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教案_第1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_第2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_第3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_第4页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第一节城市的定义

§1、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定义

1.1城市:现代城市的定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

行政管理的意义。

1.2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方方面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对城市发展做出科学

的设计。(2)城市人民政府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

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

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2、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2.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

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管子。度地篇》有关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

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

中准绳”

(3)古城:唐长安

唐长安一一里坊中正

2.2现代城市规划学科

2.2.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

(gardencity)

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

念,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

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二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

和乡的结合体。

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

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

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

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

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

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

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

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霍华德还设想,若干

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

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

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

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

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

了霍华德的思想。

2.2.2卫星城镇规划理论

2.2.3《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小区规划等

第二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

体表现: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城镇化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三、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30%

中期阶段:60%

稳定阶段:

§3城市化

3.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

化的现象及过程。

3.2城市化进程的表征: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乌托邦中有50座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

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到控制,以免城市与乡村脱离。乌托邦对后来城市规划

理论有一定影响。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3)罗伯特。欧文“新协和村”

1852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900名同志去实现。

二、田园城市理论

三、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20世纪初,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出突出问题。

恩维在田园城市理论基础上提出最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大城市人

口,控制其规模,在1922年提出一种理论方案。

(1)19127920年,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建筑规划,“卧城”

(2)1918年,分局建筑师沙里宁在赫尔辛基新区提出一个17万人口的扩展方

案,称为半独立式卫星城。

(3)1928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案中,采用在外为建立卫星城镇的方式。

(4)第三代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以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米

尔顿。凯恩斯为代表。人口由5~8万扩大到25~40万人。

四、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影响与《雅典宪章》

(一)柯布西埃的理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1)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

(2)交通矛盾;(3)绿地少;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

有限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

加人口密度。

(二)赖特于1935年发表《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充分地反映了他倡

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相信电话和小汽

车的力量,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家庭和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

距离。

以上两极端的规划理论,有共性:

1、都有大量的绿化空间在他们“理想的城市”中,

2、都已经开始思考当时所出现的新技术:电话和汽车对城市产生影响。

(三)《雅典宪章》:

这个大纲集中地反映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1、《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

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改组、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2、《大纲》认为居住的主要问题是:密度大绿化低;太近工业区;公共服务设

施少;

3、《大纲》认为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地点无计划地布置,

4、《大纲》认为游憩的主要问题是:绿地太少。

5、《大纲》认为道路的主要问题是: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

6、《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7、《大纲》最后指出,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

据。

五、马丘比丘宪章

1、1978年12月,一批建筑是在秘鲁德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40年的实践

作了评价,认为实践证明《雅典宪章》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正确的,而且将继续起

作用。

2、认为《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

之间多方面的联系,而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3、提出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

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无问题。

六、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1、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

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幼儿上学部穿越交通道路,内部设置一些居民服务

设施。

2、二战后,在欧洲一些城市的重建和卫星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邻里单位”的

思想得到进一步应用,并且在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小区规划”理论

3、小区规划不限于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也不仅是由一般的城市道路来划分,

而是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界线为界,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

地等予以综合解决。

4、20世纪60年代后,城市规划领域中对城市的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居

住区规划设计不再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社区规划的概念逐步取代了

小区规划的提法,规划师的责任重心更趋多元化,给社区中弱者更多关怀。

七、有机疏散理论

1、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或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

2、把贫民窟比喻称“瘤”,城市是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机体,城市建设是一个长

期缓慢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动态的。他认为对待城市的各种“病”,就像对人体

一样,要动大手术,要从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3、他从生物的“细胞”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

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要的

地段。

4、他认为应该把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避免穿越和

干扰住宅区等需要安静的场所

5、196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尖锐的质疑。

八、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19607970年代西方城市规划操作的指导理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系统、理性

和控制论

1、1952年,刘易斯凯博1952年出版《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全面阐述了当

时被普遍接受的规划思想。城市规划的对象还主要局限在物质方面。

2、1970年代初,在城市规划中导入系统工程和数理分析,规划方案是对城市现

状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推导的必然结果。但在理性主义使规划变得越来越严密的时

候,城市规划专业也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大堆复杂的数理模型对城市发展的

实际意义让人无法理解。

3、理性主义理论对决策者的立场缺乏充分的认识,忙于细部的综合性总体规划

往往放弃了最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

九、城市设计研究

1、1952年吉伯特《市镇设计》和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成为市场上的畅销

2、《城市意向》认为,城市空间景观中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地标是最重

要的构成要素,并有基本规律可以把握,在塑造城市空间景观的时候,应从这些

要素的形态把握入手,发现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

3、70年代吉伯特和林奇的有关物质形态的分析不仅被冷落,还受到众多攻击,

城市规划为谁创造美成为规划师的根本立场

4、80年代中期,城市设计又一次在规划理论的论坛中被提起,重新出现关于

城市物质形态设计的研究成果。良好的都市生活,创造和保持城市机理,再现城

市生命力。1990年以后,城市设计在新的层面上被看作是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工

具之一。

第三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一、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一)、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单向:否定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成果的作用。

封闭:否定该系统外的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复合:要求有多条思维途径,这里包括反馈思维、平行思维

发散:要考虑系统外因素的作用。

(二)、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要求把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确定为动态过程,城市规划工作

的成果是一种动态过程的控制和引导方法,城市规划管理的控制手段也是一种动

态过程。

(三)、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刚性的规划思想方法特征即缺乏多种选择性。

造成刚性规划思想方法的原因之一是机械的社会观,之二是把规划与设计混为一

谈,以设计工作的思想方法代替规划工作的思想方法。

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表现为规模的必要弹性、时效期的必要弹

性、用地形态上的必要弹性。

(四)、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规划决不是在实际城市发展中起指令性控制作用的中心枢纽。

引导性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种控制论思想,它强调各系统发挥自身的选择性,强调

规划在城市发展进程的引导性控制作用,城市规划是向各系统提供正确的发展选

择的引导者。

二、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一)、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

分析的广泛性:数据收集、分析角度、分析对象的多样性

论证的严谨性:思想方法、论证手段

成果的弹性:不仅仅是一套规定的图纸,规划成果通过非图纸表达的方式会有新

发展。

(二)、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1)规划技术论证工作是一项科学技术性工作,其内部的工作传递方式是横向

的,复合的。

(2)政府立法执行工作是确认规划的法律效果。

(3)组织开发经营活动的传递关系是相互配合性的。

三、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

(一)、城市全球化

(二)、空间市场化

(三)、信息网络化

(四)、全球城市化

作业:

1、阐述一下理论的主要思想:田园城市理论、雅典宪章、有机疏散理论

2、简述卫星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3、简述的当代城市规划思想变革的内容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1、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1.1城市规划的任务: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

安排的意志。

关于城市规划的任务,各国由于其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

差异和侧重,但其基本内容是大致相同的。

1.2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相和谐的原则

§2、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2.1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

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

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发展规模,选择城市

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

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2.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综合性

忘治性、政策性

(2)

(3)地方性

(4)长期性、经常性

(5)实践性

§3、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3.1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

3.2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第五条编制总体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各项:

(一)市(县)域基础资料

1.市(县)域的地形,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

2.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地貌、地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

3.资源条件;

4.主要产业及工矿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状况;

5.主要城镇的分布、历史沿革、性质、人口和用地规模、经济发展水平;

6.区域基础设施状况;

7.主要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

8.三废污染状况;

9.土地开发利用情况;

10.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值、国民收入和财政状况;

11.有关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发展战略、区域规划等方面的情况。

(二)城市基础资料

1.近期绘制的城市地形图,图纸比例为1/5000〜1/25000。

2.城市自然条件及历史资料

(1)气象资料;

(2)水文资料;

(3)地质和地震资料,包括地质质量的总体验证和重要地质灾害的评估;

(4)城市历史资料:包括城市的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市区扩展、历次城

市规划的成虹资料等;

3.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资料

(1)经济发展资料:包括历年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

产业结构及产值构成等;

(2)城市人口资料:包括现状非农业人口、流动人口及其中暂住人口数量,

人口的年龄构成、劳动构成、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情况等;

(3)城市土地利用资料:城市规划发展用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城市

用地的综合评价;

(4)工矿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资料;

(5)对外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资料;

(6)各类商场、市场现状和发展资料;

(7)各类仓库、货场现状和发展资料;

(8)高等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现状和发展资料;

(9)科研、信息机构现状和发展资料;

(10)行政、社会团体、经济、金融等机构现状和发展资料;

(11)体育、文化、卫生设施现状和发展资料。

4.城市建筑及公用设施资料

(1)住宅建筑面积、建筑质量、居住水平、居住环境质量;

(2)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和分布状

况;

(3)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管网资料,公共交通以及客货运量、流向等资

料;

(4)园林、绿地、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方面的资料;

(5)人防设施、各类防灾设施及其他地下构筑物等的资料。

5.城市环境及其他资料

(1)环境监测成果资料;

(2)三废排放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城市垃圾数量、分布及处理情况;

(3)其他影响城市环境的有害因素(易燃、易爆、放射、噪声、恶臭、震

动)的分布及危害情况;

(4)地方病以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三)必要时,需收集城市相邻地区的有关资料。

§4、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4.1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

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第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二)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

与布局;

(三)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

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四)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

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第十三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4.2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十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

发展的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

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第十五条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

廓性的规划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对城市近期的

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十年至二十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三年至五年。

第十六条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

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

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

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

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

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

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二)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三)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

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四)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

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

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五)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

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六)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七)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八)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九)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十)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

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十一)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

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十二)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

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

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十三)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十四)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建制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可以根据其规模和实际需要适当简化。

4.3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十八条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

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

更好地衔接。

第十九条分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

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二)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

(三)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座标和标高,确定支

路的走向、宽度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

(四)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

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五)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

置和用地范围。

4.4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二十一条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

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

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二十二条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一般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

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二十三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

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二)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

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四)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

(五)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六)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第二十五条对于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

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第二十六条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二)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三)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四)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五)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六)竖向规划设计;

(七)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本章重点: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本章难点: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城市的系统构成

一、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

(一)城市作为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和综合性

(2)层次性和结构性

(3)系统的动态性

(4)系统的环境联系性

(二)城市系统的构成

1、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各要素:社会系统、经济系

统、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

2、研究城市系统构成的最终目的:从本质上全面把握城市的功能及内部结构,

以及城市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二、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1、城市的政治系统:一是政治团体角度;不同阶级、特别集团利益

一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

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受社会制度影响。

2、文化系统:城市文化

3、人口系统:人群分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等

三、城市产业系统构成

(一)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

城市产业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城市的第一产业:城郊的农、林、牧、副、渔业,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可以

完全脱离对其郊区农副产品的依赖。

2、城市的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

3、城市的第三产业:服务对象超出城市自身的范围。

(二)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

城市产业可分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一般服务性产业

主导产业: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

配套产业:围绕主导产业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一般服务性产业:所有城市拥有的产业:交通邮电、饮食服务等

四、城市空间系统构成

1、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

和。

2、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

五、城市其他系统构成

2、市政基础设施系统

3、社会设施系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等

§1、城市的系统构成

1.1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1.2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文化系统构成、人口系统构成

1.3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城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2、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2.1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2.1.1自然条件分析:

(1)加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降雨和湿度

(4)地形条件:

2.1.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城市土地质量的综合评价,确定适宜性区划。包括:

适宜修建、不适宜修建、采取工程措施方能修建地区的范围。提出土地的工程控

制要求。

2.2城市用地的选择

2.2.1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

问题

2.2.2用地选择原则:

(1)遵照《规划法》和《土地法》以及相关法律

(2)新城选址和旧城扩建用地选择

(3)用地选择应对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

(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

§4、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4.1居住用地

4.2工业用地

4.3公共设施用地

4.4仓储用地

4.5城市绿地

4.6城市郊区用地

本章重点: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本章难点: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1.1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1.2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1.3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2、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2.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2.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2.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3、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3.1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3.2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

3.3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3.4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5、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5.1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

5.2城市景观规划

5.3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工程设施与城市景观规划

§6、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规划

6.1矿业城市

6.2风景旅游和纪念性城市

6.3山地城市

6.4港口城市

本章重点: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本章难点: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第六章控制性详细规划

§1、控制性详细规划需收集以下基础资料:

(-)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规划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

划资料;

(二)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至小类;

(三)人口分布现状;

(四)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保

留建筑等;

"(五;公共设施规模、分布;

(六)工程设施及管网现状;

(七)土地经济分共资料,包括地价等级、土地级差效益、有偿使用状况、

开发方式等;

(八)所在城市及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建筑特点等资料。

§2、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的内容要求

(一)总则:制定规划的依据和原则,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

(二)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通则;

1.各种使用性质用地的适建要求;

2.建筑间距的规定;

3.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规定;

4.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5.容积率奖励和补偿规定;

6.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的配置和管理要求;

7.有关名词解释;

8.其他有关通用的规定。

(三)地块划分以及各地块的使用性质、规划控制原则、规划设计要求;

(四)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前者是必须遵照执行的,后者是参照执

行的。

1.规定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1)用地性质;

(2)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地块面积);

(3)建筑控制高度;

(4)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

(5)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

(6)交通出入口方位;

(7)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用设施。

2.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1)人口容量(人/公顷);

(2)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

(3)建筑色彩要求;

(4)其他环境要求。

§3、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的内容要求

(-)位置图。图纸比例不限;

(二)用地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分类画出各

类用地范围(分至小类),标绘建筑物现状、人口分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

必要时可分别绘制;

(三)土地使用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画出规划各类使用性质用地的

范围;

(四)地块划分编号图。图纸比例1/500(),标明地块划分界线及编号

(和文本中控制指标相对应);

(五)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

图纸标绘以下内容:

1.规划各地块的界线,标注主要指标;

2.规划保留建筑;

3.公共设施位置;

4.道路(包括主、次干道、支路)走向、线型、断面,主要控制点坐标、

标加

5.停车场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

必要时4、5两项可单独绘制。

(A)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标绘各类工程管网平面位置、管径、控制点坐

标和标高。

第七章居住区规划

§1、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1.1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

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

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

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6)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8)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2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1.2.1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

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

应遵循下列原则:

1)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组织管理;

2)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

务;

3)合理组织人流、车流,有利安全防卫;

4)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122、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

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3)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4)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

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

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1.3术语、代号

1、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

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

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

居地。

2、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

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

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5、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

的总称。

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

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7、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

放场地。

8、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9、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10、组团(级)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11、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12、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

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13、配建设施

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

的总称。

14、其它用地(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

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15、公共活动中心

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16>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7、建筑线

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18、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9、建筑小品

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

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20、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21、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

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2、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

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3、人口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24、人口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25、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每公顷居住最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6、住宅建筑套密度G争)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7、住宅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2/ha)。

29、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2/ha)或

以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30、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率(%)。

31、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2、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

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33、拆建比

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八

34、土地开发费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开发所需的前期工程的测算投资,包括征地、拆迁、各种

补偿、平整土地、敷设外部市政管线设施和道路工程等各项费用(万元/ha)。

35、住宅单方综合造价

每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所需的工程建设的测算综合投资,应包括土地开发费

用和居住区用地内的建筑、道路、市政管线、绿化等各项工程建设投资及必要的

管理费用(元/m2)。

§2、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1、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它用地两类。其各类、项用地名

称可采用本规范第2章规定的代号标示。

2、居住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O5条的要求。参与

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其它用地不参与平衡;

2)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

1.住宅用地(R0D45〜6055〜6560〜75

2.公建用地(R02)20〜3218〜276~18

3.道路用地(R03)8〜157—135~12

4.公共绿地(R04)7.5—155—123〜8

居住区用地(R)100100100

3、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平方米/人)

居住规模层数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居住区多层16~2116〜2216〜25

多层、中高层14〜1815〜2015〜20

多、中高、高层12.5—1713—1713-17

多层、高层12.5〜1613〜1613〜16

小区低层20〜2520〜2520〜30

多层15~1915-2015〜22

多层、中高层14~1814~2014~20

中高层13~1413〜1513-15

多层、高层11~1412.5-15——

高层10~1210-13——

组团低层18〜2020〜2320〜25

多层14~1514—1614-20

多层、中高层12.5—1512.5—1512.5-15

中高层12.5—1412.5—1412.5-15

多层、高层10~1310〜13——

高层7〜108〜10-----

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3.5人计算。

4、居住区内建筑应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也称公建)两部分;在居

住区规划用地内的其它建筑的设置,应符合无污染不扰民的要求。

§3、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1住宅

1、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

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确定。

2、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

管线埋设、避免视线干扰等要求确定。

1)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

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I、n、III、IV气候区IV气候区V、VI气候区

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

日照标准日大寒日冬至日

日照时数(h)222321

有效日照时间带(h)8〜169〜15

计算起点底层窗台面

注: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1条的规定。

2)住宅正面间距,应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

采用以下图表中的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

方位0°~15°15°〜30°30°~45°45°~60°>60°

折减系数1.0L0.9L0.8L0.9L0.95L

注:①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②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

的标准日照间距(m)。

3)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

13m;

②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

考虑视线干扰因素,适当加大间距。

3、住宅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选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布置住宅,其布置应合理紧凑;

2)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

3)在I、n、ni、VI、vn建筑气候区,主要应利于住宅冬季的日照、防寒、

保温与防风沙的侵袭;在III、IV建筑气候区,主要应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

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

4)在丘陵和山区,除考虑住宅布置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外,尚应重视因地形变

化而产生的地方风对住宅建筑防寒、保温或自然通风的影响;

5)利于组织居民生活、治安保卫和管理。

4、住宅的面积指标和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的

规定,宜采用多种户型和多种面积标准,并以一般面积标准为主,并应利于住宅

商品化。

5、住宅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

构;

2)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

可按进入住宅后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计算。

6、住宅净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得超过以下图表的规定;

住宅建筑净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

住宅层数建筑气候区划

I、II、VI、vnHI、VIV

低层354043

多层283032

中高层252830

高层202022

注: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

2)住宅面积净密度的最大值,应符合以下图表的规定。

住宅面积净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万平方米/ha)

住宅层数建筑气候区划

I、II、VI、vnIILVIV

低层1.101.201.30

多层1.701.801.90

中高层2.002.202.40

高层3.503.503.50

注:①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②本表不计入地下层

面积。

3.2公共服务设施

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

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八类设施。

2、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

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3、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6条规定。配建指标,

应以以下图表中规定的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各地应按以下图表中规定所确定的本规范附录A第6.0.6条中有关项目及其

具体指标控制;

2)本规范附录A第A.0.6条和以下图表在使用时可根据选用的规划组织结构

类型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

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应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

3)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和居住区之间

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

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

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平方米/千人)

居住规模居住区小区组团

类别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总指标1605〜2700(2165〜3620)2065〜4680(2655〜5450)1176〜2102(1546〜

2682)1282〜3334(1682〜4084)363〜854(704〜1345)502〜1070(882〜1590)

其中教育600—12001000-2400600—12001000-2400160~400300-500

医疗卫生(含医院)60〜80(160〜280)100〜190(260〜360)20~8040—1906-20

12-40

文体100-200200~60020~3040-6018〜2440-60

商业服务700〜910600〜940450〜570100~600150~370100-400

金融邮电(含银行、邮电局)20〜30(60〜80)25〜5016〜2222〜34-

市政公用(含自行车存车处)40~130(460-800)70〜300(500〜900)30〜

120(400-700)50-80(450—700)9〜10(350〜510)20—30(400—550)

行政管理85-15070~20040〜8030~10020〜3030〜40

其它-------------------------------

注:①居住区级指标含小区和组团级指标,小区级含组团级指标;②公共服

务设施总用地的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规定;③总指标未含其它类,使用

时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确定本类面积指标;④小区医疗卫生类未含门诊所;

⑤市政公用类未含锅炉房。在采暖地区应自行确定。

4)地处流动人口较多的居住区,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流动人口数量,增设有关

项目及增加相应面积;

5)在I、VD建筑气候区和处于山地的居住区,其商业服务设施的配建项目和

面积可酌情增加,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6)旧区改造和城市边缘的居住区,其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可酌情增减,但

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7)凡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均应按国家人防部门的有关规定配建

防空地下室,并应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

将居住区使用部分的面积,按其使用性质纳入配套公建;

8)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设置要求,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7条的规

定。结其中的服务内容可酌情选用。

4、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

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

用和减少干扰;

2)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

活动中心。在使用方便、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

3)基层服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

5、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必须相应配建公

共停车场(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配建公共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控制指标,应符合以下图表的规定;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停车位控制指标

名称单位自行车机动车

公共中心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3

商业中心车位/100平方米营业面积7.50.3

集贸市场车位/100平方米营业面积7.5——

饮食店车位/100平方米营业面积3.61.7

医院、门诊所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2

注:①本表机动车停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②其它各型车辆停车位的

换算办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

2)配建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

3.3、绿地

1、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

等。

2、住区内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

2)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宅间绿地面积的计算办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1

章中有关规定;

3)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3、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不同的布局方式、

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

系统。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或改造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

4、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

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

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中心公共绿地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符合以下图表的规定,表内“设置内容”可视具体条件选用;

各级中心公共绿地设置规定

中心绿地名称设置内容要求最小规模(ha)

居住区公园花木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塑、小卖茶座、老幼设施、停车场地

和铺装地面等园内布局应有明确的功能划分1.0

小游园花木草坪、花坛水面、雕塑、儿童设施和铺装地面等园内布局应有一定

的功能划分04

组园绿地花木草坪、桌椅、简易儿童设施等灵活布局0.04

(2)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3)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

(4)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宜采用开敞式,以绿篱或其它通透式

院墙栏杆作分隔;

(5)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

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其中院落式组

团绿地的设置还应同时满足表7.0.4-2中各项要求,其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本

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

院落式组团绿地设置规定

封闭型绿地开敞型绿地

南侧多层楼南侧高层楼南侧多层楼南侧高层楼

L>1.5L2L230mL21.5L2L250mL21.5L2L230mL21.5L2LB50m

S12800m2S121800m2S12500m2S121200m2

S121000m2S1>2000m2S1三600m2S121400m2

注:①L一一南北两楼正面间距(m);L2一一当地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S1——北侧为多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

积(m2)。②开敞型院落式组团绿地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4条规定。

2)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和

本条第1款(2)、(3)、(4)项及第(5)项中的日照环境要求;

3)公共绿地的位置和规模,应根据规划用地周围的城市级公共绿地的布局综

合确定。

5、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

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l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

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

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50%o

3.4道路

1、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

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2)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

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3)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4)小区内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

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5)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6)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7)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

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考虑居民小汽车的通行;

9)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2、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

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2)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

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

3)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

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5)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

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3、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以下图表的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N0.3W8.0LW200mW5L〈600m

非机动车道20.3W3.0LW50mW2LW100m

步行道20.5W8.0W4

注:L为坡长(m)。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

机动车道要求控制。4、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2)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3)主要道路宜平缓;

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

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

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

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