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探析16000字(论文)】_第1页
【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探析16000字(论文)】_第2页
【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探析16000字(论文)】_第3页
【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探析16000字(论文)】_第4页
【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探析16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录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基于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首先从理论出发,从居民家庭消费端、中小企业融资端、创新、减贫等方面多角度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紧接着本文利用2011年~2018年我国三十一个省及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及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数字普惠金融整体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子维度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且其中覆盖广度的推动作用最明显。但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区域差异性,其中对西部的促进效果最大,对东部的促进效果最小。最后结合国内现状及文章研究结果,提出建议要继续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加强扶持西部地区,创新与监管并重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差异化目录1绪论 5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51.1.1研究背景 51.1.2研究意义 51.2研究内容及框架 61.3研究思路与方法 72文献综述 73相关理论与影响机制分析 93.1核心概念界定 93.1.1产业结构升级 93.1.2数字普惠金融 103.2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113.3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分析 114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124.1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124.1.1被解释变量 124.1.2解释变量 124.1.3控制变量 124.1.4实证模型的建立 134.2模型检验及实证分析 144.2.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144.2.2数据的协整性检验 154.2.3模型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检验 154.3模型的分维度检验与分区域检验及分析结果 164.3.1分维度检验及分析 164.3.2分区域检验及分析 174.4本章小结 185结论与政策建议 195.1文章主要结论 195.2政策建议 19参考文献 21附录 231绪论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各个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以制造业为代表,其快速的发展基本奠定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中国的产品逐步走向了世界,但近年来,产业结构升级频频被提起。2015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用创新来做经济发展的引擎;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着重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工作,帮助实体经济焕发活力;2019年的政府报告提出要加强建设现代信息化社会,不断开拓人工智能AI领域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以及数字经济的大力发展和深化应用。实际上,国家在战略层面上鼓励万众创新创业,而中小企业数目占到目前国内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并且从就业角度来看,中小企业又为目前市场上的需要就业群体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就业岗位,因此,聚焦为中小企业助力的数字普惠金融则显得尤为重要,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经济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的保证,也是推动经济内循环外循环的动力。最新的数据表明,202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占比分别是7.7%;37.8%;54.5%,各自较同期增长率为3.0%;2.1%;2.1%。从产业结构的转移趋势来看,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重较第一产业大幅上升,但是与目标达到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和效率最大化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可以预见到,产业结构升级的工作仍然是未来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都表明,目前数字经济所包含的数字金融以及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之中,而产业结构调整亦是我国经济发展,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时代与国家的背景下,选择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对理解我国未来发展方向,产业升级模式,促进经济稳步增长有很大意义。1.1.2研究意义近几年来,新常态发展近几年多次被提及,实际上我国的发展模式已经由过去的粗放式的,高耗能式的发展模式慢慢转变为创新推动式,节能推动式,产业集群式的更为健康的发展模式。这说明现阶段,国家的发展转型从本质来看仍然是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中,仍然是在二元经济体制下,依靠粗放式低效率式的发展,总量取胜。但现如今,随着世界整体经济增长乏力,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很难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中取得以往的高增长,各个国家正在不断摸索寻找可以替代旧发展模式的高效率发展模式。另外,中国仍有大量的产业发展更新潜力未被激发,仍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而数字普惠金融作为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学术名词,其深度融合了当前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延续普惠金融的初衷和目的,势必会对当下的金融体系构成,金融活动效率,各产业优化等方面起到显著的影响,有利于小微企业,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我国的创新发展助力,而创新发展又会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站在更高更多维的角度来看,金融的发展是产业结构迭代升级的重要组成动力,也是使得经济增长最优化的必要选择之一。在数字化时代深化发展之际,传统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有促进与被促进的关系,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大幅度普及,移动支付以及消费行为数字化等等社会演变趋势来看,传统金融系统的一些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在如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之下,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工具的结合与互补,所形成的金融科技理念及技术落地开花,在各个国家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深深交织在个人至国家所有层面的经济活动之中。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当下的信息社会研究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在国内,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影响研究分析相关文章比较少,因此本文选取数字普惠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作为被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的手段研究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带给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列举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起到一些政策借鉴作用。1.2研究内容及框架(1)理论分析文章梳理现有文献,着重梳理分析有关于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相关因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测度的研究内容和相关文献,并对研究对象进行核心概念的厘定,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从不同角度论证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和机制,作为实证分析的提前铺垫。(2)实证分析在可获得性可处理的原则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收集文章需要的我国31个省份(包含直辖市)从2011-2018的年度数据,构成完整的面板数据。在数据收集完毕,指数构建完成的基础下,文章选取北大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核心的解释变量,并以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即第二第三产业增减值占地区GDP的比值作为指数,令其为被解释变量。除此之外,为增加计量模型的拟合程度,编制并引入部分必要的控制变量,并使用STATA软件依次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以及分维度分区域检验,最后依据检验的P值进行结果分析,验证显著性。(3)文章总结及政策建议在文章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研究进行归纳,得出合理的结论,并根据研究的目的,将三十一个省份分类为中部,西部,东部逐一分析,以及将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下的三个二级维度指标分维度分析结果。在以上各角度进行分析后,得出文章的总体结论以及有效的政策建议。1.3研究思路与方法(1)文献综述法首先,本文的研究从现有的文献着手,搜集归纳,整理评述有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文献,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的相关研究和理论依据,借鉴归纳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核心概念和范围,逐步形成本文的文献综述,并总结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2)定量分析法在承接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之后,在可使用可获得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文章最主要的两个核心变量,即唯一的被解释变量产业升级指标,以及核心的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总指数和下属的三个二级指标(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支持服务程度)。除此之外,为了使得构建的模型获得更好的准确度和拟合程度,故而本文拟引入五个较为关键的控制变量,即城镇化率程度、政府干预程度、受教育程度、国民经济发展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并对上述五个控制变量进行指数化,并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统一量纲。最终借助STATA的分析,获得不同区域不同解释变量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系数,科学定量地得出了其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程度。(3)比较分析法本文积极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首先参考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方式,以地理位置作为参考依据,将我国分为中部,东部,西部三个大的区域,对这三个不同的区域以此回归分析并依据回归结果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我国中部,东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效果,并发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国不同区位间有着差异化的效用,即不均衡的现象。本文除了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采取比较分析,比较论证的方法;亦参考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编制的多级数字普惠指数,从其下属的三个二级指标比较分析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支持服务程度分别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影响作用的大小程度,使得研究的结论更加科学,更加深入。2文献综述金融是当代经济运行的核心机制,可以通过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调整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推动作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融合了创新式数字工具的金融机制同样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YanWang(2019)认为产业优化的重点之一是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产业及产业部门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及保护。TomarRS(2014)的以广东省的金融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DM模型,研究表明金融的聚集性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之间存在空间依赖性并且金融聚集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样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周边地区产业升级可以推动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孙秋碧和焦帅涛(2021)在构建2013-2019数字经济指标体系的前提下,利用多种数学方法,在中介效应模型下研究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地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前者促进后者发展,并且在城镇化率和人力资本比率高的地区尤为显著。胡博(2019)认为金融活动有效连通了投资活动与储蓄活动,使得二者资源有效配置,进而推动产业优化发展,并且研究发现金融创新活动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起到积极作用,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殷小丽(2018)认为当代互联网金融的井喷式发展对旧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依托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数字技术打破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壁垒,从而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另外,第三方支付的兴起同样在消费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范修礼和蔡正旺(2018)基于对我国中部六省份2006-2016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产业机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时期,科技金融的影响都处于主导地位。汪浩瀚和潘源(2018)基于2003年后十二年的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的面板数据作为Hansen模型门槛模型的样本,考察发现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门限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影响在不同城市群间的程度是不同的。梁丰和程均丽(2018)分析金融发展和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发现:政府的不同行为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金融机构的干预对产业结构发展产生负向作用,但财政支出的占比提高对产业结构产生正向作用,但是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化,政府行为的影响逐渐变小。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不断深化发展,普惠金融成为了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而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继承普惠金融的发展初衷,更有力地推动普惠金融地进行。LorenzEdward(2021)以东非等国家的企业采用移动货币为案例,发现移动支付的使用减少了这些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对其创新间接产生了推动作用,进而体现在产业优化中。BaolingDing(2021)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服务效率和质量的不足,选取某一农村地区以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PuXiaoyue(2019)研究发现了数字普惠金融致力于为被排斥在传统之外的边缘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并帮助他们拜托贫困,且在中国中西部这种减贫效果最为明显。傅秋子(2018)采用工具变量的面板数据回归方法,研究表明数字金融的水平提升增加了农村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概率,而且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农村金融需求产生深远影响。李娜(2021)利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及其下属子维度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的发展,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显著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宋晓玲(2017)的实证研究亦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且应打造多方合作支持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圈,积极发挥协同作用。易行健(2018)在文章中从微观角度论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端的影响,表明其中的确存在正向促进关系,而且这种促进效应在农村,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及低收入人群中显著存在,但也仍需警惕其对家庭债务过度增长的促进效应。梁榜(2019)利用中小企业专利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技术创新,且在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这种效应更加明显,主要通过减缓外部融资限制以达到促进企业创新产出。3相关理论与影响机制分析3.1核心概念界定3.1.1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经济学,由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1960)界定,并论述了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实现更高效率的生产,生产力差异化发展形成而来的,本质上体现了社会资源的差异化分配。而一个产业结构的发展程度,即优化程度,可以通过两方面分析,一方面从量的方面看,产业结构优化意味着产业总体的产值提升,另一方面从质的方面看,产业结构优化则意味着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提高,以及高端产业在总体产业之间的占比提高。从产业结构历来的分类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分类一般指的是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将一国的产业进行分类,各类别产业之间的不同比例关系,形成产业的结构。产业结构的划分方法众多,在我国,通常采用三次产业划分的方法,将所有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即分别是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从经济发展,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的宏观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产业重心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即从农业走向工业化和信息化,对于大部分发达国家来说,完成工业化后,以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行业等服务业成为产业主导。产业结构升级实际上指的是这种产业重心的转移,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模式的优化过程,产业结构形态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外在体现在国际分工地位提高及产品附加值增加,内在体现为国内要素的利用更加高效,各产业配合更加协调,紧密。从多维度研究的微观角度来看,蓝庆新(2013)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显著得空间相关性,新型城镇化显著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蔡海亚(2017)以贸易的角度研究了对外开放程度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对外贸易的开放不仅通过增加资本积累,促进技术进步,刺激消费需求等方面有利于产业结构整体优化,更有助于工业与服务业内部的变革。张艳(2021)对全国分区域实证研究发现,在东部地区,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占比增加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中部地区则二者无显著关系;但是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对产业结构升级则体现抑制作用。不论是从宏观角度来看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总体来说,产业结构升级就是各产业逐步协调,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简单可以理解为第一产业比值下降,第二三产业比值上升,深层次来看是经济体跨向更高级形态的必经之路,是国家获得国际产业链分工竞争力,以及创新能力,资源高效利用能力的体现。3.1.2数字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最早于2005年被提出,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包容性增长理论,其核心论点均强调机会平等,普惠金融其提出方认为世界上金融服务的需求方普遍存在弱势与强势的区别。低收入者,残障人士,偏远地区生活者,乡村居民以及小微企业等等都是金融服务需求方的弱势者,因此在金融服务可得性和公平性基础上,重点倾斜向金融服务里的弱势群体即普惠金融的内核。众多学者研究认为,发展普惠金融可以减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对中国乡村和贫困地区的减贫效应明显,因此普惠金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稳具有重大意义。数字普惠金融的诞生和发展则得益于互联网技术以及数字化普及程度的深化,数字化技术同当下社会的结合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普惠金融同互联网信息新兴技术的结合,例如同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移动支付技术等结合,即产生了更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高效率的数字普惠金融。从改善贫困的角度来看,黄倩(2019)从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双重视角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其中在小微信贷,个人支付及账户覆盖率的作用较为显著。而且与富裕群体相比,贫困群体获利更多,这表明一定程度上数字普惠金融改善了收入分配不均,兼顾了效率和公平,是实现减贫和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机制。从居民消费端的角度来看,颜建军(2021)基于多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研究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虽然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有显著作用,但是其对农村的居民消费升级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从生产端的企业来看,虽然中小企业一直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传统资方对于风险的严格把控,例如巴塞尔协议之于银行,实际上在传统金融市场上存在着较大的资金供需不均衡,而这一现象也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而进一步制约了中国经济焕发更大的活力,制约了中国经济系统向更高级形态转型。郑祖昀(2021)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减少中小企业的融资限制,并且这种效应在国有中小企业中和经济发达地区中更为明显,但这种差异随着普惠金融发展的完善而逐步减小。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徐章星(2021)基于248的地级市数据,分析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区的创新发展,更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的创新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正向带动作用。总体来说,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的更高级形态,相较于传统的金融的信息不对称特性,数字普惠金融依托互联网,使得普惠金融的可得性极大的提高,同时受益于网络银行,移动支付等发展,金融服务业态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以及城乡间的制约,其有效地降低了人们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增大了金融产品的覆盖面,降低了多方成本。使得更多的人,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边缘群体能够享受到种类多样且便捷的金融服务。3.2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指数化处理,事实上数字普惠金融本身即是一个多维度的经济指数概念,衡量数字普惠金融要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维度衡量,而多维度之间亦需要统一数据量纲。由于目前相关基础数据的缺少限制了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证研究,故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依托蚂蚁集团提供的巨量微观数据,同多方合作编制了包含全国各县市及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并对全体数据采用无量纲化处理,统一编制。本文借鉴采用该套指标体系,总指标包含多个子级别指标,一级维度包含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其中覆盖广度由数字金融可使用账户覆盖率衡量;使用深度则由支付业务、货币基金业务、信贷业务、保险业务、投资业务、信用业务数量构成;数字化程度由移动化,实惠化,信用化程度衡量。因此,本文直接采纳该套指标体系,引入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以及所属的三个一级指数作为文章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分层次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总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三个下属一级指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期达到科学且全面的结论。3.3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分析总体来说,数字普惠金融一般通过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扶持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的手段来直接或者间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居民和家庭的角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储蓄,投资,信贷,保险逐渐转向线上进行,因此对于一些受限于地理位置以及经济状况的群体来说,这些金融服务的获取便利性被极大的提升了,从而刺激了广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增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包容性增长目标。段坪利(2021)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微观和宏观角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居民及家庭收入增加,而且表明这种增长是促进居民创业来达成的。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在居民的收入端发力,同样有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消费端增长,白志红(2021)在双循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实证分析出数字普惠金融对内需增长的赋能效果,且这种赋能效果在欠发达地区更强。王明洋(2021)则提供了在不同收入视角下的影响效果差异性,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收入群体影响高于高收入群体,对低收入群体效应虽然存在但仍未完全释放,这可能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够深入有关。中小企业困境问题一直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能否彻底释放活力的关键问题,目前来看,中小企业存在着行业间信息不对称、融资渠道单一甚至缺失、企业经营风险较高的主要困境。除开这些限制因素,对于中小企业群体来说,若企业有创新活动的研发投入,而由于信息不对称,融资困难,融资渠道缺失等现实状况,传统的金融服务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也十分有限,企业难以维持创新费用的投入。而数字普惠金融由于其普惠性于数字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获取融资渠道的难度,降低了融资的成本,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丰富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加了企业潜在的信贷需求。华勇(2021)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就以下几方面为中小企业助力:数字化增信体系,第三方支付,线上小微融资。这些渠道围绕支付,风险,融资渠道等传统中小企业的痛点,利用了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打造高效化透明化的信用体系和支付融资体系,使得在风险最大程度规避的前提下,高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信贷需求规模。从创新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呈现出较高的创新性,尤其是以为互联网金融为代表推出的数字金融业务,具有高信息技术的特点,并能有效降低成本,增加了金融服务的有效覆盖范围。赵晓鸽(2021)等人的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升企业创新,具体体现在减少企业金融供需错配方面,并且其指数下属的三个一级维度都起到了中介作用,且在国有企业及中西部地区更显著。4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4.1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4.1.1被解释变量因为本文要研究的是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此选择产业升级指标来构建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参考相关文献,以各省年度数据为面板数据,选择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对去年同期的增加值比该省(地区)同期生产总值所得的比值作为衡量该地区产业升级与否的标准,公式如下:UIS=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该地区年度生产总值∗100%传统观点认为,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即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迁移,因此本文用每年度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量或者减少量相对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或是降级。一般来说,该值越大意味着产业结构升级越明显。4.1.2解释变量本文采取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其三个一级维度的子指标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参考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可直接获得无量纲处理后的相关数据,在一级维度上分为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三个方面,以便于后文进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三个不同的一级维度上研究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其构成可以用公式表达为:DIFI=覆盖广度(X4.1.3控制变量事实上,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否往往由众多因素有所关联,为了增强建立的计量模型的准确度与拟合度,更好的解释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考虑到其他非本文主要研究因素的影响,故而引入几个关键的控制变量,来完善模型,更精准的评价产业升级与否。(1)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考虑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越好,一般来说,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转移,因此不得不考虑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因此本文加入衡量国民经济的指标,具体使用固定投资占地方GDP的比值来衡量,即国民经济发展程度=固定投资/地区GDP总值。FIR=固定投资地区GDP(2)地区财政干预程度:通常来说,政府的干预与产业结构的变迁也有重大的关系,地方的投资与招商引资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升级,往往有正向的促进关系,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成长往往推动着的地区的产业升级,因此本文使用该变量完善模型,即地区财政干预=地方财政支出/地区GDP总值。GI=地方财政支出地区GDP(3)地区国际贸易开放程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质上,任何参与到国际贸易体系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收到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影响,即对外商品贸易与产业结构紧紧相连,任何对外开放的一国,其产业的结构必然受到对外贸易的影响,而地区对外贸易结构又由该地区产业结构所决定。实际上,产业的发展程度与对外贸易额,即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能力是正相关的,因此本文引入地区的出口总额与地区进出口总额的比值来衡量该地区的国际贸易开放程度,公式如下:ER=地区出口额地区进出口总额(4)地区人均受教育程度: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成长与发展与该地区的人才供给水平息息相关,人才的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呈现支撑与拉动作用,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一步往往是人才结构的升级优化。为了方便计算,本文将普通初中在校人数占比(EL1)、普通高中人数在校占比(EL2)、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占比(EL3),运用熵值法,求取加权平均值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受教育程度,根据运算结果,得知初中在校人数占比、高中在校人数占比和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占比权重分别为0.062、0.12、0.818,因此得到如下公式:EL=EL1∗0.062+EL2∗0.12+(5)地区城镇化率: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例如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迁移,促进了人口的聚集化,即城市化的进程。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加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因此引入样本地区的城镇化率对研究本文主题有着重要影响,故而引入,城镇化率的数据可直接通过国家统计局获得,用符号UR表示。4.1.4实证模型的建立在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均已经构建完毕的情况下,本文考虑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其中α为为各项系数,εit为模型随机扰动项。公式如下所示:UISIT+α4GIit+α表4-1模型变量含义变量含义UISiti省t年的产业升级指标FDIIiti省t年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URiti省t年的城镇化率FIRiti省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比重GIiti省t年的政府干预程度指标ERiti省t年的对外开放程度指标ELiti省t年的受教育程度指标在面板数据的长度选择上,考虑到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尽可能选取最新的数据,因此通过国家统计局与CSMAR数据库选取我国三十一个省(直辖市)2011-2018年的各年数据,构成以八年为时间长度,三十一个省(直辖市)为广度的面板数据。另外通过北京金融数据研究中心和,获得了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以及其下三个维度的指数数据,且所有数据均以百分号为单位,使得量纲一致。在收集处理好所需要的数据后,针对模型的九个解释变量和一个被解释变量进行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的表格如下所示:表4-2描述性统计分析表变量名样本数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产业升级24890.012985.24723774.1618699.70926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248187.174985.0786916.22377.7337覆盖广度248166.562182.962241.96353.8671使用深度248182.541885.002676.76400.3972数字支持服务程度248263.6625116.40327.58453.66城镇化率24857.2180712.8889622.7589.6政府干预程度24829.6668421.2333612.06283135.3777受教育程度24814.948725.298746.84313829.73102国民经济248104.7535196.34628.2022992848.483对外开放程度24856.3354617.2369414.6118698.482894.2模型检验及实证分析4.2.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首先考虑到由于本文截取的面板数据长度较短,有可能会出现虚假回归而导致无法真实反映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因此对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非常必要,以下使用STATA对各个变量进行HT检验:表4-3HT检验结果变量HT检验产业升级-27.56***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28***覆盖广度-25.91***使用深度-29.02***数字支持服务程度-28.55***城镇化率-27.81***政府干预程度-0.034***受教育程度-0.215***国民经济-0.053***对外开放程度-0.035***结果显示:各个变量都很好的通过了HT检验,说明各个变量都比较平稳,因此不需要额外调整模型。4.2.2数据的协整性检验本文采用KAO检验的方法检验数字普惠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的关系,结果显示如下:表4-4KAO检验结果Statisticp-valueModifiedDickey-15.21470.000Dickey-9.87030.000AugmentedDickey-8.4970.000UnadjustedmodifiedDickey-21.68870.000UnadjustedDickey-10.56430.000上表结果显示,P值均为0,均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在5%的显著水平下,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二者之间基本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4.2.3模型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检验首先,本文使用Hausman检验的方法检测本文是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可设定原假设H0为随机效应模型更为合理,经过实证检验得出检验结果:表4-5Hausman检验结果TestSummaryChi-Sq.StatisticChi-Sq.df.ProbCross-sectionrandom21.5260.0015显然,上表显示P值远小于0.01,说明在显著性1%的情况下,原假设不成立,即拒绝原假设,随机效应模型不适用本文实证研究,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我们各自对比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双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表4-6三种固定效应模型比较结果被解释变:UIS变量名称个体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双固定效应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0.004***0.075***0.003-2.68-4.22-0.28城镇化率-0.189***0.149***-0.156***(-4.46)-3.29(-3.26)国民经济00.0010-1.36-0.62-1.14政府干预-0.052**0.048***-0.038(-2.11)-3.83(-1.41)对外开放程度0.0130.145***0.020**-1.57-8.79-2.25受教育程度-0.311***0.338***-0.252***(-3.95)-4.04(-2.89)C123.486***63.401***102.115***-26.13-27.23-28.67N248248248F886.326***16.635***198.731***通过上表,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在研究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时间固定效应模型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综合三种固定效应模型具体分析来看,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产业结构升级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确实对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4.3模型的分维度检验与分区域检验及分析结果4.3.1分维度检验及分析表4-7分维度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UIS变量名称模型2模型3模型4覆盖广度0.005***-2.77使用深度0.004***-2.89数字化支持服务程度0.002***-2.69城镇化率-0.174***-0.198***-0.108***(-3.82)(-5.25)(-3.58)国民经济0.0000.0000.001-1.24-1.45-1.51政府干预-0.051**-0.045*-0.065***(-2.09)(-1.86)(-2.84)对外开放程度0.0130.016**0.007-1.6-1.99-0.7受教育程度-0.310***-0.287***0.038(-3.95)(-3.70)-0.5C104.636***105.334***96.547***-32.58-35.05-38.65N248248248通过实证检验数字惠普金融总指数下属的三个子维度,分析回归结果显示,不管是在覆盖广度、使用深度,还是数字化支持服务程度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都对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效果较为明显。覆盖广度由数字普惠金融使用账号衡量,覆盖广度越广,用户进入到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潜在服务范围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覆盖广度是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最基础的构成,是使用深度和数字化支持服务程度发挥效用的前提。这意味着,只有使用移动支付及银行绑卡的用户越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才越普遍。从使用深度来看,涉及到数字普惠金融提供的保险,理财,基金,小额信贷,信用业务等等,而这些金融服务渠道,打开了以往因各种原因被拒于传统金融大门之外的群体需求,这些需求间接地刺激了所关联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从数字化程度分析,例如移动支付,二维码技术,云技术,大数据信用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数字普惠金融开展的效率和使用人群便利程度。从本质来看,即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和使用成本,从而达到促进产业升级的效果。4.3.2分区域检验及分析表4-8分区域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UIS变量名称东部中部西部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0.015***0.019*0.021***-7.3-1.76-3.27城镇化率0.272***0.0660.256***-7.47-0.36-6.96国民经济0.0050.0000.001-0.83-0.21-0.45政府干预-0.465***-0.238*0.110***(-10.06)(-1.88)-10.42对外开放程度0.100***0.016-0.006-5.73-0.33(-0.40)受教育程度0.445***-0.433*-0.564***-6.48(-1.75)-6.88C66.819***93.137***63.283***-27.59-10.49-29.96N887288表4-9中部,西部,东部区域划分表东部中部西部上海,广东,海南,山东,福建,浙江,江苏,北京,河北,天津,辽宁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河南,江西,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内蒙古,重庆,四川,青海,宁夏,新疆,西藏,贵州,云南,广西由上表可知,首先,不论在我国的东部,中部,还是西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都对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起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在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大,其系数为0.021。西部地区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数量远远大于东部,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的作用效果最明显,所以数字普惠金融的广泛开展,对于传统金融覆盖程度较低的西部地区,促进效果最大。另外不论在中部西部东部,城镇化率提高都对产业结构升级起着显著促进作用。地区的产业结构形态与该地区的基础建设,城镇聚集程度,交通物流便利程度都息息相关,城镇化不仅可以为产业发展的提高提供广泛的空间和资源,同样可以对产业优化起到正反馈的作用。政府干预则在东部对产业结构升级起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在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早,各生产要素较为充沛,城市化程度较高,城市群聚集效应明显,因此产业发展形态更为高级,具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门类。而在西部地区,政府干预的强弱则对当地产业机构升级起着明显的正向影响,相比较于东部,西部碍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处于较为初级的极端,金融服务存在较大的供需不平衡和错配现象。因此政府的财政支出以及对金融机构的干预,在东部对产业结构起到抑制作用,而在西部起到促进作用。从人才要素的角度看,教育程度的提高对东部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对中西部起抑制作用。本文采用初中,高中,大学在校人数比例的加权值作为变量,考虑到学生群体在受教育地区和就业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流动性,近十年呈现人才从西部中部向东部聚集的趋势,这种西部人才流失,东部人才流入的现象造成了对中西部的抑制作用,对东部的促进作用。4.4本章小结在本章部分,在数据通过了平稳性和协整性检验的前提下,不仅对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的影响做了实证检验,同样采用比较分析法,一方面对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成的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检验,另一方面将三十一个省市分为中部、西部、东部进行检验,并得出结论。从总体来看,发现中国在2011-2018这八年期间,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地推动了中国各地域的产业结构升级,这也应证了文章的理论分析部分,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5结论与政策建议5.1文章主要结论本文在充分归纳整理现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情况下,首先梳理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和趋势,在充分参考文献和相关研究的前提下,通过理论分析逐步分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主要从对居民家庭及中小企业端的影响分析,文章得出结论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显著覆盖到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通过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扶持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鼓励创新的方式直接、间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该群体获取金融服务提供便利。在实证分析部分,文章截取从2011年~2018年为时间长度,以我国三十一个省市作为宽度的面板数据,采取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方式,引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其子指标作为核心的被解释变量,以政府干预程度、受教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化率、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控制变量,从分维度和分区域的角度展开了实证分析,具体结论如下:(1)数字普惠金融和产业结构升级二者之间符合长期均衡关系,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正向作用。(2)政府干预和受教育程度在西部、中部、东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政府干预促进西部产业结构升级但抑制东部产业结构升级;受教育程度促进东部产业结构升级但抑制西部产业结构升级。考虑可能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人才向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流动,地域金融体系完善程度不同等因素有关。(3)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下属的三个子维度: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均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推动作用,并且覆盖广度的推动效果最大,可以认为覆盖广度是数字普惠金融其他两个子维度的前提和基础。(4)在分区域比较中,发现2011年~2018年期间数字普惠金融在西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最大,对东部推动作用最小,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及贫困人群数量远多于东部有关,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5.2政策建议本文结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针对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积极促进金融均等化发展。西部中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差距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因此政府应当积极做好对西部地区的金融体系完善建设,利用好当下数字金融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浪潮,打开西部金融服务需求的窗口。尤其是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度发展,打破信息壁垒,增加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获取门槛及成本,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的帮扶作用,拓宽其融资渠道,降低其融资难度,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第二,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合理倾斜资源,增大对西部财政帮扶力度,提高西部地区人才吸引力。在实证分析中,发现同一因素对产业结构影响在西部东部的影响作用呈反方向,考虑到是由于区域间产业发展差距,资源要素差异的这种不平衡造成。从政府干预的角度来说,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力度帮扶西部产业布局,尤其是加大相关财政支出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倾斜,完善欠发达地区的金融配套设施,发挥政府干预的正向带动作用;但由于东南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较早,配套全面,市场各类资源充沛,因此应当适当减少对该地区的干预,积极发挥引导以及监管层面的作用,引导企业创新,促进产业优化。从人才要素的角度来看,西部中部地区一直存在人才流失的情况,且这种人才流动趋势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圈的建设完善越发明显,东南部人才吸引力持续上升,形成产业优化-人才优化-产业优化的正反馈。因此西部应该积极改善产业结构就业环境,尽量避免人才流失,提高人才吸引力和蓄养能力,以期获得教育水平提高所带来的人才红利。第三,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引导企业创新,鼓励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永远是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更高级形态的根本动力,不论从微观还是宏观的角度来看,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与收益的不确定性,但是一旦取得技术突破,往往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尤其是可以在国际产业链中占据高端地位,因此本质来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离不开创新的推动。而中小企业在创新上的投入仅仅依靠内源性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融资约束自然而然成了企业创新的阻碍之一。积极延续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补充传统金融机构体系之外的中小企业融资群体,推动广大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激发实体经济活力。第四,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并重,结合数字普惠金融新特点及其风险特征,对其风险有效识别,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风险和监管一直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不顾风险的发展会催生系统性风险,自2016年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其在我国生根发芽到深度发展的过程较为短暂。虽然其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优势打破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界,大大地扩展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但是其发展主要由我国互联网巨头牵头,且发展早期相关金融服务和产品未纳入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有学者指出数字普惠金融一方面鼓励了居民消费的增加,但也要提防其对居民负债比例的提高;普惠金融的需求方本身大部分为贫困群体,其风险意识,抗风险能力较低,本身风险高于一般水平。总体来说,监管缺席的数字普惠金融可能会造成金融系统风险的增加,因此应将当下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及产品及时纳入监管体系,兼顾创新的同时,加强实时监管,深化国内金融监管体系革新,防止其无序扩张引发风险。参考文献[1]焦帅涛,孙秋碧.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21,40(05):146-154.[2]胡博.金融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2):43.[3]互联网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探析[J].殷小丽.现代经济探讨.2018(12)[4]范修礼,蔡正旺.科技金融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18(22):75-78.[5]汪浩瀚,潘源.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非线性效应——基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8,38(09):59-66.[6]傅秋子,黄益平.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8(11):68-84.[7]李娜.数字普惠金融、人力资本与城乡收入差距[J].金融与经济,2021(03):91-96.[8]梁丰,程均丽.地方政府行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11):68-75.[9]宋晓玲.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2017(06):14-25.[10]易行健,周利.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