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技术设计书_第1页
某县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技术设计书_第2页
某县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技术设计书_第3页
某县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技术设计书_第4页
某县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技术设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项目技术设计书组织实施单位:***国土资源局项目承担单位:2018年9月***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项目技术设计书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实施单位:***国土资源局项目负责人:初审意见:主要设计人:初审人:2018年9月18日2018年月日审批单位(盖章):审批意见:审批人:2017年月日目录TOC\o"1-2"\h\z\u12033目录 I154881项目概述 1165341.1项目来源 1285281.2作业范围 225611.3工作内容目标 3316511.4工作任务 4324271.5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5230341.6数学基础 557011.7主要技术指标 6175172作业依据及技术路线、方法 7265692.1作业依据 7121352.2技术路线 8209712.3工作流程及主要技术手段 1048563项目的组织实施 12225203.1准备工作 12109253.2项目实施流程 14242863.3工期目标及保障措施 15187003.4质量目标及保障措施 1849074区域特点及已有资料分析 2310304.1区域特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23184964.2地籍和房屋调查开展情况 23270994.3已有资料情况分析 24251195土地登记资料数字化 26108225.1遵循规定 2698325.2基本要求 26158555.3登记资料数字化 27303425.4图像处理 3198365.5档案数据处理 33174475.6档案分类整理 35295366工作底图制作 36231416.1基础图件 36239276.2调查底图制作 36105766.3调查底图输出 3736586.4检查和移交 37283477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测绘 3893397.1RTK图根点测量 38118957.21:500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测绘 42157427.3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检测及修补测 54157157.4面积计算 54232838已登记宗地展绘落图 58322488.1资料准备 58264888.2作业流程 5887638.3宗地展绘落图方式 59326018.4无解析界址点宗地落图技术要点 5997888.5工作步骤 609149土地房屋基本信息采集 6439749.1工作准备 64291729.2土地房屋基本信息采集 6485039.3土地房屋基本信息归类 70498310不动产权籍调查 712907110.1不动产单元的设定与编码方法 712302610.2“两证”宗地核查处理 743000510.3“一证”宗地核查处理 772069710.4符合变更登记条件的不动产权籍调查 773009610.5符合首次登记条件的不动产权籍调查 872475810.6不符合首次登记条件的土地房屋处理 872120710.7地类调查 872544710.8不动产权籍调查表填写要求 871428911图件绘制 971419511.1地籍图的成图方法 972159211.2地籍图图面及精度要求 971304911.3地籍图的主要内容和表示方法 98744411.4宗地图的编制(样图见附录8.1) 99690611.5地籍索引图的编制 1001691711.6房产分户图的绘制(样图见附录8.2) 1001076612数据库建设 1032334512.1数据库内容 1031889612.2数据库建设的总体要求 1037712.3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1033186512.4数据交换格式 1042995012.5数据组织 104832412.6数据源 104259712.7数据库建设流程 1051800712.8建库数据采集 1061163312.9入库数据应满足的条件 1072054312.10数据入库主要步骤 107766312.11数据库运行检查 108595612.12数据库安全与保密 1081383313质量控制 1092550113.1质量控制原则 1091582313.2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 109727313.3质量控制的组织 109146713.4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 1092836613.5质量检查的项目 1092641113.6质量检查的内容 1101517513.7质量检查比例 1111627413.8质量检查工作的衔接 1121849914应提交的成果 1132640714.1权属调查成果 1131293214.2控制测量成果 113806714.3细部测量成果 1132193614.4数据库成果 1131545514.5图件成果 1141090814.6面积量算及汇总统计 1143256214.7文字成果 11420730附录 1159396附录1不动产权籍调查资料协助查询单(试行) 11526433附录2不动产权籍调查表(试行) 11623448附录3指界委托书 12811019附录4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明书 12922011附录5指界通知书 13027971附录6违约缺席定界通知书 13129524附录7违约缺席定界通知书 132211附录8不动产单元图样式 13412018附录9宗地草图样图及绘制要求 13616307附录10控制点点之记 1378002附录11RTK记录表簿 13824972附录12测站检查记录表 14029816附录13界址点外业检查记录表 14130792附录14界址(地物)边长检查记录表 142项目概述项目来源项目怎么来的?(如何通过公开招投标,招投标编号….)作业范围(是否有更具体的介绍,比如每个乡镇大约多少农房/人口)具体范围详见下图1.1。图1.1***任务村镇位置示意图工作内容目标工作内容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调查以集体土地所有权成果为基础,调查农村范围内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属状况,获取每宗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权属、位置、用途等信息,测量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地籍要素,填写地籍调查表,测绘地籍图,制作宗地图。农村房屋调查在开展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调查的同时,调查地上房屋产权状况,测量房屋的房角点和房屋边长,量算房屋面积,并将房屋调查成果记载在地籍调查表等地籍资料中,实现农村房、地调查的同步开展和调查成果的统一管理。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软、硬件平台,参照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的相关技术规范,建设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实现对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的图形、属性、档案等信息的一体化存储、管理与应用。其他主要包括成果汇总、报告编写、检查验收、成果管理等。工作目标此次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工作目标是全面查清农村范围内包括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每一宗土地的权属、位置、界址、面积、用途、地上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的基本情况,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为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奠定基础。工作任务3.1.1项目工期严格按照标书要求的项目实施工作时间节点进行项目工期的计划安排:合同签订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该测区的全部任务,并提交测绘、编绘成果。至2019年10月31日前全部完成。3.1.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根据标书的工作要求:项目名称项目内容范围2018年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服务采购项目(二期)1土地房屋现状测量约合计15.5平方公里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3权属调查4建立调查数据库依据“统一设计、分段实施、内外并行”的作业思路,我单位特制定符合项目实际情况的作业进度计划。其中各阶段主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如下:1、第一阶段完成整个测区的资料收集、技术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2、第二阶段完成整个测区的首级控制测量工作;3、第三阶段完成整个测区的全野外数字地形图测量工作;4、第四阶段完成整个测区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5、第五阶段完成整个测区的权属核实及编制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图件并建立城镇地籍调查资料档案;6、第六阶段=1\*GB2⑴完成整个测区的地籍调查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工作;=2\*GB2⑵完成整个测区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等地籍调查文字报告的编制;=3\*GB2⑶编制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调查城镇土地利用强度调查表;=4\*GB2⑷编写城镇地籍调查数据汇总工作报告和分析报告。7、第七阶段申请甲方验收,整改并提交验收合格的产品给国土资源局备案。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位于。数学基础平面坐标系统与投影方法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3°分带。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国家水准原点高程为72.260m,以国家C、D级GPS点为起算点,建立地籍控制网。投影带中央子午线取117°00′00″。比例尺本次调查的地籍图采用1:500比例尺,其他图件按有关要求结合实际需要确定比例尺。图幅分幅与编号1:500、1:1000的地籍图采用正方形分幅(50cm×50cm)。图幅编号按照图廓西南角坐标公里数编号,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用短横线连接。主要技术指标界址点基本精度要求相邻界址点间距和界址点对临近图根点误差要求如下表所示。界址点级别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cm)相邻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cm)适用范围中误差允许误差一±5±10±10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界址点二±7.5±15±15困难地区隐蔽界址点地籍图平面位置精度要求地籍图平面精度,图上中误差和图上允许误差要求如下表。序号项目图上中误差(mm)图上允许误差(mm)备注1相邻界址点的间距误差±0.3±0.6荒漠、高原、山地、森林及隐蔽地区等可放宽至1.5倍2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0.3±0.63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地物点的间距误差±0.3±0.64邻近地物点的间距误差±0.4±0.85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0.5±1.0

作业依据及技术路线、方法作业依据法律法规《地籍调查规程》TD/T1001-201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1016-2003。《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5-2007。《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第一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6962-2005。《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7931-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7930-2008。《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23236-2009。《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15967-2008。《IMU/GPS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范》GB/T27919-2011。《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1008。《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技术方案》(国土资源部2012年)。《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技术方案(试行)》(国土资源部2014年)。《不动产权籍调查技术方案(试行)》(国土资源部2015年)。《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试行)》。本项目技术设计书。技术路线总体路线以满足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出发点,立足于已有的工作基础,严格依据国家有关调查规程和标准,借助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和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已有土地调查成果和登记成果,通过外业调查、复核审查、内业建库,完成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及房屋等地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等工作,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提供依据。主要内容有:土地登记资料数字化处理、工作底图制作、测绘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已登记宗地落图及权属核查、土地房屋基本信息采集、不动产权籍调查(补充调查)、协助登记发证、数据库建设。(个人看法:总体路线是不是应该概括一下分项技术路线内容?总体路线粗写,分项细写,这样更有层次.)分项技术路线土地登记资料数字化处理对历年形成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登记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土地登记资料进行扫描、拍照等数字化处理,建立土地登记资料数据库,并与地籍数据库进行关联处理。土地登记纸质档案资料数字化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档案整理、目录编制、档案扫描(拍照)、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检查、数据关联、汇总挂接、数据备份等。工作底图制作选用大比例尺(1:500~1:1000)的地形图、正射影像图作为基础图件,或将地形图、正射影像图相互套合形成基础图件,将已在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备案的地籍区、地籍子区界线、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电子资料展绘到基础图件上,并标注乡镇、村、村民小组及重要地物的名称。参考已有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等资料,在图件上根据土地和房屋等建筑物的分布划分宗地,并预编宗地号,最后形成工作底图。测绘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在调查工作底图上,通过测绘形成包含全部房屋和明显界标物(围墙、篱笆、铁丝网、水沟等)的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无图区域通过全野外数字测量方法形成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有图区域,对已有地形图进行精度、质量检查,成果精度和质量符合要求的,通过修补测形成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成果精度和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按无图区域处理。已登记宗地落图及权属核查已登记宗地展绘。整理分析原有地籍档案和有关产权产籍数据,仔细对照土地登记卡、调查审核表(审批表)、宗地界址表、宗地图等已有地籍资料,在调查底图上,展绘界址点和界址线。宗地核查处理。对土地和房屋均已登记发证的宗地,现场对比调查底图、相关登记资料、对应实地情况三者的符合程度,填写《土地(房屋)调查核实记录表》,对登记的各类信息发生变化的,按不同类型进行处理。对土地已登记发证房屋未登记发证的,仅对土地登记信息进行核查处理。对房屋已登记发证土地未登记发证的,仅对房屋登记信息进行核查处理。土地房屋基本信息采集已登记宗地展绘在工作底图上以后,编制《土地和房屋基本信息采集外业底图》。把外业底图带到实地对调查区内的每宗土地进行入户调查,了解每宗土地和房屋的基本情况,采集土地和房屋的基本信息,填写《土地房屋基本情况表》,并对每宗土地和房屋拍摄全景照片,照片从多个角度进行拍摄,既要拍摄远景照片,也要拍摄近景照片,要准确反映实际现状和相邻关系。不动产权籍调查(补充调查)、协助登记发证已核发“两证”的情况。已核发“两证”,由于不动产权属性的变更,且符合变更登记发证条件的,对土地和房屋进行不动产权籍调查。根据不动产权籍调查结果,确权登记发证。已核发“一证”的情况。土地已发证房屋未发证的,对土房屋开展不动产权籍补充调查,房屋已发证土地未发证的,对土地开展不动产权籍补充调查。符合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件的,根据不动产权籍补充调查结果,进行登记注册,核发房地合一的不动产权证书。土地和房屋均未发证的情况。土地和房屋均未发证,符合首次登记发证条件的,对土地和房屋进行不动产权籍调查,根据不动产权籍调查结果,确权登记发证。土地和房屋均未发证,但不符合首次登记发证条件的,在图上表示其实际使用土地范围,并在数据库中记载其土地房屋基本信息,不对土地和房屋进行不动产权籍调查。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协助甲方做好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从发布通告、接受申请、制作地籍调查材料、审核公告、注册登记、颁发证书、外业核实、整理归档等各环节协助***国土资源局开展工作,免费提供技术咨询。数据库建设以大比例尺影像图为基础底图,利用已有的软、硬件平台,融合GIS和MIS两项关键技术,在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基础上,参考《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按照《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试行)》,结合《不动产单元设定与代码编制规则(试行)》等技术规范和要求,建设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数据库,对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成果的图形、属性、档案等信息实行一体化存储、管理与应用,从而实现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的“一张图”管理。工作流程及主要技术手段工作流程此次农村地籍与房屋调查按以下流程进行:首先是进行土地登记档案资料数字化工作;其次是在数字化土地登记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基础图件进行相应处理,制作工作底图;第三步是利用工作底图测绘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第四步是已登记宗地落图及权属核查;第五步是土地房屋基本信息采集,第六步是不动产权籍调查(补充调查)、协助登记发证;第七步是数据库建设;最后对成果进行汇总整理,然后提交验收。具体工作流程见下图:

(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测?箭头在图中的作用应该是一致的,都是指下一流程,所以,这部分内容应该修改一下流程图的图形使用…)工作底图工作底图土地房屋基本信息采集、拍照、填表、整理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权属数据元数据采集图形属性关联数据入库数据采集土地房屋基本信息采集土地房屋权属调查数据库建设成果提交编制地籍图、索引图、宗地图、房产分户图面积量算、统计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底图,形成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利用FJCORS施测图根控制点控制测量精度检查,修、补测地形测绘、界址点(房角点)测量对已有图件进行修、补测全野外数字化测量方案编制、技术设计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测绘档案资料数字化登记用地档案资料影像获取整理编目基础图件数据汇总入库准备地籍区、子区界线图像处理数据关联属性录入已登记土地房屋落图宗地核查不动产权籍调查不符合登记条件土地房屋处理土地房屋补充调查房屋核查土地核查符合登记条件的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主要技术手段土地和房屋权属调查采用内外业核实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土地和房屋权属调查,查清不动产单元的权属状况、界址、用途、四至等内容,确保不动产单元权属清晰、界址清楚、空间相对位置关系明确。对权属来源资料完整的土地和房屋权属,主要采用内外业核实的调查方法。对权属来源资料缺失、不完整的土地和房屋权属,主要采用外业核实、调查的方法。对无权属来源资料的土地和房屋权属,主要采用外业调查的方法。地籍和房屋测量统筹考虑基础条件、工作需求、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能性,在确保土地和房屋权益安全的前提下,依据不动产的类型、位置和不动产单元的构成方式,因地制宜,审慎科学地选择符合作业区域实际的不动产测量方法,确保不动产单元的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对城乡结合部、村庄、独立工矿等区域的建设用地,采用解析法测量界址点坐标并计算土地面积,实地丈量房屋边长并采用几何要素法计算房屋面积。对于分散、独立的建设用地,可采用解析法测量界址点坐标并计算土地面积;也可采用图解法测量界址点坐标,此时,实地丈量界址边长和房屋边长并采用几何要素法计算土地面积和房屋面积。对于划入调查区范围的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水域、滩涂等用地,既可选择解析法也可选择图解法获取界址点坐标并计算土地的面积,如果其上存在房屋等定着物,则采用实地丈量其边长并采用几何要素法计算房屋面积。项目的组织实施准备工作资料收集开展地籍和房屋调查前,调查机构应做好土地权属来源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需收集的主要资料如下:已有的土地调查成果;已登记发证的地籍档案、房屋档案资料;集体土地征收、转用、审批材料及土地供应资料,土地出让、划拨、处置等用地文件资料;其他权属来源材料: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协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处理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调解书;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等。最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航摄正射影像图;已有的控制测量成果,包括省市连续运行参考站成果、辖区内D、E级GPS点成果表、控制网图、点之记、技术总结等;房屋普查及工业普查中有关土地资料;标准地名资料;城建规划资料、图件等。地籍调查的技术性规程、规范、细则和图式等;有关资料分散于不同部门的,调查机构应携带不动产权籍调查资料协助查询单(见附录1),到国土、房产、林业、农业、海洋、水务、规划、档案等部门的档案室或在数据库中查询、核对并获取被调查对象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并要求出具证明或在资料复印件上加盖档案资料专用章。表册与器材准备表册包括不动产权籍调查表(见附录2)、指界委托书(见附录3)、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明书(见附录4)、指界通知书(见附录5)、违约缺席定界通知书(见附录6)各种不动产登记用表(见国土资发〔2015〕25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启用不动产登记簿证样式(试行)的通知》)等。仪器包括GPS接收机、全站仪、钢尺、测距仪、计算机等。软件包括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数字测量系统、遥感影像处理软件、数据处理及建库软件等。人员培训工作开展前必须对参加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有关地籍和房屋管理政策、法规和技术要求,明确调查任务,掌握调查方法和操作要领,增强责任心,以保证调查成果的质量。项目实施流程开展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紧密围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依据《地籍调查规程》等要求,以“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为原则,重点完成农村范围内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同步开展地上房屋及其附属设施的调查工作,建立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并通过农村日常地籍调查、土地登记等工作,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调查农村范围内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属状况,获取每宗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权属、位置、用途等信息,测量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地籍要素,填写地籍调查表,测绘地籍图,制作宗地图;在开展农村地籍调查的同时,调查地上房屋产权状况,测量房屋的房角点和房屋边长,量算房屋面积,并将房屋调查成果记载在地籍调查表等地籍资料中,实现农村房、地调查的同步开展和调查成果的统一管理。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数据库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软、硬件平台,参照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的相关技术规范,建设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实现对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的图形、属性、档案等信息的一体化存储、管理与应用。质量检查对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的每一工序进行检查,控制错误和误差的传递、积累。在每一工序检查过程中,不断优化处理方法保证数据质量。内部检查实行作业员自检、作业组(工序)互检、总工办验收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原则。验收申请内部二级检查一级验收通过后,再向业主单位申请验收,由验收组出具验收意见。成果整改根据验收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对各类问题逐一梳理,制定整改方案,根据验收意见和整改方案抓紧对成果进行修改完善。成果提交根据项目技术设计书和项目合同的要求,对最终成果进行分类整理,规格、材质应符合有关要求。经验总结最终成果提交后,项目领导班子组织召开项目经验座谈会,总结项目经验,吸取教训。对项目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形成文字材料并存档,对今后项目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及时组织学习。作业资料归档验收合格的成果进行资料归档,按《技术档案资料管理规定》进行分类、分项归档。工期目标及保障措施工期目标总体工期目标以招标文件“自签订合同之日起12个月内提交初步成果并申请验收”作为工期目标的最低要求,力争提前10个月内完成项目工作,提交初步成果并申请验收。阶段工期目标自签订合同之日起4个月内完成不动产登记资料数字化工作;7个月内完成地籍测量工作;7个月内完成房屋测量工作;9个月内完成图件编制工作;11个月内完成数据库建设和文字报告编写;12个月内完成全部工作并申请验收。工期进度安排***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项目于2018年10月签订合同,其项目工期进度安排详见下图(工期进度安排横道图)。工期进度安排横道图年份2018年2019年月份11月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合同签订资料收集技术设计书编制评审工作底图制作不动产登记资料数字化地籍和房屋权属调查地形、地籍测量房屋测量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文字报告编写资料整理、提交验收协助登记发证工期保障措施工期进度控制方法1)按作业阶段分解,突出控制节点。在不同作业阶段确定重点控制对象,制定作业细则,保证控制节点的实现。2)明确分部目标。以总进度计划为依据,明确各个作业组的分项目标,通过责任书落实分项责任,以分头实现各自的分项目标确保总目标的实现。3)按专业分解,确定交接时间。在不同专业任务之间,要进行综合平衡,并强调相互间衔接配合,确定相互交接的日期,强化工期的严肃性,保证项目进度不在本工序造成延误。通过对各道工序完成的质量与时间的控制达到保证各分部项目进度的实现。4)按时段分解进度计划。按总进度计划的时间要求,将作业总进度计划分解为年度、季度、月度和旬期进度计划。

工期进度计划管理措施1)项目开工前,必须严格根据作业招标书的工期要求,提出项目总进度计划,并在对其是否科学、合理,能否满足合同规定工期要求等问题,进行认真细致论证。2)在项目作业总进度计划的控制下,作业过程,坚持月(周)编制出具体的项目作业计划执行过程,并对其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认真的推敲。3)项目计划执行过程,如发现末能按期完成项目计划,必须及时检查分析原因,立即调整计划和采取补救措施,以保证项目作业总进度计划的实现。

工期进度控制措施

工期进度计划的控制是一个循环渐进的动态控制过程,作业现场的条件和情况千变万化,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与作业进度有关的各种信息,不断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一旦发现进度拖后,要分析原因,并系统分析对后续工作会产生的影响,由项目作业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并针对技术、质量、安全、文明作业、后勤保障工作配置项目副经理主抓分项工作。

1)建立严格的《工序作业日记》制度,逐日详细记录项目进度,质量、设计修改、工地洽商和现场

拆迁等问题,以及项目作业过程必须记录的有关问题。2)坚持每周定期召开一次,由项目作业总负责人主持,各专业项目作业负责人参加的项目工协调会议,听取关于项目作业进度的问题的汇报,协调项目作业外部关系,解决项目作业内部矛盾,对其中有关作业进度的重视,提出明确的计划调整意见。3)各级负责人应提前为下道工序作业,做好人力、物力、仪器、设备的准备,确保项目一环扣一环地紧凑作业。对于影响项目作业总进度的关键项目、关键工序,主要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必须跟班作业,必要时组织有效力量,加班加点突破难点,以确保项目总进度计划的实现。质量目标及保障措施质量目标成果质量总体目标成果达到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有关规定的质量要求,通过业主组织的验收,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质量抽查。分项成果质量目标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的各个子项(地形测量及工作底图准备、土地和房屋权属调查、地籍和房屋测量、数据库建设、图件编制、报告编写、协助登记发证等)成果合格率达100%。阶段成果质量目标1)地形测量(含修补测)、地籍和房屋测量成果通过***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验收;2)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成果通过***国土资源局预检;3)通过业主组织的验收;4)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质量抽查。质量保障措施流程保障措施按照以下作业和检查流程对成果作出质量批次的评判。学习和了解技术要求→作业、自查修改、填写作业传递卡→项目部检查、记录作业差错漏→返回作业员修改并自查→项目部复查作出质量评价→交总工办查。作业方法保障措施工作开始前制定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与工作步骤指南,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组织生产作业人员学习本工作项目的技术要求和有关规定。确保所有人员能掌握自己在岗位上的技术要求。做好仪器设备经常性的保养和维护工作,以保证作业仪器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每个项目有其特殊性,对地籍和房屋调查此类新项目,根据实施方案,作好区域实验计划和实验实施,并对实验工作做认真的总结,吸取有益的经验,举一反三。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措施,预防再发生,并推广先进的作业方法。对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完善和维护。重新编写工作(技术方案)手册,在全面开展工作中应从简单到复杂,在发现实施方案不足时,需再做优化、完善和维护,凡未经实际验证和甲方(项目委托方)同意的优化、完善和维护是无效的,实施中必须严格按认可方的方案(或设计)作业。项目内、外业工作结束之后,应全面总结各阶段的工作,统计有关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各项成果的质量,查明成果上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纠正和纠正措施,消除问题并防止今后再发生,编写工作报告和技术总结。妥善保护项目作业数据,为了避免因数据频繁交换而出错,内、外业计算机有条件的采用局域网连接,便于数据转接和交换,防止数据信息丢失。过程控制保障措施每道工序产生的错误必将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正确性,为确保成果(成图)质量,作业流程中每一道工序均进行质量检查。外业成果相互校核,利用外业成果检查内业成图资料。同时通过软件开发优势来增加自动挑错功能,确保成图(成果)的正确性。对岗位的设置按照该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完整的设置,在岗人员与岗位职责一致并明确各岗位职责的要求,从项目负责、技术负责、质量检查员、各工序负责人,作业员都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各环节均有明确的责任人和检查者,完整记录每个质量问题,严把质量关。对所进行的项目产品质量建立相应的实施办法,成立项目质量管理的人员,设置项目有关的质量检验人员,专职质量检验人员不少于3人。产品的质量控制从各工序的每一个作业环节开始,各工序间应有产品质量移交手续,上工序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时不得移交下工序作业。对各工序、作业员之间存在的质量问题,各部门负责或项目负责应首先查出问题原因、过程,纠正问题。对于工序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向有关技术主管汇报,管理者组织召开碰头会、专题会及质量分析会进行讨论解决,消除各部门壁垒和责任推诿,使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改进机制不断得到加强。质量检查保障措施每个项目全过程严格采取“三级检查”,即作业员自查,工序(或项目专职)检查,总工办作最终成果检查。每级检查应有明确的检查内容和要求,检查有相应的记录和报告。各级检查独立进行,不得省略或代替。各级检查记录中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将对处理后的结果进行复查,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即时改正,问题较多或性质严重时,可将部分或全部产品退回返工。对从未遇到的技术问题和作业过程的重大问题做好记录并报告上级技术主管,以便及时解决。质量管理保障措施加强数据审核从项目中获得准确有效的数据有利于加强对项目的质量控制。因此,项目中要严格审查属性数据和风格数据的质量,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进而确保项目施工的安全性和项目质量。检查图像数据。在数据的整理和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失误会造成缺边、悬点等问题,因而相关单位要仔细检查图形中的数据。例如,检查图形中的错误记录;检查图形的面积;检查行政区域面积和行政区域内的图层的图版面积之间的误差;进行缝隙检查、校正检查以及重叠检查等。检查属性数据。对属性数据进行检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表结构的检查、字段值的检查、重复编号的检查、字段值范围的检查以及枚举检查等。数据完整性检查。由于不一样的软件的符号方式和符号库之间存在不同,使得不同的测绘平台的下线型、线宽以及颜色等图形数据不能相互兼容,因而,必须利用要素编码将不同的要素对应起来,这样才能解决不同平台之间由于数据转换而改变风格的问题,从而使风格的转换得到保证。

拓扑检查。软件不同,其拓扑关系也不尽相同,因此,作业人员必须进行相应的拓扑检查,及时的发现拓扑关系是否正确,一旦出现拓扑关系不正确要及时的进行重建。严格执行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的作用是利用已制定的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方法和工作程序,及时的获取工程质量信息,同时对获得的质量信息进行合理的判断、加工、存储及传送,最后将得到的结果反馈给相关的部门。这样可以改善工程中各个要素,控制整个工程使之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障工程的质量。质量保证体系的要素有信息管理、工作标准、工作目标、评价标准、管理标准、程序标准和组织标准等,这些都是项目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的组成单位。其主要包括: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几大过程。完善管理机制。针对***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项目,首先要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测绘标准和测绘技术指标,使得项目管理日益的健全,项目质量逐渐得到提高。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许多质量问题都是由于工作单位不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加强项目质量的监管力度,切实的做好监测、校验测绘仪器等的相关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质量标准、作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对测绘仪器设备进行严格控制测绘设备仪器是保证测绘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测绘人员工作必备的。但是,测绘工程的进行大都是在室外环境中,测绘工程设备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测绘人员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以及不能正确的使用这些设备,不仅仅会导致测绘结果的不准确,同时也会导致仪器设备的过度损耗,极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和测绘工作的质量。所以,工作人员应该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以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转和提高使用寿命。强化过程控制时时刻刻的对作业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通过自查、校核以及审查等方法来实现作业过程的控制。同时注意清除作业结果的标识记录和数据输入、计算、输出以及绘图中得各项错误,严格的记录各类作业数据。

注意验收阶段的监控在验收阶段,工作人员要注意以下几点:检查方法要正确;技术指标要全面;技术参数要合理;检测仪器要精确;有无通过法定的检查机构检验并合格;检查过程的检查记录是否通过审核等。做好数据的记录与标识项目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相关的记录应当实行控制,全部记录表格,包含操作、检查、等都应当依据统一规定的系统实行统一编号。与质量管理相关的记录应当由记录的机构或个人保存,尤其是书面记录应当保证记录不缺失、不受到损坏,确保记录的完整及清晰。通过采取科学划分的统一编号抑或编码抑或电脑软件储存,保障在需求时可以迅速及时找寻到需用的记录。结合记录之用途,构架各类记录的保存期并由文件设置规定。质量总结阶段性工作完成后,召开全体作业人员质量会议,对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和自检、互检、项目部检查、最终检查等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作一个总结,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一个技术交流,通过召开质量会议使大家对遇到的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发生类似问题。

区域特点及已有资料分析区域特点分析及应对措施区域特点***陆地面积***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平方公里。此次地籍和房屋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农村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不够规范,未批先用、少批多用、边批边用、违法用地情况突出;2、早年地籍测量技术手段较落后,很多宗地测量不准确,导致面积误差较大;3、宗地档案资料不完整,导致存在权属信息、图件信息、地籍调查信息不完整,造成宗地落图难度较大。应对措施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院制定以下应对措施:计划增购10台以上高品质、高精度全站仪,多套高品质、高精度GPS-RTK,并加派精干力量到该项目,解决通视不好、信号不好、地形复杂、不易测量的问题;对有合法手续的用地部分用红线表示、超占部分用蓝线表示、违法用地用黄线表示,以解决翻建、改建、扩建的房屋较多的问题;协助甲方完善宗地档案,比如调取复制相关用地规划、审批材料,充实到宗地档案中;增加招聘闽南籍作业员,解决沟通交流问题。地籍和房屋调查开展情况地籍调查开展情况***至今未开展过成片的农村地籍总调查工作,仅应土地登记需求,对单宗地的地籍要素进行过调查,且技术手段较为落后,大部分图件不是采用数字化手段获取。土地登记工作开展情况***土地登记工作从1990年开始,未登记的土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早年批准、近年刚完成建设,未申请登记的宗地。有合法手续,未及时申请登记的宗地。超过批准面积使用,无合法手续的土地。手续不齐,或未经批准使用的土地。房屋调查工作开展情况截至目前,***尚未进行农房调查和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已有资料情况分析测绘资料分析利用已有测绘资料1、***现有16cm分辨率航空正射影像图获取时间为2016年初,现势性好,可直接作为调查工作底图。2、D级GPS点。土地房屋权属有关资料情况分析土地登记资料情况分析由于科技不断发展,编制土地权属数据所采用的测绘技术手段也不断更新,导致了(行政区)农村土地权属数据存在着多种形式,宗地图样式及精度也不尽相同。以皮尺丈量为主要技术手段绘制的宗地图,约占土地登记总量的55%。这种宗地图内容单一,无坐标系,界址线只有简单几何交会关系,宗地图精度一般,早期土地登记宗地图基本上是这种样式,展绘到工作底图上较困难,增加了实地核实的工作量。以图解丈量法为主要技术手段绘制的宗地图,约占土地登记总量的25%。这种宗地图内容丰富,界址走向较为明了,坐标系统与原图一致,技术精度高于早期制作的宗地图,展绘到工作底图上较容易,但需进行实地核实。以解析法为主要技术手段绘制的宗地图,约占土地登记总量的20%。2005年以后的部分宗地图采用解析法测绘制作,这种宗地图要素表述全面,制作规范,界址走向清晰,且有界址点坐标,这类样式宗地图执行现行技术规程,界址数学精度高,可将界址坐标进行坐标系统转换后直接转绘到工作底图上,一般不需重新到实地核实。供地资料情况分析***近年取得批文的用地,有已供未用和已供已用两种类型。这类用地报批时经过实地勘测定界,勘测定界界址成果数字精度较高,可利用勘测定界红线成果确定权属。房屋调查资料情况分析***尚未开展农村房屋调查登记工作,无房屋调查资料。

土地登记资料数字化遵循规定此次土地登记资料数字化工作遵循以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l8894-2004);《档案著录规则》(DA/T18—1999);《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国土资源数字档案管理规范》(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基本要求基本原则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原则是使档案信息资源准确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使可以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以满足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求。数字化对象的确定原则应当对所要进行数字化的对象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确认,只有符合一定要求的纸质档案文献才能进行数字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必须符合国家档案开放规定以及有关规定。价值性原则。属于归档范围且应永久或长期保存的、社会利用价值高的档案可列入数字化加工的范围。基本环节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档案整理、目录建库、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检查、数据关联、汇总挂接、数据备份等。过程管理加强纸质档案数字化各环节的安全保密管理机制,确保档案原件和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各个环节均应进行详细的登记,并及时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在数字化工作完成的同时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记录。登记资料数字化扫描件内容包括土地总登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和其他登记过程中形成的相关纸质材料,包括申请书、审批表、地籍调查表土地登记卡、簿、册、土地归户卡、土地权利证书等。(申请书)(审批表)非扫描件内容包括档案盒、资料袋、档案卷皮、卷内目录、备考表、填表说明等。土地登记资料整理在扫描之前,根据档案管理情况,按下述步骤对档案进行适当整理。准备目录数据和档案调卷、清点与接收整理收集目录数据,在档案管理人员的带领下进入库房搬运档案,每次根据档案目录号出库档案进行整理和数字化加工。同时办理出库手续,填写《档案出库单》。划分处理批次为确保档案处理的完整性,以原始盒为单位进行批次分组,以便更好的进行监督管理。区分扫描件与非扫描件(1)区分扫描件与非扫描件,抽取出扫描件并进行扫描;(2)非扫描件全部放进原档案袋,以免与扫描件混淆;(3)不扫描时,要用长尾夹把档案夹好,以免档案散乱。档案整理登记制作并填写待扫描纸质档案交接登记表单,详细记录待扫描档案盒号,案卷文件的起始页号和页数。图5档案借用记录表土地登记资料扫描、拍照扫描、拍照方式根据档案幅面的大小(A4、A3、A0等)选择相应规格的扫描仪、高拍仪、数码相机进行扫描、拍照。(使用高拍仪数字化)小于A4幅面的按A4规格进行扫描、拍照,大于A4小于A3幅面的按A3规格进行扫描、拍照,大于A3幅面的按A0规格进行扫描、拍照。纸张状况好的档案应采用高速扫描方式、拍照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纸张状况较差,以及过薄、过软和超厚的档案,应采用平板扫描或拍照方式。扫描、拍照色彩模式扫描、拍照色彩模式一般有黑白二值、灰度、彩色等。页面为黑白两色,并且字迹清晰、不带插图的档案,应采用黑白二值模式进行扫描、拍照。页面为黑白两色,但字迹清晰度差或带有插图的档案,以及页面为多色文字的档案,应采用灰度模式进行扫描、拍照。页面中有红头、印章或插有黑白照片、彩色照片、彩色插图的档案,应采用彩色模式进行扫描、拍照。扫描、拍照分辨率选择扫描、拍照分辨率参数的大小,以扫描、拍照后打印出的文件图像与原件相同为原则。采用黑白二值、灰度、彩色几种模式对档案进行扫描、拍照时,其分辨率均应选择≥100dpi。特殊情况下,如手写稿、复印件及文字偏小、密集、清晰度较差等,扫描、拍照分辨率应选择≥200dpi。扫描、拍照登记认真填写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过程交接登记表,登记扫描、拍照的页数,核对每份文件的实际扫描页数与档案整理时填写的文件页数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应注明具体原因和处理方法。数字化操作技术规范文字资料扫描分辨率:对全文字档案黑白模式扫描分辨率标准为100dpi;彩色模式扫描分辨率标准为200dpi。如书本或无法折卷的档案,高拍仪进行扫描或拍摄;对传真纸、复印纸由于内容用肉眼可看清,使用黑白方式扫描;对于不清的情况下,可采用灰度进行扫描;对文件页面贴有附属小页面、纸张时,将大小页面单独进行扫描。对于文件原文内容本身就是变形扭曲的可采用扫描成多页,进行拼接处理。对于彩色底面黑字的,可采用彩色扫描,也可对采用灰度进行扫描,也可采用反向扫描处理后,文件显示成白底黑字的方式,使文件清晰可见。扫描存储格式:纸质档案形成文件以JPEG格式存储,扫描文件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小文件占用空间。(高拍仪)(高拍仪软件界面)图件资料扫描分辨率:图纸彩色模式扫描分辨率标准为≥300dpi。大于A3幅面的按A0规格,使用大型扫描仪进行扫描,大于A0图纸的,采用高清数码相机进行拍照再拼接。扫描放图纸时应小心,防止图纸页面破损或卡纸等。图纸在扫描递纸张时要平稳,尽量使扫描出来的页面不倾斜。扫描图纸时要注意抹平图纸的折痕,不得使图像页面变形。图纸文件以JPEG格式存储,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小文件占用空间。(A3扫描仪)(A0扫描仪)图像处理图像数据质量检查对图像偏斜度、清晰度、失真度等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图像质量要求时,应重新进行图像的处理。由于操作不当,造成扫描的图像文件不完整或无法清晰识别时,应重新扫描或拍照。发现文件漏扫漏拍时,应及时补扫并正确插入图像。发现扫描、拍照图像的排列顺序与档案原件不一致时,应及时进行调整。认真填写相关表单,记录质检结果和处理意见。纠偏对出现偏斜的图像应进行纠偏处理,以达到视觉上基本不感觉偏斜为准。对方向不正确的图像应进行旋转还原,以符合阅读习惯。(图像纠偏)去污对图像页面中出现的影响图像质量的杂质,如黑点、黑线、黑框、黑边等应进行去污处理。处理过程中应遵循在不影响可懂度的前提下展现档案原貌的原则。(图像去污)图像拼接对大幅面档案进行分区扫描、拍照形成的多幅图像,应进行拼接处理,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图像,以保证档案数字化图像的整体性。(图像拼接)裁边处理采用彩色模式扫描、拍照的图像应进行裁边处理,去除多余的白边,以有效缩小图像文件的容量,节省存储空间。(图像裁边处理)档案数据处理数据关联以纸质档案目录数据库为依据,将每一份纸质档案文件扫描、拍照所得的一个或多个图像存储为一份图像文件。将图像文件存储到相应文件夹时,要认真核查每一份图像文件的名称与档案目录数据库中该份文件的档案号是否相同,图像文件的页数与档案目录数据库中该份文件的页数是否一致,图像文件的总数与目录数据库中文件的总数是否相同等。通过每一份图像文件的文件名与档案目录数据库中该份文件的档案号的一致性和唯一性,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联关系,为实现档案目录数据库与图像文件的批量挂接提供条件。汇总挂接土地登记纸质档案资料数字化转换过程中形成的目录数据库与图像数据库,通过质检环节确认为"合格"后,通过网络及时加载到数据服务器端汇总。通过编制程序或借助相应软件,实现目录数据对相关联的数字图像的自动搜索、加入对应的电子地址信息等,实现批量、快速挂接。数据检查数据检查包括作业员自检、专检组抽检等:自检的主要内容包括扫描件的完整性、纸质档案与图像文件的一致性、图像文件的分辨率、清晰度,图像文件的存储格式、数据关联的准确性等。以抽检的方式检查已完成数字化转换的所有数据,包括目录数据库、图像文件及数据挂接的总体质量。单个全宗的档案,数据抽检的比率不得低于5%。数据存储与备份数据存储从电子档案形成开始不间断地对有关处理操作进行管理登记,保证电子档案的产生、处理过程符合规范。地籍电子档案应存放于指定的计算机服务器上,服务器可采取磁盘镜像、双机容错等备份措施。数据备份备份范围。经检查合格的完整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备份方式。为保证数据安全,备份载体的选择应多样化,可采用在线、离线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多套备份,并注意异地保存。数据备份后应在相应的备份介质上标记编号、人员、日期、区县并标明母盘或复制盘,以便查找和管理。数据检验。备份数据也应进行检验。备份数据的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备份数据能否打开、数据信息是否完整、文件数量是否准确等。备份标签。数据备份后应在相应的备份介质上做好标签,以便查找和管理。档案分类整理地籍档案文件夹命名每本档案扫描后的图像文件存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并用对应关联号命名档案文件夹以备属性关联。此次地籍档案的文件夹名称为“老地号+权利人名称”。如档案资料文件夹命名为“3-2-906林月明”。没地号只有证号的文件夹名称为“权利人名称+证号”。地籍档案文件夹分类为了方便档案信息入库,且方便分类查询需要,对地籍档案进行分类整理。按照档案的类型,将同一类型的纸质扫描件放入一类文件夹内。如可以将档案资料分为以下10类。序号类型包含档案内容1身份证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代理人身份证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机关法人登记证书、社团法人登记证书等2委托书指界委托书3权属来源

证明材料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土地出让(或使用)合同、政府批准(或调拨)用地文件、建设用地批准书、许可证、规划用地红线图、地上附着物权属证明、交地证明、建筑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相关处室函、通告、竣工依据文件、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法院裁定书(或判决书)、县政府会议纪要、规划总平图、其它权属材料4申请表申请书、土地登记申请表、变更登记申请表5权属调查表包括地籍调查表、堪丈记录表、界址调查表、宗地草图、调查审核意见6宗地图(草图)宗地图或宗地草图7审批表包括初审意见、审核意见、批准意见、领导批示8登记卡登记卡及登记卡续表9土地证书原土地使用证后附图、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使用证等10其他文件其他如档案封页、目录工作底图制作基础图件选用1:1000地形图或高分辨率航空正射影像图DOM为基础图件。现已测制的0.16m分辨率的航空正射影像图(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等部门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地籍调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航测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5〕25号)要求将于2015年底前提交)作为基础图件。调查底图制作套合地籍区、地籍子区界线在***原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地籍区、地籍子区成果的基础上,对部分有变化的地籍区、地籍子区进行调整,形成新的地籍区、地籍子区成果。将最新的地籍区、地籍子区界线套合到基础图件上。划分调查范围及宗地在基础图件上,标注乡镇、村、村民小组及重要地物的名称。根据土地现状调查202、203地类范围,结合当地实际,划定各村居民点地籍和房屋调查范围,参考已有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等资料,在图件上根据土地和房屋等建筑物的分布划分宗地,并预编宗地号,最后形成工作底图。地类要素判绘地类要素判绘即判绘地类图斑(地类块的制图表达),在已标绘区划、权属、地形三要素的调查底图数据源上进行。根据宗地的实际用途判定其对应地类。若以街巷或河流的中线为地籍子区界线,要依据地籍子区界线,将街巷河流等条带形面状地物,分割为“街巷用地”、“河流水面”等多个地类图斑,归属所在地籍子区,并以街巷或河流的名称为地类图斑命名;“街巷用地”以实际用地界线或路崖线作为地类界线。地籍子区内除上述已划定的地类图斑外,其余土地可根据地形信息,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应地类判绘地类图斑。地类图斑注记采用分式,字头朝北,分子为地类图斑主号,分母为地类码,期间分隔用“—”或“/"符号。如地类图斑过小容不下注记,可用引线引注在地类图斑外侧,或仅注地类码。调查底图输出调查底图可采用分幅图、单个村庄、多个毗邻村庄连片为单位输出,村庄较大时分隔成局部输出,以地形图为数据源的调查底图输出1:500图纸,以DOM为数据源的调查底图输出1:1000或1:2000图纸,并在图纸适当位置注记数字比例尺。检查和移交调查底图和调查记录表经检查合格后,提供外业调查使用。向外业调查组移交的图、表、资料包括:调查底图;宗地调查核实记录表;不动产权籍调查表;地类调查手簿;农村土地调查线划影像套合图纸;外业调查必须携带的原有地籍调查资料。

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测绘在调查工作底图上,通过测绘形成包含全部房屋和明显界标物(围墙、篱笆、铁丝网、水沟等)的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本次调查区域内部分区域已有1:1000大比例尺地形图。无图区域通过全野外数字测量方法形成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有图区域,对已有地形图进行精度、质量检查,成果精度和质量符合要求的,通过修补测形成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成果精度和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按无图区域处理。本次控制测量不测绘首级控制点,不进行逐级控制,直接利用省网施测图根控制点。RTK图根点测量由于村现状建设用地及其地上房屋的范围较小又比较分散,布设高等级控制点较困难,本项目不布设首级控制点。因此,考虑向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申请测区范围内已有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成果的3个以上C级已知点,直接将坐标输入数据采集器,计算转换7参数,采用网络RTK接入FJCORS系统,直接进行图根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的残差绝对值不应超过2cm,RTK图根点测量技术要求GNSS卫星的状态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见下表:GNSS卫星的状态表观测窗口状态截止高度角15°以上的卫星个数PDOP值良好≥6<4可用5≥4且<6不可用<5≥6RTK图根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具体要求见下表:RTK图根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表等级相邻点间距离(m)点位中误差(cm)高程中误差(cm)边长相对中误差观测回数图根10055(10)≤1/4000≥2注1:本次RTK测量采用FJCORS系统进行网络RTK测量,在网络有效范围内,可不受流动站到参考站距离的限制。注2:相邻点间距离不宜小于该等级平均边长的1/2。RTK图根点测量的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核,检核采用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检核点应均匀分布测区。RTK图根点的选点及埋设图根点布设应尽量保证点的通视,便于下一步工作底图的测绘、边长和角度检核。位于沙、土质地上的普通图根点,须打入木桩,木桩顶面规格不小于3×3cm,其中间钉入铁钉作为中心标志,木桩长度视实际情况而定,以保持稳固为原则。位于水泥地、沥青地的普通图根点,在其中心标志位打入杆直径约8mm的水泥钉,并以红漆绘出方框及点号,方框的宽度为15cm,如下图所示:ZNTZNT●0001每个自然村至少有2个埋石图根点,较大的自然村增加到3或4个埋石图根点。埋石图根点布设在自然村内较开阔的水泥路、沥青路上,保持相邻点方向通视,提高埋石点的利用率,埋石图根点不能布设在2块水泥地的缝隙中。埋石点的中心标志打入杆直径约8mm的水泥钉,并用切割机刻出方框及点号,同时以红漆描绘,方框的宽度为15cm,样式如上图。图根点的密度按1:500调查底图每平方公里应不少于64个图根点的要求布设。建筑物密集、地形复杂、隐蔽地区,应以满足尽量在图根点上设站直接测量一级界址点为原则,适当加大密度。对于零星、偏僻的房屋,按第2条的要求布设2个图根点。图根点的编号,以“乡镇名(或村名)”+“T”+流水号表示,不得重号。RTK图根点测量观测时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经、纬度记录精确至0.00001″,平面坐标和高程记录精确至0.001m,天线高量取精确至0.001m。PDOP值、卫星数正确输入仪器测量手簿。测量手簿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阈值应≤2cm;垂直收敛阈值应≤3cm。每测回观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5分钟仍不能获得固定解时,断开通信链路,重启接收机,再次进行初始化。每测回的时间间隔大于60秒。自动观测数设置10次,采样间隔1s,取各次测量的中数作为每测回的成果。各测回的平面坐标分量较差不大于2cm,垂直坐标分量较差不大于3cm,取各测回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成果。作业过程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网络RTK的流动站应在有效服务区域内进行,并实现与控制中心的数据通信;每次作业开始与结束前,应在1个已知点控制点上用三脚架对中整平仪器进行检核,并与已知点坐标比较,平面位置较差应在5cm内,垂直分量较差应在10cm内。坐标系统转换向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申请测区范围内已有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成果的3个以上C级已知点,直接将坐标输入数据采集器,计算转换7参数。计算转换参数的控制点应均匀分布在测区及周边。平面坐标转换的残差绝对值不应超过2cm。图根点数据处理及时将外业采集的数据从采集器中导入计算机,并进行数据备份、数据处理,同时对数据采集器内存进行处理,保证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第二天的采集工作。数据输出内容应包含点号、三维坐标(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天线高、三维坐标精度、解的类型、数据采集时的卫星数、PDOP值及观测时间。外业观测数据不得进行任何剔除、修改,应保存外业原始观测记录。RTK图根点的检核用RTK施测的图根点成果应进行100%的内检查。内业检查的内容有:外业观测数据记录和输出成果内容是否齐全、完整;观测成果的精度指标平面收敛阈值是否≤2cm,垂直收敛阈值是否≤3cm;测回间观测值平面坐标分量较差是否≤2cm,垂直坐标分量较差是否≤3cm,最终观测成果是否取各测回结果的平均值;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较差是否≤5cm,垂直分量较差是否≤10cm。外业抽取10%的图根点进行精度检测,平面检测采用相应等级的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进行,高差检测采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应满足下表的要求。RTK平面控制测量检核要求表等级边长校核角度校核高差较差(mm)测距中误差(mm)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测角中误差(″)角度较差限差(″)图根≤±20≤1/2500≤±20±600.4S注:S为检测三角高程边长,以米为单位。图根点成果整理控制成果整理要求。图根点坐标成果表必须用Excel软件制作,并按控制点类型、等级、点号排序。表格数据文件字段应包含:控制点类型、点号、平面等级、高程等级、(N、E、H)、标石类型、测量时间、测量单位、测量方式、坐标系、高程系、备注。本次使用的控制点类型要求主要有:埋石图根点、不埋石图根点。利用旧点时,备注栏注明旧点号。控制点坐标取位要求:平面坐标表示X(N)取位至0.001m,高程取位至0.01m。图根点测量应提交的成果外业观测数据记录文件;区域坐标转换精度分析;图根点测量成果表;测量检核资料(已知点检核、图根点检核);图根点展点图。1:500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测绘本地籍调查采用在符合地籍精度要求的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上编绘地籍图,因此测绘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做了如下要求。一般要求测量要求:为了统一精度,本次调查区域采用全解析方法施测,房角点测量采取与房产界址点测量同样的技术方法,一并开展。所以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施测时,既要满足地籍测量精度的要求,又满足房产测量界址点精度要求,用全站仪外业数据采集,内业编辑成1:500全数字化调查底图图件。人员要求:测图基本功扎实,有较丰富的城市大比例尺测图经验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并熟悉数字测图技术特点。设备要求:全站仪+小棱镜(若未配置特制对中棱镜,应采取措施,有效削弱建筑物角点的对点误差,确保定位精度);作业要求:数字测图技术含量高,工序复杂逻辑衔接性强,质量要求高,全体人员应高度重视。工作中必须认真执行《设计书》与《规范》要求。并有相应备份以保证数据安全。认真对待精心操作。每个村完成后应及时打印出图,并到实地作巡视检查,以便改错和补漏,完善后及时提交专职质检员进行内查外检。调查底图编绘软件统一采用CASS8.0以上版本。界址点、房角点、地物点坐标观测方法、精度要求和观测要求基本精度界址点精度按下表要求。解析宗地界址点的精度表级别界址点相对于临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相邻界址点间距误差(cm)中误差允许误差一±5.0±10.0二±7.5±15.0三±10.0±20.0鉴于本项目为农村地籍与房屋调查项目,且收集的已有数字地形图资料及航空正射影像资料均为1:1000比例尺,无法达到一级界址点精度要求,根据“闽国土资综〔2012〕56号”文件相关技术要求,本项目中采用解析法开展地籍测量时,执行二级界址度要求,界址点点位中误差±7.5cm,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15cm。基本等高距为0.5m,高程注记点取位为0.1m。城市建成区高程注记点精度相对于临近图根点高程中误差应≤±0.15m。其他区域地形部分的等高线插求精度应满足下表要求:地形类别平地丘陵山地高山地高程中误差(等高距)≤1/3≤1/2≤2/3≤1土地房屋现状线划图测图以地籍子区为单位,按1:500比例尺进行测绘,地籍子区根据河流、路网的实际情况以村进行划分,尽量避免同一宗地划分成不同子区。外业数据采集基本要求外业数据以划定的地籍子区为单位进行地物、地形要素全野外数字采集。一、二级地物点按地籍和房产界址要求详尽精确测绘,其他地物要素按1:5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相应国家标准要求进行测绘。一级地物点:道路、街、巷两侧的房屋、围墙(栏杆、篱笆、铁丝网)、或者其他可起界线(点)作用且耐久牢固、角点(边线)明确的加固坎(坡、堤岸、沟渠)等地物要素的角点为一级地物点,其相对临近控制点(图根点以上各级控制点)点位中误差≤±5.0cm。二级地物点:处于隐蔽地区(布设RTK图根点非常困难)的房屋、围墙(栏杆、篱笆、铁丝网)、或者其他可起界线(点)作用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等要素的角点为二级地物点,其相对临近控制点(图根点以上各级控制点)点位中误差≤±7.5cm。其他地物点:不属于一、二级地物点的地物点,其相对临近控制点(含二级图根点以上各级控制点)点位中误差≤±10.0cm。测绘内容及取舍,除按照《规范》执行,符号按《图式》相应符号表示外,还应遵守下列规定:测图地物点最大距离不宜大于80m,无棱镜仪器最大距离不得大于60m。地形点最大距离不宜大于150m。图上高程点注记:图根点高程注记至0.01m,经水准联测的控制点高程注记至0.001m,碎部点高程注记至0.1m。数据采集作业要求测站点应以控制点为基础,施测一级地物点时一般不允许支站;作业过程中,仪器应认真对中、整平,每天上午和下午第一测站作业开始前,必须检验仪器2c和指标差一次,并重新设置于仪器中。每一测站工作,自始至终加强测站起算数据(核对测站坐标、高程、定向点坐标)的检查,并检核两点实测距离与计算距离是否一致。采集方式可有码或无码相结合。地籍、房产要素点的测量,边长以全站仪单程测定,水平角、垂直角可只测半测回。要素点棱镜位置安放,应保证与图式符号的定位点或定位线严格一致。为了减少棱镜常数对细部点的误差影响,应根据棱镜规格不同在全站仪加常数设置中考虑加入棱镜改正常数。当棱镜无法摆到点位(凹角)的情况下,要量测棱镜后测至点位距离,此时,水平方向要严格照准点位(凹角线),距离改正数要记载在观测手簿中,并在草图上加上标记,以便图形编辑时予以纠正。为保证精度应采用特制小棱镜或无棱镜仪器进行。房屋测量以墙体角点为准,房屋角点是指房屋勒角以上墙体(或墩、柱)的角点,房屋、围墙等转角有突出墩(柱)的,墩(柱)的角点和房屋墙体应依实测绘(见图1);成排突出墙体的墩(柱),两端墩(柱)和墙体依实测绘,中间墩(柱)可略(见图2);有柱走廊两端的柱依实测绘,中间各柱宽度大于0.5米的依实测绘,小于0.5米的以柱外侧中点测定,并以“侧面的中点定位不依比例柱”符号表示(见图3);房屋测量时应注意装饰的部分,不要把它测在房屋内。突出房屋的阳台、室外楼梯、挑廊等要准确表示。阳台以基座外围为准。所有围墙宽度均按依比例测绘,栏杆式围墙(如下图)无论底座高低均以围墙表示,根据底座宽度确定围墙宽度,有柱无底座的,根据柱的宽度确定围墙宽度。加固坎上建有栏杆,且无法按真实位置表示时,坎顶线与栏杆线可共线表示,即表示为栏杆坎。栏杆符号上的短线可向里绘置。数字化时分别在不同层表示。同理,河岸、路边线与坎顶线也不能共线表示,必须在不同层上分别表示。房前屋后的起到界标作用的篱笆、铁丝网、水沟同理,准确表示。平房、简房、棚房依围墙搭建的,围墙应测绘完整。底层架空房屋以上层外围轮廓投影为准,四角支柱依比例测绘,虚线表示,房屋注记按《图式》标注,如“3/1”。柱廊以柱外围为准,图上表示四角和转折处位置。依比例表示的门墩,其外形应如实表示,当转角缺角尺寸小于0.1m时可不表示出来。门廊以柱或围护结构外围为准,独立门廊以顶盖投影为准,柱子的位置应实测。檐廊、挑廊、门廊等加注记简称檐、挑、斗等字样。一层房屋的挑檐、雨罩宽度小于1.2米时可不表示,大于1.2米应予以表示。雨罩下有台阶的只表示台阶符号(台阶原则上表示图上3阶以上的或实地长度纵向在1.5米以上的),室外楼梯、台阶及阶梯路应注意休息平台的表示。悬空楼梯必须表示。阳台、吊楼不予区分,统一按阳台符号表示。店面上方装饰性的门面、雨遮等不表示。房屋的建筑结构一般按主要承重墙的结构判定,分别用钢、砼、混、砖(石)、土(木)等表示。临时性房屋、活动房屋、正在拆迁的房屋和房前屋后的简易牲口房不表示;简单房屋直接注记“简”字;地下室、棚房则按《图式》表示。墙体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