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表达探究6800字(论文)】_第1页
【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表达探究6800字(论文)】_第2页
【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表达探究6800字(论文)】_第3页
【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表达探究6800字(论文)】_第4页
【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表达探究68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表达研究目录TOC\o"1-3"\h\u18414一、前言 125262二、李白诗歌中“月”所表达的内容 228114(一)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22926(二)表达诗人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失意心情 216881(三)表达诗人思念之情 319221三、李白诗歌写“月”的特点 322934四、李白诗中“月”意象的内涵 424694(一)寄托着情愁 425623(二)表现着人性 516930(三)代表着志向 66184(四)用于探寻哲理玄思 61237(五)映射着现实社会 729955五、结论 714981参考文献 8摘要: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他就像皎洁的月光,永挂盛唐诗坛,永挂中国诗歌苍穹。他一生当中月亮对他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生在月下,死在月中。月亮就是他的启示。而本文主要也是对李白带有明月的诗中表现出来的东西进行分析。最后,对李白诗歌中“月”这一形象的含义进行概括,用以探求哲理玄思、映射现实社会等等。希望可以使后人体会浪漫主义诗人的“月”情,在生活中,欣赏唐诗艺术魅力,欣赏这难得古风情怀。关键词:唐诗;李白;意象;月一、前言李白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一生共写有几百首诗,在后世流传甚广,给我国文学史留下珍贵的艺术财富。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与推崇。他的诗也因此被誉为唐代诗坛的一颗璀璨明珠。李白的诗歌创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自然意象;二是生活情趣;三是美学追求;四是人生态度。李白诗歌中自然意象表现最为常见,比如流水的意象,月的意象,酒的意象等等,而“月”更是李白诗中最为独特的那一档。历代文人多爱吟“月”,而李白作品中的月亮以其丰富的艺术意象、审美内容和无限大的感情赢得了世人的赞叹,仿佛那就是诗的“化身”,使得月亮意象已成为李白诗歌中的一道亮丽风景[1]。我国古代诗人多热衷于形象的塑造,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理念寄托和理念化身。比如陶渊明的"菊",陆游的"梅"之类。而明月对李白的启示,为诗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提供了一种纯洁和平的精神安慰。据我统计,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共用“月”字513个,其中443个是代表明月的词。李白是我国古代创作月亮最多诗人,他创作的月亮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很高。可以说李白以“月”为题的诗歌代表着我国古代诗人对月亮诗歌研究的最高水平。李白一生热爱月亮,月亮不只成了他诗中一个重要的形象,并俨然成了他人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那众多的月亮中有关于李白爱饮酒的,如淮月、峨嵋月、秦都月、宛溪月、有皎月,皓月;有代表色彩的代表色彩,也有的是表现季节,如秋月、寒月、霜月;有表示时间的,如月满、月坠。但作者与明月和谐共处时,不仅望明月、观明月,摘明月、坐明月、踏明月,还出现了醉明月、泛明月、坐席明月、对明月、弄明月,甚至赊明月,抢明月等现象。而且明月还赋予作家无穷的灵性和诗意,成了作者在失意失意之际抒发情感、倾吐委屈的闺蜜。李白用自己无可比拟的诗笔,诗心,表现出明月的真善美。王国维也主张"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颜色"。而李白正是借助月光这一皎洁意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寄托着政治理想。但是,到底李白为什么会选择明月这一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寄托思想感情又如何?到底李白的诗是以明月来表达自己的什么思想感情的?下面笔者就进行简单的分析。二、李白诗歌中“月”所表达的内容(一)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之情诗人均有“济苍生”、“安社程”、“忧黎元”等政策热忱和生命抱负。因此,作家能以一颗关怀人民的心,来抒写人间人民生活中的痛苦与辛酸。这些诗大都抒发了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之情,也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这些作品中,有一些是直接以月亮为意象进行抒情的,它们往往寄托着诗人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例如“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出自蓟北门行》)写边地百姓凄楚艰苦卓绝的斗争情景;“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冷。跪入雕胡饭,明月明素盘”(《宿无松山荀姐家》)等等,字字珠玑,泣不成声,描写田家劳作之苦、农民生存之苦[2],诗中充分利用明月所创造的寂寞、冷寂气氛,表现农村百姓的生存之苦,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抒发效果。(二)表达诗人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失意心情在李白的明月诗篇中,这几首占绝大部分。如:742年,李白奉诏入京,因受排挤,744年,被赐金还乡。此时写《行路难》3首,这时纵然世路艰辛、别离伤感、前途渺茫,但是李白也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终有一天会展现自己的宏伟抱负,也向往有朝一日能奉职回京。李白要他成为传奇姜子牙,能遇贤周文王,如传奇伊尹,深得商汤重用。李白一生都把追求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人生两度为官,有一次是在天保元年,玄宗召作者李白入宫拜翰林,却在天保三载以"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后患"为理由将其赐金放还。安史之乱中,李白曾随从永王李磷军,本想发挥自己的才华"为君谈笑静湖沙",结局却是长流夜郎。陈沉《诗比兴笺》云:"在野中无法自拔者,虽蒙主知,而己遭众忌,若无在位之人披拂吹嘘者,均有德馨,何由自达哉。此自伤遇主被谗,孤立莫援也。"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悲愤无奈[3]。(三)表达诗人思念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乡愁的感觉是通过“月亮”而来的,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它在平原上显示出真正的意义。从“疑”到“望月”,再到“低头”,它生动地反映了诗人的心灵活动,强烈的乡愁情感也生动地展现在了人们眼前。漂泊的儿女们远行,在月光下的静夜,面对霜冻的秋月,他们又怎么能不想记念遥远的故乡与亲情[4]。三、李白诗歌写“月”的特点李白诗词“月”的变化规律万千,形态各异,“晓月”、“升月”、“满月”、“寒月”、“秋月”、“江月”在他以现实眼光看待它时,有“初月”和“新月”;他以形象派目光观察时,有“浮月”和“孤月”;在他以自然描绘之目光观察之时,有“皎月”和“清月”;他从地质学角度观察时,有“天门月”和“海中月”。李白对于“月”有多种形式的描述,充满想象,仿如神来之笔,每个都有深刻的内涵意味,还导致李白咏月诗的异常生动、新奇与意象,从侧面突出李白“月”写作的特点。首先,他把“月”看作是亲近之物,比如朋友,家人等等。“暮来碧山下,山月伴人归。”(《下终南山过解斯山人宿置酒》)把“月”当成了友人,无声地陪伴诗人夜行。二是在“月”上附加了个性化色彩,导致了“月”的高度拟人化,完成由客观到性格的精神意志转变。“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边。”(《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刻画了拟人化“月”,使得“月”具有"送"之特点。三是以“月”起兴,传情,明志、讽今等“孤灯不亮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以“望月”来表达怨念。李白用“月”来组合诗歌中的其他景物,各种月色景物的营造,给人的活动与情感表达营造出种种场所。基本上李白擅长以“月亮”来创造瑰丽,优雅和苍凉之地。由于这位诗人生性豪迈,其诗作也常带这种意味。“明月出天山,在苍茫的云海间。”(《关山月》)一词描写的是一轮明月从天而降,并在苍茫的云海中和巍峨壮丽紧密联系在一块。并且亦有清逸淡远之意境。如“明月伴碧山,流水伴青天”。(《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诗中月光随着人声、山声、水声自然律动而宁静优雅、空灵超然。除此之外,更有苍凉幽婉之意境。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其三)如水的月光,为思妇及外出远行的家人制作寒衣营造了环境,在那样一个月夜,为外面的爱人做一件衣裳,一股幽怨之情,挥洒自如[5]。四、李白诗中“月”意象的内涵(一)寄托着情愁李白写“月”,以“月”为载体,寄托了无限的情感,有向往,有豪气,有悲凉...他写的是离愁别绪,写的是失意落魄,也写的是豪情壮志,但并非一味的吟咏明月,而是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6]。第一,思乡之情。在李白的诗词中,月亮和他的故乡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诗人总是用月光来表现他的思乡之情和他在远离故乡后的寂寞与忧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皓月当空天下难,不免滋生憧憬。因此,从古至今,月亮成为渴望爱的意象。表现李白相思情感的万古绝唱"床前明月色,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静夜思》)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感叹和情感共鸣。“天借一明月,飞在碧云端。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游秋浦白苛破》其二)就在这思乡病诗里,月球已经不是挂在空中的炫目之物了,不过是游子带在身边的家乡罢了。见了月亮想回家,见到月亮,化解想家之痛,游子无奈之时,亦可以获得温馨慰藉。李白常以明月抒怀亲友。李白用明月写诗词,显示了对自己和妻子儿女的爱护,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深深怜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写塞外征人望月思乡之情。从这一点来看,诗作者李白,是相对于普通作者而言的,不只是借月来表达感情情感,也可以用广阔的眼界,博大的胸襟去关心广大民众的苦难与不幸,用明月这一形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也显示出诗人对于劳动人民的关怀与怜悯。二是怀友之情。李白许多作品与友人有关,这几幅作品是作者与友人送行的见证、谈笑风生的场景也道出了笔者与友人间的肝胆相照,友谊深厚。“明月不归沈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晃卿衡》)晃衡曾是客居我国的日语大使,多年来一直活跃于国内,与笔者结下深厚情谊,但在返航的航海过程中半途而废,沉船,误被他淹死了,笔者闻之噩耗悲坳不自适,遂写此诗。其中“月”与其他场景相结合,显示作者怀友之情。三是豪迈之情。因诗人性格,它那豪迈不羁的性格,使诗歌具有了这样一种感情,且常以“月”来直抒胸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洲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后的豪言,意象显示出诗人对澄澈纯洁理想境界的追求,“揽月”,何其自由,英雄主义之感即将浮现。读者能清晰地看到诗人高尚的抱负以及他对这个抱负的追求。四是凋怅之情。诗人胸怀大志,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未落到实处。另外他也不满足于实际,深深制约着人间的黑暗。所以诗歌常常会呈现出一种浓郁的忧郁感,而其心之悲,则不可言语。“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长门怨》)诗中写汗流浃背的陈阿娇,先是受宠,而后被打入冷宫,以“月”烘托阿娇走过的辛酸人生。从面看,诗人的乡愁,其实就是自我吟咏。其实李亦有被贬官的遭遇,这是多么类似阿娇这种情况啊。五是悲戚之情。尽管诗人天性豪迈,有着侠义豪迈之情,亦悲亦喜,亦苦亦乐,特别是诗人,他毕生想在政治方面有所建树,但是,第二次仕途却没有取得成功,其抱负亦不能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饮酒原本就是一项很有价值的运动,而且笔者本人也喝了,请"月亮"作伴,显然让他们意识到作者的寂寞。以无朋友为条件,还可利用“月”倾诉心中的沮丧。(二)表现着人性李白由于酷爱“月”,使“月”具有拟人化特征,又将“月”比作朋友与美女的脸,和高尚的精神品格等[7]。有时“月”也是诗人忠实的朋友,有时也会成为离别的情侣,有时也会成为远在异乡的爱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词人一个人生活,请“月”喝酒,和“月”交朋友,视“月”为和自已思想感情深厚的朋友,了解他,便形成"对影成三人"之奇妙境界。“月明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字使明月更人性化,犹如词人的朋友,一路伴随词人夜行,送词人到,谢公亲自停驻之处。其次,它象征着亮丽容颜。“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七)一词描写了吴越美女,我国诗人笔下,吴越仙女,其貌常胜明月,并将“月”当成了女子容颜的体现。它也代表高洁品质。《诗经》里有许多描写“月”意象的诗歌,如:“月落乌啼霜满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就是诗人对明月理想的写照现实生活中,“月”带给人们的印象一般都是冷冽,纯净,冰清玉洁,这一艺术形象往往为古代诗人所运用,代表着人们高洁的精神品格。诗人借由“月”来规劝朋友,不求所谓清高,应该淡泊功名,摆出正确的奋斗目标,追求一种真价值,不求虚无缥缈。(三)代表着志向诗人个性俊雅、踌躇满志,对于光明和美好的事物生出了无限的喜爱。月光灿烂,一尘不染,给人以淡漠纯净之感,代表着美好的东西。这一形象正好与作者理想境界,高尚情操相吻合。因此,作者用“月”表达了他对美的渴望和心中的梦[8]。首先,它代表了一个理想。“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嵩山》)众所周知,月色悠远飘渺,无法挽留,亦不能挽留。然而,笔者却想"长留",我希望它永远在那很好的地位。我对理想有一种追求的欲望,抒发了作者向往美好的愿望。其次,它代表了一种抱负。“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在(《孤兰》)里,词人用“月”来表达对自已壮志未酬之挫折。这也是李白笔下的一个特色。诗人往往给月亮以主观想法,让月亮有了象征性,使得诗的构思变得更为繁复。(四)用于探寻哲理玄思世界上的一切是变化的,唯独天上明月不变。尽管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但是,其冷亮感好像从来就没有变过,引发了诗人无尽的思索与叩问,探索哲学奥秘。"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何。"古来今往,行云流水,而在他们心里,明月也是一样,没一点儿区别。这里,笔者以“月”作为参考,点出时间是如何匆匆流逝的、人生何其短思想之谜。写诗时明月常表现为月之自然特性。但是,有时它又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深远的意义。例如“箫声咽处,秦娥梦破秦楼月”等这是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哀叹;又如《登泰山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则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些都与古人有关。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就是如此。(《忆秦娥》)用“秦楼月”来比喻长安城,表达了作者对王阔的依然爱慕之情:“少帝长安紫极开,双悬日光照乾坤”(《上皇西巡南都歌》)以“日月”比喻玄奘和肃宗两人,以示对自己的敬帝颂帝的意思。这类作品虽言及月亮,但实际上是写人写实,极像屈原所造“香草美人”之表现手法,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美学意境与艺术水平。(五)映射着现实社会满怀壮志狭隘情怀,李白,是个忧民忧国的现实主义者。其诗歌往往源自真实社会。故于李白诗,以“月”讽刺现在,为了反映现实社会,它更为常见,它与诗人本人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而且诗人虽然文化造诣很深,智慧惊人、踌躇满志,但是,从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对于现实社会亦有较深体验。他常以“月”讽刺今人。“蟾蛛蚀圆影,大明夜己残。”(《古朗月行》)时值唐朝后期,超纲不兴,宦官和权臣专擅朝政,举国上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己经不可能有所谓"开元盛世"昌盛图景。从"蟾蛛"到"残"把这一社会现象切实反映得淋漓尽致。李白早年即有志于济世,不过,他不屑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且望从布衣一跃,成为卿相。于是他浪迹天涯,交游名流,借此树立信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进士,李白好友道士吴筠,将李白举荐给玄宗,唐玄宗请他去长安。李白寄希望于此次长安之行,为妻留别诗《别内赴征》:“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我也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骄傲,可他一袭傲骨,拒绝和权贵为伍,又因醉酒命玄宗宠臣高力士脱靴子,得罪权贵,甚至玄宗都不满意。他只在长安生活过一年多,遂赐金放归,从布衣到卿相,其幻想自此彻底破灭。李白离开长安后,我在洛阳遇见杜甫,建立了情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此时,高适亦前来见面,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达兖州后不久杜甫就西进长安了,李白南下会稽(绍兴)。旄诗是他在出行之前所作。题目是,古诗体式之一,内容多为悲愁慨叹之作,形式自由生动、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离”是将梦中游天姥山写成一首诗,给东鲁朋友留了个告别,有记梦诗和游仙诗的。诗中写梦游仙府名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