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宜荆荆随恩高二3月联考高二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3月19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盛唐气象(节选)中国诗歌史上,作为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于建安,唐代以后则转而醉心于盛唐。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而成为令人难忘的时代。那么盛唐时代与建安时代到底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又有什么不同点呢?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了解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一种自由奔驰的浪漫的气质、富于展望的朗爽的形象,这就构成建安风骨的精神实质。而唐代也正是从六朝门阀的势力下解放出来,从佛教的虚无倾向中解放出来,从软弱的偏安与长期的分裂局面下解放出来,而表现为文学从华靡的倾向中解放出来,带着更为高涨的胜利心情,更为成熟的民主信念,更为豪迈的浪漫气质,更为丰富的朗爽的歌声,出现在诗歌史上。而初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而这样一种发展的力量与社会上的落后势力、保守势力能没有抵触吗?它乃冲击为绚烂的浪花,反映为复杂的歌唱,而总的则统一为人民胜利的声音,这也就是令人向往的“盛唐之音”。唐代的宏伟的力量,表现在经济上,表现在文化上,表现在边防上,也就广泛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些力量如果不是人民的力量,那么是谁的力量呢?而解放了这些力量的如果不是人民自己那么又是谁呢?这也就是蓬勃的盛唐气象的实质。然而我们有些人却以为盛唐气象必然是歌功颂德,在这里似乎也就没有看见盛唐时代中人民的力量,或者是以为盛唐时代中人民是没有力量的,那么要歌颂只能是歌颂统治力量了。关于盛唐气象的许多争辩,问题就在这里。建安是一个解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这艰苦由于这时代是出现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废墟之上的,这艰苦又由于这时代还缺少一种保证这个解放的有效的经验,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当然,为保证并发展这一解放的高潮,就得不断地斗争,就不得不有能禁得起艰苦考验的风骨,建安风骨因此是具备在盛唐气象之中的,也是盛唐气象的骨干。没有这个骨干,盛唐气象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是为什么陈子昂高倡风骨在诗歌史上具有那么重大的意义,也就是李白之所以赞美“建安骨”的根据。然而盛唐气象又不止于这个“骨”,它还有丰实的肌肉,而丰实的肌肉也就更为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骨”。盛唐气象就是“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大地回春的歌声。它们在本质上是一个东西,而盛唐气象却进一步显示出这个本质在生活中起了更为丰富的作用。它潜移默化,无往而不存在,因此只能说是一片气象,而非素朴的风骨所能尽了,它乃是建安风骨的更为丰富的展开。那么什么叫做盛唐气象呢?或者先说什么叫做气象呢?唐皎然《诗式》说:“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他所谓“气象氤氲”的概念正是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后人向往于盛唐也就是向往于这个气象。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里说:“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这里所说的“体面”约同于《诗式》所说的“体势”,所谓“其失也狂”也正可以说明所谓“宏大”乃是“气盛势飞”的,所以其“失”才会“狂”。而这里所说的“气象欲其浑厚”也就是《诗式》的“气象氤氲”,因其是“浑厚氤氲”的,所以似浅而实深,似俗而实高;这正是盛唐诗歌“深入浅出”的造诣。使得三言两语就抵得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氤氲”与“浑厚”了。因此《诗式》中序说:“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会,难以言状”。《白石道人诗说》则引东坡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天下之至言也”。他们都强调诗歌的最高造诣就是丰富到不可尽说,完整到天真自然。而我们今天应当进一步的了解,能达到这样造诣,固然有待于诗歌的艺术修养,而更主要的还是诗歌的生活内容。没有丰富而深厚的生活内容,艺术修养也是无法提高的。(林庚《唐诗综论·盛唐气象》节选,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时代前承建安时代的“风骨”而发展壮大,成为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受到了人们普遍性的赞誉和景仰。B.两汉文学深受宫廷势力的影响,又受到沉闷的礼教束缚,表现出贵族文学的倾向,艺术成就反而比不上身处动荡艰难时期的建安文学。C.由于六朝门阀势力的强大、佛教虚无倾向的影响以及偏安分裂的政治格局,齐梁时期的文学具有华靡的艺术倾向。D.盛唐气象不止于建安风骨之“骨”,它还有丰实的肌肉。作者用“骨”和“肌肉”的比喻形象地说明盛唐气象相比建安风骨要更为有力。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盛唐时代人民解放的力量与社会上的落后势力、保守势力之间的斗争,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令人向往的“盛唐之音”,这也是盛唐气象丰富性的根源。B.唐代的宏伟的力量,广泛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这力量的实质是人民的力量。所以如果盛唐气象中有歌颂,那也是对人民力量的歌颂,而不是歌功颂德。C.作者称“盛唐气象”而不称“盛唐风骨”,是因为“风骨”概念较为素朴,而“气象”概念则表明这种“风骨”在生活中起了更为丰富的作用,它潜移默化,无往而不存在。D.姜夔认为,气象浑厚的诗歌容易流于“俗”,体面宏大的诗歌可能显得“狂”。由此可见盛唐诗歌能得其长而避其“失”,殊为难能。3.下列四句唐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建安风骨是具备在盛唐气象之中的,也是盛唐气象的骨干”观点的一项是()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C.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饮中八仙歌》D.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请根据原文,简要归纳盛唐诗歌“浑厚氤氲”特点的本质。5.比较是文学评论的常用方法。原文第二、三段是如何比较“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D2.A3.B4.①“浑厚氤氲”是指“丰富到不可尽说”诗意与“完整到天真自然”的形象的完美结合。②“浑厚氤氲”的境界是诗人高度的“诗歌艺术修养”和诗歌“丰富而深厚的生活内容”的统一。5.①作者首先比较了建安时代和盛唐时代的相似性,指出它们是解放的时代,所以诗歌中表现出解放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②然后比较了两个时代的不同,建安时代是艰苦的时代,所以建安风骨体现出荒凉高亢的基调;盛唐时代是一个进展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所以盛唐气象表现出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说明盛唐气象相比建安风骨要更为有力”错误。根据原文“而盛唐气象却进一步显示出这个本质在生活中起了更为丰富的作用。它潜移默化,无往而不存在,因此只能说是一片气象,而非素朴的风骨所能尽了,它乃是建安风骨的更为丰富的展开”,可知作者用“骨”和“肌肉”的比喻形象地说明盛唐气象比建安风骨更为丰富。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A.“这也是盛唐气象丰富性的根源”错误。根据原文“而这样一种发展的力量与社会上的落后势力、保守势力能没有抵触吗?它乃冲击为绚烂的浪花,反映为复杂的歌唱,而总的则统一为人民胜利的声音,这也就是令人向往的‘盛唐之音’”,可知盛唐时代人民解放的力量与社会上的落后势力、保守势力之间的斗争,统一为人民胜利的声音,形成了令人向往的“盛唐之音”。选项中“这也是盛唐气象丰富性的根源”于文无据。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为保证并发展这一解放的高潮,就得不断地斗争,就不得不有能禁得起艰苦考验的风骨,建安风骨因此是具备在盛唐气象之中的,也是盛唐气象的骨干”,可知本题的选择标准为“禁得起艰苦考验的风骨”。A.传达了早春生机勃勃的内在意趣。B.表现了诗人经历苦战达成胜利的豪情。C.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蔑视王侯精神品格。D.表达了诗人在归隐和入仕之间的纠结和矛盾。综合来看,B项最“禁得起艰苦考验”。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那么什么叫做盛唐气象呢?或者先说什么叫做气象呢?唐皎然《诗式》说:“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他所谓“气象氤氲”的概念正是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后人向往于盛唐也就是向往于这个气象。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里说:“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这里所说的“体面”约同于《诗式》所说的“体势”,所谓“其失也狂”也正可以说明所谓“宏大”乃是“气盛势飞”的,所以其“失”才会“狂”。而这里所说的“气象欲其浑厚”也就是《诗式》的“气象氤氲”,因其是“浑厚氤氲”的,所以似浅而实深,似俗而实高;这正是盛唐诗歌“深入浅出”的造诣。使得三言两语就抵得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氤氲”与“浑厚”了。因此《诗式》中序说:“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会,难以言状”。《白石道人诗说》则引东坡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天下之至言也”。他们都强调诗歌的最高造诣就是丰富到不可尽说,完整到天真自然。而我们今天应当进一步的了解,能达到这样造诣,固然有待于诗歌的艺术修养,而更主要的还是诗歌的生活内容。没有丰富而深厚的生活内容,艺术修养也是无法提高的根据原文“而这里所说的‘气象欲其浑厚’也就是《诗式》的‘气象氤氲’,因其是‘浑厚氤氲’的,所以似浅而实深,似俗而实高;这正是盛唐诗歌‘深入浅出’的造诣。使得三言两语就抵得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氤氲’与‘浑厚’了。因此《诗式》中序说:‘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会,难以言状’。《白石道人诗说》则引东坡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天下之至言也’。他们都强调诗歌的最高造诣就是丰富到不可尽说,完整到天真自然”,可知诗歌的最高造诣就是丰富到不可尽说,完整到天真自然。“浑厚氤氲”是诗歌造诣的体现,体现了诗歌诗意的似浅而实深,似俗而实高,丰富到不可尽说,体现了诗歌形象完整到天真自然的特点。由此可知,“浑厚氤氲”是指“丰富到不可尽说”的诗意与“完整到天真自然”的形象的完美结合。根据原文“而我们今天应当进一步的了解,能达到这样造诣,固然有待于诗歌的艺术修养,而更主要的还是诗歌的生活内容。没有丰富而深厚的生活内容,艺术修养也是无法提高的”,可知要达到“丰富到不可尽说,完整到天真自然”的造诣,既要有丰富而深厚的生活内容又要有深厚的艺术素养。由此可知“浑厚氤氲”的境界是诗人高度的“诗歌艺术修养”和诗歌“丰富而深厚的生活内容”的统一。【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那么盛唐时代与建安时代到底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又有什么不同点呢?”,可知材料比较了“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根据原文“首先就必须了解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一种自由奔驰的浪漫的气质、富于展望的朗爽的形象,这就构成建安风骨的精神实质”,可知建安时代是一个解放的时代,诗歌体现了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根据原文“而唐代也正是从六朝门阀的势力下解放出来,从佛教的虚无倾向中解放出来,从软弱的偏安与长期的分裂局面下解放出来,而表现为文学从华靡的倾向中解放出来,带着更为高涨的胜利心情,更为成熟的民主信念,更为豪迈的浪漫气质,更为丰富的朗爽的歌声,出现在诗歌史上。而初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可知盛唐时代人民解放的力量与社会上的落后势力、保守势力之间的斗争,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令人向往的“盛唐之音”。可见作者比较了建安时代和盛唐时代的相似性,指出它们是解放的时代,所以诗歌中表现出解放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不同点:根据原文“建安是一个解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这艰苦由于这时代是出现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废墟之上的,这艰苦又由于这时代还缺少一种保证这个解放的有效的经验,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可知建安时代是一个艰苦的时代,艰苦的时代造就了荒凉高亢的建安风骨的基调。根据原文“而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可知盛唐时代处在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充满了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亲(节选)高尔基【前苏联】(1)母亲很早就到了火车站。肮脏的三等候车室里面已经挤了许多人,——寒冷将铁路工人赶到这里,马车夫和穿得很单薄的无家可归的人们也来取暖。还有一些旅客,几个农民,一个穿着熊皮大衣的肥胖的商人,一个牧师带着女儿——一个麻脸姑娘,四五个兵士,几个忙忙碌碌的市民。(2)母亲坐在门口的一个很显眼的地方等待着。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般的冷空气吹到母亲的脸上。这使她觉得十分爽快,于是,她便深深地呼吸一口冷空气。(3)一个年轻人手里拿着一只黄色手提箱走进来,迅速地朝四周围看了一遍,然后径直朝母亲走来。他站在母亲的面前。(4)“到莫斯科去吗?”那人低声问。(5)“是的,到塔尼亚那里去。”(6)“对了!”(7)他把箱子放在母亲身边的凳子上,很快地掏出一支烟卷来点着了,稍微举了举帽子,默默地向另外一扇门走去。(8)母亲伸手摸了摸这箱子冰冷冷的皮儿,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9)过了一会儿,母亲站起身来,向靠近通往月台的门口的一条凳子走去。她手里,毫不吃力地提着那个箱子——箱子并不太大,——走过去,她抬起了头,打量着在她面前闪现的一张张脸。(10)一个穿着短大衣的——把大衣领竖起来的年轻人和她撞了一撞,他举起手来在头旁边挥了挥,便默默地跑开了。(11)母亲忽然觉得这个人好像有点面熟,她回过头来一看,只见那人正用一只浅色的眼睛从衣领后面朝她望着。这种盯人的眼光好似针一样刺着母亲。于是,她提着箱子的那只手抖动了一下,手里的东西好像突然就沉重起来了。(12)“我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他!”母亲回想起来,她想用这个念头慢慢地抑制脑中隐隐不快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增长起来,升到喉咙口,嘴里充满了干燥的苦味。(13)母亲不慌不忙地走到凳子前,小心地、慢慢坐了下来,好像怕弄破自己里面的什么东西似的。(14)一种强烈的灾祸的预感终于使她想起了这个人曾在她面前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城外的旷地上,是在雷宾【注】逃狱之后;第二次,是在法院里,那人和在雷宾逃走后向母亲问路时被她骗过的那个乡警站在一起……(15)他们认得她,她被他们盯住了,——这是显而易见的。(16)她向四周望了一遍,什么也看不见了,各种想法在她的脑子里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燃起来,然后又一一熄灭。(17)“丢掉箱子逃吗?”(18)但是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地闪了一下。(19)“丢掉儿子的演说稿吗?让它落到这种人的手里去……”(20)她把箱子拿到身边。(21)“那么带了箱子逃走吧?……赶快跑……”(22)这些想法好像烧疼了她,疼痛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条条燃烧着的线似的抽打着她的心。(23)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苦,并且侮辱了她,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儿子,离开已经和她心联在一起的那一切。(24)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像命令一般对自己说:“可耻啊!”(25)她立刻觉得振作起来了,她把主意完全打定之后,又添了一句话:“不要给儿子丢脸!没有人害怕!”(26)几秒钟的动摇使她更加坚定了,心也跳得比较平稳了。(27)那个暗探把路警叫来了。他眼望着母亲轻轻地对路警嘀咕着。路警一面打量她,一面皱着眉头听他说着。这是一个身材高大、没有刮脸的白发老人。他对暗探点了点头,朝母亲坐的凳子走了过来,暗探就很快的消失了。(28)老头子从容不迫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用一种好像生气的眼光注视着母亲的脸。(29)“在看什么?”(30)“没看什么。”(31)“哼,女贼,上了年纪了,还居然要干这种勾当!”(32)母亲觉得,他的话好像重重地在她脸上打了两下,刚才这些恶毒的、声音嘶哑的话使她感到好像把自己的脸皮撕破了、把自己的眼睛打坏了一般地疼痛。(33)“我?你瞎说,我才不是贼呢!”母亲用全身的力气喊道,心里感到强烈的受辱的苦味儿。她把箱子猛的一拉,打开来。(34)“你看吧!大家来看吧!”母亲站起身来,抓了一把传单举到头顶上,高声喊着。喊声中充满了激动的愤恨与畅快的美妙……(35)透过耳边的喧哗声,母亲听见了聚集过来的人们的喊声。与此同时,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迅速地跑了过来。(36)“什么事?”(37)“有暗探!……”(38)“说那个女人偷了东西……”(39)“我不是贼!”母亲看见人们纷纷拥上来,稍微安稳了一些:“昨天审判了一批政治犯,里面有一个叫符拉索夫的,是我的儿子!他在法庭上讲了话,这就是他讲话的稿子!今天,我要把这些稿子分散给大家,让大家认认真真地看一看,想一想真理……”(40)有人小心而好奇地从她手里抽了几张传单,样子十分庄重。(41)母亲把手猛地在空中一挥,传单便纷纷飘到人群里。(42)“这么干是不好的!”有人害怕地躲在一边说。(43)母亲看见人们拾了传单,并将传单藏在怀里和衣袋里——这种情形又使她振作起全身的劲头。(44)母亲周身有些紧张,切切实实地感到觉醒的自豪感在心里成长,被压抑了的喜悦突然地燃烧起来了,她说话更镇静更有力了。(45)“我的儿子和跟他一起的人为什么要被判罪,你们知道吗?我可以告诉你们——因为他们要向你们诸位传达真理,所以昨天被判了罪!这种真理……没有人能够反抗,没有人能够反抗!”(46)“贫困、饥饿和疾病,这就是你们劳动的报酬。一切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一辈子都在劳动里,在污泥里,在欺骗里,一天一天地葬送自己的生命!可是别人却利用我们的血汗来享乐,坐享其成。我们好像被锁着的狗,一辈子被幽禁在无知和恐怖里,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对什么都害怕!我们的生活就是黑夜,就是墨黑的黑夜!”(47)“散开!”两个宪兵排开群众,喊着。群众不情愿地走开,一面走着一面推撞着宪兵,阻挡着他们,也许并不是故意的。他们本来被生活隔开,互相隔绝,现在被她的热烈的言语所鼓动,融成了一个整体。这些话也许在很久之前就是那些受不平等生活凌辱的人们所追求和渴望着的。近旁的人们默默地站着,母亲看见了他们的饥渴一般注视着的眼睛,自己脸上也感到了温暖的呼吸。(节选自高尔基《母亲》,小说于1906年在美国写成,有删改)【注】雷宾,一位农民出身的革命者。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坐在门口显眼的地方,冷空气吹到母亲身上,使她觉得爽快,这些细节突出了候车室的环境闷热。B.文中(11)段加点句子与《荷花淀》中水生嫂听闻水生要到大部队去之后“手指震动了一下”,都是通过细微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C.文中多次出现的箱子,与《老人与海》中的“大马林鱼”类似,在特殊的语境下有深层的象征意义。D.文中的叙述语言朴实而又生动,人物的语言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又符合当时具体的情境,耐人寻味。7.关于文中结尾部分母亲对群众的讲话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在危急情况下道出事情的原委,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传播了儿子的思想。B.母亲的语言热烈而又充满理性,鼓动了当时的群众,也很好地触动了读者。C.母亲的讲话内容既揭露了沙俄时期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对群众麻木畏惧的批判。D.母亲虽有紧张,但她的话体现了她的无畏,对儿子的爱和对真理的笃信。8.结合选文(11)至(26)段的的情节发展,简述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9.有人认为,高尔基的《母亲》是革命现实主义的典型作品,同时也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特点,请结合节选部分进行分析。【答案】6.A7.C8.①发现被敌人注意后感到不安(紧张)。②确定被敌人盯上后内心产生动摇(内心激烈斗争)。③为自己产生逃跑念头而感到羞耻。④克服内心恐惧后的振作(坚定)。9.①小说真实的展现了沙皇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环境,如肮脏的候车室,民众的贫困、饥饿和疾病,统治者的经济剥削,这些现实揭露了沙俄统治的本质。②小说再现了沙俄时期险恶的政治生活,如影随形的暗探、阴险的警察等,民众处于严密的政治钳制之下,作者从革命者的视角揭露了这些现实,体现出革命现实主义的特点。③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平凡的母亲战胜自我、摆脱怯弱、传播革命思想的成长经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传播,表达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具有浪漫主义特点。④小说在群众身上寄托了理想化的期待,在母亲的感染下,群众由怯懦逐渐融为一个整体,表达对社会不公的反抗,这种理想化的情节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特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这些细节展现了候车室的闷热”错误,“母亲坐在门口显眼的地方”是因为母亲在等人,便于别人快速找到自己;“冷空气吹到母亲身上,使她觉得爽快”暗示母亲内心的热烈激动。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C.“表达了对群众麻木畏惧的批判”错误,母亲的话并没有表达对群众的批判,母亲的话目的在于唤醒民众。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母亲忽然觉得这个人好像有点面熟”,然后“她提着箱子的那只手抖动了一下,手里的东西好像突然就沉重起来了”“脑中隐隐不快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增长起来,升到喉咙口,嘴里充满了干燥的苦味”,因为“那人正用一只浅色的眼睛从衣领后面朝她望着”,她感觉自己可能被盯上了,所以内心不安、紧张。“他们认得她,她被他们盯住了,——这是显而易见的”,她在确定自己被盯上了后,“各种想法在她的脑子里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燃起来,然后又一一熄灭”,她想过“丢掉箱子逃”“ 丢掉儿子的演说稿”等等,信念有过动摇,各种念头在脑海里拉扯、斗争。“带了箱子逃走”的“想法好像烧疼了她”“使母亲痛苦,并且侮辱了她”,最后“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像命令一般对自己说:‘可耻啊!’”,她为自己想逃走、抛弃儿子而羞愧。“她立刻觉得振作起来了,她把主意完全打定之后”,安慰自己不要“害怕”,“几秒钟的动摇使她更加坚定了,心也跳得比较平稳了”,她在努力克服恐惧,使自己振作起来,内心逐渐平静下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革命现实主义体现在:《母亲》展现了沙皇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现实——母亲看见“肮脏的三等候车室里面已经挤了许多人,——寒冷将铁路工人赶到这里,马车夫和穿得很单薄的无家可归的人们也来取暖。还有一些旅客,几个农民,一个穿着熊皮大衣的肥胖的商人,一个牧师带着女儿——一个麻脸姑娘,四五个兵士,几个忙忙碌碌的市民”,母亲控诉这个社会“贫困、饥饿和疾病,这就是你们劳动的报酬。一切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一辈子都在劳动里,在污泥里,在欺骗里,一天一天地葬送自己的生命!可是别人却利用我们的血汗来享乐,坐享其成”。沙俄统治使百姓贫困、饥饿,社会环境脏乱。政治现实:母亲遇到的“曾在她面前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城外的旷地上,是在雷宾逃狱之后;第二次,是在法院里,那人和在雷宾逃走后向母亲问路时被她骗过的那个乡警站在一起……”的暗探,“那个暗探把路警叫来了”,母亲在警察的诬陷下控诉“我们好像被锁着的狗,一辈子被幽禁在无知和恐怖里,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对什么都害怕!我们的生活就是黑夜,就是墨黑的黑夜”。百姓在沙皇统治的严密监控下,没有自由,只有恐怖。革命浪漫主义体现在:母亲由最初的紧张不安逐渐振作起来,从一个普通妇女到为了儿子、为了自己、为了更多受压迫的人们,“我要把这些稿子分散给大家,让大家认认真真地看一看,想一想真理”,开始传播革命理想,她看到“近旁的人们默默地站着,母亲看见了他们的饥渴一般注视着的眼睛,自己脸上也感到了温暖的呼吸”,她相信革命必胜。在母亲的宣传下,那些民众“他们本来被生活隔开,互相隔绝,现在被她的热烈的言语所鼓动,融成了一个整体。这些话也许在很久之前就是那些受不平等生活凌辱的人们所追求和渴望着的”,他们开始觉醒,开始像母亲一样,从怯懦到站起来加入革命队伍。这些是作者理想化了的期待,是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了对社会不公平的批判,希望民众站起来反抗。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节选自《左传》)材料二: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修A于身矣B而C不施D于事E不见F于G言H亦可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逆,意思是“违背、抵触”,与成语“忠言逆耳”中的“逆”字意思相同。B.而,表示转折,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中的“而”意思不同。C.“以为不敢望而及”与《过秦论》“非及乡时之士也”中的“及”意思相同。D.“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与“亦未有能及之者”两句中“者”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宣子认为匄之祖世代不绝,可谓不朽,而穆叔则不赞同,认为这只能算世禄,不能算不朽。B.穆叔认为保姓受氏,守护宗庙,祭祀不绝,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这是“禄之大者”。C.在欧阳修看来,虽然圣贤与草木鸟兽一样,终究化为腐朽,但是圣贤的德、功、言将会不朽。D.欧阳修认为颜渊之所以能不朽,不在于他的德行,也不在于他的功业,而在于其不朽的言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2)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14.穆叔与欧阳修对“不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之处?【答案】10.BEH11.A12.D13.(1)鲁国有一位已故的大夫叫臧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言论仍存于世。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2)看《诗经》《尚书》《史记》等著作中所记载的人,难道都是能立言传世的吗?14.①都认为立德、立功、立言可以“不朽”。②立德是根本。【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修炼个人操守,却不能建立功业,也没有立言传世,也可以不朽。“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B处应断开;“不施于事”是状语后置句,意思是不能建立功业,中间不断开,应在“事”后边E处断开;“不见于言”是状语后置句,意思是没有立言传世,中间不断开,应在“言”后边H处断开。故选BE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逆”:迎接。/违背、抵触。句意:范宣子迎接他。/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B.正确。“而”:表转折。/表假设。句意:一个人虽然死了,却能不朽。/人如果不仁义。C.正确。“及”:比得上。句意:认为无人敢期望比得上他。/比不上先前六国的那些才智之士。D.正确。“者”: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指代人。句意:但他们与草木鸟兽及世人而不同的原因。/认为无人敢期望比得上他。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不在于他的德行,也不在于他的功业,而在于其不朽的言论”曲解文意。原文“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可看出欧阳修只是认为颜渊之所以能不朽,不在于功业,也不在于立言传世,而在于他的德行无人能及。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先”,已故;“既”,已经;“没”,去世;“立”,存;“其……乎”,大概……吧。(2)“传”,记;“皆”,都;“能”,善于;“岂……哉”,难道……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材料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废弃,这叫不朽。材料二“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意思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圣贤,在于他们修炼操守、建事立业、建言立论,这三者是让他们能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据此看出,二人都认为立德、立功、立言可以“不朽”。②材料一“太上有立德”,意思是最高的是树立德行,材料二“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意思是修炼个人操守的人,没有什么是不能获得的。据此看出,二人都认为立德是根本。参考译文:材料一:襄公二十四年的春季,穆叔到了晋国。范宣子迎接他,询问他说道:“古人有话说,‘一个人虽然死了,却能不朽’,这说的是什么?”穆叔没有回答。范宣子说:“从前我的祖先,从虞舜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氏、杜氏,晋国主持中原盟会的时候是范氏,大概所说的就是这个了吧!”穆叔说:“据我所听到的,这是世禄,不是不朽。鲁国有一位已故的大夫叫臧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言论仍存于世。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我听说,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废弃,这叫不朽。像这样保存姓、接受氏,来守住宗庙,世代不断绝祭祀,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这种情况。这是官禄中大的,不能说是不朽。”材料二:草木鸟兽被称为物,众人被称为人,他们在世时虽然不同,但死亡时却是相同的,最终都会腐朽,消亡,泯灭。而世人之中,有圣贤之人,本来也会由生到死,但他们与草木鸟兽及世人而不同的原因,就是他们即使死了也会不朽,而且时间越远,留存得愈久。他们之所以成为圣贤,在于他们修炼操守、建事立业、建言立论,这三者是让他们能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修炼个人操守的人,没有什么是不能获得的;在事业上施展的人,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立言著说的人,有的有这种能力,有的则没有这种能力。建立功业的人,未能立言传世也可以不朽。《诗经》《尚书》《史记》等著作中所记载的人,难道都是能立言传世的吗?修炼个人操守,却不能建立功业,也没有立言传世,也可以不朽。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善于言论的。就比如颜渊这个人,他只是在穷宅陋巷曲肱而枕、受饥而卧罢了,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像一个愚笨的人。然而在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推崇尊重他,认为无人敢期望比得上他。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比得他。颜渊能够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本来就不是凭借他的功业,何况是立言传世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书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①。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②蝇头二万言。绝句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③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注】①元元:百姓。②课:按规定的内容和数量讲授或学习。③可人:指使自己满意的朋友。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诗前两句用“宁无”“本”二词强调诗人的选择坚定,态度不同流俗。B.陈诗后两句感慨在现实中希望屡屡落空,并以不该自寻烦恼来自我解嘲。C.陆游罢还而夜读不辍,深沉悲壮;陈师道担心读书难以尽兴,似有惆怅。D.两首诗都借助生活细节说理,讲的道理都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切身感受。16.有人认为“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基于这个观点,你认为陆、陈两个诗人中谁的阅读比较幸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D16.陆游。
①陆游直言,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所以宁可不要“五亩园”,即使年老眼花,也要坚持读书。
②相较而言,陈诗说合口味的好书,读起来饶有兴味,颇感惬意,但往往很快就读完了,掩卷之际,令人怅然,侧重从生活体察出发,感慨世间现实与主观愿望往往相违,抒发人生苦短的惆怅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两首诗都借助生活细节说理”错误。陈诗借助生活细节说理,从生活体察出发,感慨世间现实与主观愿望往往相违,抒发人生苦短的惆怅之情。但陆诗首二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平民百姓,着重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末二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抒发感情,并不涉及“借助生活细节说理”。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分析陆诗。首二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平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作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灯前”两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写这首诗时,诗人已是五十三岁,视力减退。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其次分析陈诗。这首诗讲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书,读起来饶有兴味,颇感惬意,但往往很快就读完了,掩卷之际,令人怅然。对脾气的朋友,谈起话来很投机,非常盼望这样的知心朋友多多前来与之交谈,但偏偏不见踪影,久盼之后,令人失望。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这样,希望和现实总是发生矛盾,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一个人一生中是很难遇到几次真正轻松愉快、开怀大笑的好时光。结合题干中“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的表述来看,陆诗更“有意义”。(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描写春天将尽、江月欲落的景象,实则表现游子在外漂泊时间之久,思归之切。(2)《书愤》中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离骚》中描写日月不停留,春秋轮流替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江水流春去欲尽②.江潭落月复西斜③.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日月忽其不淹兮⑥.春与秋其代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潭”“斜”“堪”“仲”“淹”“序”。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把握文旅消费复苏机遇,不断回应市场变化与游客诉求,乘势而上、补齐短板……A。“滚雪球”式的曝光度和关注度吸引着南北方“朋友”纷至沓来,各地“文旅团队”集中涌入,哈尔滨俨然成为这个冰雪季的大型“会客厅”。今冬的旅游热潮中,谁都想成为下一个哈尔滨。线上,各地文旅部门不遗余力地“卷起来”,“效仿”哈尔滨争相“整活”,借势营销期待成为下一个被“泼天富贵”选中的幸运儿。借着哈尔滨冬季旅游的热潮,各地文旅部门以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向全国人民发出邀请。①不仅哈尔滨成为本地文旅宣传的“主战场”,②更成为省外文旅部门的“扬声器”。③最近20多天,④来源辽宁、湖北、四川等地区的文旅部门争相走上哈尔滨街头宣传当地文旅,⑤开启“拉人”模式。哈尔滨如同一个闪亮的舞台,各地的展示,城市间的互动每天都在上演。⑥从“会客厅”到“大巴扎”,⑦哈尔滨正经历着从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到形成集文化、娱乐、商贸等于一体的广阔市场的转变。今冬哈尔滨旅游的“火爆”,无疑将为2024年的旅游“成绩”增添厚重的一笔,B。⑧根据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最新数据显示,哈尔滨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692.45亿元,同比增长239.03%,比2019年增长7.4%,开启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篇章。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8字。19.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哈尔滨成为今年冬天文旅的热门城市B.更将助力哈尔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19.①语序不当:哈尔滨不仅成为本地文旅宣传的“主战场”。④搭配不当:来自辽宁、湖北、四川等地区的文旅部门争相走上哈尔滨街头宣传当地文旅。⑧句式杂糅:“根据根据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最新数据”或“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最新数据显示”。【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后面的冒号为解释说明的作用,表明本句应拟写总起句,概括本段内容。根据后文“‘滚雪球’式的曝光度和关注度吸引着南北方‘朋友’纷至沓来,各地‘文旅团队’集中涌入,哈尔滨俨然成为这个冰雪季的大型‘会客厅’”,可知此处内容上强调很多游客和团队到哈尔滨旅游,哈尔滨吸很受游客欢迎,所以此处可填“哈尔滨成为今年冬天文旅的热门城市”。B处,根据前文“今冬哈尔滨旅游的‘火爆’,无疑将为2024年的旅游‘成绩’增添厚重的一笔”,可知B处强调“火爆”的哈尔滨旅游带来的影响和作用,由浅入深,先阐述旅游业绩,然后阐述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意义,所以此处可填“更将助力哈尔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语序不当。“不仅哈尔滨成为本地文旅宣传的‘主战场’,更成为省外文旅部门的‘扬声器’”,两个分句都以“哈尔滨”为主语,主语一致,根据分句主语一致,主语应在关联词之前的原则,①应改为“哈尔滨不仅成为本地文旅宣传的‘主战场’”。④搭配不当。“来源辽宁、湖北、四川等地区的文旅部门”中“来源”和“部门”不搭配,应把“来源”改为“来自”。⑧句式杂糅。“根据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最新数据显示”中杂糅了“根据……”和“……显示”两个句式,造成结构混乱,所以应改为“根据根据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最新数据”或“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最新数据显示”。(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这开阔而温馨的诗句迎面而来。我记忆中那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泥火盆儿。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它制作起来很简单,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粘性黄泥,拌上麦糠,和成厚泥巴。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丰满厚重的大脸盆,放在背阴的地方慢慢地阴干,急了会有裂纹。祖父总是去查看火盆儿,有小裂缝马上用细泥封住、抹平。火盆儿干透了,小心翻转过来,从中间把脸盆抽出,一只泥火盆儿就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等待着北风紧、雪纷飞,等待着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隆冬的到来,那时,它就可以大显身手了。小时候的北方冬天似乎格外冷,大雪囤着一座座村庄,整个长冬都不肯化去。清晨,小孩子懒被窝,大人在早早生起的泥火盆儿上烤烤棉袄再给孩子穿上。在大炕上绣花、扎鞋垫的大姑娘,一根绣花针拿久了,寒气就聚在手上,手僵了做不了活,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都更灵性了。外出的人回家来,也许顶着一头的雪花,拿笤帚扫扫一身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无比感慨,或许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冬天,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蓝火苗的温馨。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的盼头挪动。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和知足。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2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把客人拉到火盆边来烤烤火就是最热情的招呼”,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好,为什么?22.下面句子都有“几乎”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1)几乎家家有一两个泥火盆儿。(2)他(袁隆平)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答案】20.运用拟人的修辞,“笑吟吟地端坐”“等待着隆冬的到来”“大显身手”等,让传统泥火盆儿被赋予人的形态动作,有了生命力,形象写出了泥火盆做成后敦厚可爱、准备大展身手的情态和动作,表现出一家人对温暖生活的期盼。21.①原句将“来,烤烤火!”单独成句,突出强调话语的温暖人心。②原句有形象的描写(语言描写),以招呼的口吻,更有情境感,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③原句“最热情的招呼”放在主语位置,突出乡邻情深;与下句“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衔接更紧密。22.(1)中的“几乎”意思是“接近于,差不多”。(2)中的“几乎”意思是“差点儿,差一点”。【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结合“一只泥火盆儿就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等待着北风紧、雪纷飞,等待着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隆冬的到来,那时,它就可以大显身手了”可知,“笑吟吟”“端坐”“等待着……隆冬的到来”“大显身手”等,都是形容人的动作行为状态的,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给泥火盆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泥火盆儿准备大展身手的那种得意的情态,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泥火盆儿的喜爱之情,表现出一家人对温暖生活的期盼。【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结合“来。烤烤火”可知,原句将“来,烤烤火!”单独成句,通过单独成句可以调整节奏,抒发感情或渲染气氛,显示文章的结构或气势,使文章显得轻巧灵活,同时也有助于强调话语的温暖人心。结合“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可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通过语言描写,以招呼的口吻,更有情境感,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结合“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可知,“最热情的招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练14铁铜及其化合物含解析新人教版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1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强化训练含解析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讲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规范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四选修部分第1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 学校视频监控配置情况汇报
- 钢结构厂房工程施工要点
- 2024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平安福产说会修正版
- 八年级物理下册121杠杆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 二零二五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实习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合同3篇
- 资质模型与测评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孙健敏)
- SMW工法型钢拔除专项施工方案
- 大健康商业招商计划书
- 高一上半学期总结教学课件
- 高速公路初步设计汇报课件
- 申根签证申请表模板
-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及附录2023年8月
- 2022年浙江省事业编制招聘考试《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真题试卷【1000题】
- 认养一头牛IPO上市招股书
- GB/T 3767-2016声学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和声能量级反射面上方近似自由场的工程法
- GB/T 23574-2009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的测量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