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课后答案_第1页
食品化学课后答案_第2页
食品化学课后答案_第3页
食品化学课后答案_第4页
食品化学课后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化学

1、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

邻近水(Vicinalwater):水与非水组分的特定亲水部位通

过水-离子和水-偶极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在-40C下不结

冰;无溶解溶质的能力;与纯水比较分子平均运动大大减

少;不能被微生物利用此种水很稳定,不易引起Food的

腐败变质。

多层水:

占有第一层中剩下的位置以及在非水组分的机型基团周围形

成了额外的几层水。虽然结合程度不如邻近水,主要通过

水水氢键和水溶质氢键发生相互作用仍与非水组分靠得

足够近,其性质大大不同于纯净水的性质。

♦大多数多层水在40℃下不结冰,其余可结冰,但冰点

大大降低

♦有一定溶解溶质的能力

♦与纯水比较分子平均运动大大降低

♦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体相水:

结冰,但冰点有所下降

溶解溶质的能力强,干燥时易被除去

与纯水分子平均运动接近,很适于微生物生

长和大多数化学反应,易引起食品的腐败变

质,但与食品的风味及功能性紧密相关

2、BET单分子层水

■一个试样含有的相当于区I和区n接界

的水分心量。

■BET相当于一个干制品在呈现最高稳定

性的前提下能含有的最高水分含量。

■干物质可接近的强极性基团周围形成1个

单分子层所需水的近似量。

■相当于干物质牢固结合的最大数量的水

(化合水+邻近水)

■BET一般被认为是一个单层,然而

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例如,淀粉

的BET值约相当于每个脱水葡萄糖

基一个水分子。

3、水分活性、吸附等温线

水分活度定义:£溶剂

(水)的逸度。逸度:落剂从溶液逃

脱的趋势品:纯溶剂的逸度。

在低压(例如室温)下,f/f。和p/po

之间的差别小于1%,2的二0〃0此等

式成立的前提是溶液是理想溶液和存

在热力学平衡。

■&W与微生物生长和许多降解反应的速

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成为了一个

能指示产品稳定性和微生物安全的参数。

定义在恒定温度下,食品水分含量

(每单位质量干物质中水的质量)对水

分活性作图得到的曲线称为水分吸着等

温线(moisturesorptionisotherms,缩

写为MSI)o

4、净结构形成效应、净结构破坏效应(哪些离子)

净结构形成效应:

流动性比纯水差

电荷/半径比值较大的离子产生强电场

++2+2+3+

Li,Na,H3O+,Ca,Ba,M『+,Al,

F,OH这些离子强烈地与4至6个第一

层水分子相互作用,导致它们比纯水中

的HOH具有较低的流动性和堆积得更紧

净结构破坏

电荷/半径比值较小的离子产生较弱电场

++++

K,Rb,Cs,NH4,C1-,Br,I-,

NO3,BrO3-,IO3,C1O4这些离子打

破水的正常结构,并且新的结构又

不足以补偿这种结构上的损失。

5、吸附等温线的作用、意义、应用

等温线的意义

■在浓缩和干燥过程中样品脱水的难易程

度与RVP的关系;

■配制混合食品必须避免水分在配料之间

的转移;

■测定包装材料的阻湿性;

■测定什么样的水分含量能够抑制微生物

的生长;

■等温线区I中的水是被最牢固地吸附着,是

食品中最难流动的水。通过H2O-离子或

-偶极相互作用与可接近的极性部位缔合

在-40℃不能冻结,不具有溶解溶质的能力,

它的量不足以产生对固体的增塑效应。可看

作为固体的一部分。

■区I的高水分端(区I和区II的边界)相当

于食品的“BET单层”水分含量。在高水分

食品材料中,区I水仅占总水量的极小部分。

■单层并不表示所有干物质被紧密堆积的单分

子水层所覆盖。它代表了构成水与邻近水。

■区域n的水占剩余的第一层位置和固体的亲水

基外的几层,被称为多层水。这部分水主要

通过氢键与相邻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缔合

(水一水和水一溶质),流动性比整体相水

稍差,其中大部分在-40℃不能冻结。

■当水增加至靠近区II的低水分端,它对溶质

产生显著的增塑作用,降低了它们的玻璃化

相变温度(glasstransitiontemperature,缩写为

Tg),并导致固体基质的初步肿胀。此作用

和开始出现的溶解过程使大多数反应的速度

加快。

■区域III的水结合得最弱,流动性大,被称为

体相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液态水为何为结缔状态

①H-0键间电荷的非对称分布使H-0键具有极性,这种极

性使分子之间产生引力。

②由于每个水分子具有数目相等的氢键供体和受体,因此可

以在三维空间形成多重氢键。

③静电效应。

7、水分活性在冰点上下的差别

比较冰点以上和冰点以下”

在冻结温度以上,%是样品组分和温度的

函数,前者是主要的因素。但在冻结温度

以下时,aw与样品中的组分无关,只取决

于温度,也就是说在有冰相存在时,〜不

受体系中所含溶质种类和比例的影响。

■冻结温度以上和冻结温度以下水活性对食

品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一种食

品在-15℃和aw0.86时,微生物不生长,化

学反应进行缓慢,可是,在20℃,与同样

为0.86,则出现相反的情况,有些化学反

应将迅速地进行,某些微生物也能生长。

■低于冻结温度时的先不能用来预测冻结温

度以上的同一种食品的”,因为低于冻结

温度时相值与样品的组成无关,而只取决

于温度。

8、半氢结构

在邻近的两个氧原子的每一条连接线上有一个氢原子,它距

离共价结合的氧为1土0.014,距离氢键结合的氧为1.76±

O.OlAo氢原子占据这两个位置的几率相等,即氢原子平均

占据每个位置各一半的时间。通常我们把这种平均结构称为

半氢、鲍林或统计结构。

糖类

1、环糊精的结构特点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环糊精的结构特点:

1)圆柱形,高度对称性

2)-0H在外侧,C-H和环0在内侧

3)环的外侧亲水,中间空穴是疏水区域

4)作为微胶囊壁材,包埋脂溶性物质(风味物、香精油、胆固醇)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保持食品香味的稳定

2)保持天然食用色素的稳定

3)食品保鲜:将环糊精和其它生物多糖制成保鲜剂。涂于面包、糕

点表面可起到保水保形的作用。

4)除去食品的异味:鱼品的腥味,大豆的豆腥味和羊肉的膻味,用

环糊精包接可除去。

5)作为固体果汁和固体饮料酒的载体

2、酶糖化经过糊化、液化和糖化三道工序,每道工序的作

用是什么?

水温至53c以上时淀粉会在在高温下溶液中溶胀、分裂而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

特性,称为淀粉的糊化。

糖化就是淀粉加水分解成甜味产物的过程。是淀粉糖品制造过程的主要过程。

也是食品发酵过程中许多中间产物的主要过程。

淀粉液化:其实就是淀粉在阿尔法淀粉酶的作用下,由高分子状态(淀粉颗

粒)转变为较低分子状态(糊精),同时淀粉的黏度降低,即表现为由半固态变

为溶液态。

淀粉水浴加热并不断搅拌,淀粉浆逐渐糊化,糊化完全后在70~80c用a-

淀粉酶不断搅拌使其液化,灭酶过滤,滤液冷却加糖化酶在60〜65℃恒温水浴

糖化。

淀粉分解分为三个过程:糊化,液化,糖化。

1.糊化:就是指淀粉颗粒在热水溶液中膨胀、破裂。在这种粘性溶液中的游离

淀粉分子相对未糊化的淀粉来说,淀粉酶可较好的将其分解。糊化后的淀粉不

再聚结成固体淀粉颗粒,因此在液体中含有的酶可以直接将它们很快分解。相反,

未糊化淀粉的分解则需要很多天。

2.液化:液化就是通过a—淀粉酶的作用,使已糊化过的淀粉液粘度降低。

3.糖化:含义是通过淀粉酶的作用,把已液化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和糊精。

3、请分别列出三种褐变现象及其定义或褐变机理,谈谈怎

样抑制每种褐变的发生。

1)焦糖化反应:在无水(或浓溶液)条件下加热糖或糖浆,用

酸或镀盐作催化剂,生成焦糖的过程,称为焦糖化。

「A、脱水

反分子双键一不饱和的环一聚合一高聚物

程B、缩合和聚合

裂解一挥发性的醛、酮一缩合或聚合

深色物质

反应条件

①无水或浓溶液,温度15O-2OOC。

②催化剂:锈盐,磷酸盐,苹果酸,延胡索酸,柠檬酸,酒石酸等

③pH8比pH5.9时快10倍。

④不同糖反应速度不同,

碘口果糖大于葡萄糖(熔点的不同)

美拉德褐变:食品在油炸、焙烤、烘焙等加工或贮藏过程中,

还原糖(主要是葡萄糖)同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氨基

酸残基的游离氨基发生狱氨反应,产生有色大分子,这种反

应被称为美拉德反应。

反应机理(过程)

♦开始和引发阶段

a.氨基和埃基缩合

b.阿马道莱(Amadori)分子重排

♦中间阶段

c.糖脱水

d.糖裂解

e.氨基酸降解

♦后期阶段

f.醇、醛缩合、

g-胺-醛缩合一工褐色色素

亚硫酸根可以与醛形成加成化合物,该产物可以与R—NK

缩合,但不能进一步生成薛夫碱和N—葡萄糖基胺,因此亚

硫酸根可以抑制美拉德褐变反应。

抗坏血酸的褐变作用

Vc褐变对果汁褐变中起重要作用;Vc•氨基酸模拟

实验表明,Vc-氨基酸的溶液系统比糖■氨基酸溶液系

统色变要快得多。含Vc的溶液在褐变的同时放出CO?。

Vc褐变的机理如下:

c

COOHlHHo

Cc

n

-2HO

2c

-co;—

HCOHC

)M

HOCHH

CB2OHCB2OHCH>OH

脱氢抗坏血酸DKG(2,3-二酯古洛糖酸)吠喃醛

4、美拉德褐变的产物有哪些?

产物:

色素:类黑精

风味化合物:如麦芽酚,乙基麦芽酚,异麦芽酚,毗喃酮,

吠喃酮,内酯,跋基化合物,酸和酯类。

二氧化碳:斯特勒克降解反应是产生二氧化碳的来源。

5、a淀粉与B淀粉的定义

田淀粉:生淀粉分子之间由于氢键的结合,排列成十分紧

密的束状,称为小淀粉,水分很难进入其中。

a-淀粉:淀粉粒中的束状结构松散,淀粉分子逸出,与水

分子充分相互作用,这种状态的淀粉称为a-淀粉。

6、食品加工中如何控制和利用美拉德反应?

抑制Maillard反应

/注意选择原料

如土豆片,选氨基酸、还原糖含量

少的品种;糖类一般选用蔗糖。

/保持低水分

使心小于02,蔬菜干制品密封,袋子里

放上高效干燥剂。如Si。2等。

/so2

硫处理对防止酶褐变和非酶褐变都很有效

/保持低pH值

常加酸,如柠檬酸,苹果酸

/热水烫漂

除去部分可溶固形物,降低还原糖含量

/降低温度

t<10℃时,可防止褐变地发生

/钙处理

如马铃薯淀粉加工中,力口Ca(0H)2可

以防止褐变,产品白度大大提高。

/除去一种底物

加入葡萄糖氧化酶,除去糖,减少褐变

利用Maillard反应

面包、咖啡,红茶,啤酒,糕点,酱油

产生特殊风味,香味

控制原材料、温度及加工方法

/控制原材料

核糖+半胱氨酸:烤猪肉香味

核糖+谷胱甘肽:烤牛肉香味

/控制温度

葡萄糖+缀氨酸

100-150℃烤面包香味

180℃巧克力香味

木糖-酵母水解蛋白

90℃饼干香型

160℃酱肉香型

不同加工方法:土豆大麦

水煮125种香气75种香气

烘烤250种香气150种香气

影响Maillard反应因素

■糖的种类、含量、结构

a.不饱和醛〉二黑基化合物>饱和醛)酮

b.五碳糖〉六碳糖(10倍)

c.单糖〉双糖

d.五碳糖:核糖》阿拉伯糖》木糖

六碳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

e.还原糖含量与褐变成正比

f.只有链式结构的糖(游离短基)才能褐变

■氨基酸及其它含氨物种类

a,含S-S,S-H不易褐变。

b.有用1%苯环易褐变。

c.碱性氨基酸易褐变。

d.氨基在£-位或在末端者,比

位易褐变。

e.胺类>氨基酸〉蛋白质。

温度

△t=10℃,则褐变速度差相差3〜5倍。

一般来讲:t>30℃时,褐变较快

仅20℃时,褐变较慢

t<10℃时,可较好地控制或

防止褐变地发生

酱油:发酵温度每提高5°C,着色度

提高35.6%。)

■水分

10%〜15%,褐变易进行

5%〜10%,多数褐变难进行

%小于0.2能抑制褐变反应

■pH值

pH4—9范围内,随pH1,褐变T

pHW4时,褐变反应程度较轻微

pH7.8—9.2范围内,褐变较严重

■金属蜀子

+3+2加夫谅疵

FCeu催(F化e还>原Fe酮)的氧化1}促又

Na+对褐变无影响。

Ca2+可同氨基酸结合生成不溶性化

合物而抑制褐变。

7、膳食纤维的物化特性及其与低聚糖的关系

膳食纤维的物化特性

高持水力

一增加人体排便的体积与速度

................■

吸附作用

-----

胆固醇、胆汁酸(降血脂)、有毒物质

..............................................................................♦

吉合交换阳离子

1影响消化道的pH、渗透压,提供缓冲环境,

有利于消化吸收

无能量填充剂

・I,-----

遇水膨胀,引起饱腹感,预防肥胖

.........................................•

发酵作用

■-----------*

诱导有益菌(双歧杆菌)产生,致癌物

质少,很快排出体外,预防结肠癌

.........................................♦

膳食纤维与低聚糖的关系:

1)低聚糖属于低分子量的水溶性膳食纤维。

2)低聚糖的某些生理功能类似于膳食纤维,但它不具备膳

食纤维的物理特征,如粘稠性、持水性和膨胀性等。

3)低聚糖的生理功能完全归功于其独有的发酵特征(双歧

杆菌增殖特性)。

4)而目前对膳食纤维发酵特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无法

与低聚糖的双歧杆菌增殖特性相比较。

8、何谓淀粉的糊化和老化?影响它们的因素有哪些?

糊化(a—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在水中溶胀,分裂,

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被称为糊化。其本质是微观结构

从有序转变成无序。

影响糊化因素:

1)结构:直连淀粉比例高不易糊化

2)Aw:水分减少,糊化温度升高

3)糖:高浓度的糖抑制淀粉糊化

4)盐:高浓度的盐使淀粉糊化受到抑制;低浓度的盐,对糊

化几乎无影响。

5)脂类:甘油酯和脂肪酸均可与直链淀粉形成复合物,100℃

不破坏,所以推迟糊化过程,升高糊化温度。

6)乳化剂:与淀粉螺旋形成包合物,阻止水分子进入淀粉

颗粒,因而干扰糊化。

7)酸度:

pH<4时,淀粉水解为糊精,粘度降低(故

高酸食品的增稠需用交联淀粉)

PH4-7时,几乎无影响

pH=10时,糊化速度迅速加快,但在食品

中意义不大

8)温度:温度越高,糊化程度越大。

9)淀粉酶:在糊化初期,淀粉粒吸水膨胀已经开始,而淀

粉酶尚未被钝化前,可使淀粉降解(稀化),使淀粉糊化加

速。

10)亲水性高分子(明胶、CMC):竞争吸附水,是糊化温度

t

11)电解质:破坏淀粉分子间氢键,促进淀粉糊化

阴离子:OH>水杨酸根〉CNS、「〉BF>NC)3->C「>酒石酸根〉柠檬

酸根〉SO4?一

阳离子:Li+>Na+>K+>NH4+>Mg2+。

淀粉老化:淀粉糊冷却或储存时,淀粉分子通过氢键相互作

用的再缔合产生沉淀或不溶解的现象。实质是糊化的后的分

子又自动排列成序,形成高度致密的、结晶化的、不溶解性

分子微束。

影响淀粉老化的因素

1)温度:2-4℃,易老化;>60℃或<-20℃,不易发生老

2)含水量:30-60%,易老化(面包、米饭、馒头)

<10%或过高均不易老化

3)溶液浓度:浓度大,分子碰撞机会多,易于老化;淀粉

浓度小,分子碰撞机会少,不易于老化。

4)冷却速度:缓慢冷却,加重老化程度;迅速冷却,降低

老化程度。

5)结构:

直链(空间位阻小)比支链淀粉易老化

聚合度适中的才易于老化(100-200)

淀粉改性后,不均匀性提高,不易老化。

淀粉膨化加工后(膨化食品),加深淀

粉的a化程度,不易老化。

6)无机盐种类(阻止老化的顺序):

322+2+2+++

SCN>PO4>CO3'>|->NO3>BR>CrzBa>Sr>Ca>k>Na

7)pH:pH5〜7老化最快,偏酸或碱不易老化;

8)共存物的影响:脂类和乳化剂可抗老化(淀粉胶束之间

形成一层薄膜);多糖(果胶例外)、蛋白质等亲水大分子,

可与淀粉竞争水分子及干扰淀粉分子平行靠拢,从而起到抗

老化作用。

9、淀粉糊化作用的三个阶段

可逆吸水阶段:

在室温的水中浸泡时,水分进入淀粉粒的非晶质部分,体

积略有膨胀,此时冷却干燥,吸入的水分子排出可以复原,

双折射现象不变。

不可逆吸水阶段:

随着温度的升高,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断裂,因而淀粉分

子有更多的位点可以和水分子发生氢键缔合,水分进入淀粉

粒的微晶间隙,不可逆大量吸水,其体积可膨胀到原始体积

的50〜100倍。处在这一阶段的淀粉如果把它重新进行干燥,

其水分也不会完全排出而恢复到原来的结构。

淀粉粒解体阶段:

随着环境温度的继续提高,淀粉颗粒仍在继续吸水膨胀。

当其体积膨胀到一定限度后,颗粒便出现破裂现象,颗粒内

的淀粉分子向各方向伸展扩散,溶出颗粒体外,扩展开来的

淀粉分子之间会互相联结、缠绕,形成一个网状的含水胶体。

这就是淀粉完成糊化后所表现出来的糊状体。

10、什么是高甲氧基果胶和低甲氧基果胶,凝胶机理分别是

什么。

高甲氧基果胶(HM):DE>50%

低甲氧基果胶(LM):DE<50%

酯化度(DE):D-半乳糖醛酸残基的酯化

数占D—半乳糖醛酸残基总数的百分数。

HM凝胶机理:1)在果胶溶液中加入足够的酸和糖就会胶

凝。

2)pH足够低时,分子间斥力下降,分子缔合形成接合区;

3)高浓度糖(~65%,至少55%)与分子链竞争水,

果胶溶剂化程度大大下降,有助于链间相互作用;

4)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凝胶强度高

LM凝胶机理:二价阳离子在果胶分子间形成交联

脂类

1、脂肪酸的命名

脂类的命名

(一)脂肪酸的系统命名法

CH2-(CH2)3-CH2-CH=CH-CH2-CH=CH-CH2-(CH2)5-CH2-COOH

名称:十八9,12-二烯酸(9,12-octadecadienoic)

18:23618:2(n-6)

天然多烯酸(一般会有2-6个双键)的双键部分是

被亚甲基隔开的。

通常用顺式(cis-)和反式(trans-)表明双键的儿何构

型,他们分别表示烧基在双键的同侧和异侧。

Z—型、E-型

(二)酰基甘油的立体有择位次编排命名法

■碳原子自上而下编号,三酰甘油命名法为:

口数字命名法:Sn-16:0-18:1-18:0

口英文缩写法:Sn-POSt

□中文命名法:Sn-甘油-1-棕植|酸酯-2-油酸酯-3-

硬脂酸酯,或Sn-甘油-1-棕稠酰-2-油酰-3-硬脂

1

CH20HSn-1CH2COR1

HO—Sn-2R2OCO-C—H

CH2OHSn-3-3CH20coR3一

RI:棕桐酹,R2:油酷,R3:硬脂酹

■以rac表示两个对映体的外消旋混合物,rac-

StOM表示等量的Sn・StOM和Sn-MOSt。

-以p表示缩写符号中间的脂肪酸酰基在Sn-2位

置,而其余两种酸的位置可能是Sn・1或Sn.3,

例如,B・StOM表示任何比例的SrvStOM和

Sn-MOSt的混合物。

■单酸酰基甘油(例如MMM)或者酸的分布位

置是未知的,可能是异构体的混合物,例如

StOM用来表示Sn・StOM,Sn-MOSt,Sn-

OStM,Sn-MStO,Sn-StMO和Sn-OMSt的混

合物。

2、油脂的精炼

3、脂肪氧化、单重态氧(光敏反应、猝灭反应)

脂肪氧化:

■油的氧化同营养、风味、安全、贮存及经济有

关。

-产生不希望的挥发性化合物,使食品产生不

良风味。

-脂类氧化是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食品中脂类的氧化分为酶促氧化和非酶氧化。

非酶氧化包括自动氧化和光敏氧化。

4、脂肪氧化(自动、光敏)的机制、特征、氢过氧化物的

形成

自动氧化的特征

干扰自由基反应的物质会抑制脂肪的自动氧

化速度。

B.光和产生自由基的物质能催化脂肪的自动氧

化。

C.反应产生大量氢过氧化物。

D.纯脂肪物质的氧化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诱导

期。

三步自山基反应机制

引发RH-^^R+H

传递R+Ox-ROO-

ROO+RH-ROOH4-R-

终止R+R-R—R

R+R00->R-O-O-R

ROO+ROO—R-O-O-R+Oi

・引发剂:单重态氧(1。2),由天然色素等产生。

•与双键相邻的a-亚中基氢原子,较为活泼,易被除

去,生成烷基自由基R-;

•R•迅速吸收空气中氧生成过氧化自由基R0。;

•R00•乂从其它RH分子的a-亚甲基上夺取氢产生氢过

氧化物(ROOH)和R・0

•新的R・基与氧作用重复以上步骤;

•一旦生成非自由基产品,链反应就终止。

■油酸:先在双键的a-C处形成自由基,最终生成

四种ROOHo

・油酸酯:亚油酸具有戊二烯结构,-C11同时

受到两个双键的双重激活,氧化反应速度比油

酸约快20倍。因此首先在C11处形成自由基,

该自由基异构化,生成两种具有共朝双键结构的

亚油酸,再与3。2作用可生成两种氢过氧化物。

I------------------------------------

与自动氧化的机制不同,是通过“烯”反应进行

氧化。„

亚油酸酯光敏氧化反应机理如下:

卡,折折

1111

_OOHv=vO\OH,OOHOOH

光敏氧化中,每个不饱和碳均可形成氢过氧化物。

光敏氧化的特征

a.不产生自由基;

b.双键的构型会发生改变,顺式构型改变成反

式构型;

c.光的影响远大于氧浓度的影响;

d.没有诱导期;

e.不受自由基抑制剂的影响。光敏氧化反应受

到单重态氧淬灭剂B-胡萝卜素与生育酚的抑

制,但不受抗氧化剂影响;

f.产物是氢过氧化物。

亚油酸酯的光敏氧化

5、脂肪氧化常见的影响因素

温度:温度越高氧化越快(氧化反应速度和物理

状态)

氧浓度:光敏氧化的情况与自动氧化不同

水分活性(见水一章):单分子水层时氧化速度

最慢

引发剂(光、辐射、金属离子等)

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易于氧化。

游离脂肪酸含量:游离脂酸的空间位阻小于脂

肪。

乳化剂:影响脂的分散状态和氧化的溶入。

表面面积:与氧接触的机会。

助氧化剂:例如Co、Cu、Fe、Mn和Ni,浓

度低至04ppm时,也可以使诱导期缩短和氧

化速率增大

6、精炼过程步骤的作用

一、油脂精炼

沉降和脱胶沉降包括加热脂肪、静置和分离水

相,使油脂中的水分、蛋白质物质、磷脂和糖

类被清除。特别是含有大量磷脂的油,例如豆

油,在脱胶预处理时应加入2%〜3%的水,并

在温度约50℃搅拌混合,然后静置沉降或离心

分离水化磷脂。

脱酸(中和)

向油脂中加入适宜浓度的氢氧化钠,然后混合加

热,剧烈搅拌一段时间,静置至水相出现沉淀,

得到可用于制作肥皂的油脚或皂脚。油脂用热

水洗涤,随后静置或离心,使中性油与残余的

皂脚分离。

碱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除去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

但同时也能使油脂中的磷脂和有色物质明显减

少。

脱色(漂白)

油脂加热至85℃左右,用吸附剂例如漂白土

(Fullersearth)或活性炭处理,有色物质几

乎全部被清除

O其他物质例如磷脂、皂化物和某些氧化产物也

同色素一起被吸附,然后过滤除去漂白土,便

得到纯净的油脂。

脱臭油脂中存在一些非需宜的异味物质,

主要源于油脂氧化产物。采用减压蒸储的方法,

并添加柠檬酸,螯合过渡金属离子,抑制氧化

作用。

冬化

7、亚晶胞、同质多晶、固体脂肪指数

同质多晶是指化学组成相同而晶体状态(晶型)不同的化

合物,这类化合物在熔融态时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与性质。

亚晶胞:主晶胞内沿着链轴的最小的空间重复

单元。硬脂酸每个亚晶胞含有一个亚乙基。-CH2

-

—CH2

三斜(T〃)堆积:也称£,每个亚晶胞中有一个

亚乙基,所有的曲折平面都是相平行的。

正交(0±)堆积:也为每个亚晶胞中具有

两个亚乙基单位,交替链平面与它们邻近平面互

相垂直。

□正石蜡、脂肪酸、脂肪酸酯存在正交堆积。

六方形的堆积(H):一般称为。,焊链是随机

定向,并绕着它们的长垂直轴而旋转。

油脂食品中固体与液体的比例称为固体脂肪指数

氨基酸、肽和蛋白质

1、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

物理因素:热、低温、机械处理、静液压、辐射、界面

化学因素:ph、金属离子、有机溶剂、有机化合物水溶液、

表面活性剂、离液盐、

2、蛋白质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溶解性

影响蛋白质溶解性的因素

1.氨基酸组成与疏水性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疏水性和离子性是影响

蛋白质溶解性的主要因素。

-疏水相互作用增强了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

互作用,使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

■离子相互作用则有利于蛋白质-水相互作用,

可使蛋白质分散在水中,从而增加了蛋白

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蛋白质表面的疏水小区域的数目愈小,蛋白质

的溶解度愈大。

■在等电点时,如果一种蛋白质的疏水基团因充

分暴露,它将通过疏水相互作用降低静电排斥

力,导致产生沉淀。相反,当疏水相互作用很

弱时,山于水合作用和空间排斥作用使蛋白质

仍然保持溶解状态。

2.pH的影响

■带电荷的蛋白质分子比不带电荷的分子溶解度

大,带同种电荷的蛋白质链易于互相排斥、解

离或展开。

■pH值与pl值相差不大时,蛋白质分子与水分

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少,所带净电荷也非常小,

以致多肽链相互靠近,甚至形成聚集体,引起

蛋白质沉淀。

■在碱性pH介质中,蛋白质

的溶解度比在酸性pH介质

中大;

3.离子强度u的影响

(1)当中性盐的离子强度较低(<0・5)时,

电荷屏蔽效应对蛋白质溶解度有双重影响:

■如果蛋白质含有高比例的非极性区域,电

荷屏蔽效应使蛋白质的溶解度下降;

■如果蛋白质含有高比例的极性区域,则增

加蛋白质的溶解度。

(2)若离子强度大于1・0时,盐对蛋白质的

溶解度具有特殊的离子效应。

■硫酸盐和氟化物逐渐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

称为盐析效应(Saltingouteffect)。

-硫氟酸盐和过氯酸盐则提高蛋白质的溶解

度,称为盐溶效应(Saltingineffect)。

阴离子提高蛋白质的溶解度的排列顺序如下:

SO42yF<CH3COO<CI<Br<NO3<|-

<CIO4-<SCN-

阳离子降低蛋白质溶解度的顺序:

++++2+2+

NH4<K<Na<Li<Mg<Cao

4.温度的影响

■在恒定pH和离子强度时,蛋白质的溶解度

在0℃到40〜50℃之间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然而对高疏水性蛋白质,例如酪蛋白和

某些谷蛋白,它们的溶解度则与温度呈负

相关。

■超过40~50℃时,分子运动足以使稳定的二

级和三级结构的键断裂,蛋白质变性往往

伴随发生聚集,溶解度比天然蛋白质的小。

■大多数蛋白质在加热时,溶解度明显地不

可逆降低。

5.有机溶剂的影响

-能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如乙醇或丙酮),

使水的介电常数降低,提高了蛋白质分子

内和分子间的静电作用力(排斥和吸引

力)。分子内的静电排斥作用使蛋白质分

子伸长,有利于肽链基团的暴露和在分子

之间形成氢键,并使分子之间的异种电荷

产生静电吸引。这些分子间的极性相互作

用,促使了蛋白质在有机溶剂中聚集沉淀

或在水介质中溶解度降低。

■有机溶剂■水体系中的疏水相互作用对蛋白

质沉淀所起的作用最低,因为有机溶剂对

非极性残基具有增溶作用;

■然而即使在含低浓度有机溶剂的水介质中,

暴露的残基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仍能促使

蛋白质的不溶解。

3、蛋白质热变性

热变性的机制:

①在天然状态下,蛋白质中的氢键、静电和范

德华相互作用是放热反应(熔驱动),这些

作用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在高温下是

去稳定作用的,而在低温下起到稳定作用

(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大量肽氢键几乎都是埋藏

在分子内部,因此,它们能在一个较宽的温

度范围保持稳定)。

②疏水相互作用是吸热反应,随温度升高疏

水作用增强。疏水相互作用一般在60〜

70℃时达到最高值(与疏水侧链的结构有

关),但温度超过一定值(>70℃,因侧

链而异)后,又会减弱。因为超过一定温

度,水的有序结构逐渐破坏,随之烙的变

化有利于疏水基团进入水中,最终导致疏

水相互作用去稳定。

蛋白质溶液加热时,上述两种对立的作

用均存在,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

由于疏水相互作用不再增加,甚至还

会减弱,最终导致蛋白质热变性。

影响热变性的因素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

・蛋白质中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酸、

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的残基

百分数与热变性温度呈正相关;

■同一组蛋白热变性温度与丙氨酸、甘氨酸、

谷氨酰胺、丝氨酸、苏氨酸、缴氨酸等氨

基酸的残基百分数则是呈负相关。

-蛋白质的热稳定性不仅决定于分子中氨基

酸的组成,极性与非极性氨基酸的比例,

而且还依赖于这两类氨基酸在肽链中的分

布。蛋白质的热稳定性与分子的柔顺性呈

负相关。

(2)水分含量

水能促进蛋白质的热变性。

糖类

在蛋白质水溶液中添加糖可提高其热稳定性

■如蔗糖、乳糖、葡萄糖和甘油能稳定蛋白

质,对抗热变性。

4、蛋白质表面活性

快速吸附到

的能力

在达到界面

后退.速伸袭

二月•达利界面,年尊针、

和取向

近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具

有强内聚力和粘弹性的

膜,能耐•炙热和机械的

、作用。"

5、肽键的影响

肽键的这个特性对蛋白质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I.共振结构使-NH在pH。〜14之间不能被质子

化;

肽键由于部分双键性质,-C-N键不能够像普

通的C-N单键那样可以自由旋转,CO-NH键的

旋转角(即3角)最大为6。;

5.电子的非定域作用使埃基的氧原子带有部分

负电荷,N-H基的氢原子带有部分的正电荷。

多肽主链上的C=0和N-H基之间可以在主链内或

6主链与主链之间形成氢键。

多肽链主链基本上可被描述为通过c。原子连结的

一系列-C。-CO-NH-q-平面

多肽主链的肽单位中原子的平面构型小(fai)和

v(psi)是C「N和Ca-C键的双面(扭转)角,

7、侧链位于平面上方或下方

8、起泡性质的影响(形成、稳定)

(1)pH

□蛋白质溶解度大是起泡能力大和泡沫稳

定性图的必要条件;

□等电点pH时泡沫膨胀量不大,但泡沫的

稳定性较高。(分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

使被吸附在空气-水界面的蛋白质膜的厚

度和刚性增大);

□原离等电点pH,起泡能力增加,氮泡沫

稳定性下降。

|(2)盐类

盐的种类和蛋白质在盐溶液中的溶解特性,影

响蛋白质的起泡性。

■盐析作用通常可以改善蛋白质的起泡性。而盐

溶使蛋白质显示较差的起泡性。

口卵清蛋白、谷蛋白和大豆蛋白等,随着NaCl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盐析效应)

□乳清蛋白,特别是B-乳球蛋白,则随着

NaCl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盐溶效应)

・二价阳离子例如Ca2+和Mg2+在0.02-0.04mol/L

范围,与蛋白质的竣基生成桥键,提高泡沫稳

定性。

(3)糖类

-蔗糖、乳糖和其他糖类通常能够抑制泡沫膨

胀,但也可提高泡沫的稳定性(糖类物质能

增大体相粘度)。

■糖溶液提高了蛋白质结构的稳定性,蛋白质

不能够在界面吸附和伸展,起泡能力下降。

制作蛋白酥皮和其他含糖泡沫甜食,最

好在泡沫膨胀后再加入糖。

(4)脂类

-蛋白质被低浓度(直到0.1%)脂类污染时,

脂类物质将会严重损害起泡性能。(

啤酒泡沫的消泡)

可能是由于具有表面活性的极性脂类化

合物占据了空气-水界面,对吸附蛋白质膜的

最适宜构象产生干扰,从而抑制了蛋白质在

界面的吸附,使泡沫的内聚力和粘弹性降低,

最终造成搅打过程中泡沫破裂。

(5)蛋白质浓度

■蛋白质浓度愈高,泡沫愈牢固。

■增加蛋白质浓度将会产生更小的气泡和更

稳定的泡沫。

■起泡前使蛋白质溶液陈化,有利于泡沫的

稳定性,可能是由于促进蛋白质-蛋白质的

相互作用能形成更厚的吸附膜。

(6)温度

■蛋白质加热部分变性,可以改善泡沫的起

泡性;

■热处理虽然能增加膨胀量,但会使泡沫稳

定性降低;

■更剧烈条件的热处理则会损害起泡能力

(蛋白质分子形成二硫键,聚合,分子量

增加,泡沫性质下降)。

9、疏水相互作用

-在水溶液中水结构引起的非极性基团之间的

相互作用被称为疏水相互作用。

■疏水相互作用是一个吸热过程,在高温下作

用很强,低温下较弱。

■在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形成中,疏水相互作用不

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形成

和稳定中,疏水作用是位于诸多因素的首位。

1、酶的特征

1)催化剂的共同点

a)量少高效

b)仅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并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c)都是通过降低反应分子的活化能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

2)酶的特性(生物催化剂)

d)高效催化,条件温和

e)高度专一

2、酶的专一性

k酶的专一性_________

I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学反

,应(反应专一性),而且对底物有

严格的选择(底物专一性)

反应专一性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转移酶

糖甘

W-

底物专一性酶

酶的底物专一性

》绝对专一性:只能作用于一个底物

》相对专一性: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

酯^酯键

>立体专一性: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

cgD-乳酸脱氢窿

D-乳酸+NAD占防酮酸+NADH+H+X

绝对专一性

酶只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

专一的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

NH

::2服酶

O=C//+H2O

a2NH3+CO2

NH2

尿素

/NH-CH

O=C、

NH2

甲基尿素

_________相对专——,性

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

必需基团:这些基团若经化学修饰使其改变,则

酶的活性丧失。

活性中心:的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完成催

化反应的空间小区域。

r结合基团一专一性

负责与底物分子结合

C活性中心乂

催化性质

必需基团<I负责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

I维持酶的空间结构

4、酶的命名和分类

习惯命名法

4个原则:

,据底物命名:淀粉酶、蛋白酶

/催化的反应性质:氧化酶、水解酶

/底物+反应性质:谷胱甘肽脱氢酶

/酶的来源+底物: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问题:“一酹多名”或“一名多酹”

如分解淀粉的酶:淀粉酶、淀粉水解的和细菌淀粉酶

国际系统命名法与分类

系统名称习惯名称

系统名称:明确标明底物及所催化反应的特征

若前面底物有两个,则两个底物都写上,

并在两个底物之间用“:”分开,若底

物之一是水,则可略去。

国际系统命名法与分类

国际酷学委员会根据酹催化反应的类型,把脑分为:

(1.氧化还原酶

2.转移酶

3.水解酶

4.裂解酶

5.异构酶

<6.合成酶

5、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酶和底物的浓度、活化剂、抑制

剂、pH值、温度)

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最适pH胃蛋白酶淀粉

表现出酶最大活力的pH值活胆碱酯酶

/pH稳定性性

在一定的pH范围内酶是

稳定的

pH影响酶活力的原因主要在于:

/环境过酸、过碱使酶变性失活;

,影响酶活性基团的解离;0246810

pHu

/影响底物的解离。pH对某些酶活性的影响

水解酶稳定的pH值范围为5.0—10.0,最适pH为7.0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口双重影响

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度

升高;由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温度升高,可引起酶的变性,从

而反应速度降低。

口最适温度

悔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

环境温度。其不是酶的特征

性常数

动物组织:35〜40℃0102030405060

植物酶:40〜50c温度°C

*低,温的应用高温的应用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在有足够底物(反应达到最大速度Vmax)

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v=k[E]

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抑制剂:

使酶的必需基团或活性部位中的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而

降低酶活力甚至使酶失活的物质。

抑制作用:

凡使酶活力下降,但并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作用。

「不可逆抑制作用

f竞争性抑制

、可逆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

、反竞争性抑制

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激活剂

使薛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

质。其中大部分是一些无机离子和小分子简单

有机物如:Na\K+、Ca2+.Mg2\Cu2\Zn2\

F-2+等;

无机离子对酶的激活作用:

•稳定酶催化作用所需的构象

•作为底物与薛蛋白之间联系的桥梁

•辅崎或辅基

6、米氏方程、Km的意义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度与

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一曼氏

方程式,简称米氏方程式。

上式中:V—反应速度

▼max—最大反应速度

[S]—底物浓度

Km—米氏常数

区口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

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

Km的意义

>当、=VmaJ2时,Km=[S]

>是酶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征物理常数,通

过测定Km的数值,可鉴别酶。

>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1n值

>近似表示酶和底物亲合力,国勤愈小,E

对S的亲合力愈大,酶的催化活性高;Kin

愈大,E对S的亲合力愈小,酶的催化活性

》根据要求的转化速率,应用米氏

方程和Km可计算任意同时的V,

或任何V下的回。

7、实际应用中,怎样利用双倒数作图法测定Km和Vmax

米氏常数的测定

基本原则:

将米氏方程变化成相当于尸a、+b的直线

方程,再用作图法求出Km。

例:双倒数作图法(Lineweaver-Burk法)

VmaxlSl两边同取倒数1Km11

区产网〜一—十-------

VVmax[S]Vniax

(林一贝氏方程)

酶动力学的双倒数图线

的方法

机制:植物组织中含有酚类物质,在完整的细胞中作为呼吸

链传递物质,在酚-醍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当细胞组织破

坏后,氧大量侵入,酚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造成醍的形成,平

衡受到破坏,于是发生醍的积累,酿再进一步氧化聚合形成

褐色色素称为黑色素或类黑精,造成食品的褐变。

酶促褐变发生的条件

♦酚类底物]

♦:♦速A三者缺一不可

♦:♦氧,

区>易发生酶促褐变的食品:

藕、香蕉、洋葱、茄子、土豆、苹果、梨、桃子等;

区>不易发生酶促褐变的食品:

柠檬、桔子、香瓜、西瓜等;

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

。酚类底物

区>主要途径:。酶

。氧

》钝化酶的活性(热烫、抑制剂等);

》改变酶作用的条件(pH,水分活度等);

>隔绝氧气;

»使用抗氧化剂(Vc,SO2等)

热处理法

•70—90℃,7s,大部分多酚氧化酶失活。

•80℃,10〜20min或沸水中2min,多酚氧

化酶完全失活。

•缺点:影响原有风味

•微波加热法,热穿透力强,迅速均匀,不

影响风味,能达到较好效果。

控制pH

◎酚酶的最适pH在6—7,<3失活;

◎水果:控制在酸性条件下

蔬菜:控制在中、碱性条件下

A.柠檬酸是最广泛使用的食用酸,常与抗

坏血酸等合用。

>降低pH,控制酚酶活性;

>螯合酚酶的Cu辅基。

B.苹果酸

C抗坏血酸:可使酚酶失活,且可耗氧

实践证明:0.5%柠檬酸+0.3%抗坏血酸效果好

二氧化硫或亚硫酸盐处理

>抑制酚酶活性;

>将酉昆还原为酚而褪色;

>与醍加成,防止聚合。

a优点:03缺点:

防止酶促褐变,防腐;♦漂白,破坏花青素;

避免Vc氧化失效;腐蚀素铁罐的内壁;

***SO?易去除;不愉快嗅味,>0.064%;

。方便,成本低;破坏VBi;

加入酚类底物类似物

A.肉桂酸B.对位香豆酸C.阿魏酸

专有效抑制苹果汁的酶促褐变

驱氧

•浸入水中、糖浆中

•涂Vc膜

褐变的利用

•苹果酒、红茶发酵(生成茶

红素)、可可粉、葡萄干等

9、a—淀粉酶、B—淀粉酶、糖化酶的作用特点及水解产

ja—淀粉酶:内切酶,从淀粉分子内部随机水解a—1,4

糖昔键,但不水解a-1,6糖昔键。

P—淀粉酶:外切酶,只能水解a—1,4糖昔键,不能水解

Ja-1,6糖昔键。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开始依次

切下麦芽糖单位,并将切下的a—1,4麦芽糖转变成0

—麦芽糖,所以称为p—淀粉酶。

葡萄糖淀粉酶(糖化酶):外切酶,能水解a—1,4和a—

'1,6糖昔键。

a-淀粉酶

•最适PH为5-7,最适温度约40℃

•终产物:麦芽糖、葡萄糖和异麦芽糖。

・应用:啤酒制造、面包品质改良

葡萄糖淀粉酶(糖化酶)

•从淀粉非还原性未端水解a-1,4糖昔键,也能缓慢水解

a-1,6糖昔键,水解单位是葡萄糖

•终产物为葡萄糖,用于制糖等。

・最适最适温度

PH=4-5,50-60℃o

9一淀粉酶水解产物:B—麦芽糖

10、以淀粉为原料,制备果葡糖浆(高果糖浆)的工艺过程

及使用的酶。

果糖80-90%

11、固定化酶的定义、意义

概念:酶的固定化:将酶与水不溶性载体结合,制备固

定化酶的过程

固定化酶:固定在水不溶性载体上,并在一定的

空间范围内进行催化反应的酶

意义:1)稳定

2)重复使用,可连续化、自动化操作

3)提纯方便,工艺简单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1、发色团与助色团

发色团:在紫外或可见光区(200~800nm)具有吸收峰的基

团,均具有双键。如:-N=N-Z-N=0,C=S,C=C,

c=o等.

助色团:有些基团的吸收波段在紫外区,不可能发色,但当

它们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整个分子对光的吸收向长波方向

移动。如:-OH,-OR,-NH2,-NHRZ-NR2,-SR,-Cl,-Br等。

2、色素按结构分为哪几种,每种有哪些代表性的色素

[口卜咻类衍生物(叶绿素、血红素)

异戊二稀衍生物类(类胡萝卜素)

结构|多酚类衍生物(花青素、类黄酮、儿茶素、糅质)

酮类衍生物(红曲色素、姜黄色素)

漕昆类衍生物(胭脂虫及紫胶虫色素)

3、叶绿素的结构、可能产生的变化、护绿的方法。

结构:叶绿酸、叶绿醇(植醇)、甲醇、镁(中心原子)

chiaR--CH3青绿色

chJbR=-CHO黄绿色

叶绿素a和叶绿素b

含量比约为3:1

结构、性质、分布和变

化极为相似,一般可以

叶绿素a、b不加区分。

叶绿素可能产生的变化可用以下图解说明:

【绿色,水溶性)脱植叶绿素「植醇叶绿素(绿色,脂溶性)

R绿素酶

-Mg2+酸/热-Mg2+酸/热

脱镁脱植叶绿素(橄榄绿,水溶性)脱镁叶绿素(橄榄绿,脂溶性)

-CO2CH3热—CO2cH3热

焦脱镁脱植叶绿素(褐色,水溶性)焦脱镁叶绿素(褐色,脂溶性)

护绿方法:

(1)加碱护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