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三字”析出“三得”-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_第1页
紧扣“三字”析出“三得”-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_第2页
紧扣“三字”析出“三得”-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_第3页
紧扣“三字”析出“三得”-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_第4页
紧扣“三字”析出“三得”-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紧扣“三字”析出“三得”——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紧扣“三字"析出“三得”

——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

文字是古诗意象的载体,每一首传诵至今的古诗都是锤文炼字的精品。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古诗以记诵为主,教师多注重学生能否完整无误地默写古诗,而深入古诗文字背后,探究古诗涵义、诗人情感及主题思想的教学则不多见,这也导致学生因对古诗的理解不够到位而记忆较为模糊。《登鹳雀楼》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不过二十字,却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所见的壮丽景色,跨越古今而致远未来,既有对豪迈人生志向的昭示,又有对深邃人生哲思的揭示,这也是其能够名垂诗史的重要原因。在执教《登鹳雀楼》时,笔者聚焦朗读,着意引导学生画出核心词汇,通过语言感受、意境体会、哲理感悟培养其古诗朗读语感,给予其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领悟诗中的道理。

第一“得":紧扣“依”字,想象理解诗意

好的古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习古诗,首要的就是对各种意象所构筑的画面的捕捉。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更偏于感性,故而他们对图画的敏感度很高,这也是很多教师利用图画导入古诗教学或营造古诗意境的原因。从该诗首句来看,其中最具拟人化、动态化的词语莫过于“依”字,要想引导学生对这一关键字进行分析,必须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构筑“白日依山"的意境。

师:古诗中的文字是最值得我们咀嚼的,我们要反复朗读,反复揣摩,打开想象之门,走进古诗之境。(教师板书:朗读·揣摩·想象)

(学生朗读思考第一句诗,教师展示彩色插图,指示学生观察)

师:大家来看一下这张图,诗人就这样登上了鹳雀楼,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生:看到了有太阳,还有山……

师:那你看到的是什么颜色的太阳?还有什么颜色的山?

生:老师,是浅白色的太阳,浅白色的山。

生:老师,不对!苍白的太阳,发白的山。

师:哦?我觉得“苍白”非常合适,为何是“苍白"?生: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发白了,不热了。

师:你形容得很到位!落日衔山,云遮雾障,太阳光已经慢慢黯淡下去了,所以诗人观察到的才是“白日”奇景。那白日是指什么时候的太阳呢?来,再看看图片。

生:傍晚时分的太阳,就像老师说的“太阳光已经慢慢黯淡下去了”,这时候太阳光很温和。

师:所以才用“依”字,对吗?大家想想“依"字是什么意思?

生:“依”字组词有“依依惜别"依靠”等,就是依托的意思,所以作者才说“白日依山"。

师:“依”字还有“亲密"的意思。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日落的视频,能不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或景色?

生:太阳慢慢地落到山里头去了。

生:太阳移到山后面躲起来了。

师:大家能不能结合第一句诗来说说呢?

生:太阳靠着大山慢慢落下去了,太阳光也慢慢消失了。

师:说得好!“靠”字用得很准确,说明大家看得极为仔细。大家可以再来看看“依"字怎么写?

生:(齐答)单人旁加一个“衣服”的“衣"。

师:是的。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被包裹在衣服里面,是不是能让人感觉到这个“依靠”很亲密呢?

生:太阳温顺得就跟孩子一样,高山成了妈妈!

师:孩子依靠在妈妈怀里,多么温馨!(教师一边描述,一边作简笔画)事实上,“白日依山尽"说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实景——夕阳向西逐渐沉没,慢慢落入群山怀抱。

第二“得”:紧扣“尽"字,想象走进意境

笔者抓住的第二个关键字是首句“白日依山尽”中的“尽"字。

师:“白日依山”,刚才老师已作了阐释,那么大家能不能重点说说“尽"字的意思?

生:太阳落山了,最后看不见了!

生:夕阳依傍着群山渐渐落下去了,人们只看到它的余光。

师:第一位同学说得更为直白,第二位同学说得更加委婉。那这里的“尽”是不是也说明太阳落山后景物看不清楚了呢?

生:不是,还有余光呢!第二句写的就是太阳落山后余光下的景色。

师:哦?这位同学,你能读一下第二句诗吗?生:黄河入海流。

师:那你能告诉我这个景色是在什么时间看到的吗?

生:是在太阳落山后。

师:也就是“白日依山尽"后,太阳依偎着群山落了下去,而浩荡的黄河也汇流入海了。这是何其壮美的一幅图画啊!

生:老师,我懂了,那个“白日依山尽”既是黄河入海的时间,也是黄河入海的背景。

师:也就是黄河入海的另一面是夕阳落山,对,真是重大发现!大家可以为这个发现鼓鼓掌。(学生鼓掌)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下前两句诗。

(学生齐读)

师: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谁能描绘一下“黄河入海"的浩大景象呢?这样吧,老师出一个句式,大家来填空。(黄河地奔流入海。填一个四字短语,表现黄河入海气势的磅礴)

生:黄河浩浩荡荡地奔流入海。我觉得黄河走过了那么长的路,在落日余晖下入海,蕴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

师:哦,好有哲理!(师向生竖起大拇指)继续——

生:黄河波涛汹涌地奔流入海。

师:从字面意思跟匹配来看,波涛汹涌非常合适,表现出了黄河的气势。但是从极目远眺的角度来看,作者是不是真的能够看到黄河汹涌的波涛呢?(学生点头)

生:黄河滔滔不绝地奔流入海。我觉得黄河是流不尽、流不完的大河。

师:这点毋庸置疑,黄河是长河也是大河。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浩浩荡荡、波涛汹涌、滔滔不绝……老师在课堂上仿佛已经听见了黄河的咆哮声,那气势真叫人心潮澎湃!其实,大家都看到了,“黄河入海”与“白日依山"中间就是靠一个“尽”字连贯的。大家可以再看一下这个视频——落日余晖下,黄河奔流入海。(教师播放视频)

生:太阳落山了,不是美景结束了,还有黄河入海的景色呢!

师:你说得真好!说“尽”,但景色未“尽”,“白日依山"还连接着“黄河入海”。大家能再读一遍吗?

生:(齐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师:这就是黄河,即便日薄西山,即便海远路长,依然“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精神,不惧艰难险阻,一路向前,奔向自己的目标!

意境是古诗意象连缀而成的情感场域,鼓励学生品析关键词,从关键意象而进入具体意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学习习惯与鉴赏技巧。

第三“得”:紧扣“上"字,想象体悟哲思

诗中有景,景中含情。诗人创作《登鹳雀楼》正是

为了借所见之景来抒写个人的情感或诉求。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基于诗人前两句写白日依山、黄河入海之磅礴大气而语,意为要想看得远,必须继续往上攀登。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写景部分展开丰富想象与深入剖析后,再引导学生顺势理解后两句诗的内涵就较为容易了。抓取关键字,唯一个“上"字能表达后两句诗的气势。

师:写景是为了抒情,古代诗人善于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物象中,借写景来抒情言志。这首诗也不例外。建议大家再读一下后两句,说说诗人在这两句中要表达的意思。

(学生个人默读,限时一分钟)

师:这样吧,谁先来解释一下后两句诗呢?生:如果想要看千里那么远,必须再上一层楼。师:通俗易懂,说得好!不过,老师有个问题,诗人单单想看千里远吗?

生:要是我,指定要看天涯海角那么远!师:这个还真远,但天涯海角有多远,不得而知。

(生笑)这里的“千里”实际上是约数,极言所看距离之远,就像你说的,有多远看多远。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更上一层楼,就能够看远一千里?

生:不能。老师,我想这里的“一层楼"的“一”也是约数,并不是确指几层楼。

师:学以致用啊,厉害!说得相当准确!那谁来说说“上"的含义?

生:登上、攀上的意思。老师,我能从中感觉到一个人努力的过程。

师:对!更高一层的楼是目标,而上楼则必须付出时间与努力。不过,现实中不是所有的“爬楼”都轻而易举。谁能举个例子?

生:比如,我想考满分,站在好学生的行列里,这个比较难!(生大笑)

师:有这个目标是好的,但不努力就很难达到目标。

生:我爸爸是上班族,看到王健林说的“定个小目标,先赚它一个亿”,他说很羡慕。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可及的目标,努力才是最值得肯定的。所以,你爸爸也一样,看清自己的目标,努力实现它,即便没有一个亿,也同样精彩。

生:老师,上次我参加学校的一百米赛跑,得了年级第二名,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下次要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

师:为这样的精神鼓掌!所以说,人生需要“上”楼,需要通过努力不断进步、上升。只有站得高,思路才会开阔,境界才会开阔,做事才会有格局。老师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做一个“更上一层楼”的人!

古诗说理一般会以写景为铺垫,通过铺陈与暗示创设丰富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