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9分析情节特色——梳理脉络,注重技巧1.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情节脉络。2.分析情节技巧和段
落的特点与作用。
年份卷别及篇名设问方式考查角度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分析情
节作用2020新高考Ⅱ卷《大师(节选)》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分析细
节作用年份卷别及篇
名设问方式考查角度2020全国Ⅰ卷《越野滑
雪》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
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
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
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
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
安排及其效果。梳理情
节,分析效
果年份卷别及篇
名设问方式考查角度2019全国Ⅲ卷《到梨花
屯去》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
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梳理情
节,分析段落作用年份卷别及篇
名设问方式考查角
度2017全国Ⅰ卷《天嚣》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
好处?请简要说明。分析行
文线索2020浙江卷
《雪》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情节安
排技巧命题特点1.情节考查一般分为局部和整体两种类型,但即便是考查局部,或某
个段落,也应结合全文来分析。2.考查角度上,一般注重考查情节的梳理,有的则侧重于分析情节的
作用,而这样的情节往往对理解人物和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3.本考点的考查往往立足于情节的特色,但又涉及小说的人物、主题
等。
一、情节概念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
件,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梳理故事情节,理清
情节脉络,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
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
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二、情节线索1.线索类型类型典例以人物为线索鲁迅的《祝福》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
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
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以事物为线索《促织》紧紧围绕“促织”来安排情节:征虫——觅
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
献虫。类型典例以中心事件为
线索《老人与海(节选)》中情节是围绕老人与鲨鱼之间
的搏斗而展开的。以人物思想感
情为线索《变形记(节选)》中以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
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为线索组织材料。以空间、时间
为线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写了林
冲“沧州遇旧”“买刀寻敌”“接管草料场”“雪夜
报仇”等情节。
2.线索结构
类
型解读典例单
线结
构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
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来展开
情节。小说情节环环相扣,犹如
链条一般。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
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
(节
选)》以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
这一事件单线进行,使小说连
贯完整,故事性很强。类
型解读典例复
线结
构指在叙述情节或事件的发展过程
中,安排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
索,这两条线索或主次相从,或
明暗结合。①明线:由人物活动
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
索。②暗线:未直接描写的人物
活动或事件发展所间接呈现出来
的线索。孙犁的《荷花淀》设置了主次
两条线索:主线是妻子寻夫和
她们的成长过程;次线是水生
等人别妻参军,在淀上与敌人
作战。
这两条线索把作品中
的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
杀敌三个场景贯穿了起来。
3.线索作用三、情节结构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模式解读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有时前面还会有
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
构模式。摇摆式
(“一波三
折”式)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
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往往
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
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
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模式解读“突转”式
(“欧·亨
利”式)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
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
下伏笔,所以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小说情
节的生动性。2.特殊小说模式模式解读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
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结
构简洁明快。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
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
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内,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延迟”
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
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
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模式解读意识流式以心理时间结构小说。作者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
理小说的顺序,让人物在主观心理时间里任意变化来结构作品。蒙太奇式也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
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横断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
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
四、情节作用1.小说中不同位置情节(段落)的作用位
置方式/
角度作用开
头悬念
式①制造悬念,引出下文;②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
趣;③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写景
式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心情;
③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④暗示故
事的结局。直切
式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
垫;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位置方式/角度作用中
间与相关情节的关系①照应前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使小说情节连贯严密,结构严谨;②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转折;③补充叙事,揭示矛盾。与人物形
象的关系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强化人物情感。与主题的关系深化或揭示(暗示)小说的主题。位置方式/角度作用结
尾出人意料式(“欧·
亨利”式)①结构上,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位
置方式/角
度作用结
尾令人伤
感式
(悲剧式)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人物性格上,强化人物性格的悲剧色彩;③表达效果上,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大团圆
式(喜剧D式)①表达效果上,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主题上,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位
置方式/
角度作用结
尾补充说明
式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进一步深化主旨。戛然而止
式(留
白式)①增加神秘感,留下空白,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
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②有限视角,给人以真实感。
位
置方式/
角度作用结
尾写景
式①结构方面,照应标题或首尾呼应;②情节方面,暗示
情节发展、故事结局;③人物方面,烘托人物形象;④
主题方面,含蓄地表达小说主题或升华主题;⑤读者方
面,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抒情议论式
突出主旨,令人深思,给人启发。
2.小说中细节的作用细节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事件、景物、场面等表现对象的某些
富有特色甚至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
大致包括人物细节(外貌、语
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景物细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细节)
和生活细节(情节细节、场面细节)等几种类型。细节描写有两个特
征:一是将细小的事物描写得极细致,极“特写”;二是所描绘的细
节必须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作用典例表现人物
性格,展
示人物精
神世界,
刻画人物
形象《荷花淀》中,在“夫妻话别”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
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这一细节,足以让人透
视到人物内心复杂而激动的情感活动。手指的“震动”实
际上就是心灵“震动”的反映,通过这个“震动”,读者
可以体会到水生嫂的震惊、不舍、依恋……但是“她把一
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用这个动作迅速平复了自己
的情绪,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和坚强勇敢。作用典例勾连前
后,推动
情节发展《百合花》中,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的细节在文中一共出
现了四次,每次出现,都是对情节的一次推进。这个“破
洞”,像一条线一样,把前后情节勾连在一起,使事件的
发展也更合乎情理。以小见
大,凸显
或深化小
说主题《百合花》中,三次对那条“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
子细节的描写,不仅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而且到最
后,这条被子已超越原有的含义,成为人民对战士的赤诚
感情的象征,使小说主题得到了彰显和深化。
作用典例描绘社会
环境,展
现时代氛
围,揭示
人物的处
境《祝福》中,作者在描写鲁镇的人们准备“祝福”的场面
时,用“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煮熟之
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等细节描写,展
现了鲁镇这一典型环境的特征——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
思想统治,这也正是扼杀祥林嫂的典型环境。
作用典例渲染气
氛,营造
意境,增
强
小说
的艺术感
染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写林冲被派到草料场之后去沽
酒,“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那雪正下得紧”,一个
“紧”字,情景交融,既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急,又让
人感受到林冲处境险恶的环境气氛。
1.请梳理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发展脉络,并分析小说的
线索。参考答案:开端:沧州遇旧。发展:买刀寻敌。再发展:接管草料
场。高潮、结局:雪夜报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
过程,暗线是敌人对林冲的陷害。直到林冲山神庙偷听,两条线索才
自然而然地合而为一。两条线索串联之下,既有买刀寻敌、火烧草料
场的惊心动魄,也有“心下慢了”和沽酒驱寒的舒缓平和,情节有张
有弛,波澜起伏。2.小说《促织》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
体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参考答案:①故事始终围绕促织之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②情节波
折:波折一,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波折
二,神巫指点,成名得虫;波折三,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
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波折四,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
得福。③这样写的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平
铺直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
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3.试分析小说《哦,香雪》第一段的作用。参考答案:①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台儿沟。②描写了台儿沟
的地理环境,偏僻、贫弱。③引出核心事件,火车修进了小山
村。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为下文讲述围绕火车发生
的故事做了铺垫。
(2020·全国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书匠(节选)葛
亮
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父亲问他怎么回事。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
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
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
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
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
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
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
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
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
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
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
说,值得。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
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
绢是米色的。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
蓝绢染出来。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
“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
将它试出来。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
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
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
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
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
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老董说,咱们看秋去。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
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
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
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
爷一起来。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
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
您的后人来了。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
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我问,橡碗是什么呢?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
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
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
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
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
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
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
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
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
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有删改)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6分)参考答案:这篇小说以老董修书为情节发展线索:①开篇通过小龙之
口介绍老董为了染蓝绢一事而与业界专家发生了矛盾冲突,这是老董
修书的缘起;②中间写老董为解决问题——染出蓝绢而做出的努力,
这是老董为修书所做的努力;③结尾写老董解决了问题——老董修书
成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每点1分,共3分)作用:①全文围绕老董修书展开,使得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老董
为修书所承担的压力和所做出的努力,有助于突出老董身上所体现出
来的匠人精神;③使得文章的主旨(匠人精神)更加深刻。(每点1
分,共3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情节发展脉络的梳理与把握能力。本文的线索
是明线,即围绕老董修书这件事来直接呈现文章的结构。开篇是提出
问题——介绍老董与业界专家的矛盾冲突,这是老董修书的缘起;中
间是老董为解决问题——染出蓝绢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最后是“老董
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
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即解决问题—
—老董修书成功,而“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
英雄”则属于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分析线索的作用,可从情节、人物
和主旨等角度来展开。从情节的角度,老董修书是核心事件,也是文
章的线索,这样全文围绕老董修书展开,使得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从人物的角度,老董的坚持行业规矩、恪守职业操守和修书精益求精
的匠人精神,是通过老董修书展现出来的,故有助于突出老董身上所
体现出来的匠人精神;从主旨的角度,老董修书这一线索在突出人物
形象特点的同时,也使得文章的主旨(匠人精神)更加深刻。2.文中写到“我”父亲托朋友帮老董找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参考答案:①写出了“我”父亲和老董之间深厚的情谊,也表现了父
亲的热心肠。②父亲即便送了质地和经纬接近内府娟的米绢,对老董
能染出蓝绢的信心也不大,这从侧面表明成功染出蓝绢的难度之大。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老董染出蓝绢、成功复制出古书的原书皮
做了铺垫。(每点2分,共6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文中写
到“我”父亲为了帮助老董而委托朋友找到了一块米色的绢,这
一情节,从人物角度写出了父亲的热心肠,当然也表现了父亲和
老董之间深厚的情谊;从艺术手法角度,父亲将绢给老董时说
“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这表明父亲对老董能
成功染出蓝绢没有信心,故从侧面表明成功染出蓝绢的难度之
大;从结构角度,这一情节在文章中间,而正因为有了这块米色
的绢,老董才能在最后成功“把那块蓝绢染出来”,故推动情节
发展,为下文写老董染出蓝绢做铺垫。3.小说以老董成功染出蓝绢后获得认可却坚持过原来的生活来结尾,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参考答案:①丰富了老董的形象,老董在成功染出蓝绢修复了古
书以后仍坚持过原来的生活,这体现了老董淡泊名利的匠人精
神。②老董因染出蓝绢修复了古书而出名,且在出名以后,拒绝
转正和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工作,这样结尾是写染
蓝绢修复古书事件的影响,使得情节发展更为完整,也符合事理
发展的逻辑。③进一步揭示小说的主旨(可贵的匠人精神),并
引人深思。(每点2分,共6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分析小说结
尾的好处,可从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小说主题和读者感受等
角度来回答。从人物角度,老董成为英雄以后继续过原来的平淡生
活,这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匠人精神,丰富了老董的形象;从结构角
度,如此结尾其实是写老董在染出蓝绢修复古书事件以后的生活情
形,这是写染出蓝绢修复古书的后续影响,故使得情节发展更为完
整,也符合事理发展的逻辑;从主题和读者角度,小说主要肯定老董
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匠人精神,而老董坚持过原来的生活,也就进一步
揭示小说的主旨,且从读者角度,老董的做法也引人深思。
1.情节概括“三步骤”“四妙招”
2.分析小说线索及其作用的方法寻找线索“五
法”1.把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串联起来。2.寻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某种人物、事物)或特定场景。3.关注标题,有时标题就是线索。4.判断文本表达的感情(变化)。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线索作用“五
角
度”1.从情节的角度回答,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2.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回答,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
满。3.从结构的角度回答,使文章结构更加巧妙。4.从主题的角度回答,使主题更加突出。5.两条线索并行时,有时还从效果的角度回答,丰富拓展了作
品的内容。3.分析情节的作用结
构角
度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使情节曲折生动;制造波澜;交代故事发
生的时间、地点;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严密;达到高潮;
等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内
容角
度环境
方面突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营造环境氛围,使环境更具
典型性,等等。人物
方面塑造了……的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
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等。主题
方面说明……内容,或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
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等
等。读者
感受方面设置悬念,耐人寻味,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糖
醋
张唐波清“糖醋张”,是个挺有名气的厨子,也是个挺有名气的铺子。张爱国的爹病死得早,娘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他长大。张爱国打
小就讨厌读书,翻开课本头皮就发麻,逃学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娘
也拿他没辙。娘有一手好厨艺,糖醋排骨糖醋鱼,糖醋豆腐糖醋薯,糖醋茄子
糖醋梨,那可是十里八乡第一厨。娘的心里打着盘算,老话说得好,饿不死的厨子,冻不死的铁
匠,咱就将这门手艺传给儿子吧,也算是替他寻了一条谋生的路。说
来也巧,张爱国读书没兴趣,学厨子可是上心得很。他做起糖醋菜
来,一点就通,一学就会。张爱国听说城里开餐馆赚大钱,他便一头闯进了县城,开了一家
叫“糖醋张”的小铺子。张爱国自豪地说,这个“糖醋张”的招牌,
还是咱宴请了几位文化人琢磨出来的呢。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个“糖醋张”的小餐馆,虽然铺面的位置有
些偏,可架不住张爱国的手艺精湛,味道堪称一绝,一传十,十传
百,门庭若市,生意兴隆。慢慢地,食客们便四处传播张爱国的神奇
传说,那就是什么客人吃什么菜,他只要看一眼就知晓,客人定个价
位就行,无需自己点菜,他保准伺候得客人一百个满意。就因为这个
神奇的传说,小县城里的人们,从此便忘却了张爱国的名字,只记得
他就叫“糖醋张”。新来的张副县长就是不信“糖醋张”的神奇传说。张副县长下了
班,挤进了“糖醋张”铺子,他点了个高档价位,好奇地坐等上菜。
几分钟的工夫,主菜就上了桌,糖醋茄子糖醋梨,还配了几碟爽口的
小吃。张副县长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糖醋茄子,外脆里嫩,酸酸甜
甜,味蕾全开;张副县长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糖醋梨,胃口大开。张副县长乐呵呵地走了。店里的伙计好奇地问“糖醋张”,你咋
就知道他爱吃啥呢?你没看出他是个当官的人?当官的平时大鱼大肉吃腻了,他们就
好这口“素”的。“糖醋张”有板有眼地说。一帮在机关上班的年轻人就是不信“糖醋张”的神奇传说。下了
班,男男女女挤进“糖醋张”铺子,几个男的坐一桌,几个女的坐一
桌,两桌都点了个中档价位,好奇地坐等上菜。几分钟的工夫,主菜
就上了桌,男的那桌是糖醋排骨和糖醋茄子,女的那桌是糖醋鱼和糖
醋梨,还分别配了几碟爽口的小吃。只见几个小伙子尝了一口糖醋排
骨,红亮油润,肥而不腻,爽口开胃;只见几个小姑娘尝了一口糖醋
鱼,香酥酸甜,落口逍遥,回味无穷。这帮年轻人乐呵呵地走了。店里的伙计好奇地问“糖醋张”,你
咋就知道他们爱吃啥呢?你没看出他们是上班族吗?他们平时的伙食时好时差,咱就要
“荤素搭配”,男的一般爱吃油腻的,咱就端上糖醋排骨,女的一般
爱吃细腻的,咱就端上糖醋鱼;俗话说“茄补阳,梨滋阴”,糖醋茄
子自然就上给男的那桌,糖醋梨自然就上给女的那桌。“糖醋张”有
板有眼地说。一群在城里打工的泥瓦匠就是不信“糖醋张”的神奇传说。工地
上刚收工,泥瓦匠们就邋里邋遢地挤进“糖醋张”铺子,他们点了个
低档价位,好奇地坐等上菜。几分钟的工夫,主菜就上了桌,两份糖
醋排骨,两份糖醋鱼,两份糖醋茄子,两份糖醋梨……味道自然好。这群泥瓦匠乐呵呵地走了。不等店里的伙计好奇地张口,“糖醋
张”有板有眼地说,这些农民工外出讨生活不容易,整天卖苦力,工
地伙食又差,肚子里缺油水,咱可要多上菜,上好菜。这些年,“糖醋张”就靠这个神奇的传说发了财,在县城里修了
房,买了车,娶了妻,生了娃。终于有一天,“糖醋张”突然想起了
还在乡下独居的老娘。专车迎接老娘进城。那天,“糖醋张”兴奋地说,娘,咱给您炒
几个拿手菜。娘迟疑地问,爱国,你可晓得娘爱吃些啥?“糖醋张”拍着胸脯回着话,娘,您放一万个心,咱可是阅人无
数,什么人爱吃什么菜,咱从来就没看走过眼。何况咱从小就知道娘
爱吃啥。“糖醋张”在铺子里替他娘摆了一桌糖醋全席,糖醋排骨糖醋
鱼,糖醋豆腐糖醋薯,糖醋茄子糖醋梨……铺子里,客人们的桌面上都是光盘行动,唯独老娘的那桌没动过
筷子。娘,这是咋啦?您不是最喜欢吃甜食吗?“糖醋张”惊奇地问。娘沉默了稍许,然后很平静地说,爱国,娘在五年前就得了
糖尿病。“糖醋张”扑通一声跪倒在娘的脚跟前……(有删改)1.(梳理概括情节)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
宕之处。参考答案:①张爱国的爹死得早,且张爱国打小讨厌读书,母亲只好
教张爱国学厨谋生,他很上心,一学就会。②张爱国变成“糖醋张”
后,招待过张副县长、上班族、泥瓦匠等,虽群体差别大,但都能使
之满意。③“糖醋张”招待自己的老娘,却对自己母亲的身体、饮食
等不了解。解析:题干已经明确小说情节发展“跌宕”,要求概括其“跌宕之
处”。这里的“跌宕”指的是文章富于变化,这样就必须概括出情节
的变化之处。从情节的开端来看,主人公张爱国“打小就讨厌读书,
翻开课本头皮就发麻”,而“学厨子可是上心得很。他做起糖醋菜
来,一点就通,一学就会”,由之可得“跌宕”的第一点“张爱国打
小讨厌读书,母亲只好教张爱国学厨谋生,他很上心,一学就会”。
从情节的发展和高潮来看,“发展”部分主要写张爱国的“神奇传
说”,写其招待过张副县长、上班族、泥瓦匠等,皆能使之满意;
“高潮”则是说张爱国“在铺子里替他娘摆了一桌糖醋全席”,却不
能使自己的老娘满意,因为张爱国对老娘的身体、饮食不了解。这样将“发展”和“高潮”结合起来,又是“跌宕之处”。2.(分析线索及其作用)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以此为线索行文有什么
好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线索是“糖醋张”。(2)好处:①能集中笔墨刻画张爱国作为“糖醋张”的这一生动的
形象和这一生意兴隆的铺子;②能围绕“糖醋张”叙述众多事件,推
动情节的发展;③能突出主题,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忽
略了与家人的情感联络。解析:本文以人物为线索。小说先简要介绍“糖醋张”是什么,照应
标题;接着写“糖醋张”张爱国的成长经历,重点介绍其在生意上获
得成功的事例,而这份成功又是与“糖醋”和其人分不开的,故以之
为线索,能围绕“糖醋张”叙述众多事件,能集中笔墨刻画张爱国作
为“糖醋张”的这一生动的形象和这一生意兴隆的铺子,推动情节的
发展;最后写张爱国的“糖醋菜”不能使其老娘满意,引出主题,令
人深思,故以“糖醋张”为题,能突出主题,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的
同时,不要忽略了与家人的情感联络。3.(分析结尾的艺术效果)小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参考答案: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它使故事陡然生出波澜,撞击读者的
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且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结尾
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②从形象上看,突出了张爱国幡然悔
悟、知错自责的特点和娘体谅、疼爱儿子的特点。③从主题上看,通
过写娘、儿子的行为,肯定了年轻人通过勤劳肯干、用心经营打拼出
一片天地的奋斗精神,同时告诫年轻人应关心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父
母,启示人们思考生活与工作的目的,物质不应是唯一的追求,不能
为了追求物质而忽略了亲情。解析:从情节角度,前文写张爱国“伺候得客人一百个满意”,结尾
写其“替他娘摆了一桌糖醋全席”,而“铺子里,客人们的桌面上都
是光盘行动,唯独老娘的那桌没动过筷子”,这就使故事陡然生出波
澜,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再结合前文的伏笔“张
爱国听说城里开餐馆赚大钱,他便一头闯进了县城”“终于有一天,
‘糖醋张’突然想起了还在乡下独居的老娘”,故这样的安排又在情
理之中。从人物角度,结尾写到张爱国“扑通一声跪倒在娘的脚跟
前”,这是写其向老娘认错,突出其幡然悔悟、知错自责的特点;而
结尾还写到其娘的“沉默”和“平静”,故又写出了娘体谅、疼爱儿
子的特点。从主题角度,结尾丰富了作品的主题,可以说小说的主体部分是写拼
搏、奋斗、勤劳致富等,而到了结尾则写到亲情,启示人们不要忽略
了与父母的情感。课时作业巩固提升
(2024·湖南、河南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俗世奇人之罐儿冯骥才①罐儿是码头最穷的人。他爹是要饭的,死得早,他娘靠给人家缝补衣服把他拉扯大。他
娘没吃过一顿饱饭,省下来的吃的全塞进了他的嘴里,他却依旧瘦胳
膊瘦腿,胸脯赛搓板。打他会走的时候,就去街上要饭。十五岁那年
白河闹大水,水往城里灌。城内城外所有寺庙都成了龙王庙,人们拿
木盆和门板当船往外逃。他娘带着他跑出了城,一直往南逃难,连饿
带累,娘死在路上。②他孤单一个人只能再往下逃,可是拿嘛撑着,
靠嘛活着,往哪儿去,全都不知道。这天下晌,来到一个村子,身上没多大劲儿了,他想进村找个人
家讨口吃的。忽然,他看见村口黑森森大槐树下有个窝棚,棚子上冒
着软软的炊烟,一股煮饭的香味儿扑面而来。③这可是救命的气味
儿!他赶紧奔过去,走到窝棚前,看到一个老汉正在煮粥。老汉看他
一眼,没吭声,低头接着煮粥。他站在那儿,半天不敢说话。忽听老汉说:“想喝粥是吗?拿罐
儿来。”他听了一怔。罐儿是他的名字。他现在还不明白,爹娘给他起这
个名字,是叫他有口饭吃。他爹是要饭的,要饭的手里不就是拿个罐
儿吗?可是,他现在两手空空,嘛也没有。老汉说:“没罐儿?好办。那边地上有一堆和好的泥,你去拿泥
捏一个罐儿,放在这边的火上烧烧就有了。”罐儿看见那边地上果然有一堆泥,他过去抓起泥来捏罐儿。可是
他从小没干过细活儿,拙手拙脚,罐儿捏得歪歪扭扭、鼓鼓瘪瘪,丑
怪之极,像一个大号的烂柿子皮。老汉看了一眼,没说话,叫他放在
这边火中烧,还给他一把蒲扇,扇火加温,不久罐儿就烧了出来。老
汉叫他把罐子放在一个木案上,给他盛粥。他把罐儿捧起来往案子上
一放,只听“咔嚓”一声,罐儿竟散成一堆碎块。他不明白一个烧好
的罐儿,没磕没碰,怎么突然散了。老汉还是不说话,扭身从那边地上捧起一堆泥,放在案上,自己
干起来。他先用掌揉,再用拳捶,然后提起来用力往桌上“啪、啪”
地一下下摔,不一会儿这堆泥就变得光滑、细腻、柔韧,并随着两只
手上下翻卷,渐渐一个光溜溜的泥罐子就美妙地出现在眼前,好赛变
戏法。老汉一边干活儿,一边说了两句:“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
夫不成器。”这两句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罐儿说的。他没弄明白老汉这
两句话的意思,好像戏词,听起来似唱非唱。老汉捏好罐儿,便放在火中烧,很快烧成,随即从锅里舀一勺热
腾腾香喷喷的粥放在里边,叫他喝。他扑在地上跪谢老汉,边说:
“我一个铜子也没给您。”老汉伸手拦住他,嘴里又似唱非唱地说了两句:“行个方便别提
钱,帮帮人家不叫事。”等罐儿把热粥喝进肚里后,老汉对他说:“这一带的胶泥好烧
陶。反正你也没事,就帮我把地上那些泥都捏成罐儿吧。你照我刚才
的做法慢慢做,一时半晌做不好也没关系。”罐儿应声,开始捏罐。按照老汉的做法,一边琢磨一边做,做过
百个之后,一个个开始像模像样起来。他回过头想对老汉说话,老汉
却不见了。窝棚内外找遍了,影儿也没找着,怎么找也找不着。窝棚里还有半锅粥,够他喝三天。原打算喝完粥接着往前走。可
是他待在窝棚里这三天,慢慢把老汉那几句似唱非唱的话琢磨明白
了——老汉不仅给他粥喝,救他一命,还教他做罐。④前边的两句话“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是教他
活下去的要领;后边两句话“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
这是告诉他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烧陶的棚子不是老天爷给他安排的一个活路吗?那么老汉又
是谁呢?没人告诉他。多少年后,天津津南有个小村子,原本默默无闻,由于陶器做得
好,众人都知道了。这人专做陶盆陶缸陶碗陶盏。这地方的胶泥很特
别,烧过之后,赤红如霞,十分好看;外边再刷一道黑釉,结实耐
用,轻敲一下,其声好听,有的如磬,有的如钟,人人喜欢,渐渐闻
名,连百里之外的人也来买他的陶器用。这人的大名没人知道,都叫
他罐儿。他铺子门口堆了一些罐子,那时逃荒逃难的年年都有,逃难
路过这里,便可以拿个罐儿去要饭用,他从不要钱。有人也留在这
里,向他学艺,挖泥烧陶,像他当年一样。又过了许多年,外边的人不知这村子的村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