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陕西省西安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②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④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是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如臧克家《老马》诗中的句子: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⑤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毅力的赞美。⑥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因为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⑦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炼,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是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⑧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告诫欣赏者不要存有“读诗可以‘创造一切’”的不切实际的奢望,主要是因为诗歌有“不可能详尽地叙事”的特点。B.诗歌的精炼的特点,决定了读者在欣赏时除了要把握字词所包孕的丰富含义,还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C.诗歌欣赏的再创造是指读者在诗歌上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经历。而在这其中,想象活动是主要方式。D.“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稳定性”指诗中蕴含的情思有共通性,“随意性”指该情思唤起的读者的具体感受因人而异。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创作诗歌是从丰富的世界到语言符号,读者欣赏诗歌是从语言符号返回丰富的世界,但是只有后者属于再创造活动。B.文章在提及《长干曲》时,将个人阅读经验和体会加入了论证过程。这样得出的文学性观点似乎带有一定个人色彩,但这种准确而真诚的说理却更容易使人信服。C.诗歌往往有隐喻,言此而意彼;诗歌又很精炼,包孕着丰富的含义。我们在欣赏诗歌时既要欣赏诗人对生活高度的精炼,又要充分想象它丰富的寓意。D.文章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逻辑思路组织文本,一步步循序渐进,使得文章条理极其清晰,不愧为名家名作。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这个观点的一项是()A.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B.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C.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D.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答案〗1.C2.D3.C〖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诗歌欣赏的再创造是指读者在诗歌上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经历”错,以偏概全。再创造有两个部分。原文“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这里面“不单是……而且”这个关联词说明了解诗人感情和寄托自己情思这两个部分是递进关系,选项少了“了解诗人情感活动”这个部分。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文章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逻辑思路组织文本,一步步循序渐进,使得文章条理极其清晰”论证思路总结有误。本文1—2小节说明欣赏是一种再创造,3—7小节是在分析原因的同时提出再创造要坚持的原则,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部分是糅合在一起的。所以选项中的“严格按照”“一步步”等表述错误。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C.“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是叙事性的诗句,所以它不能支持“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从整体上看,每年下半年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整体要高于上半年,在节假日、开学以及毕业季,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具体来看,校园暴力、校园欺凌、设施安全、意外伤害等事件为多发事件。按照校园欺凌的方式进行分类,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该报告还指出,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46.23%。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告诉记者,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一般学生没人欺负,容易被欺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假’的人”,“说话方式让我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很欠扁”。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材料二: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是个全球性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因体貌特征、性别、种族与文化差异等遭受欺凌。在我国,全国检察机关2019年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988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80人。在我国,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一直困扰着现实中的欺凌治理。一些欺凌现象要么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干脆当作正常“打闹”而不被重视,处理上表现出浓重的“随意化”特点。这既无法形成有效治理,也对被欺凌方的权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此次综合治理方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明确了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当然,方案再详尽,能否发挥实效,关键还在于能否落实。(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材料三:犯寻衅滋事罪,一人获刑四年,另四人被判11个月。这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的宣判,而五名被告人均为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未满18岁的女学生。今年2月28日下午15时至晚22时之间,北京市某职业学院的一名女学生朱某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女生宿舍楼内,随意挑选两名女生进行辱骂殴打,还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尽管北京市针对未成年人已经有了成熟的处理方法——不起诉的教育感怀模式,但是,情节恶劣且无悔改之人,显然法律的惩戒更适合。(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材料四:“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并不是什么新法新规,只是对相关上位法的某种具体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现实中发生的校园欺凌,很多时候都与上述条文所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相吻合,而这也决定了有关法律具备理所当然的适用性。最新公布的“治理方案”再次重申了这一已有的法律条款,自然是期待其能在校园反欺凌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之所以能够得到舆论的强烈回响,根本原因还在于现实中反欺凌手段的捉襟见肘。在学校批评教育太软,行政刑事处罚门槛太高的前提下,不少人难免会感叹“拿作恶者没太多办法”。而“送工读学校教育”一项恰好充实了现有的反欺凌惩戒体系,并使之更具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激活这一制度工具,势必会对反欺凌工作大有助益。可问题在于,这一步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在短时间内,工读学校还很难对校园欺凌治理产生直接帮助。这首先是因为现存的工读学校已经少之又少;而除此以外,还有法律方面的限制。《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没有赋予任何部门介入并强制问题学生去工读学校的权力。这意味着在现实操作中,必须经家长、学生、学校三方同意,学生才可转入工读学校——如今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仍然未能就此破局。(选自光明网,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材料一可知,我国校园欺凌有鲜明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中部地区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区。B.由材料二可知,由于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欺凌现象难以有效治理,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成为全球性问题。C.由材料三可知,校园欺凌是非常严重的不良现象。要采取教育感怀模式和法律惩戒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D.由材料四可知,由于工读学校稀少,且受法律方面的制约,激活“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制度并非易事。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上述四则材料分别从校园欺凌的特点、校园欺凌的国际化和中国治理校园欺凌的现状、对校园欺凌的惩戒、“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法规等方面介绍了校园欺凌。B.材料一运用作比较、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和出现的原因;材料二则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国际化现象。C.为了使校园反欺凌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应运而生,成为反校园欺凌的新手段。D.材料三作者对欺凌者被处以刑事处罚表示了明确支持,虽然有一定的主观性,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特征,但也更好的表明了文本的态度。6.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校园欺凌现象?〖答案〗4.B5.A6.①加强学校在节假日、开学、毕业季时的管理,加强对学生在语言文明等方面的教育。②正确区分校园欺凌和一般的“打闹”,消除校园欺凌处理“随意化”的现象,把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落到实处。③既要运用感怀教育模式,又要用法律手段严惩情节恶劣者。④激活“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制度。⑤在学生中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制止欺凌行为,及时帮助被欺凌者。〖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的能力。B.“由于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欺凌现象难以有效治理,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成为全球性问题”错,材料二的确谈到了“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一直困扰着现实中的欺凌治理”“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是个全球性问题”,但是,“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成为全球性问题”并不是“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欺凌现象难以有效治理”所致。所以,选项强加因果。故选B。【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材料一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和出现的原因;材料二则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国际化现象”错,材料一中“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该报告还指出,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46.23%”,可见列数字并不是说明“校园欺凌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和区域特点。材料二没有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C.“新手段”表述错误,材料四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可见,“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已经存在,并不是新手段。D.“虽然有一定主观性,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特征”错,新闻的基本要求是客观性,主观性与此对立。对事实的明显反对或者支持,这体现的是新闻一定程度上的倾向性和立场。很多新闻和报告都体现出了一定的新闻立场和倾向性,只要从事实出发,这是不违背文体的基本特征的。故选A【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针对材料一中“每年下半年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整体要高于上半年,在节假日、开学以及毕业季,校园安全事件频发”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为:加强学校在节假日、开学、毕业季时的管理,加强对学生在语言文明等方面的教育;针对材料二中“在我国,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一直困扰着现实中的欺凌治理。……这既无法形成有效治理,也对被欺凌方的权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此次综合治理方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明确了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当然,方案再详尽,能否发挥实效,关键还在于能否落实”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是:正确区分校园欺凌和一般的“打闹”,消除校园欺凌处理“随意化”的现象,把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落到实处;针对材料三中“尽管北京市针对未成年人已经有了成熟的附条件——不起诉的教育感怀模式,但是,情节恶劣且无悔改之人,显然法律的惩戒更适合”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是:既要运用感怀教育模式,又要用法律手段严惩情节恶劣者;针对材料四中“‘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并不是什么新法新规,只是对相关上位法的某种具体化”“现实中发生的校园欺凌,很多时候都与上述条文所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相吻合,而这也决定了有关法律具备理所当然的适用性”问题,采取相对应的具体措施是:激活“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制度。针对材料一中“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问题,采取相对应的具体措施是:在学生中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制止欺凌行为,及时帮助被欺凌者。(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出关(节选)鲁迅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站住!”几个人大叫着。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㖇,完了!”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老子看见别的两个人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书记道。“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哪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无奈和不会拒绝他人的善良。而这五千字的文章被卖,也可见人们的庸俗和浅薄。B.关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和老子心照不宣,惺惺相惜,他理解老子出关的缘由。C.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也表现出了作者对老子思想不被众人理解的激愤之情。D.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古今杂糅,用“故事”能使当时的读者超脱地看待这样的社会悲剧,不至陷入其中而悲痛难抑;用“新编”则又让读者思索当时社会问题,具备讽喻意味。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简要分析。9.《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鲁迅先生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答案〗7.D8.①漫画式变形多次重复,文中对老子落魄狼狈姿态进行夸张变形,改变他的伟岸形象,多次写到他如“呆木头”,幽默感十足;②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如写众人听讲前认真对待,“预备抄讲义”,与后文“打哈欠”“打起瞌睡”工具掉落一地,形成鲜明反差,诙谐顿出;③戏谑调侃的方式营造诙谐,比如“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都还没有出世”,作者刻意加入的戏谑玩笑的语言让人捧腹。④通过细节夸张形成幽默诙谐,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的惊叹,签子手“撅着嘴走开”的神态等,都在形象生动的展现中显出诙谐。9.(1)将老子当普通老叟来写,便于放到具体生活中,使小说成为了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使小说更具可读性。(2)将仙风道骨的老子改为现实中的老叟,便于展开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使小说对现实的讽喻意味得以增强。(3)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对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于世无益的讽刺及隐喻。〖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不会拒绝他人的善良”错,老子只是为了虚荣和尽快出关而敷衍写书的。B.“表明他和老子心照不宣,惺惺相惜,他理解老子出关的缘由”错,两人的对话明显驴头不对马嘴,首先说明关尹喜并不关心老子在干什么,只是敷衍式的客套;同时又是借“卫生”等词讽刺当时有些知识分子不讲卫生的陋习。C.“也表现出了作者对老子思想不被众人理解的激愤之情”错,既然作者对老子的态度是批判的,那么“激愤”之情也就毫无理由了。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1)通过具有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与历史中记载的如同圣人般的老子不同,小说中的老子是一个落魄狼狈甚至有些可笑的老头子。比如小说中对他的描写,“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等,作者通过对老子形象的夸张变形,让人物体现出十足的幽默感。(2)通过运用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的效果。在开讲之前,众人“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而在听了老子那无滋无味的讲座后,众人“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写众人听讲前认真对待,“预备抄讲义”与后文“打哈欠”“打起瞌睡”工具掉落一地,这种前后鲜明的反差制造出了喜剧效果,让读者感受到诙谐的意味。(3)作者用戏谑的语言来调侃小说中的人物。在小说的开头,写到老子想翻墙出函谷关,但又无法让青牛翻过墙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这里提到起重机,又提到当时还没出世的鲁班和墨翟,言语间充满调侃与戏谑之意,让读者捧腹。(4)作者通过对细节夸张的描写以达到幽默的效果。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此处关尹喜“阿呀!”的惊叹,“滚鞍下马”和“打着拱”的动作,显得非常夸张,正是通过这种夸张,小说达到了幽默诙谐的效果。【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1)老子是道教尊崇的始祖,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历来将其描绘为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但在本篇小说中,作者将其塑造为一个年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老人。他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为他们办讲座。将老子当普通老叟来写,便于放到具体生活中,使小说成为了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使小说更具可读性。(2)这篇小说选自《故事新编》,采用借酒瓶装新酒的形式,文中老子讲座及写书的过程,作者恰如其分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加入了能反映写作时社会现实的内容,让这篇改写自历史故事的小说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将仙风道骨的老子改为现实中的老叟,便于展开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使小说对现实的讽喻意味得以增强。在作者充满戏谑调侃的幽默语言中,(3)作者通过对老子讲座情况的描写,如“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等内容,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对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于世无益的讽刺及隐喻。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於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秦攻赵急,赵平原君求救于魏公子,魏公子请求魏王发兵,魏王虽派出将军晋鄙领军前往边境,但不愿自身实力受损,作壁上观。魏公子不得已,准备率宾客与赵同生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10.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B.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C.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D.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11.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楚怀王和越王勾践。B.兵符,指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制成,作虎型,为虎符。制成两半,一半留存在国君,一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在符验合后,方能生效。C.虚左,古代马车的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魏公子信陵君预备了酒席,要大宴宾客。他驾驶着马车,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侯生。D.上客,指门客中地位比较高级的一部分。春秋时诸侯国的公族子弟招募一些人才,根据才能、水平提供不同待遇,作为主人的谋士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12.下列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侯生摄敝衣冠因人之力而敝之B.何功之有哉?夫晋,何厌之有?C.然嬴欲就公子之名荆轲遂就车而去D.如姬为公子泣皆为戮没13.翻译下面句子。(1)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2)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答案〗10.B11.A12.B13.(1)集市上的人都认为我侯嬴是品行低下的人,却认为公子您是德高望重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啊。(2)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辞的,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公子果真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对待侯先生算是够周到的了,天下无人不晓,如今我将要死难可是侯先生竟没有一言半语来送我,我难道对待他有闪失吗?“天下”作主语,“莫不闻”作谓语,故应在“天下莫不闻”的前后停顿,排除AC;“侯生”作主语,“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作谓语,故句中不能停顿,排除D。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A.“春秋五霸是指……另一种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楚怀王和越王勾践”错,“楚怀王”是战国时期的,应为吴王阖闾。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A.不同。“敝”,形容词,破旧的;/动词,损害。句意: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B.用法相同。“之”,结构助词,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有什么作用呢。/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C.不同。“就”,动词,成就;/动词,登上。句意:可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声。/荆轲就上车离开了。D.不同。“为”,介词,向、对;/介词,被。句意:如姬对公子哭泣。/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认为;“长者”,德高望重的人;“下”,谦恭地对待。(2)“顾”,只是;“路”,机会;“诚”,果真。参考译文: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听说了这个人,就派人去拜见,并想送给他一份厚礼。但是侯赢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我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礼。”公子于是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想借此观察一下公子的态度。可是公子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侯先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希望劳驾一下车马载我去拜访他。”公子立即驾车前往进入街市,侯先生下车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他斜眯缝着眼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在那里,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时暗暗地观察公子。公子的面色更加和悦。在这个时候,魏国的将军、宰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贵宾坐满堂上,正等着公子举杯开宴。街市上的人都看到公子手握缰绳替侯先生驾车。公子的随从人员都暗自责骂侯先生。侯先生看到公子面色始终不变,才告别了朋友上了车。到家后,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位上,并向全体宾客赞扬地介绍了侯先生,满堂宾客无不惊异。大家酒兴正浓时,公子站起来,走到侯先生面前举杯祝他健康。侯先生趁机对公子说:“今天我也够难为公子。我只是个城东门抱门插关的人,可是公子委屈车马,亲自在大庭广众之中迎接我,我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竞屈尊陪我拜访他。可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访朋友来观察公子,结果公子更加谦恭。集市上的人都认为我侯嬴是品行低下的人,却认为公子您是德高望重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啊。”在这次宴会散了后,侯先生便成了公子的贵客。侯先生对公子说:“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是个贤能的人,只是人们都不了解他,所以隐没在屠夫中罢了。”公子曾多次前往拜见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谢,公子觉得这个人很奇怪。(秦国围攻赵国邯郸很急迫,赵平原君向魏公子求救。魏公子请求魏王发兵救赵国,魏王虽然派出将军晋鄙领军前往边境,但不愿自身实力受损,只作壁上观。魏公子不得已,准备率宾客与赵同生共死。)公子带着车队走过东门时,去见侯先生,把打算同秦军拼一死命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侯先生。然后向侯先生诀别准备。上路,行前侯先生说:“公子努力干吧,老臣我不能随行。”公子走了几里路,心里不痛快,自语道:“我对待侯先生算是够周到的了,天下无人不晓,如今我将要死难可是侯先生竟没有一言半语来送我,我难道对待他有闪失吗?”于是又赶着车子返回来,想问问侯先生。侯先生一见公子便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又接着说:“公子好客爱士,闻名天下。如今有了危难,想要去到秦的军队(同他作战)就像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这样的话,还用我们这些宾客干什么呢?公子待我情深意厚,公子前往可是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恼恨我会返回来的。”公子连着两次向侯先生拜礼,进而问对策。侯先生就让旁人离开,同公子秘密交谈,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随便,只要尽力是能偷出兵符来的。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如姬报仇雪恨的心志积蓄了三年之久,从魏王以下的群臣左右都想为如姬报仇,但没能如愿。为此,如姬曾对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了那个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辞的,只是没有行动的机会罢了。公子果真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而夺了晋鄙的军权,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侯嬴的计策,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晋鄙的兵符交给了公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早寒有怀唐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①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②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备注〗①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②津:渡口。迷津,迷失道路。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起兴”,引出作者心中之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B.颈联旅途之中流尽思乡之泪的是作者,而遥望着天际的归帆,渴望游子回乡的又指的是家人,此处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扩大了诗歌境界,深化了情感抒发。C.诗作的地点在江上,江水绵延浩荡,不仅衬托了诗人心中绵延不尽的思乡之愁,给诗歌增加了凄寒之意;又借助江水表达了时光流逝,年华逝去的悲叹。D.诗歌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颔联就地成对,极为自然。颈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诗歌尾联以景结情,无尽的哀思都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15.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迷津欲有问”一句的出处,并分析作者在化用这个典故时体现的情感。〖答案〗14.C15.①“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②双方是隐居和从政的冲突。结合我们对孟浩然生平的了解,此句是借与孔子类似的境遇来表达作者出世和入世、隐居和出仕的矛盾心理。〖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又借助江水表达了时光流逝,年华逝去的悲叹”错,本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睹物伤情的思乡之愁,以及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复杂情绪。文中并无明显表达对岁月流逝、年华逝去的悲叹的诗句。故选C。【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尾联“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意为:风烟迷离渡口又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津:渡口。迷津,迷失道路。“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和从政的冲突。如今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登上残破的城墙,向着爱人所在的方向,望穿秋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视觉和听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既感叹古之英雄早已不在,又慨叹当今之世,英雄难有用武之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绝对不会和佞臣小人同流合污,就像方圆不可能合契一样。〖答案〗(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4)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的。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商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国制造”闻名遐迩,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迷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精益求精,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中国古代工匠,(),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以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总之,只要坐得住“冷板凳”,沉得下心,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在当今时代,优秀的工匠跟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一样,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孜孜以求精确匠心独运改写B.孜孜以求精致匠心独运重写C.梦寐以求精确独辟蹊径重写D.梦寐以求精致独辟蹊径改写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B.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C.只要坐得住“冷板凳”,沉得下心,就能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D.只有坐得住“冷板凳”,沉得下心,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们把自己的揣摩感悟,连同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B.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C.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D.他们把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连同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度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答案〗17.A18.B19.C〖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孜孜以求”,比喻不知疲倦地探求;“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这里“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强调的是对“工匠精神”不知疲倦地探求,应选“孜孜以求”。第二空,精确,精密而准确。精致,精巧细致。依据后文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知,这里是强调准确性,应选“精确”。第三空,匠心独运,独具创新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形容文学艺术等方面构思巧妙;独辟蹊径,意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依据前文的“精益求精”可知,这里是强调中国古代工匠的精巧的心思,应选“匠心独运”。第四空,改写,强调修改,改变。重写,重新写。历史不能重写,只能改写,所以与“世界音乐史”搭配,应选“改写”。故选A。【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1.语意混乱,“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的是人,而“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应该是作品,可将“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改成“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2.“只要……才能……”搭配不当,根据语境应是“只有……才……”,因为“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只是“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的必要条件。故选B。【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准确的能力。后文为“创造出……”,故句子末尾应该是“……一双巧手”衔接才顺畅,即语句的主体应是“他们把……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排除BD;逻辑顺序应该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在前,“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紧随其后,排除A。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20.下列句子中“仿佛”的用法,与文段中“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不同的一项是()A.寒风中卖火柴的小女孩仿佛看见了她亲爱的奶奶向她走来。B.徐悲鸿先生的马画得真有神,一匹匹骏马仿佛在奋蹄奔腾。C.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不能!不能!”和“不能受!不能受!”这两句,如果分别改成“不能!”和“不能受!”,表达效果上各自有什么不同?〖答案〗20.D21.①“不能!不能!”“不能受!不能受!”与“不能!”“不能受!”相比,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②“不能!不能!”反映了瑞宣对家庭责任的思索和承担,比一个“不能!”更能突出瑞宣的责任感;③“不能受!不能受!”重复两次,表意上比“不能受!”程度更重,更能突出瑞宣对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的抗拒、不能忍受,表现出他对北平陷落的痛苦、仇恨、不甘。④可以看出瑞宣此刻内心的矛盾挣扎,一方面不能弃家人不顾,一方面又不甘做亡国奴,体现出瑞宣对家庭的责任与离家抗日不能兼顾的矛盾,两个“不能受”更能表现出他内心从矛盾到坚定的变化。〖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般词语在语境中含义的能力。“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中的“仿佛”是副词,意思是“似乎”,表推测。ABC三项的“仿佛”均为副词,意思是“似乎”,表推测。D.“仿佛”意思是“好像”,表示比喻和通感,将“清香”比作“歌声”,将嗅觉的形象化为听觉的形象。故选D。【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不能!不能!”“不能受!不能受!”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但是“不能!”“不能受!”没有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②从表现人物分析,结合“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走吗”的语境可知,两个“不能!不能!”反映了瑞宣对家庭责任的思索和承担,比一个“不能!”更突出瑞宣的责任感;③从表达情感分析,结合“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的语境可知,“不能受!不能受!”重复两次,更能突出瑞宣对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的抗拒,表现出他对北平陷落的痛苦、仇恨、不甘。④从表现人物心理分析,结合原文“可是”一词以及上下文语境分析,瑞宣此刻内心是矛盾挣扎的,他既不能弃家人不顾,又不甘做亡国奴,体现出瑞宣对家庭的责任与离家抗日不能兼顾的矛盾,两个“不能受”更能表现出他内心从矛盾到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崇尚英雄才能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近年来,网络上不时出现对英雄烈士诋毁、侮辱、诽谤的错误言辞。他们以“还原真相”“历史揭秘”之名,行曲解历史、虚无价值之实;或是通过诋毁英雄、嘲弄高尚来哗众取宠、从中牟利。——人民论坛网评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演讲稿,在“致敬英雄”的主题演讲比赛上与同学分享你的思考与认识。要求:找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有英雄,要崇尚英雄,更要争做英雄。指向了对待英雄应该有崇敬的态度。材料二指出了近年来存在的不尊重甚至诋毁英雄的恶劣言行,与前面的材料相对。综合两则材料很容易发现它们的共性:要对英雄心怀敬意,要崇尚英雄。在具体写作时,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步骤入手:是什么:无论什么时代,英雄们对社会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代表了社会的前进方向、文明的发展方向。英雄人物往往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民族尊严的重要依托,值得崇敬。因此,我们需要崇敬英雄。为什么:对英雄心怀敬意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正能量的价值观,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氛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眼球经济背景下、金钱至上的风气中,社会上存在着为博眼球、牟利而诋毁英雄、嘲弄英雄的无底线行为存在。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崇敬英雄的风气来引领。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广受认同,“饭圈文化”荼毒青少年,在全社会营造“崇敬英雄”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怎么做:崇敬英雄应该在实际行动上捍卫英雄的荣光,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抨击诋毁、嘲弄英雄的言行。英雄本平凡,崇敬英雄需要从小事做起,争做平凡英雄。英雄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当今社会。在崇敬历史英雄的同时,也应该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予以最高的崇敬。这个作文要求写出演讲稿,注意演讲稿的基本格式,并且注意主题为“致敬英雄”。如果采用上面的层进式结构更能清楚的分析问题,也能彰显思维的层次和深度。论证时可采用例证法论证不同时代涌现出的英雄对于我们整个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也可采用正反对比式,批判当今诋毁英雄的不良现象,论述如何正确地对待英雄,争做新时代英雄。陕西省西安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②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④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是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如臧克家《老马》诗中的句子: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⑤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毅力的赞美。⑥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因为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⑦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炼,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是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⑧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告诫欣赏者不要存有“读诗可以‘创造一切’”的不切实际的奢望,主要是因为诗歌有“不可能详尽地叙事”的特点。B.诗歌的精炼的特点,决定了读者在欣赏时除了要把握字词所包孕的丰富含义,还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C.诗歌欣赏的再创造是指读者在诗歌上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经历。而在这其中,想象活动是主要方式。D.“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稳定性”指诗中蕴含的情思有共通性,“随意性”指该情思唤起的读者的具体感受因人而异。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创作诗歌是从丰富的世界到语言符号,读者欣赏诗歌是从语言符号返回丰富的世界,但是只有后者属于再创造活动。B.文章在提及《长干曲》时,将个人阅读经验和体会加入了论证过程。这样得出的文学性观点似乎带有一定个人色彩,但这种准确而真诚的说理却更容易使人信服。C.诗歌往往有隐喻,言此而意彼;诗歌又很精炼,包孕着丰富的含义。我们在欣赏诗歌时既要欣赏诗人对生活高度的精炼,又要充分想象它丰富的寓意。D.文章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逻辑思路组织文本,一步步循序渐进,使得文章条理极其清晰,不愧为名家名作。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这个观点的一项是()A.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B.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C.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D.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答案〗1.C2.D3.C〖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诗歌欣赏的再创造是指读者在诗歌上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经历”错,以偏概全。再创造有两个部分。原文“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这里面“不单是……而且”这个关联词说明了解诗人感情和寄托自己情思这两个部分是递进关系,选项少了“了解诗人情感活动”这个部分。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文章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逻辑思路组织文本,一步步循序渐进,使得文章条理极其清晰”论证思路总结有误。本文1—2小节说明欣赏是一种再创造,3—7小节是在分析原因的同时提出再创造要坚持的原则,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部分是糅合在一起的。所以选项中的“严格按照”“一步步”等表述错误。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C.“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是叙事性的诗句,所以它不能支持“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从整体上看,每年下半年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整体要高于上半年,在节假日、开学以及毕业季,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具体来看,校园暴力、校园欺凌、设施安全、意外伤害等事件为多发事件。按照校园欺凌的方式进行分类,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该报告还指出,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46.23%。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告诉记者,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一般学生没人欺负,容易被欺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假’的人”,“说话方式让我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很欠扁”。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材料二: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是个全球性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因体貌特征、性别、种族与文化差异等遭受欺凌。在我国,全国检察机关2019年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988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80人。在我国,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一直困扰着现实中的欺凌治理。一些欺凌现象要么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干脆当作正常“打闹”而不被重视,处理上表现出浓重的“随意化”特点。这既无法形成有效治理,也对被欺凌方的权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此次综合治理方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明确了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当然,方案再详尽,能否发挥实效,关键还在于能否落实。(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材料三:犯寻衅滋事罪,一人获刑四年,另四人被判11个月。这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的宣判,而五名被告人均为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未满18岁的女学生。今年2月28日下午15时至晚22时之间,北京市某职业学院的一名女学生朱某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女生宿舍楼内,随意挑选两名女生进行辱骂殴打,还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尽管北京市针对未成年人已经有了成熟的处理方法——不起诉的教育感怀模式,但是,情节恶劣且无悔改之人,显然法律的惩戒更适合。(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材料四:“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并不是什么新法新规,只是对相关上位法的某种具体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现实中发生的校园欺凌,很多时候都与上述条文所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相吻合,而这也决定了有关法律具备理所当然的适用性。最新公布的“治理方案”再次重申了这一已有的法律条款,自然是期待其能在校园反欺凌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之所以能够得到舆论的强烈回响,根本原因还在于现实中反欺凌手段的捉襟见肘。在学校批评教育太软,行政刑事处罚门槛太高的前提下,不少人难免会感叹“拿作恶者没太多办法”。而“送工读学校教育”一项恰好充实了现有的反欺凌惩戒体系,并使之更具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激活这一制度工具,势必会对反欺凌工作大有助益。可问题在于,这一步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在短时间内,工读学校还很难对校园欺凌治理产生直接帮助。这首先是因为现存的工读学校已经少之又少;而除此以外,还有法律方面的限制。《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没有赋予任何部门介入并强制问题学生去工读学校的权力。这意味着在现实操作中,必须经家长、学生、学校三方同意,学生才可转入工读学校——如今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仍然未能就此破局。(选自光明网,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材料一可知,我国校园欺凌有鲜明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中部地区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区。B.由材料二可知,由于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欺凌现象难以有效治理,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成为全球性问题。C.由材料三可知,校园欺凌是非常严重的不良现象。要采取教育感怀模式和法律惩戒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D.由材料四可知,由于工读学校稀少,且受法律方面的制约,激活“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制度并非易事。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上述四则材料分别从校园欺凌的特点、校园欺凌的国际化和中国治理校园欺凌的现状、对校园欺凌的惩戒、“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法规等方面介绍了校园欺凌。B.材料一运用作比较、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和出现的原因;材料二则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国际化现象。C.为了使校园反欺凌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应运而生,成为反校园欺凌的新手段。D.材料三作者对欺凌者被处以刑事处罚表示了明确支持,虽然有一定的主观性,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特征,但也更好的表明了文本的态度。6.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校园欺凌现象?〖答案〗4.B5.A6.①加强学校在节假日、开学、毕业季时的管理,加强对学生在语言文明等方面的教育。②正确区分校园欺凌和一般的“打闹”,消除校园欺凌处理“随意化”的现象,把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落到实处。③既要运用感怀教育模式,又要用法律手段严惩情节恶劣者。④激活“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制度。⑤在学生中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制止欺凌行为,及时帮助被欺凌者。〖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的能力。B.“由于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欺凌现象难以有效治理,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成为全球性问题”错,材料二的确谈到了“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一直困扰着现实中的欺凌治理”“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是个全球性问题”,但是,“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成为全球性问题”并不是“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欺凌现象难以有效治理”所致。所以,选项强加因果。故选B。【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材料一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和出现的原因;材料二则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国际化现象”错,材料一中“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该报告还指出,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46.23%”,可见列数字并不是说明“校园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研室工作计划(15篇)
- 软件开发销售代理协议(3篇)
- 高一军训心得体会范文800字(33篇)
- 工作实习总结
- 银行柜员个人工作总结
- 《哈姆雷特》读后感(15篇)
- DB12-T 1092-2021 航空实景影像三维数据生产技术规程
- 山东省东营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小升初模拟(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甘肃省庆阳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随堂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3年康养企业资金筹措计划书
- 道德与法治八上八上8.2《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教学设计
- 工程代收款付款协议书范文模板
- 全套教学课件《工程伦理学》
- 雾化吸入疗法的用药指南2024课件
-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全册音乐教案(新教材)
- 2024-2030年中国青霉素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政府作用课件
- 2024年临时用工管理制度(五篇)
- 蓝色简约世界标准日(标准体系促发展 良好行为增效益)
- 2024年高压电工操作证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共三套)
- 《跆拳道》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