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学校授课教师课时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教具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石钟山记》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二年级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班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具体上课时间待定
4.教学时数:45分钟或1课时
本节课将深入解读《石钟山记》,通过分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其文学价值、历史背景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统编版2019教材,引导学生探究石钟山名的由来、苏轼的游历心得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核心素养目标1.理解与感悟:《石钟山记》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及作者情感,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苏轼的游历心得和观点态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石钟山记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规范的文言文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的掌握:如“石钟”、“山名”的词义理解,以及倒装句、对仗句等特殊句式的运用。
-作者苏轼的观点态度及其表达方式:分析苏轼对石钟山名的考证过程,以及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感悟。
-文章结构的把握:理解文章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学生往往在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例句和语境来帮助学生理解。
-作者情感与哲思的领悟: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融入了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领悟。
-文章论证方法的解析: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论证方法,如引经据典、对比论证等,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并理解其论证过程和技巧。
-文化背景的融入:学生可能对宋代社会背景、文人游历习俗等文化内容不够熟悉,需要教师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文言文词汇、句式、文化背景的讲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苏轼的观点态度、论证方法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问答法: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文本内容、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互动软件:使用互动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如实时投票、在线问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反馈的及时性。教学过程首先,我会以一段引导性的话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入今天的课程《石钟山记》。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石钟山吗?它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今天我们将跟随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石钟山,探索它的奥秘。”
(2)预习检测
“在开始学习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尤其是词汇和句式方面。我会随机抽取几名同学回答问题,看看大家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3)课文阅读与解析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石钟山记》,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2.解析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句式。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例如,‘石钟’指的是什么?‘倒装句’有什么特点?”
3.探讨课文主旨,引导学生理解苏轼的观点态度。
“通过阅读,大家觉得苏轼在文章中想要表达什么观点?他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4)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苏轼为什么对石钟山的名声产生怀疑?
2.苏轼是如何通过实地考察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的?
3.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关于观察、思考、论证的方法?
(5)小组汇报与总结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课文深入探究
1.分析文章结构,理解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
“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运用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2.探讨苏轼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苏轼在文章中不仅考证了石钟山的名字,还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请大家思考一下,苏轼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7)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从文章中汲取人生哲理。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8)课后作业
1.根据课堂所学,整理课文重点词汇和句式。
2.撰写一篇关于《石钟山记》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学生学习效果1.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
学生能够熟练地阅读《石钟山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文章结构。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能够自主地学习和解读文言文文本。
2.理解和感悟苏轼的观点态度: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能够把握苏轼对石钟山名的考证过程,理解他的观点态度,并从中领悟到作者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3.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在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提升。
4.文化素养的提升:
通过学习《石钟山记》,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5.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讨论和课后读后感的撰写中,学生能够运用规范的文言文表达方式,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能够熟练地复述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如“石钟”、“山名”的词义理解,以及倒装句、对仗句等特殊句式的运用。
2.学生能够分析苏轼的观点态度,阐述他如何通过实地考察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并从中领悟到观察、思考、论证的方法。
3.学生能够把握文章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理解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学生对石钟山记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5.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能够撰写出结构清晰、观点明确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石钟山记》,深入解读了苏轼的考证过程、观点态度以及文章结构。通过学习,同学们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也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学习到了以下知识点: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如“石钟”、“山名”等词汇的理解,倒装句、对仗句等特殊句式的运用。
-作者苏轼的观点态度及其表达方式,如何通过实地考察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文章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石钟山记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如何将这些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我们将进行以下当堂检测:
(1)请同学们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包括苏轼的考证过程、观点态度及文章结构。
(2)请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一个重点词汇和句式,并解释其意义。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苏轼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4)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句子:“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5)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汇报成果:
1.你认为苏轼在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你是如何看待苏轼的批判精神和实证态度的?
3.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
通过以上检测,希望大家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同学们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课后作业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特布置以下课后作业:
1.请翻译以下句子,并注明重点词汇的含义:
“余独好修以为常,岂余心之可惩?”
答案:我只喜欢修养身心并将其视为常态,难道我的内心可以被惩罚吗?
重点词汇:修(修养)、惩(惩罚、克制)
2.请分析以下句子的句式特点及其作用:
“石钟,山名也。”
答案:这句话采用了倒装句式,强调了“石钟”作为山名的属性,使语句更加生动有力。
3.请用自己的话总结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表达的观点态度。
答案:苏轼在文章中通过实地考察,表达了对石钟山名的质疑,并以此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附和之风,强调了实证精神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4.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观察、思考、论证”方法的理解。
答案:观察、思考、论证是苏轼在文章中运用的方法。观察是指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思考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论证则是通过逻辑推理,用事实和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5.请仿照《石钟山记》的写作风格,以“某山记”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对某座山的探访和感悟。
答案:某山记
偶得一日闲暇,余独往某山探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中古木参天,清泉石上流。余行走于林间,耳闻鸟鸣,心生欢喜。至山顶,俯瞰四周,顿感胸怀开阔。下山途中,偶遇一老者,谈笑风生。余感悟:人生亦如登山,不在海拔之高,而在心境之宽。教学反思与总结在教授《石钟山记》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让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仍存在恐惧心理,对一些句式的理解不够深入。
教学总结:
本节课,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取得了以下收获:
1.掌握了《石钟山记》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了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了分析苏轼的观点态度,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4.在讨论和表达中,提高了自己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足,课堂参与度不高。
2.对一些句式的讲解不够细致,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3.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不够,部分学生缺乏自信。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情境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对重点句式的讲解,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式的运用。
3.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4.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氛围。
5.课后加强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给予个别指导。板书设计-《石钟山记》作者:苏轼
-石钟山名的由来
-苏轼的考证过程
-苏轼的观点态度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
2.重点词汇
-石钟
-山名
-倒装句
-对仗句
3.重点句子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余独好修以为常,岂余心之可惩?”
-“石钟,山名也。”
板书设计应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使用彩色粉笔,突出重点词汇和句子,增强视觉效果。
2.利用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强化学习采样
- 2025年高考化学总复习分类训练:化学反应速率(解析卷)
- 广西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考题
- 中建航天高技术应用中心项目观摩策划
- 第七届进博会落下帷幕感悟心得
- 2023年ICU专用末端装置资金筹措计划书
- 强化计算机技术对机械教学的渗透
- 煤矿机电产品买卖协议书(32篇)
- 物业停车场租赁合同范本(32篇)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高一(上)联考数学试卷(10月份)(含答案)
- 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教材课件
-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动静结合(郑颖慧晒课)课件
- 建设工程材料送检规范汇总
- 通用BIQS培训资料课件
- (完整版)物主代词和名词所有格专项练习
- (精选课件)蜗牛爬井的故事
- 天翼云从业者认证考前模拟题库(含答案)
- 阅读指导《我爸爸》导读课件
- 保安部岗位设置图
- DB31T 1295-2021 立体花坛技术规程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优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