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体点石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体点石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体点石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体点石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体点石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体点石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今年暑期,国内“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据媒体报道,河南博物院暑期每日接待量达1.2万人次以上,是2019年同期的近两倍。杭州博物馆7月16日入馆人数超过1.28万,创下建馆以来单日最高客流量纪录。不少博物馆都出现入口处排起长队、一票难求的热闹景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博物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同时,也有部分年轻人“打卡式观展”的行为,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和吐槽。2023年8月1日,《隽永的异彩》俄罗斯美术作品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开展,吸引了不少人前去观展。南宁市民吴芳却在观展时,发生了不愉快的经历。当时,她正驻足欣赏穆萨·穆萨耶夫的《高加索的婚礼》,突然一名打扮时髦的女生轻拍了一下她的肩,请她让一下。原来是几名年轻人想在画前打卡留影。吴芳本想等她们迅速拍完后接着看展,可这几名女生轮流拍完后,有人觉得没拍好,又换个姿势让同伴继续拍,其中一人还带了好几套衣服,要拍不同造型的组图。见状,吴芳只好移步去其他展区。“之前,我参观潘玉良画展成都博物馆站时,几名年轻人在拍照时大声讨论,使原本安静的展厅变得吵闹,又或是长时间在一幅画前摆姿势,影响其他人观展。”四川成都市民李丹表示,这类“打卡式观展”的游客有个共性,就是我行我素,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有时对保安的制止也置之不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杨红的研究指出,年轻人“打卡式观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网络社交需求的推动,人们通常会追求现实生活中更加新鲜、有趣的场景和活动为自己的网络虚拟社交提供素材,而“观展”这种“短平快”的活动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影像的过度依赖,导致人们无暇顾及展览的内容价值和社会意义。在社交媒体时代,获取流量成为一些人打卡摆拍的目的。抖音发布的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在该短视频平台上,过去一年,博物馆相关话题播放量同比增长165.97%,博物馆相关话题分享量同比增长558.52%,共有196万用户发布446万个视频打卡博物馆。发布与博物馆相关的视频俨然成为新的流量密码。从策展方的角度来看,除了少部分展览不允许拍照,大多数展览都会在宣传时突出“拍照”这一特点,以此来吸引受众。郑州OUTSIDER画廊销售总监明月认为,对于策展方来说,不同角度的摆拍是大部分艺术展览开幕后的第二阶段宣传,帮助更多人了解展览信息。“现在因为更多人的拍照分享,使看展由一小部分专业爱好者的娱乐变成大众娱乐,让参观者变成了旅游者,让展厅变成了景点,提高了艺术行业的营收,这也算是一件好事。”对于年轻人热衷于看展打卡摆拍这一现象,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燕敏认为,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看展,无论抱着怎样的目的都值得鼓励。在她看来,人们看展是基于对美的追求,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我审美、开阔眼界、培养美学意识,因此应该鼓励而不是拘泥于形式,且观展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感也远大于对其价值和内涵的理解。针对一些人不遵守看展礼仪、给他人带来困扰的问题,燕敏提出了几点建议:“不论是参观博物馆还是美术馆或其他性质的展览,首先要遵守场馆规定,提前了解是否能拍照以及使用闪光灯。其次要适度拍照,不能妨碍他人正常观展,更不能在馆内大声喧哗或跑动。另外,馆内工作人员也应加强引导和管理,规范观展人的行为。”(《“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打卡式观展”引争议》)材料二为回应大众高涨的观展热情,东一美术馆宣布将“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展览延期至10月15日,久事美术馆宣布为稚拙派艺术中国首展“白日梦——稚拙派艺术家的奇妙世界”增开夜场。看展在今天中国的很多城市已渐渐成为人们熟悉的生活方式,然而很多人看展仅停留在走马观花或拍照打卡阶段。展览该怎么看?“艺游未尽”的观展体验该如何解锁?这些都关涉到展览如何才能真正丰富大众的文艺生活、精神世界。展览究竟该怎么看?在展签中寻找信息和故事,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固然值得鼓励;但直面作品及展览现场尽情感受,被认为格外重要。沈奇岚说道,看展的时候,不妨首先把自己的心灵打开,不评判,不抱先入之见,尽可能地在展览中去感受、去建立和作品的连接。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出身的向琦认为,在展厅里,人们不仅在观看艺术品本身,更像在充满各种物件与故事线的剧院,编排一出演给自己的大戏。观众可以自己决定每件展品的出场时间,走近去放大每一个细节,再退后去观看全貌;收入视线之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是展品、文本、陈列台、画框、灯光、声音,甚至是旁边的观众。若是去看热门展,盛泺颖建议拉上一两位聊得来的好友一起去。在她看来,与身边人多交流观展感受,可能比每个人带着导览器听陌生人输出信息要有意思得多。无需担心自己说错,艺术本就没那么多对错,你的感受与思考通常更重要。“看当代艺术展,时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别人觉得索然无味,自己却看得津津有味。”沈奇岚说,“这个时候不妨多看多体验。”她认为,对任何人而言,没有“比较好的看展方式”,只有“更合适的看展方式”。一切外在的信息和专业意见,最后都是为了形成自己心头的感知,这才是真正宝贵的东西。这其实也引人思考,人们为何需要去看展,看展的价值何在。或许恰如墨白提到的:看展,也许在看到的当下并没有帮助,但所见之物都会成为储藏和积累,帮助你打开视界和心灵。(《看展热潮下,书展上一场关于艺术欣赏的讨论正当时——“艺游未尽”是选择题更是思考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23年暑期,国内“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这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博物馆,想要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B.虽然年轻人去博物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是件好事,但他们“打卡式观展”行为,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和吐槽。C.“打卡式观展”的某些游客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有时对保安的制止也置之不理,这实际上是一种十分自我的行为。D.对于年轻人热衷于看展打卡摆拍这一现象,燕敏认为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审美、开阔眼界、培养美学意识,因此应该鼓励而不是拘泥于形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除了在展签中寻找信息和故事,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还要直面作品及展览现场尽情感受,这被认为是看展最为重要的事。B.人们在看展中不仅观看艺术品本身,还可以远近结合,放大每一个细节,包括展品、文本、陈列台、画框、灯光、声音、观众。C.作者建议去看热门展时,拉上聊得来的朋友一起去,与身边的人多交流观展感受,不要担心说错,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和思考。D.燕敏认为在看展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审美、开阔眼界、培养美学意识,因此不应拘泥于形式。3.下列不属于“更合适的看展方式”的一项是()A.广西大学学生朱倪萱前不久与朋友一起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参观了“《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广西巡展,其间两人给彼此拍了许多照片,并分享到各自的社交媒体账号上。B.臧晗骁是北华大学的大三学生,最初看展是为了去打卡,但随着看过的展览越来越多,他逐渐掌握了欣赏展品及分配看展时间的技巧,也更懂得了享受观展本身带来的乐趣。C.某视频网站主播在今年过年期间,身穿中国古代新娘礼服,来到博物馆婚俗文化馆进行现场直播,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围观。D.天津网红博主周游全国各省博物馆,通过拍摄视频并配上生动幽默的讲解,不仅获得了流量,还带红了不少博物馆文创产品。4.材料一中作者介绍市民吴芳、李丹的看展经历,其意图是什么?5.在如今“看展热”持续升温的环境中,怎样才能让人们有更好的看展体验?请根据材料概括分析。〖答案〗1.B2.D3.C4.①运用具体事例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用两个人的亲身经历说明“打卡式观展”对其他人的具体影响);②为下文分析“打卡式观展”的原因做铺垫;③例证法能够增加文章的阅读性,提升对读者的吸引力。5.①从观众的角度,应遵守看展礼仪和规定,不妨碍他人,不喧哗或跑动;②从策展方的角度,应加强引导和管理,规范观展人的行为;③从参观者内心的角度,可以直面作品及展览现场尽情感受,注重交流感受与认真思考。〖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虽然年轻人……但他们……”错误,结合原文“也有部分年轻人‘打卡式观展’的行为,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和吐槽”可知,原文是部分年轻人,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选项“但他们”以偏概全。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这被认为是看展最为重要的事”错误,结合原文“但直面作品及展览现场尽情感受,被认为格外重要”可知,原文是说“被认为格外重要”,选项“最为重要”曲解文意。B.“还可以远近结合,放大每一个细节”错误,结合原文“观众可以自己决定每件展品的出场时间,走近去放大每一个细节,再退后去观看全貌”可知,原文是说“走近去放大每一个细节,再退后去观看全貌”,而不是远近都放大细节。C.“作者建议”错误,结合原文“若是去看热门展,盛泺颖建议拉上一两位聊得来的好友一起去”可知,原文是盛泺颖建议,选项“作者建议”偷换主语。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结合“其间两人给彼此拍了许多照片,并分享到各自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可知,对于策展方来说,不同角度的摆拍是大部分艺术展览开幕后的第二阶段宣传,帮助更多人了解展览信息,属于“更合适的看展方式”。B.结合“他逐渐掌握了欣赏展品及分配看展时间的技巧,也更懂得了享受观展本身带来的乐趣”可知,人们看展是基于对美的追求,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我审美、开阔眼界、培养美学意识,因此应该鼓励而不是拘泥于形式,且观展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感也远大于对其价值和内涵的理解。属于“更合适的看展方式”。C.该网红直播行为吸引游客驻足参观,过年期间人流量大,容易造成秩序混乱,也会产生噪音,干扰其他游客看展。不属于“更合适的看展方式”。D.“通过拍摄视频并配上生动幽默的讲解,不仅获得了流量,还带红了不少博物馆文创产品”可知,提高了艺术行业的营收,这也算是一件好事。属于“更合适的看展方式”。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从内容上,结合原文“当时,她正驻足欣赏穆萨·穆萨耶夫的《高加索的婚礼》,突然一名打扮时髦的女生轻拍了一下她的肩,请她让一下……见状,吴芳只好移步去其他展区”“之前,我参观潘玉良画展成都博物馆站时……影响其他人观展”可知,用两个人的亲身经历说明“打卡式观展”对其他人的具体影响,运用具体事例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同时能够增加文章的阅读性,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提升对读者的吸引力。从结构上,结合原文“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杨红的研究指出,年轻人‘打卡式观展’主要有两个原因”可知,为下文分析“打卡式观展”的原因做铺垫。【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南宁市民吴芳却在观展时,发生了不愉快的经历”“四川成都市民李丹表示,这类‘打卡式观展’的游客有个共性,就是我行我素,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有时对保安的制止也置之不理”可知,“打卡式观展”影响了其他人,从观众的角度看,应遵守看展礼仪和规定,不妨碍他人,不喧哗或跑动;结合“另外,馆内工作人员也应加强引导和管理,规范观展人的行为”可知,从策展方的角度看,应加强引导和管理,规范观展人的行为;结合“看展的时候,不妨首先把自己的心灵打开,不评判,不抱先入之见,尽可能地在展览中去感受、去建立和作品的连接”可知,从参观者内心的角度看,可以直面作品及展览现场尽情感受;结合“无需担心自己说错,艺术本就没那么多对错,你的感受与思考通常更重要”可知,注重交流感受与认真思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五更转曲①木心一六四五年,清廷贵族豫亲王多铎统率大军渡江,金陵不战而降,南明的福王朱由崧被执,臣宦作鸟兽散,明朝末矣。清兵攻陷南京后,便悍然下“薙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抗命者,斩首示众。当时江阴县有位秀才,姓许名用,在“薙发令”的胁逼下,悲愤裂膺,六月初一那天,奔入学宫正殿明伦堂,挂起明太祖的画像,带领诸生哭拜,聚而同声者逾万,祭罢,众人奉新任县尉陈明选做守城领袖,陈明选道:“论智论勇,我都远不如阎应元②,这样的大事,除非他来,才有希望,①我,不离他左右就是。”许秀才当夜骑往寻阎应元,阎应元聆议,投袂而起,仓卒就道,平明已入城理事了。东西南北四门部署甫定,清兵已临城下,汹汹十万,列数十重团团包围,引弓仰射,伤了不少雉堞上的逻卒,而城端打石头的礌炮,用机关发射的强弩,乘高纷纷下袭,清兵死伤越多,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亲临督战,见状暴怒,下令驾来大炮,猛轰西门,城垣裂。应元指挥若定,用铁皮包钉门板,贯以大铁索,吊下去掩护豁口,又取空棺填实泥土,叠起来障住陵处。清军转攻北门,炮火连天,眼看城要穿了,下令:“每人搬一大石块,在城内更筑坚垒。”通宵达旦,第二重城墙立起来了。是夜,南门也做了要紧事:扎稻草人,衣之帽之,且持一灯,遍立城头女墙间,兵士伏垣内,呜鼓大噪,好像要缒城劫营了,清兵大恐,仰弓乱射,稻草人受箭无算,取下分捆备用。也是这夜,东门出奇兵,十勇士以麻索系腰,乘月黑,倏忽缒落,潜窜清营,顺风纵火,清军仓皇失措,自相蹂践,死者数千。清军撤离三里,止营。静了两昼夜,城下出现单骑便装的人影,抬头扬声喊道:“我与阎公是老朋友,快去通报,请来相见。”应元问明那人模样,暗暗骂声“无耻”,便上城头看个究竟。南明弘光在位之际,刘良佐是四个“国之重镇”之一,此刻在城下拱手作揖的就是他:“应元兄啊,你知道,弘光大势已去,江南不再有主,你还苦守,又是为谁呢?我以当朝总兵的身份来劝你,献了城,日后的富贵荣华……”应元答:“我阎应元不过是明朝一典史,你是广昌伯、大将军,‘弘光四镇’之一,吃过宗庙的祭肉,拿过封地的邑土,你可以来见我,你有何面目见江淮父老?”那姓刘的惭退回营,贝勒斥为无能,又把新近从苏州松江得来的降将,裸裎反缚了架到城下充说客,嗄声高呼,涕泗交颐……应元喝道:“败了,就罢了,速速死掉就完,哪里来这许多不是人说的话!”贝勒“劝降”技穷,改以“撤围”诱之,派人传谕:“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就不再攻城。”应元叱曰:“贝勒痴人,敢来说梦?”这样几个口舌回合后,暂时不见动静。又近中秋节。应元与明选议定,普给军民赏月钱。歇业的糕团作场,连夜赶制各式甜咸月饼。孩童们以为城已解围,欢叫腾踊,②反使父母潸然泪落,叹道:“能吃得着明年的月饼才是好哩!”话虽如此,看到应元魁梧的躯肢,苍黑微髭的脸,人人都有一股说不出的信赖油然于心。陈明选一天到晚巡回抚慰士卒,竭尽所能,故若有明选所不能者,无人抱怨。中秋夜,市廛城垛,到处飘散酒香,四门戒备森严,全县乐于如此难得的一醉。兵士击刁斗,鸣军笳,庶民中的善讴者,竞出献声。许秀才依照古乐府的格调,作了一首应时应景的《五更转曲》,这么“一更里来……”“二更里来……”唱到“五更”,再从“一更”唱起,听着听着,大家都会背会唱了。十六夜,歌声与刁斗笳吹声依然相和不辍,直到深宵。十七日傍晚,许用说:“今夜不要再唱了,别弄得不像话。”黄昏时分,应元与明选驾马车,循四门,分送酒浆肴果,招呼道:“再唱一夜吧,《五更转曲》都会唱了,都来唱!”③顿时城上歌声大作,金铁皆鸣,街坊闻知应元明选之意,于是全城百姓引吭放声,那些个素擅丝竹的,急切检出弦琴箫管,咿咿呜呜满街边行边奏,梵刹击鼓撞钟以为应和,声传三里,勒克德浑步出营帐,对着月光,叹道:“汉人之心如此!”围城已逾七旬,豫亲王多铎限令贝勒十日之内攻克江阴县,否则要坏勒克德浑的前程了。清兵架云梯、推冲车,炮声昼夜不绝,百里方圆,地震水飞,硝烟蔽空,城中伤亡日多,号哭四起,人心都往最后一决想。那天,曙色迟迟不明,大雨滂沱,近午时,墙垣俄陷,清军蜂拥进城,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八次冲破恶阻,杀敌千数,再夺门,门不得启,应元自知路绝,纵身跳入前湖,湖水浅不灭顶,清兵涉水围集,遂被缚上岸来,押至清营,上囚车转解乾明佛殿。刘良佐闻报,坐立不安,“必欲生致应元”的军令是他下的,而他实在怕见应元,此时强作镇静,应元泥水淋漓站在面前,他跃起抱住号啕大哭,应元认为刘良佐这层痛苦并非虚伪,便闲闲笑道:“不要哭了,我,一死而已。”那边贝勒催命,即将抱哭者拽开,挟持应元急入内殿,卫士厉喝:“跪下!”应元挺立不屈。贝勒左右,传卒横枪刺应元小腿,骨折,扑地血流如注。晼晚,雨住了,押解应元至栖霞禅寺,锁于空堂柱上。④夜静,禅院老僧兀坐不寐,但闻一声声:“快来杀我……快来杀我……”丑时过后,痛呼渐微——乃息。老僧知应元死。陈明选指挥到城破后,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库门前,遭两路夹击,背腹重创,手握刀倚壁僵立不仆。上述八十一日壮烈事,清宫史官不实录,栖霞禅院老僧目睹耳闻,口传于青门山人邵长蘅,邵子善诗文,一切就历历于纸上了。围城的清兵——二十四万。攻打而死者——六万。巷战而死者——七千。(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城中死者——五六万。(尸体满街巷,无一投降者)(有删改)〖备注〗①本文是木心根据明末清初邵长蘅《阎典史传》改写的历史小说,邵长蘅以传记的形式讲述了明末英雄阎应元率领江阴百姓拒24万清军于城下,孤城碧血81天,最后壮烈赴死的真实故事。②小说前文阎应元本为江阴县典史,到任未满三天便率百姓击退盗贼,但之后只循例升为广东英德县主簿,因母病未能赴任,寄居在江阴东郊。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良佐曾为明朝重臣却因利变节叛国,利诱劝降阎应元,一如卫律劝降苏武。但阎应元被捕,他也痛心恸哭,其情不虚。B.清军压境,江阴即将城破,典史阎应元带众顽强抵抗,“小人物”的历史身份凸显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节与傲骨。C.小说结尾罗列清军和江阴死者人数,一可见双方众寡悬殊,二可见战况惨烈,但军民面对强敌拼死抵抗,大义凛然。D.本文叙事段落大多用逗号分隔,只在段末用句号,既使节奏更加紧凑,彰显了画面感,也隐含了江阴战事激烈紧张。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节奏铿锵,写出陈明选话语掷地有声,其官职高于阎应元,但在危急关头却能自降身份配合,更显大义。B.句子②与孩子们的天真欢喜形成对比,表明大人们明白江阴危在旦夕,身为百姓朝不保夕,悲剧色彩浓重。C.句子③进行铺叙,从四门守军到全城百姓,从金铁丝管伴奏到佛寺钟鼓相和,一曲《五更转曲》唱出同仇敌忾的精神。D.句子④用全知视角,以老僧的耳闻与猜测写阎应元之死,展现其怆然傲岸的民族精神和不畏死亡的英勇气概。8.小说为什么以《五更转曲》为标题?9.木心曾感叹,中国历史小说中英雄故事的感人力量“近乎西方的史诗,不过史诗有历史真实,有艺术真实。中国历代英雄传多半虚构,太想入非非,成不了一流历史小说”(《文学回忆录》第三十四章)。这篇由阎应元的故事改写成的历史小说具有史诗的特点吗?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A7.D8.①《五更转曲》是秀才许用依照古乐府格调作的曲子,存亡之际军民慷慨高歌,使敌人都感叹“汉人之心如此”,这首曲子象征的是汉人的傲骨与气节。②用卑微的秀才所作的歌曲名作为小说的标题,强化了底层人物之“小”,衬托了典史阎应元“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大义。③《五更转曲》在兵临城下的中秋节被连唱三夜,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以此为标题,更凸显了江阴人民宁死不屈的气节。9.①阎应元的故事取材于真实人物传记,具有历史真实性。阎应元身为小吏,却敢当家国大义,为国捐躯,本身就具有感人的力量,可以成为史诗的题材。②木心对阎应元故事的再创作具有艺术真实。文中有对阎应元外貌、语言、动作的刻画,有抗清军民群像的塑造,有激烈交战和军民同歌等场面的描写,展现出史诗中英雄形象的感人力量。③本文叙述文白相间,言简意丰,多用四字词语,节奏感强,语言风格庄严雄壮,典雅蕴藉,具有史诗的语言特点。〖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刘良佐曾为明朝重臣却因利变节叛国,利诱劝降阎应元,一如卫律劝降苏武”错误。文章没有说刘良佐是因利而投降的,毕竟在明朝已经是高官厚禄,另外刘良佐劝降阎应元与“卫律劝降苏武”不同,卫律威逼利诱,苏武以死相争,而刘良佐只以利诱,遭阎应元痛斥后惭愧回营。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全知视角”错误。句子④是在小说整体全知视角的叙述中插入了一段老僧的有限视角,叙事角度产生变化,也与下文老僧“口传其事”呼应。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题目内容上看,《五更转曲》是在八月十五的晚上许秀才依照古乐府的格调,作的一首应时应景的曲子,这首曲子被连着传唱三夜,无论官员兵士,还是全城百姓,都引吭放声;素擅丝竹的人,满街边行边奏弦琴箫管;梵刹中的僧人,击鼓撞钟以为应和。这首曲子将全城上下的人心凝聚起来,成为军民在危难关头面对敌人时高昂士气和不屈精神的象征,甚至将敌军统帅震撼,感叹“汉人之心如此!”从人物形象上,《五更转曲》的作者许秀才是身份低微的人,文章的主人公阎应元也只是一位在家丁忧的的典史,两人一个卑微的小民,一个低微的小官,但却是无数个普通百姓和普通官吏的代表,用《五更转曲》将两人在国破家亡这一特殊背景下联系起来,突显了有良知的百姓和普通官员都以国家利益为先,都有着强烈的爱国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从情节和主旨上看,文章用四段的内容详细描写了《五更转曲》的创作和传唱,是本文情节的高潮,这一情节体现出全城军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彰显着全城军民与敌人决一死战的赴死决心,彰显着全城军民与城池共存亡的悲壮情怀,也彰显着全城军民坚守民族大义的不屈气节。【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即“近乎西方的史诗,不过史诗有历史真实,有艺术真实”,答题时需要重点分析文中哪些是历史的真实,哪些体现艺术的真实,以及史诗本身语言的庄严的特点。从历史真实上,根据文后注释可知,阎应元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具备历史真实的特点,他是一名小吏,却也是明末英雄。他率领江阴百姓拒24万清军于城下,孤城碧血81天,最后壮烈赴死,他凭借卑微之力扶大厦于将倾,担当起民族危亡的重责。他的事迹悲壮感人,他的精神惊动天地,具备成为史诗的历史真实的条件。从艺术真实上,文章中对阎应元、许用、陈明选、江阴百姓的描写,有个人的塑造,也有群像化的描写。如“投袂而起,仓卒就道”“指挥若定”“败了,就罢了,速速死掉就完,哪里来这许多不是人说的话”“看到应元魁梧的躯肢,苍黑微髭的脸”“挺立不屈”等语句是对阎应元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属于作者的加工想象,却让人感到真实可信,体现了人物形象描写上艺术的真实。如“悲愤裂膺,六月初一那天,奔入学宫正殿明伦堂,挂起明太祖的画像,带领诸生哭拜”形象写出保持气节的秀才许用;“论智论勇,我都远不如阎应元,这样的大事,除非他来,才有希望,我,不离他左右就是”“陈明选一天到晚巡回抚慰士卒,竭尽所能,故若有明选所不能者,无人抱怨”形象写出自降身份、诚心配合的官员陈明选;“顿时城上歌声大作,金铁皆鸣,街坊闻知应元明选之意,于是全城百姓引吭放声,那些个素擅丝竹的,急切检出弦琴箫管,咿咿呜呜满街边行边奏,梵刹击鼓撞钟以为应和,声传三里”形象写出一致对外、同心同德的全城百姓等人物群像,也是作者的想象加工,亦具有艺术真实的震撼力。同时,文中对阎应元守城的机智高妙、临危不乱、指挥若定、身先士卒、宁折不屈、为国捐躯等场景的描写,也是作者的艺术加工,但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具备艺术的真实的特点。从叙述语言上,本文的叙述语言与人物身份、人物性格相照应,语言简洁有力,“抗命者,斩首示众”“悲愤裂膺”“见状暴怒,下令驾来大炮,猛轰西门,城垣裂”“中秋夜,市廛城垛,到处飘散酒香,四门戒备森严,全县乐于如此难得的一醉。兵士击刁斗,鸣军笳,庶民中的善讴者,竞出献声”等短句的使用,与文章紧张激烈的情节相一致;“涕泗交颐”“市廛城垛”“迟迟不明”“闻报”“晼晚”“乃息”等文言词语的使用,使文章语言典雅含蓄;文章整体上文言色彩与白话语言间用,风格悲壮严肃、激昂雄健。这些都具有史诗庄严的语言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外平①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节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材料二:《左传》,楚庄王围宋,宋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子反惧,与之盟,而退三十里。杜注曰:“兵法因其乡人而用之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之姓名因而利道之。华元盖用此术,得以自通。”予按前三年晋、楚邲之战,随武子称楚之善曰:“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军政不戒而备。”大抵言其备豫之固。今使敌人能入上将之幕而登其床,则刺客奸人,何施不得?虽至于王所可也,岂所谓军制乎?疑不然也。《公羊传》②云:“楚使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其说,比左氏为有理。(节选自洪迈《容斋四笔·卷八》)〖备注〗①平,讲和。②《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本儒家经典。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兵法A因其乡人B而用之C必先知D其守将E左右谒者F门者之姓名G因而H利道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指交换,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的“易”意思相同。B.析,指劈开、剖开,与汉语成语“析微察异”“剖玄析微”中的“析”意思都不相同。C.矜,指怜悯、同情,与《促织》中“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的“矜”意思相同。D.豫,指防备、准备,和“备”同义,与“可以尽豫游之乐”中的“豫”词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子反从华元口中知道宋城的情况之后,也主动说出了楚军粮食只有七天的情况,体现了华元和子反两位大夫以诚相待的优秀品质。B.楚庄王原本想要司马子反探查敌情,但没有想到子反泄露了己方军机,在宋军知道楚军粮不足的情况之下,楚庄王只能选择退军回国。C.司马子反和华元在《春秋》中只被称为“人”,这是含有贬低他们的意味。因为他们没有经过国君同意私下讲和,超越了自身的权限。D.随武子称赞楚国治军有方,是因为军队出行,右军跟着主将的车辕,左军征集草蓐供歇宿,前军探路以防意外,中军谋划,后军为坚固后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2)今使敌人能入上将之幕而登其床,则刺客奸人,何施不得?14.《公羊传》和《左传》所记录的楚宋之战时司马子反退兵的原因并不相同,请分别指出其记录的退兵原因。〖答案〗10.ACG11.C12.B13.(1)就凭小小的宋国,尚且有不欺骗人的臣子,楚国可以没有吗?所以告诉他了。(2)而现在敌人却能够无声无息地潜入将军的营帐并爬上他的床,在这样松懈的看守之下,刺客、奸细有什么不能做到呢?14.《公羊传》记录的楚宋之战时司马子反退兵的原因为见到宋国处于困厄中,对宋国军民心生怜悯。《左传》记录的楚宋之战时司马子反退兵的原因为司马子反见到悄无声息躺在自己旁边的华元顿时心中害怕。〖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兵法上说,如果自己的同乡被敌军重用了,必须要先知道他的守将和左右侍从及看门人的姓名,以便能够利用自己对敌军的了解优势来取胜。后文所有的内容是“兵法”中的内容,所以应在“法”后面断开,即在A处断开;“其乡人”的谓语为“用”,中间不应断开,“之”为衬字,其后断开,即在C处断开;“知”的宾语为“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之姓名”,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名”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所以,应在ACG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均为“交换”;句意:交换孩子来吃。/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B.正确。“劈开、剖开;/分析;/分析”句意:劈裂人骨当柴烧。/指仔细观察、辨别。/剖辨玄奥,分析细微。C.“意思相同”错误。“指怜悯、同情;/夸耀”;句意:君子见人困厄则怜悯。/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D.正确。“防备、准备;/帝王秋天出巡”;句意:这段记述大致是说楚军出征时防备严密、有序。/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在宋军知道楚军粮不足的情况之下,楚庄王只能选择退军回国”错误。由原文“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可知,在宋军知道楚军粮不足的情况之下,楚庄王仍然想要筑舍驻扎下来攻打宋国,只是因为司马子反要回国,楚庄王只能选择退军回国。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凭借;“区区”,形容国力小;“是以”,因此。(2)“使”,致使,让;“幕”,营帐;“何施不得”,宾语前置句,有什么不能做到呢?【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可知,君子见人困厄则怜悯,小人见人困厄则庆幸,而司马子反是一位君子。所以,《公羊传》记录的楚宋之战时司马子反退兵的原因为见到宋国处于困厄中,对宋国军民心生怜悯。由原文“子反惧,与之盟,而退三十里”可知,司马子反见到悄无声息躺在自己旁边的华元顿时心中一惊,于是与宋国签订了盟约,退兵三十里。所以,《左传》记录的楚宋之战时司马子反退兵的原因为司马子反见到悄无声息躺在自己旁边的华元顿时心中害怕。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国之外的和解,照例是不书写的,此处为什么书写?这是褒扬大夫自己私下和解。为什么褒扬大夫私下和解?楚庄王包围宋国都城,军队只有七天的粮草了,如果七天内不胜,就要撤兵归国了。于是派司马子反登上攻城的土山去窥望宋城。宋国的华元也登上土山来见他。司马子反问道:“你们国中现在怎么样了?”华元说:“交换孩子来吃,劈裂人骨当柴烧。”司马子反说:“我听说,被包围的人,在马口中放置木衔,然后喂马,派肥胖的人来接待客人(表示粮草充裕)。您为何透露实情?”华元说:“我听闻:君子见人困厄则怜悯,小人见人困厄则庆幸。我见您是君子,所以以实情相告。”司马子反说:“好。努力吧。我军也只有七天的粮草了,七天不胜,就要退兵归国了。”作揖而去,回报给庄王。庄王说:“宋国怎么样了?”司马子反说:“交换孩子来吃,劈裂人骨当柴烧。”庄王说:“唉,太困顿了!即使是这样,我现在也要打败这个国家,然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我已经告诉他们,我军只有七天的粮草了。”庄王发怒道:“我是派你去刺探宋国,为什么告诉他们?”司马子反说:“就凭小小的宋国,尚且有不欺骗人的臣子,楚国可以没有吗?所以告诉他了。”庄王说:“好吧。筑舍驻扎下来。即使这样,我也要攻取宋国,然后回去。”司马子反说:“那么请国君留在此处,臣请求归国。”庄王说:“你离开我而归国,我和谁留处此地?我也和你一起回去吧。”率领军队离开了。所以君子褒扬二大夫私下和解。司马子反和华元都是大夫,为什么以“人”来称呼他们呢?是贬低的意思。为什么贬低?是因为和解的人处在下位的原故。材料二:据《左传》中记载,楚庄王在派兵围攻宋国时,宋国的华元夜晚潜入楚国的营地,趁着楚国的大将司马子反熟睡时悄悄爬上他的床,然后悄悄地把司马子反叫醒说:“我国的国君让我来告诉你我国现在面临的困难。”司马子反见到悄无声息躺在自己旁边的华元顿时心中一惊,于是与宋国签订了盟约,退兵三十里。杜预注释说:“兵法上说,如果自己的同乡被敌军重用了,必须要先知道他的守将和左右侍从及看门人的姓名,以便能够利用自己对敌军的了解优势来取胜。华元大概就是用到了这种战术,才可以顺利地进入楚将寝室而胜利完成了使命。”我又看到了发生这件事的三年前,晋国和楚国在邲地开战时的一件事,随武子称赞楚国军队治理有方说:“军队行进,右军跟着主将的车辕,左军一边行进,一边准备草席用来让大军休息。前军以旌旗为路以防意外,中军权衡策应,后军强劲,各项军务不令而备。”这段记述大致是说楚军出征时防备严密、有序。而现在敌人却能够无声无息地潜入将军的营帐并爬上他的床,在这样松懈的看守之下,刺客、奸细有什么不能做到呢?这种松懈的情况发生在皇宫里面还是可能的,难道这也可以说是军队里应有的制度吗?我怀疑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公羊传》说:“楚国派遣子反乘机以构筑的工事为理由去窥视宋城的状况,宋国的华元也凭借构筑的工事窥视楚军营地。”这种说法比《左传》中所记述的更为合理。(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坐吟李白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金缸①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一语不入意,从②君万曲梁尘飞。〖备注〗①金缸:铜制灯盏。②从:听凭,尽管。一说同“纵”。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以冬夜起兴,三个“夜”字,节奏顿挫,强化了冬夜的凄冷和凝滞之感,直击人心。B.第三、四句写井水结冰,月入幽闺,青灯凝明,映照着女子的泪光,营造出慵懒寂寞的氛围。C.灯火熄灭,可知时间推移;耳畔传来男子的歌声,这歌声里有某种与女子情感相通的力量。D.本诗从女性视角着笔,歌咏爱情应当建立在情投意合的基础上,是觉醒的女性的爱情独白。16.本诗三次改变句式,使诗歌节奏不但灵活多变,且均切合女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案〗15.B16.①前四句均为七字句,(两句一换韵),渲染冬夜凄冷氛围。女子满怀心事,随着时间推移,悲不自胜,由“沉吟”转入“悲啼”。②“金缸灭”后八个三字句,节奏短促。女主人公本因灯光熄灭而更加悲伤,男子的歌声把她从沉痛中唤醒,情声相和、两心无违的爱情令她向往和陶醉(答“回想起曾经与丈夫情投意合的幸福”亦可)。③末两句为五七杂言,从反面假设,如果歌声中一言不合心意,再美妙也绝不接受,强调女主人公感情的真挚纯洁,清醒刚烈,语意决绝,点明题旨。〖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慵懒寂寞”错,月光、灯光、泪光交融,营造出冷寂凄清、令人黯然销魂的氛围。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开篇四个七言句式,在悠长的诗歌韵律中,渲染冬夜凄冷寂寞的气氛,女子满怀心事,随着时间推移,悲不自胜,由“沉吟”转入“悲啼”,烘托女主人公孤灯独照沉吟悲啼的情状。“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这些句子三换韵,换韵即换意,我们读时可依韵停顿。三字句促弦急转,凄凄切切,声悲气咽,以短促的节奏,将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更已深,灯已灭,万籁寂静中无可奈何的她,一味伤心地哭泣,因为她回想起离开了自己的丈夫,耳机仿佛回响起他那美好动听的歌声,他们曾在歌声中互相理解,两心无违,契合无问,两人曾经多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共度美好的时光!最后忽然:“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末两句为五七杂言。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离异呢?诗末两句自成层次,点明题旨,原来是婚后爱情生活不和谐,声情不合,各分东西!诗歌从反面假设,如果歌声中一言不合心意,再美妙也绝不接受,强调女主人公感情的真挚纯洁,清醒刚烈,语意决绝。(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讽喻手法表明诗人百无聊赖之“闲”。(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群山深谷中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3)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据史料记载,长白山曾发生过数次大的火山喷发:一次是1597年8月,一次是1688年4月,一次是1702年4月,最大一次喷发大约发生在宋庆元五年至宋嘉泰元年(1199年至1201年)左右,溢出的火山灰降落到日本海,喷发出的玻璃质浮石堆积在山顶,加上海拔高,常年积雪,远远望去,①,故称长白山。长白山是“东北屋脊”,也是中国的名山。长白山是典型的休眠活火山,因火山喷发形成了16座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奇峰。山峰罗列在火山口四周,②,雄浑壮丽:有的状如金鸡,酷似骆驼,宛如观音;有的像姑娘依偎着情人,母亲怀抱着爱子……而我觉得,长白山的山峰像一口锅,稳稳地放在山顶,那锅中是一棵棵直冲云霄的树,一丛丛密密麻麻的草,把长白山装扮得③。18.结合上下文和语境,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改正。20.下列句子中“像”的含义与文中加点字“像”相同的一项是()A.看着周总理的照片,像是又听到了他那爽朗的笑声。B.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C.“张伯伯,我们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党把我们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D.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了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了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答案〗18.①银装素裹(粉妆玉砌)②千姿百态(形态万千)③多姿多彩19.第一处:“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应删掉其中任意一个。第二处:“溢出”与“火山灰”搭配不当,应将“溢出”改成“喷出”。20.D〖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空前句“喷发出的玻璃质浮石堆积在山顶,加上海拔高,常年积雪,远远望去”可知,这里是指山顶的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故可填“银装素裹(粉妆玉砌)”。银装素裹: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粉妆玉砌:用白粉装饰,用白玉砌成。形容雪景及人皮肤白嫩。第二处,根据空后句“有的状如金鸡,酷似骆驼,宛如观音;有的像姑娘依偎着情人,母亲怀抱着爱”可知,长白山山峰的形状特别多,故可填“千姿百态(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形态万千:事物的形状或表现各不相同。第三处,根据空前句“那锅中是一棵棵直冲云霄的树,一丛丛密密麻麻的草”可知,这里是指长白山上的花草树木等各种植物使长白山形态多样,故可填“多姿多彩”多姿多彩:形容形态多样。【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大约发生在宋庆元五年至宋嘉泰元年(1199年至1201年)左右”的“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应删掉其中任意一个,原句修改为“大约发生在宋庆元五年至宋嘉泰元年(1199年至1201年)”或“发生在宋庆元五年至宋嘉泰元年(1199年至1201年)左右”。第二处,“溢出的火山灰”中“溢出”与“火山灰”搭配不当,应将“溢出”改成“喷出”,原句修改为“喷出的火山灰降落到日本海”。【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不同语境中同一词语的不同含义的能力。文中“像”字表示比喻。A.“像”字表达由某事物引起的联想或想象;B.“像”字表示揣测或判断的语气;C.“像”字表示比较;D.“像”字表示比喻,与文中“像”字含义相同。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82年,我来北京读书。来年元宵节,我第一次吃到了北京的元宵。那天,学校食堂请每名同学免费品尝两个元宵。来自北方的同学吃得很开心,①。那次吃的元宵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至今都记得那是青红丝馅儿,里边带着冰糖,和我家乡吃的不一样。后来我才知道,元宵是把和好的馅儿切成方方正正的小块儿,直接放进有很多糯米粉的平箩里摇出来的。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南北方的元宵节美食都有较大差异。南方至今很多地方仍保留着在冬至和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四的时候)吃汤圆的民俗,而北方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才吃元宵。内容上的差异就更大了。元宵一般用白汤煮,里边有些掉了渣的糯米粉;汤圆的汤是清澈的,里面有放醪糟的,放桂花的,放糖的,还有放青菜的。元宵基本上是甜馅儿,比如芝麻馅儿、红枣馅儿、豆沙馅儿;汤圆除了芝麻、花生这种馅儿之外,②,比如,贵州毕节有一种用鸡油和麻籽做馅儿的汤圆,浙江金华有一种猪油渣加辣椒的辣馅儿汤圆。关于什么是最好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并没有标准〖答案〗。春节最重要的一部分,恰恰就是这种关于家的味道、关于食物的情感温度。这些都是个人化的记忆。当一个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的家乡,到了陌生的地方,也许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也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景物,③。人间至味,酝酿在人与人之间。食物与所在地区气质的某种连接,以及食物自身流变的奥秘,一直深深吸引着我。食物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满足饱腹感的东西,它身上富集的信息,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