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强化作业 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强化作业 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强化作业 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强化作业 岳麓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强化作业 岳麓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第26课一、选择题1.(·郑州)《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A.独立自主 B.“一边倒”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别国所签订的条约,新中国政府愿意在新的基础上与外国重新订约,这体现的是“另起炉灶”的外交原则,所以答案选C项。2.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A.中国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B.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D.朝鲜战争的结束【答案】B【解析】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家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与题干中的限制条件“周边地区”相吻合,故选B项;A、C两项不符合新兴国家,中国在建国后即与朝鲜建立了友好关系,排除D项。3.一位外交官曾说,这次会议之所以能自始至终贯穿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让世界相信撇开中国就谈不上亚洲和平和世界繁荣,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周总理的卓越的外交战略和政治才干。材料中的“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是()A.日本东京 B.印度尼西亚万隆C.瑞士日内瓦 D.美国旧金山【答案】B【解析】据题干中的信息“求大同存小异、亚洲、周恩来”等结合所学可知相关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万隆会议。4.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答案】D【解析】从材料看“这一举措”是指“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5.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A.万隆会议圆满成功B.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外交胜利C.中国复关谈判胜利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中材料的关键词:联合国,与联合国有关的事件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6.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那一天,《参考消息》在头版刊登了列宁语录:“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对此现象解读不正确的是()A.中国对当时西方世界的态度并没有根本变化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C.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反映在外交领域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材料言语明显具有意识形态分歧,故A、B、C三项正确。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双方共同要求,并不是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故选D。7.(·石家庄)法新社曾这样评论某事件,说它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也是“改变尼克松的一周”。同时,埃及开罗《金字塔报》也评论说:“西方帝国封锁新中国的神话破灭了,这是亚非人民的伟大胜利!”这些评论针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交B.签署《中美联合公报》C.中日正式建交 D.中美正式建交【答案】B【解析】“西方帝国封锁新中国的神话破灭了”与苏联无关,排除A项;影响西方大国纷纷和中国建交的事件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B项正确。8.“在那美丽的西湖边/有一棵红杉树/越过重洋/来自彼岸/滋润着友谊雨露/红杉树/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你扎根在中国的沃土。”这是1981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杉树》的歌词,促成此歌曲诞生的政治事件是()A.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B.1972年尼克松访华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年奥巴马访华【答案】B【解析】从“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可知1981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杉树》是1979年中美建交的应景作品,促成其诞生的就是尼克松访华。9.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期间说,“田中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在中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当时推动这一“桥梁”建立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C.中美关系的改善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桥梁”指的是田中首相访华,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改善。10.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时间:70年代,这个时期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扬眉吐气;中美关系正常化,跨洋握手;中日建交,冰释雪融。11.“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A.坚持独立自主 B.实行睦邻友好政策C.反对霸权主义 D.推行不结盟政策【答案】D【解析】注意考查的是新特点,独立自主是建国以来我国一贯坚持的外交原则。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年底,中国正式加入()A.世界贸易组织B.亚太经合组织C.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D.上海合作组织【答案】A【解析】符合“多边经济领域”和“年底”的只有A项。13.年安理会授权各国进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并采取强制性措施打击海盗,随后中国政府派海军舰艇赴此海域实施护航。这显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B.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D.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答案】D【解析】中国政府派海军舰艇赴亚丁湾海域实施护航是在联合国的授权之下的,这显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打击海盗不是反对霸权主义,排除干扰项A项。二、非选择题14.笑容是一种既悦己又悦人的发挥正面作用的表情。它是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的一种轻松剂和润滑剂。图一开怀大笑:乔冠华(中国代表团团长)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1)乔冠华“开怀大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图二会意而笑: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意而笑”的主要原因。请简述这一构想的重大实践意义。图三眉开眼笑:石广生(外经贸部部长)和各国代表举杯庆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石广生为何“眉开眼笑”?你如何认识“各国代表举杯庆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4)综合上述图片,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答案】(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方针的灵活性。实践意义:促成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3)原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市场对中国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认识:中国融入世界,可以为外国公司提供更多的贸易和市场准入的机会,必将有力的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4)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要适应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走向世界。15.(·无锡)二战以来,中美两国均对对方呈现过不同的媒体报道,从中亦可见证两国交往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年)》材料二《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1960年1月至3月1975年1月至3月1985年1月至3月积极报道0(0%)2(2%)51(14%)消极报道323(95%)81(87%)88(24%)中性报道16(50%)10(11%)224(62%)材料三年美国人给中国打分为49%,基本是处在所有被调查国家的“中间地带”。超过半数(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2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1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敌人。——据美国知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材料四中国国内民族情感的上升,美国经济的紧张,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中美的共同利益。……来自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是中国对于现在全球化体系的不满。——《时代周刊·来自中国的新挑战》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3)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什么?美国认为中国在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