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示范高中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示范高中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示范高中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示范高中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示范高中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9-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示范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其次次段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卢梭曾经说过:“理性欺瞒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良心从来没有欺瞒过我们,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确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这说明卢梭A.提倡个体主义的取向B.批判理性的思维方式C.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D.丰富了人文主义内涵【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良心从来没有欺瞒过我们,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我确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可知卢梭带有浪漫主义的倾向,这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卢梭带有浪漫主义的倾向,不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自我支配的个人主义倾向;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卢梭质疑和反思理性,不是完全批判理性;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卢梭摆脱理性束缚的要求,不是摆脱宗教的束缚。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伏尔泰在其《风俗论》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认为“假如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这反映出A.中国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思想解放促使宗教改革兴起C.中国文化传播影响欧洲社会发展 D.世界各地文明起先会合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伏尔泰……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可知体现的是伏尔泰全面抨击欧洲历史的虚假性,可知中国文化传播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故选C;A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且在伏尔泰时期中国科技已经落后,解除A;伏尔泰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解除B;世界各地文明起先会合交融是在新航路开拓后,解除D。3.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指出:19世纪末“因为有了卖主限制市场、辛迪加、国家补偿权力,美国正在建立某种类似新资本主义的事物,以其发达的形式适应20世纪的环境”,欧洲的实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记者也罕见一样地对美国进行指责,认为美国“正在侵蚀欧洲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这说明A.美国崛起严峻威逼欧洲利益B.欧洲丢失了世界经济领导权C.美国垄断资本主宰工业革命D.美欧之间政治冲突日趋激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欧洲的实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记者也罕见一样地对美国进行指责,认为美国“正在侵蚀欧洲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其次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美国快速崛起,对西欧国家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在欧洲形成美国威逼论,故A项符合题意。欧洲在19世纪仍旧驾驭世界经济的领导权,B项解除。其次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进行,并未受美国垄断资本主宰,故C项解除。材料未体现美欧之间冲突激化,D项解除。4.在米开朗琪罗的名作《哀悼基督》中,圣母被刻画成一个容貌端庄漂亮的少女,却没有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之死的哀思,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伤却是深厚的。作品所表明的作者的意图是A.提倡灵魂得救的观念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D.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米开朗琪罗”“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伤却是深厚的”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幅作品体现了人的外在美和内在情感,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故D项正确;A项是宗教改革的内容,解除;《哀悼基督》刻画的是圣母的形象,故B项解除;文艺复兴运动确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故C项解除。5.下图为1700~1890年中国和欧洲占世界GDP的份额改变示意图,导致这种改变的主要缘由是A.中西自然科学非对称发展B.中西生产技术非对称发展C.中西生产关系非对称发展D.中西政治制度非对称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700-1890年间欧洲在世界GDP的份额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中国在世界GDP的份额中所占的比重下降,而其转折点是1820年左右,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正处于工业革命期间,这正是工业革命开展的结果,所以中西生产技术的非对称发展导致了这种改变的出现,因此B选项正确。依据材料中“1820年”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自然科学、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6.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同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同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同等上升到财产同等。这一改变反映了A.市民阶层力气减弱B.封建专制统治加强C.人文主义不断传播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因为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对社会改造的实力和目标增加,对“同等”的追求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内涵上渐渐拓展,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D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会壮大,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背景,与材料现象出现没有干脆关系;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随着启蒙运动发展,不是得到“传播”而影响扩大,C项是结果。7.16世纪,一个荷兰船队经过北极圈,在零下40度寒冷中死伤过半,但他们未动分毫别人托运的货物,而其中就有能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半个世纪后,荷兰使团到达北京,遇到觐见皇帝须三拜九叩的麻烦,“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外交官情愿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则。但荷兰人却坚决果断地答应了”。荷兰人执着与变通的巨大差异折射出其A.商业立国的理念B.殖民扩张的野心C.资本输出的要求D.世界工厂的自信【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荷兰【详解】依据题干可知荷兰人对经商的诚信的执着、变通,体现荷兰人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牺牲商业利益;两者体现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A项正确。题干强调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与殖民扩张无关,解除B。资本输出是其次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与题干时间不符,解除C。英国领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而非荷兰,解除D。【点睛】荷兰殖民扩张:⑴对外贸易发达。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⑵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在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台湾,美洲--建“新荷兰”(即新尼德兰)8.1913年,比尔德出版《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他在书中,逐一列出了5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动身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并进一步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据此可知,当时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A.忽视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B.顺应了自由主义的时代潮流C.照搬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D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来看,该宪法的制定在确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故答案为A项。B项作者认为这是4个利益集团发起的,不是自由主义的潮流,解除;C项作者认为该宪法未体现启蒙思想家立国的原则,解除;D项1787年宪法制定时,美国尚未出现垄断资产阶级,解除。9.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阻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需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见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两人对自由同等看法、观点完全相反B.两人尽管阶级属性不同,但观点一样C.两人都主见自由同等,但获得的方式不同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见“主权在民”【答案】C【解析】【详解】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卢梭主见“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说明两人都主见自由同等,但实现自由同等的方式不同。故答案为C项。两人都认为应当争取自由同等,解除A项;两人都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解除B项;康德没有蔑视公民权利,解除D项。10.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着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由于当时德国政体变革()A.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B.超越了时代的要求C.促进了德国工业化的发展 D.减弱了宪政民意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德意志地区的统一和民主政治的建立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的工业化,故C项符合题意;德意志的政体变革推动了德国民主政治的实施,没有超越时代要求,巩固了宪政民意的基础,解除ABD。故选C。11.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学问分子中“出现了探讨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情气氛”。闻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宏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这表明A.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B.资本主义发展须要突破传统模式C.西方学者渐渐认同社会主义D.反法西斯斗争淡化了意识形态对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学问分子中“出现了探讨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情气氛”。”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由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使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须要对传统的经济模式进行变革,B选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选项解除。C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材料未涉及反法西斯的斗争,D选项解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学问的精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学问迁移实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精确把握。12.罗宾·W·温克在《牛津欧洲史Ⅲ》中记载了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敬爱的同志们、战士们、海员们、工人们!我很兴奋为俄国革命的成功向你们致意……由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已为此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该演讲认为俄国A.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B.现在的革命任务须要发生重要转变C.革命成功主要归功于农夫斗争D.革命成功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革命任务须要发生重要转变,故B正确;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标记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A时间不符合题意,解除;C材料无法体现,解除;材料信息与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无关,解除D。13.考虑到短期难以弥合的权力真空将会导致中国出现山崩地裂的危急,康有为主见保留清王朝的社会政治影响,先建立“立法、行政、司法并峙,各有专属,相辅而行”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再缓慢进入共和政体。据此可知,康有为A.希望以改良途径使君主成为虚君B.反对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根基C.力图实现向近代社会的平稳过渡D.不遗余力地为清廷摇旗呼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出康有为反对暴力革命,“主见保留清王朝的社会政治影响”,按部就班地改良中国社会,故C正确;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中的君主仍拥有较大的权力,故A错误;BD与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不符,故解除。14.1836年6月,英国一部分工人和手工业者组织了“伦敦工人协会”,向议会提出废除统治阶级剥夺人民自由权利的各种反动立法,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要求社会一切阶级获得同等的地位。这表明当时在英国A.民众要求废除议会民主B.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提高C.政党政治渐渐走向成熟D.工人运动有科学理论指导【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要求社会一切阶级获得同等的地位”可知,工人的阶级意识在增加,故B正确。材料只提及工人阶级维护阶级利益,未涉及民众要求废除议会民主,故A错。英国政党政治渐渐成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党制的逐步完备,故C错。此时的工人运动,并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1848年诞生的,故D错。15.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渐渐融入华夏。楚国贵族屈原接触到当时新输入的中原文化,又出访齐国,受到稷下学派的影响,后来放逐到南方,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最终产生了《楚辞》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梁启超关于屈原的探讨A.与维新变法的政治理念相符B.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C.影射了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D.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梁启超认为,屈原开创《楚辞》的文学样式,是受到中原文化和稷下学派的影响,这一观点认为中华文化血脉相连,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故答案为B项。维新变法主见实行君主立宪,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A项;材料信息与军阀割据无关,解除C项;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材料没有涉及,解除D项。16.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的《公司律》规定:“附股人(出资人)不论官职大小,或署己名,或以官阶署名,与无职之附股人均只为股东,一律看待,其应得余利暨议决之权以及各项利益,与股东一体均沾,无稍立异。”这反映出当时A.民族资产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B.民族企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C.列强的在华经济特权受到了抑制D.国内的官僚资本由此走向萎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附股人(出资人)不论官职大小……无稍立异”可以看出清政府以立法形式放宽对设厂限制,这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甲午战后戊戌变法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解除A。材料没有涉及列强和官僚资本,故解除CD。17.不论在物理史还是在科学技术史上,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都是个特别重要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时刻在活动、在跳动”的时代,是个不断有新发觉、有新的理论突破的时代。这些新发觉、新理论A.包括电子和放射性理论、相对论、量子论等B.使科学探讨领域从微观世界拓展到宏观世界C.彻底否定了神学教义和传统的自然科学理论D.标记着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理论、相对论、量子论等理论产生,与材料中的“新发觉、有新的理论突破”相符。故答案为A项。B项,人类对世界的相识是从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发展的,解除;CD项,否定神学教义和传统的自然科学理论的是17世纪的牛顿力学,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标记着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与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不符,解除。18.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上奏称台湾“惟沿海仅数县之地”,“气候未成”,闽台“本为一声”,“仍须唇齿相依”。清政府依奏设“福建台湾巡抚”,并要求福建为台湾供应五年“协晌”。此举体现了A.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B.维新思想的实践成果C.整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D.洋务运动的求富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惟沿海仅数县之地”“闽台‘本为一省’,‘仍须唇齿相依’”等可知,刘铭传强调东南沿海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并要求福建为台湾供应五年‘协饷’”体现了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状况并不是维新思想的实践,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刘铭传强调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要求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并没有体现出整合区域经济,故C项解除;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时提出的口号,材料无法体现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故D项解除。【点睛】“惟沿海仅数县之地”“闽台‘本为一省’,‘仍须唇齿相依’”是解题的关键。19.“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所以能占据满洲,完全是国民党军阀倒戈帝国主义的结果。只有工农劳苦群众オ是真正反帝的力气。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オ能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9月19日发表此宣言的主要目的是A.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B.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C.表明中共坚决抗战的严正立场D.指责南京国民政府的懦弱无能【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时间“1931年”可知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完全是国民党军阀倒戈帝国主义的结果,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オ能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表明中共坚决抗战的严正立场,C正确;材料中是分析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的决心,不是揭露日本帝国义的侵略野心,A错误;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B错误;指责南京国民政府的懦弱无能不是材料中宣言的主要目的,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时间1931年9月19日,结合九一八事变后时局分析即可。20.据统计,陕甘宁边区1937—1940年公粮征收状况如下表所示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公粮及人均负担表单位:石年头实征公粮购粮合计人均负担(斗)占收获量百分比(%)备注193713895—138950.11.28机关部队脱离生产人员最多不过3万人19381597216700326720.121.32大后方学生大批涌人19395225024400766500.42.92调前线部队回防,学生接着人,脱离生产人数增至4万人194097354187511161050.76.38粮食征、购不足,与实际需粮商差3400石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公粮征收A.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B.服务于战时经济的须要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D.保障了敌后的粮食供应【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来看,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公粮及人均负担均有大幅增长,说明在抗战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公粮征收是服务于战时经济的须要。故答案为B项。这一时期的公粮征收事实上加重了边区人民的负担,解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D项中的“保障”说法确定,材料不能反映,解除。【点睛】本题解答主要是依据表格中数据的改变,从数据来看,实征公粮、人均负担、占收获量百分比都有大幅增长。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粮食征、购,主要是为支援抗战前线,据此确定答案。21.有思想家说:“甲午斗争的失败告知我们,试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挽教旧的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一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开的。”该相识A.反映变革经济体制的必要性B.否定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C.冲击了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D.奠定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一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开的”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坚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挽救清王朝统治,但最终未能使清王朝实现国富兵强,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体制的变革,A项解除。材料未体现对保守思想的冲击,C项解除。洋务运动并未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项解除。22.抗战时期,数以千计的学生、学问分子和艺术家离开城市前往延安,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抗战等对广阔民众显得生疏而遥远的概念,以通俗的形式广泛宣扬。这种宣扬动员A.坚决了全国人民抗战成功的信念B.加快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D.利于改善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抗战等对广阔民众显得生疏而遥远的概念,以通俗的形式广泛宣扬”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将马克思主义等用通俗形式宣扬,有助于广阔民众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详细实际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答案为C项。A项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不代表人民对抗战的信念坚决,解除;B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全民族抗战包含了共产党、国民党等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抗战,马克思主义的宣扬不代表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的加快,解除;D项宣扬马克思主义与抗战国际环境的改善无关,解除。23.1835年,达尔文在看到了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动植物之后,发觉它们和美洲大陆上特别接近。但岛上的环境和大陆差异是很大的。依据创世论的看法,造物主应当把各个物种放在它最为适合的环境中才对。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确定工作着两种不同的创建者。上述材料表明达尔文A.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B.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C.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D.开创科学实证的先河【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这里确定工作着两种不同的创建者”可知,达尔文认为上帝不是世界的造物主,依据创世论的看法,造物主应当把各个物种放在它最为适合的环境中才对,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故C正确,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达尔文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无法体现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解除B;D不是达尔文的科学成就,解除。24.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复原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同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精确的是A.第一次提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变革的方案B.其思想体系体现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意识形态C.“驱除鞑虏、复原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D.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答案】D【解析】【详解】“驱除鞑虏,复原中华”体现的是民族革命,“国体民生”涉及到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第一次提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变革方案的是《资政新篇》,选项A解除;材料体现的是建立民主共和的理念而非建立君主立宪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解除;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即建立民国,选项C解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三民主主义内涵的理解,尤其是材料中“驱除鞑虏、复原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25.章士钊在《评新文化运动》中说:“文化运动,所以化扬民族之特性,一民族之特性,在详细的事物上表现出来,是谓文化,然则所谓新文化,应不应当脱离吾国民族数千年固有之特性?欧洲文化,亦自有其历史上之特性,中国人能否一概搬运过来?有无力气运用之于中国?”这表明,章士钊A.主见用民主科学精神唤醒国人B.顽固坚持“中体西用”的旧观念C.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D.赞同“旧瓶装新酒”式思想革新【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章士钊反对“文化运动”“脱离吾国民族数千年固有之特性”,反对将“欧洲文化”一概“搬运过来”,这表明他主见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用民主科学精神唤醒国人,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章士钊反对新文化运动,但不能就此推断出他坚持“中体西用”观念,解除;D项,赞同“旧瓶装新酒”的说法与材料中的“应不应当脱离吾国民族数千年固有之特性?”“中国人能否一概搬运过来?有无力气运用之于中国?”三个疑问不符,解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年间,陕西的五个茶马司相继归并。乾隆中期,茶马贸易基本全面终止。清代除陕西、四川、江西、湖南等少数州县仍旧颁行茶引以外,其他地区允许自由贸易。陕商将四川、陕西、湖北等的茶叶销往西北及西南各省;晋商主要贩运安徽等地茶叶,后来贩运路途更扩展到了湖南、福建等地。徽商借水运之便将大量茶叶运到山东、河北、东北等地。其他各地的茶商……在推动本地茶叶市场建立和旺盛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主动作用。清朝康熙年间,茶叶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状况,即中国的茶叶起先向欧洲出口,出口量值渐增。1716年,英商从广州运回茶叶3000担,占总货值的80%。此后,茶叶贸易成为英国与东方贸易最主要的商品。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都占从中国进口货值的50%以上。1785-1794年升至85%。鸦片斗争后二三十年,中国的茶叶出口增长迅猛。英国的华茶出口1868年比1838年增加约100万担。材料二1876年后,中国茶叶出口起先出现不景气,突出表现是量增价减。尤其是在1877-1888年,出口量增加很快,但因为受到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叶出口的影响,中国茶出口价格快速跌落,而且对英国的出口起先削减。1870年头以后,英国茶叶消费增加的部分几乎全是印度茶。1890年英国驻汉口领事列举了印度和锡兰的种茶人优于中国种茶人的有利条件:可资运用的资本较大;没有厘金、入市税和出口税;具有化学和农业学问;对购买者的嗜好和要求了解得更彻底;有多数的公共工程,旱季便于浇灌,雨季避开沉没;茶园面积浩大,有优良机器等。——材料均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1)依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至19世纪60年头中国茶叶贸易的概况。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这一时期茶叶贸易对中国经济的主动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出现这一趋势的缘由。【答案】(1)概况:传统茶马贸易衰落,民间自由贸易发展,国内外市场扩大,茶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影响: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趋势:由盛转衰(在国际竞争中日好处于不利地位)。缘由: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受到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叶出口的冲击;中国茶叶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税收政策等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茶马贸易基本全面终止”“其他地区允许自由贸易”“贩运路途更扩展到了湖南、福建等地。徽商借水运之便将大量茶叶运到山东、河北、东北等地”“清朝康熙年间,茶叶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状况,即中国的茶叶起先向欧洲出口,出口量值渐增”归纳即可。其次小问,由材料“在推动本地茶叶市场建立和旺盛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主动作用”可见中国茶叶贸易可以从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两方面作答,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由材料“1876年后,中国茶叶出口起先出现不景气,突出表现是量增价减。”,可见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基本趋势是由盛转衰,结合鸦片斗争可知,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材料“受到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叶出口的影响”“可资运用的资本较大;没有厘金、入市税和出口税;具有化学和农业学问;对购买者的嗜好和要求了解得更彻底;有多数的公共工程,旱季便于浇灌,雨季避开沉没;茶园面积浩大,有优良机器等。”,可见一方面受到印度和日本茶叶的竞争,另一方面中国茶叶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税收政策等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详解】27.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50年头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头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运用的频率也逐步削减,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运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斗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学问、讲礼貌,正直,不应当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头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人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1)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转变的主要缘由。材料二包涵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记。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见国家间应相互敬重、同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提倡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涵发展的美妙世界》(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涵姿态融入世界的。(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相识。【答案】(1)转变:由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观念)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同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缘由:鸦片斗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峻,民族自尊心受挫,“天朝上国”观念渐渐被打破;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一些晚清官员和学问分子,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2)说明: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动与各国建立同等的外交关系;1954年提倡并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与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起先步入世界舞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70年头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中国主导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实行对外开放,2001年加入WTO等。(3)相识: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在对外关系中保持互惠互利,相互包涵,和平共进,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外交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解析】(1)第一小问,由依据材料一“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到“运用的频率也逐步削减”再到“褒义型概念替换”等信息和结合所学学问可从由传统的华夷观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同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方面思索作答。其次小问,关于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转变的缘由,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峻)、思想(西学东渐)等方面回答即可。(2)关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涵姿态融入世界的,结合建国初、70年头、90年头以来几个重要时期,列举属于包涵体现的中国外交成就即可。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与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70年头实现中美和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中国主导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2001年加入WTO等。(3)关于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相识,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围绕两者关系绽开分析即可,结合所学学问可从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在对外关系中保持互惠互利,相互包涵,和平共进,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外交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方面思索作答。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信息序号代表人物材料或观点1马克思马克思认为,达尔文的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供应了自然史的基础”,“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依据。”2严复19世纪末在翻译《天演论》时,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