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_第1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_第2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_第3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_第4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界面(全球均深17km,陆壳均深33km,洋壳均深

6-7km))、地幔(莫霍面一古登堡面2900km深处)、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板块及其划分: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板块。

3.板块边界与地貌:

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一板块张裂一形成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海岭(大洋中

脊、海底山脉、冰岛)。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一板块挤压一大洋与大陆板块碰撞一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

沟)、岛弧链(西太平洋)、海岸山脉(如落基山、安第斯山)、地裂缝(雅鲁藏布江谷地)。

4.地震波与地理圈层知识简述:

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地震波

横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莫霍面界面以下,纵波、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不连续面

古登堡面界面以下,纵波速度下降,横波消失

地壳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33km(大陆部分)

地球的

地幔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该层波速最快

内部圈层

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由水体组成、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地球的

外部圈层

生扬国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王利国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5.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6.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T岩浆岩一外力T沉积岩一变质T变质岩一熔化T岩浆

___________________?依■猛触频作用根芯化

L方架J~~45*3---------T沉电I-H受段宕1-

受质作用I―

7.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构建地表的崎岖不平。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使地表趋于平坦。

8.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断层(上升盘一地

垒、下降盘一地堑)。

9.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侵蚀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

岭。

10.地垒一庐山、泰山;地堑一东非大裂谷、渭河和汾河谷地。

11.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背斜处开

凿隧道)应避开断层。

12.火山:多分布于地壳薄弱地带,沿地表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若沿中

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形成。

13.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I、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一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4.河流地貌的发育:

知识点梳理

概念河流侵蚀地面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侵蚀,增加河谷长度

成因下蚀侵蚀垂直于地面,加深河床,河谷向纵深发展

河流侵蚀侧蚀向两岸侵蚀,谷底变宽,河谷向横向发展

地貌沟谷季节性、间断性流水侵蚀地面形成谷地

初期河谷集水面积小,横剖面呈“V”字型

河谷

中期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河谷较宽、呈槽型

概念河流搬运能力减弱使物质沉积而成

河流堆积积洪积-冲积平原由发育于山前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组成

地貌原河漫滩平原形成于中下游

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的滨海地区

河漫滩平原高原地区人类理想的栖息地,聚落呈带状分布

影响洪积-冲积平原山区聚落多分布于此,聚落呈带状

三角洲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形成沿河或海岸聚落带

15.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6.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分布规律概念及特点成因举例

水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各自热带与纬线大致纬度高低引起的热量差异,非洲大陆

(高纬到低纬地区表现明显)平行伸展,呈条带状水分亦有影响自然带的变化

北美大陆从滨

带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各自热带与经线大致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

性海到内陆地区

(中纬地区表现明显)平行伸展,呈条带状也受一定的温度影响

的自然带演替

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海拔高度引起的珠穆朗玛峰的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顶的垂直分布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自然带

17.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纬度,基带气候类型;②山地海拔,相对高度;

③阳坡、阴坡;④迎风坡、背风坡。大脑西岸大曲内补大的东岸

18.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亲带冰♦希

塞带苦廉带

下限海拔局度)70,

一__变率传针叶林信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①0七等温线的海拔(阳

・常落叶一叶锦带■JII5CT

坡-高、阴坡-低);②降水量的大小;③迎风温懵落叶・叶林带

~_-35*

坡-低、背风坡-高。受热传常■硬叶林借■IMt意模用、草摩带亚络信常■■叶林带

30,

19.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热带就澳带25*

2326*热带季雨林借

热带及林9镰瘠

影响、人为作用等。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10Tl(f

热借盾林借

20.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Tor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一喜马

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人民防患意识。

21.能源的分类:

直接的太阳辐射(狭义太阳能)

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转化的太阳能-生物能

(太阳能)古代植物固定的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

按形成与

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波浪能

来源分类

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温泉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

核燃料

来自月球、太阳的引力能潮汐能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地热、潮汐能等

按性质分类

非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

按开发利用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沼气除外)

状况分类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沼气、地热、核能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max)-大气

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

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妙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

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

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一一垂直气流上升一一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一一垂直气流下沉一一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1.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

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2.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

速愈大。90"极色色气压带

13、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一地疝铲、

6次飞I极地低气压带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尸中纬西风带\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3炉副热而高气压带,等压

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低纬信风带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上赤道低气压带北半

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低.、风带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

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4.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

球向右,南半球向左);90"极地感气压带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15.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T城市、海风、谷风)夜晚(城市T郊区、陆风、山风)

16.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高度(近地面)T气温高、气压低;气压低、气温高;

不同高度T越往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17.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暴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

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8.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冬

半年我国的寒潮(初春、秋末对农业的影响最大)。

19.要求你自己绘制出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热力环流图(要求绘制等温线与等压线)

20.北半球锋面气旋:气旋中心一定是低压,锋面只会发育在低压槽内,左侧槽部发育冷锋,

右侧槽部发育暖锋。北部为冷气团,南部为暖气团控制。

21.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氐气压)垂直上升,北半球近地面逆时针辐合,天气阴雨台风。

②反气旋倚气压)垂直下沉,北半球近地面顺时针辐散,天气晴朗伏旱(长江中下游及江

南地区7月中旬到8月中旬)。

22.气压中心名称:

副热带高气压被大大陆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北美低压

7月

海陆热力陆的热低压切断海洋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

性质差异副极地低气压被大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北美高压

1陆的冷高压切断海洋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冰岛低压(北大西洋)

23.风压带成因与特性:

风向气候气候

风压带名称(个数)成因特征

北半球南半球影响影响

极地高气压带2热力原因冷高压冷干

东北东南冷干极地东风带2

副极地低气压带2动力原因冷低压温湿

西南西北温湿中纬西风带2

副热带高气压带2动力原因热高压干热

东北东南干燥低纬信风带2

赤道低气压带1热力原因热低压湿热

2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5.东引八南亚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空型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夏季风冬季风夏季风冬季风

源地副热带太平洋西伯利亚-蒙古印度洋赤道附近海域西伯利亚-蒙古

风向东南西北西南东北

性质温暖湿润寒冷干燥温暖湿润低温干燥

强弱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弓F冬季风

影响更[■国东部、朝日我国大部、朝日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26.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华南再一次经历短暂的雨期。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

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7.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8.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除下表外,熟记模式图-见下一页本单元结束部分):

冷热月工洛曰1言执日

>10℃

月均温>15℃0-15℃<0℃<10℃<0℃

仅二个月

雨型年雨夏'雨少雨年雨夏雨冬雨夏'雨

>1200<1200>400<400

mmmmmmmm

类型热雨热季热草热沙温海亚季(湿)地中海温季温陆亚寒针苔原冰原高山

雨季___________6-9月5To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降水右工

»100mm有九

29.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7月,最低气温1月,年降水量少,且各

月不平均;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8月、最冷月2月,年降水量多,且

各月较为平均。

30.几种气候类型的大气状况和成因'特点:

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状况特征降水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全年降水均匀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气候冬雨型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夏季炎热干燥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夏雨型

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性湿润)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冬季温和少雨,

季风气候夏季iW]温少雨

冬季号干燥,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少雨型

降水稀少

31.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

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多发于夏秋季节,

危害包括:狂风、暴雨、风暴潮。预防措施:加强研究、检测预报工作;做好宣传减小

措施;研究抗风作物减少农业损失;加强国际合作。

寒潮: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24小时内降低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危害:

降温、大风、大雪、冻雨。预防措施:加强预报工作,提前发布预报信息或警报,提醒

有关部门提前做好防寒准备。

32.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臭氧层破坏(氟氯性消耗。③)、酸雨(S0?

NO)

2

33.温室效应(全球保暖)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与低平岛国被淹没;

②对农业的影响:低纬度地区减产,高纬度地区增产;

③影响水循环:增加降水极端异常天气事件,地表径流改变(南方降水最多,北方减少)。

应对措施:

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多使用清洁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防止

森林火灾。

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③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水利设施,防止

降水突发事件和海水入侵。

32.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大界东大洋西

大1渡大所大陆内知大疏东鼻倜浮沈

IX倒洋滤

02和CO?的平衡,净化空气。

(十)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冰原气候90*/

*

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机地QU干)

东剪

//渡«

防风固沙。«

移近东♦大陆柱,恨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创4L地低气«

5&<(2)*

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

保♦充洋50,#

温♦大4

噪音、美化环境。XC£_

地中海皋今千米墓

(干)*

悠♦沙漠气候冬V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201

德M禽♦草蒸〜做

亦道低压♦10,-

球知识总结0。热♦商林气候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一一行星;行星卫

士一一卫星;轮廓模糊一一星云;一闪即逝一一流星;拖着长尾一一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I―»|太阳系|—A|银河系I]___

河外星系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适宜的温度一一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一一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He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

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y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

影响气候,图1.13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两极点角速度为0。

•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

•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

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

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

慢。

•公转周期:1年,也称为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

大值,地方时为12点

•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

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

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

•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

三、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度26分,

•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J|某地纬度一太阳直射点纬度I,南纬用负值代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夏至

冬至

•春分/秋分:

>侧视图:

>日期: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A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

•夏至:

>侧视图:

地轴

太阳光线

>日期: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冬至:

>日期: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夏半年与冬半年: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

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

•四季划分: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太阳辐射最多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辐射最少

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

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

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

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

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

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

1.水循环: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最重要)、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

态平衡。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又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

带;还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水资源:广义: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常用水资源:河流

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

雨;节流措施:加强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

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

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冰川水雨水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季节性积雪融化,春季有一次洪峰,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冬季有断流

现象,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③地下水与湖泊水都和河流水互相补给,它们均在河流的枯水期对河流水进行补给。湖泊

对河流径流起削洪补枯的调蓄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补给的

河流水量季节性变化最小,主要在我国西南地区。

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