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单选题1.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如按照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轮。这一举措(

)A.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 B.客观上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发展C.一定程度抑制地方豪民一家独大 D.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2.朱元璋于1382年仿照宋朝的制度建立了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秩五品,备顾问,却又无与机要,命令“不得平章军国事”,“帝方自操柄,学士鲜所参决”。这一举措说明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中枢决策发生异变C.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D.内阁决策权被削弱3.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A.内阁逐渐具有决定权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内阁是法定中枢机构 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4.朱棣即位不到一个月,即命江西吉水人解缙、江西泰和人杨士奇等七人入翰林院,“直文渊阁,参与机务”。由此表明内阁制度()A.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B.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C.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D.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5.下图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情况(

)A.表明明朝官僚机构的膨胀 B.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C.说明内阁的辅助作用不大 D.促进了官僚制度的年轻化6.“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诗中赞誉的人物是(

)A.郑和 B.郑成功 C.康熙帝 D.乾隆帝7.明代与蒙古抗衡,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可见,明代A.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的状态C.面临着严重的边患问题 D.采用灵活方式处理民族关系8.“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明代A.废宰相权分六部 B.官员晋升相对容易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9.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A.内阁取代了六部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内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 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10.明清给事中的人数规模远超唐宋,其职权主要是针对六部官员进行弹劾,这与唐宋时期御史的弹劾权相比并无实质区别。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君主专制加强 B.监察体制效率低 C.御史制被废止 D.监察权受到限制11.明太祖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委任权臣,上下蒙蔽”,导致元朝灭亡,故明初虽设中书省,但宰相多不满员,僚属大为削减。洪武十一年命诸司奏事不必“关白”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做法A.为废除丞相制度创造了条件 B.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C.意在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 D.表明丞相削弱了皇权12.明太祖朱元璋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其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宰相制度 B.实行内外朝制度 C.废除分封制度 D.实行三省六部制13.明宪宗时,大太监汪直提督西厂(直属皇帝的特务监察机构)后,内阁的三位首辅、六部的尚书们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以至于被人们戏称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材料现象A.表明中枢管理日益混乱 B.说明内阁六部拘泥守旧C.反映了内阁的有职无权 D.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14.曾有人向王锡爵(明代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传言:“上久不乐接士大夫……今幸有知公之一线,好在将顺,切勿自断其线头。”这表明,当时(

)A.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得到强化 B.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C.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阁臣起沟通皇帝和外廷作用15.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这里的“阁臣”是指A.秦朝的三公 B.唐代三省长官C.明代大学士 D.清朝军机大臣16.明朝前期,内阁“不过文学侍从”“其重亦止于票拟”。到万历年间,内阁阁臣“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举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此变化可说明(

)A.内阁的决策权得到了完善 B.皇权专制受到了严重削弱C.皇权与阁权矛盾基本消除 D.内阁对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都城,围绕“都城选址与国家治理”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代设计出了一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集体议事能够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三省的划分又使宰相之间权力相互制衡,不至于产生一权独大的现象;宰相官阶的降低使得宰相权力削弱。因而可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既能够保证政府对全国政务的处理,又抑制了相权的过分膨胀,它在皇权与相权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街。五——摘编自《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材料二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帝面前都里得“人微言轻……总的来讲.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街或扭曲的状态,舞台上的依靠皇帝智时亲信而拥有治官权力的人物忠好贤愚美丑反复变换,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来越形同虚设。——摘编自渖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1)根据材料分析唐代的宰相制度对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有何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影响。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唐朝的宰相权力很大,赵匡胤反其道而行之,分割宰相权力。材料三:明太祖曰: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1)图一所示中央官制确立于哪一朝代?对比两图,简要指出图二在加强皇权方面的主要做法。(2)据所学知识指出,赵匡胤是如何分割宰相权力的?(3)据材料三,归纳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4)上述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什么趋势?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何待!——摘自《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材料五:“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重要大臣一起开会,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意见。当时,因为这种会议在一个小房间中举行,所以人们就称这个会议为内阁会议,不过,在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此后国王也没否决过内阁的决议。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这样,他的位置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人们所称的首相。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世界史资料丛刊》(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秦朝创建了何种制度?具体包含什么内容?(2)结合史实,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选官制度上的体现?带来了什么影响?(3)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习知识,概要说明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制的区别。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如按照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期,实行里甲制,给予基层的“里长”与“甲首”基层管理职能。并且规定;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轮。这有效防止了个别富户一家独大,C项正确;在古代,自耕农才是税收基本来源,排除A项;“客观上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发展”与材料“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轮。”的要求不符,排除B项;“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根据“不得平章军国事”,“帝方自操柄,学士鲜所参决”可知朱元璋采取的这一措施使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这一决策强化了君主专制,中枢决策并没有发生异变,排除B项;这一制度并不是权力制衡机制,排除C项;内阁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才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B项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排除AC项;内阁首辅权力失控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4.C【详解】由材料信息“直文渊阁,参与机务”可知,内阁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故C正确;内阁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A错误;明朝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故B错误;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故D错误。5.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阁年限在2年以内的明代内阁大臣约占百分之四十,反映相当部分内阁大臣在阁时间短,更换频繁,这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情况,没有呈现官僚机构的冗余或内阁人数的变化,也就是不能得出官僚机构膨胀的结论,排除A项;明代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作用大,排除C项;官僚制度年轻化意思是选拔年富力强年轻干部,优化官僚队伍年龄结构,部分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短不能说明选拔年轻干部,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荷夷”,可知为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B项正确;郑和是远洋航行者,排除A项;康熙帝实现了大陆与台湾统一,而不是驱逐荷兰侵略者,排除C项;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明朝在北边设置羁縻卫、所,武力防御蒙古,但是在西藏地区则采取招抚以及经济文化交流的方式进行管理,这说明明代采用灵活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D项正确;A项中的“理顺”等信息无法通过材料得出,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当时西南地区相对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根据所学,明成祖废除宰相,直接统领六部,因此地位上升,故A正确;BCD不是直接原因,排除。9.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不能取代六部,其权力来源于皇帝,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B项正确,排除AC项;内阁首辅权力失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大大加强。皇帝设置众多给事中监察六部官员,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A项正确;人数多不等于效率低,排除B项;明清时期依然存在御史制度,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对监察权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A项。11.A【详解】明太祖认为元朝的宰相权力过大,导致“上下蒙蔽”,所以明初的中书省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大卫削减,这就为后来废除丞相制度创造了条件,故选A;明太祖的做法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明太祖的做法是在强化君主专制,而不仅仅是为了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排除C;明太祖的做法加强了君主专制,没有削弱皇权,排除D。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对于丞相制度不满,为加强皇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A项正确;实行内外朝制度在汉朝,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废除分封制度发生在秦朝,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据题意可知,西厂是直属皇帝的特务监察机构,所以首辅、尚书要看汪直的脸色行事,实际上是相当于看皇帝的脸色行事,因此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并不是由于中枢管理日益混乱和内阁六部拘泥守旧,排除AB项;内阁不是正是机构,应该是有权无职,而非有职无权,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上久不乐接士大夫”“今幸有知公之一线,好在将顺”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皇帝不愿与外廷官员广泛接触,内阁首辅则可与皇帝沟通。由此可见当时阁臣起沟通皇帝和外廷的作用,D项正确;明初宰相制度已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中央政府,未提及地方,排除B项;六部并非内阁的下属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15.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内阁制知识点。根据材料信息“无权之官做有权之事”说明此时的“阁臣”不是中央的正式国家机构的官吏,符合这一条件的是明代的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但称为“阁臣”的是明代的大学士,排除D,C项正确;A项错误,秦朝的“三公”均属于宰相,是中央的正式国家机构官吏;B项错误,唐代的三省长官均属于宰相,是中央的正式国家机构官吏。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内阁制【名师点睛】对明朝内阁制的认识与理解,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侍从机构;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1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从票拟到辅助皇帝再到管理“举天下国家之务”,内阁权力不断扩大,对国家决策的影响力增强,D项正确;据材料中的“有一不问阁臣者乎”,说明内阁具有参议职责,并没有决策权,不能说明决策权得到完善,排除A项;内阁本是皇权专制的结果,材料虽然体现了皇帝在决策时咨询内阁的事务内容增多,但不能说明皇权专制体制受到严重削弱,排除B项;皇权阁权矛盾一直存在,只不过时强时弱,不能说明基本消除,排除C项。故选D项。17.(1)特征:从西向东;从南向北;强盛时期多定都西安或北京。(任答两点即可)因素:西北地区渐趋落后;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南北交通的发达;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任答三点即可)(2)示例论题:元明清都城选址北京有利于国家治理。论述:元朝选址大都,便利了对辽阔疆域的治理;明朝迁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迁都北京,加强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图片可知,从西周到北宋,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都城的迁移呈现出由西向东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从南宋到清朝,都城逐渐离开中原更临近海洋,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京——北京。中国古代前半期,西周、秦、西汉、隋、唐等王朝长期定都西安,后半期,元、明、清王朝长期定都北京。因素:结合所学,古代都城一般都会迁到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都城的迁移由西向东,是因为西北地区渐趋落后,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都城的迁移由南向北,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防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京杭运河的开通疏浚、海路运输的开辟为南北交通提供了条件。(2)示例论题:可选取西汉、唐都城选址西安,或者元明清都城选址北京展开论述。论述:历代都城选址根本上都出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等方面作具体分析。18.(1)意义:宰相集体议事,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分割宰相的权力,使之相互制衡;通过降低宰相官阶削弱宰相的权力,有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2)原因:宰相专权的历史教训;皇权专制加强的需要。影响:破坏了中央行政体系的完整性;降低了各级官员的地位和尊严;使最高权力运转被扭曲;使明代官员管理缺乏连续性;严重损害了国家典章制度的地位。【详解】(1)依据材料一“集体议事能够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归纳出宰相集体议事,减少了决策的失误;依据“三省的划分又使宰相之间权力相互制衡,不至于产生一权独大的现象”归纳出分散宰相宰相的权力,使之相互制衡;依据材料一“抑制了相权的过分膨胀,它在皇权与相权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街”归纳出削弱宰相的权力,有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宰相专权的历史教训以及皇权专制加强的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归纳出破坏了中央行政体系的完整性;依据“使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的信息归纳出降低了各级官员的地位和尊严;依据“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街或扭曲的状态”归纳出最高权力运转被扭曲;依据材料二“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归纳出使明代官员管理缺乏连续性。19.(1)秦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互相牵制。(2)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3)丞相专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易造成社会动荡。措施: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图一三公九卿可知是秦朝;第二小问依据图二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分割相权,互相牵制以加强皇权。(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等可知丞相专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以及导致社会动荡。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从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等回答。(4)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0.(1)大变动: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2)体现:实行科举制。影响: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私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3)不同: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避免君主独断造成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要集权与皇帝一身。做法:唐太宗时宰相先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