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特别提倡文化自信,力图将我国建设成为软实力雄厚的文化强国,其自身也善于为古典传统文化立言。他将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发展的独特战略资源与固有之根,带领我国的发展走向新时代。由此,在这一发展的关键期,培育建设国家之人才、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观念主张上明确古典教育回归的价值导向。明确呼唤古典教育的价值旨趣,意在重视古典教育带给人们的丰富知识与无穷希望,是呼唤所有人能返回古典,使教育重新拥有人文关怀。在追求工具理性、丢掉价值理性的今天,我们应怀有一种精神追求,探寻教育本源之教化,以仰望未来之教育。在当前物质对人类精神高度摧残、世俗对教育过度挤压的现代社会,接受古典教育,获得高贵之德性、优雅之气质与生命之灵动,可使其对自身所处世界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熟悉自己精神上的先辈,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动上都会更加自信与从容。从制度上建立呼唤古典教育回归的保障机制。呼唤古典教育回归,仅从观念主张上明确还远远不够,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从实践层面探寻其回归路径,以切实起到作用。第一,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国家应对古典教育回归给予大力支持与重视,中央和地方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制定与颁布相关政策的方式,为社会、学校及教师等回归古典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第二,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政府及学校等进行监督与评价是保障古典教育回归的重要手段。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对学校进行考核,建立相关的评价制度,保证学校古典教育的开展。学校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针对教师及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保障。第三,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古典教育必须依托学校、社会进行展开性学习,不能独立存在,因此要协调其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基于社会现实与学校实际来确定教育内容。同时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等合作的模式,共同创新古典教育学习模式,建立古典文化研习基地和组织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学习。(摘编自刘旭余小茅《当代教育的异化呼唤古典教育的回归》)材料二:怎样理解古典文化教育呢?对于古典名著,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做不到静下心来潜心阅读,所以怀特海说:“我们必须打一场古典文化的保卫战。”在科学家眼里,他们认为古典文化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学科,古典文化学科还是最有可能快速高效提升学生智力品质的学科。在古典文化的教育中,怀特海支持通过深入学习语言来培养逻辑学、哲学、历史和鉴赏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他认为,学习语言——拉丁语或希腊语,只是达成长远目标的辅助手段。所以,学习古典文化的必要途径就是对语言成分和结构的分析,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掌握古典文化最为普遍的方法,也是所有老师们教授古典文化知识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怀特海特别强调,古典文化教育,关键要让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来学习。因为学生只有通过领悟一个个具体、特定的事实才能培养自己的领悟力,从而逐渐形成抽象的、一般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在教育中一定要避免向学生一味地灌输与个人经验无关的干巴巴的知识。只有遵循“通过建立联系来学习”这一原则,我们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哲学分析能力。这是教育实践的根本。古典文化在教育中有怎样的作用呢?怀特海在本章一开篇,就告诉我们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几个世纪以来的经验已经证实,以古典文学和古典哲学为基础的教育使我们在接受人格熏陶的同时也收获了心灵的愉悦。”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管是西方还是我国,教育的核心都在古典文化。我国古代的学子们研学的核心就是四书五经。因为四书五经详细地记载了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丰富,现在的教育出现了许多其他学科,每门学科又包含着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兴趣的各类课题。所以古典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占比逐渐减少,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古典文化被慢慢淡化了。事实上,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制约古典文化课程比重的重要因素。从实用性来看,选择对学生有用的课程这一原则从古到今并没有改变。所以,科学家们会认为古典文化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学科;古典文学也是最有可能快速高效提升学生智力品质的学科。从上面中国传统文化和欧洲古典文化的异同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西的古典教育的作用呈现出一致性。一是注重德性教育。西方古典教育,德性从属于理性,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从属于“真”;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理性从属于德性.“格物致知”的知性学习最终目的是道德人格的建立,即欧洲古典文化的“真”从属于“善”。二是注重实践知识。怀特海告诉我们,古典文化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够获得实践智慧;孔子强调“行”相对于“言”的重要性,在现实的实践中才能使得德性真正确立。(摘编自潘唯女《不容忽视的古典文化教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很重视文化自信,他为传统文化立言,将传统文化作为战略资源与固有之根,力图将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国。B.在现代社会,接受古典教育可使人们对自身的历史更了解,使人们不仅在行动上,而且在思想上都会更加自信与从容。C.针对现在的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潜心阅读古典名著的现象,怀特海提出,要重视古典文化,并支持深入学习语言的做法。D.怀特海认为,对语言成分和结构进行分析是学习古典文化的必要途径,是教授古典文化知识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要“从制度上建立呼唤古典教育回归的保障机制”的观点,且三个方面层层递进。B.材料二多次引用怀特海说的话,或者转述怀特海的观点,既使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更清楚,又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C.材料二中,“似乎做不到”中的“似乎”和“一定要避免”中的“一定”表达的意思和语气不同,体现了用语的准确、严谨。D.材料二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古典文化进行比较,从两个方面论证了中西的古典教育的作用呈现出一致性的观点。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特别提倡文化自信,所以我国教育发展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有之根。B.协调好古典教育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确定好教育内容,就能建立协调发展机制。C.材料二作者认为,古典文化是基础学科,古典文化学科是最能快速提升学生智力品质的学科。D.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古典文化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注重德性教育和注重实践知识。4.下列关于“古典(文化)教育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典教育能带给人们丰富的知识与无穷的希望,使教育拥有人文关切。B.古典教育能使人获得高贵的德性、优雅的气质等,使人更加自信、从容。C.古典文化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核心,可以熏陶人格,使人心灵愉悦。D.我国和西方国家都很重视古典文化教育的作用,强调道德上的“善”与“真”。5.在当今社会,古典文化在教育中面临着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答案〗1.B2.A3.D4.C5.①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做不到静下心来潜心阅读古典名著。②教师在教育中向学生一味地灌输与个人经验无关的干巴巴的知识。③古典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占比逐渐减少,被慢慢淡化。④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时间是有限的。〖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不仅在行动上,而且在思想上”错误,原文是“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动上”,选项把递进的内容说颠倒了。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且三个方面层层递进”错,三个方面不是“层层递进”的,而是并列的。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所以我国教育发展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有之根”错,材料一说“特别提倡文化自信,力图将我国建设成为软实力雄厚的文化强国,其自身也善于为古典传统文化立言。他将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发展的独特战略资源与固有之根,带领我国的发展走向新时代”,可见,选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B.“就能建立协调发展机制”错,材料一说“建立协调发展机制还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等合作的模式,共同创新古典教育学习模式,建立古典文化研习基地和组织教学实践”。可见,选项“就能建立协调发展机制”的说法太绝对。C.“材料二作者认为……”错,原文是“在科学家眼里”,而不是材料二作者;“最能快速提升”错误,原文是“最有可能快速高效提升”,原文是可能性说成确定性。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古典文化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核心”错,原文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而不是“自古以来”。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根据“对于古典名著,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做不到静下心来潜心阅读”分析,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做不到静下心来潜心阅读古典名著。(2)根据“我们在教育中一定要避免向学生一味地灌输与个人经验无关的干巴巴的知识”分析,教师在教育中向学生一味地灌输与个人经验无关的干巴巴的知识。(3)根据“古典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占比逐渐减少,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古典文化被慢慢淡化了”分析,古典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占比逐渐减少,被慢慢淡化。(4)根据“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制约古典文化课程比重的重要因素”分析,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时间是有限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史铁生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价“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玩耍。破老汉坐在饲养场前面的窑顶上看着,一袋接一袋地抽烟。“‘心儿’①家不晓得愁,”他说,然后就哑着个嗓子唱起来,“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到清平湾,就住下了。破老汉姓白,陕西话里“白”发“破”的音。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日子。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两口人的饭常是她做。留小儿的大②死得惨,听说,是因为破老汉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把牛赶到山里,正是晌午。太阳把黄土烤得发红,要冒火似的。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子“嗞——嗞——”地叫。群山也显得疲乏,无精打采地互相挨靠着。方圆十几里内只有我和破老汉,只有我们的吆牛声。哪儿有泉水,破老汉都知道:几镢头挖成一个小土坑,一会儿坑里就积起了水。细珠子似的小气泡一串串地往上冒,水很小,又凉又甜。“你看下我来,我也看下你……”老汉喝水,抹抹嘴,扯着嗓子又唱一句。夏天拦牛可不轻闲,好草都长在田边,离庄稼很近。稍不留神,哪个狡猾的家伙就会偷吃了田苗。最讨厌的是破老汉喂的那头老黑牛,它假装吃着田边的草,慢慢接近田苗,低着头,趁我不注意,它就趁机啃倒一棵玉米或高粱,调头便走。其实,陕北的牛也是苦,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呼哧呼哧”喘粗气,身子都跟着晃,我真害怕它们趴架。每天晚上,我和破老汉都要在饲养场上待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草添得要勤,每次不能太多。留小儿跟在老汉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两块红薯或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留小儿把红薯或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如果是玉米,就得用树枝拨来拨去,“啪”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了。留小儿摸摸正在吃草的牛,一边数叨:“红犍牛、猴③犍牛、花生牛……爷!老黑牛怕是难活④下了,不肯吃!”“它老了,熬⑤了。”老汉说。山里的夜晚静极了,只听得见牛吃草的“沙沙”声,蛐蛐叫,有时远处还传来狼嗥。破老汉有把破胡琴,“吱吱嘎嘎”地拉起来,唱:“一九头上才立冬,阎王领兵下河东,幽州困住杨文广,年太平,金花小姐领大兵……”把历史唱了个颠三倒四。其实,喂牛没什么难的,用破老汉的话说,只要勤谨、肯操心就行。喂牛、苦不重⑥,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冬天,半夜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要不好受的。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要不回窑睡去吧,二次料我给你拌上。”老汉说。碰上下雨下雪,我们俩就躲进牛棚。牛棚里净是粪尿,连打个盹的地方也没有。那时候我的腿和腰就总酸疼。“倒运的天!”破老汉骂。那时,我喜欢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给人一种力量的感受,一种拼搏的激励。我喂的那头最壮的红犍牛却敬畏破老汉喂的那头老黑牛。那年春天,我悄悄促成红犍牛与老黑牛决斗。一开始,红犍牛仍有些胆怯,老黑牛尚有余威。但老黑牛毕竟老朽了,过于相信自己的势力和威风,红犍牛却认真,敏捷。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站在高一些的地方比较有利),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之功。红犍牛毫不松懈,瞧准机会把头一低,一晃一冲,顶到了对方的脖子。老黑牛转身败走,红犍牛追上去再给老首领的屁股上加一道失败的标记。第一回合就此结束。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那个同学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唔,我记得他儿子的病是怎么耽误了的,他以为北京也和那儿一样。十年过去了。前年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能吃饱,一年还能吃好几回肉。“清平河水还流吗?”我糊里巴涂地这样问。“流哩嘛!”留小儿“咯咯”地笑。“我那头红犍牛还活着吗?”“在哩!老下了。”“你爷爷还爱唱吗?”“一天价瞎唱。”我常常记起牛群在土地上舔食那些渗出的盐的情景,于是就又想起破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如今,“好光景”已不再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了。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删改)〖备注〗①心儿:孩子的意思。②大:爹。③猴:小。④活:病。⑤熬:累。⑥苦不重:活儿不重。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两段直接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清平湾,并描写了清平湾的人与景,展现了清平湾虽贫穷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B.小说介绍了有关破老汉家人的情况,一方面表现了破老汉命运多舛,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破老汉太看重物质的形象。C.“陕北的牛也是苦”,小说用牛的苦和累来衬托当时农民的苦和累,形象地再现了那个年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农村的状况。D.碰上下雨下雪天,“我的腿和腰就总酸疼”,这既反映了牛棚里环境的恶劣,又为下文写“我”生病住院的情节埋下伏笔。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法,回忆了“我”那段难忘的知青插队的生活经历。B.“我”以多思善感的心灵体察世事的艰辛,真切地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山村,描述了一个放牛倌的故事。C.小说多处描写了破老汉唱民歌的细节,既展现了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又表现了破老汉积极乐观的人物形象。D.小说大量运用陕北方言,具有鲜明的真实性,突显知青插队生活的苦难和悲凉,激发人们深刻思考人生、社会。8.小说写红犍牛和老黑牛决斗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有人说,这篇小说“始终流淌着脉脉的温情”,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小说写红犍牛和老黑牛决斗的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体现了“我”苦中作乐的精神。在清平湾喂牛的生活是贫穷又熬人的,看牛决斗是“我”艰难岁月里的一项乐趣,体现了“我”苦中作乐的精神。③与上下文相互照应,使结构更加完整。小说写红犍牛和老黑牛决斗的情节,既照应了开头,又与后文“我”向留小儿打探红犍牛的情节相呼应。9.①“我”在清平湾与破老汉一起喂牛时,破老汉对“我”很照顾。如“我”半夜喂牛犯困,破老汉让“我”回去睡觉,他帮“我”拌料,体现了脉脉的温情。②“我”生病住院时,乡亲们托同学给“我”捎来很多东西,破老汉、留小儿也给“我”捎来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他们都关心“我”的健康,体现了脉脉的温情。③“我”离开清平湾十年,仍向留小儿打探清平湾的人和事,并深深怀念有关清平湾的一切,体现了脉脉的温情。〖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体现了破老汉太看重物质的形象”错误。对破老汉家庭情况的描写,突出破老汉生活的艰辛。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D.“突显知青插队生活的苦难和悲凉”错误。大量运用陕北方言,体现陕北人民的朴实、善良,表达了“我”对清平湾深深的怀念之情。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内容上,结合“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可知清平湾喂牛的生活是贫穷又熬人的;结合“我喜欢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可知,“我”把斗牛当做一种乐趣。体现了“我”苦中作乐的精神。结构上,开头写到“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结尾处写到“我”向留小儿询问“我那头红犍牛还活着吗”,该段与开头、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表达效果,多一段故事情节,丰富小说内容,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要从清平湾的生活琐事中感受情感。比如,因为“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破老汉就说“要不回窑睡去吧,二次料我给你拌上”,体现了破老汉对“我”的关爱;再如,“我”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粮票,这些粮票是“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表现了陕北人对“我”的牵挂;十年过去了,“我”虽已经离开清平湾,但是留小儿来了趟北京,“我”依然问清平湾的“河水还流吗”“那头红犍牛还活着吗”“你爷爷还爱唱吗”,而且“常常记起牛群在土地上舔食那些渗出的盐的情景”,这些琐碎的细节,表达了“我”对清平湾深深的怀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问楛〖备注〗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备注〗楛:粗劣。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必由其A道至B然后C接之D非E其F道则避之G故H礼恭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约而不速”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意思不同。B.“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与“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方”意思不同。C.“不足谓善射”与“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善”意思不同。D.“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与“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知”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与小人的学习有质的区别,前者入耳入心,内外融会贯通;后者入耳却不入心,流于表面。B.学习的捷径是亲近君子,向君子学习,《礼》《乐》有法度而不详细,《诗》《书》古老而不贴近实际。C.他人前来请教,君子要慎重地根据交谈的对象来进行回答,要做到不急不躁,不隐瞒也不盲从。D.君子做学问,只要能坚持诵读诗书,用心思考以融会贯通,就可以达到完备而纯正的为学标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2)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14.不同于《师说》阐述了从师求教的道理,本文补充说明向人求教时需注意的事项,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概括所应注意的事项。〖答案〗10.BDG11.D12.D13.(1)因此,这样的人权力不会压迫他,人多势众却不能改变他,天下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动摇他。(2)天空显示它的光明,大地显示它的广阔,君子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美与纯正。14.①忌以不合礼法的粗犷恶劣之事请教他人;②态度要谦虚顺从,要真诚不蛮横;③要按照道的标准来求教,符合礼仪之道。〖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说对方必须是按照道的标准来求教,这样我们才能接待他;如果他的说法或者做法不符合礼义之道我们就要避开他。因此求教的人只有恭敬有礼。“由其道”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修饰“至”中间不断开;“然后”作连词,一般放在句首,其前B处断开;“然后”作连词,不能单独成句,领起“接之”,宾语“之”后D处断开;“非其道”是动宾结构,不断开;“避之”是“非其道”的处理方法,由“则”连接,中间不断开;“故”一般放在句首,其前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简约;约定。句意:《春秋》简单而不易理解。/约定成为儿女亲家。B.正确。当……的时候;礼仪、规矩。句意:当人们向君子学习的时候。/而且懂得礼义规矩。C.正确。善于、擅长;好。句意:就不能叫做善于射箭。/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D.错误。明白、知晓;通“智”,明智。句意:君子明白,做学问不完备、不纯正,是不能够被称作完美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只要能坚持诵读诗书,用心思考以融会贯通,就可以达到完备而纯正的为学标准”概述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可知,要达到完备纯正的为学目标,除了要坚持诵读诗书,用心思考以融会贯通,还要把良师益友当作自己的榜样,设身处地去做,去除有害的东西,培养有益的学问,等等。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倾”,压迫;“移”,改变;“荡”,动摇。(2)“见”,通“现”,显示;“贵”,看重,认为最重要;“全”,完美、纯正。【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可知,忌以不合礼法的粗犷恶劣之事请教他人;②由“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可知,态度要谦虚顺从,要真诚不蛮横;③由“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可知,要按照道的标准来求教,符合礼仪之道。参考译文:君子的学习,要把学到的听在耳朵里,牢记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体现在一举一动上。尽管是极细微的言行,都能够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把学到的听进耳朵里,又从嘴巴里说出来。嘴巴和耳朵之间,只有四寸的距离,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品德得到修养而完善起来呢?学习的捷径是亲近君子。《礼》《乐》有法度而不详细,《诗》《书》古老而不贴近实际,《春秋》简单而不易理解。当人们向君子学习的时候,君子的学说就获得了广泛的尊重和传播。因此说,学习的捷径是接近君子。如果有人问不合礼法的粗犷悲劣之事,就不要回答;如果有人告诉你粗犷悲劣之事,不要详细追问;如果有人读论粗犷恶劣之事,不要去听;如果这个人态度非常蛮横,不要和他辩论。因此说对方必须是按照道的标准来求教,这样我们才能接待他;如果他的说法或者做法不符合礼义之道我们就要避开他。因此求教的人只有恭敬有礼,我们才能够和他谈论道的宗旨;他的言辞和悦平顺,我们才能够和他该论道的内容;请教的人只有流露出谦虚顺从的神情,我们才能够和他读论道的最为精深的意蕴。因此,跟不值得与之交谈的人谈了,称为急躁;跟值得交谈的人却不交谈,称为隐瞒;不观察对方的脸色就交谈,称为盲目。因此,君子不能急躁、不能隐瞒、不能盲目,要慎重地根据交谈的对象来谈话。《诗经》说:“不急躁不怠慢,是天子赞美的好品质。”这句话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射箭一百次其中有一次没有射中,就不能叫做善于射箭。驾车行走千里,只要半步不到,就不能称为善于驾车。对于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于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就不能称为善于学习。所谓学习,就是应该一心一意地维持到底。一会儿这样学,一会儿那样学,这只是街头巷尾的平常人。学习善的少,不善的多,就是桀、纣、盗跖一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称得上是好的学习的人。君子明白,做学问不完备、不纯正,是不能够被称作完美的,所以,要不断地诵读诗书,用心思考来融会贯通,把良师益友当作自己的榜样,设身处地去做,去除有害的东西,培养有益的学问,对于不是这样的事物,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嘴里不去说,内心不去思考。等到非常爱好学习时,就像眼睛喜爱看五色,耳朵喜爱听五声,嘴巴喜爱吃五味,内心追求占有天下那样。因此,这样的人权力不会压迫他,人多势众却不能改变他,天下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动摇他。活着是这样,死后也是如此,这就称为有好的品德和操守了。具备了这样品德的人才能坚定不移,能够坚定不移,才能够应对自如。既能坚定不移,又能应对自如,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的人了。天空显示它的光明,大地显示它的广阔,君子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美与纯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浪淘沙令·伊吕①两衰翁王安石②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备注〗①词中“伊吕”,指辅佐商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②王安石写这首词时,正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变法。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一项是()A.起首两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统领全词,上阕主要写伊尹、吕尚两人的前半生,即所谓的“穷”,下阕主要写两人的“通”。B.“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假设的语气暗含了词人对古时士人的命运的惋惜之情,因为他们是“老了”的被埋没的英雄。C.“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点明了君臣相逢具有偶然性,旨在说明历史上贤臣只能偶遇明主才能有所作为,不禁让人感喟万千。D.伊尹、吕尚有真本领,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是真正的人才,他们的功业至今无人超越,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16.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用典。词人借商汤重用伊尹、周武王重用吕尚的史实,表达了希望宋神宗能知人善任,重用自己,支持变法的想法。②对比。词人将伊尹、吕尚卑微的出身与“兴王”的功业对比,表达了词人渴望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③虚写。词人假设如果伊尹、吕尚没有遇到明君,那么他们的一生也就白白老去,无所作为,寄寓了词人的感慨和对明君知遇的希冀。〖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旨在说明历史上贤臣只能偶遇明主才能有所作为,不禁让人感喟万千”错,虽然君臣相逢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作者所强调的是一旦君臣相逢,就会“风虎云龙”,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而不是突出“历史上贤臣只能偶遇明主才能有所作为,不禁让人感喟万千”。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用典。开篇即用“伊吕两衰翁”的典故,指出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商汤、周武王这样的明君,进而施展抱负,作者借此表达了希望宋神宗能知人善任,重用自己,支持变法的想法。②对比。伊尹、吕尚二人都“历遍穷通”,但是后来“风虎云龙”,成就了不朽的“兴王”功业,直到几千年后,也难有人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前后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渴望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③虚写。文中运用假设,“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感叹如果两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也就谈不上施展抱负,有所作为了,通过这样的虚写,寄寓了词人的感慨和对明君知遇的希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以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子路性格直率,“____________”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曾皙回答老师问题时态度恭敬。(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先表明自己的志向,他所要治理的国家的地理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子路率尔而对曰舍瑟而作(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卫星通信,就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两个或多个地面卫星站之间的通信。它①,视野开阔,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也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只要在它的覆盖范围内,不论距离的远近,都可以实现通信。但是,在卫星通信过程中,地面卫星接收站每年在春分和秋分前后的两次接收信号中断现象都会②,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日凌中断通信”。什么是日凌呢?据介绍,每年春分和秋分前后,太阳穿过赤道来到地球赤道上空,而通信卫星又多行走在赤道上空,这时,如果太阳、通信卫星和地面卫星接收天线恰巧聚集在一条直线上,卫星地球站天线在对准卫星的同时也对准太阳,使太阳产生的强大的电磁波直接投射在地球站天线上。由于太阳产生的电磁波频谱很宽,因此,对地球站来说,该电磁波是一个③的噪声源,对其所接受的卫星信号造成干扰从而使接收链路严重恶化甚至中断,这种现象即称为卫星通信的“日凌现象”。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根据材料第二段内容,以“日凌现象是”开头写一个单句。(不超过90个字)20.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中“日凌中断通信”中的双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B.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C.《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D.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答案〗18.①居高临下②如期而至(或如约而至、如约而来)③震耳欲聋19.日凌现象是每年春分、秋分前后,由于太阳、通信卫星及地面卫星接收天线恰巧聚集在一条直线上,太阳电磁辐射对卫星信号造成强烈干扰从而使信号质量下降甚至中断的现象。20.A〖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语境说“视野开阔,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也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只要在它的覆盖范围内,不论距离的远近,都可以实现通信”可知,此处是说卫星通信占据有利的位置,故可填写“居高临下”。居高临下:本义指处在高处向下俯视,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第二处,语境说是地面卫星接收站每年在春分和秋分前后的两次接收信号中断现象会按时到来,故可填写“如期而至/如约而至/如约而来”。如期而至:按照计划或者规律,按时到来。如约而至:指按着约定准时到达。如约而来:按照约定的时间赴约。第三处,根据语境说的“噪声源”分析,此处是说太阳产生的电磁波的声音很大,大得快把耳朵震聋了,故可填写“震耳欲聋”。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用规定的句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先对内容进行概括。把第二段中“每年春分和秋分前后……如果太阳、通信卫星和地面卫星接收天线恰巧聚集在一条直线上,卫星地球站天线在对准卫星的同时也对准太阳,使太阳产生的强大的电磁波直接投射在地球站天线上”“对地球站来说,该电磁波……对其所接受的卫星信号造成干扰从而使接收链路严重恶化甚至中断”分别概括出关键语句为:发生在每年春分、秋分前后;太阳、通信卫星及地面卫星接收天线恰巧聚集在一条直线上;太阳电磁辐射对卫星信号造成强烈干扰从而使信号质量下降甚至中断。然后以“日凌现象是”开头,采用“‘日凌现象’是……的现象”的形式,把以上概括的内容改成定语并修饰属概念“现象”。最后增删个别词语,整理成一个单句为:日凌现象是每年春分、秋分前后,由于太阳、通信卫星及地面卫星接收天线恰巧聚集在一条直线上,太阳电磁辐射对卫星信号造成强烈干扰从而使信号质量下降甚至中断的现象。【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日凌中断通信”中的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B.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C.双引号表示引用;D.双引号表示强调。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华大学校园中的日晷上铭刻着“行胜于言”,这是清华人的理念,更是中国人的价值观。日晷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日晷①,晷针垂直于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轨道平面,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说文》云“晷,日影也”。日晷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②,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二是③,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依据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并且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由晷针和晷面组成②随着时间的推移③影子的方向在改变22.示例: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说领起句,后文阐释日晷晷针、晷面的具体情况,故此处是说日晷的组成,应填“由晷针和晷面组成”。②此处是后文“影子逐渐变短”的条件,前文有“早晨”,后文有“中午”,可知条件是时间的变化,应填“随着时间的推移”。③此处和“影子的长短在改变”为对照句,后文阐述影子方向的变化,故应填“影子的方向在改变”。【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依据原理上来说”句式杂糅,可改为“从原理上来说”或“依据原理”;二是“并且”不合逻辑,前后句子是转折关系,可改为“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叔本华先生有言:“只是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的智慧,犹如重瓣玫瑰,其色赏心悦目,凋谢了却没有种子。”加缪在1940年的新春祝福中写道:“今年,希冀幸福将是徒劳的,通过工作去建造幸福才是关键。”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叔本华和加缪两个人的名言组成。叔本华的名言揭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只有理论而不付诸实践,那么无论做什么事都是虚有其表,而没有好的结果,就像不结果、不长种子的玫瑰花,叔本华的话强调实践的作用。加缪的名言揭示了理想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一味地空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加缪的话也是强调实践的作用。综合起来看,材料的关键词就在于“理论”“理想”“实践”,考生围绕这三个词进行立意就可以了。“理论”是人类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从论题、论据、论证的逻辑推导过程来认识、把握世界的逻辑体系,包括知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和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理想”是人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对人的行为有一定指导作用。不管是“理论”还是“理想”都是与“实践”相对的存在于主观层面的认识和想象。所以“理论”“理想”“实践”三者的关系可以归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材料立意的关键就是指出两者的辩证关系。“理论”或“理想”是基础,“实践”是发展;“理论”或“理想”是蓝图,“实践”是行动。没有“理论”或“理想”,“实践”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失去根基,没有“实践”,“理论”或“理想”只是“纸上谈兵”的无稽之谈,是徒劳的幻想。两者即缺一不可,又相辅相成。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接着分析理论或理想和实践的关系,指出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然后强调只有将理论或理想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事业才能结出硕果,人生才能获得幸福。最后,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特别提倡文化自信,力图将我国建设成为软实力雄厚的文化强国,其自身也善于为古典传统文化立言。他将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发展的独特战略资源与固有之根,带领我国的发展走向新时代。由此,在这一发展的关键期,培育建设国家之人才、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观念主张上明确古典教育回归的价值导向。明确呼唤古典教育的价值旨趣,意在重视古典教育带给人们的丰富知识与无穷希望,是呼唤所有人能返回古典,使教育重新拥有人文关怀。在追求工具理性、丢掉价值理性的今天,我们应怀有一种精神追求,探寻教育本源之教化,以仰望未来之教育。在当前物质对人类精神高度摧残、世俗对教育过度挤压的现代社会,接受古典教育,获得高贵之德性、优雅之气质与生命之灵动,可使其对自身所处世界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熟悉自己精神上的先辈,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动上都会更加自信与从容。从制度上建立呼唤古典教育回归的保障机制。呼唤古典教育回归,仅从观念主张上明确还远远不够,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从实践层面探寻其回归路径,以切实起到作用。第一,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国家应对古典教育回归给予大力支持与重视,中央和地方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制定与颁布相关政策的方式,为社会、学校及教师等回归古典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第二,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政府及学校等进行监督与评价是保障古典教育回归的重要手段。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对学校进行考核,建立相关的评价制度,保证学校古典教育的开展。学校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针对教师及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保障。第三,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古典教育必须依托学校、社会进行展开性学习,不能独立存在,因此要协调其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基于社会现实与学校实际来确定教育内容。同时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等合作的模式,共同创新古典教育学习模式,建立古典文化研习基地和组织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学习。(摘编自刘旭余小茅《当代教育的异化呼唤古典教育的回归》)材料二:怎样理解古典文化教育呢?对于古典名著,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做不到静下心来潜心阅读,所以怀特海说:“我们必须打一场古典文化的保卫战。”在科学家眼里,他们认为古典文化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学科,古典文化学科还是最有可能快速高效提升学生智力品质的学科。在古典文化的教育中,怀特海支持通过深入学习语言来培养逻辑学、哲学、历史和鉴赏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他认为,学习语言——拉丁语或希腊语,只是达成长远目标的辅助手段。所以,学习古典文化的必要途径就是对语言成分和结构的分析,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掌握古典文化最为普遍的方法,也是所有老师们教授古典文化知识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怀特海特别强调,古典文化教育,关键要让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来学习。因为学生只有通过领悟一个个具体、特定的事实才能培养自己的领悟力,从而逐渐形成抽象的、一般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在教育中一定要避免向学生一味地灌输与个人经验无关的干巴巴的知识。只有遵循“通过建立联系来学习”这一原则,我们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哲学分析能力。这是教育实践的根本。古典文化在教育中有怎样的作用呢?怀特海在本章一开篇,就告诉我们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几个世纪以来的经验已经证实,以古典文学和古典哲学为基础的教育使我们在接受人格熏陶的同时也收获了心灵的愉悦。”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管是西方还是我国,教育的核心都在古典文化。我国古代的学子们研学的核心就是四书五经。因为四书五经详细地记载了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丰富,现在的教育出现了许多其他学科,每门学科又包含着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兴趣的各类课题。所以古典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占比逐渐减少,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古典文化被慢慢淡化了。事实上,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制约古典文化课程比重的重要因素。从实用性来看,选择对学生有用的课程这一原则从古到今并没有改变。所以,科学家们会认为古典文化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学科;古典文学也是最有可能快速高效提升学生智力品质的学科。从上面中国传统文化和欧洲古典文化的异同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西的古典教育的作用呈现出一致性。一是注重德性教育。西方古典教育,德性从属于理性,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从属于“真”;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理性从属于德性.“格物致知”的知性学习最终目的是道德人格的建立,即欧洲古典文化的“真”从属于“善”。二是注重实践知识。怀特海告诉我们,古典文化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够获得实践智慧;孔子强调“行”相对于“言”的重要性,在现实的实践中才能使得德性真正确立。(摘编自潘唯女《不容忽视的古典文化教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很重视文化自信,他为传统文化立言,将传统文化作为战略资源与固有之根,力图将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国。B.在现代社会,接受古典教育可使人们对自身的历史更了解,使人们不仅在行动上,而且在思想上都会更加自信与从容。C.针对现在的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潜心阅读古典名著的现象,怀特海提出,要重视古典文化,并支持深入学习语言的做法。D.怀特海认为,对语言成分和结构进行分析是学习古典文化的必要途径,是教授古典文化知识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要“从制度上建立呼唤古典教育回归的保障机制”的观点,且三个方面层层递进。B.材料二多次引用怀特海说的话,或者转述怀特海的观点,既使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更清楚,又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C.材料二中,“似乎做不到”中的“似乎”和“一定要避免”中的“一定”表达的意思和语气不同,体现了用语的准确、严谨。D.材料二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古典文化进行比较,从两个方面论证了中西的古典教育的作用呈现出一致性的观点。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特别提倡文化自信,所以我国教育发展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有之根。B.协调好古典教育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确定好教育内容,就能建立协调发展机制。C.材料二作者认为,古典文化是基础学科,古典文化学科是最能快速提升学生智力品质的学科。D.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古典文化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注重德性教育和注重实践知识。4.下列关于“古典(文化)教育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典教育能带给人们丰富的知识与无穷的希望,使教育拥有人文关切。B.古典教育能使人获得高贵的德性、优雅的气质等,使人更加自信、从容。C.古典文化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核心,可以熏陶人格,使人心灵愉悦。D.我国和西方国家都很重视古典文化教育的作用,强调道德上的“善”与“真”。5.在当今社会,古典文化在教育中面临着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答案〗1.B2.A3.D4.C5.①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做不到静下心来潜心阅读古典名著。②教师在教育中向学生一味地灌输与个人经验无关的干巴巴的知识。③古典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占比逐渐减少,被慢慢淡化。④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时间是有限的。〖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不仅在行动上,而且在思想上”错误,原文是“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动上”,选项把递进的内容说颠倒了。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且三个方面层层递进”错,三个方面不是“层层递进”的,而是并列的。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所以我国教育发展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有之根”错,材料一说“特别提倡文化自信,力图将我国建设成为软实力雄厚的文化强国,其自身也善于为古典传统文化立言。他将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发展的独特战略资源与固有之根,带领我国的发展走向新时代”,可见,选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B.“就能建立协调发展机制”错,材料一说“建立协调发展机制还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等合作的模式,共同创新古典教育学习模式,建立古典文化研习基地和组织教学实践”。可见,选项“就能建立协调发展机制”的说法太绝对。C.“材料二作者认为……”错,原文是“在科学家眼里”,而不是材料二作者;“最能快速提升”错误,原文是“最有可能快速高效提升”,原文是可能性说成确定性。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古典文化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核心”错,原文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而不是“自古以来”。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根据“对于古典名著,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做不到静下心来潜心阅读”分析,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做不到静下心来潜心阅读古典名著。(2)根据“我们在教育中一定要避免向学生一味地灌输与个人经验无关的干巴巴的知识”分析,教师在教育中向学生一味地灌输与个人经验无关的干巴巴的知识。(3)根据“古典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占比逐渐减少,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古典文化被慢慢淡化了”分析,古典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占比逐渐减少,被慢慢淡化。(4)根据“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制约古典文化课程比重的重要因素”分析,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时间是有限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史铁生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价“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玩耍。破老汉坐在饲养场前面的窑顶上看着,一袋接一袋地抽烟。“‘心儿’①家不晓得愁,”他说,然后就哑着个嗓子唱起来,“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到清平湾,就住下了。破老汉姓白,陕西话里“白”发“破”的音。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日子。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两口人的饭常是她做。留小儿的大②死得惨,听说,是因为破老汉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把牛赶到山里,正是晌午。太阳把黄土烤得发红,要冒火似的。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子“嗞——嗞——”地叫。群山也显得疲乏,无精打采地互相挨靠着。方圆十几里内只有我和破老汉,只有我们的吆牛声。哪儿有泉水,破老汉都知道:几镢头挖成一个小土坑,一会儿坑里就积起了水。细珠子似的小气泡一串串地往上冒,水很小,又凉又甜。“你看下我来,我也看下你……”老汉喝水,抹抹嘴,扯着嗓子又唱一句。夏天拦牛可不轻闲,好草都长在田边,离庄稼很近。稍不留神,哪个狡猾的家伙就会偷吃了田苗。最讨厌的是破老汉喂的那头老黑牛,它假装吃着田边的草,慢慢接近田苗,低着头,趁我不注意,它就趁机啃倒一棵玉米或高粱,调头便走。其实,陕北的牛也是苦,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呼哧呼哧”喘粗气,身子都跟着晃,我真害怕它们趴架。每天晚上,我和破老汉都要在饲养场上待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草添得要勤,每次不能太多。留小儿跟在老汉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两块红薯或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留小儿把红薯或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如果是玉米,就得用树枝拨来拨去,“啪”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了。留小儿摸摸正在吃草的牛,一边数叨:“红犍牛、猴③犍牛、花生牛……爷!老黑牛怕是难活④下了,不肯吃!”“它老了,熬⑤了。”老汉说。山里的夜晚静极了,只听得见牛吃草的“沙沙”声,蛐蛐叫,有时远处还传来狼嗥。破老汉有把破胡琴,“吱吱嘎嘎”地拉起来,唱:“一九头上才立冬,阎王领兵下河东,幽州困住杨文广,年太平,金花小姐领大兵……”把历史唱了个颠三倒四。其实,喂牛没什么难的,用破老汉的话说,只要勤谨、肯操心就行。喂牛、苦不重⑥,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冬天,半夜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要不好受的。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要不回窑睡去吧,二次料我给你拌上。”老汉说。碰上下雨下雪,我们俩就躲进牛棚。牛棚里净是粪尿,连打个盹的地方也没有。那时候我的腿和腰就总酸疼。“倒运的天!”破老汉骂。那时,我喜欢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给人一种力量的感受,一种拼搏的激励。我喂的那头最壮的红犍牛却敬畏破老汉喂的那头老黑牛。那年春天,我悄悄促成红犍牛与老黑牛决斗。一开始,红犍牛仍有些胆怯,老黑牛尚有余威。但老黑牛毕竟老朽了,过于相信自己的势力和威风,红犍牛却认真,敏捷。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站在高一些的地方比较有利),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之功。红犍牛毫不松懈,瞧准机会把头一低,一晃一冲,顶到了对方的脖子。老黑牛转身败走,红犍牛追上去再给老首领的屁股上加一道失败的标记。第一回合就此结束。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那个同学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唔,我记得他儿子的病是怎么耽误了的,他以为北京也和那儿一样。十年过去了。前年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能吃饱,一年还能吃好几回肉。“清平河水还流吗?”我糊里巴涂地这样问。“流哩嘛!”留小儿“咯咯”地笑。“我那头红犍牛还活着吗?”“在哩!老下了。”“你爷爷还爱唱吗?”“一天价瞎唱。”我常常记起牛群在土地上舔食那些渗出的盐的情景,于是就又想起破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如今,“好光景”已不再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了。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删改)〖备注〗①心儿:孩子的意思。②大:爹。③猴:小。④活:病。⑤熬:累。⑥苦不重:活儿不重。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两段直接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清平湾,并描写了清平湾的人与景,展现了清平湾虽贫穷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B.小说介绍了有关破老汉家人的情况,一方面表现了破老汉命运多舛,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破老汉太看重物质的形象。C.“陕北的牛也是苦”,小说用牛的苦和累来衬托当时农民的苦和累,形象地再现了那个年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农村的状况。D.碰上下雨下雪天,“我的腿和腰就总酸疼”,这既反映了牛棚里环境的恶劣,又为下文写“我”生病住院的情节埋下伏笔。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法,回忆了“我”那段难忘的知青插队的生活经历。B.“我”以多思善感的心灵体察世事的艰辛,真切地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山村,描述了一个放牛倌的故事。C.小说多处描写了破老汉唱民歌的细节,既展现了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又表现了破老汉积极乐观的人物形象。D.小说大量运用陕北方言,具有鲜明的真实性,突显知青插队生活的苦难和悲凉,激发人们深刻思考人生、社会。8.小说写红犍牛和老黑牛决斗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有人说,这篇小说“始终流淌着脉脉的温情”,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小说写红犍牛和老黑牛决斗的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体现了“我”苦中作乐的精神。在清平湾喂牛的生活是贫穷又熬人的,看牛决斗是“我”艰难岁月里的一项乐趣,体现了“我”苦中作乐的精神。③与上下文相互照应,使结构更加完整。小说写红犍牛和老黑牛决斗的情节,既照应了开头,又与后文“我”向留小儿打探红犍牛的情节相呼应。9.①“我”在清平湾与破老汉一起喂牛时,破老汉对“我”很照顾。如“我”半夜喂牛犯困,破老汉让“我”回去睡觉,他帮“我”拌料,体现了脉脉的温情。②“我”生病住院时,乡亲们托同学给“我”捎来很多东西,破老汉、留小儿也给“我”捎来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他们都关心“我”的健康,体现了脉脉的温情。③“我”离开清平湾十年,仍向留小儿打探清平湾的人和事,并深深怀念有关清平湾的一切,体现了脉脉的温情。〖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体现了破老汉太看重物质的形象”错误。对破老汉家庭情况的描写,突出破老汉生活的艰辛。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D.“突显知青插队生活的苦难和悲凉”错误。大量运用陕北方言,体现陕北人民的朴实、善良,表达了“我”对清平湾深深的怀念之情。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内容上,结合“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可知清平湾喂牛的生活是贫穷又熬人的;结合“我喜欢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可知,“我”把斗牛当做一种乐趣。体现了“我”苦中作乐的精神。结构上,开头写到“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结尾处写到“我”向留小儿询问“我那头红犍牛还活着吗”,该段与开头、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表达效果,多一段故事情节,丰富小说内容,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要从清平湾的生活琐事中感受情感。比如,因为“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破老汉就说“要不回窑睡去吧,二次料我给你拌上”,体现了破老汉对“我”的关爱;再如,“我”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粮票,这些粮票是“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表现了陕北人对“我”的牵挂;十年过去了,“我”虽已经离开清平湾,但是留小儿来了趟北京,“我”依然问清平湾的“河水还流吗”“那头红犍牛还活着吗”“你爷爷还爱唱吗”,而且“常常记起牛群在土地上舔食那些渗出的盐的情景”,这些琐碎的细节,表达了“我”对清平湾深深的怀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问楛〖备注〗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备注〗楛:粗劣。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必由其A道至B然后C接之D非E其F道则避之G故H礼恭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约而不速”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意思不同。B.“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与“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方”意思不同。C.“不足谓善射”与“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善”意思不同。D.“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与“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知”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与小人的学习有质的区别,前者入耳入心,内外融会贯通;后者入耳却不入心,流于表面。B.学习的捷径是亲近君子,向君子学习,《礼》《乐》有法度而不详细,《诗》《书》古老而不贴近实际。C.他人前来请教,君子要慎重地根据交谈的对象来进行回答,要做到不急不躁,不隐瞒也不盲从。D.君子做学问,只要能坚持诵读诗书,用心思考以融会贯通,就可以达到完备而纯正的为学标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2)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14.不同于《师说》阐述了从师求教的道理,本文补充说明向人求教时需注意的事项,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概括所应注意的事项。〖答案〗10.BDG11.D12.D13.(1)因此,这样的人权力不会压迫他,人多势众却不能改变他,天下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动摇他。(2)天空显示它的光明,大地显示它的广阔,君子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美与纯正。14.①忌以不合礼法的粗犷恶劣之事请教他人;②态度要谦虚顺从,要真诚不蛮横;③要按照道的标准来求教,符合礼仪之道。〖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说对方必须是按照道的标准来求教,这样我们才能接待他;如果他的说法或者做法不符合礼义之道我们就要避开他。因此求教的人只有恭敬有礼。“由其道”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修饰“至”中间不断开;“然后”作连词,一般放在句首,其前B处断开;“然后”作连词,不能单独成句,领起“接之”,宾语“之”后D处断开;“非其道”是动宾结构,不断开;“避之”是“非其道”的处理方法,由“则”连接,中间不断开;“故”一般放在句首,其前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简约;约定。句意:《春秋》简单而不易理解。/约定成为儿女亲家。B.正确。当……的时候;礼仪、规矩。句意:当人们向君子学习的时候。/而且懂得礼义规矩。C.正确。善于、擅长;好。句意:就不能叫做善于射箭。/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D.错误。明白、知晓;通“智”,明智。句意:君子明白,做学问不完备、不纯正,是不能够被称作完美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只要能坚持诵读诗书,用心思考以融会贯通,就可以达到完备而纯正的为学标准”概述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可知,要达到完备纯正的为学目标,除了要坚持诵读诗书,用心思考以融会贯通,还要把良师益友当作自己的榜样,设身处地去做,去除有害的东西,培养有益的学问,等等。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倾”,压迫;“移”,改变;“荡”,动摇。(2)“见”,通“现”,显示;“贵”,看重,认为最重要;“全”,完美、纯正。【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可知,忌以不合礼法的粗犷恶劣之事请教他人;②由“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可知,态度要谦虚顺从,要真诚不蛮横;③由“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可知,要按照道的标准来求教,符合礼仪之道。参考译文:君子的学习,要把学到的听在耳朵里,牢记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体现在一举一动上。尽管是极细微的言行,都能够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把学到的听进耳朵里,又从嘴巴里说出来。嘴巴和耳朵之间,只有四寸的距离,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品德得到修养而完善起来呢?学习的捷径是亲近君子。《礼》《乐》有法度而不详细,《诗》《书》古老而不贴近实际,《春秋》简单而不易理解。当人们向君子学习的时候,君子的学说就获得了广泛的尊重和传播。因此说,学习的捷径是接近君子。如果有人问不合礼法的粗犷悲劣之事,就不要回答;如果有人告诉你粗犷悲劣之事,不要详细追问;如果有人读论粗犷恶劣之事,不要去听;如果这个人态度非常蛮横,不要和他辩论。因此说对方必须是按照道的标准来求教,这样我们才能接待他;如果他的说法或者做法不符合礼义之道我们就要避开他。因此求教的人只有恭敬有礼,我们才能够和他谈论道的宗旨;他的言辞和悦平顺,我们才能够和他该论道的内容;请教的人只有流露出谦虚顺从的神情,我们才能够和他读论道的最为精深的意蕴。因此,跟不值得与之交谈的人谈了,称为急躁;跟值得交谈的人却不交谈,称为隐瞒;不观察对方的脸色就交谈,称为盲目。因此,君子不能急躁、不能隐瞒、不能盲目,要慎重地根据交谈的对象来谈话。《诗经》说:“不急躁不怠慢,是天子赞美的好品质。”这句话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射箭一百次其中有一次没有射中,就不能叫做善于射箭。驾车行走千里,只要半步不到,就不能称为善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