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营养相关性慢性疾病的营养指导_第1页
常见营养相关性慢性疾病的营养指导_第2页
常见营养相关性慢性疾病的营养指导_第3页
常见营养相关性慢性疾病的营养指导_第4页
常见营养相关性慢性疾病的营养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常见营养相关性慢性疾病的营养指导常见营养相关性慢性疾病的营养指导营养缺乏病一、概论营养不良是指营养素缺乏、过多或不平滑。

营养缺乏病是指由于营养素不足而引起各种疾病。

根据营养缺乏病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营养缺乏病和继发性营养缺乏病。

原发性营养缺乏病由食物不足引起,可是是综合性的各种营养素摄入不足,也可以是某种营养素摄入不足,主要见于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以婴儿和儿童发病为主。

继发性营养缺乏病由各种疾病引起,由于其他疾病而引起的机体营养素不足,除摄入不足外,还包括消化、吸收、利用、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儿童成人均可发生。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典型的临床缺乏病已很少见,但散在、个别的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明显的缺乏症状相对少见,但亚临床缺乏病仍较常见。

(一)病因1.摄入不足最常见的病因是食物摄入不足,导致食物摄入不足的原因很多,例如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常存在食物不足,婴幼儿喂养不当,少年儿童的偏食和挑食,食物加工烹调不合理可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下降、昏迷、精神迷失、神经性厌食、口腔和颔面手术后。

肠胃道阻塞等疾病,可导致继发性膳食摄入不足。

2.消化吸收不良见于各种胃肠道疾病,如各种慢性腹泻、小肠吸收不良综合症、胃肠道手术后、慢性胰腺炎等。

肾衰时肾脏不能使维生素d活化,导致肠道钙吸收障碍,吸烟和饮酒可能影响维生素C、维生素B12、叶酸和B-胡萝卜的吸收和代谢。

此外,营养素之间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吸收不良的因素。

3.利用率下降疾病易引起营养素的利用率下降,常见的是肝脏疾病使营养素的利用率或储备能力下降。

肝硬化时常合并维生素A、B6、B12、叶酸的储存减少而出现缺乏,蛋白质的合成障碍,有的药物是营养素的拮抗剂,在使用时可抑制营养素吸收利用,如大剂量的异烟腁可引起维生素B6的缺乏。

4.消耗增加体力活动长期负荷、长期发热、代谢机能亢进、各种癌症及其他消耗性疾病均明显地增加体内各种营养素的消耗,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促使组织分解代谢增加,从尿中及创面丢失的氮大量增加,放疗或化疗造成的营养素损耗及蛋白质合成障碍。

总之,一切引起代谢加速及营养丢失的疾病都要密切注意,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5.需要量增加在人体生长发育旺盛期及妊娠、哺乳等生理时期,营养需要量有明显的增加,如果不及时补充,容易发生营养缺乏病。

(二)营养缺乏病的表现1.生长发育不良对于婴儿。

学龄前儿童或青少年,营养缺乏病的综合表现都影响到生长发育,孕妇则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可表现为智力和体格发育障碍。

2.代谢异常营养缺乏影响到身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功能,例如各种酶、辅酶和激素由各种营养素组成,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这些因子的功能紊乱,异常的代谢是许多临床表现的内在原因。

3.免疫力下降许多营养素与人体的免疫力功能有关,营养不良时对疾病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疾病可加重营养不良表现,形成恶性循环。

4.组织的合成再生能力下降,营养不良时机体代谢率下降,组织的再生缺乏基础物质,导致合成、再生能力下降,手术后的创面愈合和康复时间延长。

5.疾病预后不良营养不良不但使原发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困难,而且会导致更多的合并症,患者对疾病治疗措施的反应能力低下,病死率增加。

(三)诊断营养缺乏的诊断赖于膳食史、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和治疗试验。

1.膳食史了解膳食摄食情况可初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食物的摄入不足,而摄入不足是营养缺乏的最基本病因之一。

2.试验性治疗临床症状难以确定诊断,而生化检查一时无条件进行者,可采用试验性治疗,让患者接受某种营养素的补充,观察其临床症状有无好转。

3.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查(参见营养调查与评价章节)。

(四)治疗原则1.合理膳食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营养缺乏病,合理膳食是治疗的基础措施。

2.补充营养素制剂在营养缺乏病病情较重或膳食摄入困难的情况下,营养素制剂是理想的选择。

目前营养素制剂有肠内制剂和静脉营养制剂。

补充剂量要适宜,不要使用过高的治疗量或维持量,尤其对于有毒性副作用的营养素更应注意。

3.病因治疗继发性营养缺乏应之一病因治疗,原发性缺乏要注意解决影响摄入不足的因素,为补充膳食营养创造条件。

4.营养素平衡营养缺乏病治疗时不仅考虑主要缺乏的营养素,还应全面从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考虑治疗方案,以期使患者恢复到合理的营养状况水平。

5.循序渐进营养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营养素的剂量应从小到大,浓度从低到高。

开始时按实际体重计算,如能量供给125.5KJ(30kcal)/kd.d,蛋白质供给0.8/kg.d,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

机体长期营养缺乏后,肠胃道和其他器官的功能都处于低下状态,不宜突然用高能量、高蛋白质膳食进行营养治疗,以免发生或加重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二、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蛋白质和(或)能量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时就会发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

(一)分类蛋白质与能量缺乏常同时存在,但有时以一种缺乏为主,严重时再临床上呈现两种症候群,而轻度时则难以区分。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将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分为水肿型营养不良、干瘦型营养不良和混合性营养不良三种类型。

水肿型营养不良也称为恶性营养不良,主要是蛋白质缺乏引起,干瘦性营养不良主要是能量缺乏引起,混合型是营养不良慢性能量缺乏与慢性或急性蛋白质缺乏的混合表现。

(二)临床表现轻、中度PEM的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皮下脂肪组织减少。

慢性PEM,儿童表现为身材低矮、发育不良,体力活动与能量消耗减低,成人则表现为身体组成的改变,体脂减少,体力活动能量持续下降,尤其是体力活动后极易疲劳且恢复慢,孕妇除自身营养不良的表现外,影响胎儿的生蒸发育,表现为新生儿低出生体重。

重度PEM的临床表现典型者可分干瘦型营养不良和水肿型营养不良两类,混合型则二者兼有。

干瘦型营养不良和水肿型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见表13-1.(三)诊断一般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以做出初步诊断,慢性轻度病例,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故常需综合方法进行诊断。

1.人体测量根据体质指数(BMI)诊断:

11-13岁,BMI15.0,14-17岁,BMI16.5。

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测量见表13-2.2.临床检查头发、口腔黏膜、皮肤、甲状腺、指甲等检查可有助于判断营养缺乏的种类和程度(四)治疗原则1.营养素的合理补充PEM患者的营养素补充过程不同于正常人的膳食营养补充。

补充过程中应注意补充所有的营养素,而且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合适,营养素补充剂量应与患者的代谢能力相适应,补充剂量应从小到大,营养素的浓度应由低到高,营养素的品种和补充途径选择应与病情相适应。

2.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重症PEM患者易出现水电解质的紊乱,应注意预防和纠正。

3.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重症PEM患者易并发各种感染,应注意预防。

(五)预防1.营养知识的普及婴幼儿、青少年和老年人群是PEM发生的高危人群。

目前情况下,我国婴幼儿PEM的发生原因主要与不当的喂养方式和喂养习惯有关,青少年和老人群中的PEM的发生原因主要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

预防PEM首先应加强营养知识的普及。

2.合理膳食合理膳食是预防PEM的关键,应遵循膳食指南的原则选择日常的食物及合理的食物烹调加工方式。

3.加强预防保健PEM的预防是预防保健工作的组成部分,减少PEM的发病诱因,是预防措施中不可忽略的环节。

4.早发现、早治疗尽早期发现和治疗PEM,是降低其危险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第二节肥胖病一、概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美国等国家,人口1/4以上超重(BMI25),中国的肥胖症患者已超过七千万人。

成人中体重超重者达到了29%,在北京等大城市,近1/3的成人体重超重,成为肥胖病的高发区。

中国在未来10年,将有2亿人严重超重。

(一)定义肥胖是机体脂肪细胞数目或体积增加,导致体重增加。

肥胖病是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身体健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二)病因1.遗传因素肥胖与遗传有关,相当多的肥胖者有一定的家族倾向,父母肥胖者其子女及兄弟姐妹间的肥胖亦较多,大约有1/3左右的肥胖者与父母肥胖有关。

肥胖是多基因遗传的疾病。

2.年龄和性别年龄也是肥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率均增高,机体总体脂量增加。

女性通常比男性容易肥胖。

从组织学角度看,女性脂肪细胞数比男性多,约占体重22%(男性占15%)。

雌激素本身有增加脂肪沉积的作用。

3.饮食因素能量摄入过多和(或)消耗减少,能量摄入过多主要表现在食欲亢进,消耗减少是活动减少及摄入与排出不平衡造成的。

(1)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约60%的能量由碳水化合物提供。

碳水化合物本身并不导致肥胖,只有能量过多时,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才转为脂肪而引起肥胖。

(2)脂肪:

脂肪摄入过多是促发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当摄入的食物中含有高脂肪(或同时高碳水化合物)时,脂肪的储存量就会明显加快,导致肥胖。

(3)不良的饮食习惯:

进食能量密度较高食物:

食物的能量密度(enerydensiyoffood)是今年来推出的、用于评价食物供能多少的一个新概念,指平均每克食物摄入后可供能的热卡数。

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往往具有较高的能力密度。

不良的进食行为:

肥胖样进食几乎见于绝大多数肥胖患者,其主要特征是:

进食时所选择的食物块大、咀嚼少、整个进食较快,以及在单位时间内吃的块数明显较多等。

进食餐次与时间:

国内外调查研究发现,在一天之中进餐2-6次的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进餐次数较少的人发生肥胖的机会和程度高于进餐次数稍多的人。

④采用西式方式饮食方式,过多地进食肉和奶油,喜欢甜食、油炸的高脂、高能量食物。

饮用大量具有高能量的饮料和酒精。

⑤看电视进食、临睡前进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均可导致能量过剩,引起肥胖。

4.神经精神因素表现为对某种食物的强烈食欲以及人们通过视觉、嗅觉刺激反射地引起食欲,食量倍量。

某些精神病人表现的食欲亢进症。

5.体力活动减少对肥胖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富裕生活中,节约能量的设施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从而容易使机体产生肥胖。

6.其它进来还有些研究发现,胎儿时期母亲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或出生时低体重婴儿成年后,也易发生肥胖。

(三)肥胖的常评价指标包括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标准体重等(四)肥胖的危害与并发症肥胖者往往有怕热、多汗、易疲劳、关节痛、肌肉酸痛、下肢浮肿、皮肤皱褶易患皮炎、反应迟缓、活动困难、心慌气短等症状,并易发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成人肥胖患慢性病的危险性增加,包括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关节骨骼疾病等。

妇女肥胖会导致月经紊乱、闭经和不孕等。

肥胖是导致下列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1、糖尿病儿童青少年时期肥胖、从18岁开始进行性体重增长、向心性脂肪分布(内脏性肥胖)等是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肥胖持续时间比肥胖的程度对2型糖尿病发生的影响更大,向心性脂肪分布较下身性脂肪分布更具有危险性。

2、心血管疾病肥胖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体重增加可导致血压增高,成人体重超重者高血压患病率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