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年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1页
河北省邢台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年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2页
河北省邢台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年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3页
河北省邢台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年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4页
河北省邢台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年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河北省邢台市历史高三上学期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得到秦孝公的支持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C.确立了土地私有制D.创立了县制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选项A,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主要原因,因为秦孝公的支持只是为商鞅变法提供了政治保障,但并不能直接决定变法的成功与否,故排除。选项B,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即封建化趋势,通过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奖励耕战等措施,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使得秦国在战国后期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故选项B正确。选项C,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只是为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并不能直接决定变法的成功与否,故排除。选项D,创立了县制也是商鞅变法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同样不是主要原因。县制的创立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并不能直接决定变法的成功与否,故排除。2、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源远流长B.博大精深C.包容性D.创新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选项A,源远流长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与材料“君子和而不同”强调的包容性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选项B,博大精深强调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样与材料“君子和而不同”强调的包容性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选项C,“君子和而不同”强调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C符合题意。选项D,创新性强调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而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而非创新性,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3、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A.民贵君轻''B.兼爱非攻’’C.无为而治''D.制天命而用之’’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本’’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选项A,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思想,他认为人民在国家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君主的地位应该低于人民,这明显体现了民本’’思想,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以A项正确。选项B,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主张,它主张无差别的爱,并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并不直接体现民本’’思想,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以B项错误。选项C,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它强调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与民本’’思想无直接联系,所以C项错误。选项D,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它强调人应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与民本’’思想无直接关联,所以D项错误。4、1940年,彭德怀在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一次讲话中指出:“今年打败敌人的方法,主要在实行政治攻势,不在军事上打败他。”以下对这一讲话解读正确的是()A.抗日根据地主要进行政治斗争B.军事斗争是次要的C.强调统一战线的重要性D.抗日根据地斗争策略的灵活性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斗争策略。选项A,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主要进行的是军事斗争和政治工作,但军事斗争是主要的斗争方式,政治攻势是配合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而非主要进行政治斗争,故A项错误。选项B,军事斗争在抗日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是打败敌人的主要手段,不能说是次要的,故B项错误。选项C,虽然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在华北抗日根据地通过政治攻势来打败敌人的方法,而非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选项D,彭德怀的讲话表明,在抗日战争中,中共在华北抗日根据地采取了灵活的斗争策略,不仅依靠军事斗争,还通过政治攻势来打击敌人,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斗争策略的灵活性,故D项正确。5、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这是因为()A.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了多数席位B.工人阶级获得了普选权C.君主立宪政体在英国得到了巩固D.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答案:D解析: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这次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并未获得多数席位,故A项错误;工人阶级并未获得普选权,故B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君主立宪政体在英国得到确立,故C项错误。6、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有利于工业的发展B.优先发展重工业C.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D.指令性计划经济答案:D解析:材料描述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对企业的严格管理,甚至细致到“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管理的指令性特征,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斯大林模式对工业发展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内容,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但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7、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见。他主张:``我们应该按照又快又好又省的建设方针。’’这一方针A.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C.推动了中共八大的召开D.反映了经济建设的实际陈云提出的“又快又好又省”的建设方针,旨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本题考查这一方针的历史意义。选项A,虽然“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表达了经济建设的理想状态,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方针并未能完全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故选项A错误。选项B,国民经济的恢复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实现的,与中共八大及陈云提出的方针无直接关联,故选项B错误。选项C,中共八大的召开是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召开的,而陈云提出的方针是在八大上提出的,因此不能说这一方针推动了八大的召开,故选项C错误。选项D,陈云提出的“又快又好又省”的建设方针,确实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追求,即希望在经济建设中实现高效、优质和节约,故选项D正确。8、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C.标志着新中国外交进入新阶段D.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意义。选项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故选项A正确。选项B,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已经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故选项B错误。选项C,新中国外交进入新阶段是在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故选项C错误。选项D,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就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故选项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7、D8、A。9、以下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秦始皇统一六国、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改革、郑和下西洋B.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隋朝建立科举制、唐朝鉴真东渡、元朝设立宣政院C.玄奘西行、黄巢起义、靖康之变、安史之乱D.清朝设立军机处、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元朝建立行省制、宋朝发明活字印刷术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时间顺序的掌握。A项错误,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文景之治是在西汉初年的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前180年-前141年),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71年至499年),而郑和下西洋则是在明朝永乐、宣德年间(1405年-1433年),时间顺序错误。B项正确,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是在公元前60年,隋朝建立科举制是在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唐朝鉴真东渡是在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元朝设立宣政院是在至元元年(1264年),时间顺序正确。C项错误,玄奘西行是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黄巢起义是在唐朝末期(875年-884年),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安史之乱则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时间顺序错误。D项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在雍正年间(1729年),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清顺治三年(1659年),元朝建立行省制是在元世祖至元年间(1271年-1294年),宋朝发明活字印刷术则是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时间顺序错误。10、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创立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创立于汉朝,完善了隋朝B.科举制度强调门第出身,是贵族政治的体现C.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但逐渐僵化D.科举制度注重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科举制度相关知识的了解。A项错误,科举制度并非创立于汉朝,而是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创立。唐朝则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增设了殿试、武举等。B项错误,科举制度并不强调门第出身,而是注重才学和能力。这一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寒门子弟也有机会通过努力进入仕途,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确实达到了鼎盛,但同时也逐渐陷入了僵化。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使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日益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清朝则继续沿用这一制度,导致科举制度最终走向了衰落。D项错误,科举制度主要考察的是应试者的才学和文化素养,而不是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一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知识的普及,但也存在脱离实际、忽视实践等弊端。11、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其目标是定位、导航、授时服务,覆盖全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传递信息利用的是()A.超声波B.电磁波C.次声波D.红外线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电磁波在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应用。A选项,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B选项,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且传播速度等于光速,非常适合用于卫星导航系统来传递信息,故B正确。C选项,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D选项,红外线是波长比可见光长的电磁波,虽然它能在真空中传播,但其在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应用并不如无线电波(电磁波的一种)广泛和有效,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1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体积小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B.质量小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C.体积大的物体有时也可以看成质点D.研究地球的自转时,可把地球看成质点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质点概念的理解。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可忽略不计时,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A选项:体积小的物体不一定可以看成质点。例如,在研究乒乓球的旋转时,乒乓球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结果有显著影响,因此不能将其视为质点。故A错误。B选项:质量小的物体也不一定可以看成质点。同样地,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影响,那么即使质量再小,也不能将其视为质点。故B错误。C选项:体积大的物体有时也可以看成质点。这取决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例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与公转轨道的半径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将地球视为质点。故C正确。D选项:研究地球的自转时,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因为自转涉及到地球的旋转和形状变化,这些都需要考虑地球的实际大小和形状。如果将地球视为质点,就会忽略这些重要的物理特征。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13、秦代的长城是秦朝北方重要的边防工程,它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万余里。秦长城的修建主要是为了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A.匈奴B.鲜卑C.突厥D.契丹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时期的边疆防御工程——长城的修建目的。选项A,秦朝统一后,北方匈奴族不断南下骚扰,秦始皇为安定北边,派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A项正确。选项B,鲜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后在中国北方地区活跃,并建立了多个政权,如北魏等,但其兴起和主要活动时期在秦代之后,与秦长城的修建目的不符,排除B项。选项C,突厥是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主要活动在隋唐时期,与秦长城的修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选项D,契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古老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辽,与秦长城的修建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14、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史”之称,是历朝历代编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下列关于“二十四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二十四史中《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二十四史中《汉书》是第一部断代史C.二十四史不包括《资治通鉴》D.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是《清史稿》答案:D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关于“二十四史”的不正确表述。选项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故选项A表述正确。选项B,《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故选项B表述正确。选项C,《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与“二十四史”不同,故选项C表述正确。选项D,“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最后一部是《明史》,由清朝的张廷玉等人编撰,《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清史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纪传体历史著作,不属于“二十四史”,故选项D表述错误。因此,关于“二十四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是《清史稿》。15、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B.唐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宋代打破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C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选项A,地域性商人群体即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而非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选项B,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的“交子”,而非唐代,故B项错误。选项C,宋代城市打破了坊市界限,打破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故C项正确。选项D,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兴起,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的形成,但材料强调的是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与商业市镇的兴起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16、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立国之道,惟在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据此可知,该时期的治国理念是A.强调民本思想B.主张无为而治C.实行重农抑商D.推崇法家思想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选项A,材料中的“立国之道,惟在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明确强调了富民的重要性,即只有让民众富裕起来,国家才能易于治理,这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选项B,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强调顺应自然,不加以人为干预,与材料中强调的富民治国理念不符,故B项错误。选项C,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国策,强调重视农业,限制商业的发展,与材料中强调的富民治国理念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选项D,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君主的权威和法律的严明,与材料中强调的富民治国理念不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该时期的治国理念是:A.强调民本思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和长安,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材料二: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进行了早期殖民扩张,美洲、非洲和亚洲地区遭受了殖民主义的残酷统治和掠夺。殖民主义一方面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1)结合材料一,分析古代“丝绸之路”对中西交流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答案:(1)古代“丝绸之路”对中西交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尤其是丝绸等商品的流通,增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其次,这条路线也是一条友谊之路,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最后,它还促进了古代中西方的科技文化交流,使得双方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合作。(2)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其次,它使世界各地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然而,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了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最后,随着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发生,西欧社会的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发展。第二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电力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此后内燃机的出现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史称“电气时代”。材料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异军突起,分别以电力和化工等新兴产业为主导,实现了对英国的赶超。与此同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迅速成为亚洲强国。(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并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创制与应用。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新兴产业如电力、化工等迅速发展,并且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矛盾加剧,形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局面。其次,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如美国和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的霸主地位构成了挑战。此外,随着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日本也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强国,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推动了这些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四大发明中的三项(造纸术在唐代已臻成熟)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和改进。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同时,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材料二: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化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小说、戏曲等世俗文学形式得到空前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同时,由于统治者对科技发展的忽视和限制,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现象。简述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明朝中后期文化领域出现新变化的原因,并指出这些变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答案: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科举制度的完善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宋代社会相对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明朝中后期文化领域出现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使得文学艺术作品更多地面向普通民众,反映他们的生活和需求;同时,封建专制的加强和科举制度的僵化,使得士人阶层对现实政治感到失望,转而寻求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些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世俗化和平民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和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解析:对于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