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2信息类文本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2信息类文本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2信息类文本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2信息类文本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2信息类文本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2信息类文本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含答案)

专题02:信息类文本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版)

一、考点解读

筛选信息,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那些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那些缺乏关联性或无关紧要的内容。

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和要求,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即整理、综合、转换的过程。

二、解题要领

细读每个选项内容后,接着从全方位对原文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对。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大部分选项信息跨度大、综合性强,表述语句比较长,与选项内容相关的信息往往分散在多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不同位置。可以运用“切片比对分析法"来解答此题。即将选项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段,逐一与分散在原文各处的相应词语、句子所在区域信息作比对,最后判断二者的说法是否吻合。

三、知识储备

(一)统观结构意识

首先整体浏览文本,把握中心话题;然后圈画关键词句,概括材料大意;最后依据中心话题,整理出阐释中心话题的角度。力求读懂文本,关注论述类文本的核心概念、关键语句、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或实用类文本的事实报道或科普知识。其中材料的标题和出处有助于把握文本的中心话题甚至是作者的立场态度。

(二)明辨八大陷阱

命题人所设置的一个“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或“不正确的一项")中,错误信息往往是一个点或者某种关系,并非处处有错。这个错点就是命题人在转述原文意思时使用一些“手段”故意曲解的信息片段。常用的六种“手段"与常见的八种设误类型以及辨析方法如下:

(1)常用设误手段

设误手段删漏改凑变造

具体阐释删除原文的定语、状语、补语成分,从而改变原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造成断章取义。改换词语(名词、代词、副词、关联词等),导致曲解文意。随意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错位组合,使原意被扭曲。改变句子顺序或句间关系,使逻辑关系与原文不一致或不合事理。臆造出原文没有的结果、结论或事实,混淆是非。

(2)常见设误类型与辨析方法

设误类型错点设置辨析方法

偷换概念命题人在解释或使用某一概念时,故意换成另一个概念。关注选项中的概念在内涵、外延上同原文是否相符,有无遗漏或偷换。

无中生有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信息。逐句比对,辨明原文有无此说法,或者原文中有无此说法的充分依据。

张冠李戴选项把甲的观点、发现、成就等说成是乙的观点、发现、成就等。注意原文该信息的位置,梳理该信息所涉及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

以偏概全用部分代替整体,用个别代替一般,用特殊代替普遍。字斟句酌,揣摩修饰、限制词语,关注原文中的陈述对象和范围用词。

混淆时态命题人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是既成事实。主要包括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注意比对表时态类词语与表揣测类副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可能、也许、大概等。

因果混乱选项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回归原文,核对条件、原因、现象和推论、结果、规律之间的对应关系。

混淆是非选项将文中的肯定性观点予以否定,或将文中的否定性观点予以肯定。明辨原文阐述的肯定性或否定性观点,不可似是而非。

曲解文意命题人故意遗漏原文的关键词语或更改部分观点,或利用多义词误导,或断章取义,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的观点。认真研读原文,正确解读文意,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的关系。

专项训练:

一、(2024·浙江宁波·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宇宙中的碳自诞生之始就具有“建筑师”潜力,奠定了地球生命总建筑师的角色基础,碳的流动紧密结合了生物演化与居于引导地位的地球物理力量。生命总是驱动着地质发展,也为地质发展所驱策,碳在生物之中的流动,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缠绕在一起,短期碳循环可以从几分之一秒延续到数十年、数百年,而长期碳循环则涵盖岩石圈和板块运动的领域,包含风化与沉积,能够延续数千万年。大气中的碳含量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都是相互配合的,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但工业时代之后就不再是这样了,人类工业活动对气候秩序的改变,比板块运动和岩石风化速度要快得多。人类做出的每样东西,大部分不是由碳组成,就是以碳的火焰打造而成。工业活动逆转了光合作用,把氧气和硬质碳变回二氧化碳,人为影响抹消了生物与地质时间尺度的界限。在短暂的时间里,人类从一种有影响力的物种变成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最有力的推手,我们影响这个星球的程度,不论在范围还是强度上都是很独特的,除了陨石撞击以外,应该只有人类能够将地质速度提升到这么快,而工业成为影响生物与地质之间交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②人类知识转变为发明随后获得经济价值的模式,是通过基础科学激发科技创新的模式,资源、知识和工具滋生出更多的资源、知识和工具,以难以量化的方式改变了地球表面和大气。由于碳累积值动辄以百万年为尺度,因此长期的碳循环总是容易被忽视,进而让长期碳循环加速到进入短期循环的路线。随着人类火焰蔓延和经济之手的挑拨,在工业蜡烛越来越大的时代,我们自认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比大部分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但是,自然界没有所谓的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才智的成就促使科技跃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正在反噬人类自身,逐渐走向自毁之路,新一轮的碳反思正在发生。

③在碳科学上的无知常常阻碍人们在遏制气候变化上所做的努力,而学术上的分裂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地球气候并不是自行稳定的系统,总是捉摸不定的,就算没有突然的打击,即便轻推几下也会有强烈的非线性变化,甚至进入混乱时期,在人为辐射效应、火山压力来源以及太阳能改变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的生存难度大大增加。如果国际气候协议的约束成功,《京都议定书》会让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处于1990年的水准,但事实是,之后的排放量已经提升了35%。也能逆转城市负面形象。

④全球变暖造成的变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地球气温比前工业时期上升了二摄氏度,科学帮助我们对这个星球发的高烧做出了诊断,而科学也是减缓气温加速上升的唯一希望。科学技术将非自然选择强加给生物,不断涌入大气的碳将给后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我们足够快地开始行动,就能减缓我们对碳循环的冲击,而不必牺牲工业化火焰,行之有效的方案能够把文明转换到另一个不会让地球枯萎的能量系统上。

(节选自《读书》2023年第12期《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

材料二

①长期以来,工业文明发展依靠化石能源,造成了环境、气候恶劣等阻碍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难题,全球聚焦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等目标,共同致力于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以有效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中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大国,也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碳排放量,努力构建一个节能低碳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中国不仅于2016年签署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而且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目标: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②为贯彻落实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电能的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支撑了其在中国碳减排过程中代替其他能源的关键地位。电能的经济效率能达到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27倍,即1吨标准煤当量电力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与3.2吨标准煤当量的石油、17.27吨标准煤当量的煤炭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同。因此,中国从2013年陆续出台并落实电能替代政策,在各领域开展电能替代工程,提升电能替代技术,以期改变能源结构,促使能源发展方向的转变。电能替代虽然在能源清洁化转型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在其经济性与能源供给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电能替代可以给社会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但因其成本高、发展环境要求高,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才能推动实施;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技术水平的革新将使得全社会电气化水平迅速增长,电能利用设备在生产生活领域相继大规模普及,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全国的电能替代程度,同时也使得全社会用电量将显著增加,对电源供给侧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在电能替代大规模普及的未来,如何协调电力与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最终在保证能源系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节选自《生态经济》2022年第38卷)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是地球生命的总建筑师,它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纠缠在一起,在生物中流动。

B.自然界其实没有所谓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的持续性也不比大多数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

C.《京都议定书》虽然已经签署,但没有发挥相应的约束作用,之后全球碳排放仍然大幅升高。

D.电能具有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且经济效率高,在我国碳减排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首要地位”错误。由原文“电能的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支撑了其在中国碳减排过程中代替其他能源的关键地位"可知,电能在我国碳减排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

故选D。

二、(2024·四川雅安·三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一种以伦理为基点和中心的伦理型政治哲学,其伦理原则与政治原则是相融相通的。伦理型政治即王道政治,其特点是任德不任力,依仁不依霸,强调以德服人,以仁、礼治天下。这种伦理本位的政治思想产生于人类主体意识和民本观念的觉醒。中国从夏、殷到周,人的思想意识从尊天、尊神逐步发展到尊人,治国理念也从重刑罚、轻仁德逐步向轻刑罚、重仁德发展。如《礼记·表记》所指出的,“夏道尊命”,教人敬畏天命;“殷人尊神”,教人尊崇神灵而相对轻视礼乐;“周道尊礼尚施”,教人以礼,导人以德。周代社会文明已具有了较强的人文理性精神,仁德意识明显提高,统治者尤为重视以德治国。

最早系统地将伦理与政治融为一体的是孔子。孔子深入总结夏、殷、周三代的治国思想和经验,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论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只要施行德政,就自然可以远者来近者亲,受到全天下的拥护。孔子还将施政的过程与统治者的德行修养完全结合起来。其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孔子看来,统治者的个人德性在为政中是至关重要的,统治者只有具备了仁德,贯彻忠怒之道,才有资格为政,才会受到民众的诚心拥戴。

到了孟子,则为仁政找到了自然善的人性依据,从人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情感入手,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内化为人心的自觉选择。孟子明确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认为人天然性善,生而即有“恻隐"等四端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而能否真正贯彻仁政就是国家政权存亡兴衰的根本,因此,《孟子》有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儒家发展到战国后期的荀子,关于天下统一与秩序重建的思路则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荀子援法入礼,强调“隆礼至法则国有常”“治之经,礼与刑”,主张治国之道在于礼法并用,以礼为“治之始”,法为“治之端”,兼采儒法两家。荀子思想的现实主义品格决定了他对先秦儒家思孟一派强调人之善性发掘的理想化思路的扬弃。他基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认识而融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基于儒家伦理至上的德性主义精神传统而坚持礼乐的象征意味及其对社会的垂范警示意义,以及理性的自我调节对人类行为的控制能力,并以之消解律法制约对人的情感与道德的漠视。因此,儒家的伦理型政治思想到了荀子这里,可以说是作了一个博采众家之长的总结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及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体说来,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衍化流变,但人(民)本主义、实用理性、政德与私德的统一仍是它一以贯之的理论特征。

(摘编自《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衍变与特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以伦理为本位,其产生离不开人类主体意识和民本观念的觉醒。

B.先秦时期社会的人文理性精神很强,各诸侯国统治者都具有仁德意识,重视以德治国。

C.孟子主张从人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情感入手,将儒家伦理政治内化为人心的自觉选择。

D.孔子、孟子和荀子都强调仁德在君王为政方面的作用,他们认为政德与私德是统一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原文“周代社会文明已具有了较强的人文理性精神,仁德意识明显提高,统治者尤为重视以德治国。"选项“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都具有仁德意识"扩大范围。

故选B。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3分)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懦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般、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懦雅、懦吏、懦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宇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蹼,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懦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固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子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懦、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懦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客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懦、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札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懦、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懦、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辨析文中相关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

C.“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故选A。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3分)

材料一:

“物勒工名"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物勒工名"不仅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

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考工记》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物勒工名”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诗经》中即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说法。“物勒工名”制度之下,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工匠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高,如在制作车辆时,车轮达到的技术要求明确而细致,车轮圆不圆,辐与牙相交处是不是直角,上下车辐是否成一条直线,两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在追求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工匠们逐渐形成了精益求精的意识。

“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对其产生的精神影响是很大的,在这种要求和压力之下,工匠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质量负责,认真劳作,兢兢业业,久而久之就内化为“敬业专一”的意识和实践。《礼记·月令》有云,“物勒工名,以考其诚”,这里的“诚”就是敬业专一的体现,其要求是“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指出优质的产品应当是“精良的”,而不是“奇异的”,而精良的产品必须通过敬业专一的“功致"生产出来。

诚信精神在“物勒工名”制度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物勒工名"制度下,每一件产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和处理也十分严格。《秦律·杂抄》规定:“禀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吏赀二甲,法废。”也就是说,士兵在使用武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质量问题,武器的制造者将被罚款,甚至被追责。“物勒工名"制度让“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彰显了对消费者的诚信。

(摘编自庄华峰《“物勒工名"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

材料二:

2016年11月19日,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内的测产验收专家组来到广东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1500公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经过现场收割、称重和测算,袁隆平主持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晚稻实割亩产705.68公斤(干谷),加上早稻的亩产832.1公斤,最终年亩产量达到1537.78公斤(折合3075.56斤),再次刷新了水稻亩产的世界纪录。该项目华南双季稻两季产量相当于以前的三季。

彼时,袁老已经86岁,业已功成名就,但他依然耕耘奋战在科研一线,在求新求变的创新路上忙碌着,创造着。有关部门通报,当时,他正探索种植“海水稻”,计划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若能研制成功,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及几千万亩的滩涂有望成为新的“良田"。袁老还期待实现“90岁前拿下17吨(每公顷)”的目标,“到100岁还想在田里"。

他的这种为了人类粮食安全甘于寂寞、敢于奉献的求索精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网络巨变时代,对于我们所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无疑是一堂生动的“励志课"。

(摘编自张东阳《创新当如袁隆平》)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一部署凝聚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

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在于对本职工作的执着、专注与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付出。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使命呼唤,当前我们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先进生产力,以“质"的提升带动“量”的提高,其中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终究是由人来完成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大国工匠,不仅是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石,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

培树工匠精神首先要转变社会价值观念。针对当前社会浮躁化、逐利化的思想,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树立工匠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文化,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

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术工人短缺是目前我国各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劳动力供给不足,工匠型人才更是缺乏。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职业教育欠发达,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加快发展与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培养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还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组织选派优秀骨干参加培训、对外交流,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健全激励保障制度,对各行业涌现的技术创新人才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提高薪酬待遇,引导广大劳动者精益求精钻研技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美好人生。

(摘编自杨安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建言〉》)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在其要求和压力之下,工匠逐渐内化为敬业专一的意识和实践。

B.“物勒工名”制度下,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和严格处理,“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诚信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C.在网络巨变时代,袁隆平为了人类粮食安全甘于寂寞、敢于奉献的求索精神和坚强意志,给追求大国工匠精神的我们以启示。

D.新时代呼唤弘扬工匠精神,我们只要推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就能形成先进生产力,用“质”的提升带动“量"的提高。

【参考答案】1.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D.“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是“当前我们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先进生产力,以‘质’的提升带动‘量’的提高”,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材料一的核心观点讲“物勒工名”制度的内涵及对传承工匠精神的作用。

D.介绍春秋时各国制造产品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并不涉及材料一的核心“物勒工名"制度。

故选D。

五、(2024·陕西西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把这两者推向极端,就成为美学中的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学对美的主张,基本上属于绝对论,如孔子对“韶乐”的评价就是“尽善尽美"。而道家则是相对论者,如老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是可以转换的,没有丑,即无所谓美,所以只知美之谓美,也就无所谓美了;如果一味地追求美,超过了美的界限,美就可能转化为丑。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合乎辩证法的。这些思想对于建立朴素的、辩证的美学观很有意义。根据这些思想,进一步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思想。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大力攻击文章礼乐有失性命之情,并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为相对主义。如在《知北游》中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乎天地之谓也”。他把美与无为密切结合起来,以此得出天地之美与万物之理,发展了道家归真返璞的思想。在庄子看来,人只有达到听其自然,超乎一切利害得失,才能排除一切痛苦,实现超脱,以达到无我之境,才能“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这些思想,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他从另一方面,把老子的相对论发展为相对主义,如在《齐物论》中提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在《至乐》篇中也讲到同样的事实,指出:“《成池》《九韶》之美,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在这里阐发了他的美的相对性的观点,而且把相对性引向相对主义。美具有相对性是对的,但引向极端而成为相对主义则是错误的。毛嫱、丽姬之美,是客观存在,《成池》《九韶》之美,也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共识。庄子以相对主义否认美的绝对性,把一个正确的原则引向错误的道路;而且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从根本上否认了审美是人所独有的,这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

当然,同属一个景物,反映在不同境遇不同心态人的身上,可能有不同的体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记述“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引起人们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而这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又都与个人的主观遭遇有关。假如不是“迁客骚人”的话,即是遇上前一种景象,也不一定会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感;相反,如果自身是“迁客骚人”,即使遇到后一种景象,也很难产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情感。由此可见,景物是客观的存在,而感受则是主观的体验,美感是具有相对性的。范仲淹最后的结论是“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主客观的影响,能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确处理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提高主观认识,辩证地处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所以客观事物的美与丑,反映在情感上的苦与乐,都存在有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复杂关系。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作家,应当站在社会进步的立场上,捕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给以艺术加工,使其典型化,理想化,用以教育群众,鼓舞人们前进,推动社会发展。

(摘选自黄济《教育哲学通论》)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对美的认识不如道家客观合理。

B.因为庄子发展了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所以他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C.庄子相对主义错在否认美的相对性,而且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否认审美是人所独有的。

D.迁客骚人面对“淫雨霏霏"春和景明”景象都可能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比较不当。老子的美学主张比儒家客观,不等于道家比儒家客观。

B.因果分析不当。原文第三段论述庄子美学思想先分说三点,然后总说,B项前半句是第一点,后半句是总说,是部分原因与总结果的组合。

C.“否认美的相对性”错误。原文“庄子以相对主义否认美的绝对性"可知否定的是美的绝对性。而且“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否认审美是人所独有的”不属于相对主义的错误。

故选D。

六、(2024·浙江温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盲盒的热卖到卡游的火爆,都似乎表明年轻消费者热衷于为“情绪"买单,这种购买热情也释放出千亿赛道的市场潜力,带动“拒绝emo”(拒绝情绪消极)、“逢考必过"等商品的热销。这些产品的特性在于引发快乐及其它正面情感。《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显示,18岁至34岁的青年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面对工作、学业等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年轻人开始寻找解压方式,甚至花钱为“疗愈”买单。

近年来,人们把能满足情绪和情感需要的消费行为,通俗地归为“情绪消费"。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已经开始通过购物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需要。时代变迁,商业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情绪消费的演变。随着19世纪大众媒体的兴起,广告开始利用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使用温馨、浪漫等情感手段来推销产品。进入20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商家开始利用心理学原理来设计产品和制定营销策略。他们发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于是开始利用积极的情感化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以“悦己”为目的满足情绪需求的消费越来越重要。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仅关注商品的功能和价格,还会考虑商品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情绪商品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动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去年夏天,“多巴胺"穿搭以高饱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