方法 水分质量烘干土质量质量含水量()=100土壤水分体积土壤总体积容积含水量() =100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相对含水量() =100有效水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2.3.3 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 1作物对土壤水分的要求 一般新鲜作物体内的含水量达到60%90%,不同的作物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含水量有一定的差异。 2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水是土壤中有效养分的良好

15、溶剂。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的高低也取决于土壤水分含量。因为,无论是养分的生物转化过程,还是物理化学转化过程,均需在一定的水分条件下进行。2.3.4 土壤水分调节 1灌溉:灌溉的方式有多种,例漫灌、畦灌、喷灌、滴灌等。 2排水:农田排水可分为排除地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及排除表层土壤内滞水三类。 3蓄水保墒:通过适当的耕作措施也可以达到减少土壤水分损失、维持土壤含水量的目的。 4发展节水农业 (1)建立节水和耗水少的输水系统。 (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灌溉制度。 (3)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节水农业技术。 2.3 土壤水分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2.4.1 土壤空气组成 土壤空气与大气的体积组成(%)

16、 2.4土壤空气气体类型 氮(N2) 氧(O2) 二氧化碳(CO2) 其他气体 土壤空气 78.880.24 18.0020.03 0.150.65 1 大 气 78.05 20.99 0.03 1 与大气相比,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如下:(1)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于大气。(3)土壤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大气高。(4)土壤空气中有时像甲烷等还原性气体的含量远高于大气。(5)土壤空气各成分的浓度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壤深度内变化很大。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2.4.2 土壤通气性 土壤空气与大气的交换能力或速率称为土壤通气性,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的交换机理为: 1土壤空

17、气的整体交换 土壤空气在一定的条件下整体或全部移出土壤或大气以同样的方式进入土壤称为土壤空气的整体交换。 2土壤空气的扩散 土壤空气扩散是指土壤空气与大气成分沿其浓度降低方向运动的一种过程。2.4土壤空气大气土壤CO2O2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 3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 (1)影响种子萌发; (2)影响根系生长和吸收功能 ; (3)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 ; (4)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状况。 4土壤通气性调节 (1)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培育和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和耕层构造,改善通气性。 (2)客土掺沙掺黏,改良过沙过黏质地。 (3)雨后及时中耕,消除土壤板结。 (4)灌溉结合排水,排水可以增加土壤空

18、气的含量,灌水以降低土壤空气的含量,也可促进土壤空气的更新。2.4土壤空气生物地球热量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2.5.1 土壤热量来源 土壤热量有三种来源,即太阳辐射、生物产热和地球内热,太阳辐射为最主要的来源。 2.5 土壤热量土壤热量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2.5.2 土壤热性质 1土壤热容 单位质量或容积土壤,温度每升高1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数量。 不同土壤组成分的热容 2.5 土壤热量土壤成分 土壤空气 土壤水分 沙粒和黏粒 土壤有机质 重量热容量/Jg-1K-1 1.0048 4.1868 0.750.96 2.01 容积热容量/Jcm-3K-1 0.0013 4.1868 2.

19、052.43 2.51 2土壤热导率 土壤热导率指土层厚度1cm,两端温度相差1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土壤断面的热量数,其单位是Jcm-2s-1K-1。 土壤组成分 导热率/ Jcm-2s-1K-1 导温率/cm2s-1 土壤空气 0.000210.00025 0.16150.1923 土壤水分 0.00540.0059 0.00130.0014 矿质土粒 0.01670.0209 0.00870.0108 土壤有机质 0.00840.0126 0.00330.0050 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2.5.3 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 1土壤温度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温度既可作用于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反应

20、,也可以通过作用于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到土壤物质的转化。 2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 在适宜的土壤温度范围内,则土温越高,种子萌发越快;反之,土温越低就越慢。 一般作物根系在温度高于10以上时,生长较快,土温超过3035时,根系生长受阻。2.5.4 土壤温度调节 1非设施农业土壤温度的调节 : (1)耕作措施 ; (2)灌溉排水 ; (3)增施有机肥料; (4)地面覆盖。 2设施农业土壤温度的调节 设施农业土壤温度的调节主要分为保温、增温与降温或减缓温度上升三个方面。 2.5 土壤热量单元二 土壤的基本组成本单元小结土壤基本组成岩石与成土母质土壤矿物质与质地土壤生物与有机质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岩石岩

21、石风化成土母质矿物质土壤质地土壤生物土壤有机质类型表示方法调节措施组成土壤通气性调节措施土壤热性质调节措施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本单元概述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小结3.4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3.3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3.2 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 3.1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内容简介: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土壤酸碱性与缓冲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土壤孔隙性、结构性、保肥性与供肥性、物理机械性与耕性、酸碱性与缓冲性等土壤基本性质;认识土壤基本性质对植物生长与土壤肥力的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土壤基本性质合理调节,培肥土壤。能力目标能熟练测定当地土壤的容重,计算土

22、壤孔隙度,判断土壤松紧状况;能熟练测定当地土壤pH值,判断土壤酸碱状况。教学重点:土壤容重与孔隙度计算及应用。团粒结构的性质与培育。衡量土壤耕性的标准与耕性改良。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的影响。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3.1.1土壤孔隙性 1土壤密度 土壤密度是指单位容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3 或tm-3。 3.1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原状)容积=1cm质量=1.3g3土壤密度=土壤质量土壤容积=1.3g1cm3=1.3g/cm3容积=0.5cm质量=1.3g3土粒密度=土粒质量土粒容积=1.3g0.5cm3=2.6g/cm3 2土壤容重 土壤

23、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容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同密度 。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土壤容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判断土壤的松紧程度和孔隙状况 ; (2)计算土壤质量及土壤中物质的量; (3)计算机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3.1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土壤孔隙度()=(1-土壤容重土壤密度)100 4土壤孔隙类型土壤孔隙类型通气孔隙此孔隙起通气透水作用,常被空气占据 毛管孔隙此孔隙内的水分受毛管力影响,能够移动, 可被植物吸收利用,起到保水蓄水作用 非活性孔隙此孔隙内的水分移动困难,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空气及根系不能进入 单

24、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5影响土壤孔隙性的因素 土壤孔隙状况主要受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结构和土壤松紧状况的影响。 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本单元概述3.1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3.1.2土壤结构性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1土壤结构体的类型3.1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微团粒结构核状

25、结构片状结构柱状与棱柱状结构块状结构团粒结构微团粒结构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2团粒结构的主要特点和肥力特征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结构体大小适宜,松紧度适中,孔隙性能好,其土壤的水、肥、气、热协调透气透水、保水保肥,供水供肥等性能强,耕作阻力小,耕作效果好,有利于植物根系的扩展、延伸是植物生长发育最理想的土壤结构。3.1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微团粒小孔隙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2土壤结构被破坏的因素及改良的措施3.1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改良不良结构,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措施: 团粒结构被破坏的主要因素:降雨或大水漫灌对土壤结构的破坏;耕作不当;机械、人畜对土壤的挤压;土壤发生盐碱化,造成了结构体的

26、破坏;有机肥用量减少导致土壤结构变差。 土壤吸水体积膨胀,失水体积变小,冻结体积增大,解冻后体积收缩这种性质,称为土壤的胀缩性。影响因素是土壤质地、粘土矿物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胶体上代换性阳离子种类以及土壤结构等。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3.2.1土壤物理机械性3.2 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土壤物理机械性黏结性黏着性胀缩性 是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相互黏结在一起的性能。是由于受到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而产生的。土壤质地、水分、有机质等是影响黏结性的主要因素。 是指土粒黏附于外物上的性能,是由土粒水膜外物之间相互吸附而产生的。影响因素也是质地、水分、有机质等。 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3.2 土壤物理机械

27、性与耕性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3.2.2土壤耕性 土壤耕性是指耕作时土壤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物理性和物理机械性的总称。 3.2 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一是耕作的难易程度 ;二是耕作质量的好坏 ;三是适耕期的长短 。土壤水分含量影响到土壤物理机械性,从而影响土壤耕性。不同土壤质地的适耕期,沙土较长、壤土次之、黏土最短。掌握耕作时土壤适宜含水量 ;增施有机肥料 ;改良土壤质地 ;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性 ;少耕和免耕 。土壤的耕性判断耕性的标准 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 改善土壤耕性的措施 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3.3.1土壤胶体 1土壤胶体概述 土壤胶体是指1100 nm之间(长、宽、高三个方向上至少有一个方

28、向在此范围内)的土壤颗粒。3.3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有机胶体无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胶体的种类胶体的特性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带有一定的电荷 具有一定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4土壤吸收性能 根据土壤对不同形态物质吸收、保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五种类型。3.3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土壤吸收性能机械吸收作用:是指土壤对进入土体的固体颗粒的机械阻留作用。 物理吸收作用 : 是指土壤对分子态物质的吸附保持作用。 化学吸收作用 : 是指易溶性盐在土壤中转变为难溶性盐而保存在土壤中的过程,也称化学固定。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指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与土壤胶粒表面扩散层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进

29、行交换后而保存在土壤中的作用,又称物理化学吸收作用。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土壤保肥供肥最重要的方式。生物吸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一些小动物可将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吸收保留在体内的过程。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3.3.2土壤保肥性 土壤保肥性是指土壤吸持各种离子、分子、气体和粗悬浮物质的能力。 1土壤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 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指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与土壤胶粒表面扩散层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后而保存在土壤中的作用。 3.3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土壤胶体+3+3+2+3+2+土壤溶液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3.3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土壤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 特点 :可逆反应 ;等电荷交换;

30、反应迅速;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交换能力的大小顺序为:Fe3+Al3+H+Ca2+Mg2+NH4+K+Na+ 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有:电荷的影响;离子半径的影响;离子浓度的影响阳离子交换量:阳离子交换量大于 20 mol(+)/kg ,土壤保肥能力强;1020 mol(+)/kg,保肥能力中等;小于10 cmol(+)/kg,保肥能力弱。 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2土壤阴离子交换吸收作用 阴离子交换作用是指土壤中带正电荷胶体所吸收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根据被土壤吸收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类: (1)易被土壤吸收的阴离子,如磷酸根离子(H2PO4、HPO4 、PO4 ),硅酸

31、根离子(HSiO3、SiO3 )及某些有机酸的阴离子。 (2)很少被吸收甚至不能被吸收的阴离子,如Cl 、NO3、NO2 等。 (3)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阴离子,如SO4、CO3、HCO3 以及某些有机酸的阴离子。 3.3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2-2-2-3 -2-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3.3.3土壤供肥性 土壤的供肥性能是指土壤养分能否供给植物生长需要的能力。 1迟效性养分的转化速率 迟效性养分是指土壤中必须经过一定的转化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迟效性养分是指化学固定、晶格固定和土壤有机质中的养分或易风化矿物中所含的养分。 2交换性离子的有效性: (1)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

32、 土壤吸附的某种交换性阳离子的量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称为该离子的饱和度。某种离子的饱和度越高,该离子的有效性越高;反之则低。因增加一种离子而使该离子的饱和度升高所产生的效应称为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效应。 (2)陪伴离子的效应 土壤胶粒表面同时存在多种离子,对某种离子来讲,其他种类的离子均是陪伴离子。如果陪伴离子的交换能力强,则该离子在相同浓度下,吸收到胶粒表面的比例则高,而被陪伴的离子则在土壤溶液中的比例升高,被陪伴离子的有效性相应升高;反之,此种养分离子较多地被吸附到胶粒表面,而溶液中的量较少,其有效性则低。这种因陪伴离子的不同而产生的效应称为陪伴离子效应。 3.3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

33、性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3.4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土壤酸性或碱性通常用土壤溶液的pH值来表示。我国一般土壤的pH值变动范围在49之间,多数土壤的pH值在4.58.5范围内,极少有低于4或高于10的。 碱酸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3.4.1土壤酸性 pH 9.5 酸碱度级别 极强酸性强酸性 酸性 中性 碱性 强碱性 极强碱性 3.4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土壤酸度1是由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值表示。 2潜性酸度 潜性酸度是指土壤胶粒表面所吸附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Al3+)所反映出来的酸度。通常用每1000g烘干土中氢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单位为cmol(+)

34、kg-1。 根据所用浸提液不同又可分为:交换性酸度和 水解性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3.4.2土壤碱性 土壤的碱性主要来自土壤中大量存在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如钠、钾、钙、镁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的一些土壤CaCO3含量较高,统称为石灰性土壤,土壤pH一般在微碱性(pH7.58.5)范围内。土壤溶液的碱性反应也用pH值表示。 我国北方石灰性土壤的测定值一般为pH7.58.5,而含有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土壤,pH值常在8.5以上。 土壤的碱性还决定于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离子的数量。通常把交换性钠离子的数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数量的百分比,称为土壤碱化度。一般碱化度为5%1

35、0%时,称弱碱性土;20%时,称碱性土。 3.4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3.4.3土壤酸碱反应对土壤性质及植物生育的影响3.4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土壤溶液的碱性物质会使植物细胞原生质溶解,破坏植物组织。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性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强酸性中酸性弱酸性弱碱性微酸性微碱性中碱性强碱性土壤酸碱性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土壤肥力 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3.4.4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南方酸性土壤施用的石灰,大多数是生石灰,施入土壤中发生中和反应和阳离子交换反应。石灰使用量经验做法是在pH4,石灰用量为7502250 kg.hm-2;pH56, 石灰用量为375750 kg.hm

36、-2。除石灰外,在沿海地区以用含钙质的贝壳灰改良;我国四川、浙江等地也有钙质紫色页岩粉改良酸性土的经验。另外,草木灰既是钾肥又是碱性肥料,可用来改良酸性土。 碱性土中交换性Na+含量高,生产上用石膏、黑矾、硫磺粉、明矾、腐殖酸肥料等来改良碱性土。另外,在碱性或微碱性土壤上栽培喜酸性的花卉,可加入硫磺粉、硫酸亚铁来降低土壤碱性,使土壤酸化。 3.4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3.4.5土壤缓冲性 土壤缓冲性能是指土壤抵抗外来物质引起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能力。3.4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土壤缓冲性产生机理影响缓冲性的因素交换性阳离子的缓冲作用;弱酸及其盐类的缓冲作用;两性物质的缓冲作用。

37、响土壤缓冲性的因素影响土壤缓冲性的因素主要有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胶体种类等。 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本单元小结 土壤基本性质土壤孔隙性定义孔隙类型适宜指标土壤孔隙、土壤孔隙性、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通气孔隙、毛管孔隙和无效孔隙总孔隙度50%56%,通气孔隙10%以上;上虚下实土壤结构性结构体类型改良措施团粒与粒状结构、块状与核状结构、柱状与棱柱状结构、片状与板状结构增施有机肥料;调节pH值;合理耕作;合理轮作;合理灌溉、晒垡、冻垡;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等土壤物理机模生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黏结性、土壤黏着性、土壤胀缩性等土壤耕性耕性好坏指标耕作难易程度,耕作质量好坏,宜耕期长短耕性改良

38、掌握适宜水分状况;增施有机肥料;改良质地,创造良好土壤结构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土壤胶体类型特性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胶体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带有一定电荷,具有一定凝聚性和分散性土壤吸收性能机械吸收、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离子交换吸收、生物吸收等土壤保肥性阳离子交换作用和阴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供肥性迟效性养分转化、交换性离子有效性土壤酸碱性与缓冲水土壤酸性土壤碱性调节措施土壤缓冲性活性酸度:pH值潜性酸度: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土壤碱性的产生,石灰性土壤,碱化度酸性土壤:施用石灰、草木灰等。碱性土壤:施用石膏、硫磺粉、明矾、腐殖酸肥料等交换性阳离子的缓冲作用;弱酸及其盐类的缓冲作用;两性物质的缓

39、冲作用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本单元概述4.1土壤形成与分布4.2土壤培肥本单元小结本单元概述内容简介:土壤形成与分布;土壤培肥;土壤资源的保护。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描述土壤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与主要成土过程;熟悉当地主要土壤类型与土壤培肥;熟悉当地主要低产田的利用与改良。能力目标能说出当地主要土壤类型的特性;能熟练进行土剖面的设置与挖掘、形态和性状的观察记载以及土壤生产性。教学重点:当地土壤剖面的特征。当地主要土壤特征与改良培肥。4.3土壤资源的保护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4.1.1土壤形成因素 4.1土壤形成与分布土壤形成影响因素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原料,是组成土壤的骨架。 气候

40、: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时间:土壤是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的 。生物:土壤发生发展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 。地形:通过重新分配母质、水热状况和接受水热条件的差异而影响土壤的性质和类型。人为因素:人类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可以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负效应。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4.1土壤形成与分布4.1.1土壤形成因素 土壤的形成是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的过程 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4.1.3土壤剖面4.1土壤形成与分布自然土壤剖面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耕作土壤剖面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 1、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 现行

41、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分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七级。前四级为高级分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现行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是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高级分类第统,它将我国土壤分为14个土纲141个土类。4.1土壤形成与分布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土纲土类铁铝土1.砖红壤 2.赤红壤土 3.红壤 4.黄壤淋溶土5黄棕土6黄褐土7棕壤8暗棕壤9白浆土10棕色针叶林土11漂灰土12灰化土 半淋溶土 13燥红土14褐土15灰褐土16黑土17灰色森林土 钙成土 18黑钙土19栗钙土20栗褐土21黑垆土 干旱土 22棕钙土23灰钙土 漠土 24灰漠土25灰棕漠土26棕漠土 初育土 27黄棉土28

42、红黏土29新积土30龟裂土31风沙土32石灰土33火山灰土34紫色土35磷质石灰土36石质土37粗骨土 半水成土 38草甸土39砂浆黑土40山地草甸土41林灌草甸土42潮土 水成土 43沼泽土44泥炭土 盐碱土 45盐土46漠境盐土47滨海盐土48酸性硫酸盐土49寒原盐土50碱土 人为土 51水稻土52灌淤土53灌漠土 高山土 54高山草甸土55亚高山草甸土56高山草甸土57亚高山草原土58山地灌丛草原土59干寒高山漠土60亚高山漠土61寒冻高山荒漠土 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 2我国土壤分布规律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 随纬度不同,自北而南土壤类型呈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度地带性。土壤的经

43、度地带性分布 从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由于生物、气候条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类型会发生相应有规律的更替,这种规律性的变化称为土壤经度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 土壤类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有规律的呈带状分布的规律性,称之为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区域性分布规律性 4.1土壤形成与分布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4.2.1 高产肥沃土壤的培育 1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适宜的土壤环境 ;协调的土体构型;适量协调的土壤养分;良好的物理性状; 有益微生物数量多、活性大、无污染 。 2 高产肥沃土壤培育的基本措施增施有机肥料,科学施肥;合理灌排; 合理轮作,用养结合; 深耕改土,加速土壤熟化; 防止土壤侵蚀,保护

44、土壤资源 。4.2 土壤培肥高产土壤图片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4.2.2 低产土壤的改良与利用 1旱坡低产土壤的改良利用 植树造林 种植绿肥牧草 坡面工程措施 推广有机旱作种植技术 发展灌溉农业 2低产水田土壤的利用与改良 低产水田类型可归纳为冷浸类、黏瘦类、毒质类、漏水类等低产水田类型。低产水田的改良与利用措施主要有: 水利措施 改良冷浸田主要是修“一塘”,开“三沟”。 施肥改土 增施有机肥、施用石灰、巧施磷肥改土增产效果显著。 耕作改良 冷浸田冬翻晒白,黏瘦类水田逐年加深耕作层,毒质类水田通过多犁耙、勤中耕。 4.2 土壤培肥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 3.盐碱土的改良利用 水利措施 主要是排

45、水,种植水稻。生物措施 种植绿肥牧草;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环境。化学措施 对重盐碱化的土壤,可适当施用化学物质,如石膏、亚硫酸钙、硫酸亚铁、硫磺;腐植酸类改良剂、土壤保墒增温抑盐剂等化学物质。耕作培肥措施 耕作改良。增施有机肥。 此外,还可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引洪放淤、客土压沙、挖斑换土等措施,均可收到明显的防盐改碱效果。4.2 土壤培肥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 4. 风沙土的利用改良植物固沙: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工程治沙:采用柴草、黏土、板条、卵石等设置机械沙障。再在设置机械沙障的基础上进行植树种草,机械沙障和植物固沙相互配合或利用引水渠道、拦河堤坝、塘坝、水库等水利工程,进行引水拉沙、引洪淤灌,以

46、改善风沙土不良的质地、水分状况等。耕作培肥:要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料,扩种深根绿肥,改进轮作倒茬制度。合理施肥,氮磷等肥料配合,提高肥效。改良土壤质地、采用防蚀抗旱耕作措施,如免耕或少耕、覆盖、沟田种植,种植抗风、耐旱、耐沙作物等农业技术。 4.2 土壤培肥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4.2.3设施农业中土壤的培肥 1设施栽培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土壤温度高;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散失少;土壤养分转化快、淋失少; 土壤溶液浓度易偏高; 土壤微生态环境恶化; 营养离子平衡失调; 气体危害; 土壤消毒造成的毒害。 4.2 土壤培肥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 2设施农业土壤的培肥与管理施足有机底肥:增施富含有机质的堆厩

47、肥,以免中后期缺肥。整地起垄:起垄做成“圆头形”,使表里平整,有利于土壤毛细管水分和养分向上运输。适时覆膜:覆膜既有利于提高地温,又有利于控制土壤水分蒸发,降低设施内空气湿度,减少作物病害发生。膜下适量浇水:在浇透底墒的基础上,一般不浇水或少浇水,需浇时以膜下浇水为宜。 控制化肥追施量:为避免土壤溶液浓度升高和有害气体生成,应给以必要的最小限度的追施化肥用量,特别是氮肥。其他管理措施 :多年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性状和微生态环境易恶化,连茬种植前最好进行土壤消毒。 4.2 土壤培肥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4.3.1我国主要土壤资源 4.3 土壤资源的保护类 别面积104km2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适

48、宜发展农业或农林结合的土壤类型 263.127.40适宜发展林业或林农结合的土壤类型 243.4125.38适宜发展牧业和牧农、牧林结合的土壤类型234.4724.42仅部分适宜林业或牧业的高山及亚高山土壤198.7820.70其他难于利用的土壤20.242.10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4.3.2 土壤退化与防治 1.土壤侵蚀与防治 水利工程防治 :坡面治理、沟道治理和小型水利工程。生物措施 :种草种树、绿化荒山、农林牧综合经营,以增加地面覆被率,改良土壤。 耕作种植措施:一类是主要包括横坡耕作、沟垄种植、水平犁沟、筑埂作垄、等高种植、丰产沟等;第二类主要间作套种、草田轮作、草田带状间作、宽行密

49、植、利用秸秆杂草等进行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第三类主要有增施有机肥、深耕改土、纳雨蓄墒、并配合耙耱、浅耕等,以减少降水损失,控制水土流失。 4.3 土壤资源的保护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 2土壤沙化与防治 (1)“五带一体”的防沙治沙技术;(2)活沙障技术;(3)机械固沙技术;(4)化学固沙技术;(5)引水拉沙技术;(6)建设小型水利设施。4.3 土壤资源的保护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4.3.3 土壤污染与防治 主要是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化肥农药、城市污泥、垃圾等 。加强对土壤污染的调查和监测; 彻底消除污染源; 增施有机肥料及其它肥料 ;铲除表土或换土 挖去污染土层,或用

50、没有污染的客土覆盖在污染层上;生物措施 :将污染区改种木本植物,改种棉花、麻类等工业用植物,或改作种子场;采用人工防治措施 施用化学改良剂、利用植物去除重金属、控制氧化还原条件、改变耕作制。 4.3 土壤资源的保护单元四 土壤资源与管理本单元小结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培肥污染物防治措施“五带一体”防沙治沙技术;活沙障技术;机械固沙技术;化学固沙技术;引水拉沙技术等施用有机肥料;整地起垄;适时覆膜;膜下适量灌水;控制化肥用量;其他管理措施等土壤资源保护土壤退化与防治土壤污染与防治水利工程;生物措施;耕作种植措施等无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有机污染物等加强调查和监测;彻底消除污染源;增施有机肥料及其它

51、肥料;铲除表土或容土;生物措施,人工防治等高产土壤培肥特征适宜土壤环境,协调土体构型,协调的土壤养分,良好物理性状,有益微生物多,无污染培肥、措施增施有机肥料,科学施肥;合理灌排;合理轮作,用养结合;深耕改土,加速熟化;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等低产土壤改良旱坡地植树造林;种植绿肥牧草;坡面工程措施;推广旱作技术;发展灌溉农业等低产水田水利措施;施肥改土;耕作改良;合理轮作等水利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耕作措施等植物固沙;工程治沙;耕作培肥等盐碱土风沙土设施农业土壤培肥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形成与分布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剖面土壤分布主要土壤类型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为因素等黏

52、化过程、熟化过程、钙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潜育化过程、盐碱化过程等自然土壤:覆盖层、淋溶层、沉积层、母质层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水田土壤:耕作层、犁底层、斑纹层、青泥层纬度地带性分布、经度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区域性分布当地主要土壤的分布、特性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本单元概述5.1植物营养特性 5.2土壤养分 本单元小结本单元概述内容简介:植物营养特性;土壤养分;合理施肥基本原理;合理施肥的方式方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与营养特性、植物吸收养分的基本原理;认识土壤养分与合理施肥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当地作物合理施肥。能力目标能调查评价不同作物各种施肥

53、方法应用效果;能结合当地土壤、作物情况,推广应用配方施肥技术。教学重点:植物对养分吸收原理及应用。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合理施肥的方式方法。配方施肥(养分平衡方法)原理与应用。5.3合理施肥基本原理5.4合理施肥的方式方法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5.1.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1植物体内元素的组成 植物组成元素主要是C、H、O和N等;余下的5%10%为矿物质,也称为灰分,植物营养元素可分为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和非必需的营养元素。 5.1 植物营养特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及确定标准 判断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一般必须符合以下三条标准:(1)不可缺少;(2)特

54、定的症状;(3)直接营养作用。5.1 植物营养特性 植物必需的16种营养元素CaSMgHKPNOCMnZnFeCuMoBCl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3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贮藏物质和生活物质在植物新陈代谢中起催化作用 对植物具有特殊的功能 4必需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的关系。 5.1 植物营养特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5.1.2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1植物的根部营养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部位 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重要器官。一般说来,根毛区是根尖吸收养分最活跃的区域。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 植物根系可吸收离子态和分子态的养分,一般以

55、离子态养分为主,其次为分子态养分。养分向根系迁移的途径 其方式有三种,即截获、扩散和质流。 5.1 植物营养特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根系对无机养分的吸收 被动吸收解释被动吸收的机理主要有杜南平衡学说、扩散学说和离子交换学说;解释主动吸收的机理主要有载体学说、离子泵学说等。根对有机养分的吸收 解释机理主要是胞饮学说。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 土壤温度、光照、土壤通气性、土壤酸碱性、养分浓度、植物吸收离子的相互作用。5.1 植物营养特性 植物根上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交换碳酸和黏粒所吸附的离子交换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2植物的根外营养根外营养的特点:直接供给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吸收速率快

56、,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提高根外营养施用效果:溶液的组成;溶液的浓度及反应;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植物叶片的类型;养分在叶内的移动性。 5.1 植物营养特性 喷洒液肥的图片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5.1.3植物营养的特性 1植物营养的选择性高度的选择性。植物的营养特性。植物吸收养分的主动性。 2植物营养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植物营养期中,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有两个极为关键的时期:一个是植物营养的临界期,另一个是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5.1 植物营养特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5.2.1土壤养分概述 1土壤养分的来源土壤矿物质风化所释放的养分;土壤有机

57、质分解释放的养分;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植物根系对养分的集聚作用;大气降水对土壤加入的养分;施用肥料,包括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中的养分。5.2土壤养分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2土壤养分的形态水溶态养分 是指能溶于水的养分。交换态养分 是指吸附于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离子。水溶态养分和交换态养分合称速效养分。缓效态养分 是指某些矿物中较易释放的养分。难溶态养分 是指存在于土壤原生矿物中且不易分解释放的养分。有机态养分 是指存在于土壤有机物质中的养分。它们多数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需经过分解转化后才能释放出有效养分。5.2土壤养分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5.2.2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 5.2土壤养分 土壤溶

58、液养分元素植物吸收养分降雨+蒸发排水施肥土壤空气有机质微生物交换性离子表面吸附固相矿物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5.2.3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损耗损耗途径主要有:随渗水淋失;经生物作用变成气体散入空气中而损失;在土壤中经化学作用变成无效养分;经物理化学作用有效养分被固定在矿物晶格中变成无效性养分;经生物作用有效养分变成有机物质暂时成为无效养分。 5.2土壤养分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5.3.1养分归还学说 1.其中心内容是:随着植物的每次收获(包括籽粒和茎秆)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养分于土壤,土壤肥力必然会逐渐下降;要想恢复土壤肥力,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带走的全部东西;为了增加植物产

59、量,应该向土壤施加矿质元素。 2.应用注意植物带走的养分不需要全部归还的,应该归还哪些元素要根据植物特性和土壤养分的供给水平而定,元素不同归还程度不同;农业生产中偏施氮肥,忽视磷、钾肥会使土壤养分失调,造成植物减产;施肥不足或不施肥料,也是违背养分归还学说的。5.3 合理施肥基本原理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5.3.2最小养分律 1中心内容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养分。植物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这个最小养分的增减而变化,忽视这个养分限制因素,即使继续增加其他养分,植物产量仍难以提高。 2应用注意最小养分不是指土壤中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60、而是按植物对养分的需要量来讲,土壤供给能力最低的那种养分。最小养分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关键。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如果不针对性补充最小养分,即使其它养分增加再多,也不能提高植物产量,而只能造成肥料的浪费。最小养分通常是大量元素,但并不排除微量元素成为最小养分的可能。正因为投入和产出不是呈直线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就应该根据植物对肥料的效应曲线来确定获得高产的最佳施肥量。5.3 合理施肥基本原理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5.3.3报酬递减律 1中心内容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单位投入的报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