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3064-202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第1页
DB62-T 3064-202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第2页
DB62-T 3064-202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第3页
DB62-T 3064-202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第4页
DB62-T 3064-202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3064-2024备案号:J12416-202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tandardforevaluatinfgreenbulilding2024-01-12发布2024-03-31实施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告甘建公告(2024)22号经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组织专家审查,现批准发布《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标准》《绿色装配式临时边坡防护技术标准》《海绵型公路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等6项标准 (见附件)为甘肃省地方标准。附件:甘肃省地方标准发布信息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1月12日344附件甘肃省地方标准发布信息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主编单位实施日期DB62/T32622024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三一筑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天水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24-03-312DB62/T3064-2024(替代DB62/T3064-201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省建设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024-03-313DB62/T31982024(替代DB623198-2021)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建设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024-03-31DB62/T3263-2024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标准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兰州市建筑业联合会2024-03-315DB62/T32642024绿色装配式临时边坡防护技术标准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瑞腾基础工程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4-03-31DB62/T32652024海绵型公路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甘肃新发展城市开发建设运营集团有限公司2024-03-314前言根据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2年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及标准设计编制项目计划〉(第批的通知》甘建标〔2021)185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标准。本标准共分9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安全耐久;5.健康舒适;生活便利;7.资源节约;8.环境宜居;9.提高与创新。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重新构建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标体系;2.调整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时间节点;3.增加了绿色建筑等级;4.拓展了绿色建筑内涵;5.提高了绿色建筑性能要求。本标准由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组(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路1188号,邮编:730020,E-mail:civil3b@163.com,电话:314685991)。主编单位: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省建设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5甘肃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甘肃省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协会甘肃省第五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省建筑物耐久性诊治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要起草人:张慢祁鑫赵银董小丽鲍强包欣王怀玉徐锐王公胜苏继程马云龙赵静张渭军李滢琼巩立斌刘叶瑞黎婧王跃军张茂玲毛明强王震黄华刘孝敏王艺崔亚奇杨一栋汪金满刘玉果陈建群何伟君主要审查人:杜雷周志刚刘胜刘元珍王大军田斌守黄瑞 2术语 23基本规定 ……4 ……4 ……4安全耐久 74.1控制项 74.2评分项…健康舒适……………… 5.2评分项…生活便利… 6.2评分项………7资源节约 ………237.1控制项 237.2评分项 258环境宜居 34 348.2评分项 3579提高与创新 9.1一般规定 9.2加分项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8总则1.0.1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促进建设领域降碳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人民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甘肃省民用建筑绿色性能的一星级和二星级的评价。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评价。1.0.4绿色建筑应结合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且建筑布局应与场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相适应,并应对场地的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等加以组织和利用。1.0.5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甘肃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2.0.2绿色性能greenperformanc涉及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宜居等方面的综合性能。2.0.3全装修decated在交付前,住宅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装、粉刷完成,门窗、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定设施安装到位;公共建筑公共区域的固定面全部铺装、粉刷完成,水、暖、电、通风等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6绿色金融greenfinance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2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2.0.8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2.0.9利废建材wastere-ultilizedbulildingmateial在满足安全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使用废弃物等作为原材料生产出的建筑材料。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被动式技术手段,采用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更好的围护结构运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更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简称超低能耗建筑。建筑物在与其有关的建材生产及运输、建造及拆除、运行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3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绿色建筑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应落实并深化上位法定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要求;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3.1.2绿色建筑评价应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绿色建筑工程项应在竣工备案前按现行甘肃省地方标准《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DB62/T3081的要求组织绿色建筑验收,验收通过后可申请绿色建筑评价3.1.3申请评价方应对参评建筑进行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选用适宜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应在评价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申请评价方应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3.1.4评价机构应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进行审查和必要的现场核实,出具评价报告,确定等级。3.1.5绿色建筑项应由设计单位在前期方案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提供绿色建筑专项说明或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在竣工交付使用时应提供绿色建筑使用报告。32评价与等级划分3.2.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4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组成,且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3.2.2控制项的评定结果应为达标或不达标;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应为分值。3.2.3对于多功能的综合性单体建筑,应按本标准全部评价条文逐条对适用的区域进行评价,确定各评价条文的得分3.2.4绿色建筑评价的分值设定应符合表324的规定表3.2.4绿色建筑评价分值控制项基础分值评价指标评分项满分值提高与创新加分项满分值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预评价分值40070200评价分值400200不得分3.2.5绿色建筑评价的总得分应按下式进行计算:Q=(Q+Q,+Q2+Q3+Q+Q5+QA)/10(3.2.5)式中:Q总得分;Q控制项基础分值,当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时取400分;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评分项得分;Q提高与创新加分项得分。3.2.6绿色建筑划分应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4个等级。3.2.7当满足全部控制项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应为基本级。3.2.8绿色建筑星级等级应按下列规定确定:51一星级、二星级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全部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30%;2当总得分分别达到60分、7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4安全耐久4.1控制项4.1.1场地应避开滑坡、崩塌、地裂、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涝地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涝基础设施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对地基进行处理;场地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应无电磁辐射、含氢土壤的危害4.1.2建筑结构应满足承载力抗震和建筑使用功能安全要求;建筑主体、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及外保温等围护结构应满足防4.1.3外遮阳、太阳能设施、导光构件、导风构件、空调室外机位、外墙花池等外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并应具备安装、检修与维护条件。4.1.4建筑内部的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应连接牢固并能适应主体结构变形。4.1.5建筑外门窗必须安装牢固,其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和气密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6建筑围护结构及装饰构件应进行安全设计,并应满足防坠要求。4.1.7卫生间、浴室的地面应设置防水层,淋浴区的墙面在1.8m高范围应设置防水层其余墙面、顶棚应设置防潮层。4.1.8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满足紧急疏散、应急救护等要求,且应保持畅通。4.1.9应具有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当安全防护的7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使用电气照明时,其照明电源应按主体建筑最高负荷等级要求供电。4.1.1地下工程应根据结构耐久性做好防水设计,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5503的要求4.2评分项I安全4.2.1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并合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价分值为10分。4.2.2采取保障人员安全的防护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采取措施提高阳台、外窗、窗台、防护栏杆等安全防护水平,得5分;2建筑物出入口均设外墙饰面、门窗玻璃意外脱落的防护措施,并与人员通行区域的遮阳、遮风或挡雨措施结合,得5分;3利用场地或景观形成可降低坠物风险的缓冲区、隔离带,得5分。4.2.3采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产品或配件,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采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玻璃,得5分;2采用具备防夹功能的门窗,得5分。4.2.4室内外地面或路面设置防滑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间等设置防滑措施防滑等级不低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B、B,级,得3分;2建筑室内外活动场所采用防滑地面,防滑等级达到现行行8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d、Aw级得4分;3建筑坡道、楼梯踏步防滑等级达到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d、Aw级或按水平地面等级提高一级,并采用防滑条等防滑构造技术措施,得3分4.2.5采取人车分流措施,且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有充足照明,评价分值为8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采用人车分流措施,得5分;2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道路有充足照明得3分。I耐久4.2.6采取提升建筑适变性的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采取通用开放、灵活可变的使用空间设计,或采取建筑使用功能可变措施,或可变换功能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比例大于50%,得7分;2建筑结构与建筑设备管线分离,得7分;3采用与建筑功能和空间变化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布置方式或控制方式,得4分。4.2.7采取提升建筑部品部件耐久性的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使用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线、管件,得5分;2活动配件选用长寿命产品,并考虑部品组合的同寿命性;不同使用寿命的部品组合时采用便于分别拆换、更新和升级的构造,得5分。4.2.8提高建筑结构材料的耐久性,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91按100年进行耐久性设计,得10分。2采用耐久性能好的建筑结构材料,满足下列条件之得10分:1)对于混凝土构件,提高钢筋保护层厚度或采用高耐久混凝土;2)对于钢构件,采用耐候结构钢或耐候型防腐涂料;3)对于木构件,采用防腐木材、耐久木材或耐久木制品。4.2.9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采用耐久性好的外饰面材料,得3分;2采用耐久性好的防水和密封材料,得3分;3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得3分。5健康舒适5.1控制项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的有关规定。建筑室内和建筑主出入口处应禁止吸烟,并应在醒目位置设置禁烟标志。5.1.2应采取措施避免厨房、餐厅、打印复印室、卫生间、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间;应防止厨房、卫生间的排气倒灌。建筑内通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住宅、公共厨房、公共卫生间和浴室、设备机房、汽车库等的通风系统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相关规定;2散发不同污染物的房间或区域应分别设置排风系统;3公共建筑内散发同类污染物的房间或区域设有共用排风道时,应在共用排风道排出口部位设置集中排风机。5.1.3给水排水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生活饮用水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2应制定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定期清洗消毒计划并实施,且生活饮用水储水设施每半年清洗消毒不应少于1次;3应使用构造内自带水封的便器和配置存水弯的卫生器具,且其水封深度不应小于50mm;4非传统水源管道和设备应设置明确、清晰的永久性标识。5.1.4建筑声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规划布局及建筑单体应进行声环境设计;2应明确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的噪声限值;3应明确各类主要建筑构件的构造做法和隔声性能指标;4噪声与振动敏感建筑或设有对噪声、振动敏感房间的建筑物应进行隔振设计。5.1.5建筑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员长期停留的场所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GB/T20145规定的无危险类照明产品;2人员活动场所的光环境应满足视觉要求以保证人员安全和使用功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的规定。5.1.6应采取措施保障室内热环境。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采用非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具有保障室内热环境的措施或预留条件。5.1.7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室内设计温度、湿度条件下,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2供暖建筑的屋面内部、外墙内部不应产生冷凝。5.1.8主要功能房间应具有现场独立控制的热环境调节装置。5.1.9地下车库应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房等不应设置在住宅、办公室或其他经常有人停留和休息的场所正上方、正下方或贴邻。125.2评分项I室内空气品质5.2.1控制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评价总分值为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浓度比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8883规定限值降低10%,得3分;降低20%,得6分;2室内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25gm3且室内PMio年均浓度不高于50ug/m3,得6分。5.2.2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满足国家现行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中对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8分。选用满足要求的装饰装修材料达到3类及以上,得5分;达到5类及以上,得8分。水质5.2.3直饮水、集中生活热水、游泳池水、采暖空调系统用水、景观水体、二次供水等的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评价分值为8分。5.2.4生活饮用水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采取措施满足卫生要求,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使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要求的成品水箱,得4分;2采取保证储水不变质的措施,得5分。5.2.5所有给水排水管道设备、设施设置明确、清晰的永久性标识,评价分值为8分Ⅲ声环境与光环境5.2.6采取措施优化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声环境,评价总分值131住宅建筑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其采光照度值不低于300Lx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8h/d,得12分2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4分;2)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地下室首层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得4分;3)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4h/d,得4分。V室内热湿环境5.2.9具有良好的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采用自然通风或复合通风的建筑,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热环境参数在适应性热舒适区域的时间比例,达到30%,得2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2采用人工冷热源的建筑,主要功能房间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规定的室内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整体评价II级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5.2.10优化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风效果,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住宅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面面积的比例达到5%,得4分;每再增加2%,再得1分,最高得6分。所有卫生间均有开向室外的通风窗,得2分,部分有开向室外的通风窗,得1分。2公共建筑: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达到70%,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15335.2.11设置可调节遮阳设施,改善室内热舒适,评价总分值为9分,根据可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按表5.2.11的规则评分。表5.2.11可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比例评分规则可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比例SZ得分25%≤SZ<35%35%≤SZ<45%545%≤SZ<55%7SZ≥55%6生活便利6.1控制项6.1.1建筑、室外场地、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相互之间应设置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6.1.2场地人行出入口500m内应设有公共交通站点或配备联系公共交通站点的专用接驳车6.1.3机动车停车场所应具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具备充电设施的安装条件,并应合理设置电动汽车和无障碍汽车停车位电动自行车停车区域应设置充电设施或具备充电设施的安装条件。6.1.5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具有自动监控管理功能。6.1.6建筑应设置信息网络系统。6.2评分项I出行与无障碍21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联系便捷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场地出入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得2分;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得4分;2场地出入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不少于2条线路的17公共交通站点,得4分。6.2.2建筑室内外公共区域满足全龄化设计要求,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建筑室内公共区域的墙、柱等处的阳角均为圆角,并设有安全抓杆或扶手,得4分;2设有可容纳担架的无障碍电梯,得2分;3建筑内合理设置电梯,四层及四层以上的民用建筑设置电梯,得1分;4室内外区域应具有清晰明显的出行无障碍标识系统,并应服务设施6.2.3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住宅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的4项,得5分;满足6项及以上,得10分。1)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2)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3)场地出入口到达中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1000m;4)场地出入口到达医疗机构的步行距离不大于1000m;5)场地出入口到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6)场地出入口到达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托老所)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7)场地周边500m范围内具有不少于3种商业服务设施;8)100%车位预留设置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配电容量;9)设置公共快递取寄、公共直饮水或垃圾分类装置等公共服务设施。182公共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的4项,得5分;满足6项及以上,得10分。1)建筑内至少兼容2种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功能;2)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3)电动汽车充电桩的车位数占总车位数的比例不低于10%;4)周边500m范围内设有社会公共停车场库;5)场地不封闭或场地内步行公共通道向社会开放。6)场地内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7)设置方便使用者饮水和休息的茶水间;8)场地内设置公共卫生间;9)设置母婴室或公共卫生间内设有婴儿打理台、第三卫生间等;10)设置公共快递取寄、公共直饮水或垃圾分类装置等公共服务设施。6.2.4城市绿地、广场及公共运动场地等开敞空间,步行可达,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场地出入口到达城市公园绿地、居住区公园、广场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得3分;2场地出入口到达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得2分。25合理设置健身场地和空间评价总分值为10分,满足下列要求中的4项及以上,得10分。1室外健身场地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0.5%;2设置宽度不少于的专用健身慢行道,健身慢行道长度不少于用地红线周长的1/4且不少于100m;3室内健身空间的面积不少于地上建筑面积的0.3%且不少于60m2;4楼梯间具有天然采光和良好的视野,且距离主入口的距离不大于15m;5设有免费运动器械;6合理设置儿童游乐场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相关日照规定且通风良好;7合理设置老年人活动场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相关日照规定且通风良好智慧运行6.2.6设置分类、分级用能自动远传计量系统,且设置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能耗的监测数据分析和管理,评价分值为8分。浓度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且具有存储至少一年的监测数据和实时显示等功能,评价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表观指数进行定期公示,得3分;2对公共部位人员密集场所的室内污染物浓度实现实时超标警示,并宜与通风系统联动,得2分。6.2.8设置用水远传计量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设置用水量远传计量系统能分类分级记录、统计分析各种用水情况,得3分;2利用计量数据进行管网漏损自动检测、分析与整改,管道漏损率低于5%,得2分;3设置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监测生活饮用水、管道直饮水、游泳池水、非传统水源空调冷却水的水质指标,记录并保存水质监测结果,且能随时供用户查询,得2分。6.2.9具有智能化服务系统,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20分别评分并累计:控制、工作生活服务等至少3种类型的服务功能,得3分;2具有远程监控的功能,得3分;3具有接入智慧城市(城区、社区)的功能,得3分。物业管理6.2.10制定完善的节能、节水、节材、绿化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实施能源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且有效实施,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相关设施具有完善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得2分;2物业管理机构的工作考核体系中包含节能和节水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得3分。6.2.11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平均日用水量大于节水用水定额的平均值、不大于上限值,得2分。2平均日用水量大于节水用水定额下限值、不大于平均值,得3分。3平均日用水量不大于节水用水定额下限值,得4分。6.2.12定期对建筑运营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进行运行优化,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制定绿色建筑运营效果评估的技术方案和计划,得2分;的记录,且记录完整,得2分;3定期开展节能诊断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优化方案并实施,得2分;214定期对各类用水水质进行检测、公示,得2分。6.2.13建立绿色教育宣传和实践机制,编制绿色设施使用手册,形成良好的绿色氛围,并定期开展使用者满意度调查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每年组织不少于2次的绿色建筑技术宣传绿色生活引导、灾害应急演练等绿色教育宣传和实践活动并有活动记录,得2分;2具有绿色生活展示、体验或交流分享的平台并向使用者提供绿色设施使用手册,得2分;3每年开展1次针对建筑绿色性能的使用者满意度调查,且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公示,得2分。6.2.14物业管理机构获得有关管理体系认证,评价总分值为3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具有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得1分;2具有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得1分;3具有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得1分。6.2.15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物业管理,具备智慧物管系统,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定分别评分并累计:1具有高清视频监控系统、人员门禁管理、车辆道闸和停车业缴费至少5种类型的服务功能,得2分;2与社区服务管理平台接通,得2分。227资源节约7.1控制项7.1.1应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建筑功能需求对建筑的体形、平面布局、空间尺度、围护结构等进行节能设计且应符合国家有关节能设计的要求。7.1.2应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空调系统能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供暖、空调区域,并应对系统进行分区控制;2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的规定;3锅炉的选型,应与当地长期供应的燃料种类相适应。在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锅炉和户式燃气供暖热水炉的设计热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的规定。7.1.3应根据建筑空间功能设置分区温度,合理降低室内过渡区空间的温度设定标准7.1.4主要功能房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34规定的现行值;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应采用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采光区域的照明控制应独立于其他区域的照明控制。237.1.5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7.1.6垂直电梯应采取群控、变频调速或能量反馈等节能措施;自动扶梯应采用变频感应启动等节能控制措施。7.1.7应进行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并应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7.1.8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使用用途、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2用水点处水压大于0.2Mpa的配水支管应设置减压设施,并应满足用水器具最低工作压力的要求;3用水器具和设备应满足节水产品的要求;一星级绿色建筑的节水器具用水效率等级应达到3级,二星级绿色建筑的节水器具用水效率等级应达到2级;4公共浴室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7.1.9不应采用建筑形体和布置严重不规则的建筑结构。7.1.1建筑造型及装饰装修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且住宅建筑的装饰性构件造价占建筑总造价的比例不应大于2%,公共建筑的装饰性构件造价占建筑总造价的比例不应大于1%;2星级绿色建筑均应进行全装修,全装修工程质量、选用材料及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7.1.11选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500km以内或省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应大于60%;2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建筑砂浆应采用预拌砂浆;24表7.2.3地下车库停车指标评分规则类型面积指标(m2/辆)层高指标不结合人防设计非顶层≤33(38)≤3.6(3.9)≤3.9(4.2)有绿化覆土或消防车道顶层结合人防设计人防区域总建筑面积<1/2车库总建筑面积≤36(40)≤3.9(4.2)人防区域总建筑面积≥1/2车库总建筑面积≤28(42)注:1无括号指标适用于居住建筑配套车库括号内指标适用于公共建筑配套车库。2不结合人防设计的车库顶层无绿化覆土或消防车道的采用非顶层指标。3不适用于机械式停车库。4采用机械式停车设施,其停车数量与总体停车数量的比率大于50%,得2大于50%,得2分7.2.4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规定的提高幅度达到5%,得5分;达到0%,得10分。2建筑供暖空调负荷降低3%,得5分;降低5%,得10分。7.2.5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表7.2.5的规则评分。27续表7.2.5机组类型能效指标参照标准评分要求房间空气调节器制冷季节能源消耗效率(SEER)或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现行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14552级能效等级限值1级能效等级限值燃气采暖热水炉热效率现行国家标准《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665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能系数(COP)现行国家标准《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9540得分5分分分7.2.6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供暖空调系统的末端系统及输配系统的能耗,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以下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低20%,得2分;2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规定值低20%,得2分。7.2.7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分值为3分。7.2.8采用节能型电气设备及节能控制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主要功能房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得4分;292采光区域的人工照明随天然光照度变化自动调节,得2分;3三相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的能效等级2级要求,得2分4风机、水泵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的能效等级要求,得2分7.2.9采取措施降低建筑能耗,评价总分值为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建筑设计能耗相比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降低5%得分;降低10%,得8分;降低15%,得10分。2建筑运行阶段能耗相比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能耗标准降低10%,得6分;降低15%得8分;降低20%,得10分。7.2.10结合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15分按表720的规则评分。表7.2.10可再生能源利用评分规则可再生能源利用率R,得分0.5%≤R,<5%555%≤Rz<10%Rz≥10%15Ⅲ节水与水资源利用7.2.11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全部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达到2级,得8分。25%以上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达到1级且其他达到2级,得10分303全部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达到1级,得12分。7.2.12绿化灌溉及空调冷却水系统采用节水设备或技术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绿化灌溉在采用节水灌溉的基础上,采用节水设备或技术,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自动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得6分。2)50%的绿地种植无须永久灌溉植物得分2空调冷却水系统采用节水设备或技术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循环冷却水系统采取设置水处理措施、加大集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等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得3分2)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得6分。7.2.13结合雨水综合利用设施营造室外景观水体,水体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大于水体蒸发量的60%,且采用保障水体水质的生态水处理技术,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对进入室外景观水体的雨水,利用生态设施削减径流污染,得4分;2利用水生动、植物保障室外景观水体水质,得4分。7.2.14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绿化灌溉、车库及道路冲洗洗车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40%,得2分;不低于60%,得4分;2冲厕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30%,得2分;不低于50%,得4分;3冷却水补水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31例不低于20%,得2分;不低于40%,得4分。7.2.15游泳池、水上游乐池池水应循环利用,排出水采用梯级利用,评价总分值为3分。节材与绿色建材7.2.16建筑所有区域实施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体化设计及施工,评价分值为8分。7.2.17合理选用建筑结构材料与构件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混凝土结构,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400Mpa级及以上强度等级钢筋应用比例达到85%,得5分;2)混擬土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C50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得5分。2钢结构,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Q35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50%,得3分;达到70%,得4分;2)螺栓连接等非现场焊接节点占现场全部连接、拼接节点的数量比例达到50%,得4分;3)采用施工时免支撑的楼屋面板,得2分。3混合结构:对其混凝土结构部分、钢结构部分,分别按本条第1款、第2款进行评价,得分取各项得分的平均值。7.2.18建筑装修选用工业化内装部品,评价总分值为8分。建筑装修选用工业化内装部品占同类部品用量比例达到50%以上的部品种类,达到1种,得3分;达到3种,得5分;达到3种以上,得8分。7.2.19选用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废建材,评价总32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可再循环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用量比例,按下列规则评分:1)住宅建筑达到6%或公共建筑达到10%,得3分2)住宅建筑达到10%或公共建筑达到15%得分2利废建材选用及其用量比例,按下列规则评分:1)采用一种利废建材,其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不低于50%,得3分;低于50%但不低于3%得分。2)选用两种及以上的利废建材每种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均不低于30%,得分7.2.20选用绿色建材,评价总分值为2分。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40%,得4分;不低于5%得8分;不低于70%,得12分。7.2.21采用500km以内或省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大于80%,评价分值为3分。338环境宜居8.1控制项8.1.1项目不应在生态敏感区域选址建设。项目用地选址应符合甘肃省及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的要求,且符合各类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等)及文物古迹保护等的建设控制要求。8.1.2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影响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8.1.3室外热环境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8.1.4配建的绿地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的要求,应合理选择绿化方式,植物种植应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且应无毒害、易维护,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应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并应采用复层绿化方式。8.1.5场地的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应有效组织雨水的下渗、滞蓄或再利用;对大于10hm2的场地应进行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设计。8.1.6建筑内外均应设置便于识别和使用的标识系统。8.1.7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8.1.8居住建筑容积率应满足当地规划要求。8.1.9应结合场地主导风向,合理规划场地内垃圾收集点位置,不得污染环境和影响住户生活,并应与周围景观协调。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垃圾容器应满足密闭性要求。348 8 中绿地分面积中绿地分面积表g得分新区建设旧区改建0.500.3520.50<Ag<0.600.35<Ag<0.454Ag≥0.45352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公共建筑绿地率达到规划指标105%及以上,得10分;2)绿地向公众开放,得6分。8.2.4室外吸烟区位置布局合理,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室外吸烟区布置在建筑主出入口的主导风的下风向,与所有建筑出入口、新风进气口和可升启窗扇的距离不少于8m,且距离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不少于8m,得4分;2室外吸烟区与绿植结合布置并合理配置座椅和带烟头收集的垃圾筒,从建筑主出入口至室外吸烟区的导向标识完整、定位标识醒目,吸烟区设置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标识,得4分。8.2.5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评价总分值为13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40%,得2分;达到60%,得4分;2衔接和引导不少于80%的屋面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得3分;3衔接和引导不少于80%的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得3分;4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3分。826总体布局尊重并利用现状自然资源条件,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大填大挖,场地土石方工程量与防护工程量限值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要求,评价总分值为4分。8.2.7生活垃圾收集站垃圾房的设置符合当地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评价总分值为3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设置通风除尘、除臭、隔声等环境保护设施,得1分;2设置消毒杀虫、灭鼠等装置,得1分;36223设置垃圾桶清洗装置,收集箱密封可靠,收集运输过程中无污水滴漏,得1分。I室外物理环境8.2.8场地内的环境噪声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环境噪声值大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限值,且小于或等于3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限值,得5分。2环境噪声值小于或等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限值,得10分。8.2.9建筑的室外照明、室外显示屏及设置玻璃幕墙应避免产生光污染,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室外照明设施在居住空间窗户外表面产生的垂直照度不大于表8.2.9-1规定的最大允许值,得4分。表8.2.9-1居住空间窗户外表面的垂直照度最大允许值照明技术参数应用条件环境区域E2E3E4垂直面照度E,(lx)熄灯时段前55熄灯时段2注:*公共(道路)照明灯具产生的影响,此值提高到1lx。2建筑室外设置的显示屏表面平均亮度不大于表8.2.9-2的规定,且车道和人行道两侧未设置动态模式显示屏,得4分。表8.2.9-2显示屏表面平均亮度限值照明技术参数环境区域E2E3E42004003建筑设置玻璃幕墙时,应进行玻璃幕墙反射光影响分析,37长时间工作或停留场所,玻璃幕墙反射光在其窗台面上连续滞留时间不超过30min,得2分。8.2.10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高1.5m处风速小于5/s,户外休息区、儿童娱乐区风速小于2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得3分;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得2分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场地内人员活动区避开主导风向及风口处,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得3分;2)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得2分。8.2.11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动场地设有遮阴措施的面积比例,住宅建筑达到30%,公共建筑达到10%,得2分;住宅建筑达到50%,公共建筑达到20%,得3分;2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机动车道,设有遮阴面积较大的行道树的路段长度超过70%,得3分;3屋顶的绿化面积太阳能板水平投影面积以及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4的屋面面积合计达到75%,得3分;4住宅建筑绿地面积占用地总面积达到40%,得1分。389提高与创新9.1一般规定9.1.1绿色建筑评价时,应按本章规定对提高与创新项进行评价。9.1.2提高与创新项得分为加分项得分之和,当得分大于100分时,应取为100分。9.2加分项9.2.1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或进一步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系统的能耗,评价总分值为10分。9.2.2因地制宜建设绿色建筑,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传承建筑文化,采用适宜地区特色的建筑风貌设计,得5分;2合理利用废弃场地或旧建筑,得5分。9.2.3采用蓄冷蓄热蓄电、建筑设备智能调节、光储直柔等电力交互技术,评价总分值为10分。负荷调节比例达到10%,得5分;达到20%,得8分;达到30%,得10分。9.2.4采用符合工业化建造要求的结构体系与建筑构件,评价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主体结构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得10分。2主体结构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地上部分预制构件应用混凝土体积占混凝土总体积的比例达到35%,得5分;达到50%,39得10分。3主体结构竖向混凝土构件采用高精度模板施工工艺应用混凝土体积占竖向混凝土构件混凝土总体积的比例达到%且水平混凝土预制构件应用混凝土体积占水平混凝土构件混凝总体积的比例分别达到70%,得5分,达到80%,得分9.2.5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评价总分值为5分。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行维护阶段中的个阶段应用,得5分;两个阶段应用,得10分;三个阶段应用得5分9.2.6采取措施降低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强度得5分。9.2.7按照绿色施工的要求进行施工和管理,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获得绿色施工优良等级或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认定,得2分;2采取措施减少预拌混凝土损耗,损耗率降低至1.0%,得2分;3采取措施减少现场加工钢筋损耗,损耗率降低至1.5%,得2分;4现浇混凝土构件采用铝模等免墙面粉刷的模板体系,得2分。5获得智慧工地评价或认定,得2分;9.2.8采用绿色金融服务或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产品,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采用绿色金融服务,得4分;2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产品的承保范围包括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和其他土建工程的质量问题,得3分;3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产品的承保范围包括装修工程、电气管线上下水管线的安装工程,供热、供冷系统工程的质量40问题,得3分。9.2.9采用全过程咨询服务或EPC模式开展的建设项目评价总分值10分。9.2.10合理采用高效能源供应系统,评价总分值为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采用可再生能源区域集中供暖供冷系统,得5分。2采用燃气冷热电联供技术,系统年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大于70%,得5分。9.2.11生活给排水采用智慧管理系统,消防水泵房采用物联型消防供水泵房,评价总分值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生活给排水采用智慧管理系统。得5分;2消防水泵房采用物联型消防供水泵房,得5分。9.2.12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设置建筑智慧运维系统,评价总分值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公共建筑设置智慧运维系统,评价总分值为5分,按下列规则评分并累计:1)具备建筑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大数据分析功能,实现建筑设备运行状况分析、智能化子系统联动控制及分析等功能,评价总分值为3分;2)支持移动端物业管理,实现移动式巡检、报警管理、故障布、缴费管理等功能,评价总分值2分。2居住建筑通过智慧小区评价,评分总分值为5分,其中:通过二星级智慧小区评价,得3分;通过三星级智慧小区评价,得5分。9.2.13使用高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总分值为5分。单类二、三星级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80%;且满足此要求的绿色建材种类达到3类,得3分;达到6类,得5分。419.2.14合理采用被动式技术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评分规则如下:1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标准要求的超低能耗建筑要求,得5分。2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标准要求的近零能耗建筑要求,得10分。9.2.15大型居住小区中,经技术经济分析,采用中水回用系统,得5分。9.2.16采用性能良好的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评价总分值为5分。康、智慧友好运行、传承历史文化等其他创新,并有明显效益,评价总分值为40分。每采取一项,得10分,最高得40分。42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43引用标准名录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52《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3《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345《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89《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10《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17《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GB/T2014518《LED室内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144甘肃省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2/T3064-2024条文说明1总则 493基本规定 …51 ……534安全耐久 …………56 ………56 ………605健康舒适 …………68控制项………………68评分项…74生活便利……控制项……………836.2评分项 867资源节约………………控制项………7.2评分项…………8环境宜居 ……………127 ……… ………9提高与创新 9.1一般规定 1439.2加分项 14347总则1.0.1"十三五"规划以来,绿色建筑在我国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发展应用。截至2018年底,全国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累计达到1.3万个,建筑面积超过14亿平方米,全国城镇累计建设绿色建筑面积超过32亿平方米,2018年当年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56%。进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发展政策,碳达峰、碳中和对建筑行业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对绿色、节能的重视程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根据2020年6月住建部公布的数据,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要求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国大部分省市开始在城镇新建蒙等先后开展绿色建筑立法实践,颁布了《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等法规文件。我省目前实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2/T30642018的评价体系主要参考的是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的评价体系,与新版2019年版的国标在评价方法和内容上出入较大。新国标颁布之后,相应的我省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2/T30642018也进行了修订。遵循GB/T50378-2019的评价方法,结合我省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技术条款,完善甘肃省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使从事绿色建筑的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绿色建筑项目申报主体单位、企业更好地理解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工作。49考筑物色建筑建类民用与建筑家标印并与同术的应关单位确50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建筑和建筑群的规划建设应符合法定详细规划,并应满足绿色生态城市发展规划、绿色建筑建设规划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控制要求深化、细化技术措施。建筑单体和建筑群均可以参评绿色建筑,临时建筑不得参评。单栋建筑应为完整的建筑不得从中剔除部分区域。评价内容涉及工程建设项目总体要求时(如容积率、绿地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控制指标),应依据该项目的整体控制指标,即所在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工程建设规划许可证及其设计条件提出的控制要求,进行评价。当对建筑群进行评价时,可先用本标准评分项和加分项对各单体建筑进行评价,得到各单体建筑的总得分,再按各单体建筑的建筑面积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建筑群的总得分,最后按建筑群的总得分确定建筑群的绿色建筑等级。无论评价对象为单栋建筑还是建筑群,计算系统性、整体性指标时,边界应选取合理、口径致般以城市道路完整围合的最小用地面积为宜。如最小规模的城市居住区即城市道路围合的居住街坊(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规定的居住街坊规模或城市道路围合、由公共建筑群构成的城市街坊。对于建筑未交付使用时,不对一栋建筑中的部分区域开展绿色建筑评价但建筑运行阶段,可能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业主51的多功能综合性建筑,此情况下可灵活处理,仍应考虑"以一栋完整的建筑为基本对象"的原则,鼓励业主联合申请绿色建筑评价;对于无法联合申请,但有业主有意愿单独申请时,可对建筑中的部分区域进行评价,但申请评价的区域,建筑面积应不少于2万m2,且有相对独立的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等设备系统,此区域的电、气、热、水耗也能独立计量,还应明确物业产权和运行管理涵盖的区域,涉及的系统性、整体性指标,还应按照本条的规定执行。3.1.2将绿色建筑的性能评价放在建设工程竣工后,能够更加有效约束绿色建筑技术落地,保证绿色建筑性能的实现。"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能够更早地掌握建筑工程可能实现的绿色性能,及时优化或调整建筑方案或技术措施,为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做准备。此外,根据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相关要求,绿色建筑验收应在竣工备案前进行,且应按现行甘肃省地方标准《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DB62/T3081的要求进行验收,该验收也是为下一步绿色建筑的评价奠定了较好基础。3.1.3本条对申请评价方的相关工作提出要求。申请评价方依据有关管理制度文件确定。绿色建筑注重全寿命期内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性能,申请评价方应对建筑全寿命期内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优化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选用,综合评估建筑规模、建筑技术与投资之间的总体平衡,并按本标准的要求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涉及计算和测试的结果,应明确计算方法和测试方法。申请评价方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3.1.4本条对绿色建筑评价机构的相关工作提出要求。绿色建筑评价机构依据有关管理制度文件确定。绿色建筑评价机构应按照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审查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报告、文档,必要时要进行项目现场核实,并在评价报告中确定评价等级。3.1.5本条对绿色建筑项目前期方案、可研、设计、审图以及交52付时提出要求。绿色建筑方案阶段应提供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内容宜包括项目的绿色建筑目标、设计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投资估算等。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方案和初步设计文件应包含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建筑碳排放分析报告施工图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