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黄浦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留意:
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全部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40分)
(一)默写(16分)
1.,雨后全无叶底花。(《雨晴》)
2.衣带渐宽终不悔,。(《蝶恋花》)
3.,谁言天地宽。(《别云间》)
4.吾视其辙乱,,故逐之。(《曹刿论战》)
5.小刘摆脱了热闹忙乱的生活和公务,忍不住以《陋室铭》中“—
表达自己的释然和欣喜。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跨越千年,总有一些精神和追求亘古不变一一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裂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1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甲诗作者—(人名)是—(朝代)政治家、文学家。乙文选自《》。
(3分)
7.以下对甲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验和抗敌历程,表现生平艰难、命运多舛。
B.颔联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表现国破家亡的苦痛。
C.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借地名表现被俘后孤苦无依的内心苦痛。
D.尾联以自问自答,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对国家的一片赤诚。
8.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句。(3分)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请依据要求填写以下表格。(4分)
篇目摘录体现中心主旨的诗文原句共同的追求(用自己语言概括)
甲诗(1)
(3)
乙文(2)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晋献公欲伐虞,宫之奇①存焉,为之寝担心席,食不甘味,而不敢加兵焉。晋赂虞君以
宝玉骏马,虞君甚喜。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越疆②而去,荀息⑧住之,兵不血刃,抱
宝牵马而去。故守丕侍④渠堑⑤而固,攻丕待冲降⑥而拔巴得贤之与失贤也。
(节选自《淮南子》,有删改)
【注】①宫之奇:春秋时虞国大臣。②越疆:越过(虞国)疆界。③荀息:春秋时晋国
相国。④不待:用不着,不必。⑤渠:人工开的河道。堑:防卫用的濠沟。⑥冲降:即“冲
隆”,古时兵车名。⑦拔:高出,高大。
10.说明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越疆而专()(2)荀息侈之()
11.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宫之奇规劝(虞君)不听,进言(虞君)不采纳。
B.宫之奇的告诫(虞君)不听,说了也没有用。
C.宫之奇不听劝谏,进言(虞君),但没有用。
2
D.宫之奇规劝(虞君)不听,不用再多说什么。
12.上文画曲线句与曾学过的《天时不如地利》中“,”句的意思相近。虞国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和虞君的有关。(6分)
二、现代文(38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7分)
规则意识当成为现代文明的通行证
高亚洲
①没有人会怀疑我们已身处“现代社会”。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最大的不同,有一个
颇为流行的说法一一就是从身份到契约咒契约最大的特点就是“讲规则”。那么,身处现代
社会的人们,规则意识是否己经深化人心呢?
②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开展了一项关于“规
则意识”的调查。结果显示:69.0%的受访者感觉人们的规则意识比过去增加了;62.4%的受
访者建议人们从生活细微环节入手,从小培育孩子的规则意识;61.0%的受访者建议学校赐
予正确引导。据悉,被调查者以70后、80后和90后为主,而这正是目前社会的主要活跃
群体。
③在此,有必要对“规则意识”的涵义先做一番厘清。“规则意识”是人们发自内心、
以规则为自己行为准绳的意识,而不是简洁的依照规则。当下,“规则意识”之所以被慎重
地提出,缘由有二:一是规则意识在现代文明语境下,越来越被推崇;二是在现实中,规则
意识仍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
④就前者来说,以法治为主旋律的现代文明,本身就是以各种规则为基础的,对规则
意识赐予何等程度的强调,都不过分;而就后者来说,类似闯动物园、阻停高铁、景区刻字
等热点事务,无不说明规则意识在一些人内心可谓淡漠至极。而比照我们身边的现实,插队、
随意闯红灯、随地吐痰等现象,又足以说明,规则意识的缺失照旧是人们的通病。在上述调
查中,虽然有将近七成的人认为社会规则意识在增加,但这只能说明状况得到好转,并不意
味着规则意识已蔚然成风。
⑤规则意识的淡漠或缺失,关乎个人素养,会成为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
硬伤。就个体而言,规则意识缺乏,将干脆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就整个社会而言,没有被广
泛认知和接受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就不行能成为社会主流,没有契约何谈文明。这就犹如
在市场交易中,假如市场规则完备,那么交易成本就会降低。虽然社会交往不完全是经济交
3
易,但道理相像,没有成熟的规则意识,同样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让合作变得艰
难。
⑥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到孟子
的“不以规则,不能成方圆”,再到今日对规则意识的强调,建立广泛的规则意识从来都没
有被忽视过。但是,面对人性先天的逐利冲动和社会规范体系中的种种漏洞,从愿望到现实
并不简洁,建立全民规则意识须要长期的社会培育和全方位的训练。
⑦那么,培育规则意识该从何处着手?此次的调查结果其实也间接给出了部分答案。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应从生活细微环节入手,从孩子抓起,以学校培育为主。只有从细处入
手,才能把规则意识贯穿到生活点滴中。也只有从孩子抓起,才能使规则意识在代际传递中,
塑造成性格和品质。学校在培育孩子品德中的作用毋庸多言,但是,每个人都是身边孩子的
老师,每个人的举动,都将干脆影响孩子对规则的认知。
⑧总而言之,规则意识当成为现代文明的通行证,每个人都将置身其中,成为规则意
识的操练者、受益者。
(选自《杂文月干(选刊版)》2024年4期,有删改)
【注】①“从身份到契约”是英国闻名法学家亨利•梅因提出的一种社会进化的理论。
他有句名言:“全部进步社会的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身份”社会讲的
是人的出身和地位,有了特殊身份就拥有特权;“契约”社会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同等关
系,是对个人价值、个人权利、个人自由的敬重。
13.以下填入第⑤段横线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所以B.假如……就C.不但……而且D.只要……就
14.本文论证思路清楚,首先通过①②两段引出论题,然后③④两段详细阐释“规则意识”
的和,第⑤段通过反面分析并以市场交易为喻,明确
,进而在第⑥⑦段提出“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培育是长期的过程,以及
____________________o(8分)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②段的调查对象和数据显示,“规则意识”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B.从文中可知,假如社会中规则意识明确,人际沟通合作可以更为简洁顺畅。
C.第⑥段引用了孔孟名言,意在证明古人规则意识剧烈,值得后人借鉴传承。
D.只要从细微环节、孩子和学校入手,经过长期培育和训练,就能形成规则意识。
4
16.依据对上文的理解,以下不能体现“规则意识”的一项是()(3分)
A.疫情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走在上海的街头,随处可见市民们仍仔细佩戴口罩。
B.某校在教学楼张贴了“不能在楼道追逐打闹”“不能大声喧哗”等禁止性规定。
C.自动取款机前,即使没有一米线的标识,人们也自觉地间隔肯定距离排队等候。
D.交通事故造成道路拥堵,行车速度特别缓慢,但车辆还是一辆接一辆交替通行。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21分)
补天之手
明前茶
①老范做古籍修补已经15年了,直到今日他还zilnxiln()着一条原则,那就是:
我和我全部的徒弟,都不用隔夜浆糊。
②老范修补古籍的浆糊可不是市面上买来的,而是自己当天早晨熬炼、捶打出来的。
③为什么?很简洁,修补古籍须要运用裱褶(bei)新纸,而新纸与残缺书页之间的粘
结全靠浆糊。浆糊只有涂得极薄,又具备极好的粘性,补好的书才不会在纸页与纸页之间鼓
出一小块难看的硬痂,旧纸的肌理,才会完全融入新纸中,书页的气韵才一样。唯有自己熬
出来的浆糊才有这样的效果。
④老范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来打浆糊。先要自己和面、醒面,醒完面,洗出其中的面浆,
再过滤、沉淀。然后把稠乎乎的面浆水用小火熬炼,熬到半透亮状,再倒出来,放到打年糕
的石臼里一下下捶打,让它产生韧性,直到能拉出丝来。这样的浆糊也只能用一天,因为经
过24小时的水分蒸发,它的粘合力就下降了,不宜再拿来修补古籍。
⑤这么多年来,老范收徒弟,单是学习打浆糊就要三个月,就看他耐烦不耐烦。当然,
要当老范的徒弟可不简洁,熬过这第一关,后面的考验照旧没有完,其次个关口就是选纸。
师傅不说一句话,只是把人领到库房里,让他面对一屋子乌泱泱的纸,洁白莹润的、淡黄纤
薄的,像老僧的面皮一样黄中泛褐的,像无花果的果皮一样呈半透亮浅红褐色的,像夕阳中
的芦苇一样洁白中覆盖一缕暖橘色的……徒弟也不迟疑,把一张张纸铺在宽大的工作台上,
与原书比对。一起先,徒弟很有信念,至少能找出五六种纸来,对师傅说,这些,还有这些,
都很合适。
⑥老范说,翻开古籍,再去看看。
⑦这一看,越看越没有信念。从上百种纸中找出来的这五六种,细究起来,有的与原纸
厚度不一,有的纤维纹理的走向不同,有的韧性与松紧程度有差异。可别小看这些差异,就
5
是这些微小处,将干脆导致补纸刷上浆糊后,膨胀系数与原纸不一样,补完后书页上就会出
现皱纹。徒弟再到库房里细找,又坐着乡村巴士,到泾县的各个宣纸作坊里,去问有没有老
底子的纸。因为,只有在作坊的纸库里呆了至少一二十年的老纸,边缘与纸芯之间才有微妙
的色调过渡,才可能在一片手掌大的范围内,找到那种古旧的味道。
⑧等到最终找到与原纸厚度、纹理、松紧完全一样的纸,你以为就能得到师傅的表扬吗?
未必。老范眯着眼睛觑了半天,三下五除二把徒弟寻来的、充溢古味的那些纸拨到了一边去,
留下的反而是与之相近、但老旧的味道并不明显的一张纸。老范说明说:修旧不能完全如旧,
打上去的补丁既不能看得出这书明显补过,也不能毫无修补的痕迹,因为这也不符合古籍所
承载的历史。有一点点补过的痕迹,但整体上照旧很舒适,手感特别之平整、松软、敦厚,
就像度过浩劫的人照旧有足够暖和的晚年,这样的古籍修缮才算是“得其所哉”。
⑨找到修补的材料还只是起先,真的着手修补那还真是精细到极致。一旦开工,老范与
他的徒弟们都不开手机,不喝水,不上厕所。尤其是那些书页已像残缺的蝴蝶翅膀,吹一口
气就可能让某些碎片消逝不见的古籍,修补起来更是大气儿不敢喘一口。补完了,要用包着
老宣纸的大青石压书,让古籍阴干压平。之后,还有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
捆结、装订……等几十道工序在等待他们。
⑩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就说古籍修复师须要有一双“补天之手”,同时须要有
“贯虱之睛”,气质禀赋上更须要“灵慧虚和、心细如发”①。从前当过兵的老范,竟能在
50岁左右锤炼出这等气场,着实了不得。(摘自《扬子晚报》2018年3月20日,有删改)
【注】①周嘉胄(zhou),明朝保藏家。所著《装潢志》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总结装裱
阅历的著作。“贯虱之睛”中的“贯虱”是指贯穿虱子之心,言其精准。“灵慧虚和”中的
“虚和”意为平和。
17.依据拼音,写出第①节中的汉字。(2分)
zunxun()
18.结合注释,第⑩段《装潢志》所引内容指的是古籍修复师必需具备的和
。其中“贯虱之睛”和“心细如发”在文中的详细表现是:和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8分)
19.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纸张的0
(4分)
20.有人说,上文只有第⑨段写到老范修补古籍,而写收徒和打算工作占了大量篇幅,详略
6
不当。你觉得作者这样支配的理由是:。(4分)
21.对于文章题目“补天之手”,以下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题目出自“女蜗补天”的典故,意在表现老范具有改造古籍的气魄和无畏的精神。
B.文章以“补天之手”为题,是因为老范就是靠着一双奇妙的手才能完成古籍修补。
C.文章以“补天之手”为题,意在示意古籍修补是难如补天、几乎不行能完成的任务。
D.题目运用夸张的手法,意在表现老范是个能够挽救古籍的能人,具有超群的技艺。
三、综合运用(12分)
某校支配开展主题为“戏剧知多少”的系列活动,为了使活动更吸引学生,组织者细心
设计了问卷调查、环境布置等环节。请你主动参加,完成相关任务。
22.阅读以下表格,概括主要信息。
某校学生对戏剧了解程度的调查
是否进入剧场观剧是否了解戏剧
许多次6.7%特别了解12.8%
间或一次57.8%知道一点22.2%
从来没有35.5%不了解65%
主要信息:-(4分)
23.学校图书馆打算布置戏剧长廊,但打算好的资料被弄乱了,请你帮助图书管理员依据所
列表格,从以下各项中找寻匹配的作者和特色标签,并填入相应字母,完成整理工作。(6
分)
剧名《窦娥冤》《屈原》《茶馆》《枣儿》《威尼斯商人》
作者(1)郭沫若(3)孙鸿(5)
特色元杂剧近半个世纪风
(2)(4)(6)
标签代表作云改变的浓缩
A.莎士比亚B.关汉卿C.白朴D.老舍E.曹禺
F.反应社会现实的独幕剧G.独白精彩的历史剧
H.构思奇妙、冲突显明的喜剧I.揭示封建家庭罪恶的悲剧
24.活动期间,校内贴出一张海报(如右图)。请你依据海报上的关键词,
为本次戏剧主题活动创作一句宣扬语:。(不包括“戏剧”一词,至少用到两个)(2分)
四、写作(60分)
25.请以“等待”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1)以记叙为主。(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上海市黄浦区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留意:
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全部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40分)
(一)默写(16分)
1.,雨后全无叶底花。(《雨晴》)
2.衣带渐宽终不悔,=(《蝶恋花》)
3.,谁言天地宽。(《别云间》)
4.吾视其辙乱,,故逐之。(《曹刿论战》)
5.小刘摆脱了热闹忙乱的生活和公务,忍不住以《陋室铭》中“,”
表达自己的释然和欣喜。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实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须要在平常的学习中,
做好积累,依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留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留意
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雨前初见花间蕊(留意“蕊”的书写)
(2)为伊消得人憔悴
(3)无限山河泪(留意“限”的书写)
(4)望其旗靡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留意“牍”的书写)
8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常要加强背诵和记忆,精确书写。下面
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育识记爱好。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运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殊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跨越千年,总有一些精神和追求亘古不变一一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裂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甲诗作者(人名)是(朝代)政治家、文学家。乙文选自《》。
(3分)
7.以下对甲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验和抗敌历程,表现生平艰难、命运多舛。
B.颔联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表现国破家亡的苦痛。
C.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借地名表现被俘后孤苦无依的内心苦痛。
D.尾联以自问自答,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对国家的一片赤诚。
8.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句。(3分)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
9.请依据要求填写以下表格。(4分)
篇目摘录体现中心主旨的诗文原句共同的追求(用自己语言概括)
甲诗(1)
(3)
乙文(2)
【分析】译文:
【甲】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
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照旧惶恐,零丁
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
史册。
【乙】鱼是我所宠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宠爱的,假如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
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宠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宠爱的,假如这两样东西
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宠爱的,但我所宠
爱的还有赛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
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宠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
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行以采纳呢?假如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行以干呢?采纳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
的人却不愿采纳;采纳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愿采纳。由此可见,他们
所宠爱的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峻的事(那
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丢失罢了。
【解答】(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学常识的驾驭实力。该文段都是课内文章的节选,因此
对学生来说很简洁。《过零丁洋》的作者是文天祥;《鱼我所欲》选自《孟子•告子上》。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颈联中的“惶恐”“零丁”用了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指地名,二是指形式的险
恶和自己境况的危苦,不是展示诗人因个人危难而内心颤栗苦痛。
故选:Co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实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册人
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留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状
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0
句中重点词有:是故,这是因为。欲,想要。甚,胜于。于,比。恶,厌恶。句意:所以(由
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峻的(事
情)。
(4)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阅读乙文,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详细事物打了一个比方:
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状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
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状况下,我宁愿舍弃
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
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杀身成仁”的主见。这个主见是全篇的中心论点。《过零丁
洋》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终一句
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这一句采纳
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白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答案:
(1)文天祥南宋孟子•告子上
(2)C
(3)所以(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
亡更严峻的(事情)。
(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③杀身成
仁,面临选择时为了正义付诞生命。
【点评】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晋献公欲伐虞,宫之奇®存焉,为之寝担心席,食不甘味,而不敢加兵焉。晋赂虞君以
宝玉骏马,虞君甚喜。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越疆②而去,荀息⑧伐之,兵不血刃,抱
宝牵马而去。故守不待④渠堑⑤而固,攻不待冲降⑥而拔巴得贤之与失贤也。
(节选自《淮南子》,有删改)
【注】①宫之奇:春秋时虞国大臣。②越疆:越过(虞国)疆界。③荀息:春秋时晋国
相国。④不待:用不着,不必。⑤渠:人工开的河道。堑:防卫用的濠沟。⑥冲降:即“冲
隆”,古时兵车名。⑦拔:高出,高大。
11
10.说明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越疆而去()(2)荀息伐之()
11.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宫之奇规劝(虞君)不听,进言(虞君)不采纳。
B.宫之奇的告诫(虞君)不听,说了也没有用。
C.宫之奇不听劝谏,进言(虞君),但没有用。
D.宫之奇规劝(虞君)不听,不用再多说什么。
12.上文画曲线句与曾学过的《天时不如地利》中“,”句的意思相近。虞国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和虞君的有关。(6分)
【分析】参考译文:
晋献公想讨伐虞国,但宫之奇在那里,晋献公为此寝食担心,因而不敢轻易派
兵攻打虞国。后来晋献公用宝玉和骏马来贿赂虞国国君,虞国国君很宠爱。宫之奇知道其中
有诈,劝谏虞君,虞君贪宝玉和骏马不听宫之奇的劝谏。宫之奇见自己的劝阻无效,就越出
国境逃走了。荀息在灭掉了虢国以后顺路又将虞国灭掉了,这样兵不血刃又将宝玉和骏马带
回晋国。所以防守不仅仅依靠壕堑的坚实,攻城不单单凭借冲车的高大,而是取决于是否得
到贤人来辅佐。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实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
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就越出国境逃走了;去:离开。
②句意为:荀息在灭掉了虢国以后顺路又将虞国灭掉了;伐:攻打,讨伐。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肯定要先回到语境中,依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有:谏,规劝。言,进言。句意为:宫之奇规劝(虞君)不听,进言(虞君)不
米纳。
故选:Ao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及人物性格的理解,要留意结合语言提示及平常的积累理解即可。
“故守不待渠而固,攻不待冲降而成拔”意思是所以防守不仅仅依靠壕堑的坚实,攻城不单
单凭借冲车的高大,由此想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虞国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和虞君的贪图小利、不听劝谏、固执己见有关。
12
答案:
(1)①离开②攻打,讨伐
(2)A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听劝谏、
留不住贤人
【点评】文言学问积累:
“假”的用法:
1.借。如:每假借于。
2.假装。如:乃悟前狼假寐。
二、现代文(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7分)
规则意识当成为现代文明的通行证
高亚洲
①没有人会怀疑我们已身处“现代社会”。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最大的不同,有一个
颇为流行的说法一一就是从身份到契约咒契约最大的特点就是“讲规则”。那么,身处现代
社会的人们,规则意识是否已经深化人心呢?
②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开展了一项关于“规
则意识”的调查。结果显示:69.0%的受访者感觉人们的规则意识比过去增加了;62.4%的受
访者建议人们从生活细微环节入手,从小培育孩子的规则意识;61.0%的受访者建议学校赐
予正确引导。据悉,被调查者以70后、80后和90后为主,而这正是目前社会的主要活跃
群体。
③在此,有必要对“规则意识”的涵义先做一番厘清。“规则意识”是人们发自内心、
以规则为自己行为准绳的意识,而不是简洁的依照规则。当下,“规则意识”之所以被慎重
地提出,缘由有二:一是规则意识在现代文明语境下,越来越被推崇;二是在现实中,规则
意识仍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
④就前者来说,以法治为主旋律的现代文明,本身就是以各种规则为基础的,对规则
意识赐予何等程度的强调,都不过分;而就后者来说,类似闯动物园、阻停高铁、景区刻字
等热点事务,无不说明规则意识在一些人内心可谓淡漠至极。而比照我们身边的现实,插队、
随意闯红灯、随地吐痰等现象,又足以说明,规则意识的缺失照旧是人们的通病。在上述调
查中,虽然有将近七成的人认为社会规则意识在增加,但这只能说明状况得到好转,并不意
13
味着规则意识已蔚然成风。
⑤规则意识的淡漠或缺失,关乎个人素养,会成为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
硬伤。就个体而言,规则意识缺乏,将干脆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就整个社会而言,没有被广
泛认知和接受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就不行能成为社会主流,没有契约何谈文明。这就犹如
在市场交易中,假如市场规则完备,那么交易成本就会降低。虽然社会交往不完全是经济交
易,但道理相像,没有成熟的规则意识,同样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让合作变得艰
难。
⑥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到孟子
的“不以规则,不能成方圆”,再到今日对规则意识的强调,建立广泛的规则意识从来都没
有被忽视过。但是,面对人性先天的逐利冲动和社会规范体系中的种种漏洞,从愿望到现实
并不简洁,建立全民规则意识须要长期的社会培育和全方位的训练。
⑦那么,培育规则意识该从何处着手?此次的调查结果其实也间接给出了部分答案。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应从生活细微环节入手,从孩子抓起,以学校培育为主。只有从细处入
手,才能把规则意识贯穿到生活点滴中。也只有从孩子抓起,才能使规则意识在代际传递中,
塑造成性格和品质。学校在培育孩子品德中的作用毋庸多言,但是,每个人都是身边孩子的
老师,每个人的举动,都将干脆影响孩子对规则的认知。
⑧总而言之,规则意识当成为现代文明的通行证,每个人都将置身其中,成为规则意
识的操练者、受益者。
(选自《杂文月干U(选刊版)》2024年4期,有删改)
【注】①“从身份到契约”是英国闻名法学家亨利•梅因提出的一种社会进化的理论。
他有句名言:“全部进步社会的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身份”社会讲的
是人的出身和地位,有了特殊身份就拥有特权;“契约”社会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同等关
系,是对个人价值、个人权利、个人自由的敬重。
13.以下填入第⑤段横线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所以B.假如……就C.不但……而且D.只要……就
14.本文论证思路清楚,首先通过①②两段引出论题,然后③④两段详细阐释“规则意识”
的和,第⑤段通过反面分析并以市场交易为喻,明确
进而在第⑥⑦段提出“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培育是长期的过程,以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o(8分)
14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②段的调查对象和数据显示,“规则意识”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B.从文中可知,假如社会中规则意识明确,人际沟通合作可以更为简洁顺畅。
C.第⑥段引用了孔孟名言,意在证明古人规则意识剧烈,值得后人借鉴传承。
D.只要从细微环节、孩子和学校入手,经过长期培育和训练,就能形成规则意识。
16.依据对上文的理解,以下不能体现“规则意识”的一项是()(3分)
A.疫情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走在上海的街头,随处可见市民们仍仔细佩戴口罩。
B.某校在教学楼张贴了“不能在楼道追逐打闹”“不能大声喧哗”等禁止性规定。
C.自动取款机前,即使没有一米线的标识,人们也自觉地间隔肯定距离排队等候。
D.交通事故造成道路拥堵,行车速度特别缓慢,但车辆还是一辆接一辆交替通行。
【分析】本文首先通过①②两段引出论题,然后③④两段详细阐释“规则意识”的涵义和被
提出的缘由。第⑤段通过反面分析并以市场交易为喻,明确“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进而在
第⑥⑦段提出“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培育是长期的过程,以及应当从何做起。第⑧段总结全
文,得出中心论点。
【解答】(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关乎个人素养”与“会成为阻碍社会文明进步
的硬伤”是递进关系,后者造成的影响会更大。因此应选取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即''不
但……而且”。
故选:Co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第③段“在此,有必要对‘规则意识’的涵义先做
一番厘清。‘规则意识'是人们发自内心、以规则为自己行为准绳的意识,而不是简洁的依
照规则”是介绍“规则意识”的涵义。第③段后半部分和第④段以道理和举例论证论述“规
则意识”被提出的缘由。第⑤段“规则意识的淡漠或缺失,不但关乎个人素养,而且会成为
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硬伤”是从反面论述“规则意识”的重要性。第⑥段论述“规则意识的
形成和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⑦段论述“那么,培育规则意识该从何处着手”。可
据此回答。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实力。
A.有误,由第④段“虽然有将近七成的人认为社会规则意识在增加,但这只能说明状况得
到好转,并不意味着规则意识已蔚然成风”可知,本项“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的表述
错误;
B.正确;
15
C.有误,第⑥段引用了孔孟名言,意在表明建立广泛的规则意识从来都没有被忽视过,从
而论证本段“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的分论点;
D.有误,第⑦段论述培育规则意识的方法时,运用的是“只有……才”,即必要条件,本
项中运用“只要……就”,误认为是充分条件了。
故选:Bo
(4)本题考查实际运用实力。
ACD.正确;
B.有误,此项所述不能体现“人们发自内心、以规则为自己行为准绳的意识”。
故选:Bo
答案:
(1)C
(2)涵义被提出的缘由“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应当从何做起
(3)B
(4)B
【点评】表示递进关系的常用关联词有:1.单用的;例如: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
且、并、甚至、更、以至、何况、况且、尤其、还、甚至于等。2.配对运用的;例如:不
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还、也、甚至)……;尚且(况且)……,何况……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21分)
补天之手
明前茶
①老范做古籍修补已经15年了,直到今日他还ztinxUn()着一条原则,那就是:我
和我全部的徒弟,都不用隔夜浆糊。
②老范修补古籍的浆糊可不是市面上买来的,而是自己当天早晨熬炼、捶打出来的。
③为什么?很简洁,修补古籍须要运用裱褶(bei)新纸,而新纸与残缺书页之间的粘
结全靠浆糊。浆糊只有涂得极薄,又具备极好的粘性,补好的书才不会在纸页与纸页之间鼓
出一小块难看的硬痂,旧纸的肌理,才会完全融入新纸中,书页的气韵才一样。唯有自己熬
出来的浆糊才有这样的效果。
④老范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来打浆糊。先要自己和面、醒面,醒完面,洗出其中的面浆,
再过滤、沉淀。然后把稠乎乎的面浆水用小火熬炼,熬到半透亮状,再倒出来,放到打年糕
的石臼里一下下捶打,让它产生韧性,直到能拉出丝来。这样的浆糊也只能用一天,因为经
16
过24小时的水分蒸发,它的粘合力就下降了,不宜再拿来修补古籍。
⑤这么多年来,老范收徒弟,单是学习打浆糊就要三个月,就看他耐烦不耐烦。当然,
要当老范的徒弟可不简洁,熬过这第一关,后面的考验照旧没有完,其次个关口就是选纸。
师傅不说一句话,只是把人领到库房里,让他面对一屋子乌泱泱的纸,洁白莹润的、淡黄纤
薄的,像老僧的面皮一样黄中泛褐的,像无花果的果皮一样呈半透亮浅红褐色的,像夕阳中
的芦苇一样洁白中覆盖一缕暖橘色的……徒弟也不迟疑,把一张张纸铺在宽大的工作台上,
与原书比对。一起先,徒弟很有信念,至少能找出五六种纸来,对师傅说,这些,还有这些,
都很合适。
⑥老范说,翻开古籍,再去看看。
⑦这一看,越看越没有信念。从上百种纸中找出来的这五六种,细究起来,有的与原纸
厚度不一,有的纤维纹理的走向不同,有的韧性与松紧程度有差异。可别小看这些差异,就
是这些微小处,将干脆导致补纸刷上浆糊后,膨胀系数与原纸不一样,补完后书页上就会出
现皱纹。徒弟再到库房里细找,又坐着乡村巴士,到泾县的各个宣纸作坊里,去问有没有老
底子的纸。因为,只有在作坊的纸库里呆了至少一二十年的老纸,边缘与纸芯之间才有微妙
的色调过渡,才可能在一片手掌大的范围内,找到那种古旧的味道。
⑧等到最终找到与原纸厚度、纹理、松紧完全一样的纸,你以为就能得到师傅的表扬吗?
未必。老范眯着眼睛觑了半天,三下五除二把徒弟寻来的、充溢古味的那些纸拨到了一边去,
留下的反而是与之相近、但老旧的味道并不明显的一张纸。老范说明说:修旧不能完全如旧,
打上去的补丁既不能看得出这书明显补过,也不能毫无修补的痕迹,因为这也不符合古籍所
承载的历史。有一点点补过的痕迹,但整体上照旧很舒适,手感特别之平整、松软、敦厚,
就像度过浩劫的人照旧有足够暖和的晚年,这样的古籍修缮才算是“得其所哉”。
⑨找到修补的材料还只是起先,真的着手修补那还真是精细到极致。一旦开工,老范与
他的徒弟们都不开手机,不喝水,不上厕所。尤其是那些书页已像残缺的蝴蝶翅膀,吹一口
气就可能让某些碎片消逝不见的古籍,修补起来更是大气儿不敢喘一口。补完了,要用包着
老宣纸的大青石压书,让古籍阴干压平。之后,还有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
捆结、装订……等几十道工序在等待他们。
⑩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就说古籍修复师须要有一双“补天之手”,同时须要有
“贯虱之睛”,气质禀赋上更须要“灵慧虚和、心细如发”®»从前当过兵的老范,竟能在
50岁左右锤炼出这等气场,着实了不得。(摘自《扬子晚报》2018年3月20日,有删改)
【注】①周嘉胄(zhou),明朝保藏家。所著《装潢志》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总结装裱
17
阅历的著作。“贯虱之睛”中的“贯虱”是指贯穿虱子之心,言其精准。“灵慧虚和”中的
“虚和”意为平和。
17.依据拼音,写出第①节中的汉字。(2分)
zunxun()
18.结合注释,第⑩段《装潢志》所引内容指的是古籍修复师必需具备的和
o其中“贯虱之睛”和“心细如发”在文中的详细表现是:和
o(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8分)
19.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纸张的0
(4分)
20.有人说,上文只有第⑨段写到老范修补古籍,而写收徒和打算工作占了大量篇幅,详略
不当。你觉得作者这样支配的理由是:o(4分)
21.对于文章题目“补天之手”,以下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题目出自“女婿补天”的典故,意在表现老范具有改造古籍的气魄和无畏的精神。
B.文章以“补天之手”为题,是因为老范就是靠着一双奇妙的手才能完成古籍修补。
C.文章以“补天之手”为题,意在示意古籍修补是难如补天、几乎不行能完成的任务。
D.题目运用夸张的手法,意在表现老范是个能够挽救古籍的能人,具有超群的技艺。
【分析】本文题目运用夸张的手法,意在表现老范是个能够挽救古籍的能人,具有超群的技
艺。老范做古籍修补已经15年了,老范修补古籍的浆糊是自己当天早晨熬炼、捶打出来的。
老范收徒弟,单是学习打浆糊就要三个月,就看他耐烦不耐烦。古籍修复师必需具备选纸时
能很快从上百种纸中确定最合适的一种;对修补痕迹的手感要求特别细致、补书过程中每一
道工序都特别讲究细致。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字书写。"zunxiin”应写作“遵循”。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提取和概括。依据注释①:“贯虱之睛”中的“贯虱”是指贯穿
虱子之心,言其精准。“灵慧虚和”中的“虚和”意为平和。可以概括出:古籍修复师必需
具备的本事和品性,从文中第⑦段“从上百种纸中找出来的这五六种,细究起来,有的与原
纸厚度不一,有的纤维纹理的走向不同,有的韧性与松紧程度有差异”,可以概括出“贯虱
之睛”的详细表现:选纸时能很快从上百种纸中确定最合适的一种;从文中第⑨段“尤其是
那些书页已像残缺的蝴蝶翅膀,吹一口气就可能让某些碎片消逝不见的古籍,修补起来更是
大气儿不敢喘一口。补完了,要用包着老宣纸的大青石压书,让古籍阴干压平。之后,还有
18
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等几十道工序在等待他们“,可以
概括出“心细如发”在文中的详细表现是对修补痕迹的手感要求特别细致、补书过程中每一
道工序都特别讲究细致。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让他面对一屋子乌泱泱的纸,洁白莹润的、淡黄纤薄的,
像老僧的面皮一样黄中泛褐的,像无花果的果皮一样呈半透亮浅红褐色的,像夕阳中的芦苇
一样洁白中覆盖一缕暖橘色的",从“像老僧的面皮一样黄中泛褐的,像无花果的果皮一样
呈半透亮浅红褐色的,像夕阳中的芦苇一样洁白中覆盖一缕暖橘色的”,可以看出运用了排
比和比方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张的数量多、样式多、颜色丰富、质地不同。
(4)本题考查材料详略的支配。材料的详略是由写作的中心确定的。这篇文章要赞颂老范
的技艺超群,写收徒和打算工作也是为中心服务,理应详写,打算过程也是修补的一部分;
更能表现其技艺超群,具有匠人之心。
(5)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理解。
A.有误,文章主要表现老范的技艺超群,而不是表现老范具有改造古籍的气魄和无畏的精
神。
B.有误,依据第⑩段“就说古籍修复师须要有一双‘补天之手',同时须要有‘贯虱之睛',
气质禀赋上更须要‘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可以看出古籍修复师必需具备的是本事和品
性,而不是“一双奇妙的手”。
C.有误,从文章第①段“老范做古籍修补已经15年了”,可以看出古籍修补不是难如补
天、几乎不行能完成的任务。
D.正确。
故选:Do
答案:
(1)遵循
(2)本事(技能)品性(气质、禀赋)选纸时能很快从上百种纸中确定最合适的一
种;浆糊用料、熬炼及捶打的过程细致(对修补痕迹的手感要求特别细致、补书过程中每一
道工序都特别讲究细致)。
(3)排比比方数量多、样式多、颜色丰富、质地不同。
(4)前期制作浆糊和选择纸张都是修补古籍的重要环节,是基础,缺一不行;且老范收徒
及前期过程都如此细致、专业、专心,更不用说最终的修补,因此更能表现出老范的技艺超
19
群,具有匠心。
(5)D
【点评】用比方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详细可感,以此引
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显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
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详细地表达出来。
三、综合运用(12分)
某校支配开展主题为“戏剧知多少”的系列活动,为了使活动更吸引学生,组织者细心
设计了问卷调查、环境布置等环节。请你主动参加,完成相关任务。
22.阅读以下表格,概括主要信息。
某校学生对戏剧了解程度的调查
是否进入剧场观剧是否了解戏剧
许多次6.7%特别了解12.8%
间或一次57.8%知道一点22.2%
从来没有35.5%不了解65%
主要信息:o(4分)
【分析】本题考查图表的理解与信息概括实力。解答此题留意抓住表格的名称去分析表格中
的数据。题干给出的是某校学生对戏剧了解程度的调查表,将二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
有不少进入过剧场观剧,但真正了解戏剧的极少;某校学生中有一部分从来没有进入过剧场
观剧,且绝大多数对戏剧不了解。对两列内容分别有概括,且表述正确,前后不冲突即可。
【解答】答案:
某校学生有不少进入过剧场观剧,但绝大多数对戏剧缺乏了解。
【点评】图文转化应留意:
①留意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
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寻有效信息。②留意图的细微环节。图中一些细微环节不
能忽视,他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依据题目
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肯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
有关内容,就可精确回答问题。
23.学校图书馆打算布置戏剧长廊,但打算好的资料被弄乱了,请你帮助图书管理员依据所
列表格,从以下各项中找寻匹配的作者和特色标签,并填入相应字母,完成整理工作。(6
20
分)
剧名《窦娥冤》《屈原》《茶馆》《枣儿》《威尼斯商人》
作者(1)郭沫若(3)孙鸿(5)
特色元杂剧近半个世纪风
(2)(4)(6)
标签代表作云改变的浓缩
A.莎士比亚B.关汉卿C.白朴D.老舍E.曹禺
F.反应社会现实的独幕剧G.独白精彩的历史剧
H.构思奇妙、冲突显明的喜剧I.揭示封建家庭罪恶的悲剧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举荐名著的驾驭程度。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驾驭。《窦娥冤》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5年企业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 2024-2025企业安全培训考试试题考点精练
- 2024-2025厂级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完整答案【历年真题】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文言文二则》精美课件
- 2025合同毁约如何追索赔偿
- 2025北京企业并购合同模板
- 2025标准商业办公用房租赁合同
- 《2025年至2030年长期物业租赁合同》
- 2025煤炭开采行业电力供应合同
- 2025年度林地承包经营简式合同
- 2025年吉林省民航机场集团长白山机场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小学生涯课件
- 目光礼仪培训
- 西藏拉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学期英语试题4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 设备验收方案
- 高中家长会 高三高考冲刺家长会课件
- 2025-2030中国触觉马达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修订版中小学生行为守则(2024版)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试卷(新课标Ⅰ卷)含答案
- TSG Z7002-2022 特种设备检测机构核准规则
- 茶叶中微量元素的鉴定与定量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