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财务影响分析研究 财务会计学专业_第1页
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财务影响分析研究 财务会计学专业_第2页
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财务影响分析研究 财务会计学专业_第3页
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财务影响分析研究 财务会计学专业_第4页
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财务影响分析研究 财务会计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一些顶尖投资银行随之土崩瓦解,东欧、南美的多个国家甚至濒临破产的边缘,各国的金融体系和银行业安全性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与挑战。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以及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之下,各国实体经济发展也受到拖累,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我们不仅仅要应对在美直接投资的损失,更要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银行安全性是好的,但是危机也使我国各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或者安全性威胁。因此,研究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此次金融危机教训,进一步防范我国银行业风险、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金融危机银行业次贷危机ABSTRACTSinceSeptember2008,theusfinancialstormsweptacrosstheworld,theworld'stopinvestmentbankthensomecrumble,easternEurope,SouthAmericancountriesevenonthevergeofbankruptcy,thecountriesofthefinancialsystemandthebankingindustryisfacingahugesecuritythreatsandchallenges.ThefinancialcrisisintheUnitedStatestoadeeperlevelandglobalevolutiontothebackground,countriesentityeconomydevelopmentisdrag,leadingtotheglobalrecession.Bytheinfluenceofthefinancialcrisis,theChineseeconomyisalsofacesunprecedentedtrial,weshouldnotonlyreplytothedirectinvestmentlossesintheUnitedStates,andmoreresponsetoU.S.financialcrisisledtotheAmericanandtheworldeconomicdepressiontoChinatheinfluenceoftherealeconomy.Althoughgenerallyspeaking,ourbanksecurityisgood,butthecrisisisinourcountrycommercialBanksdirectlyorindirectlytodifferentdegreeoflosssufferedorsecuritythreat.Therefore,thestudyonthefinancialcrisistheinfluenceofChina'sbankingindustry,andanalyzesthefinancialcrisistaught,furtherpreventioninChina'sbankingindustryrisk,tostrengtheninternalriskcontrol,positivefinancialinnovationhasthe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KEYWORDS:Financialcrisis;Banks;Subprimemortgagecrisis目录第一章绪论 51.1选题背景及意义 51.1.1背景 51.1.2意义 51.2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 51.2.1直接原因 51.2.2深层次原因 61.3国内外研究现状 61.3.1国外研究现状 61.3.2国内研究现状 7第二章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分析 42.1中国银行业取得的成就 42.2中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42.2.1盈利模式单一 52.2.2风险管理不完善 52.2.3人员素质不高、设施设备落后 6第三章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43.1直接影响 43.1.1海外投资损失 43.1.2不良资产增加 43.1.3贷款风险增加 43.2间接影响 53.2.1对银行资产负债的约束力加强 53.2.2政策调整影响银行利润 53.2.3金融监管加强产生限制效应 5第四章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44.1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加强产权制度改革 44.1.1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 54.1.2加强产权制度改革 54.1.3加强对银行业监管力度 54.1.4加强和改进风险管理能力 64.1.5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74.1.6引入高端人才和管理体系 7结语 8参考文献 9绪论1.1选题背景及意义1.1.1背景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形成。同年7~8月,大批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机构爆出严重亏损纷纷破产,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次贷危机的延续而直接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开始是在2008年9月间发生的一系列震撼性的事件: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美林集团易主美国银行,大摩盛传寻求合作,华尔街五大投行只有高盛仍在正常营业,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终获政府援手,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一华盛顿互惠银行也在为避免破产苦寻买主……危机的影响愈演越烈,产生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全球经济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次贷危所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也愈演愈烈,迅速从金融领域扩散到了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传播到了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从局部扩展到全球范围。美国、日本、欧元区等主要的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速变缓,金融动荡正迅速而广泛的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每一个层面,对世界的影响将是长期的。1.1.2意义此次的危机使国际银行业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动荡,国际银行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均受到重创,获利能力整体下降,资产质量状况不断恶化,资本充足情况受到严重侵蚀,流动性与风险防御能力普遍降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内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都在以不可逆转的形式进行着,国际金融危机传导进入我国银行业的途径比入世前要多很多,产生的影响也比入世前大很多。虽然我国银行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实力,但由于在经营机制、资产质量、监管体制、业务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此次金融危机的侵袭仍然对我国银行业的经营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2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1.2.1直接原因一是超前消费长期累积。美国长时间以来盛行超前消费行为,鼓励大家积极购买房屋、汽车以及高档的消费品,银行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不断向居民发放各种各样的信用卡,鼓励群众进行超前的消费。“用明天的钱为今天享受”,“让美梦提前到来,让美梦成真”。这种超前消费现象,在若干年当中曾经是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但是这种提前预支未来购买力的不良行为,毕竟是“寅吃卯粮”,存在着很多泡沫,只是一时的繁荣,多少存在着虚幻色彩。经济一旦出现不景气,导致大批的失业者产生,无法还清欠款,消费者的相关支付能力就会急剧下降,美国的次级债则凸显于世人面前,银行呆账成堆,许多投资银行会面临破产境地。二是美国的银行为高薪所累。美国银行业长期以来似乎是“天之骄子”,高层领导皆是高薪,年薪数百万美元者比比皆是,中等白领阶层年薪也达数十万美元。银行业长期以来由于借贷额巨大,获利甚丰,掩盖了矛盾。一旦债务人难以偿付债款,出现成批呆账,形成三角债。银行始则周转不灵,继而巨额亏损。于是大批裁员。若认真反思,高薪是过多地享用经济成果(含有剥削因素),或者说是一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愚蠢之举。1.2.2深层次原因一是美国目前缺乏新兴产业。美国多年来常有新兴产业引领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电子通信业、航空业、汽车工业等。当多数国家还处在萌芽状态,美国就已经广泛大量的形成了产业。但是近几年来,这些美国的领先产业已是处在了徘徊的状态,而世界上很多的国家也在迅速赶超着,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业呈现出发展迅速的态势,美国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或是说正在逐步失去其优势地位。二是美国金融管制体系不健全和金融法规制度不完善,未能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次贷危机引起的,但其根本原因则是美国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内部管理机制失误造成的。美国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和长期维持的宽松货币环境有直接关系。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Krugman(1979)提出了金融危机的早期模型。在其开创性的理论框架之下,许多学者像Flood和Garber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其修正并改进了这一模型,进而形成了第一代的金融危机模型。它主要强调外汇市场的投机攻击和宏观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认为金融危机是否会爆发主要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决定,尤其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较好的解释了20世纪墨西哥(1973~1982)及阿根廷(1978~1981)等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认为危机的根源在宏观经济基础变量的不断恶化,过度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经常项目恶化、实际汇率升值等。因此,他们建议有关政策的制定者必须要保证政策之间的一致性,并不断的强化宏观经济基础变量。美国著名学者大卫·科茨(2008)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应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它之所以一导致次贷危机,是因为二者具有两方面的关联性。一是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二是贫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它所带来的主要问题是:谁来购买那些不断增加的产出?科茨对于这个问题的具体解答,事实上已经说明工薪家庭在其收入水平停滞甚至下降的情况之下借贷、负债消费和次贷危机的根源。Donean(2007)和Adrian,Shin(2008)认为,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DLlnCan认为低利率货币政策通过刺激居民的过度消费,进而使经济增长造成的房价走高和房地产泡沫化的财富效应互相作用,将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放大了。Adrian,Shin则倾向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以及融资成本的下降,从而促使金融机构激发了使用更高杠杆的倾向,风险敞口不断的积累,经济周期一旦逆转,泡沫破裂,危机便随之发生了。Soros(2008)以市场实际参与者的视角,对次贷危机提出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美国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是市场对金融市场的错误理念和错误解读,他还认为次贷危机反映出全球金融市场格局正在重新调整。1.3.2国内研究现状徐明祺(1999)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他认为,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现象时遵守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但各国在制定相关货币政策来协调国际经济的失衡时却丢失了原有的纪律性和秩序,所以现阶段国际经济的失衡问题被现在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放大及加剧了。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债务和投资等方面的弱势位置,处在双重制约之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被迫一次次地吞下金融危机产生的苦果。黄晓龙(2007)是我国较全面的从外部因素入手研究金融危机问题的。他认为国际收支的失衡最终导致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虚拟经济的存在导致了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失衡甚至金融危机产生。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应是实体经济的失衡造成货币资本在国际流动,国际资本的流动造成虚拟经济萧条与膨胀,因此形成了流动性短缺,而最终会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所以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所引起的流动性短缺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张明(2007)、何帆与张明(2007)、孙立坚、周赞与彭述涛(2007)等人的研究把次贷危机的传递概括为三个环环相扣的风险链条,即房地产市场繁荣导致抵押贷款标准的放松和抵押贷款产品的创新,证券化导致信用风险由房地产金融机构向资本市场传导,以及基准利率的提高和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下跌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索。陈雨露(2008)等人将次贷危机作为新型金融危机的代表,认为次贷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还特别分析了次贷危机对我国外汇储备战略的影响。陆晓明(2008)从产品异化的角度分析了此次次贷危机和传统金融危机的异同。另外,还有一些学者集中探讨了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启示,孟辉和伍旭川(2007)、张斌(2007)以及曾康霖(2008)等人的研究都属于这个方面。李翰阳(2009)研究了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分析2.1中国银行业取得的成就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银行业的稳健经营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银行为抵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及缺陷。因此,分析中国银行业的现状,从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之法,对抵御金融危机的侵袭、保持中国银行业稳健经营是十分必要的。1997年的金融风暴使中国政府看到了金融动荡可能带来的伤害,1997年11月,中央召开了首次金融工作会议,对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并且开始发行定向特别国债,以补充国内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金;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重要系列改革措施与方法;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积极推动银行上市进程,对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全面改革,让银行从政策职能转变成更加名副其实的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能以自身安全的角度出发考虑,根据环境变化主动进行信贷调整。从1997年至今,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己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利润率等财务指标均达到或接近于国际先进银行平均水平。截止2008年末,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53%,同比上升122.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09.8%,同比上升76.4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98.5%,同比上升28.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69.6%,同比上升55.1个百分点数据来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网/bank/scroll/200902/26/t20090226_14269147.shtml2.2中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自金融风暴以来,由于国内部分中小出口企业相继出现了破产、倒闭现象,更多的工商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银行的不良贷款明显地暴露出来;股市持续低迷,商业银行代理证券及基金等中间业务的收入大幅度下降,中间业务量衰减;房地产市场衰退,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的质量正在经受严重挑战。这些都导致了中国银行业的潜在不良贷款增加,暴露的风险加大。2.2.1盈利模式单一长期以来,利差模式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中间业务收入与投资收益所占比例不高,盈利结构也不合理;中间业务占的比例不到15%,远远低于了国际的平均水平。从中间业务的构成分析,仍然有结构不合理、模式单一、多数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相关传统产品的缺点。过分依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以及利差收入妨碍收益的平稳增长,也对银行业的长远发展不利。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银行业获得的利润的确大幅度上升,但过度依赖贷款利差的单一的盈利模式却存在着巨大的隐患。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产品复杂化的发展,以及国内客户逐步增加的跨境复杂产品交易的需求,定价权越来越重要,而目前国内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在产品开发、定价和交易方面还大大处于劣势。虽然中间业务品种范围较之改革前有了明显的扩大,但还是缺乏创新,很多机构传统的业务仍停留在相当低级、粗放的状态下。2.2.2风险管理不完善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处于起步阶段。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文化受到的重视不够,不健全的风险管理文化与迅速发展中的银行对风险价值评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银行健康发展的瓶颈。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缺乏创新,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差距很大。加上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同时,风险管理人才培训机制缺乏,无法培养出既熟悉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情况又能够将最新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应用到银行风险管理实践中的可用之才。首先,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贷款“三查”制度真正落实,授信不统一。不少项目贷前调查流于形式,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发展趋势等主要因素预测不准,在方法上重定性轻定量,缺乏科学的分析;贷时审查不严格、不科学,在放贷时违反规定与操作程序,使“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现象时有发生;贷后检查不积极,流于形式,重贷轻营的现象较普遍。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今后贷款的回收。另外银行对不同企业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选择不当也是造成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我国商业银行从1997年开始实行授信制度,但由于授信不统一,往往出现同一借款人授信总额度超过其最大风险承受力的现象,造成信贷资金风险。其次,由于目前很多机构现有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且个别人员法制观念极差,违章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人为造成信贷风险损失,严重威胁信贷资产的安全运营。最后,缺乏一套严密的监督机制,也是造成不良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完善,监管机制也不健全,银行内部稽核、监督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给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隐患。我国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需要,不能更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外部监管仍比较薄弱,监管方式和手段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监管责任没有落实到高级管理人员和岗位责任人,许多问题暴露后才发现。信息披露还不规范、不完备。对于风险信息披露尤其不充分。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监督约束有待加强。2.2.3人员素质不高、设施设备落后现代银行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对员工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一般业务人员。不仅要求员工要具备较高的学历层次,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创造力。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职工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学历较低,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也不高。这主要是一些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运作的劳动人事制度。员工录用要求不高、把关不严,很多人都是靠关系而不是靠自身实力进入银行;在岗人员缺少技术和业务培训,没有一套科学严密的考核制度;岗位分工不合理,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大量临时用工人员充斥一线岗位,很多都是无证上岗,难以保证银行临柜业务的顺利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再加上这部分人员缺乏必要的教育,且由于待遇较低,往往很容易造成某些人心里失衡,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近几年来这类金融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已严重威胁到银行资金安全和社会声誉。服务是金融工作的生命线,良好的人员素质还应配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实现更大范围的纵向或横向联网,大多数行自成体系,且网络覆盖面也不广;ATM、POS等设备数量少,一柜多机、一机一卡的格局普遍存在,给顾客带来很多不便。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3.1直接影响3.1.1海外投资损失我国银行在此次的次贷危机中所受的资金损失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购买包括“两房”债券、次级债、雷曼债券等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因为市值缩水或是债券发行的主体破产而导致的损失。另一类是对外进行股权投资,由于股票市值大幅下跌而导致的损失。但是,我国银行在海外更多面临的是声誉上的一定损害。在此次的国际金融市场下跌过程中,包含银行在内的国内中外资金融机构的QDII产品,也难以避免的面临着浮亏的危险,且已经出现投资雷曼债券的QDII产品濒临清盘的险境。同时,因为国内股票市场的大幅度调整,投资连结保险、证券投资基金、信托的部分信托计划产品以及银行部分理财产品等的亏损问题也相继浮出水面。虽单从银行方面来说,并未有资金方面的损失,但要面临的声誉风险却不容小视。3.1.2不良资产增加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长期以来,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美国消费增速减慢后,必将会导致中国多数企业利润的下滑以及经营困难,还可能造成银行坏账率的增长。另外,美国政府为了平抑美国的经济衰退现象实施了大幅的降息政策,同时支持美元进一步走弱。人民币则面临了比以往更大的升值压力,原材料进口企业及出口外销型的企业所受的影响最大。企业的经营困境会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的客户虽然基本是国内业绩最好的大型企业,但因为我国的商业银行从上世纪90年代末对大量的不良资产剥离之后并未经历过真正意义的下行经济周期,所以贷款的质量所面临挑战仍在不断加剧。外部的金融危机冲击可能通过进出口贸易疲软、资产估值压力和市场整体的流动性收缩等方式,对国内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产生影响,进一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流动性产生影响,导致不良资产总规模的增加。3.1.3贷款风险增加房地产在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当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近年来,国内房地产的投资增速很快,规模也较大,上游产业的延伸度较长。倘若国内的房地产出现了深幅的持续性调整,这不但会对我国的经济结构平衡和经济发展速度带来巨大冲击,而且对于银行来说将会是极大的风险,值得高度关注。而房地产对于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主要的不是断供或开发商资金链的断裂,而是相关银行贷款抵押物的贬值,及对抵押物处理的困难。房地产的价格下跌与交易的清淡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的影响更加广泛且更为间接。国内银行业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正逐渐提高,商业性房地产的银行贷款余额所占人民币贷款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部分银行在30%以上。倘若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幅度高于贷款抵押的比例,必然会让住房抵押贷款和开发贷款的违约率上涨。而现在出现的房地产资金回笼困难、商楼盘滞销等问题,令广大房地产的开发贷款风险随之显露了出来。我国受经济周期性的影响,房地产市场一般要经历2年到3年时间,此轮楼市的调整尚未结束。因此,房价的下跌为商业银行贷款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小视。3.2间接影响3.2.1对银行资产负债的约束力加强美国金融危机的恶化及其在国际间的蔓延,通过贸易等渠道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增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反映宏观经济基本走势的指数看,无论是工业生产、就业,还是社会需求与社会收入都在下降,而且还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加速下降趋势。在国家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环境下,企业盈利能力将会下降,部分企业甚至会停产,违约率将会上升,必然会恶化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于是在资产质量下滑、被迫提取更多的贷款损失准备的同时,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方面也将更为谨慎,贷款规模增速也将放缓,盈利也随之下滑。3.2.2政策调整影响银行利润在降息周期下,我国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面临着下降的风险。通过粗略的测算,2008年10月9日的降息行为,已经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窄了约8个基点,而2008年11月27日这次存贷利率的降低,又使我国银行的净利差收窄近37个基点。在宏观经济的现实与预期之下,企业各部门信贷需求的降低和商业银行因担心经济下行时期信用风险增大而造成信贷政策更加谨慎,这也会导致贷款规模增长的压力。据统计数据显示,尽管自2003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的存贷差一直呈增加趋势,但进入2008年之后却出现了加速下降的不良趋势,贷存比也进一步下滑,截至2008年11月末,贷存比已是从年初的68.88%下降到63.96%的历史新低。在贷款利率下调的情形制下,贷款规模增速的减慢,无疑将会把商业银行利息的收入规模拉低。介于目前我国的存贷款利率依然具有下调的空间,如果中央银行继续实施降息政策,国内商业银行的净利差空间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3.2.3金融监管加强,产生限制效应随着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深化,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必将进一步加强对各商业银行的监管,在银行资本管理、金融产品创新、贷款投放和审批条件、对外投资和业务扩张方面产生一定的限制效应,而部分风险较大、资本价值波动较大的银行必将受到更多的约束。其一是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指导下,全面进行资本监管,并运用新分类方法进行资产分类,对商业银行风险资本计量、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施行全面监管。其二,根据《商业银行资本信息披露指引》,商业银行将按国际管理进行信息披露,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透明度,并按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报告真实数据。再次,监管部门通过窗口指导控制银行的贷款投放以及对外投资等业务,比如降低贷款比例等,这会使银行过于谨慎而失去一定的盈利机会。最后,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利用证化等工具上,监管部门必将实施强有力的控制措施,使银行不能利用新型金融工具较好地分散经营风险。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4.1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全球金融银行业普遍认为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是监管失败,所以加强金融监管成为金融危机后全球普遍认可的有力举措。美国2010年美国率先出台了新金融监管法案,这是本次金融危机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金融改革,势必会对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变革和调整。主要体现在:强调全覆盖的金融监管;强化系统性风险的监管;降低“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剥离高风险资产;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大型银行选择剥离非战略性的业务单元,以集中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归核化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矛盾还是经营模式过于单一,以传统银行业为主,综合化经营刚刚起步,高度依赖信贷资产业务,利息收入比占过高。很容易受到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挑战,使传统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续,导致银行业的贷款增速降低,存款受到基金、理财产品的分流。通过深入分析全能化趋势下的归核化的现象,可以发现:从微观上看,一家银行是采取综合化还是专业化的经营策略,取决于其内在的比较优势;从宏观上看,要保证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益化、效率化。综合化和归核化最终统一于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整体的经营优势。中国银监会刘明康主席曾形象地用“望远镜”和“显微镜”来形容银行工作引自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09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要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要用好“望远镜”和“显微镜”,从战略的角度把握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经济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向好,并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全球一致应对金融危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秩序重建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应积极参与和融入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履行其作为中国企业公民的责任:从微观层面看,应对金融危机,适当运用反周期的思维模式,有助于熨平或缓解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和把握企业风险实质,保障银行业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增长。因此,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银行业发展,我们的观点是:引自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09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4.1.1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我国各商业银行要把依法、审慎、稳健经营作为立业之本,积极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有关规定,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毫不动摇的坚守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的底线。要把风险控制和防范放在首位,有针对性的加强和改进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在体系设计思路上,以过程为控制对象,在业务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从风险管理的逻辑结构上,通过风险管理目标与政策设定、风险监测与识别、风险评估与定价、风险处置、风险管理评价与持续改进、信息交流与反馈等六大块构建风险管理流程。认清金融改革和金融国际化的趋势,严格防范因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强调资产负债匹配,保持合理的风险资产敞口,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此外,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银行放松贷款标准、滥发抵押贷款等行为的检查和处置,密切监控银行的风险,并及时向市场提示风险;注重规制导向监管与原则监管相结合,推进金融业的综合监管。加强市场监管作用,我国银行要积极进行信息披露,接受市场监督,在市场压力下健康发展。4.1.2加强产权制度改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和深入产权制度改革,将政府持有国家股的股权结构变为以法人持股为主的多元化股权结构模式,使自身真正从政府的保护中脱离出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规范和完善我国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由董事会制定明晰的经营目标,同时重视管理者的水平和监事会的作用,并防止“内部人控制”,使银行更有效率地运作。进一步科学制定经营方略,重视职业银行家的培养和引进,优化银行的业务结构,对效益突出的服务项目给予重点发展和扶持,并对经营亏损严重的分支机构进行兼并重组,重视将资本、技术和人力投向经济效益明显的区域。要打破原有“金字塔”式的管理职能体系,建立科学化管理制度,减少管理层次,增大管理幅度,同时完善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灵活经营机制。建立正常的银企关系,强化内部控制,真正控制行为分散、控制措施不到位的问题以及风险控制技术不成熟的问题。4.1.3加强对银行业监管力度a.提高监管能力,加强银行监管银行监管是确保银行稳健运行的关键,银行监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银行业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银行业的同时相应注重提高监管能力。国际监管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90年代以来世界三次银行危机来看,虽然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这些国家的银行预警、监管水平远不能适应银行发展的需要。银行监管的失控、漏洞和无力,使银行投机活动乘虚而入,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在这几次危机中,尽管中国的银行没有损失,但这让我们深深懂得,伴随银行的快速发展,银行监管越来越重要,已成为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关键所在。我国的银行监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历史短暂,监管的手段、方法、法规等都亟待加强和完善。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银行监管工作,树立大监管的思想和理念,装备现代化银行监管工具,尽快与国际银行监管接轨,学习先进国家监管经验,引入国际先进监管方式,提高我国银行监管的整体水平。b.进一步提高银行监管的透明度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提高银行监管的透明度,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在金融监管立法中明确金融监管当局在提高透明度方面的责任,通过向公众披露必要的监管信息和现代金融产品、技术等知识,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金融消费水平,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利益,避免因不了解风险而遭受损失。过去几十年,我们的确做到了防范外国金融风险对我国的冲击。第二,进一进步按照国际会计标准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有关规定推进我国金融业会计标准的修订。我国金融业在许多法律法规方面有不完善之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尽快解决,不然将错过历史发展的机遇。第三,在各个监管当局之间建立信息沟通和交流制度以及联合信息披露制度。由于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混业监管,各金融集团、金融控股公司跨业经营业务方兴未艾,因此银行、证券、保险业的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沟通以及联合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金融业整体信息质量和透明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力。第四,研究制定有关金融信息披露的规定和办法,确保公众能够实时获得监管部门所发布的重要信息,同时也确保监管当局能够及时听到公众的反馈意见和声音。现在中国的金融业其开放程度并不逊于外国,我们已经能够与狼共舞,只是外国人对我们的开放不够。4.1.4加强和改进风险管理能力从很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来看,银行风险管理不能“临时抱佛脚”,美国正是由于金融企业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放松了风险意识最终酿成大祸。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让不少放贷机构为了追求利润而放松了贷款标准,特别是对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发放“零首付”贷款。当这类贷款的证券化创新产品被投资银行等机构推向二级市场之后,其蕴涵的风险终于在经济下行、房价下跌之时集中爆发。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银行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国际、国内经济动荡的形势下,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金融危机是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一次检验和洗礼,银行能否成功度过危机,实现平稳发展,关键要吃好“风险饭”。a.要有效识别风险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华尔街的顶级投行纷纷倒闭,历史悠久的商业银行也岌岌可危。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风险识别出了问题,忽视了金融衍生产品所带来的巨大风险。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我国银行业深刻认识到有效识别风险的重要性。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市场变得更加复杂,风险无处不在,只有有效地识别风险,才能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b.要持续监测风险从最初的次级债券到后来的金融衍生品风险集中爆发,可以看出风险是有一定迷惑性和潜伏期的,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持续监测资产的风险,及早发现并及早处置。经济下滑经常伴随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因此银行应持续监测贷款风险,加强贷后管理,未雨绸缪。c.要科学经营风险收益必然伴随着风险,银行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不经营业务,而是要科学经营风险。在当前的形势下,银行更应该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风险制度、优化风险流程,通过金融危机的外部压力提高经营风险的能力,在危机中积蓄未来发展的力量。4.1.5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方面的一些不足,对我国银行监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第一,注重规制导向监管与原则导向监管相结合。次贷危机反映出美国规制性监管模式的滞后性和不灵活性。汲取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在坚持以规制性监管为主的基础上,实现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的有机结合。第二,继续坚持实行证券业与银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和水平看,分业监管仍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监管治理体制选择:并且我国刚刚确立了分业监管的格局,应避免短期内再次经受机构整合的阵痛。当然,尽管当前应维持分业监管的格局,但是鉴于美国金融危机在金融监管方面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我们也必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监管治理体制,在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的同时,完善主监管制度,强化功能监管。第三,必须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当前,我国正在鼓励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美国的教训警示我们,在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的监管,避免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从而控制风险的规模,从总体上提高监管体系的时效性。4.1.6引入高端人才和管理体系受金融危机的冲击,金融业高端人才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据彭博新闻社统计,自2007年6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全球金融界裁员的总人数己超过13万,一大批高素质金融从业人员失去了就业机会,其中华人高管更容易被裁掉,此时可以以较低成本吸引到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但在吸收时也不能盲目,要在对人才的不同结构和特点进行层次划分的基础上,吸收对我国未来业务更有帮助的人才。同时,此次危机也使得华尔街大量的金融服务机构和高端技术处于闲置状态,中国的金融服务业还处于幼稚阶段,此时通过收购、租赁等方式,不但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得较高的金融服务资源,而且还能改进本国的金融服务,缩短金融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结语我国银行业应该吸取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注意证券化资产的质量以及杠杆比率,把资产证券化变为银行业改善流动性管理的有效途径,而不是加大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导火索!尽管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但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银行只要准确把握宏观政策、努力塑造特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