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开学语文摸底考试卷(统编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开学语文摸底考试卷(统编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开学语文摸底考试卷(统编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开学语文摸底考试卷(统编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开学语文摸底考试卷(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统编版)01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

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

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杂交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实用技术。在孟德尔阐述了遗传学原理之后,人类认识到把作物的优秀基因通

过杂交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获得更为优秀的后代。道理虽然简单,但很多作物并非那么配合。

水稻是种特别的植物,它们的雌蕊和雄蕊是同时成熟的,一旦开花,所有的雌蕊都会被自家的雄蕊产

生的花粉占领。根本轮不到外来的花粉送上去授粉,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杂交的个体出现。这个难题同

样困扰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

怎样才能高效地制造出杂交水稻的种子呢?可能有朋友会说,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

花朵给它们授粉不就好了。如果你看过水稻开花,就会发现这个做法是不可行的,每个稻穗都有几百个雄

蕊,要把它们挑拣干净,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水稻育种也就进入了“死胡同”。

就在大家埋头寻找剔除水稻雄蕊的方法的时候,袁隆平先生想到了另一条道路——去寻找那些雄蕊本

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先生在稻田中找到了6株。天然的雄蕊不发育的水稻植

株,在接受了正常水稻花粉之后,这些雄性不育的水稻结出了稻穗,并且它们的后代里面也有雄蕊不发育

的个体。1966年,这个发现被发表在中国科技领域核心期刊《科学通报》上,但是当时这个发现并没有引

起大家的注意。

1968年,袁隆平先生的试验受到了阻挠,初露曙光的杂交水稻之路陷入了黑暗。但是,袁隆平先生并

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开展研究。大家想要更高更壮的水稻,可是,杂交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于是,

社会上出现了“杂交无用论”。袁隆平先生的工作再次陷入了泥沼之中。

为什么杂交后的水稻没有优势呢?主要是因为这些栽培的雄性不育水稻同其他水稻的关系太亲近了。

就像人类近亲结婚,有很大的可能会生下有缺陷的后代一样,这些关系亲近的水稻一样不会有什么太好的

结果。

不过,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在海南发现的一棵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拯救了杂交水稻事业。在引入这

棵名叫“野败”的水稻个体之后,整个杂交水稻的道路被打通了。1976年,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

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划时代的高度。1977年,袁隆平将之前的实践经验总结

整理,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中国

的杂交水稻成为世界农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到今天,杂交育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工作中。

不过,自然界存在的优秀基因毕竟是有限的,而育种筛选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况且在天然植物中并

不存在抗除草剂和高效抗虫害的基因。要想极大增加产量,还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基因编辑。这件看起来只

有在人类社会会发生的事,其实在100万年前,大自然就已经在红薯身上操作过了。在15世纪末,哥伦布

带着一帮打算去亚洲找胡椒的兄弟误打误撞来到美洲。他们惊异地发现,这里的人不种小麦和大麦,他们

的很多食物居然是从土里刨出来的。对于吃这些东西,欧洲殖民者是抵触的,因为小麦和大麦都是向着天

空生长的,但是红薯则深深地埋藏在土壤之中。不过,很快,欧洲殖民者的高贵信念就屈服给了肚子,红

薯提供的能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同样的土地种红薯,能够养活更多的人。

再加上红薯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好食物。如今的红薯更是朝

着高甜度、好口感的方向发展。这么好的食物却备受质疑:很多朋友都觉得红薯这么软糯甘甜,这么能养

活人,特别是还有紫薯这个异类,这都因为红薯是转基因作物。

还真说对了,红薯就是转基因作物,而且在100万年前就已经操作完成了。对,这事并不是我们人类

干的,而是大自然的安排。其实,最初红薯的祖先的根并不粗壮,更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沙参和桔梗。然而,

就在100万年前,有一个红薯生病了。它的身体被一种叫根癌农杆菌的细菌入侵了,不甘心的红薯并没有

屈服,它顽强地挺过了疾病。就好像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获得火眼金睛一样,红薯在这场大病中

获得了“膀大腰圆”的基因。

根癌农杆菌是遗传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工具,在这种细菌的体内有一种叫质粒的特殊DNA,质粒更像是基

因搬运工,它们能把一些基因''扛”在自己身上,送到被感染的生物基因之上。而在100万年前,质粒就

把赤霉素基因强塞给了红薯,正是这个基因的加入,让细瘦的红薯拥有了“发福体质”,被培育成了人类

不可或缺的食物。

其实,人类也有被转基因的可能。如果不幸患上艾滋病,那就要经历转基因的过程。因为艾滋病病毒

并不是完整的生命体,它们自己不能完成后代生产,必须借助人类的细胞来干这件事。更好玩的是,要完

成后代生产这件大事,就必须把自己的基因先整到人类细胞的DNA之中,然后等生产出足够多的病毒复制

品的时候,就会把人体细胞搞破裂,然后再去感染其他细胞。然而,有些人体细胞会幸存下来,也就拥有

了病毒的DNA,这也是艾滋病病毒可以在人体中潜伏很多年的原因。

人类之所以对艾滋病病毒没办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病毒太不靠谱了,经常复制出错。因为复

制出错,病毒就改变了长相,我们的免疫系统刚刚记住''强盗的样子”,结果人家就易容了。这也是艾滋

病疫苗难以研发成功的关键原因。

人类以为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其实不过是自然界的小学生而已。我们今

天运用的转基因技术,竟然与大自然在100万年前所做的如出一辙。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死胡同”在文中指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花朵给它们授粉是很难进行实践操作的。

B.“杂交无用论”在文中指杂交后并没有让水稻长得更高更壮的观点。

C.“膀大腰圆”在文中指红薯同根癌农杆菌作斗争后获得的基因转变。

D.“强盗的样子”指艾滋病病毒复制出错后的“长相”,免疫系统难以识别这种“长相”。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D.“强盗的样子”指的是艾滋病毒正常复制出来的样子,不是选项中说的“艾滋病毒复制出错后的‘长相'

故选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孟德尔阐述的遗传学原理,任意组合作物的优秀基因可以获得更为优秀的作物后代。

B.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并不平坦,甚至其一些研究成果遭遇过被忽视和质疑等不公正对待。

C.人类如果进行有目的的基因编辑,可能会极大增加某种作物的产量,加快育种筛选的过程。

D.转基因作物不一定就是人类制造的,红薯的基因转换就是在100万年前由大自然完成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任意组合作物的优秀基因可以获得更为优秀的作物后代”曲解文意,原文是“把作物的优秀基因通过

杂交组合在一起”,并非“任意组合”。故选A。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水稻雌蕊和雄蕊同时存在的特点决定了很难有自然的杂交水稻。

B.引入“野败”水稻个体打通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这对我国水稻研究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C.因为红薯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所以欧洲殖民者喜欢吃红薯。

D.在转基因技术上,我们虽然已经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其实并没有真正超越自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同时存在”错误,应该是“同时成熟”,而非“同时存在”。

C.“因为红薯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所以欧洲殖民者喜欢吃红薯”强加因果,欧洲殖民

者吃红薯是为了填饱肚子,并且他们对于吃红薯“是抵触的”,并不是喜欢。

D.“我们虽然已经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错误,“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只是人类“自以为”的想法,

“其实不过是自然界的小学生而已”。

故选Bo

4.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4分)

【答案】①准确严密。直接使用数据,使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如“208万亩”“普遍在20%以上”;使用“个

体”“更”等表范围、程度的词语,更准确地体现对象特征;运用“不过”“因为”等关联词语,表明句

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脉络等更加清晰。②形象生动。使用“死胡同”“膀大腰圆”

“强塞"''发福体质”等词语,使语言更加形象可感,生动活泼,易于理解。(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

本文属于科普类文本。科学性和通俗性是科普文的常见特点。

科学性在语言运用上,主要体现为直接使用一些数据(列数字)以及准确使用表范围、程度、性质的词句

等,形成准确恰当的表达效果;合理运用关联词语,表明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更清晰地梳理事情的前

因后果、发展脉络,使阐释清晰、逻辑严明。如本文运用“208万亩”“普遍在20%以上”“个佐”“更”

“因为”等词语,呈现出准确严密的语言特点。

通俗性常通过故事、对话等形式或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科学问题进行生动化、趣味化的呈现。通俗性

在语言运用上则体现在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时有新奇之语,使文章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如“死

胡同”“膀大腰圆”“强塞”“发福体质”等词语的巧妙运用,既贴切传神,又有新意,使本文呈现出生

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5.结合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相关内容,谈谈我们做一项科学研究应具备哪些正确的思想意识。(6

分)

【答案】①袁隆平先生在研究遇到瓶颈时转而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启发我们在遇到阻

碍时,要懂得另辟蹊径。②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遇到困难时并未选择放弃,最终取得成功,启发我们

要能顶住暂时的压力,敢于迎难而上。③袁隆平先生不惧社会上出现的“杂交无用论”,一直坚持研究杂

交水稻,启发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要坚持不懈,不惧质疑。④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并将之

前的实践经验总结整理,发表了重要论文,启发我们要注重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每点2分,答对3点

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根据“就在大家埋头寻找剔除水稻雄蕊的方法的时候,袁隆平先生想到了另一条道路一一去寻找那些雄蕊

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先生在稻田中找到了6株。天然的雄蕊不发育的水稻

植株,在接受了正常水稻花粉之后,这些雄性不育的水稻结出了稻穗,并且它们的后代里面也有雄蕊不发

育的个体”可知,袁隆平先生在研究遇到瓶颈时转而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启发我们在

遇到阻碍时,要懂得另辟蹊径。

根据“1968年,袁隆平先生的试验受到了阻挠,初露曙光的杂交水稻之路陷入了黑暗。但是,袁隆平先生

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开展研究”可知,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遇到困难时并未选择放弃,最终取

得成功,启发我们要能顶住暂时的压力,敢于迎难而上。

根据“大家想要更高更壮的水稻,可是,杂交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杂交无用论'。

袁隆平先生的工作再次陷入了泥沼之中”可知,袁隆平先生不惧社会上出现的“杂交无用论”,一直坚持

研究杂交水稻,启发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要坚持不懈,不惧质疑。

根据“1976年,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划时代的

高度。1977年,袁隆平将之前的实践经验总结整理,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

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世界农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可知,袁

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并将之前的实践经验总结整理,发表了重要论文,启发我们要注重实践,

善于总结经验。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晓风杨柳

唐殁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脚也似

乎有点病,大概是湿气搔破了的缘故。那只黑狗站在院子尽头的篱笆边,目光随着渊明的脚步移动,摇着

尾巴。它好像猜不透主人的心思,又似乎正在猜着。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

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猛的——

“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颊肉牵动了一下,

仿佛是想笑,但立刻又转成严肃了。“阿舒!”

院子静悄悄的,石板地偶然有飞鸟的影子掠过,他踱到板门边,继续喊:

“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炎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

很恭敬地问:

“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肚皮想了一回,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

说:

“没有什么。"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

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

旧向着廊屋里走去。渊明可又叫住他。

“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

“还有十几梦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

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去年半粒都没有哩,年成的确还不错!”

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庭

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蛀蚀的罅隙。

初秋的太阳异常明亮、畅炎,微风带来田野的气息,小麦、桂子、野草,尽量发出清幽的香气。一带

疏疏落落的桑林,南山悠然地现了出来。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

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

放着一只竹篮,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菜油灯点了半夜,那一点黄豆似的火焰,寂寞地泛出了幽绿的颜色。“唉!”渊明长叹一声。

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

点也不会错的。”

“吱!吱吱!吱吱!”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

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床底下打架的老鼠吱过了最后一通,逃跑了。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

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

他悲愤,愧悔。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

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②,写了《咏荆轲》③,一直写到寅时尽头,

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有删改)

【注】①宋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②《述酒》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

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

③《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

铲强除暴的愿望。

6.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初元年”以不同的形式在阿宣口中反复出现,侧面反映了改朝换代已成事实但陶渊明仍不愿相

信的心理。

B.“疲乏而又忧郁”“脸色枯黄,刻板”等描写表现出陶渊明得到刘裕篡位确切消息后内心的极度郁

闷和绝望。

C.“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写出了陶渊明对当年行为的愧悔和现

在的无奈。

D.“畜生!”这一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无血气、无大

志的失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但陶渊明仍不愿相信的心理”错误,结合“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可知。故选A。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陶渊明“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以肖像描写来展现其归隐后的物质生活情况,表现

其对归隐导致生活贫困的“愧悔”。

B.本文以全知视角,写了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看似散漫,实则展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使本文

的主题更加深刻。

C.在陶渊明与儿子们交谈的过程中,多次提到老鼠“吱吱”叫,使交谈气氛变得轻松活泼。

D.小说截取了陶渊明归隐后的日常生活场景,淡化了故事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场景看似独立却又

前后勾连,引人入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

A.”表现其对归隐导致生活贫困的‘愧悔’”说法有误。陶渊明愧悔不是因为自己归隐后导致生活贫困,

而是后悔因为自己归隐田园导致儿子们不关心国事。

C.“使交谈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说法有误。文中多次写到老鼠,是为了烘托气氛,而非为了灵动活泼。

D.“淡化了故事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说法有误。小说中虽选取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但小说中他与儿

子们的矛盾、他内心的矛盾冲突非常强烈。

故选B。

8.小说开篇和结尾画波浪线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开篇、结尾的两处景色描写,都选择以“杨柳”和“风”为主体,突出了陶渊明乡居的生活环

境。②首尾互相辉映,结构严谨。③开篇景色提到了“一瓣两瓣枯叶”,为小说的氛围增添了暗淡的色彩,

有利于烘托陶渊明当时烦闷不安的心理。结尾处的萧萧晓风,有利于烘托陶渊明经历了“悲愤、愧悔”后

的坚定。(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开篇和结尾画线处的两处景色描写“风吹动宅边的柳树”和“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都

以“杨柳”和“风”为主体,这是乡居生活最常见的景象,止匕外,结合原文其他语句“那只黑狗站在院子

尽头的篱笆边”等描写可知,作者在首尾强调这一景象,是为了突出了陶渊明乡居的生活环境。

从结构来看,画线处的两处景色描写,展现的都是风吹动柳树的景象。首尾都用相同的景色描写,可以起

到首尾互相辉映,结构严谨的作用。

小说中的景色描写、环境描写等,重点还是要为体现人物而服务。从本文的主人公陶渊明来看,首先,开

篇作者描写景色时,特意选取“一瓣两瓣枯叶”的景象,为小说的氛围增添了暗淡的色彩。而一切,都是

为了展现“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从而烘托陶渊明当时烦闷不安的心理。结尾处,作者在描

写景色时,特意用“萧萧”这一形容词来修饰,从而展现前文“他悲愤,愧悔。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

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烘托陶渊明经历了“悲愤、愧悔”后的坚定。

9.陶测明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的隐居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士大

夫所向往,但本文却另辟蹊径,赋予这一形象以崭新的意义,请分析本文中陶渊明的形象。(6分)

【答案】①本文虽以陶渊明为主人公,但却并未展现其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得,而是对陶渊明在政权交替期

间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虚构,展现了其内心的忧虑、矛盾、愧悔。②使陶渊明这一人物有多面立体感,能够

使人多角度理解陶渊明。③文中借陶渊明对儿子的生活态度的失望和最后的“悲愤、愧悔”,有利于表达

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现实人物理想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思索。(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文的另辟蹊径之处,在于赋予陶渊明的是“貌似退隐”的人物形象,他表面上退居乡里,不在朝为官,

实则心念朝政和国运,并非完全是一个恬淡退隐的人。原文”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

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但愿这不是事实”“刘寄奴不会做皇帝吧?”“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等都通过对陶渊明的心理描写或语言描写,直接或间接地展现陶渊明在政权

交替期间的心理变化。这些心理描写,展现的并非陶渊明淡泊处世的心态,而重在其内心的忧虑、矛盾、

愧悔。由此可见,他已经归隐田园,但仍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

结合文中“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可知,小说中写陶渊明教

训儿子要“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与一般人熟悉的陶渊明并不相同,而是积极表现

出其内心深处具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描写,也使陶渊明这一人物有多面立体感,能够使人多角度

理解陶渊明。

文中除了展现这一个复杂多面的主角陶渊明之外,还描写了他的好几个儿子。在文中,与关心国事的陶渊

明不同,阿舒、阿宣等人“乐天安贫”,只关心自我生存,以至于“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

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这个结局也有利于表达作

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现实人物理想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思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

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禳①。可长有者,其隼些也。”孙叔敖死,王

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

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日:“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

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中生受赐,目:“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

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尊乃。问其名族,则不肯告,

解其剑以予丈人,目:“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目:“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

圭,禄万石,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日:"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

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日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

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挂■黍③以示儿子④,儿子必取挂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

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①禳(jl):事神求福的习俗。②五员: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兄均被楚平王杀害,

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③拉黍(tuanshu):捏成的饭团。④儿子:指小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B.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C.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D.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

乡下人的宝贝,希望相国赏我个脸,收下它吧。”

“耕而得玉”是指“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耕”和“得”衔接紧密,不可断开,排除AD;

“野人”是“请曰”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故选Co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唯此,意思是只有这块土地了,“唯”与《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唯”字含义相同。

B.绝江,意思是横渡长江,“绝”与《劝学》“而绝江河”的“绝”字含义相同。

C.再拜,意思是再拜一次,“再”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再"字含义相

同。

D.每食,意思是每次进食,“食”与《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字含义不

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只有这块土地了。/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的秋月影。

B.正确。句意:横渡长江。/却横渡长江黄河。

C.“再拜一次”“含义相同”错误,“再拜”的意思是“拜两次”,两个“再”意思分别是:两次/第二次。

句意:伍员拜了两次。/第一次击鼓进击时,能振奋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击时,士兵们的士气就有

所低落;第三次击鼓进击时,士兵们的士气就都被耗尽了。

D.进食/喂养。句意:伍员每次吃饭。/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

的才能。

故选Co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叔敖临终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意,请求君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丘”,

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员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曾到过许国,许公不用语言而用唾的方向为伍员指路,伍员心领神会。

C.江上打渔老人不肯接受伍员酬赠的千金之剑,司城子罕不肯接受宋国野人献上的出土宝玉,都是因

为他们“所宝者异也”。

D.除了历史事实,本文还以生活实例等为论据,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

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错误。文中“今以百金与按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技黍矣”

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故选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2)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答案】

(1)懂得把别人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

(2)他们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恶”“所喜”,所字结构,厌恶的东西、喜爱的东西;“所以”,……的原因;"此有道者之所

以异乎俗也”,判断句式。(每点1分,句意1分)

(2)“知”,同“智”,智慧;“弥”,越;“所取”,所字结构,追求的东西。(每点1分,句意1分)

14.文章中伍员要在吃饭前祭祀江上老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对江上老人帮助自己行为的感激;②对老人拒绝高官厚禄诱惑精神的赞美;③再寻老人不得的

思念之情。(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丈人度之,绝江”可知,江上老人帮助伍员渡江,祭祀他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由“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荆国

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石,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可知,

江上老人虽然帮助了伍员,却不肯接受他的馈赠,因此通过祭祀来表达对老人拒绝高官厚禄诱惑精神的赞

美。

由“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可知,伍员再也找不到江上老人,因此通过祭祀来表达再寻老人不得

的思念之情。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

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是因为这个地方土地贫瘠,

而且地名很不好听。楚人畏惧鬼魅,而越人迷信神灵。因此,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

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

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

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

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

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

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

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

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

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

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

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

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

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乡下人

的宝贝,希望相国赏我个脸,收下它吧。”子罕说:“您把玉当成宝,我把不接受它作为宝。”所以宋国

有德行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认为的宝与众不同啊。”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

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

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5-16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得流畅自然,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B.此诗和《归园田居(其一)》都是五言古体诗,节奏舒缓,语言质朴自然而有韵味。

C.“无为忽去兹”和《归园田居(其一)》的“守拙归园田”都表达了诗人不再出仕,永远躬耕田园

的决心。

D.全诗按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而且集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全诗按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错误。本诗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诗人注意选

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

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故选D。

16.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哪些乐趣。(3分)

【答案】①登高赋诗之乐,诗歌开头即写出了春秋佳日,诗人登高赏景并赋诗记录。②饮酒之乐,登高赋

诗之余,诗人更与邻人互相招呼饮酒,斟酌品尝。③人与人纯真质朴的情谊带来的快慰,人们农忙时期各

自归家,闲暇时相互思念,及至披衣相访,写出了人情质朴之乐。④自给自足的农家劳作之乐,诗歌最后

表达了自食其力,躬耕自理的劳作之乐。(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写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经常同友

人一起登高赋诗,体现出志趣相投的好友们相聚登高赋诗之乐趣。由此看出,登高赋诗之乐,诗歌开头即

写出了春秋佳日,诗人登高赏景并赋诗记录。

②“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

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

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由此看出,饮酒之乐,登高赋诗之余,诗人更与邻人互相招呼饮酒,

斟酌品尝。

③人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

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表现邻里乡亲和谐相处的

乐趣。由此看出,人与人纯真质朴的情谊带来的快慰,人们农忙时期各自归家,闲暇时相互思念,及至披

衣相访,写出了人情质朴之乐。

④“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意思是,此情此趣岂不美,切勿将它轻抛弃。

衣食须得自料理,躬耕不会白费力。直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官场世俗生活的厌烦。由此看出,自

给自足的农家劳作之乐,诗歌最后表达了自食其力,躬耕自理的劳作之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两句,

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2)曹操《短歌行》中运用《诗经•郑风•子衿》典故指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谢公宿处今尚在

深水荡漾清猿啼(每空1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常、作、衿、悠、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

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

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

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

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

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

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近她,我想推开逑迎惠的乳国,我想看见他坐起卷,看见他羞暹地笑。.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

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18.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3分)

A.引文省略B.语意未尽C.含糊其辞D.列举省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

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由

后面“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可知,前面“我”所见的情形并未描述完整,这就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

所以属于语意未尽。故选B。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动词使用精炼传神,请举例分析。(4分)

【答案】①“夺”写新媳妇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表现出她愿把自己的新被子献出来

盖在小通讯员身上的坚定决心;②“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表面写她对卫生员的不满,实则是她对

小通讯员牺牲的痛心。(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画横线句子中使用精炼传神的动词。

首先找出画横线句子中的动词,如“夺”“瞪”,前者是刻画动作,后者是刻画眼神,这是对新媳妇的刻

画。

然后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这些动作的效果。如“夺”,作者说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夺”凸显力度

和速度,“劈手”更是给人迅雷不及之势,结合上下文新媳妇要把自己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的身上这件事

来看,“夺”这一动作可以看出新媳妇的决心之坚定。如“瞪”是描绘新媳妇的眼神,结合前面“卫生员

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和后面“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

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可知,新媳妇决心把被子送给通讯员,而卫生员却要把被子揭掉,所以

新媳妇“瞪”这一眼神可以看出她对卫生员做法的不满,更是对小通信员牺牲的痛心。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想拉开她以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羞涩地笑。”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分)

【答案】①原文的表达形成排比,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②四个结构相似的短句

相连,强调了“我想”的内容,写出了情感的层次。③小通讯员己经牺牲,不可能再坐起来,不可能再羞

涩地笑,原句的表达加重了“我”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不舍之情。(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可知,考生可以结合题干中的改句把握句子的意思。“我想拉开她以推开

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羞涩地笑”是说“我”想要拉开新媳妇,想要看到小通信员坐起来。

然后分析原句,主要从原句的手法、句式、用词以及情感方面分析。如“我想……我想……我想……”使

用相似的句式,语意连贯,语气一致,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更为感人;如“我想拉开她,我想

推开这沉熏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虽然都使用“我想”,但“我想”的内容展现

了情感的层次,前面想要拉开新媳妇,不想让新媳妇做无用功,后面想要看见小通信员做起来,想要看见

他笑,而这些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加重了“我”对小通信员牺牲的悲痛和不舍。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居超的传星匹士可必被看作是一部史国近代史。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存在,梁启超打通了和中国

近代史各类关键性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各层各类能够呈现历史风貌的重要人物关系网络中,他是承上启下

且举足轻重的人物。②逑除了得遹工他先进的总想和多才画的才华之处,―他本身的西大特速、也至关重要O

其一,他是一个拥有书面文字语言和行为语言的双重存在,他既创造了“知”的体系,?O他既与思想

界、学术界的人物关系密切,又与政治界、外交界、教育界、财政界的人物关系密切。其二,他除了拥有

罕见的知行兼备的能力,工,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个推动历史前进又极为“谦和”的人物:梁启超、蔡

元培、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他们成就巨大,但从不称霸。

梁氏的思想体系充满自由点,少有固定点。有人因此而攻击他,说他“善变”。不过,为了把中国从

专制引向共和、富强、自由,梁启超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破“我执”、破“他执”,不断地向真理

靠近。从这个意义上讲,梁启超确实“善变”。列文森认为,梁启超在理念上认同西方的价值取向,而在

情感上则认同中国的传统人文系统。③事实上,在互呼运动爆发之后,他在理念上也已箜丛同工史国文傕。

这并不奇怪,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历史巨人,其人生是非常丰富复杂的,很难用“激进”“保守”“革命”

“反动”这些本质化的概念来描述和判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一句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并做修改,修改后的语句需与上下文的衔接

流畅自然。(3分)

【答案】②这除了得益于他先进的思想和多方面的才华之外,还得益于他本身的两大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中途易辙,前一句句式为“除了得益于……之外”,后一句应对应“还得益于……”的句式,改为:

这除了得益于他先进的思想和多方面的才华之外,还得益于他本身的两大特点。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4分)

【答案】甲:又创造了“行”的体系。乙:还拥有极为“谦和”的性格魅力。(每句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结合前文“拥有书面文字语言和行为语言”分析可知,书面文字语言对应“知”的体系,则“行为语

言”对应“行”的体系,和“既创造了‘知’的体系”对应,所以应填:又创造了“行”的体系。

乙:结合后文的阐述,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个推动历史前进又极为“谦和”的人物:梁启超……,可知此

处是说他谦和,对应“他除了拥有罕见的知行兼备的能力”,所以应填:还拥有极为“谦和”的性格魅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春是天堂里不事雕琢的欢乐强音,青春也是雪峰之侧的痛苦挣扎和寂然快慰;青春是万类霜天竞自

由的生命张扬,青春也是苍茫大地主沉浮的使命担当;青春是“放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