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博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1.(3分)*D(“它的原始地域文化痕迹完全消失"过于绝对,材料二中的表述是“突破自己的地域局限”“‘木叶’不断扩张自己‘使用’的空间范围,即朝着具有普遍性的诗语境界行进”,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原始地域文化痕迹会完全消失。故选D)
2.(3分)*C(材料二没有否定林庚先生谈及的“木”字的两个艺术特征。原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谈了“木”字在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表现里的两个特征,精彩至极。")
3.(3分)*C(此处的“木”是秋天的树,“落木"是指茫无边际的树上叶子,纷纷落下,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中“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观点。A、D两项的“木"是春天欣欣向荣的树木。B项的“木”是指树木的繁茂。故选C)
4.(6分)①首先阐明研究角度:从时间角度追溯“木叶"诗语生成的历程;②其次指出林庚先生对木叶解读存在的局限;③最后追溯“木叶”诗语的生成历程。(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5.(3分)*C(A.“没必要四处奔走,苦读诗书"错误。文中的“不一定”指不能确定,而不是“没必要"的意思。B.“表达对现在因园林美化而对植物造成伤害的愤慨”错误。根据原文“惋惜那些天真烂漫的梅花"发誓要将它们全部松绑,放归大地”可知,作者表达的是担忧之情,而非愤慨之情。D.“但最主要的是可以给摊主增收"错误。根据原文“如此,游人买去……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养精神,定能增价十倍”,可知“定能增价十倍"只是作者的猜测;且“最主要”一说于文无据。故选C)
6.(3分)*A(“表现作者对园林工人工作疏忽的批评。"错误)
7.(4分)答:①见物思情,由物及理,身边的一草一木,可以启示我们一些道理;②庭院里的桃子,让作者体会到原来世界上的事物,自然最好,本真最好;③干部大院的荆条,让作者体悟到身出瘠贫而益增其坚,入富贵而不改其韧,既可亲可近,又可如鞭威严自重,布衣之身可执公卿之责;④小摊上的实心竹,让作者体悟到既要虚心做人,又要实心做事。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8.(6分)①修辞角度:使用了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荆条的普通、卑微,生命力强,挺拔有力,仪态万方的特点。②表现手法角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既写了眼前的荆条之态,又通过回忆儿时生活和联想负荆请罪中荆条的象征意义,由物及理,作者的认识逐步深入,深化了主题。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角度: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夹叙夹议),通过议论,升华了文章主旨,使文章内容充实,又充满思想的魅力,促人思考,引人深省。④引用的古诗文增加文采,增强了表现力,使文章意蕴丰富,耐人寻味。⑤托物言志,见物思情,由物及理,身边的一草一木(桃树、荆条、实心竹),可以启示我们一些世界和人生的道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9.(3分)*BCE(“老不遇时”与“大丈夫"构成主谓句,应在B处断开。“委之于命”句意完整,应在C处断开。“知先生"与“用之”是递进关系,主语是“君";“不可再辞”的主语是“先生”,应在E处断开)
10.(3分)*D(A.“敢以烦执事”中的“烦"是“麻烦”的意思,二者意义相同,解说正确。B.“我从去年辞帝京"中的“辞”是“告别,离开"的意思,二者意义不同,解说正确。C.“彼竭我盈”中的“竭"是“穷尽”的意思,二者意义相同,解说正确。D.“博闻强记"中的“强”是“强大"的意思,二者意义不同,解说错误。故选D)
11.(3分)*C(“半推半就,假意推辞”概述有误。从材料二看,烛之武一开始的推辞隐含着对郑伯没有在早年间重用自己的不满,并无“半推半就,假意推辞"之态。故选C)
12(8分)
(4分)(1)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评分参考:大意2分。鄙:把……作为边邑。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4分)(2)郑伯于是召烛之武进入朝堂,看见他胡须和眉毛都白了。
(评分参考:大意2分。遂:就,于是。须眉:胡须和眉毛)
13.(3分)①郑伯召见烛之武,烦劳他去劝说秦军退兵;②烛之武推辞,认为自己年轻时未得到重用,年纪大了更无能为力;③郑伯向其道歉,并请求其出使秦师为国效力。
(评分参考:1点2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让我)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秦伯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
材料二:
佚之狐说:“主公要是给他加官进爵,派他去劝说(秦公),就不怕秦公不听从了。"郑伯于是召烛之武进入朝堂,看他胡须和眉毛都白了,弯腰驼背,步履蹒跚。左右侍奉的人没有不笑的。烛之武下拜,上奏说:“主公召老臣有什么事情?”郑伯说:“佚之狐说您非常善辩,我想烦劳您劝说秦军退兵,我将和您共同治理国家。"烛之武拜了两拜推辞说:“我才疏学浅,年轻的时候,尚且不能建立微末的功业,何况现在我已年老,体力已经耗尽,说句话都发喘,怎么能够冒犯君主的威严前去进言,触动诸侯国君的耳朵呢”郑伯说:“您侍奉了郑国三代国君,老了也没有得到重用,这是我的过错。现在封您为亚卿,请您勉强替我走一趟。"佚之狐在旁边劝说:“大丈夫到老也没遇上好时机,这是命运使然。现在国君赏识您并且要重用您,先生不可再推辞。”烛之武于是接受使命出城(劝说秦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C(C项,张词下阕写作者做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做客人,主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以招待天地万物,因此该句表现的是豪迈的气概)
15.(6分)①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啸"表现了自己冰雪般的高贵品格,表达了对奸佞的不屑;②孟诗用“端居耻圣明”“徒有羡鱼情"更多地表达了自己正当年富力强,希望得到引荐,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的愿望,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评分参考:每点3分,答对2点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6(12分)(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4)春服既成咏而归(5)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评分参考:每空1分,错、漏、增,均不得分。共1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7.(3分)*D(文中加点的“就是”表示强调肯定某种性质和状态。A项,表示确定范围,排除其他。B项,强调动作迅速果断。C项,表示坚决,不可更改。D项,强调肯定某种性质和状态)
18.(3分)①司空见惯②心烦意乱③循序渐进
(评分参考:每空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第①空,填能够突出早起这类行为较为平常的修饰词,故可填“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等;第②空,无数次响起的闹钟影响了人的心情,会让人觉得烦躁,故可填“心烦意乱";第③空,此处强调这个方法可以逐渐锻炼早起,故可填“循序渐进”“循次而进"等)
19.(3分)早起不仅能让你时间充裕,还能让你的生活节奏张弛有度,让你心情愉快。
(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两句话主语都是“早起”,所以要把关联词“不仅"调到“早起”的后面;二是“时间饱满"搭配不当,应改为“时间充裕”或“时间充足"。评分参考:改对一处得2分,改对两处得3分。共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0.(3分)*D(文中的“必修课”原指必须修习的课程,这里表示特殊含义,指必须要做的事情。A项,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强调;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特殊含义。选D)
21.(6分)示例:生命里的一切辉煌;(3分)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3分)(评分参考:每空3分,答对2空得6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2.(60分)【参考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博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木”,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谈了“木"字在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表现里的两个特征,精彩至极。受其启发,这里从“时间”的角度,追溯“木叶"诗语生成的历史进程,这种追溯是期待建构一种新的富于自觉的“时间”意识的作品阅读和解释方式。
林庚先生对“木叶"的解读存在局限。“木叶”诗语的起点是楚辞《九歌·湘夫人》。由于时间的距离,“主体"的审美,对于过去时间里的作品来说,必然会产生某种“误读”,即把属于自己时代的审美感觉加于其上。一般来说,作品与读者的时间间隔越长,被误读的成分就越大,尤其是当“后来者"直接以“后来”积累而成的艺术眼光去阐释最初的艺术形成方式、特征时。也因此,我们说:林庚先生的艺术解读,其中难免有某种“后来"的“误加”。
而就解读的具体方法来说,林庚先生的艺术审美解释是专就诗句里的一个词语展开,这种方法是来自传统的“摘句"。“摘句”的方法最典型地反映出中国传统审美鉴赏的“自由"个性,即无视“时间”存在,以“我"为中心地随意任性评点。但是,“摘句”方法的“自由化"会令解释本身陷入某种“时间混乱”,解释的空间也相对狭窄。
现在我们来考察“木叶"的生成历程。
《九歌》原是古代神话传说里的民间歌曲,其主要作用是用于祭祀。屈原《九歌》即是在此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九歌》里,《湘夫人》篇是祭湘水女神的歌。此祭歌的首段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和祭歌后面陆续出现的各种景物在性质上是完全一样的,即都弥漫着浓郁的巫术和神话色彩。
在“木叶”诗语诞生的起点上,它只是一首祭歌里的普通词语,一个巫性世界里的特殊景物。如果“木叶"要从普通的状态生成为情感内涵更为丰富的诗歌语象,显然需要“时间”。一般地说,在“时间"的过程里,一个具有稳定性的诗语之形成,必定会遭遇许多偶然因素。在经历了若干次的偶然之后,某一个诗语得以必然地诞生。对于“木叶”来说,它的偶然存在,首先表现为:它只是一个具有特定地域性,与楚地巫文化有关的物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个明确的地域指向性意味着“木叶”只有突破自己的地域局限,在更为广大的空间里被“使用”,才能令自己从个别性词语逐渐提升为普遍性的诗语。如:楚公子为质于秦,作《王子思归歌》:“洞庭兮木秋,涔阳兮草衰。去千乘之家国,作咸阳之布衣。”南北朝江淹《秋至怀归》:“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从以上诗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历史的改变,“木叶”不断扩张自己“使用"的空间范围,即朝着具有普遍性的诗语境界行进。
(摘编自陈向春《时间的解读:说“木叶”诗语的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庚认为“木"有暗示的颜色性,“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是透些微黄的叶子。
B.林庚对“木叶”的解读是以后来者的艺术眼光去阐释的,其中难免有某种“误读"。
C.林庚使用传统的“摘句”法对“木叶"进行鉴赏,忽略了“木叶”诗语发展中“时间"的存在。
D.“木叶”突破地域局限,在更为广大的空间里被“使用”,意味着它的原始地域文化痕迹完全消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叶”的字面解释是“树叶”,但作者提出为什么诗人们很少用“树叶”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的疑问。
B.林庚认为“寒风扫高木"中“木”比“树"更显单纯,这种“摘句”法反映出中国传统审美鉴赏的“自由"个性。
C.对于林庚《说“木叶”》中所谈及的“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材料二否定了林庚谈及的“木”字的两个艺术特征。
D.材料一认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境遇。材料二认为它只是祭歌里的普通词语。
3.下列诗文,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中“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三木小记
梁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物人相通,世界是一个有机体。所以才会见物思情,由物及理;才有艺术,才有哲学。其实,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只要稍微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它就会对你微笑,开示出一点什么道理。
在院里遇见一株桃树
本来,这院里的树都是为美化环境而栽的,有很多碧桃,只为看花,不为结果。但今天从楼下路过时竟发现了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我怀疑是园林人进货时混进了一株真身。它像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逃脱了平时果园里整形、压枝之类的管束,身心舒畅,红果满枝头。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惋惜那些天真烂漫的梅花,被扭曲绑扎成奇形怪状的盆,大哭三日,发誓要将它们全部松绑,放归大地,正是此意。
昨夜风雨,桃子落了一地,我随便捡起一颗便是蜜汁横流,尝了一口,一下勾起小时候的山野记忆。七分甜,二分酸,还有一分难言。因为平常吃的桃子都是商店里买来的,多是反季节的温室大桃,就算是应季的桃子,未熟时就摘了下来,留出了运输的时间,等到了你的嘴里,已不是原来的味道。而眼前的这一树桃,既不是供人赏花的碧桃,也不是作为商品培养的肥桃。它回归自然,吸取泥土之香,承受日月之华,酿造出了一颗颗真桃、原桃。正当那些桃液饱满,薄薄的皮都快要被撑破时,恰好来了一个幸运的我,看到了它们。
原来世界上的事物,千好万好,自然最好;千变万化,美在一刹。最甜的瓜在地头,最好吃的桃在树下,蓦然回首忽相遇。
抬头看见一丛荆条
这是一个干部大院。我每天散步时要经过一个小坡。坡顶上长满了樱花、牡丹,都是些富贵之木。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坡顶上还有一丛荆条树。它黄褐色的枝干钻出地面,紧紧地吸抓在坡塄上。叶扁而薄,花小而碎,跻身在这些荣花之间显得很不协调。让我吃惊的是它的枝条。按常规应该只有筷子或者手指般粗细,它却有一握之粗,十分强壮。大概是它特别能吃苦的山野基因突然遇到了水饱肥足的条件,便发育得格外硕壮。
荆条是一种最普通的野生灌木。八岁以前,我生长在农村,放学后的一项任务就是上山割荆条。背回家后连枝带叶弯成手臂粗、半尺长的“荆条把”,晒干备用。它枝细叶干,木坚而韧,是引火的好材料。放入炉膛里再加上几铲子煤,投进一根火柴,拉几下风箱,就火苗狂舞,呼呼有声。这时,袅袅炊烟起,饭菜满院香,是农家最享受的时刻。当然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就是充当乡村教师手中的教鞭。它挺直细长,无论是敲着黑板认字还是敲哪个顽皮学生的课桌,都很应手。这都因了它柔韧、刚劲、能伸能屈的个性。
后来,在书里读到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对荆条又有了新的认识。廉颇恃功自傲,与蔺相如争名斗气。而相如则以国事为重,处处屈身相让。一日,廉颇突然觉悟,便背着一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相如连忙将廉颇扶起,宽容大度地唱了一出将相和。荆条虽没有抽在廉颇的背上,却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痕。从此,“负荆请罪"成了谦诚自责、光明磊落的象征。
我每天还是照旧走过这个斜坡去散步,但是自从发现了头顶上方的这丛荆条,每过其下,会仰头向它行一个注目礼,有时还要发一会儿呆。它劲枝挺立,紫花低垂,静静立于华木之中,不以出身山野而自卑,却因曾登临庙堂而益刚,昂首坡上,威仪四方。
我独爱这荆条出瘠贫而益增其坚,入富贵而不改其韧,梁条绕指可亲可近,长干如鞭,威严自重。它来自山野,以布衣之身而执公卿之责;它植根青史,铜干铁枝尽显纯朴绵长的古风。
小摊上的实心竹
一日逛街,见竹一节,拇指粗细,三寸之长,拈之沉沉,并不空心。问之为何物,曰“实心竹”,不觉大奇。向来说竹,“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有竹之初本来也是实心,在山间与它木竞争,拔身比高,为节省体量,减少自重,渐成空心。为保结实,便每隔尺许生一竹节,遂进化成现在这个模样。竹虽进化,但它不忘初心,留下了少许原始的实心之竹,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随着旅游商品的开发,它逐渐显身于世。竹本有许多可爱之处,现又加一实心之奇,不由人不动心。
现在摊上卖的实心竹是供人把玩的,但我觉得这节实心竹远比珠宝古玩更珍贵。你想,它为史前的孑遗之物,体积虽小却珍如恐龙。这三寸之物凝聚了一个物种的进化史,包含了竹子的前世今生。我取一根在手,润滑清凉,古意悠远,初心依旧,于是买了几支。我和摊主说,他现在卖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虚实两性,于其身刻两行字:
虚心待人人人归,
实心做事事事成。
如此,游人买去,无论做纪念品还是赠人等,皆合口味。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养精神,定能增价十倍。摊主听了,喜不自禁。
我说:“待明年再来,买你的有字之竹。”(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到,“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意思是只要留心身边的事物就会有人生的收获,没必要四处奔走,苦读诗书。
B.在写院里的那株桃树时,作者通过写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的看法,来表达对现在因园林美化而对植物造成伤害的愤慨。
C.干部大院里的荆条,让作者想起儿时上山割荆条的经历,以及荆条的特殊用途,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体现了荆条的个性。
D.介绍小摊上的实心竹部分,作者让摊主在实心竹上刻字,既符合竹子虚实两性的特点,又契合“我”的审美意趣,但最主要的是可以给摊主增收。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写院里桃树的时候,将院里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比作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表现作者对园林工人工作疏忽的批评。
B.文章引用“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的诗句,意在表明竹子还没有破土而出,就已经有气节了,及至长大后伸展到高处,也无心夸耀。
C.本文语言畅达自然,典雅凝练,在文字背后随处可见作者智慧的哲思与感悟。
D.本文先后写了院里的桃树、干部大院的荆条和小摊上的实心竹,看似随意散漫,实则突出主题,凸显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7.梁衡曾表示大自然给人的赐予有两种:一是物质,二是精神。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写景状物中融入了哪些人生思考与感悟(4分)
8.请结合“抬头看见一丛荆条”部分的相关内容,赏析该部分语言句子的表达技巧。(6分)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之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之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之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壮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之武乃受命而出。
(节选自《东周列国志》)
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大丈夫老A不遇时B委之于命C今君知D先生而用之E先生不可F再辞。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烦,指烦劳、麻烦,与“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烦"意义相同。
B.辞,指推辞,与“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中的“辞"意义不同。
C.竭,指穷尽,与“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中的“竭"意义相同。
D.强,指勉强,与成语“博闻强记”中的“强"意义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夜缒而出,既暗示了在秦、晋的包围下,郑国当时形势危急,人们不敢开城门出去,又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B.烛之武在劝说秦穆公时,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言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先是半推半就,假意推辞,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等打动,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好机会。
D.烛之武有机会得到重用与佚之狐的举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能够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与信任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分)
(2)郑伯遂召烛之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4分)
13.《东周列国志》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4~15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②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作者因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②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
14.下列对上述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词上阕巧用数量词“三万顷”“一叶"等展现了洞庭湖之大和一己之小,既写物境也写心境。
B.孟诗前四句写景气势宏大,描写洞庭湖的雄伟壮阔景象,也表现了诗人此时爽朗开阔的胸襟。
C.张词下阕用想象的手法写自己泛舟于洞庭湖之上“豪饮”西江水,抒发内心的愁闷。
D.孟诗中“舟楫"这个典故使用得体。“端居耻圣明”,言不甘闲居,借此向张丞相表白心事。
15.张词和孟诗都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李煜《虞美人》中“___,___"两句,写词人遥想故都,不由生发出物是人非的哀叹,表现了他的亡国之痛。
(2)古诗词中的“东风”一般指春风,这在古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
“___,___"等。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邶风·静女》)
(4)莫春者,____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__________________。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岳阳楼》·杜甫)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9小题。
早起,有时能让我们比别人多出“半天的精彩”。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多时候是由早起这类①的行为不断叠加产生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早晨闹钟响了无数次,一次又一次关掉,不想起床,弄得②;起床后,匆匆忙忙出门,一整天焦头烂额。很多优秀的人并非天赋异禀,而是更懂得如何管理和利用时间。人们常说:“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翼型浮袋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汽车销售与购销合同
- 酒具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供应链管理合同:供应链公司与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议
- 2024年度文化旅游产业投资与运营合同
- 运动负重用沙袋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旅游服务合同(景点)
- 芳香精油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品牌授权使用合同(含区域独家授权和违约责任)
- 2024年度住宅小区车位租赁合同范本
- 商务旅行合同
- 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领导方式
- 数学学习的跨学科融合
- 铁路运输组织-铁路运输安全
- 医院分级诊疗方案范本
- 《政务处分法》VS《纪律处分条例》讲稿
- 戏曲身段课程标准
- 事故隐患排查与整改的程序和方法
- 成人住院患者营养不良评定-根据GLIM标准制定
- 数字媒体艺术职业生涯规划书
- 2021年高考真题-英语(新课标I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