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1页
21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2页
21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3页
21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4页
21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四年级上册语文《出塞》古诗教学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1月2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核心素养目标分析1.语言理解与运用:通过学习《出塞》,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并能够运用这些词汇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写。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出塞》,使学生对古代边塞诗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能够简单描述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思维发展与创新:通过分析《出塞》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读。

4.审美与鉴赏:通过学习《出塞》,使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了《出塞》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结构和韵律,同时对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古诗可能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具有生动意象和情感的诗句。学生在学习上可能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可能具有较强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有的学生可能更擅长通过图片和实物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出塞》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一些古代词汇的理解,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解读等。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边塞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方法与策略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其韵律美;然后,教师讲授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接着,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最后,通过展示边塞景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3.确定教学媒体使用:在本节课中,将使用PPT展示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图片和视频展示边塞景象,以及音乐营造氛围,以多种媒体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出塞》。教学实施过程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出塞》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出塞》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出塞》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出塞》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出塞》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歌理解和欣赏技能。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诗歌理解和欣赏的过程。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出塞》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歌理解和欣赏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出塞》的诗意,掌握诗歌理解和欣赏技能。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出塞》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出塞》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出塞》知识点和诗歌欣赏技能。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拓展与延伸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辛生活和战争的残酷。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以提供以下拓展阅读材料:

-《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边塞诗篇,如《凉州词》、《塞上曲》等;

-《宋词三百首》中收录的边塞词篇,如《浪淘沙·北戴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近现代文学作品中描绘边塞生活的作品,如老舍的《茶馆》、萧红的《呼兰河传》等;

-有关边塞历史和文化的学术著作,如陈寅恪的《唐代边塞诗研究》、王学泰的《唐代边塞诗人的生活与创作》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要求学生选择一篇拓展阅读材料,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鼓励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或图书馆资源,了解更多关于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和演变,寻找边塞诗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身影;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边塞诗,表达对边塞生活和战争的情感和思考。教学反思与改进在今天讲授《出塞》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教学的喜悦和挑战。在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我看到了他们对于古诗的热爱和对于边塞生活的想象。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时,虽然通过故事和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在讲解《出塞》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时,部分学生仍然显得困惑。这让我思考如何在导入环节更好地过渡到诗歌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自然地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

其次,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虽然设计了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但时间分配上显得有些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让我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此外,在解答学生疑问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一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不够深入,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能够更好地解答学生的疑问。

针对以上反思,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1.在导入环节,通过更多元的途径,如图片、音乐、故事等,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的美好之前,能够对诗歌的背景有更清晰的了解。

2.在课堂活动设计上,更加注重时间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到讨论和活动中,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3.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阅读和研究,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能够更好地解答学生的疑问,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成长的过程,通过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教授《出塞》,也相信学生们能够在我的课堂上收获更多。内容逻辑关系重点知识点:意象、情感

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龙城飞将、城阙辅三秦、出塞

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重点知识点:历史背景、文化内涵

词:边塞、戍卒、战争、唐代、王昌龄

句:龙城飞将,城阙辅三秦。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3.诗的韵律和结构

重点知识点:韵律、结构

词:押韵、对仗、平仄、起承转合

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龙城飞将,城阙辅三秦。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板书设计:

1.诗的意象和情感

2.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诗的韵律和结构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古诗,通过分析诗的意象和情感,了解了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并学习了诗的韵律和结构。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学生们对《出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

2.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请简要描述《出塞》的意象和情感。

(2)请简要介绍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请简要分析《出塞》的韵律和结构特点。

答案:

(1)诗中的意象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边塞的辽阔和战争的残酷。诗中的情感有对戍卒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批判。

(2)边塞诗的历史背景是唐代,诗人们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戍卒的同情。文化内涵包括边塞的自然风光、戍卒的生活状况、战争的残酷等。

(3)《出塞》的韵律特点是押韵和对仗,结构特点包括起承转合,即开头提出主题,中间展开叙述,结尾表达情感。典型例题讲解1.例题一:请解释《出塞》中的意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含义。

答案: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指的是边塞的景象,表达了对边塞的辽阔和历史的感慨。

2.例题二:请简述《出塞》中戍卒的生活状况。

答案:《出塞》中戍卒的生活状况艰苦,他们远离家乡,长期驻守在边塞,忍受着寒冷和孤独。

3.例题三:请分析《出塞》中的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出对戍卒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批判的。

答案:《出塞》中的情感主要是对戍卒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批判。诗人通过对戍卒艰苦生活的描绘和对战争的残酷的描绘,表达了对戍卒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批判。

4.例题四:请分析《出塞》的韵律特点。

答案:《出塞》的韵律特点是押韵和对仗,诗中的句子有押韵和对仗,使得诗歌的韵律更加优美。

5.例题五:请分析《出塞》的结构特点。

答案:《出塞》的结构特点是起承转合,即开头提出主题,中间展开叙述,结尾表达情感。

补充说明:

1.在解答例题一时,要引导学生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秦”和“汉”是历史上的朝代,这里的“明月”和“关”是边塞的自然景象,通过对这两个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的感慨。

2.在解答例题二时,要引导学生从诗中对戍卒的生活状况的描绘中,理解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