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1页
专题06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2页
专题06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3页
专题06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4页
专题06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近代中国的探究与近代化的整体进展名目【思维导图】……………2【学问梳理】……………2【学问点01】民族危机的加深1、甲午战斗与《马关条约》……………2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32、八国联军侵华…………………………3【学问点0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究1、戊戌变法………………42、义和团运动……………53、辛亥革命………………54、新文化运动……………75、中国人民的探究………………………8【学问点03】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清末新政………………92、“预备立宪”…………………………10【学问点04】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进展和“短暂春天”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进展………………10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11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小结)…………………11【易混易错】……………12【素养提升】……………14【真题赏析】……………15【核对答案】……………17(1894年—1919年)【学问点01】民族危机的加深【重点】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缘由【难点】列强加紧侵略的危害一、甲午中日战斗(1894-1895年)1、缘由: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直接缘由:东学党起义2、结果:1895年《马关条约》: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赔白银2亿两;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办厂: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3、影响:①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②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③促进了民族觉醒(清政府被迫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学问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放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二、瓜分中国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拉开序幕《马关条约》签订,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2.瓜分中国的主要形式:⑴强迫中国借款------危害:使列强进一步把握了中国的财政和外交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⑵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强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等。⑶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3、危害(1)是列强政治上把握加强,经济上疯狂掠夺中国,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进展。(2)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进展供应了条件。(3)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危害影响要比商品输出大得多,深远得多。(4)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一种形式,它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峻危机。三、八国联军侵华战斗(1900年)缘由:①根本缘由: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②直接缘由: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1)南方各省都督与列强洽商“东南互保”协议①中心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②严峻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③肯定程度上保存清政府的实力和中国近代化的成果(2)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使馆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全部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严峻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影响: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丢失最严峻、赔款数目最浩大的不公平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小结】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这是由于其次次工业革命以来列强的侵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先后消灭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翻了清王朝,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学问点0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究【重点】中国人民挽救危亡的抗争和探究【难点】中国人民抗争探究失败的缘由一、戊戌变法1.历史背景:⑴时势条件:a.甲午中日战斗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b.此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救亡图存需要进行新的探究。⑵经济基础: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进展。⑶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逐步进展壮大;⑷思想基础: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供应理论依据;【课堂探究】托古改制A.缘由:①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封建势力强大,借助孔子可以削减变法阻力。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气薄弱。B.评价:①乐观:削减了变法阻力,为维新运动供应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②局限:虽反对封建制度,但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查找依据,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脆弱。2.拉开序幕——“公车上书”⑴直接缘由:甲午中日战斗,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⑵概况:在京官员及在京参与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⑶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百日维新:⑴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⑵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⑶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4.变法失败:⑴失败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即“戊戌政变”⑵结果:①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②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③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高校堂得以幸免外,均被废止。5.评价:(1)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乐观作用,在肯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戊戌变法的进步性:①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②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③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2)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牢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期望寄予于并未完全把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启示: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二、义和团运动(1899年秋--1900.9):1.背景(缘由):⑴根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⑵直因:反洋教斗争的推动2. 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集中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思考】评价“扶清灭洋”口号进步性: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冲突已经成为社会主要冲突;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简洁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群众参与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颜色。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慈禧太后先是派山东巡抚毓贤、等袁世凯进行镇压;八国联军侵华后,又接受“招抚”义和团的方法,利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后在逃亡途中又下令镇压义和团。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5.影响:⑴乐观方面:义和团运动具有猛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傲慢方案,肯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⑵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挡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6、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夫阶级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三、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1911-1912年)(1)辛亥革命的背景:①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峻;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并没有解决危机,民族冲突、阶级冲突尖锐;②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进展;③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⑤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⑥军事预备: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等);⑦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2)三民主义①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帝)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核心)(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规定民众的基本权利)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不是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3)武昌起义时间和中国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制度;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公平;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意义:(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5)辛亥革命的评价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宏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革命。乐观: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②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制造了条件;③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④风俗文化: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消极:①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中国仍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未能发动群众,没有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1、背景: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猛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④直接缘由——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是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缘由的苦痛反思而来,生疏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照旧黑暗,根本缘由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所以期望通过一场思想运动来解放人们的思想,最终真正实现民主共和。【思考点】请问:你认为近代中国不能真正实现民主共和的缘由是什么?【提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气弱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资本主义进展困难,资产阶级脆弱妥协;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未能发动群众,没有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3、主要阵地:北京高校和《新青年》杂志;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4、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连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5、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最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④十月革命后,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5、影响:进步性:①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③学问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理;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制造了有利条件⑤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进展,推动了国民素养的提高局限性:没有同宽敞群众相结合(局限于一部分学问分子范围内);对待东西方文化实行确定确定或确定否定的态度。五、中国人民的探究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发起;近代工业化开端;近代前期探究的开端;处于“器物层”;对西方资本主义生疏不深刻。2、太平天国运动——农夫阶级;期望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平均主义社会;提不出科学纲领。3、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上升到“制度层”。4、义和团运动——农夫阶级(落后阶级)为主;一场自发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由于农夫阶级的落后性而失败,未代表当时历史进展方向。5、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中国近代史上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制度层”。6、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中国近代思想近代化的尝试;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文化层”。启示: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不管是地主阶级、农夫阶级或资产阶级都无法担负其领导中国革命的领导任务;其“天国方案”、改良方案、共和方案都不适合中国国情而最终失败。历史在召唤中国革命新的领导和新的指导思想……【学问点03】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重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内容【难点】影响及评价一、清末新政(1901—1905)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患病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内容:“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像,但更为广泛深化。清政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具体内容:改革官制;提倡创办工商企业;教育改革;编练新军3、失败缘由:由于政权把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行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4、启示:这使越来越多的人生疏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期望5、影响: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经济上,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展,民族资产阶级力气壮大;军事上,培育新式军队,为辛亥革命奠定基础,加快了清政府的灭亡。6、【评价】你支持以下评价吗?(作为开放式观点处理)清末新政当然是慈禧集团为强化封建国家机器,整顿和巩固清王朝统治搞起来的。也不行否认新政改革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多重局限,加上王朝自身的顽固保守,使改革在打折扣,存在诸多缺陷和差强人意之处。尽管这样,清末新政改革,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效果,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占有肯定的地位,这是应当确定的,不能视而不见,一笔抹杀,更不应当视之为"假维新"、"伪变法",而应谨重地分析,确定其是一个确的确凿推行的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泛而深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其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是一场排解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参与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新政促进了法律、政权机构、军队和教育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袁世凯集团崛起;加深列强侵略……等。二、预备立宪(1906—1911)1、基本含义:预备立宪是指制定和草拟宪法的过程,或者说是起草宪法的可参照和依据。属于宪政改革的阶段;预备立宪是宪政改革的必要环节,即在宪法制定前必需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2、“预备立宪”目的遏制进展的革命形势,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促成清末预备立宪的社会背景缘由是广泛、深刻和简单的,反映了当时社会进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即使顽固腐朽的满清政府也不得不做出这一困难苦痛的历史性选择)3、过程:在革命运动推动下,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乐观推动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1908年8月,清政府仿照日本宪法(选择学习二元制君主立宪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预备。为此,立宪派先后掀起3次请愿速开国会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4、结果: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生疏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5、【评价】清末的"预备立宪"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他的意义仍旧重大,他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与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向“宪制”的过渡,是中国封建与专制社会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与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学问点0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进展和“短暂春天”【重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历程【难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进展1、缘由:甲午中日战斗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嘉奖工商;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2、表现:期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企业全国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代表:1899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状元资本家)190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面粉大王)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气登上历史舞台,随后发起维新运动。二、快速进展(短暂春天1912-1919)1、缘由:①中华民国的建立,扫除政治上封建束缚和障碍;②南京临时政府鼓舞兴办实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临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缘由)2、表现:①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②进展速度和规模空前,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③纺织业和面粉业进展最快,纺织业从上海向北向西进展,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④重工业也有肯定增长,但重工业基础照旧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和自然经济相比,民族工业不占优势。3、影响:推动新民主运动的开展,同时无产阶级开头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1、民族资本主义进展主要特点:①资本较少,规模较小,以轻工业为主;②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均衡;③进展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④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冲突又有依靠关系。2、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展的主要因素根本缘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要因素:①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与束缚;②本身的特征: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气薄弱),后天畸形(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均衡);③政局动荡担忧。3、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①经济上,转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历程。②政治上,推动了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预备了条件。同时也推动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预备了条件。③思想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小结】01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进展而来的,中国正常的资本主义萌芽在鸦片战后就已中断。【阐释】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列强侵略、自然经济开头解体及洋务运动诱导下,引进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进展而来。02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理解。【阐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是指缺乏资本原始积累,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气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具有依靠性;“后天畸形”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结构不合理,主要是轻工业进展较快。033、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同时产生。【阐释】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是一个特例。最早产生于鸦片战斗后消灭的外资企业中消灭,但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并未消灭。044、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为了鼓舞进展资本主义。【阐释】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进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055、《马关条约》签订反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怎样的阶段?【阐释】《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066、鸦片战斗后萌发的新思潮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阐释】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误以为鸦片战斗后新思想的萌发或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也有思想解放作用。鸦片战斗后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见,都没有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樊篱,尽管有历史进步作用,但未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而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077、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中为什么说民族主义为明确反帝?【阐释】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善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生主义未解决农夫的土地问题,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全部制。孙中山民族主义是指推翻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清政府,在肯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故有反帝的含义,明显为明确反帝。088、“新文化运动”“新”吗?【阐释】新文化运动之“新”,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误以为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公平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分,只能说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1、【素养探究】之近代“家国情怀”鸦片战斗之后,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一方面努力抗争、另一方面勇于探究,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近代史。这些人的动力就是“家国情怀”。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到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从致远号的邓世昌、再到康有为、孙中山无不以国家为己任,不怕牺牲,最终铸造民族之魂!2、【素养探究】之历史解释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成功说:①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宏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④从今,民主共和观念渐渐深化人心。⑤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势力,⑥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制造了条件。⑦

社会风俗: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失败说:(1)政治: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三个月,其后革命果实被专制势力篡夺;(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气虽有所提升,但只是一个短暂的春天;(3)思想文化:虽推翻了皇权,但没有对封建思想进行全方位地正面批判;从根本上说:作为社会革命,辛亥革命并不彻底,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得到根本变革。1.(2023新课标五省卷)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恳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把握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办法识增加2.(2023新课标五省卷)表2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1894年1913年1920年1936年(不包括东北)产业资本2.2811.6414.8421.36商业资本74.8967.3058.8750.55金融业资本22.8321.0626.2928.09表2可以反映出A.民族工业呈现进展趋势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D.经济结构渐渐失衡3.(2023湖南卷)光绪年间,曾出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4.(2023湖南卷)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进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消灭的缘由是A.《辛丑条约》签订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峻C.清末新政的推行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5.(2022全国甲卷)“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隐秘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6.(2022全国乙卷高考)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确定。这一转变反映出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头受到批判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退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7.(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见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核对答案】题号1234567答案DACABDB1.【答案】D【解析】据材料1910年”具有“谘议局议长和士绅”“恳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清末“预备立宪"时期,仿照西方地方议会的谘议局在各省渐渐建立,士绅联合谘议局对朝政提出批判建议,引起专制守旧官员的不满,所以材料可以说明士绅阶层民办法识增加,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过程中更激化了社会冲突,不利于强化清廷权威,排解A项;据材料“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可以得出谘议局并未架空了督抚权力,地方势力并未把握官场,排解B、C项。故选D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1894年至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在民族资本中所占比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