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_第1页
07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_第2页
07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_第3页
07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_第4页
07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授课时间2021年月日星期第节课章节名称第七章科学发展观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过程,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意义。教学重点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5.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教学难点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重点、难点);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讲授式、案例式、讨论式等课程资源准备教材、多媒体、PPT主要内容、逻辑结构与教学建议本章主要讲授的是科学发展观。从内容上来看,包括三节。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主要讲述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这一节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着独特的现实依据、实践基础和时代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看清在当时的历史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难题,正是需要科学的发展才能够解决。科学发展观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发展,并进一步走向成熟,最终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指导思想。第二节主要讲述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从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四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集中概括,并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对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节主要讲述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部分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是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依据本章的教学内容与逻辑结构,建议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基本问题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根据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有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个重大战略思想,就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面临着许多机遇。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这些矛盾的凸现又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要是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而要是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的这个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它旨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形成的。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地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就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二战以后,在世界各国把加快经济增长奉为共识的情况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因片面地追逐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因而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国家为解决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还包括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应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应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适应社会现实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科学发展观也是适应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而提出来的。科学概念的正式提出。在经历了2003年非典疫情事件后,我们党开始把科学发展问题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在赴广东地区考察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7月1日,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期间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即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地位作用的最早阐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03年11月27日,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把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到“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高度。科学表述的正式形成。从2004年初开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再次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其具体标志就是把“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内容正式纳入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之中,从而使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更为明确,精神实质更加鲜明。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由此开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便正式表述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作出全面、系统的阐释。战略地位的重要提升。从2005年开始,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逐步提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2006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称之为“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这是对科学发展观战略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提升。理论框架的初步概括。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进行概括和总结起始于2007年。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重申和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理论体系和基本要求,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已经初步总结和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进一步明确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论体系的充实完善。党的十七大之后,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一系列新的论述。这些新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理论体系。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作了深刻阐释。2010年12月28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切实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实践中不断开拓科学发展之路”。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的时代本质和基本要求,是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和科学理论体系的新阐释、新拓展。指导地位的最新阐释。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各项合法权益,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保证一代又一代的永续发展。(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包容性。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并把它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胡锦涛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是: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除以上主要内容外,科学发展观还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这些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内政外交国防领域的运用和展开,它们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带领党和人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总结实践新创造,深入回答时代新课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的新成果,使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境界。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反复强调“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反映了我们党思想上的新解放、理论上的新发展、实践上的新创造,使党的理论和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说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说与时俱进,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2)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