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教师版)_第1页
第5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教师版)_第2页
第5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教师版)_第3页
第5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教师版)_第4页
第5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一、选择题1.(2024·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大联考)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归宰相中书省拟定。皇帝亲览后在纸尾批几句,加盖御印,经宰相出旨。到宋初,宰相对于某事提出几项意见,拟成几条办法,送由皇帝决定,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谓之“面取进止”。这反映了唐至宋()A.中枢权力机构的不断变动B.君权侵揽强化专制C.宰相的意见愈发受到重视D.中央决策愈发民主B[从唐朝到宋朝,皇帝对宰相的决策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终皇帝决定宰相的决策内容,这反映了君权侵揽和专制强化,B项正确;题干主要描述了皇帝诏书拟定和决策过程的变化,没有提到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动,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皇帝对宰相的意见有更大的决策权,而不是宰相的意见受到更多的重视,排除C项;题干中描述的是皇帝对宰相决策的更大影响力,而不是决策更加民主,排除D项。]2.(2023·北京海淀区期中考试)钱穆认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谏官不监察政府,他只纠绳皇帝”。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同为须由皇帝亲擢了”。这一变化()A.加强了皇帝权力 B.加强了宰相权力C削弱了监察制度 D.造成了冗官现象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前谏官直属于宰相,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由皇帝任用,主要监察宰相,这一变化加强了皇帝权力,A项正确;宋代谏官由皇帝任用,主要监察宰相,这一变化削弱了宰相权力,排除B项;宋代实行“台谏合一”制度,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宰相和政府的监察力度,放松了对皇帝的监察,“削弱了监察制度”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台谏合一”制度并未造成官员数量的大幅增加,不是造成冗官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3.(2024·湘豫名校一轮复习诊断)北宋时期,张载喜欢谈论兵事,范仲淹提醒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另据《涑水记闻》卷七载:“寇(准)为枢密使,曹利用为副使,寇(准)以其武人,轻之。”这反映了()A.科举制度得到不断完善B.国家政策影响士人观念C.崇文抑武之风开始盛行D.士大夫共治意识的提高B[根据材料中“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曹利用为副使,寇(准)以其武入,轻之”可知,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深刻影响着士人的观念,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宋朝重文轻武,但没有涉及科举制度的相关规定,不能体现科举制的发展完善,排除A项;“开始”说法错误,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士大夫共治的意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4.(2023·四川绵阳三模)宋代是中国第一个留下丰富皇帝肖像画的朝代,而且宋人特别强调肖像的真实性,于是几乎所有皇帝都有自己的“证件照”。这些御容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如朕亲临”,供百姓瞻睹天颜。这些御容画像()A.兼具政治和情感的功能B.意在展现皇帝风姿神采C.营造了神秘抽象的帝威D.凸显了艺术世俗化趋势A[根据材料“御容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如朕亲临’,供百姓瞻睹天颜”可知,宋代皇帝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供百姓瞻睹天颜,体现了其彰显皇帝威仪的政治目的,以及在情感上得到百姓拥护的目的,A项正确;展现皇帝风姿神采是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政治目的,排除B项;宋人特别强调肖像的真实性,而非神秘抽象性,排除C项;皇帝画像具有宫廷画的特征,不能体现世俗化,排除D项。]5.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A.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B.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C.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D.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D[根据材料“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可得出,王安石开展变法和变法的失败都反映出,宋代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D项正确;地主阶级分化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央集权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守旧势力的阻碍,并不是王安石变法的阻碍,排除C项。]6.(2023·长沙模拟)《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历史故事画。画中文姬、匈奴左贤王、汉使皆以织毡为坐席。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的位置,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图)。此作品()A.反映出浪漫主义唯美画风B.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C.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D.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D[从材料可知,少数民族首领居于上位,汉朝使臣跪坐向北,居于下位,根据南宋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特征可知此画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故选D项。]7.鸡冠壶,是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烧制而成(如下图),有马上游牧民族的遗风,近年来在北京、河北等地陆续出土。鸡冠壶的制成表明辽代()A.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发生转变B.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C.契丹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加深D.契丹民族文化传统逐渐走向衰落A[鸡冠壶样式的变化体现出游牧民族向农耕文明的演进,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转变,故选A项;封建化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等方面,仅从辽政权使用的器皿不能得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契丹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及契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排除C、D两项。]8.(2023·山东菏泽一模)下表是从北魏到金朝对“中国”概念认知的变化。这反映出()北魏推出“脱夷统华”理论后唐、后晋、后汉沙陀人以“政治正统”观念进行正统建构契丹人提出“北极之下为中国”“大辽中国”的说法金朝宣称“我本中国”A.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B.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进C.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D.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扩大B[依据材料北魏推出“脱夷统华”理论到契丹人提出“北极之下为中国”“大辽中国”的说法再到金朝宣称“我本中国”,这反映出从北魏到金朝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说明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进,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排除A项;民族交融在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北魏、后唐、后晋、后汉、契丹、金朝都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D项。]9.(2023·山东聊城二模)中国古代某一王朝因实行“汉法”而进入中原王朝序列,并把中国古代疆域的直辖范围由以黄河、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东部亚洲—河西走廊—安西四镇—西域的“棒槌形”扩展为“母鸡形”,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该王朝()A.设西域都护府开始管辖西域B.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割据局面C.使得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定型D.设宣政院统辖吐蕃与佛教事务D[根据材料“‘棒槌形’扩展为‘母鸡形’”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首次将西藏和台湾纳入直接统治,元朝时期通过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D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汉代设立于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是汉朝中央政府经营西域的重要见证,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管辖,排除A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明朝至清朝前中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排除C项。]10.唐、元等朝代在西南边陲地区采用“以土官治土民”的统治政策,承认各少数民族的首领世袭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除需要向朝廷缴纳微薄的赋税,司法、财政、行政、兵事都可以自治。这一政策()A.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全面发展B.保障了当地社会的繁荣稳定C.实现了对该地区的管辖统治D.加速了边地部族封建化进程C[材料反映了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到元朝发展为土司制度,这项政策既尊重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现实,又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政策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而不是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全面发展,故排除A;材料中的这一政策具有容易造成地方割据的局限性,并未真正保障当地社会的繁荣稳定,故排除B;这一政策使少数民族地区保留原有社会制度和秩序,不利于边疆部族的封建化,故排除D。]二、非选择题11.(2024·河北保定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马永卿,江苏扬州人。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历官永城主簿、江都丞、浙川令、夏县令。历任右正言、左谏议大夫、枢密都承旨,以直谏闻名的刘安世(1048—1125,号元城)谪亳州时,马永卿为永城主簿,因往求教,追录安世语为《元城语录》。(宋)太祖皇帝(927—976)尝令后院造一熏笼,数日不至。帝责怒。左右对以:事下尚书省,尚书省下本部,本部下本寺,本寺下本局,复奏,又得旨,依方下制造,乃进御。以经历诸处故也。帝怒,问宰相赵普曰:我在民间时,用数十钱可买以熏笼。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也?普曰:此是自来条贯,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使后代子孙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以经诸处行遣,须又台觐理会。此条贯深意也。太祖大喜曰:此条贯极妙。——以上材料摘自马永卿的《元城语录》(1)运用相关知识,简析材料中宋太祖态度的转变。(2)你认为上述材料记载内容的真实度如何,请说明理由。答案(1)材料中宋太祖最初怒,因为皇权受到限制,行政效率低。经赵普解释后,认识到权力分散、逐级审批,可以避免特权滥用,助于政治清明,因此转怒为喜。透过其态度转变,可以看出宋太祖注重中央官职对维护其统治的功能,从长远看不利于行政效率。(2)答案一相对真实。理由:撰写人及叙述人皆为宋代官员,且叙述者以直谏闻名;上述史料反映出,宋朝中央权力机关分工明显,行政审批程序繁琐,皇权及官吏职权受到一定限制。史料叙述内容与宋初政治特点,以及宋太祖作为皇帝的身份相吻合。答案二真实度需要进一步考证。理由:两位皆为宋代官员难免带有一定立场;上述史料来源为刘安世口头叙述,刘安世并未亲历谈话现场;史料实证过程中,孤证不立,需进一步寻求史料加以佐证。12.(2024·临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契丹耶律家族材料一表耶律家族婚姻情况(部分)世代人物所娶妻妾族属一耶律倍(899—937年),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辽朝东丹王萧氏契丹萧氏契丹大氏渤海高氏似为渤海夏氏汉八耶律履(1131—1191年),耶律倍之七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萧氏契丹郭氏汉杨氏汉九耶律楚材(1190—1244年),耶律履之子,元朝中书令梁氏汉苏氏汉阿钵国夫人不明十耶律铸(1221—1285年),耶律楚材之子,中书左丞相李氏汉粘合氏女真奇渥温真氏蒙古也里可温真氏色目——整理自王善军《家族嬗变与民族融合——从耶律倍到耶律希亮的个案家族考察》材料二(耶律楚材)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汴梁将下,大将速不台遣使来言:“金人抗拒持久,师多死伤,城下之日,宜屠之。”楚材驰入奏……帝然之,诏罪止完颜氏,余皆勿问。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丁酉,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帝曰:“果尔,可官其人。”楚材曰:“请校试之。”乃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随郡考试,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1)指出材料一中耶律家族几代人通婚族属的变化,并揭示其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