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语文高考总复习-基础知识_第1页
2024年语文高考总复习-基础知识_第2页
2024年语文高考总复习-基础知识_第3页
2024年语文高考总复习-基础知识_第4页
2024年语文高考总复习-基础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语文高考总复习——基础知识(2023年10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号少陵野老,其心血凝结的1400多首诗歌,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

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B.阡陌,指田间小路,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指田野民间。阡,东西向田间小

路;陌,南北向田间小路。

C.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诗歌如《龟虽寿》

《短歌行》《洛神赋》,大多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D.南宋杨万里的《插秧歌》,句句押韵,韵脚都是仄声韵,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律诗。

2.(2022秋•越秀区期末)下列对语句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客有吹洞箫者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

④而今安在哉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3.(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以下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匍然中开”四句,节奏紧凑,生动地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人两次提及谢公,是对谢灵运的仰慕,表达远离现实寄情山水,寻得精神解脱之情。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

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

4.(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对本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

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B.《插秧歌》一二两句中,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读完这两句,

第1页(共44页)

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便如在眼前。

C.《插秧歌》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鎏蓑是甲”运用了借代的修

辞手法。

D.《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

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5.(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

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上阕词人远望群山尽染,近看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描绘了一幅

绚烂的、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

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

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下片回忆往事,词人在抒发革命豪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年轻气盛、不顾后果、中流

击水及意气用事的冒险行为的反思自省。

6.(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

雄浑的气氛。

B.“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

自然过渡到下阕。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赞美周郎的少年得志。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7.(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

B.上片由眼前的江水联想到逝去的英雄,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

C.下片中年轻有为、儒雅从容的周瑜,与“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词人形成对照。

第2页(共44页)

D.“乱石”三句描写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波涛猛烈地拍击着江岸,滔

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白雪这一令人惊骇的景象。

8.(2023秋•顺义区校级月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史文:华美,文采

B.本悬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概、一律

C.恻隐之心,人之簿也端:正

D.士不可以不名毅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9.(2023秋•顺义区校级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日克己复礼B.古之学者必有师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D.譬如平地

10.(2023秋•顺义区校级月考)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回归到有序

B.欲诚其意者,先蒙其知致:获得。另一解释:极致

C.致知格物格:推究

D.先天其家齐:使整齐

11.(2023秋•海淀区校级月考)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忸怩(ni)憎恨(z©ng)娇嗔(chen)执拗(nil)

B.摒弃(bing)刹那(chd)脂膏(zhi)钾钉(mao)

C.膝盖(qi)西蔽(yin)即兴(ji)花蕾(Ifii)

D.锈蚀(shi)包扎(zha)炽热(chi)窸窣(sii)

12.(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诗词都是描述秋天景致的,与《登高》一诗意境最为

相似的一项是()

A.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C.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13.(2022秋•顺庆区校级期中)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化用“蜡烛”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

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第3页(共44页)

B.《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自由的化身,诗人赞美它美妙的歌声,反映诗人向往美好未来

的欢乐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C.《短歌行》开篇以设问的形式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人生的短暂就像早

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了。

D.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

由、喜悦之情。

14.以下关于《复活》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斯洛娃是一个女农奴的私生女,3岁时被索菲亚姊妹收养。

B.聂赫留朵夫读大学时到姑妈家诱奸了玛斯洛娃,并留给玛斯洛娃100卢布。

C.卡尔津金、包奇科娃嫁祸玛斯洛娃谋杀商人,关押监狱6个月后,玛斯洛娃的审讯结

果是流放到西伯利亚。

D.聂赫留朵夫痛恨社会及自己周围的诸种罪恶,但看不到改造社会积极有效的方法。他

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仅致力于道德的自我修养和行善。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主要运用赋的笔法。

B.本诗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在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中,展现妇女们集体采摘的欢乐场

O

C.“采采”形容米苜生长特别茂盛,“采之”写出采收紫苜的劳动过程。

D.采苹甘的动作变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写出了劳动妇女采摘劳动的劳累与心酸。

16.下面对《劝学》一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论证任何人通过发

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

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学习必须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等见解,现在仍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

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

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7.(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各项中,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第4页(共44页)

A.雪莱是美国著名作家、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

普罗米修斯》。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所写的一部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李白的诗具有“笔

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现实主义的

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C.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红烛》,书中洋溢

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D.词最初被称为曲子或曲子词,是配乐用的,也称为“诗余”或“长短句”。《沁园春・

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标题,

主要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18.(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

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同时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C.《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比兴。

D.《诗经》中“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

治为基本倾向。《茶莒》是《大雅》中的一篇。

19.(2023秋•顺义区校级月考)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②治之于未乱

③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0.下列对《插秧歌》这首诗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生动地写出插秧时的齐心协力。

B.用夸张手法把笠蓑夸大为盔甲,使人联想到战斗,突出抢农时的紧迫。

C.本诗运用不少口语词汇,语言通俗而活泼,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自然。

第5页(共44页)

D.本诗既有全景描写又有细节描写,点面结合,体现了构思的新奇巧妙。

2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刘姥姥到稻香村,被凤姐插了一头菊花。在秋爽斋用饭时,凤姐和鸳鸯合伙捉弄刘姥

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B.宝玉不愿会客,湘云劝他谈讲仕途经济,宝玉马上放下脸,叫湘云到别处呆去,还说

“林姑娘”从不说这些混帐话。

C.宝玉挨打后,林黛玉第一个到怡红院“探伤”,她托着药丸站着,无声而泣,见宝玉

醒来,劝说道“你从此都改了吧!”

D.史湘云做东道,邀请众姐妹以菊花为题,饮酒吃蟹吟诗。黛玉的诗被评为最佳。

22.(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念奴娇•赤壁怀古》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长江)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

B.横樗灰飞烟灭(比喻曹操的战船)早生华芳(花白的头发)

C.雄姿要养(谈吐不凡,见识卓越)千古风加人物(放荡不羁)

D.遥想公瑾当年(回忆)故国神游(原来的国家)

23.(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势军五岳掩赤城(超出)

B.对此欲倒东南建(倒下)失回来之烟霞(先前)

C.天姥连天向天模(遮蔽)虎敷瑟兮鸾回车(弹奏)

D.迷花倚石忽已眠(睡着)忽魂馁以魄动(因惊惧而心跳)

24.(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插秧歌》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雨从头上湿到即(肩胛)

B.唤渠朝等歇半霎(吃早饭)

C.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

D.秧根未牢蔚未匝(捆牢)

25.(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茶苜》诗中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举举茶莒(米摘)

B.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第6页(共44页)

C.薄言蒋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D.薄言旗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第7页(共4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基础知识(2023年10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号少陵野老,其心血凝结的1400多首诗歌,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

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B.阡陌,指田间小路,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指田野民间。阡,东西向田间小

路;陌,南北向田间小路。

C.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诗歌如《龟虽寿》

《短歌行》《洛神赋》,大多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D.南宋杨万里的《插秧歌》,句句押韵,韵脚都是仄声韵,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律诗。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的

文化常识,再判断选择。

【解答】B.“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陌,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错误。陌,东西向田间

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

2.(2022秋•越秀区期末)下列对语句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客有吹洞箫者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

④而今安在哉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考点】文言句式.

【答案】B

第8页(共44页)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清楚文言

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解答】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句意: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②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有吹洞箫客”。句意:有会吹洞箫的客人。

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相与乎舟中枕藉”。句意: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

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而今在安哉”。句意: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故选:Bo

【点评】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

的是倒装句。倒装句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3.(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以下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匍然中开”四句,节奏紧凑,生动地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人两次提及谢公,是对谢灵运的仰慕,表达远离现实寄情山水,寻得精神解脱之情。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

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

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A.“游历了天姥山之后”错,这首诗歌描绘的是梦中的情境,是“梦游”而非

“游历”。

故选:A1,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

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

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第9页(共44页)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

的错误。

4.(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对本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

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B.《插秧歌》一二两句中,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读完这两句,

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便如在眼前。

C.《插秧歌》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黎蓑是甲”运用了借代的修

辞手法。

D.《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

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

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C.“借代”错,“笠是兜婺蓑是甲”是比喻的修辞。

故选:CO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

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

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

的错误。

5.(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

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上阕词人远望群山尽染,近看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描绘了一幅

绚烂的、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第10页(共44页)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

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

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下片回忆往事,词人在抒发革命豪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年轻气盛、不顾后果、中流

击水及意气用事的冒险行为的反思自省。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

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D.“表达了对年轻气盛、不顾后果、中流击水及意气用事的冒险行为的反思自

省”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

勇进的精神,主要表现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以天下为己

任的壮志豪情,回答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没有“对年轻气盛、不顾后果、

中流击水及意气用事的冒险行为的反思自省”。“中流击水”不是冒险行为,而是表现奋

勇进击的无畏气概和豪情。

故选:Do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

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

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

的错误。

6.(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

雄浑的气氛。

B.“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

自然过渡到下阕。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赞美周郎的少年得志。

第11页(共44页)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

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C.“从正面赞美周郎的少年得志”错误,“小乔初嫁”写的是小乔,没有从正面

写周瑜,这里是侧面描写,不是从正面赞美。

故选:CO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

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

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

的错误。

7.(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

B.上片由眼前的江水联想到逝去的英雄,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

C.下片中年轻有为、儒雅从容的周瑜,与“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词人形成对照。

D.“乱石”三句描写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波涛猛烈地拍击着江岸,滔

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白雪这一令人惊骇的景象。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

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A.“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错。“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

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

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B.”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错。“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

第12页(共44页)

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

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

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追慕之情。

C.正确。

D.“令人惊骇”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第一句写石,将陡峭峥蛛的石

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

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

阻挡的威力。第三句写“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应该是令

人心潮澎湃的壮观景象。

故选C。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

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

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

的错误。

8.(2023秋•顺义区校级月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史文:华美,文采

B.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概、一律

C.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端:正

D.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考点】一般实词.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

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

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解答】C.端,开端。句意: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

故选:Co

【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

第13页(共44页)

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

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

推断词义。

9.(2023秋•顺义区校级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

A.7丹克己复礼B.古之学有必有师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D.譬郎平地

【考点】古今异义.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语的能力。古今异义词主要包括词义扩大、词义

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辨别古今异义,关键在对词句关键含义的理解,然

后将文言句中的含义和现代汉语的含义进行比较。

【解答】A.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B.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习的人。

C.古义: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今义: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

等教育机关。

D.古今同义:好像。

故选:Do

【点评】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

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

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二)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

专指黄金。

(三)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

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四)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

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

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第14页(共44页)

10.(2023秋•顺义区校级月考)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月仁焉归:回归到有序

B.欲诚其意者,先蒙其知致:获得。另一解释:极致

C.致知格物格:推究

D.先吝其家齐:使整齐

【考点】一般实词.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

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

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解答】A.归,称赞,赞美。句意: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

人。

故选:Ao

【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

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

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

推断词义。

11.(2023秋•海淀区校级月考)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忸幄(ni)情恨(zeng)娇嗔(chen)执教1(niu)

B.摒弃(bing)利那(cha)晅膏(zhi)钾钉(mao)

C.膝盖(ql)西蔽(yin)即兴(ji)花雹(lei)

D.锈蚀(shl)包扎(zha)炽热(chi)窸窣(sa)

【考点】字音.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

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结合词语的意思来分析字音。

【解答】A.正确。

B.“脂膏”中“脂”读“zhi”。

第15页(共44页)

C.“膝盖”中“膝”中“XI”。

D.“包扎”中“扎”中“zd”。

故选:Ao

【点评】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

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

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

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12.(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诗词都是描述秋天景致的,与《登高》一诗意境最为

相似的一项是()

A.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C.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

体悟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解答】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

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

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发不可收拾。

A.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

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全诗

气势雄浑,意境壮丽,熔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葩,更多的

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与《登高》一诗意境不相似。

B.写“舸”用数词“百”,用动词“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氛围,表

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

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

美。与《登高》一诗意境不相似。

C.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

第16页(共44页)

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

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与《登高》一诗意境不相似。

D.诗歌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萧条的景

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与《登高》一诗意境最为相似。

故选:D1,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

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仔细比对选项内容。

13.(2022秋•顺庆区校级期中)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化用“蜡烛”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

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B.《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自由的化身,诗人赞美它美妙的歌声,反映诗人向往美好未来

的欢乐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C.《短歌行》开篇以设问的形式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人生的短暂就像早

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了。

D.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

由、喜悦之情。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

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D.“……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错误。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

情感分析错误,全诗没有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等语句是

用夸张手法表达他对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而不是感慨时光的流逝。

故选:Do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

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

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

第17页(共44页)

的错误。

14.以下关于《复活》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斯洛娃是一个女农奴的私生女,3岁时被索菲亚姊妹收养。

B.聂赫留朵夫读大学时到姑妈家诱奸了玛斯洛娃,并留给玛斯洛娃100卢布。

C.卡尔津金、包奇科娃嫁祸玛斯洛娃谋杀商人,关押监狱6个月后,玛斯洛娃的审讯结

果是流放到西伯利亚。

D.聂赫留朵夫痛恨社会及自己周围的诸种罪恶,但看不到改造社会积极有效的方法。他

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仅致力于道德的自我修养和行善。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

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D.“但仅致力于道德的自我修养和行善”错误,聂赫留朵夫最后认清了社会现

实各方面的黑暗。这一切使他的思想感情与贵族上流社会越来越格格不入,最后他突破

了贵族思想的局限,谴责贵族阶级,否定贵族传统观念,放弃贵族特权,跟自己的阶级

决裂。

故选:Do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

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

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

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

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主要运用赋的笔法。

B.本诗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在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中,展现妇女们集体采摘的欢乐场

景。

C.“采采”形容米苜生长特别茂盛,“采之”写出采收茶莒的劳动过程。

第18页(共44页)

D.采米甘的动作变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写出了劳动妇女采摘劳动的劳累与心酸。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

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D.“写出了劳动妇女采摘劳动的劳累与心酸”错误,动作的变化表现了越采越

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感受到的是她们欢快的心情。

故选:Do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

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

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

的错误。

16.下面对《劝学》一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论证任何人通过发

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

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学习必须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等见解,现在仍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

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

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

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A.“举例论证”错。“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

证。

第19页(共44页)

故选:Ao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

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

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

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

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7.(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各项中,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A.雪莱是美国著名作家、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

普罗米修斯》。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所写的一部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李白的诗具有“笔

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现实主义的

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C.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红烛》,书中洋溢

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D.词最初被称为曲子或曲子词,是配乐用的,也称为“诗余”或“长短句”。《沁园春・

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标题,

主要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考点】文学常识.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的文化

常识,再判断选择。

【解答】A.“美国著名作家、现实主义诗人”错,雪莱是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

B.“现实主义”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

C.“《红烛》”错,郭沫若,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

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D.正确。

故选:D。

第20页(共44页)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

18.(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

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同时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C.《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比兴。

D.《诗经》中“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

治为基本倾向。《琴甘》是《大雅》中的一篇。

【考点】文学常识.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的文化

常识,再判断选择。

【解答】A.正确。

B.“同时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错误,《诗经》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C.”本诗使用的手法是比兴”错误。本诗指《米营》,诗歌没有运用“比兴”手法,而是

运用叠词和重章叠唱的手法,描写了欢快的劳动场面。

D.“《紫甘》是《大雅》中的一篇”错误。《米甘》选自《诗经•周南》,是国风中的一首。

故选:Ao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

19.(2023秋•顺义区校级月考)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②治之于未乱

③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考点】文言句式.

【答案】B

第21页(共44页)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含义,正确判

断文言句式。

【解答】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句意:古代那些要想在

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

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未乱治之”。句意: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

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句意: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

难道还不重大吗?

④定语后置句,“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句意: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

药的人。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故选:Bo

【点评】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

的是倒装句。倒装句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20.下列对《插秧歌》这首诗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生动地写出插秧时的齐心协力。

B.用夸张手法把笠蓑夸大为盔甲,使人联想到战斗,突出抢农时的紧迫。

C.本诗运用不少口语词汇,语言通俗而活泼,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自然。

D.本诗既有全景描写又有细节描写,点面结合,体现了构思的新奇巧妙。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诗,针对每个

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B.“用夸张手法把笠蓑夸大为盔甲”分析错误。将笠蓑说为盔甲,是比喻的修

辞手法。

故选:Bo

【点评】赏析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

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

照“意象一意境一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

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

第22页(共44页)

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刘姥姥到稻香村,被凤姐插了一头菊花。在秋爽斋用饭时,凤姐和鸳鸯合伙捉弄刘姥

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B.宝玉不愿会客,湘云劝他谈讲仕途经济,宝玉马上放下脸,叫湘云到别处呆去,还说

“林姑娘”从不说这些混帐话。

C.宝玉挨打后,林黛玉第一个到怡红院“探伤”,她托着药丸站着,无声而泣,见宝玉

醒来,劝说道“你从此都改了吧!”

D.史湘云做东道,邀请众姐妹以菊花为题,饮酒吃蟹吟诗。黛玉的诗被评为最佳。

【考点】《红楼梦》.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叙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熟悉名著的故

事情节,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C.“林黛玉第一个到怡红院'探伤,,她托着药丸站着”错。宝玉挨打后,第一

个来探伤的是薛宝钗,不是黛玉,而且托着药丸的也是薛宝钗。

故选:Co

【点评】怎样把握名著的内容和情节:

第一遍粗略读完名著。时间上不要放长,要尽快将名著读完,不然读读停停,之前看到

的情节也都忘了,再反过来读,会浪费时间。读名著的时候,要趁热打铁才好。第二遍

认真品味名著。第一遍的略读,让我们对整个故事梗概有了了解,甚至我们对其中的细

节部分还记忆犹新。第三遍摘抄名著内的精华。摘抄笔记,在电脑的普及的信息时代,

一般人都不选择拿起笔。但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第四遍研究名著内的各种关系和背景。

名著中的关系和背景错综复杂,需要仔细品读研究。第五遍品味名著中讲述的生活,参

透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思考作者留给读者的问题。俗话说一般好的艺术作品都讲究''留

白”,意思就是说要留下一点空白,供读者思考,名著也不例外。有的名著还留下了一些

疑问,值得读者认真思考。

22.(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念奴娇•赤壁怀古》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木江东去(长江)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

第23页(共44页)

B.横橹灰飞烟灭(比喻曹操的战船)早生华养(花白的头发)

C.雄姿不界(谈吐不凡,见识卓越)千古风颂人物(放荡不羁)

D.潘程公瑾当年(回忆)故国神游(原来的国家)

【考点】一般实词.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

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

【解答】A.正确。

B.橘橹,比喻曹操的水军。句意: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C.风流,杰出。句意:淘尽了那些千古以来杰出的人物。

D.故国,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

故选:Ao

【点评】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

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23.(2023秋•河北区校级月考)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烟涛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