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词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_第1页
3 古诗词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_第2页
3 古诗词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_第3页
3 古诗词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3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主要涉及《古诗词三首》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在望湖楼上饮酒赋诗时的所见所感。诗中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望湖楼上的景色以及突如其来的暴雨,展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为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画面,体会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理解与尊重。通过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能够运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分析诗中的画面和意象,学生能够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审美创造能力,体验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此外,通过学习苏轼的生平背景和诗词创作风格,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尊重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理解与尊重的能力。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语文课程学习中,已经接触和学习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韵律、意象分析、情感理解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也学习过一些关于苏轼的生平知识和作品,对苏轼的文学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普遍存在,他们对于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具有较强的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进行古诗词的基本分析和解读。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喜欢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希望能够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情境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诗中的一些字词和表达方式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推测和理解。其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较为丰富,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和感受到。此外,对于诗中的意境和音乐性的感受,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审美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教学资源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课件、纸质教材《古诗词三首》。

2.课程平台: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用于分享教学资源和布置作业。

3.信息化资源: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电子教材、古诗词解读视频、苏轼生平介绍资料。

4.教学手段: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读与背诵、图像和音频辅助教学、互动问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望湖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对诗歌中描绘景色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诗人为什么会选择在望湖楼上饮酒赋诗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进行讲解。首先,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诗歌,解释生僻词语和表达方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图像和音频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音乐性。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画面,体会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解答学生的疑惑。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朗读与背诵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4.巩固练习(5分钟)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一幅描绘自然景色的画。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创造力。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5.课堂提问环节(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可以举手回答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重要性。然后,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与尊重能力。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巩固。

总时长:45分钟拓展与延伸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译文

原文:

望湖楼下水如天,

碧波荡漾夕阳边。

醉书千卷望湖楼,

几度风吹雨打休。

译文:

从望湖楼上望去,湖水像一片天空,

碧绿的波浪在夕阳边荡漾。

我在望湖楼上醉心于书写千卷书籍,

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终于完成了。

《苏轼生平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首。苏轼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既有豪放洒脱,又有婉约柔情。他的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深思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学生可以课后查找其他苏轼的古诗词作品,对比《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风格特点,进一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

(2)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方法,锻炼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学生可以深入研究苏轼的生平背景,了解他在政治、书画等方面的成就,探究苏轼全面才华的背后原因。

(4)学生可以探讨古诗词中自然景色的描绘方法,分析不同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体现,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典型例题讲解本节课的典型例题将围绕《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讲解。以下为五个例题,每个例题后都附有答案和解析。

例题1:请简要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景象。

答案:诗中的意象包括望湖楼、水天、碧波、夕阳等。景象描绘了作者在望湖楼上饮酒赋诗时所见到的湖光山色,楼下水如天,碧波荡漾,夕阳边的美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描绘能力。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诗句,提取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

例题2:请分析诗中的情感态度。

答案: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以及对人生的豁达和洒脱。作者在望湖楼上饮酒赋诗,欣赏水天一色的美景,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中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诗句,关注作者的描绘方式和用词,分析诗中的情感内涵。

例题3:请解释“醉书千卷望湖楼”这一句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作者在望湖楼上饮酒作诗,沉浸在创作之中,仿佛醉心于书卷之中。它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在自然美景中寻找灵感的喜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解释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诗句的前后文,分析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情感。

例题4:请分析诗中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答案:诗中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体现在诗句的韵律和排列上。诗句采用了平仄韵律和押韵的手法,形成了优美的音韵效果。同时,诗句的排列和断句也呈现出一定的节奏感,使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之美。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中音乐性和节奏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关注诗句的韵律、押韵和排列方式,分析诗歌的音乐效果。

例题5:请从苏轼的生平背景出发,探讨他创作这首诗的动机和背景。

答案: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华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创作这首诗的动机可能源于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在苏轼的生平中,他经历了政治风云和人生起伏,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望湖楼时,被湖光山色所启发,以表达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苏轼生平背景和创作动机的研究能力。学生需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探讨他创作这首诗的动机和背景。教学反思与改进在结束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旨在评估教学效果,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望湖楼的图片,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成功的环节,因为学生对于美丽的自然景色有着天然的喜爱。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提出问题时,我应该更加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和讨论,而不是仅仅让他们回答是或不是。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讲授新课时,我发现自己在解读诗句时过于详细,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困扰。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更加简洁明了地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例如通过朗读和背诵,让他们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师生互动环节,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分享让我感到惊喜。他们对于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