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_第1页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_第2页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_第3页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_第4页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主要概念】【涉及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面配合图片打在PPT上)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与光有关都在的钢丝球上剪下来的,它是光源吗?(不是)2.提问:那它有没有机会成为光源呢?(学生困惑)我们一起来试试。4.实验步骤:总结提升仔细想一想,和你的小伙伴说说看。(蜡烛烧没了,钢丝发光时电没了)3.想一想,这些光源在发光时又消耗什么呢?(有油灯、篝火、燃烧的书)4、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发现,发光也是需要能量的哦。(不解释能量,只要学生能建构能量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小实验和生活中一些例子,让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在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光带来的美,你有哪些收获呢?(学会了如何辨【板书设计】光源【教学反思】在2001版本教材中,“光源”的内容在《光的行进》一课中呈现,所占篇1.积极搭建教与学的支架,将课堂交给学生例如在本节课第二个环节“认识光源”,在认识了光源的定义后,我挑选了生活中另一些典型的光源与反光的物体,然后通过“独立判断”、交流、讨论、2.利用多种策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记忆,让他们沉浸在光的世界中,感受光带来的美。第一单元光与色彩【主要概念】【涉及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光的精彩世界,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光源,今2.提问:仔细地观察,在生活中这样有趣的光的现象比比皆是,同学们,3.提问:由这些景象,你能不能猜猜看,光是怎样行进的呢?喊学生回答惯与能力。】示材料并介绍:1个手电筒、3张带小孔的塑料板、一张光屏塑料板),仔细地5.教师补充实验注意事项。(出示4个底座和一个能支持底座前后移动的轨道)2.谈话:这是一个激光笔,(往侧面墙上照射),光到哪里去了?(学生指墙上的光点),光是怎么走过去的?(生:沿直线传播的,复习刚刚得到的结论)。你看到这条直线了吗?想不想看?老师请来了一个好帮手。1.谈话:刚才啊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光的美景,以及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我3.谈话:哎?有意思吧?人们把这个现象叫小孔成像。视频最后提到,如自试一试?4.教师出示材料,并结合课件图文边演示边讲解制作方法和观察方法:今6.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7.提问: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会成倒立的像?)8.谈话: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哦,先自己想一想怎么解释,然后9.小组讨论,汇报看法。的位置?然后根据这两个点的位置大致画出火苗的像。光的传播小孔提升之处在哪里?仅仅是知道小孔成像是倒立就行了吗?所以这里如果放慢脚第一单元光与色彩【主要概念】【涉及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课时安排】共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准备】五种身边的物体、五块记录卡(KT板)、记号笔。【教学过程】一、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3分钟)在干嘛呀?你能解释一下吗?2.学生回答。(预设:阳光照这个板上,可以照得阿姨更亮。因为光照到板子上后,板子可以反光。)活动一:打靶游戏(13分钟)2.学生回答。(预设:好)4.学生回答。(预设:能)6.学生回答。(预设:能)活动二: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19分钟)7.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提问:怎么判断反光效果好不好呢?预设:越亮越好。)9.小组实验、讨论并排序。11.教师小结:是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板书)。12.提问: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是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往左移),这几个是反光效果最差的物体(往右移),请你们比较一下,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有什么共同特征?13.小组讨论并回答。(预设: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比较光滑和平整)哪儿来的吗?(5分钟)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光的反射现象。其实啊,光的反射现象特别好玩,我们可以用反射的现象来做一个小玩具。李老师今天教你们两种方法,你们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方法,回去做一个万花筒或者做一个潜望镜。2.谈话:下面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万花筒和潜望镜怎么做?要用到哪些材3.学生观看视频。4.课后制作要求:看看,这是做万花筒和潜望镜用到的材料,课后,请用你灵巧的双手做一个万花筒或者潜望镜,请你在做的过程中思考:光线是怎么传播的?下节课带到教室里,我们来一起来进行交流。【设计意图:观看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的制作方法,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兴趣。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并为下一节课玩镜子的活动做铺垫。】【板书设计】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教学反思】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小学科学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创设合适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因此,观察学生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平面镜的反射现象很常见,因此,在第一次试教时,上台演示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利用一面镜子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到黑板上的指定位置。当学生进行解释时,也很轻松地说出镜子可以反射光。这个过程看似十分顺利,可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我发现:和我积极互动的只有上台演示的那一位学生。其他学生呢?几乎没有参与到活动中,他们似乎没有真正经历刚刚的学习过程,他们真的认识反射现象了吗?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突出创设学习条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学生能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跟着老师学习,还要自己学习,不仅仅打靶游戏的记录板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分组成:3.提问:是什么现象啊?(彩虹)4.追问:你还在哪里见过彩虹呀?(学生说自己的经历,副板书:时5.再问:今天这个时候能看到彩虹吗?(不能)现(想)老师现在就可以制造出彩虹,你们相信吗?(相信)你们觉得需要什么呢?(阳光、水等)后面观察,听明白了吗?8.提问:大家都看到了吗?(可能有的站位角度不同,看不到,让看不到的同学和看到的同学互换位置,再观察)现在看到了吗?(看到了)追问:看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引出角度)钟)1.回到教室,谈话:彩虹漂亮吗?是什么样子的啊?(副板书:红、2.提问:你们想不想也制造出这样漂亮的彩虹呢?(想)不过,张老方法一:(1)让水槽中的水保持平静,斜着插入一面镜子,用石块抵住,不方法二:出示材料:三棱镜(第一次见到,要简单介绍一下)。(1)将三棱镜竖直立在地面上,让阳光能照射到三棱镜上;友情提醒:彩虹图片)蓝、靛、紫)这七种颜色我们也称作七色光。(板贴课题)7.追问:我们通过怎样的方法让阳光变成彩虹的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贴:水雾、插入水中的镜子、三棱镜)通过、分成)过程中,体会到科学规律的存在。]的故事吧!也渗透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精神。]分钟)看看不同的色光混合到一起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想)想不想试试?发现规律。]么新的收获?光是否能再分解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心,让科学探究继续下去,这才是科学的本质所在水雾阳光通过一插入水中的镜子分解成思考:呢?(其实应该是怎样的角度最容易将阳光分解成七色光呢?学生当了思考和实践的空间。)教材中要求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并给出了制造的方法和步骤。了,学生就只会照着步骤一步一步去做,探究在哪里?思考在哪里?目,不知道如何下手,即使成功,很难关注到是如何做到的?鉴于此,记录下是如何做到的?是怎么来逐步调整角度的?(前面的实践活动水中的镜子和三棱镜来制造彩虹,让学生观察比较几种不同的方法,从而得到科学的结论: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合而成。(活动目标年龄和认知水平也无法弄懂,不要纠缠和深究。)方法一我们的任务制造出彩虹我们的材料镜子、水槽、水、石块、白面板我们的做法我们的发现方法二我们的任务制造出彩虹我们的材料三棱镜、白面板我们的做法我们的发现重叠后的颜色红、绿光斑重叠红、蓝光斑重叠绿、蓝光斑重叠红、绿、蓝光斑重叠第二单元热传递【主要概念】【涉及课标】●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师:人体为什么会出汗?(体温升高。)人体----温泉水)的?谁能说说。图二哈气:热气把热量传递给了手,手变暖和了。(板书:手--热气)什么规律了吗?(从温度高传向温度低) 必须要满足什么条件?(板书:接触)和手接触后还会有热量的传递吗?(不会。)也就是说,物体之间要有热量的传递,还要满足什么条件?(板书:温度差)哪些?差。)的热量全部传给了人体吗?(不是。温泉水和空气之间也有热量的传递。板书:空气---温泉水)。师:同学们,从物体的形态来看,人体属于什么形态?(固体。)温泉水是是液体。(板书:固、气、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体内部(这个物体指的是固体),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这一部分重三、进一步完善概念----物体(固体)内部热量的传递。从高到低。)(PPT出示实验步骤。)师:有断开的地方,黄油为什么不融化?(没有接触,热量不能传递。)样?(做实验。)没错。这次我们通过演示实验进行探究。如果不一样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第一圈,第二圈同时掉落。)9.结论:向四面八方,而且传递速度相同。(板书:速度相同)10.总结: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热可以从物体(固体)(板书:热传导)概念,认识到在一个物体内部(专指固体),热也是从温度较高处传递到温度较【教学板书】接触温度低温度高温度差(固)人体---------温泉水(液)(固)手-----------暖手宝(固)(固)手-----------热气(气)(气)空气---------温泉水(液)速度相同的物体;另一种是一个物体内部(这个物体指的是固体),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出传热的共同点;设计实验时,可以用一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设计、注第二单元热传递【主要概念】【涉及课标】物体【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液体和气体受热流动情况,认识到液体和气体会通过对流的形【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过热的一种传递方式,是什么?(热传导)谁能来说一下什么是热传导呢?么作用?1.设计实验:那么,水在加热的时候真的会发生流动吗?我们能不能设计一流么?(不会,因为石头、铁块不会流动。)那么你预测一下热在空气中传递会不会发生热对流呢?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空气会发生流动)2.设计实验: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判断呢?借助什么来观7.归纳总结:谁来完整地总结一下什么是热对流。(参照板书)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发现。(蒸包子开锅时的热气腾腾的现象、冰棍刚拿壁的下部呢?液体(水)受热向上个遇冷向下气体(空气)循环流动【教学反思】移,探究热在空气中又是怎样传递的,继而认识到流动的气体和液体热传递的主第二单元热传递【主要概念】【涉及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小火炉”、“模拟真空环境”的热的传递实验,知道热辐射3.通过分析生活中具体事例,认识到日常工作生活中,传导、对流、辐射【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感知太阳的热量传到地球上的热传递方式师:同学们,白天与晚上相比,什么时候的温度高?生:白天师:什么原因使白天的温度高?生:太阳(二)小组内交流一下,完成实验记录单。(三)小组汇报,分析热辐射的特点生:不需要物体(固液气)也能传递热;传递的方向是四面八方。出示实验材料(模拟火炉、无烟香、打火机、额温枪)。(二)揭示课题热辐射(三)分析三种传热方式的异同点5.我们地球上能源很紧张,日益枯竭,我们能利用太阳给我们热辐射给我们做哪些事情?生:太阳能热水器【设计意图: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将制作太阳灶的任务作为课后作业,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留给“小火炉”实验,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热辐射这一概念。】1.出示视频用太阳能做饭视频,这里除了太阳的热辐射之外,还有哪些热传递方式?2.出示电烙铁、电水壶、小型电暖气等物体来进行分析分别都有哪些传热方式?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物品的分析,知道热传递往往是多种形式并存的,引导学生研究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通过学生直观的观察感受,进一步巩固对三种热传递方式理解和区分,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同时存在。】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2.布置作业:别忘了回家要按照我们的设计图制做一个太阳灶哟!3.结束语:同学们,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是我们国家人口众多,人均的物产资源相对来说还少,所以能不能更好的利用到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或者说提高热传递的效率,这将是我们未来将去面对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同学们,建设祖国的重担交给你们了!【以我们国家现况来引起学生对能源危机的关注,让学生能够更加关注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同时提高热传递的效率,也为下一课进行铺垫。】高低发现“真空”环境下也可以传递热。第二单元热传递【主要概念】【涉及课标】●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材料制成的?(铁、铝、木头、塑料),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些不同部位为什快谁慢呢?怎么做才能找到答案?(生:实验)度计)2分钟后记录温度。(PPT倒计时2分钟)体。)么要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防止热传导)5.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防止热辐射)式发生)(出示保温瓶解剖图)保湿瓶是如何保温的?你知道吗?(保温瓶保温原理视频)制一个保温盒。(ppt出示保温盒)先看一下老师这个保温饭包,各部分是什么材料?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出示铝箔气泡膜)请想一想,制作保温盒你要选择哪些材料?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教学板书】保温好:防止热传导【教学反思】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1.提问:同学们,想从空中欣赏一下南京吗?(播放视频)从空中看,南要借助地形图。(出示地形图)拔就只有20~30米。形。(出示五种地形图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些地形呢?(出示记录单板书设计地形高原(地势)高低地势较低(地势)高低教学反思的广袤,很难全面、客观地认识地表的形态特征。由于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也无法直接观察大范围内的地球表面。教学中借助航拍视频、地形图、阅读资料和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构建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的科学概念,引导学生从地势高低和地表起伏两个方面比较地表的几种典型地形。2.巧用模型,培养学生建构模型的能力。无论是认识地表特征,还是巩固学清楚比较出不同地形的地势高低和起伏大小。教材呈现了两种立体地形模型的表通过制作活动,学生能更好地领会地形特征,培养学生设计与物化地形模型的能3.冲突激发,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学生的认知冲突是自主探究的起点。地形图中不同色块代表什么意思?山地与丘陵有什么区别?高原地表起伏大不大?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存有疑惑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与内部10.火山和地震(第一课时)14.5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火山)2.播放火山喷发的新闻视频。部结构)。火山是岩浆喷出堆积而形成的,相对高度从100米到4000米不等。山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像普通的山那样全部都是坚硬的岩石层和土壤吗?古人想法。(分发记录单)上怎么才能验证呢?(学生提出做模拟实验)分工提醒:1号:点燃和熄灭酒精灯4号:汇总记录解后,你有没有产生什么新的问题?你还想了解关于火山的哪些知识呢?火山喷发现象造成的危害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和内部10.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14.5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15.3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关地表变化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将地表变化(地震)与地球内部神秘的运动(地壳运动)建立起对应关系,学习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通过视频和阅读,学会描述地震的主要表现和危害。●乐于通过实验模拟地震地表的变化,意识到导致地震的力量来自地壳的●通过相关避震资料(逃生指导视频、逃生口诀和地震预警),初步了解分组材料:多层百洁布(三层)、木片(三合板)、厚泡沫板,珍珠棉2.这里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晃动,坠落,海啸,倒塌)(1)【图片】震级等级表(2)【图片】烈度等级表大的!这是一场大地震!震?(一)探究地震的成因5.那你推测地下发生了什么?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地表岩石层发生这样的变化?(岩层运动:岩层被挤压、断开、受力滑动)(1)图一:岩层形成褶皱Q:地下岩层什么样的运动会产生这个现象?(S:挤压)(2)图二:地表断裂,有裂缝Q:地下如何运动会产生这个现象?(S:挤压后断裂——不一定有裂缝,不是远离,有可能是堆起来的S:拉伸后的断裂——裂缝更大)(3)图三:栅栏断开,岩层断裂且滑动错位Q:某个部分错位了,怎么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滑动(4)图四:地表断裂且抬升,一侧整体抬升,不规整断裂Q:你觉得大地怎么运动会产生这个现象?(提示一侧升高)8.科学家们面对这些现象也做出了很多猜测,并尝试通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来做出更进一步的解释。我们也一起来尝试体验下这些模拟实验。(1)挤压多层海绵,观察“岩层”褶皱的产生。(2)掰断木片,体验“岩层”断裂的感觉,观察“地表物体”的变化。(3)用不同方向的力挤压泡沫板,观察“岩层”断裂移位的现象。(4)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珍珠棉,观察“地球板块”的错动、抬升。【材料】百洁布,木板,泡沫板(一块),珍珠棉(2块)【要求】1.利用材料模拟岩层变化;2.说一说发生的变化和感受。10.【汇报交流】(边汇报边现场演示变化的现象)你们觉得这四种模型分别解释了图片中的哪一种地形的变化?感受到什么?看到了什么?(聚焦在真实情况下岩层和地表物体的变化)11.有什么困惑?12.【提问】这三种情况是不是都感受到震动了?——挤压百洁布,为什么没有产生剧烈的震动的感觉?——岩层软硬不同(软的更容易弯曲,硬的更易断裂)——所以你认为形成褶皱的岩石是怎样的?软的?硬的?13.现在有谁可以再说说,你认为地震的时候地下发生了什么?14.我们发现岩层也是像他们这样,地壳岩石层在力的作用下会形成褶皱;褶皱进一步弯曲就会折断,形成断裂;断裂皱的形成是非常缓慢的,而褶皱断裂、错动却往往发生于瞬间。而力量瞬间释放完成,带来的影响就会从这个位置传递到其他地方。位、抬升现象),学生惊叹于这些现象,同时更(一)地震预警1.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了,是不是我们可以掌控地震,能2.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地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2.可能你会觉得视频里的10秒钟太短,有什么用。3.【展示数据资料】减少伤亡(二)地震逃生措施7.【互动】(1)南京会不会发生大地震?学生对于地震真实经历很少,偶尔有学生感受过2--3级的小地震,不过也现了预警信号,只有3秒钟,我们该怎么做?”“如果有10秒或60秒呢?”帮震逃生措施方法(地震预警)的相关补充。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主要概念】【涉及课标】●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教材分析】3.揭题板书(二)用钻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内部2.谈话:钻了12千米,用了24年。前苏联在克拉半岛钻井,从1970年到原因:(1)地球内部温度很高,钻头难以承受高温。(2)12千米,岩层3.讲述:我国自主研发的钻探机“地壳一号”能钻10千米(1万米),在(三)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面。同样的,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什么呀?这也(四)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1.谈话:这三个圈层分别有什么特点?厚度怎样?温度怎样?有哪些物质?2.提问:地球内部的结构有点像什么呀?(出示鸡蛋图)3.提问:现在人类钻探的最大深度是12千米,对比一下,钻到哪一个圈层了?连地壳还没钻透呢!(五)地球内部的运动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那这些结构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2.谈话:地球内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运动?老师这有一份资料和一些关键地幔、地核运动地震4.教师补充:(1)地幔、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4)板块移动分为碰撞、分离、交错。(板书)(4)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5)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6.汇报:(1)泡沫块是怎样运动的?(1号和2号分离,2号和3号碰撞……)(2)由此推测,地球板块会怎样运动?(3)是谁给了泡沫块力量,让它运动的?(4)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什么?(一)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或交错可是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谈话:是不是你们推测的这样呢?我们来看一看。视频《喜马拉雅山》(二)大陆漂移:板块分离播放视频《大陆漂移》,学生预测未来板块会有什么变化。础。【板书设计】地壳地幔地核运动地壳运动缓慢的板块移动(碰撞、分离、交错)【教学反思】别有什么特点?厚度怎样?温度怎样?有哪些物质?这样有利于学生一边观看,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主要概念】【涉及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火柴、冷水);风的作用模拟实验材料(深塑料盒、石子、玉米粉、玉米碎粒、吸管数根);问:地球上有哪些形态?(生回答)影响呢?对比1984年到2014年崇明岛的变化。(观察水对岩石和河岸的磨蚀作用。上游下游中游有什么不同?)2.讲解李四光与大石头的故事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象征。地质学家认为,女王头的年龄不到4000岁,请你猜4.山顶上的岩石碎屑从何而来?岩石中间的裂缝也是风的作用吗?接下来自然界里没有酒精灯怎么办?——太阳学生自主体验后发现“模拟”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研表的重重变化才最终成型的,值得学生了解。引导学生通过沙子的形成和地表的五上第四单元度度地地表雕刻师冰川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涉及课标】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雾吗?(二)提供材料,实验验证形成的吗?(小组讨论)水蒸气遇冷会形成小水珠(小冰晶)。5.播放微视频。13.为什么用温水的效果好?(太阳照射到水变成水蒸气也是热的)(三)归纳总结,延伸拓展大家都会有什么样的发现。(书本图片)1.尝试制造“雾”,把我们的实验现象记录下实验现温水筒冷水筒海门师范附属小学陆丽利【主要概念】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地【涉及课标】●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看这又是哪种自然现象呢?(出示图片,板书:霜)怎么做呢?请看大屏幕。(播放微视频)4.提问:看懂了吗?有问题吗?(温度计不拿出)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板书水蒸气遇冷凝结0摄氏度以下板书:0摄氏度以上水滴9.提问:那么,露和霜在形成过程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手拿两个吗?题材。】水气遇结0℃以下—→冰晶—→霜五上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1)烧杯中倒入半杯热水。(2)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在火焰上方约二厘米处不断晃动,均(3)加热约一分钟后用热的玻璃片盖住烧杯,观察(4)接着在玻璃片上放置冰块,观察玻璃片底部有什么变化。每隔三十秒左右实验记录单观察到的现象热玻璃片底部有冰块的玻璃片底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1)放入冰块后玻璃片的底部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2)在玻璃片上放冰块起什么作用?(3)在实验中烧杯里的水、玻璃片分别模拟了大自然中的什么?五上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4现在你能来说说看水滴是怎么旅行的吗?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吗?(书本图)15.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向更多的人介绍水滴的旅行吗?想一想,我们可以采【课标落实】【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1课时呢?产生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感官行为变化情绪变化表情变化…听到声音看见现象闻到气味尝到味道闻到酸味(环境改变)耳朵眼睛鼻子舌头8.师生交流:皮肤(感官)吹到冷风后(刺激),感觉到冷并抱着胳膊(反(一)游戏“抓尺子”(3分30秒)5.教师展示一组(4人)实验数据,并带领学生一同分析数据。(二)游戏“掐秒表”(2分30秒)四、以“朝面部丢气球”游戏,体验本能也是一种反应(4分钟)度还要快。其中一种就是眨眼。人眨眼一次所花的时间大约为0.02秒。如果有眨,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人的有些反应是难以受到大脑控制,这样的反应通常是用来保护自己,被称为本能,以此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刺激与反应这个主题。]反应[设计意图: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设计】1.个体反应速度有差异2.难以受大脑控制,用于保护自己的快速反应——本能反应18.从刺激到反应1课时师板书:刺激(听看)反应(抢:手、脚、屁股等)的作用?他们是怎么工作的?过程?判吗?比如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他们的敏感度一样吗?可以怎么研究?辨出来?师生总结:脑和脊髓都是身体的控制中心。脑负责存储和加工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