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给孩子的美的历程读后感800字给孩子的美的历程读后感800字篇一说到“美”这个字眼,可能很多人眼前都会浮现各种各样的图景,这些是被我们从心底认可的,可能是一幅画,可能是一处风景,也有可能是一首诗词……我们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又各不相同,就像我们在勾勒描绘“美”的时候,往往那些视觉上美的冲击会让我们印象更深刻一点。《美的历程》这本书是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著作,书中有太多的精华了。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初中的美术课上,当时老师是在讲中国的美术史,顺带提到了这本书,自己也挺好奇的,课后就去图书室借了这本书。当时读的时候,对李泽厚先生笔下的那些美物很是好奇,所以这本书很快就读完了,但是这一遍并没有让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最多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式地了解了一下,大概了解了全书的大致结构而已。等到现在重读的时候,才懂得先生笔下描绘的是一种何等的“美”。在先生的笔下,“美”是一种生命,是一种赋予物件生命的神圣之物,它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敬仰,是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与艺术。在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的美不仅仅局限于视觉上的,是从多感觉角度来认知的。全书的脉络十分清晰,共有十个章节,从远古走来,走向文明。不得不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特有的美,无论是龙飞凤舞一般的图腾、陶器,还是行云流水一般的诗作文章,还是琴瑟箫笛一般的宫廷乐器等等,我们难以分出个更美一筹,我们也无需分辨。我第一次读不懂的地方是第三章,当时不能理解“先秦理性精神”为什么也可以是一种美?直到现在再想起的时候,才懂得精神也可以是一种美,这种美是客观的,需要人去实践感知的。就像孔子和庄子,这种儒道互补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文明的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对“美”的审判。再往后面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更是横扫历史的艺术佳作,在当时,可能是普遍,不足为奇的。但是,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至今还能留下来,为后人所传诵,那必然是有它“美”的道理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俱怀逸兴壮思飞”的李白,他的诗词有豪放之美,仿佛是时代音;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又是女子的一种美,令人动容。最后一章的明清阶段,著作甚多,有批判的、有讽刺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都是别样的文明。它体现出来的世态炎凉,体现出来的悲欢离合,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都为文明研究,艺术鉴赏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作为历史的接班人,应当多多发现其中的美学意义,不能仅仅作为旁观者,当然更不能亵渎。“美”的范畴是无比宽广的,可以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听觉上的,在这些方面完全是没有定义的。只有有人欣赏,哪怕仅仅是角落里的一朵野花,我们便可以称之为美,至于是哪一种程度上的美,这自然是要看个人的了。有人可以将其画出来,有人可以将其舞出来,形式不同,给人的感觉也就不同了。给孩子的美的历程读后感800字篇二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并得以在炎炎夏日静下心来,以美之名游走在历史的罅隙间,流连忘返。我从书中有了中式美学的初印象:拙而朴,简而精,韧且润。早期的陶土容器,青铜礼器,发挥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展现最原始朴素的信仰。诗三百是简单上口的字句,精要展示了当时的生活图景与追求。隋唐的佛像,以刀刻入山石中,却展示出流畅的线条,塑造出慈悲温润的眉目……一路走走停停,站在当下多元化的文化洪流时代,回望过去涓涓细流汇聚成海,终于觉得自己隐隐抓住了中式文化的脉络与底蕴。美是她本身,也是观察一个时代整体气象的窗口。美承担了一个时期的认知程度。狰狞的青铜饕餮及"巫师"的存在,恰恰是认知水平较低的先民对自然的想象,并与治理群落相衔接的产物,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则把关注的点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伦中,并生发出以此为中心的礼乐制度,乐曲歌舞便有了端庄的"礼"的姿态。美是有因果的,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百态。魏晋时期政治环境的混乱却解除了思想界的束缚,人们开始了迷茫的发问,不问那由虚无想象构成的神明,而是问自然宇宙,问自己的内心,终于出现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怅惘心绪,流出一丝空灵之美,也成就了"顾日影而弹琴"的嵇中散,与友人在摇乱竹影中高唱"世故纷纭,弃之八戎",那狂狷不羁的名士们终于因其绝美的风骨,在我眼前越来越立体……大唐盛世,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肥美之态的盛行也有了缘由。宋时南迁完成,朝堂重文轻武,理学兴盛,美也愈发婉约含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空漠之叹便有了历史的厚重感……美在一段时空的多种因素下孕育出来,又在这些因素之上给人以精神的慰藉。美是无疆界的,我也窥得了她跋山涉水而来的历程。时间坐标来说,李泽厚老师展现了北魏前的佛像故事,印度本土佛教色彩浓重,多野蛮血腥,教人逆来顺受,忍受世事不公的现实,而随着李唐盛世的到来,观念的开放生活的安稳,佛像故事趋于"极乐",也就更为本土化了,宋后佛像线条更为柔和,较唐时清瘦,融入了宋的气质。地理坐标来看,较远的克孜尔石窟有着鲜明的异域风格,伴着驼铃声声进入敦煌、云冈,佛像就亲切许多,更亚洲的五官,斑斓的色调让人移不开眼睛,进入伊洛之畔,龙门佛龛甚至生出天人合一的意味,为本土所用了……遍历了这段时空,才能品到美的动态演变,和而不同。当然,但看美本身,就十分让人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中国山水画就带有中式牧歌的美感,从概括意境的追求,到多义性的风神之美,再到精致明确的细节感,静中有动,巍巍高山似有晴岚流动翻涌,鸟兽被定格在画上,却好似下一秒就会发出婉转莺啼,或者扑出画面……我国文字自带了音韵美,《诗经》中赋比兴,诗律词格,明清小说更是朗朗上口,带有坊间的市井气息。以美的名义,我感受到了美学的发展逻辑,她有继承,又拥有时代的烙印,才成为"变异而多彩的巨川",她拥有相通的人性奥秘,为后人长久欣赏,"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由此看来,美也是人类认识自己的钥匙。感谢这趟简约的巡礼,让我对美的过往产生哲思,又对美的未来充满期待,更学会以美之名,品味万物,在感性与理性中达到平衡,寻找真与善。给孩子的美的历程读后感800字篇三这本书的确是一本经典好书,即使成书是在三十多年前也毫不过时,这才是好书的标准之一,看之前有点未看先退的感觉,因为上了美学课感觉不太简单理解,或许因为我是俗人一个。不过越看越能够感觉到中国文化形形色色的美,直到看完书,才理解美学课教育的崇高和美丽的内涵,现在的确很佩服李泽厚,他的文字能让一个对美学迟钝的人也随着他的讲解并描述感受到大美!《美的历程》帮我解答了心中的怀疑,以前比较不理解为什么西方各种宗教各种信仰,这状况在中国好像找不到,中国的确有佛教道教之类的,但信仰的人只是少部分,原来,我们也是有信仰的,只是时间提早了好多,随后就渐渐演化了。常看到考古发觉的那些原始的器具,上面有各种花纹,以为只是装饰品,其实里面都包含着种种信仰,比如鱼纹、鸟纹、饕餮纹、青蛙纹,这些动物本是氏族的图腾,将之画上去是非常虔诚的,时间演替,最终成为或波浪或曲折的条纹装饰。透过那些图画,跟着李泽厚的思路,是真的能够感受的远古时期人们对于信仰的虔诚的,有一种信仰的力气无形中从图画上透露出来,或许,时代变迁尤其是战乱迭起,导致信仰越来越微弱,直到最终变为洪荒传闻。我不信那些奇妙的东西,但为远古人民的精神寄予而感慨,也感慨时间的魔力足以湮灭许多东西。这种改变历程不只远古的花纹体现出来,还包括雕塑、书画和文字风格。先不去总结它们的改变有几个阶段,我想先说说感受到的。常从电视中看到那些奇丽的器物,做工精致而漂亮,体现在雕塑上就是细腻秀美,体现在书画上细心勾画,体现在文字上是铺陈旖旎,能看出其中的专心,能让不懂观赏美的也道一声赞。但是,相比而言,我更喜爱体现真心体现感情的东西。比如图纹,有段时期是面容可厉的,但是的确能发觉它的崇高美,此后的图纹越来越秀气可爱,但再也找不到图腾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威慑力。比如雕塑,唐三彩和明清瓷器都很精致,但是汉代那种动作夸张、人体比例不协调也不写实的雕塑却有一种大气朴实的感觉,在技术上比不上后世,但是气概浑厚,明显有一种美的感觉。及至文字,唐诗宋词都很经典,仍喜爱李白那种自由写作的感觉。虽然唐时的杜甫、韩愈、颜真卿分别给诗、文和字定下了标准,使得美妙的东西有规律规则可学可摹,让更多人深层次接触到美,他们的贡献卓著。但是我还是觉得,那种不行复制的美更犯难得,不拘束在平仄中,不受格律限制,不需留意主题是否符合政治导向,只兴之所至,就能吟出一首千古绝唱,叫千年后的人也能感受到当时的心情,这种人,这种诗,多好。得再次赞美一下李泽厚了,他的确对美学很有探讨,通过奇异的中国汉字,将美传递出来,我所学到的是很少一部分,必需要细细品读才能品出美的感受。什么东西都脱不开现实的羁绊,历史洪流呈现了奇异的文化变迁,美的历程在变,审美的标准在变,这些都不是全无规律可循的。时代动荡时经验波折颇多,感悟国仇家恨的机会也多,有素材有体悟,可能抒发感情上更深厚更大气,天下太平的时候,没有战乱和动乱,更着手于细微环节,感悟自然山水,可能感情上更细腻感伤。直到政治过于压迫,一干文化人没方法做到直抒胸臆,那么只能委婉含蓄的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在词曲中,表达在戏文里了,甚至完全不管现实世界,全部内容在虚拟的小说中体现,仍旧可以从中发觉当时的状况。必需要说,要体会中国的美的历程,要重视国学,有古文功底,很多内容都源于文献记录,诗词曲文都能散发出其魅力,但也须要能理解其意才能感知到美,比如一些句子就把另一些更大气,主题更宏大,假如不懂国学,或许就品不出。在美的历程上,不只要看到美,也要看到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的变迁、继承与革新,走过美的历程,也是走过了中华的历史。给孩子的美的历程读后感800字篇四《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也是我求学时期最早接触的一本专业美学的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爱不释手。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远古图腾、青铜器亦或者是诗歌、小说中都发现了美,而这些是普通人并不曾发现或没有注意的,这点给了读者们新的视野。例如书中提到的的“青铜饕餮纹”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而近年战国中山王墓的大量铜器很标准,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渐失去远古时代的象征意义,而更多成为玩赏的对象,或赋予了伦理的含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诗词歌赋中,李泽厚先生也展示给了读者一幅属于诗词歌赋特有的美图。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纵观《儒林外史》、《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令读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们的所表现的是一些平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读者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儒生们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况。《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四大家族的兴盛衰亡,描绘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可以很好的表现了这一世俗生活的表现。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爱情,正如《西厢记》,虽然在当时被列为违禁的书,但是其中贴合普通百姓的爱情描写深深吸引了许多读者,许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谓的“禁”,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一读此书,连《红楼梦》中一直循规蹈矩的林黛玉都读过此书。可见,这种世俗生活的、所表现出来的“美”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这种书俗文学的审美效果显然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重大差异,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位于世俗的真实”,这里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没有真正报复雄伟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而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显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引人入胜。《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平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也给读者们不一样的视角,是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单独的研究这些诗人。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给孩子的美的历程读后感800字篇五《美的历程》是一部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作者李泽厚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美学发展的看法。虽然只是对中国美学史的简单概括,但其内容却是提供给了我们更多能够了解、读懂中国美学史的引申知识。该书按中国历史的时间顺序,从远古到明清分别展开叙述,给予了我们对时间轴更清晰的辨别。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具代表性的美,那是那时的人民的智慧,是我们能模仿却不可超越的美。中国美学,自出现以来,它的变化都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与精神世界。《美的历程》把中国美学史分成十个部分,分别是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以及明清文字思潮。十个简短的词句,却能概括出那一时期美的最大特点。纵观美学之历程,中国的美学发展无不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思想的更新,美学艺术中也表现着浓厚的中国特色。例如龙飞凤舞时代的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红粉,这一行为不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美的历程》原句)中国自古就流传着很多关于神明的故事,而从巫术礼仪的产生发展到后来美学中所表现的关于神明的产物,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在神明这一方面的历史的神秘莫测。对于中国美学历史的讲述,作者延伸到了器物、青铜、文学和书法等领域,在与中国历史的结合下讨论了中国美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变化,少不了实践生活的因素对其审美意识的改变。龙飞凤舞时代的远古图腾、符号和标志,也许是当时氏族部落的一个共同意识形态或观念体系的代表标志,那些图腾符号可能是当时他们对龙蛇以及巫术礼仪的想象、做法。再到青铜饕餮,青铜本身以及它身上所绘制的图案,庄重严肃,带有恐怖且不能侵犯的感觉,美学到这一时代的发展,显现着统治者对自己权力的重视以及自己位高权重的地位。先秦国家尚未统一,兵荒马乱、不得安宁的中国大地上,各国人民对国家统一、生活安定的美好向往也在促使着这一时期美的发展。先秦理性精神,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使百家争鸣发生了,宗教也得到了发展传播。可见,这时的中国美学会带有儒家及宗教的特点。屈原是楚辞的代表性诗人,那时社会逐渐摆脱了巫术宗教的束缚,礼仪旧制也得到突破,所以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也更加向往自己构造的浪漫主义世界。正如《离骚》中屈原所述——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中国从魏晋到明清的发展历程,经济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在唐朝出现了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各方的交流沟通逐渐密切,文化与宗教也得到了碰撞、传播,娱乐文化、文学艺术等也不断发展至民间。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传播,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美学史上都少不了佛教的美学因素,敦煌莫高窟算是一个中国美学有关佛教这一特点的代表性建筑。人民生活的日益美好,也给了人们更多对于人生、世界以及宇宙的思考的机会。正如宋元时期出现的“非无舟人,止于行人”理想与审美。宋元时期的诗词更多的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向往,表现了美好生活改变了人们对美的追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对美的追求已下至民间,人们对于美的表达更加精细漂亮,美的形式也丰富多样,文学、建筑、器物等等,都是美的体现。从古至今,中国美学都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并且融合体现着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中国美学史,从古至今的美。给孩子的美的历程读后感800字篇六暑假要求阅读一本书,我选择了《美的历程》。拿到这本书,看着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书籍一样,可以从封面猜到一些关于文字内容的信息,充满了神秘感。在还未打开书之前,先了解了一下大家对这本书的认识:冯友兰说过“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史。”也有人问过:“这是一本专论?不是。这是一本通史?不是。这是一本散文?不是。这是一本札记?不是”。其实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以是一本思想书,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哲学分析和美学介绍,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历史文献在内。作者李泽厚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所以,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而已。说实话,这本书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和吃力,很难走进去。翻了几页之后,合上书,似乎什么都没读,内心深处又似乎被狠狠的触动了一下,脑海里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画面,似杂乱,又似清晰。于是继续打开书,随着文字一行行的转换,一幅幅画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跃在眼前: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悲惨世界、盛唐的夺目灿烂、中唐的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海洋。李泽厚先生没有用传统的历史书般的传统介绍,它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从雕塑、绘画到建筑,李泽厚先生把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始终结合在一起,让艺术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让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传大成果”。在美的历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所有的这些美的作品中,展现的永远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这些已经逝去的,存在的,即将到来的,每一种美,都将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场美的历程。给孩子的美的历程读后感800字篇七曾经以为,自己明白了美丽的真谛;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曾经以为,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曾经以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镜中花,水中月,需要静静地欣赏。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而充实圆融的洗礼。鸟瞰着美伴随着实践流淌年华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悟。美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悟。《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事看见自己的内心的感悟。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新私人合同完整版2篇
- 2024版软件开发咨询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物业管理合同: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2篇
- 观察物体三课件下载
- 融资服务协议书
- 财务聘用合同范本
- 部门业绩绩效报告范文
- 《报告解读新动脉》课件
- 《阅读指导借物喻人》课件
- 《工厂污水处理图》课件
-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 第一课 我是什么样的人 多角度看自己|教案
- 8 安全记心上 第三课时 119的警示(课件)-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 新公司法修订要点和解读
- 岗位责任制大检查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 路灯的安装维护和修理行业市场特点分析
- BEC商务英语(高级)写作模拟试卷12(共26题)
- 《研学旅行基地运营与管理》课件-3.2.1编写研学旅行手册
- 《无衣》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船舶采购建造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课件
- 10S406 建筑排水塑料管道安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