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户外装置区石油化工装置_第1页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户外装置区石油化工装置_第2页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户外装置区石油化工装置_第3页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户外装置区石油化工装置_第4页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户外装置区石油化工装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户外装置区石油化工装置本文件规定了户外装置区石油化工装置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检测周期、检测程序、检测项目和方法、检测内容、检测作业要求和数据整理。本文件适用于以石油、天然气、煤及其产品为原料制取燃料和化工产品的石油化工装置及其辅助生产设施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本文件不适用于原油的采集、长距离输送、石油化工装置厂区外油品储存及销售设施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1431—2023建筑物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714.3—2015雷电防护第3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GB/T32938—2016防雷装置检测服务规范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650—2011(2022年版)石油化工装置防雷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石油化工装置petrochemicalplant石油炼油、石油化工及以煤为原料制取燃料和化工产品的生产装置。注:包括炼油、烯烃、化肥、化纤等生产装置。3.2户外装置区outdoorunit露天或对大气敞开、空气畅通的场所。注:主要包括炉区,塔区,静设备(3.5)区,机器设备管架和管道,冷却塔,烟囱和火炬,户外装置区的排[来源:GB50650—2011(2022年版),2.0.4,有修改]3.3首次检测firstinspection新建、改建、扩建石油化工装置雷电防护装置施工完成后的第一次检测或投入使用的石油化工装置雷电防护装置因资料缺失等情况再次进行的全面检测。23.4放空口vent生产设备或罐体等直接向大气排放的排放设施。3.5石油化工静设备petrochemicalstaticequipment静设备石油化工生产装置、辅助生产设施和公用工程的反应设备、分离设备、换热设备、储存设备的统称。[来源:GB50461—2008,2.0.1,有修改]3.6机器设备mechanicalequipment通过机械运动完成工艺过程的压缩机组、汽轮机组、泵组、搅拌机械、过滤机、风机、干燥机等,包括主机、驱动机和附属设备。[来源:SH/T3538—2017,3.1]3.7高处作业workingatheight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及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来源:JGJ80—2016,2.1.1]3.8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explosiveandfirehazardousplace凡用于生产、加工、存储和运输爆炸品、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易燃液体和易燃固体等物质的场所。[来源:GB/T32937—2016,3.1]4一般规定4.1检测周期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周期为6个月,其他场所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周期为12个月。4.2检测设备和安全防护装备4.2.14.2.2检测设备应符合GB/T32938—2016中第9章的规定,常用检测设备的主要性能和参数指标见附检测作业应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常用安全防护装备主要性能和参数指标见附录B。4.3检测程序4.3.1检测准备现场检测前,应进行现场勘查,识别可能涉及的危险因素,制定检测方案和事故应急预案,准备检测设备和安全防护装备。4.3.2现场检测4.3.2.1检测作业前,应就检测方案与受检单位做好沟通,并进行工作交底、安全交底和技术交底。34.3.2.2检测作业时,可按先检测外部雷电防护装置,后检测内部雷电防护装置的顺序进行,将检测结果填入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表。4.3.3报告出具现场检测后,及时进行检测数据整理,制作并出具检测报告和整改意见书。5检测项目和方法5.1检测项目雷电防护装置检测项目如下:a)接闪器;b)引下线;c)接地装置;d)防雷等电位连接。5.2检测方法5.2.1检查5.2.1.1观察通过现场观察雷电防护装置的观感质量进行现场检查而获取观察结果的方法。5.2.1.2查阅资料通过查阅雷电防护装置隐蔽工程记录、施工记录、设计图纸、竣工图纸、产品质量文件、运行维护记录或第三方报告等档案资料而获取查阅结果的方法。5.2.2测量依据标准和规范,使用规定的仪器,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按照相应程序对雷电防护装置特定参数进行测量而获取测量结果的方法。6检测内容6.1接闪器6.1.1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或测厚仪等测量接闪器材料规格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a)采用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等作为接闪器时,材料规格应符合GB50650—2011(2022年版)中6.1.2~6.1.4的规定;b)高大炉体、塔体、桶仓、大型设备、金属罐体、金属框架、金属管架、金属屋面以及在高空布置、较长的卧式容器和管道(送往火炬的管道)等采用本体作为接闪器时,材料最小厚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户外装置区石油化工装置外部雷电防护装置主要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组成。)户外装置区石油化工装置内部雷电防护装置由防雷等电位连接和共用接地系统组成。4表1做接闪器设备的金属板最小厚度4钛4铜5铝7锌—6.1.2当采用接闪带、接闪网作为接闪器时,除6.1.1检测内容外,还应检测接闪器安装位置、材料种类、外观和锈蚀状况、焊接时的搭接长度、固定点支持件的间距、高度和垂直拉力。具体检测内容包括:a)观察接闪器现状,接闪器位置应正确,应平正顺直,无急弯,固定支架间距应均匀,焊接固定的焊缝应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应有防松零件,焊接部分补刷防腐油漆完整,接闪器的截面锈蚀不应超过初始截面积的1/3;b)使用长度测量工具测量钢材焊接时的搭接长度和固定支架间距、高度,焊接时的搭接长度和焊接方法应符合表2的规定,固定支架间距应均匀,并应符合GB50057—2010中5.2.6的规定;c)使用拉力计对固定支架施加不小于49N的垂直拉力,观察是否牢固可靠,固定支架应能承受49N的垂直拉力(垂直于安装平面)。表2雷电防护装置钢材焊接时的搭接长度及焊接方法紧贴角钢外侧两面或紧贴3/4钢管表面,上、下两侧施焊6.1.3首次检测时,除6.1.1、6.1.2检测内容外,还应查阅设计图纸,检查接闪器设置是否与其一致。使用长度测量工具测量接闪器高度、与被保护物距离等数据,计算接闪器保护范围,判断石油化工装置是否被有效保护。接闪保护范围采用下列方法之一确定:a)滚球法,应符合GB50057—2010中附录D的规定,滚球半径取45m;b)保护角法,接闪器顶部与被保护参考平面的高差和保护角应符合表3的规定或GB/T21714.3—2015附录A的规定。表3接闪器顶部与被保护参考平面的高差和保护角m0~25°6.1.4当检测放空口接闪器时,除6.1.1~6.1.3检测内容外,首次检测还应观察或查阅资料获取排放设施排放的物料和浓度、排放的频率和方式、正常或事故排放、手动或自动排放等生产操作性质和安装位置等,使用长度测量工具测量排放设施的放空口与接闪器之间的安全距离,计算接闪器保护范围,放5空口接闪器设置应符合GB50650—2011(2022年版)中4.3.2和4.3.3的规定。6.2引下线6.2.1观察引下线外观状况、电气连接形式、焊接质量。明敷引下线应平直、无急弯,卡钉分段固定。引下线宜采用焊接、夹接、卷边压接、螺钉或螺栓等连接,保持各金属部件间电气连接。使用长度测量工具测量钢材焊接时的搭接长度,搭接长度和焊接方法应符合表2的规定。6.2.2观察引下线敷设方式、材料类型、数量,使用长度测量工具测量引下线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a)高大炉体、塔体、桶仓、大型设备、金属静设备、金属罐体、金属框架、金属管架以及在高空布置、较长的卧式容器和管道(送往火炬的管道)引下线设置不应少于2处,间距不应大b)高度不超过40m的烟囱可只设1根引下线,超过40m时应设置2根引下线。金属爬梯可作为2根引下线使用。金属烟囱、火炬筒体应作为引下线使用。6.2.3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等测量引下线材料规格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a)采用明敷引下线时,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锌包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积不应小于50mm2、厚度不应小于2.5mm;b)采用建筑物内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c)当独立烟囱引下线采用圆钢时,直径不应小于12mm,采用扁钢时,其截面积不应小于100mm2、厚度不应小于4mm。6.2.4测量引下线固定支架间距、高度和垂直拉力,具体检测内容包括:a)使用长度测量工具测量引下线固定支架间距、高度,固定支架的间距、高度,应符合GB50057—2010中5.2.6的规定;b)使用拉力计对引下线固定支架施加不小于49N的垂直拉力,观察是否牢固可靠,固定支架应能承受不小于49N的垂直拉力(垂直于安装平面)。6.2.5观察引下线机械保护、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措施,使用长度测量工具测量断接卡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引下线在地面1.7m至地面以下0.3m加装机械保护设施,在距地面0.3m~1.8m处设置断接卡,并应符合GB50057—2010中5.3.6、5.3.7的规定;b)专设引下线应设置保护人身安全所需要的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措施,并应符合GB50057—2010中4.5.6的规定。6.2.6采用建筑物内钢筋作为引下线时,除6.2.1~6.2.5检测内容外,首次检测时还应查阅引下线隐蔽工程记录。引下线宜采用焊接、夹接、卷边压接、螺钉或螺栓等连接,保护金属各部件间保护良好的电气连接,预应力混凝土钢筋不应作为引下线。6.3接地装置6.3.1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接地电阻,测量方法按照附录C进行。当需要计算冲击接地电阻时,应按照附录D测量土壤电阻率,并根据附录E计算。当引下线连接的接地装置为独立接地体时,应断开断接卡测量,当引下线连接的接地装置为环形接地体时,可不断开断接卡。大型接地地网检测时,应使用测试电流大于3A的接地电阻测试仪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应符合以下规定:a)防直击雷的每根引下线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非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冷却塔每根引下线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b)防闪电感应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6c)防直击雷的接地宜与防闪电感应、电气和电子系统等接地共用接地装置,当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应按50Hz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值确定,不应大于按人身安全所确定的接地电阻值。6.3.2使用过渡电阻测试仪测量两相邻接地装置过渡电阻,判定共用接地还是独立接地。当两相邻接地装置的过渡阻值不大于1Ω时,判定为电气导通共用,否则判定为各自独立接地。6.3.3首次检测时,除6.3.1、6.3.2检测内容外,还应观察接地装置现状或查阅接地装置隐蔽工程记录,检查接地体的材料、结构、安装方法、焊接方法,必要时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等测量材料最小尺寸,使用长度测量工具测量埋设间距、深度、焊接搭接长度等。接地体的材料、结构和最小尺寸应符合表4的规定,埋设间距、深度、安装方法应符合GB50057—2010中5.4.2~5.4.5的规定。当接地体采用焊接时,其搭接长度和焊接方法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4接地体材料规格钢 ———————— ——6.4防雷等电位连接6.4.1观察等电位连接的位置、安装工艺,应符合表5的规定。使用过渡电阻测试仪测量各设施等电位连接过渡电阻,检测方法按照附录F进行,等电位连接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0.2Ω。表5户外装置区相关设施等电位连接要求123456塔体高度超过45m以上时,45m以上每层7897表5户外装置区相关设施等电位连接要求(续)储罐顶部照明灯、现场操作箱等设施及配线电6.4.2观察等电位连接导体材料,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等测量连接导体规格尺寸,应符合表6的规表6雷电防护装置各连接部件的最小截面mm铜铝铁铜6铝铁6.4.3使用长度测量工具测量金属的设备、框架、管道、电缆保护层(铠装、钢管、槽板等)、放空口等与引下线安全距离,应符合公式(1)的规定;当其空间距离达不到下式要求时,该金属物体应增加接地连接线。式中:S——空间距离,单位为米(m);kc——分流系数,单根引下线取1,两根引下线及接闪器不成闭合环的多根引下线取0.66,接闪器成闭合环的或网状的多根引下线取0.44;lx——引下线计算点到接地连接线的长度,单位为米(m)。6.4.4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检测,应观察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情况,使用长度测量8工具测量平行或交叉敷设的金属管道间隔距离,使用过渡电阻测试仪测量两端跨接过渡电阻,过渡电阻检测方法按照附录F进行,应符合下列规定:a)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中平行敷设的金属管道、框架和电缆金属保护层等设施,当其间净距小于100mm时应每隔30m金属跨接,相交或相距处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金属跨接;b)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中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当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对有不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7检测作业要求现场检测安全作业要求和高处检测安全作业要求应符合附录G的规定。8检测数据整理8.1检测记录8.1.1现场检测时,应如实将各项检测数据记入原始记录表,检测人员、校核人员、被检测单位现场负责人应在原始记录表上签字。原始记录表应作为用户档案保存,新(改、扩)建项目档案应长期保存,定期检测项目档案至少保存5年。8.1.2首次检测时,应绘制雷电防护装置平面示意图,定期检测时应进行补充或修改。8.2检测结果判定8.2.1将经计算或整理的各项检测结果与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比较,检测结果符合第7章相关要求,判定合格。检测数值修约规则、极限数值表示和判定方法应符合GB/T21431—2023中附录K的规定。8.2.2石油化工装置检测中分项目达不到第6章要求时,判定不合格,并应出具整改意见书。8.3检测报告8.3.1检测报告应由报告制作人员、检测人员和校核人员签字后,由授权签字人签发,并加盖检测单位公章或检测专用章。8.3.2检测报告不少于两份,一份送被检测单位,一份由检测单位存档。存档应有纸质和电子存档两种形式。常用检测仪器的主要性能和参数指标A.1测量工具和仪器A.1.1尺钢卷尺:自卷式或制动式测量上限(m):2m、3m、5m。游标卡尺:量程(mm):0mm~150mm;分度值(mm):0.02mm。A.1.2全站仪用以建筑物、接闪器高度等的测量。测量距离:单棱镜测程:5000m;免棱镜测程:350m。测距精度:2+2ppm。测角精度:2″。工作环境温度:-20℃~+50℃。A.1.3激光测距仪测距精度:典型±1.0mm。工作环境温度:-25℃~+70℃。A.2接地电阻测试仪A.2.1工频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电流:≥20mA。最大允许误差:±(5%rdg+2d)。注:rdg指显示值。A.2.2大电流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大型接地地网时,选用大电流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电流:≥3A(异频40Hz~60Hz)、≥50A(工频50Hz)。最大允许误差:±(1%rdg+2d)。A.3土壤电阻率测试仪测试电流:≥20mA。最大允许误差:±(5%rdg+2d)。A.4过渡电阻测试仪(毫欧表)或等电位测试仪空载电压4~24)V。测试电流:≥0.2A。最大允许误差:±(2%rdg+2d)。A.5超声测厚仪用以罐体、塔体、炉体壁厚的测量。传感器:超声波5MHZφ8。测试范围:1.5-200mm(45号钢)。准确度:0.5%H+0.2(H为被测材料的厚度)。A.6环路电阻测试仪用以引下线电气连通及管道跨接线等电位连接的测试。测量范围:0.01~1000Ω。工作环境温度-10~55)℃。安全防护装备主要技术参数B.1便携式气体探测器便携式气体探测器用以检测可燃气体浓度或者有毒气体浓度的本质安全型设备,其具体检测范围及参数见表B.1。表B.1气体探测器检测范围及参数-15℃~+45℃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二甲酯、氮-15℃~+45℃LEL:可燃气体在空气中遇明火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B.2氧含量分析(检测)仪分析参数:O2(可选择分析原理:电化学,磁氧或者激光分析仪测量范围:0-2%。B.3安全带、安全绳安全带用以防止高处作业人员发生坠落或发生坠落后将作业人员安全悬挂的个体防护装备,其分类及使用场所见表B.2。表B.2安全带分类及使用场所B.4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根据型号确定产品选用:6100(小号)、6200(中号)、6300(大号),6000系列滤毒盒配置情况见表B.3。表B.3滤毒盒配置情况表NIOSH认证,用于不超过10倍职业接触限值(PEL)的下述污染物的呼某些有机蒸汽、氯气、氯化氢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B.5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防尘口罩)按性能分为KN和KP两类,KN类只适用于过滤非油性颗粒物,KP类适用于过滤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不同防护等级需要符合下列规则。a)KN系列:1)KN100:对于0.075微米以上的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大于99.97%;2)KN95:对于0.075微米以上的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大于95%;3)KN90:对于0.075微米以上的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大于90%。b)KP系列:1)KP100:对于0.185微米以上的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大于99.97%;2)KP95:对于0.185微米以上的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大于95%;3)KP90:对于0.185微米以上的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大于90%。B.6防尘护目镜用以在具有烟雾、粉尘等场所及空气中悬浮有害物质污染物场所的检测作业。B.7空气呼吸器用以在浓烟、毒气、蒸汽或缺氧等各种环境下安全有效地进行检测作业,其分类及主要参数见表B.4。表B.4空气呼吸器分类及主要参数L569B.8安全警示路障、安全警戒线安全警示路障、安全警戒线根据表B.5要求设置摆放位置。表B.5高处作业物体可能坠落范围半径mm234>305B.9耐酸碱手套用以含有酸、碱等腐蚀性液体场所的检测作业。长度:30cm、38cm、40cm、45cm、50cm、55cm、58cm、60cm、72cm、82cm。特点:耐强酸70%,耐强碱55%。B.10隔音耳塞用以在噪音超过95分贝场所的检测作业。噪音降低率应符合:——按照国际标准ISO4969—2检测的单值降噪值SNR:31分贝;——按照美国标准ANSIS3.19—1974检测的单值降噪值NRR:29分贝。B.11安全帽安全帽选择方法:检查“三证”(即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具有“安全防护”的盾牌标识。帽壳内部尺寸:长195mm~250mm,宽170mm~220mm,高120mm~150mm。垂直间距:≤50mm。B.12防静电工作服用于为防止因人体带有静电而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等一切存在静电危害场所(如石油、化工、煤矿、印刷、橡胶、医疗、净化、电子等行业的作业场所)的检测作业。选用标准及要求:a)工作服的钮扣、拉链、钩、绊等附件,最好是塑料、尼龙等非金属材质。如果工作服制作时选用了金属附件,应试穿一下,保证穿用及从事各种活动时,金属附件不外露;b)翻看工作服的反面,衣袋、贴边、加固布等,最好同样使用防静电织物制作;采用其他材料制作的,其露出面积应小于全部防静电服内露出面积的20%以下;c)出于防寒保暖或其他特殊要求制作的棉服、全衬工作服,其棉内套、全衬里应为可拆卸式;d)查看防静电织物,对于同一类导电纤维,加入的密度越高,其防静电性能相应越好。B.13防静电工作鞋用于为防止因人体带有静电而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等一切存在静电危害场所(如石油、化工、煤矿、印刷、橡胶、医疗、净化、电子等行业的作业场所)的检测作业。鞋底电阻:106Ω~109Ω。接地电阻的测量C.1三极法宜采用直线法进行电极布置,即被测接地装置G,测量用的电压极P和电流极C布置在一条直线上且垂直于地网,接线原理图见图C.1。测量用电流极C和电压极P离被测接地装置G边缘的距离为dGP=(4~5)d和dGP=(0.5~0.6)dGC,点P可以认为是处在实际的零电位区内。为了较准确地找到实际零电位区时,可把电压极沿测量用电流极与被测接地装置之间连接线方向移动三次,每次移动的距离约为dGC的5%,测量电压极P与接地装置G之间的电压。如果电压表的三次指示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则可以把中间位置作为测量用电压极的位置。被测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RG按式(C.1)进行计算。使用接地阻表(仪)进行接地电阻值测量时,宜按选用仪器的要求进行操作。标引序号说明:G——被测接地装置;P——测量用电压极;C——测量用电流极;E——测量用的工频电源;A——交流电流表;V——交流电压表;dGP——被测接地装置至电压极的长度;dGC——被测接地装置至电流级的长度;d——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i——测试电流。图C.1三极法的接线原理图式中:RG——被测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单位为欧姆(Ω);UG——电压表指示值,单位为伏特(V);I——电流表指示值,单位为安培(A)。C.2当被测接地装置的面积较大而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为了得到较可信的测试结果,宜将电流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增大,同时电压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C.3测量工频接地电阻时,如dGC取4d~5d值有困难,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较均匀时,dGC可以取2d值;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dGC可以取3d值。土壤电阻率的测量D.1总则D.1.1一般原则D.1.1.1土壤电阻率是土壤的一种基本物理特性,是土壤在单位体积内的正方体相对两面间在一定电场作用下,对电流的导电性能。一般取每边长为10mm的正方体的电阻值为该土壤电阻率ρ,单位为欧D.1.1.2土壤电阻率的影响因子有:土壤类型、含水量、含盐量、温度、土壤的紧密程度等化学和物理性质,同时土壤电阻率随深度变化较横向变化要大很多。因此,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应进行相关的校正。本文件只对接地装置所在的上层(几米以内)土壤层进行测量,不考虑土壤电阻率的深层变化。D.1.1.3在进行土壤电阻率测量之前,宜先了解土壤的地质期和地质构造(见表D.1对所在地土壤电阻率进行估算。表D.1地质期和地质构造与土壤电阻率页岩砂岩D.1.1.4土壤电阻率的测量方法有:土壤试样法、三极法(深度变化法)、两极法(西坡Shepard土壤电阻率测定法)、四极法等,本文件主要介绍四极法。D.1.1.5在采用四极法测量土壤电阻率时,应注意如下事项。a)试验电级应选用钢接地棒,且不应使用螺纹杆。在多岩石的土壤地带,宜将接地棒按与铅垂方向成一定角度斜行打入,倾斜的接地棒应躲开石头的顶部。b)试验引线应选用挠性引线,以适用多次卷绕。在确定引线的长度时,要考虑到现场的温度。引线的绝缘不应因低温而冻硬或皲裂。引线的阻抗应较低。c)对于一般的土壤,因需把钢接地棒打入较深的土壤,宜选用2kg~4kg重量的手锤。d)为避免地下埋设的金属物对测量造成的干扰,在了解地下金属物位置的情况下,可将接地棒排列方向与地下金属物(管道)走向呈垂直状态。e)在测量变电站和避雷器接地极的时候,应使用绝缘鞋、绝缘手套、绝缘垫及其他防护手段,要采取措施使避雷器放电电流减至最小时,才可测试其接地极。f)不应在雨后土壤较湿时进行测量。D.2测量方法(四极法)D.2.1等距法或温纳(Wenner)法将测试电极插入被测土壤呈一字排列,电极均匀布置时示意图如图D.1所示。土壤电阻率P按式(D.1)进行计算:标引序号说明:A——交流电流表,指示值I;V——交流电压表,指示值U;a——两相邻电极间距;b——电极深度。图D.1电极均匀布置时示意图式中:P——土壤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Ω·mR——所测电阻(U/I),单位为欧姆(Ω);a——两相邻电极间距,单位为米(m);b——电极深度,单位为米(m)。当测试电极入地深度b不超过0.1a,可设定b=0,则计算公式可简化为式(D.2):式中:P——土壤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Ω·mR——所测电阻(U/I),单位为欧姆(Ω);a——电极间距,单位为米(m)。D.2.2非等距法或施伦贝格-巴莫(Schlumberger-Palmer)法对于土壤结构不均匀的场地,当电极间距增大到40m以上,采用非等距法。为方便测量,跨度较小的场地其布置方式可采用图D.2所示对称非等距法。对称非等距土壤电阻率测量方法中建议两个电压极的距离要求大于电流极与邻近电压极的两倍。此时电压极布置在相应的电流极附近,可升高所测的电位差值。标引序号说明:A——交流电流表,指示值I;V——交流电压表,指示值U;C——电流极与电压极的间距;b——电极深度;d——两电压极的间距。图D.2电极非均匀布置时采用对称非等距法示意图这种布置,当电极的埋地深度b与其距离d和C相比较甚小时,则所测得电阻率可按下式(D.3)计算:式中:R——所测电阻(U/I单位为欧姆(Ω);C——电流极与电压极的间距,单位为米(mb——电极深度,单位为米(m);d——两电压极的间距,单位为米(m)。D.3测量数据处理D.3.1为了了解土壤的分层情况,在用等距法测量时,可取不同的a值进行测量,如a=2m、4m、5m、10m、15m、20m、25m、30m等。D.3.2根据需要采用非等距法测量,测量电极间距可选择40m、50m、60m。按式(D.3)计算相应的土壤电阻率。根据实测值绘制土壤电阻率P与电极间距的二维曲线图。采用兰开斯特-琼斯(TheLaneaste-Jones)法判断在出现曲率转折点时,即是下一层土壤,其深度为所对应电极间距的2/3处。D.3.3土壤电阻率应在干燥季节或天气晴朗多日后进行,因此土壤电阻率应是所测的土壤电阻率数据中最大的值,为此应按下式(D.4)进行季节修正:式中:φ——季节修正系数,见表D.2。表D.2根据土壤性质决定的季节修正系数表mbb322在测量时,可能为全年最高电阻,即土壤干燥或测量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E.1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应按式(E.1)确定:式中:R——接地装置各支线的长度取值小于或等于接地体的有效长度le或者有支线大于le而取其等于le时的工频接地电阻,单位为欧姆(Ω);A——换算系数,其数值宜按图E.1确定;Ri——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单位为欧姆(Ω)。注:为接地体最长支线的实际长度,其计量与le类同。当l>le时,取其等于le。图E.1换算系数A接地体的有效长度应按式(E.2)确定:式中:le——接地体的有效长度,应按图E.2计量,单位为米(m);P——敷设接地体处的土壤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Ω·m)。E.2环绕建筑物的环形接地体应按以下方法确定冲击接地电阻:a)当环形接地体周长的1/2大于或等于接地体的有效长度le时,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从与该引下线的连接点起沿两侧接地体各取le长度算出的工频接地电阻(换算系数A等于1);b)当环形接地体周长的1/2小于le时,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以接地体的实际长度算出工频接地电阻再除以A值。E.3与引下线连接的基础接地体,当其钢筋从与引下线的连接点量起大于20m时,其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以换算系数A等于1和以该连接点为圆心、20m为半径的半球体范围内的钢筋体的工频接地电阻。标引序号说明:l——接地体最长支线的实际长度;le——接地体的有效长度,应按图G.2计量;l1、l2、l3——多根接地体的实际长度,l1≤l、l2≤l、l3≤l。图E.2接地体有效长度的计量过渡电阻的测量F.1基本要求F.1.1过渡电阻是用于表征建筑物金属部件或构件电气连接、等电位连接、跨接连接的性能以及两相邻接地装置间电气贯通性的参数。为减小或消除测试线直流电阻引入的测量数据叠加,宜选用具有四线法测试功能或可直接消除测试线直流电阻的设备仪器。F.1.2测量中宜尽量减小测试线与被测部位接触点之间接触电阻的影响。F.2电气连接性能的过渡电阻测量F.2.1电气连接性能的过渡电阻测量适用于将同类功能或不同类功能的金属部件直接连接在一起的情形,连接方式如焊接、夹接、压接或螺栓连接等。F.2.2电气连接性能过渡电阻测量示意图见图F.1。标引序号说明:C1、C2——电流测试极;P1、P2——电压测试极。图F.1电气连接性能的过渡电阻测量示意图F.3等电位连接性能的过渡电阻测量F.3.1等电位连接性能的过渡电阻测量适用于通过等电位连接导体将分开的设备、设施连接到等电位连接带、等电位端子板或接地端子等,进而连接到防雷装置或接地系统的情形,连接方式如焊接、夹接、压接、螺栓连接等。F.3.2等电位连接性能过渡电阻测量示意图见图F.2。标引序号说明:C1、C2——电流测试极;P1、P2——电压测试极。图F.2等电位连接性能的过渡电阻测量示意图F.4跨接连接性能的过渡电阻测量F.4.1F.4.2跨接连接性能的过渡电阻测量适用于将电气绝缘的导电部件之间用导体相互连接的情形。跨接连接性能的过渡电阻测量示意图见图F.3、图F.4。标引序号说明:C1、C2——电流测试极;P1、P2——电压测试极。图F.3法兰盘之间跨接连接性能的过渡电阻测量示意图标引序号说明:C1、C2——电流测试极;P1、P2——电压测试极;图F.4金属管道之间跨接连接性能的过渡电阻测量示意图F.5电气贯通性能的过渡电阻测量F.5.1电气贯通性能的过渡电阻测量适用于判断相邻建筑物的接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