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4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4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4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4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4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学习《拿来主义》,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写作背景。对这一教学环(江南博哥)节的分析,不恰当的是______。A.提高学生信息查找能力,符合教学目标B.打破封闭式教学状态,广泛收集有用的信息C.能够贯彻研究性学习的先进理念D.过于依赖网络,不利于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题干中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写作背景,不仅不会起到反作用,反而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2.

以下是一名教师确定《望岳》教学目标的依据,按照要求答题。

(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地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诗歌教学重点在于对文本的整体感悟B.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C.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D.诗歌教学重在积累名篇名作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诗歌教学重在朗读、感知与情感体验而非积累名篇名作,所以D项错误。

3.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三单元的选文包括《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等,除此之外,教师还推荐并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议论性散文。下列古文中不合适的是______。A.韩愈的《马说》B.韩愈的《师说》C.柳宗元的《小石潭记》D.贾谊的《过秦论》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C项,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写景游记。A、B、D三项都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议论性散文。

4.

阅读有关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作用的。

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至关重要B.语文教学中同样强调情感价值观的形成C.有了情感的注入,才会有个性的形成,符合教学理念D.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形成自己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材料中并未提及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且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5.

阅读《项脊轩志》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让它们构成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

生1:两种情感:一悲一喜;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师:“妣”是谁?“大母”又是谁?

生2:“妣”是指已故的母亲。

师:那已故的父亲又叫什么?

生2:考。有个成语叫“如丧考妣”。“大母”就是指祖母。

师:为什么在“妣”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字?

生2:对死者的尊称。

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

生2:去世了。

师:那能否在妻前加上“先”字,称之为“先妻”?

生1:不行。“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为“亡妻”。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B.层层递进,思维逻辑紧密C.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学习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D.师生互动流于机械化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教师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问答法是一种主要以师生间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此方法的运用是建立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的,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注意,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及时解决疑惑,层层设疑,以递进的方式解决问题抑或是重点、难点,使师生间信息反馈更加顺畅。

6.

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试比较《氓》《关雎》《静女》(投影《静女》全诗)等《诗经》中的传统爱情名篇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或相似点或就其中某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各小组各评出一份优秀作业张贴到教室后面的展示栏中。

以下对这一教学活动的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A项说法片面,通过题干中‘《诗经》中的传统爱情名篇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或相似点”可知,教师设计这一作业的目的是要将学生的思考由课内引向课外,加深学生对《诗经》的理解,而不能片面地说是对《氓》表现手法的理解。C项说法错误,《氓》《关雎》《静女》都是《诗经》中的爱情名篇,故不能说主题不同。D项对活动的意图理解有误,教师布置的作业中虽然涉及写作,但主要目的不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7.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为其设计的板书。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形象地展现了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B.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现了课文的脉络,满足了学生的视觉要求C.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巧妙地融合了作者的两条行文线索:行踪线索和感情线索D.这则板书形象直观、形式新颖,体现了板书设计一定要具有视觉美感的要求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板书设计除了要具有视觉美感还要布局合理,最主要的是要能够为文本教学服务,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板书都一定要具有视觉美感,但所有的板书一定会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好的板书首先要抓住课文重点,理清教学脉络,深入浅出;其次要布局合理,脉络清晰;最后要简明概括,美观醒目。故D项说法有误,当选。

8.

阅读有关多媒体运用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程,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的享受,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也是教师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铸而成的艺术,而任何艺术品都在于突破因袭的模式,创造独特的美学风范。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B.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逼真的情境,增大课堂容量C.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使五官官能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D.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D项说法不正确,多媒体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媒介,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9.

某版语文教材选用《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作为课文,对该类文章入选原因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体现了教材选文的时代性B.体现了教材选文的人文性C.体现了教材选文的科学性D.体现了教材选文的民族性正确答案:B[解析]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经典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突出。经典性体现为在作家的选择上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民族性体现在对文化传统的重视上,时代性体现在新的审美形态的加入及对旧的流行的舍弃。②注重人文性和思想性。人文性鼓励学生关注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加强思想道德教育。③倾向于文学性,重视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选文消除政治色彩,倾向于文学性的“百花齐放”。在宣传科普的同时,选择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渗透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文精神的关怀,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出了教材选文的人文性。

10.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册书课内学习计划都包含“梳理探究”部分,并且每册有3个专题,其涉及面广泛,有的侧重对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对该“梳理探究”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______。A.教师不必引导,布置给学生专题任务后大可放任学生自由学习B.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全部背熟,并在此基础上大量延伸、拓展C.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统筹安排此部分每一个专题的教学任务D.教学中教师可删减或替换此部分的专题,为自主重设专题创造条件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应对学生学习起引导作用,不能对其放任自流,A项排除;这部分旨在为学生梳理、整合语文知识,或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不必全部识记,B项排除;这部分为每册教材课内教学内容,非常重要,不可自主删减,D项排除。

11.

教师在讲授《游褒禅山记》一文时,其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为状语后置句。教师为了安排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句型,让学生在课下找出同样句型的句子。以下学生的举例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B.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臾之地(《触龙说赵太后》)D.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正确答案:C[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A项句子是定语后置句。B项句子是宾语前置句。D项句子是定语后置句。C项句子是状语后置句,与题干中的句型一致。

12.

“试就第二段中有关琵琶女调弦的动作神情和音乐效果的描写,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琵琶女弹奏时的‘声’和‘情’的。”这是《琵琶行》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不恰当的是______。A.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B.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C.引导学生分析阐释诗歌的艺术手法D.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琵琶行》中第二段的描写,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来表现“声”,同时还使用了形象感很强的拟声词,对音乐效果进行了渲染;通过描写琵琶女优雅的举止、娴熟的动作以及琴声和心音的完美融合,将“情”也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对于作者精湛的文字展现,教师的设计必然能引导学生体会到诗歌的语言魅力。也正是通过这种语言——“声”与“情”的融合,达到以“声”带“情”,以“情”传“声”,声情并茂的艺术手法,从而达到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本段主要是音乐场面的描写,并未透露诗人思想情感,所以B项说法错误。

13.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师:我们在上课之始,说到古人的读书方法是“因声求气”,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来体会文章的规律。现在我们把课文的每一段都已经分别诵读了一遍,下面请大家自由地诵读课文,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看一看谁的感悟多。

(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读完之后,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的感悟)

生1:本文表面写的是阿房宫,实质是表达“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观点。

师:这正是赋体的特点之——体物写志。(板书“体物写志”,然后简单地加以解释)

生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生3:句式也有特点,大量四字句、六字句的使用,使节奏感非常强。

师:这正是赋体的第二个特点——铺采摘文。(板书“铺采摘文”,然后简单地加以解释)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屏幕,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赋体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通过诵读的方法学习了这一篇千古名文。在反复诵读中,我们对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点有了深刻透彻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课下反复地诵读,并在今后的早读课上,放声地诵读文章。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阿房宫赋》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B.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从这一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在这一节课的最后,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了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这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在上课之初就把赋体特征一股脑儿地教给学生了。那种情形下,学生最多能记得赋的两个特点是什么,而无法真正地感受到这两个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而这位教师巧妙地将赋体的特征放于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从而顺利总结得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这种文体特点。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顺利地达到考试的要求,而且可以超出考试的要求,从而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4.

阅读以下《阿房宫赋》一课的教学目标,按要求回答问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西、钩、斗”等词类活用现象,并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描写片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不恰当的是______。A.体现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B.行为动词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C.并未局限于基础技能和能力的培养D.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正确答案:A[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题目中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中,以“教师”为隐性主语,学生属于被指导的对象,其并未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故A项说法有误,当选。

15.

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中心思想时,教师提到了《祝福》《金锁记》。以下对这几篇作品共同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表现了对旧社会、旧制度的讽刺B.表达了对命运悲惨的旧社会女性的同情C.写出在被社会吃掉后,又不自觉地吃人的演变过程D.借女性故事表现出封建社会吃人的制度正确答案:B[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这几篇作品都以女性为主人公,都表达了对命运悲惨的女性的同情。《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命运悲惨的劳动妇女的同情。《祝福》《金锁记》都写出了女主人公被旧社会制度摧残后的悲惨结局。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0分)1.

阅读《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1778年5月30日,“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即1878年5月30日,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在纪念伏尔泰的百年冥诞时,发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板书:纪念伏尔秦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老师富有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打开书本边看边听)

(点评:教师率先示范,给学生提供了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平台,便于让学生进入情境,获得整体印象)

师:老师刚才像不像在演讲?

生(齐声地):像!(有几个学生在摇头)

师:意见看似一致,仍有不同意见。(指一个摇头的同学)说说为什么不像演讲?

生:是在朗读课文,虽然比平时感情充沛一些,但没有演讲的场景和氛围,一般演讲者有动作配合。

师:以课文开头的两句示范一下,好不好?

生(有些腼腆地):“一百年前的今天(右手抬到胸前),一颗巨星陨落了(右手向下按),但他是永生的(仰头,右手挥向右前方)。”(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

师:看来演讲还是得有“演”才能算数了。

生:不一定,我在电视上看到江泽民在布什图书馆发表的演讲,还有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他们并没有什么“演”的表现,报纸、电视还不是都说他们在演讲?

师:看来都是言之有据。课前我要求大家搜集演讲的资料,有谁能说说演讲的特点?

(点评:让学生明白演讲与朗读有别,激发学生了解演讲知识的兴趣,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问题:

分析教师是如何让学生明白演讲与朗读的区别的。正确答案:教师先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营造氛围。然后自己率先示范,让学生判断是否是演讲,根据学生的理解因势利导,结合资料辨析,使学生明白演讲和朗读的区别。从新课标的角度来看,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引导学生,重视学生的看法和体验,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得新知。[考点]教学案例(下)

以下是一位高中生的习作,请认真阅读并回答问题。

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①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个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②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审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胀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导致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地选择拒绝。

③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④真正的慈善家往往会丢下“慈善”这个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们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受助者以乐于接受且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

⑤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⑥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问题:2.

请从第②③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个病句,并改正。正确答案:错别字:第②段中“澎胀”的“澎”应改为“膨”,第③段中“阻沛”的“渧”应改为“滞”。

病句: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们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受助者以乐于接受且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

以上病句成分残缺,应改为: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们想帮助的对象的心理,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受助者以乐于接受且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考点]学生习作(下)

3.

请你在阅读完这篇习作后,对这篇习作进行简要的评析。正确答案:本文紧扣有关慈善的话题,并以此为中心内容展开论述,符合本次作文的材料内容。

首先,文章开篇简单点出慈善的意义后,顺势提出慈善遭遇婉拒的尴尬问题,进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善方式不当,紧接着下文论述如何改变方式,以人类共同体的平等身份行善,并举晏阳初的事例加以佐证。最后,以共同努力改善慈善的方式为愿望收束全文,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文章观点明确,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采用适合捐助对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桥梁,让善意顺利进行,让爱心顺利传播。对当前慈善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较深入,认识较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思路清晰,论述较有层次。

然而,比较遗憾的是,文中一些长句的语言表达不太流畅,意思不太清晰,全文例证较薄弱,不够丰富有力。[考点]学生习作(下)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荀子《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三单元第九课,是学生较早接触的一篇议论性文言文。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议论性散文,论点明确、论证丰富,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学习此类作品,要注意每段不同的分论点,通过对散文中论据运用的体会,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文言文中的议论性散文,应引导学生注意不同自然段中的分论点、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文章中说明的道理、文本的语言艺术与实用效果等。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文言句式。

②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精神。

设计依据

①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立,并完成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

②本文是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讲读文言文。通过积累文中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可以扩充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③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论述性文章。比喻论证的大量运用是其一大特色,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提高议论文表达和说理的能力。

④本篇课文强调,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态度,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向,也是当下教学中学生需要逐步培养并形成的品质。[考点]教学设计题(下)

2.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劝学》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片段设计

一、新课导入

导入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劝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教师指导。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教师提示注意字音、词义等内容。

教师为学生正音,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改正。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三、深入研读

1.齐读第二段,小组内讨论,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其特点。

提问:以上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进一步延伸的关系。

2.找出第三段中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3.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