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_第1页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_第2页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_第3页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_第4页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通过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著名战役的学习,我们可以得知这一时期的特征是()A.政权更替 B.民族交融 C.追求统一 D.发展经济2.“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历史人物应是()A.三国时期的刘备 B.东汉末年的张角C.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D.东汉末年的曹操3.某史书记载:“(曹)公……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该史料记录的是()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4.下图所示为重庆出土的三国时期的“庖厨俑”,一人跪坐于俎前,俎上置鸡、鸭、鱼、饺子、龟、猪、牛头、各类果蔬等,俎侧饰有一朵小花,刻画精细。由此表明三国时期重庆地区()A.绘画水平高超 B.文化成就卓越 C.经济发展落后 D.生活食材丰富5.三国时期,“遥领”“虚封”现象大量出现。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曹魏境内)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国境内)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曹魏境内)牧。当时各国进行“遥领”“虚封”的主要目的是()A.彰显国家统一的政治愿景 B.宣示各自政权的正统性C.表明自己开疆拓土的意志 D.给敌对的政权制造压力6.三国是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结束这一时期统一全国的是()A.西晋 B.前秦 C.东晋 D.陈朝7.知识结构图有利于形成时空观念。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结构图,①代表着其中的一个朝代,下列四个历史现象中,出现在此朝代的一项是()A.朝代后期政风黑暗,贪赃枉法,出现八王之乱B.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往南方迁移C.朝代初期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D.都城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8.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反映了西晋末年的历史现象是()A.人口南迁 B.孝文帝改革 C.少数民族内迁 D.安史之乱9.“食肉饮酪”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饮食特征。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据《齐民要术》记载,北魏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乳酪生产加工技术,民间饮酪风气兴起。这一变化说明()A.北方民族交融进一步加深 B.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不断汉化C.中原畜牧业发展十分迅速 D.《齐民要术》是北朝畜牧业专著10.在甘肃河西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彩绘画像砖,这些彩绘画像砖,造型鲜活,题材丰富,栩栩如生地为我们展示了魏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画像砖及简介信息反映出()A.农耕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方式B.当地人民生活样貌已与汉族无异C.河西地区高超的传统绘画艺术D.该地生产生活深受中原文化影响11.这座城市展现东晋南朝时期发生的历史活动和图景,勾勒设计“一座城市、乱世激荡三百年”“一番开发,从此奠基千余年”“一种趋势,收拾河山又统一”。这个城市是()A.洛阳 B.建康 C.开封 D.大都12.下图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朝代(政权)更替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政权分别是()A.东汉西晋 B.西晋南宋 C.西晋东晋 D.北魏前秦13.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农作物原本种植在北方,而东晋时在南方也种植了。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晋时期()A.政局混乱导致北方经济衰落 B.南方的手工业有比较大的发展C.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耕作 D.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14.东晋时的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与波斯、中南半岛、日本、朝鲜、天竺、非洲等地都有商品贸易交往。其根本原因是()A.南朝政权更替较频繁 B.北朝社会相对安定C.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5.《宋书》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以上场景的原因是()A.中原地区经济发达 B.江南地区经济开发C.藩镇势力拥兵自重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6.成语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17.下表可以说明当时()南北朝时期人口数量统计单位:万人朝代宋齐陈北魏北周北齐人口数量60040025018508001600A.呈现北强南弱态势 B.南北实力比较均衡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江南经济得到发展18.《魏书·高祖纪》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措施促进了()A.中外交流B.江南开发C.民族交融D.城市繁荣19.下图所示,北魏时期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是()《北魏帝王出御图》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D.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20.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反映了当时(

)A.政权的更替 B.江南的开发 C.科技的进步 D.民族的交融21.认真研读下面图文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集中于农业领域 B.成果领先于世界C.继承与创新结合 D.注重以民生为本22.某学校在美化校园、设计古代文化名人长廊的时候,尚缺一座农学方面的人物塑像,下列选项中比较合适入选的人物是()A.蔡伦 B.贾思勰 C.祖冲之 D.沈括23.锺繇的楷书刚柔兼备,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北魏的书法雄劲骏放、端庄古雅。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A.风格多样 B.交流频繁 C.立意高远 D.题材广泛24.学校举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九年级(1)班同学参与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要内容是()A.秦汉时期的书法成就 B.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C.隋唐时期的绘画成就 D.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25.犍陀罗艺术兴起于古印度,即以希腊式艺术手法雕刻佛像,使之呈现出诸如高挺的鼻子、深邃的眼睛、卷曲的头发等西方人的外貌特征。云冈石窟第16窟北壁主尊立佛的面部特征具有浓郁的犍陀罗风格。该佛像可佐证()A.德里苏丹王朝的逐渐崛起 B.中原与希腊间的直接交流C.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一体 D.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影响二、材料解析题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学史明理。(12分)材料一

三国鼎立形势图材料二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领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1)据所学知识回答,哪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2分)(2)从材料一的形势图中找出刘备和孙权建立的政权,把政权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4分)(3)据材料二,概括三国鼎立局面产生的重大影响。据此,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6分)27.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周立之后,由政治而文化上实现了最初的大一统。这种一统之势,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以王室为中心、为正统的政治权力体系;在民族关系上,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各族群的统一民族形态;在地域上,基本统一了宜耕地带,形成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形成了容纳多样文化而又以中原文化为正统的文明。——摘编自杜学文《大一统的形成与治理体系的完善——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材料二

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年)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材料三

2023年8月,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向公众开放。以下是“大交融”展厅部分展示的内容:“洛阳家家学胡乐”展区二胡、琵琶、箜篌、唢呐等跟随胡乐从西域传到中原,成为中华民乐的代表性乐器。“语文互鉴”展区展出了用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和古壮文书写的“中华国家”四个字,这些文字受到汉字影响,有的是仿造汉字而生。“交往契约”展区展出了不同时期用不同文字书写的各类契约文书,见证了农牧互补、通贡互市、工艺互鉴等经济活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现“大一统”的关键举措,并从政治和思想文化角度概括秦、汉为大一统做出的贡献。(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北方生产活动出现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2分)28.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秦始皇陵兵马俑汉景帝阳陵陶俑随葬俑人物相貌区分度高,且神情严峻、目光锋锐,呈现尚武、强悍的风范。随葬俑人物面貌线条柔和圆润,面带微笑,神情舒展——摘编自曹者祉、孙秉根《中国古代俑》材料二

考古发现——洛阳北魏墓葬群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沿袭汉文化传统,其中圆形封土基底体现洛阳风格。牵手俑身穿左衽大袖袴褶,袴褶原是北方民族便于骑马所穿的套装,至南北朝时已融入汉族特色。洛阳北魏大墓出土东罗马帝国时期金币1枚。——摘编自刘连香《洛阳北魏墓葬的“太和之风”与民族文化交融》(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的风格。(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洛阳出现北魏墓葬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归纳北魏在民族交往、对外交流方面的表现。(4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墓葬风格的主要因素。(2分)29.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

太延二年(436年),魏灭北燕。太延五年,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随着进军中原,拓跋族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中原的封建文化。……孝文帝时,北魏政府中已较牢固树立了“农为政首”“务农重谷、王政所先”的农本思想。……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在整地、播种、中耕除草、抗旱保墒,以及肥料使用、作物轮栽和选种育种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北魏以降,石窟艺术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云冈大佛身上是印度原初衣饰加上鲜卑的饰带,带有一种身体的透明感,龙门石窟的大佛则是完全的汉服,……宾阳中洞的主佛与云冈石窟中的大佛相比较而言,少了一些宗教气质的威严,更多体现了汉家文化的温和可亲。……洛阳做为南北文化交流的新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优越使得龙门石窟在开凿之际就已经汲取了南朝佛画流变的精粹以及承载着汉文化的碑刻以及书法精华。

——《犍陀罗样式的汉化终点》请回答:(1)材料一中“北燕”“北凉”处于哪一历史时期?据材料,归纳《齐民要术》的成书条件。(6分)(2)据材料二,概述北魏石窟造像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4分)(3)综上所述,概括北魏文化发展的特点。(2分)参考答案1.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孙刘联军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但在各政权争斗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统一,C项正确;政权更替是东汉的政治特点,排除A项;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出现民族交融,排除B项;三国鼎立局面促进了各个地区经济发展,题干中的战役破坏了当时的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2.D【解析】根据题干“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并结合所学可知,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灭掉袁绍,统一了中国北方,与刘备、孙权两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D项正确;刘备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东汉末年的张角领导了黄巾起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C【解析】据题干“(曹)公……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而发动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所以题干所引用的材料是关于赤壁之战的,C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排除A项;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交战的双方是曹操和袁绍,而不是曹操和孙刘联军,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涉及到人物是苻坚和谢安等,而不是曹操和刘备,排除D项。故选C项。4.D【解析】根据材料“一人跪坐于俎前,俎上置鸡、鸭、鱼、饺子、龟、猪、牛头、各类果蔬等,俎侧饰有一朵小花,刻画精细”和所学可知,俎上置鸡、鸭、鱼、饺子、龟、猪、牛头、各类果蔬等,说明三国时期重庆地区生活食材丰富,D项正确;材料中说的是刻画精细,与绘画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文化成就卓越,排除B项;经济发展落后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5.A【解析】材料中魏蜀吴这种遥领、虚封现象,官员管理的区域都不在自己的统治区域,表明魏蜀吴志在统一,那些管理区域以后会成为自己统治区域的一部分,A项正确;政权的正统性与其他政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开疆拓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材料体现的是追求统一,排除C项;给敌对的政权制造压力说法错误,因为这个现象属于普遍现象,不能制造压力,排除D项。故选A项。6.A【解析】根据题干“三国是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结束这一时期,统一全国”和所学知识可知,结束三国时期纷争的是西晋,A项正确;前秦、东晋和陈朝三个时期,国家没有统一,排除BCD项。故选A项。7.A【解析】根据题干“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结构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于280年统一了全国,西晋后期统治腐败,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A项正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往南方迁移是在唐朝后期,排除B项;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是东晋司马睿时,排除C项;都城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在南朝时期,西晋的都城是洛阳,排除D项。故选A项。8.A【解析】根据题干“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可以看出西晋末年人口大量南迁,史称“永嘉南渡”。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北魏,排除B项;少数民族内迁与题干“南渡江”不符,排除C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9.A【解析】据题干“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据《齐民要术》记载,北魏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乳酪生产加工技术,民间饮酪风气兴起”和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汉时期到北魏时期的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进一步融合,A项正确;饮食奶酪是游牧民族的习俗,题干没有提及游牧民族饮食习惯汉化,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奶酪的习惯,未提及畜牧业问题,排除C项;《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D项。故选A项。10.D【解析】根据题干“甘肃河西地区”“魏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从题目的图片可知,魏晋时期甘肃河西少数民族从事农耕,羌族妇女穿着汉族的长裙,说明该地区生产生活深受中原文化影响,D项正确;图片主要展示了少数民族从事农耕的情景,并未说明农耕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方式,排除A项;从图中无法判断当地人民生活样貌已与汉族无异,排除B项;根据题干“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彩绘画像砖”并不能证明该画像砖是河西地区高超的传统化艺术,排除C项。故选D项。11.B【解析】根据材料中“这座城市展现东晋南朝时期发生的历史活动和图景”“一番开发,从此奠基千余年”“一种趋势,收拾河山又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由此可以得出,材料中的城市是建康,B项正确;洛阳、开封、和大都(今北京)都在北方,与东晋和南朝没有关系,排除ACD项。故选B项。12.C【解析】据题干示意图可知,①政权结束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①是西晋,②政权和十六国对立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皇族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东晋,②是东晋,C项正确;东汉之后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排除A项;与十六国对峙的是东晋,排除B项;结束三国鼎立,完成全国统一的是西晋,前秦在十六国时期曾统一了北方,排除D项。故选C项。13.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等果树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主要原因是魏晋时期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北方的农林品种,这反映出了人口南迁促进作物品种迁移,D项正确;北方战乱导致北方人南迁,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手工业,排除B项;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耕作与北方农作物出现在南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4.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刺激了海外贸易繁荣,C项正确;南朝政权更替较频繁不是东晋时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的原因,排除A项;东晋属于南朝,与北朝社会相对安定无关,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宋朝,排除D项。故选C项。15.B【解析】根据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农业获得丰收、手工业生产繁荣,原因是江南地区经济开发,B项正确;江南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A项;唐朝时期藩镇势力拥兵自重,排除C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16.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秦苻坚率军南下进攻东晋,放出豪言,所带兵力极其雄厚,号称“投鞭断流”,但实际交战的时候,形势逆转。战前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D项正确;巨鹿之战是发生于秦末农民大起义时期的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发生于东汉末期的战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均与题干中的成语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7.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齐陈为南方的政权,为南朝,北魏、北周和北齐为北周的政权,从人口对比可知,北方人口规模大,南方人口规模小,呈现北强南弱的态势,A项正确;从南北方人口可知,南北势力对比不均衡,排除B项;材料中仅有人口数量,无法体现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C项;从宋齐陈和北魏、北周、北齐人口对比中无法看出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8.C【解析】据材料“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可知,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如说汉语等,这有助于推动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孝文帝改革针对国内,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北魏主要统治北方,与江南开发关系不大,排除B项;说汉语主要针对全国,与城市繁荣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19.D【解析】根据题干“北魏时期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饰。”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推行汉化措施,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装。图片体现了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无关,排除A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材料没有体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排除B项;并非只有北魏贵族才能穿汉服,排除C项。故选D项。20.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民族的交融,D项正确;政权的更替,是指政权更迭或者社会制度改换,与题干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联系,排除A项;江南地区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与题干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联系,排除B项;科技的进步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各个方面,以便具体解决各项社会经济任务,题干内容没有涉及科技,题干信息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21.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贾思勰汲取农民生产经验并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著成《齐民要术》;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祖冲之在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创“割圆术”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可知,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创新成果,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结合的特点,C项正确;《水经注》是地理学著作,圆周率属于数学领域的成就,排除A项;领先世界的是祖冲之的圆周率,与《齐民要术》、《水经注》无关,排除B项;《水经注》是地理学著作,圆周率属于数学领域的成就,体现不出以民生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22.B【解析】据所学可知,北魏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其著作《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B项正确;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排除A项;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排除C项;沈括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写了《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生理学以及科技诸多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23.A【解析】根据材料“锺繇的楷书刚柔兼备,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北魏的书法雄劲骏放、端庄古雅”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作品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染力,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风格多样,A项正确;材料只是在介绍不同的书法风格,没有体现出相互之间的交流情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风格多样,没有涉及书法的立意是否高远,题材是否广泛,排除CD项。故选A项。24.B【解析】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兰亭集序》是东晋王羲之的作品,《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云冈石窟是南北朝时期的雕刻,因此这一展区的主要内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B项正确;材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AC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C项;材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D项是整个中国古代,而且只是书法的发展,而材料展示的是艺术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25.D【解析】据题干“犍陀罗艺术兴起于古印度,即以希腊式艺术手法雕刻佛像,使之呈现出诸如高挺的鼻子、深邃的眼睛、卷曲的头发等西方人的外貌特征。云冈石窟第16窟北壁主尊立佛的面部特征具有浓郁的犍陀罗风格。”可知,该佛像可佐证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影响,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D项正确;德里苏丹王朝的逐渐崛起与题意无关,题干反映的是中国云冈石窟受古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中原与希腊间的直接交流说法错误,犍陀罗艺术兴起于古印度,即以希腊式艺术手法雕刻佛像,而中国云冈石窟佛像有犍陀罗风格,因此是间接交流,排除B项;仅从题干反映的中国佛教文化是印度佛教文化传入而形成,无法得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一体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6.(1)赤壁之战(2分)(2)刘备——C,(2分)孙权——B(2分)(3)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意思相近,任意两点即可,4分);进步。(2分)【解析】(1)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2)填空:根据材料一的形势图中找出刘备和孙权建立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可知刘备--C,孙权--B。(3)影响:根据材料二“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可知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由“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领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可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因此三国鼎立局面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判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以后所形成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虽然使统一的国家出现了分裂,但三国都注意发展生产,实现了局部统一,也为以后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1)关键举措:实行分封制、宗法制;(2分)秦朝贡献:政治上,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2分)汉朝贡献: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2分)变化:畜牧业和农耕经济并存;民族交融推动了生产方式的互补;西域传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为北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6分)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的畅通。(2分)(3)意义: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2分)【解析】(1)关键举措:根据材料一“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以王室为中心、为正统的政治权力体系”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现“大一统”的关键举措是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通过分封诸侯和建立血缘关系来巩固统治,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秦朝贡献: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汉朝贡献: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2)变化:根据材料二“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年)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生产活动出现的变化有:首先是畜牧业和农耕经济并存,这表明北方的经济结构不再单一,而是向着多元化发展。其次,民族交融推动了生产方式的互补,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各种生产方式得以相互借鉴和补充。最后,西域传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为北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导致北方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因此需要发展畜牧业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其次,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互补和融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最后,丝绸之路的畅通为西域与内地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西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得以传入内地,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3)意义:根据材料三“2023年8月,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向公众开放的‘大交融’展厅部分展示的内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促进文化繁荣,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交融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进了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有利于形成共同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1)风格:秦兵马俑人物形象严肃(神情严峻、目光锋锐)、强悍的风范;(2分)汉景帝阳陵陶俑面带微笑,体现平和。(2分)(2)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表现:推行汉化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北魏与东罗马帝国存在交流(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作用)。(2分)(3)制度变迁;统治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迁移;社会习俗。(2分)【解析】(1)风格:根据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