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篇一」
授课
时间年月日第周星
期第节
课题师说韩愈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
也、贝U、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
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
重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
教学
难点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
预见及对策等)
一、检查作业。
二、诵读第3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
3.教师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问: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
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举出孔子询官于郑子,访乐于装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
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
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
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5.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1)“圣人无常师”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
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
样。
(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
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
程中自然完成。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
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
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
的。
6.齐诵一遍。
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
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写作缘由。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
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
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
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
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官学)任教。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
副样子呢?门阀制度下,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
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的很直白: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
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
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
古语有云:“经师易寻,人师难觅。”所以说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
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文章正是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让我们千百年后依然能通过文字发现“百代宗师”韩愈那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
明确: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
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
(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
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
(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
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
(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
体文。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
。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
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
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
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
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
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连用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
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
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
下接,有如“连珠“。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
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
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
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
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
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
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
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
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
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
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四.练习巩固一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句读百工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一写马的对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
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
“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
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老师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专门技艺人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姓一孔子师知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学习、效法一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从师一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M或师焉,或不焉
以为师,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
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一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一知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一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一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一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一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一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一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一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一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一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一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总结课文:
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
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
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
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
负责的人!
六、作业布置
L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
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熟练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问题集锦解决问题措施及实践结果
问题原因分析
刘振伟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多媒体展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
《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
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
“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
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
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
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
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
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
用散文的基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
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
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
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
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
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
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
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过去的旧框框,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师
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
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
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
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
《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
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
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
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
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
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
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
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
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
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四朗读正字音。
五、提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概括本文的段落大意。
六、分析文本。
请同学尝试翻译并加以指点,指出重点词句。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
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
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
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
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
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
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
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
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
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
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
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
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
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
“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
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
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
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郑子、在弘、师襄、老聃为师。郑子这一类
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
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
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
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
给他。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郑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
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
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
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
音节,无意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
题
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
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
词
3.吾从而师之-一从而一一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一-无一-古:不论;不分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一读一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6u今:看着文字
发出声音,读dU
7.小学而大遗一-小学一一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8.圣人无常师一-常-一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
着、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一古文-一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
的统称
11.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
耻学于师
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可怪也欤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则曰-省略句
②.不拘于时-被动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
第1段
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
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
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
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
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
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硬时弊张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
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
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
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
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
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
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
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
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的观点。
第4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
“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
“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七、本文语言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旦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
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
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
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
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
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欤”,讽刺语气,感情
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
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
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
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
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
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
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
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九)与《捕蛇者说》比较,指出它们运用的对比手法有什么不同?(讨论)
从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种人进行并列对比的,而《捕蛇者说》是用一种情况
反复对比:1.以剧毒之蛇与愿以捕蛇抵赋的人之多相比;2.以蒋氏一家三代的遭
遇与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3.以蒋氏一岁犯死者两次,其余时间则熙熙而
乐,与乡人每天担惊受怕相比。
八本课小结。
九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学生反馈:
金丽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
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
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点拨法、归纳法、诵读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回答后老师可复述概况、可补充、可升华、可表扬不可误导多
叫几个同学回答不能集中到一个同学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两点3分钟)
1、从背景讲起:
在唐朝中期的时候,一种门阀制度的风气依然存在着,当时,一些贵族的子
弟,他们凭着自己的贵族出身,天生就是统治者,这样呢,学习和学养在他们看来
是毫无价值的,他们更不把老师放在心目之中,风气非常流行,甚至出现了“以从
师为耻”的社会风气。当时文学家柳宗元记载过当时社会中谁要是跟着老师学习,
大家就都嘲笑他的这种社会风尚的详细情况。当时,另一位大文学家拍案而起,写
了一篇力作,来抨击时弊。这个人是大文学家一韩愈,作品是千古奇文一《师
说》。
2、走进韩愈:
提问:我们对韩愈并不陌生,以前学过他的什么作品?(《马说》)哪位同学
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韩愈的情况?(提问1人)
答: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文学家、哲学
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祖籍昌黎,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谥号“文”,后世
又称他为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昌黎先
生集》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3、了解文体一搞清文章题目的意思。
“说”,议论文体可议论一《马说》,可叙述一《捕蛇者说》,可抒情一
《爱莲说》,最终的目的是说理议论,可按“论述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
是:论述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文本(5分钟)
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读的过程中注意两点:读准字音,注
意句读、断句;结合注释了解、疏通文章的大意。
三研习文章结构(每段先读,可朗读、默读、叫同学读,再提出问题,思
考一二分钟后提问,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涉及到的重要字句要我来解释)
1、分析第一段(10分钟)
全体朗读第一段,大声读,体现班级的风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议论文有论点,第一段中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读的过程中考虑,应该
是哪句
提问:提出了文章总论点,是哪句?为什么(2-3同学)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总论从师的重要。“必有”二字,语气极为
.I.Kr±2
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如今“师道不
存”,借古非今。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
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3)提问:本段除总论点之外的内容分为几层,分别是怎么对总论点进行论
证的?
第一层:为什么从师(必要性)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二层:以什么人为师(择师的标准)
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
为下文针硬时弊张本。“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板书)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一为什么从师(正反说明)一择师的标准
(4)全班根据思路,再次朗读
2、学习第二段(12分钟)
(2)找一位同学带着感情读,韩愈写文章提倡“不平则鸣”,所以读的时候
体现不平之气体现出来。推荐一位同学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代表咱们班朗读水平
的同学
读(1位同学)
提问:带着怎样的情感读:愤慨失望
怎么体现这种失望、愤慨的呢?
作者强调的重点的词语,感情强烈惑矣、久矣;
强烈的语气词:嗟乎、呜呼、矣等
全班同学带着感情、放开声音朗读本段,注意刚才情调的体现感情的字词,并
思考一下问题: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并把本段中提到的各种人用笔画出来: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州设计合同范例
- 织布机合同模板
- 短期工劳务合同范例
- 二零二四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标的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电线设备外包合同范例
- 二零二四年度信息技术服务承揽合同
- 提梁机租赁合同范例
- 竹笋加工合同模板合集
- 厂房买卖与股权转让合同(04版)
- 2024年桥梁建设拆迁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 《敕勒歌》课件(省一等奖)
- 《研究生英语》(第二版)练习答案及译文
-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我们小点儿声》评课稿二篇
- 几种蔬菜的水培课件
- 初中语文-科幻小说阅读指导-课件(共30张)
- 文献检索-期刊以及核心期刊与期刊分类课件
- -抚顺市集装袋厂聚烯烃集装袋生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 武汉市硚口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考217名社区干事(必考题)模拟卷和答案
- 牺牲阳极埋设记录
-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3-4《机械摆钟》课件
- 云南劳技七年级上册家政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