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案_第1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案_第2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案_第3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案_第4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案TOC\o"1-2"\h\u15860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 25746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2315571.1.1绿色建筑的定义 2107751.1.2绿色建筑的意义 219761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161011.2.1发展历程 3234691.2.2现状 3263301.3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315158第二章绿色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4197492.1生态优先原则 4225932.2节能环保原则 4272382.3可持续发展原则 530461第三章绿色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5122443.1结构体系设计 5129043.2结构构件设计 621973.3结构材料选择 631939第四章绿色建筑施工技术 7191474.1施工工艺优化 7299274.2施工设备更新 7159154.3施工现场管理 816140第五章绿色建筑节能设计 8194715.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8176665.2建筑设备系统节能设计 9198165.3建筑智能化节能设计 98423第六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9197126.1室内空气质量优化 9201956.1.1控制室内污染物 1022706.1.2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能力 10259716.2室内光照环境设计 1050766.2.1自然采光优化 10208006.2.2人造光源设计 10165136.3室内噪音控制 10144986.3.1噪音源控制 1123726.3.2噪音传播途径控制 113129第七章绿色建筑景观设计 1112777.1绿色景观设计原则 11136297.1.1生态优先原则 11139577.1.2节能环保原则 1160157.1.3人本原则 11136447.1.4创新原则 1131137.2绿色景观设计方法 12244427.2.1生态规划方法 12255317.2.2景观格局优化方法 1226957.2.3植物配置方法 12125207.3绿色景观施工技术 1233687.3.1土壤改良技术 12274387.3.2植物种植技术 1256287.3.3景观照明技术 12121307.3.4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 1272747.3.5生态驳岸技术 1321908第八章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 13259868.1建筑废弃物分类 1338148.2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法 1394468.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34943第九章绿色建筑项目管理 14169059.1项目策划与管理 14262209.1.1项目策划 14195199.1.2项目管理 14132499.2项目实施与监控 15154779.2.1项目实施 1515659.2.2项目监控 15229259.3项目验收与评价 15314829.3.1项目验收 15319179.3.2项目评价 1523061第十章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与挑战 16743410.1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163137910.2绿色建筑面临的挑战 16177410.3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 17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1.1.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及拆除等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健康舒适、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以降低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活动。1.1.2绿色建筑的意义绿色建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绿色建筑通过优化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降低能源、水资源等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改善生态环境:绿色建筑有助于减少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3)保障人体健康:绿色建筑关注室内外环境质量,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和健康性,降低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4)促进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2.1发展历程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关注建筑对环境的影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绿色建筑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技术规范。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借鉴到自主创新的过程。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了绿色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1.2.2现状当前,绿色建筑在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绿色建筑项目数量逐年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建筑普及率较低:虽然绿色建筑项目数量逐年增加,但总体上仍占较小比例。(2)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绿色建筑技术涉及多个领域,我国在部分技术领域仍需提高。(3)政策体系尚不完善:虽然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建筑政策,但政策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1.3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衡量建筑绿色功能的重要工具。目前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美国LEED评价体系: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是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英国BREEAM评价体系: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是英国研发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有较高权威性。(3)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不同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方法和标准上有所不同,但都旨在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提高建筑物的环境功能。第二章绿色建筑结构设计原则2.1生态优先原则绿色建筑结构设计应秉持生态优先原则,即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自然地形地貌,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设计时应遵循地形地貌特点,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降低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2)保护场地内的自然植被,提高绿化覆盖率。在设计中应合理利用场地内的自然植被,提高绿化覆盖率,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降低能耗的目的。(3)合理布局建筑,实现自然通风、采光。绿色建筑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空调和照明设备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2.2节能环保原则绿色建筑结构设计应遵循节能环保原则,即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应选用具有良好保温隔热功能的建筑材料,以及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等设备。(2)优化建筑形态和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优化建筑形态和布局,实现自然通风、采光,降低建筑能耗。(3)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2.3可持续发展原则绿色建筑结构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建筑寿命,降低建筑废弃物产生。在设计中应采用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寿命,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2)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功能。绿色建筑应注重建筑功能的优化,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3)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提升建筑行业整体水平。通过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提高建筑行业整体水平,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章绿色建筑结构设计方法3.1结构体系设计绿色建筑结构体系设计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环保、节能、舒适性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以实现建筑物的整体功能优化。以下是绿色建筑结构体系设计的主要方法:(1)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标准化、通用化和互换性,降低建筑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在设计过程中,应将建筑结构划分为若干模块,根据不同模块的功能需求和受力特点,进行优化设计。(2)优化结构布局合理布局建筑结构,使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具有较好的受力功能。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减少结构构件数量,降低建筑自重;(2)合理设置结构支撑点,提高结构稳定性;(3)减少结构跨度,降低结构内力;(4)优化结构布局,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3)采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结构体系设计中,应采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建筑物的环保、节能、舒适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3.2结构构件设计绿色建筑结构构件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和耐久性在设计中,应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耐久性,减少维修和更换次数,降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具体措施包括:(1)选用高强度、高功能的建筑材料;(2)优化构件截面设计,提高构件的受力功能;(3)采用防腐蚀、防老化措施,提高构件的耐久性。(2)降低构件的自重降低构件自重有助于减少建筑物的整体重量,提高结构稳定性,降低基础工程和施工成本。具体方法如下:(1)选用轻质高强的建筑材料;(2)优化构件截面设计,减小构件尺寸;(3)减少构件数量,提高构件的利用率。(3)提高构件的施工便利性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施工便利性,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具体措施包括:(1)优化构件的安装方式,提高施工速度;(2)减少构件的连接节点,降低施工难度;(3)选用标准化、通用化的构件,提高施工效率。3.3结构材料选择绿色建筑结构材料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在材料选择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体措施包括:(1)选用无毒、无害的建筑材料;(2)选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3)选用低能耗、低排放的建筑材料。(2)选用高功能的建筑材料高功能的建筑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降低维修成本。具体措施如下:(1)选用高强度、高耐久性的建筑材料;(2)选用具有良好防火、防水、防腐功能的建筑材料;(3)选用具有良好保温、隔热功能的建筑材料。(3)选用经济、适用的建筑材料在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前提下,应选用经济、适用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成本。具体方法如下:(1)进行材料成本分析,选择性价比高的建筑材料;(2)选用符合我国建筑规范的建筑材料;(3)选用具有良好市场口碑的建筑材料。第四章绿色建筑施工技术4.1施工工艺优化绿色建筑施工工艺的优化,旨在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以下是几个施工工艺优化的方向:(1)采用绿色施工材料,如环保型混凝土、绿色建材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推广装配式建筑,通过预制构件的方式,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浪费和环境污染。(3)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和优化,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4)采用节能施工技术,如绿色施工围护结构、节能施工照明等,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4.2施工设备更新绿色建筑施工设备的更新,是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建议:(1)选用低排放、低噪音的施工设备,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推广使用电动化、智能化施工设备,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源消耗。(3)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运行状况良好,降低故障率。(4)加强施工设备的管理,保证设备在施工过程中的合理使用,降低资源浪费。4.3施工现场管理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旨在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环保和质量。以下是一些建议:(1)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和要求。(2)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3)实施绿色施工措施,如施工现场绿化、降尘降噪等,改善施工现场环境。(4)严格施工现场材料管理,保证材料质量,减少浪费。(5)加强施工现场环保管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要求得到落实。(6)提高施工现场信息化水平,实现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调度。通过以上措施,有望实现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全面发展,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五章绿色建筑节能设计5.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建筑围护结构作为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优化建筑形态,降低建筑体形系数,减少建筑能耗。(2)采用高功能的建筑材料,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3)合理设计窗墙比,选用高功能的门窗系统,降低窗户能耗。(4)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为建筑提供辅助能源。具体设计措施如下:(1)外墙保温隔热设计:选用高效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等,提高外墙保温隔热功能。(2)屋面保温隔热设计:采用保温隔热功能良好的屋面材料,如挤塑聚苯板、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3)地面保温隔热设计:选用导热系数低的地面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板等。(4)窗户设计:选用双层中空玻璃、LowE玻璃等高功能门窗系统,提高窗户的保温隔热功能。5.2建筑设备系统节能设计建筑设备系统主要包括供暖、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等,其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用高效节能的设备,降低能源消耗。(2)合理设计系统,提高设备运行效率。(3)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实现设备智能化运行。具体设计措施如下:(1)供暖系统:选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提高供暖效率。(2)空调系统:选用多联机、水源热泵等高效空调系统,降低空调能耗。(3)照明系统:选用LED灯具,提高照明效率,减少照明能耗。(4)热水供应系统:采用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热水。5.3建筑智能化节能设计建筑智能化节能设计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高效运行和能源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1)建筑自动化系统:实现对建筑设备系统的实时监控和自动控制,提高设备运行效率。(2)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优化,降低能源浪费。(3)智能照明系统:根据室内外光线和人员活动自动调节照明,实现节能照明。(4)智能遮阳系统:根据室内外环境自动调节遮阳设备,降低空调能耗。(5)智能安防系统:实现对建筑的安全监控,提高建筑安全功能。通过以上措施,建筑智能化节能设计可以为绿色建筑提供更加高效、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六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6.1室内空气质量优化室内空气质量是影响居住者健康与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中,优化室内空气质量。6.1.1控制室内污染物室内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细菌、病毒、尘螨等。为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可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绿色建材,减少室内装饰材料释放的污染物;(2)优化室内通风系统,提高空气流通性,降低污染物浓度;(3)定期清洁室内环境,消除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污染;(4)设置空气净化设备,如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器等,提高室内空气质量。6.1.2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能力为实时掌握室内空气质量,需建立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室内污染物浓度、温湿度等参数,及时调整室内环境,保证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水平。6.2室内光照环境设计室内光照环境设计是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室内光照环境有利于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和视觉体验。6.2.1自然采光优化自然采光具有节能、环保、舒适等特点。为提高室内自然采光效果,可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设置窗户位置和大小,充分利用自然光;(2)优化窗户设计,提高窗户透光率;(3)设置遮阳设施,如百叶窗、遮阳板等,调节室内光照强度;(4)设计室内空间,使自然光能够充分照射到各个房间。6.2.2人造光源设计在室内光照环境中,人造光源设计同样重要。以下为人造光源设计要点:(1)选择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如LED灯具;(2)合理布局照明灯具,保证室内光照均匀;(3)考虑照明灯具的色彩、亮度和色温,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4)设置智能照明系统,实现照明设备的远程控制与自动调节。6.3室内噪音控制室内噪音是影响居住者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在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中,室内噪音控制具有重要意义。6.3.1噪音源控制为降低室内噪音,需从噪音源进行控制。以下为噪音源控制措施:(1)选用低噪音的家用电器和设备;(2)设置隔音屏障,如隔音板、隔音窗等,减少噪音传播;(3)建立室内噪音监测与预警系统,实时掌握室内噪音状况;(4)对噪音较大的设备进行合理布局,尽量远离居住区域。6.3.2噪音传播途径控制为降低室内噪音传播,以下为噪音传播途径控制措施:(1)选用隔音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如隔音墙、隔音地面等;(2)优化室内空间布局,减少噪音传播路径;(3)设置吸音材料,如吸音板、吸音窗帘等,降低噪音传播;(4)加强室内隔音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第七章绿色建筑景观设计7.1绿色景观设计原则7.1.1生态优先原则绿色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充分考虑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以保护原有生态环境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设计中,应注重植被配置的合理性和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7.1.2节能环保原则绿色景观设计应注重节能减排,采用节能型材料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照明、灌溉、交通等环节的能源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7.1.3人本原则绿色景观设计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人与景观的互动,创造舒适、宜人的景观空间。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审美需求,以及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人对景观的需求。7.1.4创新原则绿色景观设计应注重创新,结合当地文化、艺术、科技等元素,打造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景观。同时要不断摸索新的设计理念、技术和材料,推动绿色景观设计的持续发展。7.2绿色景观设计方法7.2.1生态规划方法绿色景观设计应采用生态规划方法,通过对场地环境的调查、分析,制定合理的景观规划方案。生态规划方法包括景观格局分析、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功能分区等。7.2.2景观格局优化方法景观格局优化方法是在生态规划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景观的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具体方法包括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优化模型等。7.2.3植物配置方法绿色景观设计应注重植物配置,采用多样性、适应性、美观性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植被的合理配置。植物配置方法包括群落结构分析、植物群落构建、植被恢复等。7.3绿色景观施工技术7.3.1土壤改良技术绿色景观施工应采用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和水质。具体技术包括土壤调理、土壤施肥、土壤水分管理、水质净化等。7.3.2植物种植技术绿色景观施工应采用植物种植技术,保证植物生长良好。具体技术包括植物选种、种植方法、种植密度、养护管理等。7.3.3景观照明技术绿色景观施工应采用景观照明技术,提高景观的夜景效果。具体技术包括照明设计、灯具选型、照明控制等。7.3.4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绿色景观施工应采用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具体技术包括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利用设施、雨水景观设计等。7.3.5生态驳岸技术绿色景观施工应采用生态驳岸技术,保护河岸生态环境。具体技术包括驳岸材料选择、驳岸结构设计、植被配置等。第八章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8.1建筑废弃物分类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日益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建筑废弃物分类是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的重要前提。建筑废弃物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土石方废弃物: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的挖方、填方产生的废土、废石等。(2)建筑废弃物:主要包括建筑物拆除、装修、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废砖、废混凝土、废砂浆、废木材等。(3)金属废弃物:主要包括废钢筋、废钢材、废铝材等。(4)塑料废弃物:主要包括废塑料管、废塑料薄膜等。(5)其他废弃物:如废纸、废泡沫、废玻璃等。8.2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法建筑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填埋处理:将建筑废弃物运输至指定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容易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2)堆肥处理:将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用于土地改良。(3)物理处理:采用破碎、筛分、磁选等方法,对建筑废弃物进行物理处理,分离出可回收利用的资源。(4)化学处理:通过化学方法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处理,消除其有害成分,实现资源化利用。8.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的核心环节,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1)废砖、废混凝土:经过破碎、筛分、磁选等处理,可生产出再生骨料,用于制备再生混凝土、砂浆等建筑材料。(2)废木材:可进行再加工,制作成木纤维板、木塑复合材料等。(3)废金属:经过回收、熔炼等处理,可重新用于建筑行业或其他行业的生产。(4)废塑料:可进行再生处理,生产出再生塑料产品,如塑料管材、塑料制品等。(5)废纸、废泡沫、废玻璃等:可进行回收处理,分别用于造纸、泡沫塑料生产、玻璃制品生产等。通过以上途径,建筑废弃物得到了有效资源化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第九章绿色建筑项目管理9.1项目策划与管理9.1.1项目策划绿色建筑项目策划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项目目标: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确定项目目标,包括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具体指标。(2)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市场前景、社会影响等方面,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3)项目策划书:编制项目策划书,明确项目名称、项目背景、项目目标、项目内容、项目实施主体、项目进度安排等。9.1.2项目管理绿色建筑项目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管理:将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对项目各阶段、各要素进行系统管理,保证项目顺利进行。(2)目标导向:以项目目标为导向,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任务按时完成。(3)风险管理:识别项目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策略,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4)质量管理:保证项目质量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加强项目质量监督与检查。9.2项目实施与监控9.2.1项目实施绿色建筑项目实施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阶段: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优化建筑结构、节能减排措施等。(2)施工阶段:采用绿色施工技术,提高施工质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3)运营阶段:加强建筑运营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9.2.2项目监控绿色建筑项目监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进度监控:对项目实施进度进行实时监控,保证项目按计划进行。(2)成本监控: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保证项目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3)质量监控: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督与检查,保证项目质量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4)环境监控: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进行监测,保证项目符合环境保护要求。9.3项目验收与评价9.3.1项目验收绿色建筑项目验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验收:对项目各阶段、各要素进行全面验收,保证项目整体质量。(2)严格验收: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项目进行严格验收,保证项目满足评价要求。(3)公开透明:项目验收过程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9.3.2项目评价绿色建筑项目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评价:评价项目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成果。(2)经济评价: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包括投资回报、运营成本等。(3)社会评价:评价项目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