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单元形成性评价(一)(第一单元)_第1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单元形成性评价(一)(第一单元)_第2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单元形成性评价(一)(第一单元)_第3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单元形成性评价(一)(第一单元)_第4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单元形成性评价(一)(第一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形成性评价(一)(第一单元)(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承德高二检测)《尚书·洪范》中箕子对周武王言,如对政事有疑问,在询问卿士和卜筮的同时,还要“谋及庶人”。这表明当时 ()A.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B.民本思想影响决策C.天下共主局面形成 D.治理蕴含原始民主【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君遇到重大问题时需征求士大夫及庶民的意见,说明此时的政治仍带有原始民主的色彩,故选D。材料无法说明民众参政热情高涨,排除A;材料与儒家民本思想和天下共主局面无关,排除B、C。【补偿训练】商代,几乎所有职官和参与政事的人物都冠以其族名。周代因袭了这个传统,在选官上也“任人唯亲”“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表明商周时期 ()A.国家治理体系宗法色彩浓厚B.集权体制趋于完善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逐渐缓和D.官僚政治有所发展【解析】选A。据材料“几乎所有职官和参与政事的人物都冠以其族名”“在选官上也‘任人唯亲’‘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可知,商周时期在国家政治中重视血缘关系,表明商周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宗法色彩浓厚,故选A。商周时期还未建立集权体制,排除B;材料未体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逐渐缓和,排除C;商周时期实行贵族政治,排除D。2.郡县制之下,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如柳宗元所说:“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这表明郡县制的实行 ()A.减少了吏治腐败的发生B.彰显了秦律的赏罚分明C.提高了官员的行政能力D.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解析】选D。据材料“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可以看出郡县制之下,官员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说明其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故选D。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郡县制下的腐败问题,排除A;材料无法彰显秦律的赏罚分明,排除B;郡县制的实行,与官员的行政能力无直接联系,排除C。3.(2024·郑州高二检测)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宰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B.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说明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故选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此消彼长,并非逐步缓和,排除A;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排除D。【补偿训练】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唐太宗这一要求意在 ()A.提高行政效率B.分散宰相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强化君主权力【解析】选C。唐太宗强调“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要求官员对不合理的诏敕提出建议,这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材料中做法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无关,排除A、B;唐太宗要求官员对不合理的诏敕提出建议,无法体现其强化君权的目的,排除D。4.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A.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C.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D.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解析】选D。材料“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事务的控制;材料“对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体现的是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说明的是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故选D。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地方政治,排除A、C;B说法错误,排除。【补偿训练】(2023·无锡高二检测)有学者认为,元朝统一全国前后设立的十一个行省,其原型为金朝尚书省和蒙古三大行断事官,其机构名称是汉制,实乃金元军事征服所派生。由此可知 ()A.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B.军政因素影响治国方略C.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D.制度文化传承自有渊源【解析】选D。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元朝行省制可以从金朝和蒙古政权制度中找到原型,表明制度文化传承自有渊源,故选D。材料未能呈现制度实施的效果,排除A;材料描述的是制度继承的问题,与军政因素无关,排除B;材料不能得出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排除C。5.(2023·岳阳高二检测)在斯巴达,关于条约、外交关系,正式决定是由公民大会作出的,但国王有权力对任何国家开战,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公民大会上很少有人辩论,发言者一般是国王、元老或监察官。这反映出斯巴达 ()A.公民大会掌控最高权力B.公民普遍缺乏城邦意识C.间接民主制存在着弊端D.具有贵族寡头政治特征【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斯巴达国王和元老院的权力很大,公民大会的表决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这体现了贵族寡头的特征,故选D。材料反映公民大会权力受到限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公民的城邦意识,排除B;斯巴达是寡头政治,不属于民主政治,排除C。【补偿训练】(2023·承德高二检测)古代雅典鼓励公民充当公共利益诉讼的起诉者,被告若被判有罪,受到罚款或财产充公的处罚,原告可以获得罚款的一部分作为奖励。这一举措旨在 ()A.强化对执政者的监督B.维护公民的正当利益C.培育公民的城邦意识D.打破政治垄断的局面【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古代雅典对维护城邦公共利益的公民实行奖励,这表明古代雅典鼓励公民积极维护城邦的利益,这是在培育公民的城邦主人公意识,故选C。材料不能表明这项举措是针对执政者的,排除A;这一举措是维护城邦公共利益,不是维护公民的利益,排除B;材料中的信息与打破政治垄断不相关,排除D。6.(2024·合肥高二检测)通过斗争,所有罗马公民在法律面前已经完全平等,由于平民和贵族可以通婚,相互融合的贵族家族和平民家族逐渐形成新的元老院贵族,他们主导着政府。但是,“罗马共和国并没有成为民主政体”,这是因为 ()A.民主与共和不能同时并存B.罗马法徒有其表而无其实C.平民无法成为元老院贵族D.贵族是共和国政府的主导【解析】选D。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贵族是共和国政府的主导,因此呈现题干材料描述的现象,故选D。A叙述不符合史实,也不是题干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B与题干材料现象无关,排除;据材料“由于平民和贵族可以通婚,相互融合的贵族家族和平民家族逐渐形成新的元老院贵族”可知,平民可以成为元老院贵族,排除C。【补偿训练】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的重要特点 ()A.三权分立B.共和主义C.君民共主D.中庸折中【解析】选B。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制色彩,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因此体现的是共和主义特点,故选B。三权分立主要指的是司法、立法和行政之间的分立,古罗马政治体系中并不是这种三权分立,排除A;古罗马政治体系中的执政官不等于君主,排除C;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当时古罗马政治体系中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情况,因此无法认定其政治特点中具有中庸折中,排除D。7.(2024·广州高二检测)公元800年,法兰克的查理曼出兵意大利拯救被罗马贵族囚禁的教皇利奥三世,教皇为查理曼加冕,宣布他为“罗马人的皇帝”。802年,查理曼在亚琛召开的帝国会议上颁布法令,要求所有封臣,无论是世俗的还是教会的都要以“恺撒之名”重新对他宣誓效忠。这说明当时 ()A.政教合一局面开始形成B.世俗王权高于基督教权C.查理曼重建了罗马帝国D.教权世俗王权长期并立【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公元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802年查理曼要求所有封臣对其宣誓效忠,反映了世俗王权高于教权,故选B。查理曼的统治是世俗统治,不是政教合一的统治,排除A;查理曼建立了法兰克王国,而不是罗马帝国,排除C;材料强调王权高于教权,排除D。8.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曾总结道: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些原则如此古老又如此有效,产生出我们现代生活于其中的事物秩序。该历史学家旨在说明英国政治 ()A.首创政党政治先例 B.国王权力被取缔C.体制在传承中创新 D.首创了议会制度【解析】选C。英国在中世纪不仅有国王,还首创议会,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王权受到严格限制,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这体现了政治体制在传承中创新,故选C。材料未涉及政党政治,排除A;B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首创议会制只是历史传统,未涉及现实变化,排除D。【拓展延伸】英、美、法政治制度的异同(1)同:实行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议会拥有立法权,同时对政府有一定的监督权。都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制度,分权制衡。强调“主权在民”的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异:美国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国会负责,可以否决立法权,总统所在的党即是执政党。英国首相和内阁要对议会负责;同时,只有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才是执政党。美国总统与国会互相制衡。英国下议院可以牵制首相,可解散内阁,重组政府,上议院无实权。9.下图为1913年马星驰发表的题为《政党之两面观》的漫画,自左往右看,此五个字为“政党之作用”,而从右往左看,则变成了“御用系之党”。该漫画 ()A.展现广大民众参政意识高涨B.揭示了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C.讽刺袁氏复辟帝制倒行逆施D.肯定了民主共和是时代潮流【解析】选B。从题干材料“政党之作用”和“御用系之党”可知漫画肯定政党政治的作用,但对政党政治存在疑虑,说明该漫画揭示了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广大民众参政意识高涨的信息,排除A;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排除C;材料并未强调民主共和是时代潮流,排除D。10.下表为民国初期的部分立法组织,据此可知当时 ()名称召开日期说明临时参议院1912年1月在南京召开,后迁到北京,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届国会第一次会议1913年4月袁世凯为取代国会而召集,开始时称政治会议第一届国会第二次会议1916年8月袁世凯死后旧国会恢复,张勋复辟过程中解散A.民主共和已是人心所向B.国家治理理念发生变化C.民国政府重视依法治国D.民权主义思想已经实现【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革命党人还是北洋军阀,在治理国家时,都利用国会使其统治更加“合法合规”,体现了国家治理理念发生变化,故选B。材料不能体现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排除A;北洋军阀政府破坏了民主法治,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民权思想,排除D。【补偿训练】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颁布,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规定总统总揽统治权,有成立和废除立法、公布法律、任免官员、宣告和战、统帅军队、缔废条约、宣布戒严等权力。这表明当时中国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法制建设成效显著C.共和理念深入人心D.独裁统治迹象明显【解析】选D。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表明当时中国独裁统治迹象明显,故选D。材料并未说明《中华民国约法》强化中央权力,排除A;只有一部《中华民国约法》颁布,不能说明当时中国法制建设“成效显著”,排除B;袁世凯政府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加强总统权力的做法,不能说明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排除C。11.(2024·沈阳高二检测)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选举中,各地发明了很多有特色的投票方法,如“背箱法”“投豆法”“烧洞法”等。这些投票方法的发明 ()A.促进边区民主政权建设B.增强广大民众政治觉悟C.反映民主选举的广泛性D.开创政治协商制度先河【解析】选A。材料中提到的特色投票法,便利了广大民众参与选举,促进了边区民主政权建设,故选A。材料与增强政治觉悟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选举群体的广泛性,排除C;材料体现的并非不同政治群体共同商定问题的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补偿训练】1940年,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强调:共产党在敌人后方消灭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而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的实施 ()A.扩大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B.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C.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D.意在维护工农民主政权【解析】选B。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巩固、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故选B。国民革命是在1924年至1927年,排除A;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1949年提出的,排除C;这一政策出现于抗战时期,目的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12.(2023·潍坊高二检测)下图所示为1953年钱大昕创作的年画作品《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了》。画面描绘的是当选者胸前戴大红花与大伙见面的场景。该画面反映出当时 ()A.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B.村民直接参政议政C.群众政治觉悟的提高D.党内民主生活较好【解析】选C。1953年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年画作品《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了》中的画面正是当时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选举的反映,故选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属于基层民主制度,排除A;画面显示的是人民群众选举的代表,属于间接参政议政,排除B;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不属于党内民主生活,排除D。【深化点拨】(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2)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思想的实践,能够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是由我们政权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13.“(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对儒家、道家等文化非常重视,这些文化是汉族创造的,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出学以致用,排除B;C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虽涉及北魏孝文帝的文学创作,但是没有突出他对文学创作的重视,排除D。14.张居正恢复了明初的“考成法”,令六部、都察院及所有大小衙门将所有题奏奉行事务造三个文簿,说明何时开办,何时完成,完成后注销。“月有考,岁有稽,严综核,奏实效。”欺隐拖拉者参奏,劣者被淘汰,贤者被提拔。据此可知,张居正的这些改革措施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强化了中央集权C.促进了明朝崛起 D.有利于政治清明【解析】选D。题干材料说明了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优胜劣汰,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治清明,故选D。材料未涉及官吏的来源情况,排除A;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强化了中央集权,排除B;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并未促进明朝的崛起,排除C。15.(2024·十堰高二检测)1898年,慈禧发动的戊戌政变强行中断了“百日维新”的进程;1901年,清末统治集团推行了比维新派所涉及的范围更广的“新政”,仍以失败告终。这两场改革 ()A.表明清政府的立场反复无常B.客观上促进了革命运动发展C.得到了先进领导阶级的领导D.均因列强的干涉而走向失败【解析】选B。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启蒙;清末新政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所以,这两场改革客观上促进了革命运动发展,故选B。清政府的立场始终是代表地主阶级,排除A;“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排除C;这两场改革的失败与列强无直接关系,排除D。16.(2024·徐州高二检测)下图是著名艺术家石鲁于1952年创作的年画《幸福婚姻》。该画反映了 ()A.婚姻自主获得普遍认同B.农村社会风尚发生改变C.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D.农业改造热情空前高涨【解析】选B。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突破了旧社会的婚姻形式,带有新中国的特色,体现了农村社会风尚的改变,故选B。图示内容无法体现“普遍认同”,排除A;图示内容不能说明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排除C;农业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D。【补偿训练】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有关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新时期民主制度逐步完善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C.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D.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这些关键信息可以看出,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之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结构,即这一时期为新中国成立后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此时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的政权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故选C。新时期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后,排除A;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B、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大题,共52分)17.(14分)(2024•青岛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等材料二对历史上行政区进行政治地理视角的研究,主要总结了三条规律:一是政区层级在三层到两层之间反复;二是政区边界划分有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两大原则;三是政区幅员经过由大到小,又由小到大的波动。——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讲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三条规律”的认识。【解析】认识:根据材料一可知,秦朝行政区划实行郡、县两级制;隋朝实行州、县两级制;根据材料一“唐代十道示意图”“元代十行省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道”级行政单位基本依据山川形便而设置,元代的行省的设置则打破了山川形便,依据“犬牙交错”原则设置;比较材料一四幅地图我们不难发现,秦朝郡统辖范围广,隋朝郡数量不断增加、统辖面积不断缩小;唐朝的道和元朝的行省幅员广阔。因此,综合考虑,我们不难得出:行政区的变动中政治因素占主导,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山川形便便于地方管理,犬牙交错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答案:从政区层级角度作答,秦朝实行郡、县两级;隋朝实行州、县两级。从政区边界角度作答,唐朝根据山川形便在全国划分为十道,元朝行省的划分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从政区幅员角度作答,秦朝郡统辖范围广,隋朝郡数量不断增加、统辖面积不断缩小;唐朝的道和元朝的行省幅员广阔。综上所述,行政区的变动中政治因素占主导,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山川形便便于地方管理,犬牙交错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18.(14分)下表是某中学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组别材料结论英国组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欧洲文化史》《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全球通史》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美国组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的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H.科特《欧洲的美国精神》美国通过革命建立起的民主政体是世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1)上表中哪一组的结论与材料是不相符的?哪一组的结论是错误的?为什么?(8分)(2)你认为哪个组的材料不全面?应补充哪些史实?(6分)【解析】第(1)题不相符:英国。解释:根据材料“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和“《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进行分析。错误:美国。解释:据材料中结论认为美国的民主政体“是世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进行分析。第(2)题材料不全面:英国组材料不全面。补充史实:《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9世纪议会改革。答案:(1)英国组不相符。原因:1689年,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况且材料反映的是对1689年时英国民主制的质疑或否定,“民主化趋势不断发展”结论与材料不符。(答对1点即可)美国组的结论错误。原因: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形式,并不具备绝对进步性。(2)英国组的材料不全面。补充史实:《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9世纪议会改革。19.(12分)(2024·南通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以“《领到选民证》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根据题干时间“1953年”“选民证”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因此关于《领到选民证》赏析的阐释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对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答案:论题:《领到选民证》赏析阐述: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广大人民被压迫的现状得到改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初步推动了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