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地理模拟题39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地理模拟题39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地理模拟题39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地理模拟题39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地理模拟题3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地理模拟题39一、单项选择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江南博哥)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由于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下面问题。1.

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______。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正确答案:C[解析]巴西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其大豆增产潜力大的主要原因。

2.

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______。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正确答案:D[解析]巴西大豆的专业化水平、科技投入水平、劳动生产率都没有美国高。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较低,D项正确。

3.

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须______。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正确答案:A[解析]中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但品种退化严重,所以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A项正确。中国后备耕地资源少,不能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大化肥使用量不能提高大豆质量。

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4.

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个地质时期?______A.古生代前期B.古生代后期至中生代前期C.中生代后期至新生代前期D.新生代后期正确答案:C[解析]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所在时期之间,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A.甲处岩石为变质岩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C.丙处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正确答案:B[解析]甲处岩层侵入沉积岩层中,为侵入型岩浆岩。乙下面的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表面有侵蚀的痕迹,说明在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丙岩层形成于侵入岩周围,属于变质岩。丁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属于沉积岩,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自然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下图为欧洲、非洲大陆沿某一经线方向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问题。

6.

图中显示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_。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垂直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正确答案:A[解析]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分为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可排除C、D两项。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向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由题干材料可知,图中显示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7.

与其他山脉相比,阿尔卑斯山脉自然带复杂的原因是______。A.纬度低B.纬度高C.海拔高D.靠海近正确答案:C[解析]影响垂直自然带带谱丰富度的因素有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山顶与山麓之间的高差即相对高度。海拔愈高,相对高度愈大,所在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要素的垂直分异愈明显,自然带数量愈多。对比分析图中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自然带复杂的原因是海拔高。

下图表示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a)、月均水位(水面海拔)(b)。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8.

图中信息表明______。A.1~7月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加B.夏秋季节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的减少而降低C.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D.6~12月水库水位随流域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正确答案:C[解析]由b图可以看出冬春季水库月均水位逐渐下降,推断出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

9.

对5月份水库出现最低水位的合理解释是______。A.为防洪放水腾出库容B.入库水量少C.季节干旱,降水量少D.温度高,蒸发量大正确答案:A[解析]水库水位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入库水量减少,也可能是出库水量增加。由a、b图示可知,5月份在入库水量增多的情况下,水库水量骤减,出现最低水位,原因应是水库在雨季来临之前放水腾出一部分库容为汛期的防洪做准备。

从1996年正式实施国际化行动以来,华为在海外的扩张之路艰难但成功。2018年10月18日,华为公布Mate20Pro支持40W的快速充电技术,充电速度更快,且实现无线反向快充,被称为“华为领先方案”。据此完成下面问题。10.

俄罗斯是华为国际化的第一站。从1997年起华为合资或收购了贝托康采恩等多家公司,最主要的目的是______。A.降低内部交易成本B.分散投资风险C.拓展更大市场D.利用廉价原料正确答案:C[解析]华为在俄罗斯合资或收购多家公司,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而不是内部交易成本。海外投资依然有风险。华为公司不是原料指向型企业,不是为了利用廉价原料。华为此举最主要的目的是开拓俄罗斯的广阔市场,故C项正确。

11.

2015年起华为在印度筹建海外最大研发中心及全球服务中心,地点在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其选址主要考虑______。

①协作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

③中印地缘优势

④技术人才优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正确答案:D[解析]班加罗尔的软件业世界领先,具有技术人才优势和良好的协作条件。并非主要因为中印为邻国而选址此地。建立研发中心和全球服务中心,面向的是国际市场。故本题选D。

12.

可保留有机体的组织原状的成土过程是______。A.原始成土过程B.灰化过程C.泥炭化过程D.潜育化过程正确答案:C[解析]泥炭化过程指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的累积过程,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或地表积水的沼泽地段。植物残体因处于厌氧环境不能彻底分解而在地表累积,形成泥炭,有时可保留有机体的组织原状。

下图中数码分别示意我国某山地的南坡与北坡和欧洲某山地的南坡与北坡植被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13.

关于各数码示意的坡向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①坡是北坡和迎风坡B.②坡是南坡和迎风坡C.③坡是阴坡和背风坡D.④坡是阳坡和迎风坡正确答案:A[解析]①坡雪线较②坡低,可判断①坡是迎风坡。①坡、②坡的山麓地带都是常绿硬叶林带,该山山麓地带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可判断为欧洲某山。一般同一自然带在山体阳坡分布高度高于阴坡,故②坡是阳坡,即南坡,①坡是阴坡,即北坡。③坡较④坡的雪线高,可判断④坡是迎风坡;③坡的山麓地带是荒漠,可判断该山应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山地的北坡是迎风坡,可判断③坡是阳坡。根据位置、海拔、植被和雪线等信息,判断出①②坡分别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坡和南坡,③④坡是分别是我国的天山南坡和北坡。阿尔卑斯山和天山的北坡均是阴坡和迎风坡。故A项正确。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造成①②坡雪线低于③④坡的主导因素是降水B.影响①②坡与③④坡基带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C.②坡植被带上限高于①坡是因为②坡是迎风坡降水多D.④坡上针叶林分布主导因素是热量正确答案:A[解析]降水多、温度低导致雪线低。经分析可知,①②坡分别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坡和南坡,③④坡是分别是我国的天山南坡和北坡。阿尔卑斯山比天山纬度低,但雪线也低,主要原因是降水多,A项正确。影响①②坡(森林)与③④坡(荒漠和草原)基带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B项错误。②坡植被带上限高于①坡是因为②坡是阳坡,热量较丰富,C项错误。天山北坡有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所以④坡上针叶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分,D项错误。

15.

下列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一组是______。A.庐山、武夷山、青城山—都江堰、梵净山B.泰山、庐山、黄山、五台山C.泰山、黄山、武夷山、峨眉山—乐山大佛D.黄山、新疆天山、长城、良渚古城遗址正确答案:C[解析]截至2019年7月,我国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项,分别为泰山、黄山、武夷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下图是某地气温变化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16.

下列关于图中该地描述正确的是______。A.雨热不同期B.降水集中在冬季C.降水集中,且多暴雨D.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气温变化图中7月份气温高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最低温可以判断该地为温带气候;根据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可知,该地年降水量为750mm,综合以上分析,该地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该地6~8月降水量共计超过400mm,因此降水集中,故本题选C。

17.

该地河流______。A.有结冰期B.径流量主要随气温而变C.夏季含沙量最少D.春、夏两季汛期明显正确答案:A[解析]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气温低于0℃,河流有结冰期,A项正确;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夏季,径流量随大气降水量而变;河流汛期为夏季,水量最大,降水冲刷地表导致含沙量也最大,故B、C、D三项错误。

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下面问题。18.

该公路位于______。A.吉林B.内蒙古C.西藏D.新疆正确答案:D[解析]读材料可知,公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公路南端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说明该地气候干旱且山脉有冰川分布,排除A、B两项。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于4000米,公路应没有位于西藏,C项错误。新疆地区符合材料中的“绿洲”与“多冰川的山脉”(天山)条件,D项正确。

19.

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______。A.洪水频发B.路面积雪严重C.泥石流多发D.路面冻融沉降正确答案:B[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公路位于我国新疆,山区段海拔高,且9月底至次年5月底主要是冬半年,气温较低,故路面积雪严重,需要封路禁行,B项正确。冬半年气温低,积雪冰川难以融化,不会出现路面冻融沉降,洪水频发、泥石流多发不符合实际,A、C、D三项错误。故本题选B。

20.

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A.针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C.高寒草甸带D.灌丛荒漠带正确答案:D[解析]该公路位于我国新疆,为穿越天山山脉的独库公路,沟通了南疆与北疆。北端海拔约750米,地处天山北麓和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位置,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其所处的自然带是灌丛荒漠带。天山北坡灌丛荒漠带之上为山地草原带。针叶林带应位于天山北坡降水丰富的山腰地带。高寒草甸带分布的位置海拔更高。故本题选D。

干热岩是温度大于200℃且埋深3~10千米的高温岩体,大部分为侵入岩。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21.

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干热岩的岩石类型分别为______。A.①;乙B.②;丙C.③;沉积岩D.④;甲正确答案:A[解析]干热岩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主要由岩浆作用形成。根据图中箭头指向,丙与沉积岩可相互转化,所以丙是变质岩。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因此甲是岩浆,经①作用即冷却凝固作用,形成乙即岩浆岩。所以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①,干热岩的岩石类型为乙。

22.

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因为______。A.地壳厚度较薄B.地处高海拔的高原C.玄武岩地层广布D.靠近板块交界地带正确答案:D[解析]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因为这里靠近板块交界地带,岩浆活动频繁,D项正确。青藏高原南部地壳的厚度较厚,A项错误。干热岩的形成与地处高海拔的高原没有关系,B项错误。玄武岩地层广布,不是干热岩的形成条件,C项错误。

23.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专属经济区为领海基线以外不超过______海里。A.3B.12C.30D.200正确答案:D[解析]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五十七条的规定,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二、简答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4分,共24分)1.

绘制海陆风示意图,并简要说明海陆风的形成原因。正确答案:海陆风示意图如下。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比海洋快,气温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相对膨胀上升,而海洋上空气相对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陆地气压比海洋高,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而在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与海风形成原理相同,夜间,陆地降温比海洋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

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这一基本理念的理解。正确答案:课标对教学评价的要求之一如下。

评价机制过程化: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要求在地理学习评价中不仅要重视评价结果,也要重视评价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教师要注重地理学习评价三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材料分析题(第1小题16分,第2小题16分,第3小题20分,共52分)材料:

下图中湿地为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黄河上游,素有“地球之肾”的美誉。该湿地包含了约100万公顷的泥炭沼泽、苔草沼泽、湖泊和湿草地,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的主要繁殖栖息地,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原始,没有受到人为破坏的最好的高原湿地”。

问题:1.

分析该地成为黑颈鹤主要繁殖栖息地的原因。正确答案:海拔较高,蒸发弱,水源充足;湿地野生动植物繁多,食物种类丰富;人类活动较少;黑颈鹤栖息地广阔;未受到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优。

2.

近些年来,若尔盖湿地出现了沙漠化现象。简述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正确答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合理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解决农牧民就业问题,增加其收入;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快法制建设;不同部门(农业、林业、牧业等)协调管理,综合治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王老师在“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在学习了荒漠化的概念和分布概况之后)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是什么?是天灾还是人祸?

生甲:我认为是天灾,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多。

生乙:我认为是人祸,人们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生丙:我认为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师:很好,请你们几位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论据,依次展示。

(学生纷纷查阅资料,急切寻找答案)

问题:3.

上述材料中,该教师主要采用了什么地理教学方法?并说明该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正确答案: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谈话法。谈话法是凭借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学习经验,通过问答的方式来传授地理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的优势:①一问一答,方式简单;②能检查学生对以前知识的掌握程度;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④能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谈话法的局限性:谈话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且学生是随教师谈话的内容而思考的,因此,谈话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谈话时,教师的提问一般是用来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则不宜用谈话法。

4.

该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步骤?正确答案:主要的步骤如下。

①依据教学的内容及重点,设置问题;

②提出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兼顾全班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③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解答;

④总结学生的回答。

材料:

以下是喻老师讲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时的课堂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1: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卷首语中的问题,即“为什么中国的龙井茶在日本种植得不好”。以问题的方式导入,从而导出农业区位及区位条件。

方案2:以学生调查小组为单位,让其分别介绍各自对不同农作物(水稻、冬小麦、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甜菜等)分布地的调查结果来导入新课。

问题:5.

结合材料分析上述课堂教学运用了何种导入方法,教学效果如何。正确答案:材料中的方案1和方案2均使用的是情境导入法。

方案1是教师结合卷首语“为什么中国的龙井茶在日本种植得不好”通过提问创设悬疑,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将问题与课堂知识建立起联系。

方案2是教师通过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结果的方式进行的导入,既是对课外学习任务的检查,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调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将生活实践与课堂结合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6.

谈谈运用该导入方法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正确答案:需注意的问题如下。

①导入应具有科学性。地理学科是一个很严谨的学科,所以我们不管是在内容的阐释还是在语言的组织上都要注意科学性。

②导入应具有启发性。设疑导入的关键是通过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有一定的启发性。

③导入应具有趣味性。有趣味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导入应具有相关性。导入情境一定要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样导入对教学才有意义。

四、教学设计题(24分)阅读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的部分内容。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一)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图4.17a)。

“V”形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这时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图4.17b)。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图4.17c)。

图4.17河谷的演变

(二)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冲)积扇。洪(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相互联合,就形成广阔的洪积一冲积平原。

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顸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要求:1.

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②掌握河流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成因,进一步提升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通过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总结探究外力地貌的一般方法,并将其迁移到其他河流地貌或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丰富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②进一步锻炼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2.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包括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等)。正确答案:教学过程要点: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距源头由远到近地展示本地一条河流,让学生溯源而上观察下游到源头的河流地貌并请学生判断下面多个图片分别属于侵蚀地貌还是堆积地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展现地理信息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展现的示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回答,之后点评并说明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概念。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一】

1.学生看书,并以四个小组为中心,自由讨论,然后提问。首先各组互相提问解答,其次自由互问。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错误信息)以备总结时点评纠正。

2.多媒体展示讨论内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谷凹凸岸的辨别。

3.讨论互问过后,教师请每组同学同步分别做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个实验研究。教师进行指导。

模拟实验操作:

溯源侵蚀——做成阶梯状的两层,做一个凹槽模拟河床,在高处慢慢倒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