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考最后一卷
语文试卷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读《中国不高兴》,令我想起了一件事,几年前,一位在南京大学当教授的朋友对我说,中国公共理性
话语危机已经严重到了非采取行动不可的程度,他想编一本给大学生用的写作课本,帮助训练他们基本的
逻辑说理能力,力求避免过度简单化,浮泛空论,巡回论证,无凭据推理,谩骂、粗口、唱衰等说理方式。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语言教育,不只是训练读写的技能,更是通过学习使用文字语言,养成公
共说理的理性思考习惯。只有说理的社会才是正派、宽容的社会,需要尊重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说理对方。
对对手要宽容、厚道,陈述对方的论辩时应该尽量做到全面、准确、心平气和,不要一开口,就是“我不
高兴”“我生气这些都是《中国不高兴》作者们需要补的功课。许多读者受蛊惑而浑然不觉,他们虽受
过教育,但缺乏基本的理性辨析能力,这是不是意味着学校教育中有了严重的疏忽和失败?
公共说理不是吵架,不是如《中国不高兴》作者们所说的那样,要“刺激”什么人或者要出什么气。
吵架越成功,说理越失败。吵架是一种恶性激化人际意见对立的话语行为,而说理的目的恰恰是要尽量消
除人际意见对立,化解分歧。公共说理是要通过交流、说服来达成共识。公共说理是公共文明的成就,也
是形成良好社会关系、民主政治秩序的根本条件。中国的公共说理机制还不健全,提高公共话语理性的自
觉性应该成为各阶段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项目。
(摘编自徐贲《“不高兴”先生要学会说理》)
材料二:
三联生活周刊:随着近年网络暴力事件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不禁开始怀念起20年前的中国互联网环境。
曾经人们期待互联网能够成为一个新的公共空间,结果是攻击性的争论取代公共说理,为何会出现这种变
化?
徐贲:也不能说互联网完全没有新公共空间的作用,人们今天好歹还能得到一些真实消息,许多消息
不都是来自互联网吗?但互联网确实不尽如人意,有许多恶劣的现象,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恶劣的
东西。如何看待恶在人世间的存在。这并不是今天的互联网才有的问题,在希伯来神学里,这被称为“约
伯问题”:约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上天创造了这么一个美好的世界,而偏偏在这个世界里留下了这么
多的恶。
同样,我们可以问,起于人类美好理念的互联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肮脏和丑恶?要想清零这些肮脏和
丑恶是不可能的,不愿意与它们共存,除非毁灭互联网。千百年来,对~“约伯问题”有不同的解释,其中
有一种最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那就是,邪恶的存在为人类提供了在善和恶之间进行选择的可能,没有这
样的选择,人的灵魂便得不到塑造。当然,灵魂塑造的前提是人有自由意志。如今,互联网上良莠不齐,
真假混杂,那不正好是我们学习善恶判断和是非分辨的一个机会吗?
三联生活周刊:你曾说网络暴言者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说话声音大的人都是恶声恶气的,好
好说话的人不再说话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暴言者?
徐贲:这看上去是网络时代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2000多年前的所罗门智慧箴言里就
已经谈到这个问题了,并有这样的教诲:“鞭子是为打马,辔头是为勒驴;刑杖是为打愚昧人的背。不要
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这里有
两个意思:第一,对愚妄话不要与它一般见识,能躲就躲;第二,实在要回答,就不真不假地用高级黑的
办法应对或敷衍一下,也许他能因此意识到自己的愚蠢。箴言经常运用“反义平行”的表达方式,这是一
个很好的例子。
社交媒体上的冲突现在很普遍,但其实并不新鲜。在刚开始有网络论坛的时候,参与者之间的激烈交
锋被称为“火焰战争”。无论哪一方是“愚妄”的一方,双方对骂,绝无胜者。所以,中国人的智慧是“道
不同不相为谋”,君子爱惜羽毛,远离小人,以免惹上腥膻。双方争辩,评判对错的是旁观者,但旁观者未
必能“清”,所以,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据说对此有一句智慧名言:“永远不要和一个傻瓜争论,旁观
者可能无法分辨。”这句话衍生出一些类似的说法,如“不要和一个傻瓜争论,否则听者会说你们是一对”
“永远不要和一个傻瓜争论;但如果你必须这样做,最安全的方法是与自己进行辩论”“永远不要在公共场
合与傻瓜争论,以免公众辨不清谁是傻瓜”。
(摘编自张星云《徐贲:互联网上的人群为何越来越极端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公共理性话语危机已经严重了,因此提高中国公共话语理性的自觉性应该成为各阶段学校教育的一
个重要项目。
B.《中国不高兴》作者们一开口,就是“我不高兴”“我生气”的语气,蛊惑了许多读者,作者认为这种说
理方式缺乏理性思考。
C.互联网是有新公共空间的作用的,如何看待互联网攻击性的争论取代公共说理这种现象实际是怎么看待
恶在人世间的存在。
D.社交媒体上双方争辩的现象现在很普遍,但评判对错的旁观者未必能“清。因此,君子应爱惜羽毛,
远离小人,以免惹上腥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中国不高兴》作者们说理如吵架的问题,强调公共说理是要通过交流、说服来达成共识的
重要性。
B.材料二是访谈录,针对互联网上恶声恶气地说话这一现象,徐贲提出了可以运用箴言经常运用的“反义
平行”的表达方式这一办法。
C.徐贲认为,网络暴言者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好好说话的人不再说话了,而2000多年前的
所罗门智慧箴言里就已经谈到这个问题了。
D.在徐贲看来,互联网的确存在很多恶劣现象,但要想清零互联网的肮脏和丑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
要学习判断善恶,分辨是非。
3.材料一中说“公共说理不是吵架”,下列社交媒体上不合理的说理最接近吵架的一项是()(3分)
A.对于美国贸易赤字,有人说,美国人消费得太多,生产得太少,形成了缺口。这个缺口怎么补?一是抢,
二是骗。
B.说到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的政治表演,有人说,他是有着明显生物性的,他的翻云覆雨,看起来有滑稽性
的特点。
C.对于开放,有人说,中国人以最大的热情拥抱西方,意图以最亲善的姿态告诉西方:“我们在向你们靠
拢。”
D.说到读书人行为的时候,有人说,你看他们(读书人)或一头扎入当权者怀里,或歪坐在资本家腿上。
4.下列对材料二两次提到“约伯问题”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次提到“约伯问题”,主要目的是表明上天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却在这个世界里留下了许多的
o
B.第二次提到“约伯问题”,是为了说明互联网上良莠不齐,正好给我们学习善恶判断和是非分辨提供了
一个机会。
C.两次提到“约伯问题”都是为了回答“互联网有许多恶劣的现象,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恶劣的东西”。
D.从第一次提出“约伯问题”到第二次解释“约伯问题”,徐贲层层递进地引出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思路
清晰。
5.人们在谈网络暴力成因时说到了人群的极化问题,观点的极化、沟通的弱化,对待分歧时情绪表达取代
公共讨论。对于上述问题应如何解决呢?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从说理思路、说理目的、面对争辩时三
个方面给出合理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出租车司机薛忆活
出租车司机将车开进公司的停车场。他发现他的车位已经被人占用了。他没有去留心那辆车的车牌号。
他看到北面那一排有一个空位。他将车开过去,停好。
他走进值班室,将车钥匙交给正在值班的那个老头儿。老头儿胆怯地看了出租车司机一眼,马上又侧
过脸去,好像怕出租车司机看到了他的表情。出租车司机转身走了出去。老头儿从值班室的窗口探出头,
大叫着:“经理让你星期四来办手续。”
雨没有能够落下来。空气显得十分沉闷。
出租车司机横穿过两条马路,走进了全市最大的那家意大利薄饼店。刚才就是在这家薄饼店的门口,
那个女人坐进了他的出租车。
出租车司机要了一杯大号的可乐和一个他女儿最爱吃的那种海鲜口味的薄饼。他在靠窗的一张桌子旁
坐下。他的女儿有时候就坐在他的对面。她总是在薄饼刚送上来的时候急急忙忙去咬一口,烫得自己倒抽
一口冷气。从这个位置,出租车司机可以看到繁忙的街景。这就是十五年来,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可是
几天前,他突然对这环境感到隔膜了。刚才他没有去留意占用了他的车位的那辆车的车牌号。出租车司机
已经不需要去留心并且记下那辆车的车牌号了,因为他不会再有下一次出车的安排。在他将车开进停车场
之前,他已经送走了自己出租车司机生涯中的最后一批客人。
出租车司机擦去眼眶中的泪水。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可乐。他好像又看见了那个表情沉重的女人。她坐
进了出租车。他问她要去哪里。她要他一直往前开。
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瞥了那个女人一眼。她的衣着很庄重,她的表情很沉重。不一会儿,电话铃声
响了。“是的,我已经知道了。”她对着电话说。
“这有什么办法!”出租车司机从这简单的回答里听出了她的伤感。
他开始想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给他的乘客打来了这个让她伤感的电话。
“这不是你能够想象得出来的。”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
是的,出租车司机想象不出来。他开始觉得那应该是一个男人。可是,他马上又觉得,那也完全可能
是一个女人。最后他甚至想,那也许是一个孩子呢?这最后的想法让他的方向盘猛烈地晃动了一下。
出租车司机减慢了车速,他担心那个女人因为接听电话而错过了目的地。
“这是多余的担心。”那个女人挂断了电话。
“过了前面的路口找一个地方停下来。”她冷冷地说。
出租车司机如释重负。他猛地加大油门,愤怒地超过了一直拦在前面的那辆货柜车。
出租车刚停稳,那个女人就递过来一张一百元的钞票。然后,她推开车门,下车走了。
出租车司机本想把那个女人当成他的最后一批客人。可是,另一对男女坐进了他的出租车。他们要去
的地方正好离出租车公司的停车场不远。出租车司机犹豫了一下,但是他没有拒绝他们。
那一对男女很在意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那个男人终于冲破了那个女人冷漠的防线。“有时候,我会很
留恋”他含含糊糊地说。
“有时候?”女人生硬地说,“有什么好留恋的!”
马路非常堵塞,出租车的行进相当艰难。出租车司机有了更多的悠闲。但是,他提醒自己不要总是去
打量后视镜。他故意强迫自己去回想刚才的那个女人。他想那个打电话给她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孩子,因为
她的表情始终都那样沉重,她的语气始终都那样冷漠。这种想法让出租车司机有点气馁。
后排的男人和女人也在艰难地进行着对话。
“你不要以为……”男人最后很激动地说。
“我没有以为。”女人生硬地回应,又一次截断了男人的表达。
出租车在那一对男女说定的地点停稳。那个女人也递过来一张一百元的纸币。出租车司机回头找钱给
她的时候,发现她的脸上布满了泪水。
出租车司机将一张纸巾递给他的女儿。“擦擦你的脸吧。”他不大耐烦地说。大多数时候,她就坐在他
的对面。她的脸上沾满了意大利薄饼的配料。出租车司机一直是一个很粗心的人。但现在,那些长期被他
忽略的生活中的细节突然变得栩栩如生。
出租车司机知道自己的这种精神状态非常危险。他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一个星期以来,他总是看
到自己的女儿和妻子。当然,他不愿意看到她们突然出现在出租车的前面。他误以为自己就是那不可饶恕
的肇事者。直到又有货柜车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出租车司机才会重新被事故的真相触怒。他会愤怒地加
大油门,从任何一辆货柜车旁边愤怒地超过去。那辆运送图书的货柜车从出租车司机的女儿和妻子身上碾
过的时候,他正在去广州的路上。
出租车司机吸干净最后一点可乐之后,将纸杯里的冰块掏出来,在桌面上摆成一排。这是他女儿很喜
欢玩的游戏。
星期四办完手续,他就不再是出租车司机了。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去守护和陪伴他年迈的父亲
和母亲。他相信只有在他们的身旁,自己的思绪才可能安静下来。他离开他们已经十五年了。他甚至幻想
十五年之后,他的女儿和妻子也会这样奇迹般地回到他的身边来。他希望在家乡能够找回他生活的意义和
他需要的宁静。
出租车司机将脸从陌生的街景上移开。他发现刚才的那一排冰块已经全部融化了。他动情地抚摸着融
化在桌面上的冰水,好像是在抚摸缥缈的过去。突然,他的指尖碰到了他女儿的指尖。她用娇嫩的指尖顶
住了他的指尖,好像在邀请他跟她玩那个熟悉的游戏。她的指尖被他的顶着在冰水中慢慢地后退,一直退
到了桌面的边沿。在最后的一刹那,他想猛地抓住他女儿的小手。但是,他没有能够抓住。
对这座他忽然感到陌生的城市来说,他已经随着他的女儿和妻子一起离去了和消失了。这种“一起”
离去和消失让出租车司机感到一阵从来没有感到过的宁静,纯洁无比的宁静。这提前出现的神圣感觉使出
租车司机激动得放声大哭起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值班的老头儿看出租车司机时目光“胆怯”,“马上又侧过脸去”,说明他可能已经知道了关
于出租车司机的不幸。
B.小说中出租车司机看女儿吃“刚送上来”的薄饼时,对女儿的行为观察细致,可见他其实并不是个粗心
的人,而是因为工作繁忙,没时间陪伴妻女。
C.从小说中两批客人的遭遇来看,生活在现代化城市里的人,往往也有很多不幸或难题,心灵中也相应地
会有纠结和迷茫。
D.小说倒数第二段描写出租车司机想象与女儿做游戏的情景,极为细腻感人,暗示了出租车司机的愧疚、
后悔和无奈的心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出租车司机停车,叙述语调平直而机械,然而意味丰富,这恰恰写出了出租车司机在特殊
心境下的麻木状态。
B.小说两次写到出租车司机“愤怒地超过货柜车”,表现了出租车司机对妻女遭受意外的事难以释怀,为
他辞职做了铺垫。
C.小说反复写出租车司机“没有去留心那辆车的车牌号”,这一细节暗示了他心境的变化,为下文写他将
要离开城市埋下了伏笔。
D.小说语言简洁,内蕴丰厚,并运用象征手法,符合海明威小说创作的“冰山理论”,与他的《老人与海》
有异曲同工之妙。
8.本文内容的展开体现了思维的跳跃性,事情的真相在情节发展中逐渐显现。作者是如何展开叙述的?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不同的时代,一样的烟火。老舍《骆驼祥子》里的祥子是拉洋车的,祥子不就是那个时代的“出租车司
机”吗?与《骆驼祥子》结尾相比,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结尾的独到之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①就见孟子,日:“今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对目:“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日:“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
之!”
时子因陈子②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日:“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
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
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
皆以为贱。”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材料二:
夫孟子辞十万,失谦让之理也。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故君子之于爵禄也,有所
辞,有所不辞。岂以己不贪富贵之故,而以距逆宜当受之赐乎?
陈臻问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镒而不受;于宋,归七十镒而受;于薛,归五十镒而受。取前日之
不受是,则今受之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
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熙,辞曰'归熙’,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日'闻戒,故为兵
戒归之备乎!,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归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夫金归,或受或不受,皆有故。非受之时已贪,当不受之时已不贪也。金有受不受之义,而室亦宜有
受不受之理。今不曰“己无功",若''己致仕,受室非理",而曰“己不贪富”,引前辞十万以况后万。前当
受十万之多,安得辞之?
(节选自王充《论衡》)
【注】①王:指齐宣王。②陈子:指材料二中的陈臻,孟子的弟子。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3分)
夫富贵者国人回之所欲也问不Q]以其同道同得之同不怔]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指国都之中,与“李凭中国弹箜”中的“中国”意思相同。
B.有司,指官吏,与《答司马谏议书》“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意思不同。
C.归,同“馈”,赠送,与《静女》“自牧归黄,洵美且异”中的“归”意思相同。
D.前,指以前、从前,“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中的“东”指向东行,两者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将要辞去官职返回故国,齐宣王前往会见,询问以后还能否再见到孟子孟子表示,不敢请求再见,
返回故国本来就是自己的心愿。
B.得知齐宣王要拿出一万钟的俸禄来奉养自己的弟子,孟子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子叔疑的例子进
行类比,表示自己不会如他一样。
C.面对陈臻的疑问,孟子表示自己先拒绝金子后又接受金子的做法都是正确的选择,先拒绝是因为没理由
接受,后来接受是因为有理由接受。
D.王充认为,虽然金子和房子都有接受或不接受的理由,但孟子只是说自己不贪图富贵,而没有直接说自
己没有功绩或者已辞官再接受就不合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4分)
(2)无处而归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4分)
14.王充反驳孟子拒绝接受俸禄和馈赠的依据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楼城叙别牟融
故人为客上神州,倾盖①相逢感昔游。
屈指年华嗟远别,对床风雨话离愁。
清樽不负花前约,白发惊看镜里秋。
此际那堪重分手,绿波芳草暂停舟。
【注】①倾盖:据《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孔子之郑,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谓
停车后两车的车盖稍稍倾斜接近。后常用来形容朋友相遇,亲切谈话的情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描述了与故人在楼城相逢的情景,故人邀请他一起去京城做客。
B.颈联中运用清樽、白发两个意象,强调了有约而重逢及岁月的无情。
C.尾联“重分手”照应首联“感昔游”,加深了久别重逢不忍再别的离情。
D.本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情,自然景物动静相宜且色彩明确,极具感染力。
16.本诗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叙别”?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指出君子好学是“,",而不是追求饮食的饱足和居住
的安逸。
(2)姚鼐的《登泰山记》开篇“,”两句中都使用“皆”字,叙述南面、北面山谷中的水分
别流入泰山南、北两条河流的地理状况。
(3)小刚发现,同样使用“孤舟”意象,陶渊明"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表达了悠游从容的心境,而唐宋
诗文中的“,”两句表达的则是另一番境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把冰山扔进火山会怎样,被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海到底有多深……近年来,一些院士、专
家走出实验室、大学教室,在网络平台上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讲授科学知识,深受欢迎。
①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产生了类似的“明星效应”,既提升了科普的专业性,也刺激了年轻人对
科学的热爱。②有些科学家找到了和年轻人对话的方式——讲故事,这可以帮助大众理解专业化的科研成
果。③他们以和蔼可亲的形象、风趣幽默的谈吐、深厚渊博的知识,在网上收获了大批粉丝。④让顶尖科学家
与普通公众的“面对面”,不少年轻人感到兴奋,他们不由得感慨“原来科学可以这么接地气。”⑤为大众做
科普,需要额外下一番功夫,把专业科学知识讲得更通俗易懂。⑥有人可能觉得,既然这么费劲,在培养
科学人才方面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又何必大费周章呢?⑦实际上,科普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科学事
业中利长远、打基础的工作。⑧如果说攻克一些科研难题就像“摘果子”,那么,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
梦想就是“播种子⑨科学家们重视科普,就是为了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国与国之间的科技比拼,不仅体现在当下科技力量的对比上,也体现在科技人才的储备上。建设科技
强国,不仅要看大国重器、核心技术,也要注重提升全社会整体科学素养,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做好科普
工作,把基础打牢,把步子迈实,必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蓄积充足的底气。
18.下列关于文中标点符号使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愈合”和“面对面”两处的引号的用法相同。
B.文中“海到底有多深……”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列举的省略。
C.文中“有些科学家找到了和年轻人对话的方式一一讲故事”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D.文中“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处的顿号可以改为逗号。
19.现代汉语中有一些新造词语是按照一定的关系排列词汇材料形成的,大多运用句法组合方式合成,其
中包括偏正式、动宾式、并列式和主谓式。请分析文中的“教室”“直播”“明星效应”“费劲”分别属于哪
种类型。(4分)
20.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
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碳中和就是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和因为人类活动而减少的二氧化碳数量达到平衡。它从
物理与化学术语“中和”一词演化而来。实现碳中和必须从“碳减排”和“碳捕捉”两方面入手。首先是
"碳减排",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特别是减少煤炭的使用量。因为产生同样的热量时,煤比石油或天然气要
多产生30%和68%的二氧化碳。目前煤依然是全世界使用较多的化石燃料,每年使用约85亿吨,火力发电
用掉其中绝大部分。其次是“碳捕捉”。种树是一种方法,但效率很低。更有效率的方式是①,就将
其捕捉、固定。冰岛一家发电厂将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让它与水和硫化氢混合,形成碳酸化合
物。然后再将化合物注入地下的多孔玄武岩岩石中,②,形成固态碳酸盐矿物。两年时间内,注入
的二氧化碳中有95%已转化为矿物质。采用该技术,发电厂可以减少85%〜95%的碳排放。
21.文中的“碳中和”一词由“中和”一词演化而来,下列加点的词语中不属于这种情况的一项是()
(3分)
A.放嘴炮从来没输过,干实事从来没成过,这样的干部要坚决拿下。
B.山高路远,笔耕不辍,勤奋总会有收获。
C.就在公司需要这笔钱渡过难关的时候,他卷款跑路了。
D.终于还是成为房奴了,去完成生命中的下一件大事。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的“2000多年前的所罗门智慧箴言”对人具有教诲和启迪作用。同样,在我
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人名言或格言或俗语也能指导我们拨开生活中的迷雾。
在你高中毕业后,你的外国朋友约翰邀请你去他们国家的一个中学,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人名言或格
言或俗语。请你以现代文阅读I所罗门智慧箴言“鞭子是为打马……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中的一小句为
开头写一篇演讲稿,要求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名人名言或一句格言或一句俗语。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考最后一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速查
题号123467101112151821
答案ACDABDACGBAADC
1.A【解析】A项错误,“因此”强加因果。
2.C【解析】C项错误,2000多年前的所罗门智慧箴言里谈到的问题是“如何对待暴言者”。
3.D【解析】D项符合“恶性激化人际意见对立的话语行为”特征。
4.A【解析】A项,“主要目的”错误。第一次提到“约伯问题”,是为了说明“如何看待恶在人世间的存
在。这并不是今天的互联网才有的问题”。
5.示例:说理思路上,说理要符合基本的逻辑,要有逻辑说理能力,力求避免过度简单化等说理方式;
(2分)说理目的上,说理不是吵架,说理的目的是要尽量消除人际意见对立,化解分歧;(2分)面对争
辩时,永远不要在公共场合与对方争论,不要与之一般见识,能躲就躲。(2分)
6.B【解析】“可见他其实并不是个粗心的人”错误。由原文“出租车司机一直是一个很粗心的人。但现在,
那些长期被他忽略的生活中的细节突然变得栩栩如生”可知,出租车司机是一个粗心的人,只是妻女意外
离世的变故,让他开始分外思念与女儿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7.D【解析】本文并未运用象征手法。
8.①开头设置悬念,多次埋下伏笔,让文本前后照应,环环相扣。②多次运用插叙,让文章内容更丰富,
摇曳多姿。③女乘客电话的内容与出租车司机心理的错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④在结构上交织三条线
索叙述故事:出租车司机在停车场交车,然后在薄饼店餐饮;载送最后一批客人;回忆妻女出车祸的情节
及车祸以前的生活。(5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9.①小说结尾,表面上是写出租车司机一家的不幸,实际上写出更多个体在现代化城市中的不幸遭遇(面
对的困境),并引发人们对这种现象的思考;②小说结尾,出租车司机找到了一个精神出路,即回归家乡,
回归亲情;③小说结尾给读者带来了希望,产生了一种信仰之力。(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ACG【解析】正确标点: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11.B【解析】“意思不同”说法错误,文中和“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都指官吏。
12.A【解析】“不敢请求再见,返回故国本来就是自己的心愿”说法错误,“不敢请耳,固所愿也”的意思
是不敢请求而已,(与您再次相见,)这本来就是我所期望的。
13.(1)如果我想要富裕,却拒绝十万钟的俸禄而接受一万钟的俸禄,这是想要富裕的做法吗?(4分。“如
使”“予"“是……乎”各1分,句意1分)
(2)没有收受礼物的理由而送礼物给我,这是用财物收买我,难道有君子是可以用财物收买的吗?(4分。
“无处”“归”“货”各1分,句意1分)
14.①富贵人人都想要,有的推辞,有的不必推辞,不能以自己不贪图富贵为由而拒绝该接受的,这不符
合谦让的道理②以前该接受的接受了,现在该接受的也不应拒绝。(3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将要辞去官职而返回邹国,齐宣王前去见孟子,说:“如今你要舍弃寡人而回国,不知道从此以
后是否还可以再见到先生?”
孟子回答说:“不敢请求而已,(与您再次相见,)这本来就是我所期望的。”
某一天,齐宣王对他的臣子时子说:“我想要在我国都城之中给孟子一座宅第,用一万钟的俸禄来供
养孟子的弟子,使各位大夫以及国人都能有所敬重和效法,先生为何不替我去说一说呢!”
时子通过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子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原来是这样,时子哪里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做呢!如果我想要富裕,却拒绝十万钟的俸禄而
接受一万钟的俸禄,这是想要富裕的做法吗?季孙说过:'子叔疑真令人感到惊异!他自己想要做官,不
被任用,那也就算了,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担任卿的职务。哪个人不想要得到富贵,可他却在这做官发财
中有私心想独占利益。,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用他们所拥有的交换所没有的,有专门的部门官员管理
(这种事)。有一个地位低下的男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右观望,想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
他一人捞去。别人都觉得这人很卑鄙。”
材料二:
孟子拒绝做齐卿的十万钟俸禄,不符合谦让的道理。富贵,是人人想得到的,不从正当途径得到它,
就不该享受。所以君子对于爵位和俸禄,有的推辞,有的不推辞。难道是因为自己不贪图富贵,就拒绝应
当接受的赏赐吗?
陈臻问孟子:”在齐国,齐宣王送你上等金一百镒,你不肯接受;在宋国,送你七十镒,你却接受了;
在薛国,送你五十镒,你也接受了。你如果认为以前不接受礼物是对的,那么后来接受礼物就错了;要是
认为后来接受礼物是对的,那么以前不接受礼物就错了。老师你在这二者中必居其一。”孟子说:“我都是
对的。当时在宋国,我将要远行,给远行的人一定要送路费,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诉讼离婚与协议离婚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合同3篇
- 光伏发电站设计及要求六篇
- 厂房租赁合同书范本
- 新闻合作协议
- 厂房转租合同书模板
- 2025-2030全球高强度螺栓连接副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万瓦级光纤激光冷水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自动包裹处理系统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细胞核与细胞质分离试剂盒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版换热站运行维护与能源优化合同范本3篇
- 股权架构完整
- 山东省泰安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题
- 注塑部质量控制标准全套
-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直线和圆的方程-经典例题及配套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毕业设计(论文)-液体药品灌装机的设计与制造
- 银行网点服务礼仪标准培训课件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一数(二)》 北师大版
- 晶体三极管资料
- 银行内部举报管理规定
- 石群邱关源电路(第1至7单元)白底课件
- 平面几何强化训练题集:初中分册数学练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