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诸城龙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龙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龙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龙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龙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3-山东省潍坊市诸城龙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夏商西周时,营建王城先置宗庙、立社坛,宫城中东西并列有宗庙与宫殿,国之大事均在宗庙和社坛中进行。东周时,诸侯国营建都城则将宫殿置于宫城中心,宗庙迁出宫城。这一变更反映出A.国家由分裂到统一 B.各诸侯国尊奉王室C.集权体制逐步确立 D.礼乐制度更为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东周时期都城营建突出了国君宫殿的地位,彰显了国君的权威,反映出集权体制的逐步确立,因此C选项正确;这一变更不能反映统一的趋势,A选项错误;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选项错误;东周是礼乐制度的崩溃时期,D选项错误。故选C。2.东汉末年起先割据分裂,历四百年至隋唐始又统一;唐中期起先的割据分裂,经二百年到北宋方告结束。由此至近代以前,中国再未出现因地方割据而导致的大分裂局面。这一过程反映了A.中心和地方渐渐形成内重外轻状态 B.中心与地方的冲突已经解决C.外部因素始终影响了政局的分与合 D.中心集权统治力度直线上升【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从东汉末年到北宋的分裂和统一的状况,在此后到近代再未出现因地方割据而导致的大分裂,这主要是北宋以后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的教训,从军事、财政和行政上实行措施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此后渐渐形成了中心集权加强,地方地方权力渐弱的内重外轻的局面,故A项符合题意;已经解决表述错误,解除B项;影响政局的分与合主要是内部的力气变更引起,C项错误;直线上升不符合史实,元朝行省制给地方肯定的权力,D项错误。故选A。3.据统计,唐高祖时,宰相中有科举功名者占7%,唐太宗时为23%,至高宗、武后时上升至35%,武周时则达到40%。这说明A庶族地主地位显著上升 B.科举制推动了文化发展C.科举成为进身高官重要途径 D.选官制度日益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渐渐增多,这说明科举成为进身高官的重要途径,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庶族地主地位的变更和文化发展的内容,A、B选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科举出身的宰相的比重变更,并未体现选官制度的变更,D选项错误。故选C。4.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旧占据统治地位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强调的是汉代儒家思想汲取了法家思想主见,不是单纯引用先秦儒学思想,A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家已经是主流,解除B;汉宣帝指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主流意识,因此并未背离“独尊儒术”初衷,解除C;题干主旨是强调“俗儒”的局限性,而非儒学本身,解除D。5.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行”;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逼 B.士大夫有剧烈的政治责任感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信息“李沆将皇帝的手诏烧掉”“韩琦对宋神宗的谈话”结合所学学问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官员对政治行为的看法,说明士大夫具有剧烈的政治责任感,B正确;宋代加强了皇权,皇权并未受到威逼,解除A;题干主旨是对官僚对皇权的限制,而非士大夫参与决策,解除C;重文轻武与题无关,解除D。6.公元前4世纪,德谟斯梯尼曾多次担当雅典重要官职,常常发表演说,在公民大会提出议案。他曾资助城邦购买粮食、修筑城垣,出资赎回被俘公民,先后担当了5次舰船捐、2次宴会捐、2次合唱捐。这反映出当时雅典A.面临严峻财政困难 B.金钱左右城邦民主制度C.频繁发动对外斗争 D.政治人物重视公共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德谟斯梯尼作为政治人物主动担当社会义务,重视公共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主动担当城邦公共支出不能说明雅典财政困难,A选项错误;B选项中“左右”一词表述肯定,材料并未体现,解除;材料并未体现当时雅典频繁发动斗争的内容,C选项错误。故选D。7.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召开前的第一项程序是传令官诵读大段咒语,其中有一句是“让那些想要成为僭主或者准备复原僭主制的人及其整个家族苦痛地毁灭!”这一做法A.旨在消退氏族贵族的特权 B.强化了公民的制度认同C.提高了公民参政的主动性 D.杜绝了僭主政治的发生【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让那些想要成为僭主或者准备复原僭主制的人及其整个家族苦痛地毁灭”可知,这主要体现了雅典对僭主制等独裁制度的反对,通过这种做法强化了公民对民主制度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措施是强化公民对民主制度认同,不是消退氏族贵族的特权,A项错误;材料措施是维护民主制的,不是提高公民参政的主动性,C项错误;D项杜绝表述太过肯定化,表述错误,解除。故选B。8.杰斐逊认为,当法国国王接受了《人权宣言》之后,法国人得到了他们通过一场革命所能得到的大部分东西,多余的暴力已不再必要。在此,他指出了《人权宣言》之后法国革命A.不断推动的必要性 B.持续发展的可能性C.过于激进的局限性 D.崇尚理性的进步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国王接受《人权宣言》后,这场革命并未终止,社会长期动荡,而杰斐逊认为“多余的暴力已不再必要”,指出了《人权宣言》之后法国革命过于激进的局限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多余的暴力已不再必要”的表述,解除;杰斐逊没有强调法国革命持续发展的内容,解除;D选项也与“多余的暴力”的表述不符,解除。故选C。9.19世纪中期,英国兴起多种多样的休闲活动,如到公共场合观看演讲、参与音乐会,参观博物馆以及观看球类竞赛等。在一些慈善企业家的组织下,很多工厂工人还起先了集体休假和集体旅游活动。这反映出当时A.消费模式发生变更 B.阶级冲突趋于缓和C.社会收入普遍增长 D.社会风气趋向奢侈【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促进消费品的大规模生产,消费不在是特权的象征,一般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变更,因此A选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后阶级冲突渐渐尖锐,并非趋于缓和,B选项错误;C选项中“普遍”一词表述肯定,材料并未体现,解除;大众消费趋势增长不等于社会风气趋向奢侈,D选项错误。故选A。10.1954年,美国新闻署要求对外宣扬应致力于显示美国“信奉世界和平、信任人类和国家之间的博爱能够在联合国内消退其分歧和推动合作”,应当通过“非自我夺耀的方式”呈现“美国反抗侵略的实力”和支持“世界和平秩序的构建”。其目的是A.缓和与苏联的惊慌关系 B.塑造美国良好国家形象C.推动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 D.反思美国对外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新闻署大力对外宣扬它对世界和平与合作的追求,其目的是塑造自身良好的国家形象,因此B选项正确;此举的目的是推销和宣扬美国的形象,并非缓和与苏联的关系,A选项错误;该宣扬突出的是美国,不是联合国,C选项错误;这是美国对自身形象的推销和宣扬,并非反思其对外政策,D选项错误。故选B。11.19世纪前期,英国盛行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而同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却主见提高关税,实行贸易爱护。这反映了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英德两国垄断资本存在利益冲突C.英德两国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D.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时间“19世纪前期”,此时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自由主义是工业革命的必定要求;但是此时德国还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没有统一的市场,且此时德国工业革命刚刚起先,所以德国的经济学家主见提高关税,实行贸易爱护,反映了两国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C项符合题意;帝国主义是19世纪末的其次次工业革命后形成,A项错误;垄断资本是19世纪末期的其次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且材料未体现英德两国的冲突,B项错误;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是新航路的开拓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C。12.如图为某一时期各国海军军备支配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对潜水艇等舰只作了限制 B.符合日本的海军军备预期C.落实了《非战公约》的规定 D.这是裁军领域的一次尝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图示中的英、美、法、意、日五国的海军军备支配图,可以看出这是1922年签订的《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此条约对各国的主力舰总吨位进行了比例的限制,这肯定程度上削减了各国的军备竞赛,是裁军领域的一次尝试,D项正确;材料没有潜水艇的相关数字信息,A项错误;依据图示可知日本的预期目标比支配目标要高,B项错误;《非战公约》是1928年提出的,不符合材料时间,解除。故选D。13.如图是1941年8月15日英国《每日邮报》上发表的一幅漫画《缔造者的会议》。该漫画表明A.英美起先商讨建立联合国国际组织 B.美国彻底放弃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政治基础的奠定 D.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时间“1941年8月15日”和图示信息“盎格鲁和美国”、“团结”可知,说明1941年美国和英国起先合作抗击法西斯,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英美签订《大西洋宪章》,体现了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正确;A项是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时间是1945年,解除。日本偷袭珍宝港事务标记着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解除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1942年,解除D。14.20世纪50年头,美国政府推出国防高速马路建设支配,把马路作为躲避洲际导弹攻击时城市疏散的通道。在此背景下,美国文学领域出现了马路叙事文体,它们以自由驰骋和漂泊流浪表达对传统的摆脱,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这一文学现象A.具有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 B.突出了战后美国民众的理性思维C.说明民众对美国干预政策不满 D.反映了冷战导致美国社会的焦虑【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把马路作为躲避洲际导弹攻击时城市疏散的通道”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体现了美苏冷战的国际背景;通过材料“以自由驰骋和漂泊流浪表达对传统的摆脱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可以看出美国文学体现出对冷战现象的不满,说明此时美国马路叙事文体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美国民众的理性思索,解除B;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民众对国家干预政策的不满,而是对冷战思维的不满,解除C;材料信息未体现出美国社会焦虑特征,解除D。15.围绕一战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始终存在争议。20世纪20年头,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斗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到60年头,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斗争支配早就做出,一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担当完全的历史责任。上述争议A.均未精确揭示一战的根源 B.使德国斗争责任愈加明确C.说明史学探讨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 D.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叙述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德国史学家对一战责任划分有着不同的结论,但是并没有分析出一战爆发的根源,A正确;B夸大了德国的斗争责任,解除;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史学探讨的结论,但取决于的说法过于肯定,解除C;材料信息并没有还原一战爆发的真相,解除D。二、材料题16.自古以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流传,但相关历史记载多有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赐予),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清华简•系年》(注:《清华简》是清华高校保藏的战国中晚期竹简)材料二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周避犬戎难,(平王)东迁洛邑。——《吕氏春秋》材料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司马迁《史记•周本纪》(1)综合三则史料,简述从中我们可以认定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缘由。【答案】(1)事实:周幽王宠溺褒姒;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亲密关系(或:西周亡于犬戎);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东周。结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距当时最近的史料中未见记载,战国晚期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汉代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真实。(2)《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轻视女子的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人尤其是历代統治者具有肯定的启迪警示意义。【解析】【详解】(1)事实:据材料“褒姒嬖(宠爱)于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得出周幽王宠溺褒姒;据材料“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中,中人甲弗畀(赐予),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击鼓,诸候兵不至”“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得出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据材料“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候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中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得出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亲密关系;据材料“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平王)东迁洛邑”“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中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得出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东周。结论:《清华简》是清华高校保藏的战国中晚期竹简,据材料“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中,中人甲弗畀(赐予),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得出没有记载“烽火戏诸侯”,《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晚期,据材料“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得出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据材料“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可知,汉代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真实。(2)据材料“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可知《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结合所学可从轻视女子的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人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具有肯定的启迪警示意义等角度入手回答。17.都城的选择对于中国古代政权来说,是国之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比较图1和图2,指出北魏与元代都城变迁的异同及其不同影响。(2)结合图3,指出明朝政权建立后都城的变更及其缘由。(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影响中国古代政权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答案】(1)同:由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南迁至内陆先进地区。异:北魏放弃了平城的都城地位,元朝保留上都,实行两都制。影响: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政权封建化,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统治;但也造成了鲜卑族的分裂。元朝定都大都,保留上都旧制,加强了国家统一及对边疆管辖;但两都巡行也增加了负担。(2)变更:明朝建立后,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时期,迁都北京。缘由: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龙兴之地”;迁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限制广袤的国土。(3)统治须要,发展差异,传统习俗,个人动机。【解析】【详解】(1)异同一问,同:依据材料中图1和图2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和元代从上都迁到大都,可以看出两者都由北部相对落后边远地区南迁至内陆先进地区;异: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北魏是彻底放弃了平城的都城地位,而元朝则保留了上都,实行两都制。影响一问,依据所学学问,可以从主动和局限两个角度思索:在主动性上,可以从对其自身政权的封建化、对国家统一、对边疆管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等角度回答;在消极性上,可以从对自身民族的分裂、两都设立对国家负担的增加的角度回答。(2)变更一问,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明朝最初定都南京,到明成祖时迁都到北京。缘由一问,依据所学学问,可以从北京的地理位置、加强统治和明成祖自身被封为燕王,北京对其特别意义的角度思索。(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因素主要从巩固统治须要、地区发展差异、历史的传统和个人的目的及动机等角度思索。18.人类防治疫病的历史为当今各国的健康卫生事业供应了珍贵的阅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信任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很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材料二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遇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刬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心到地方的公共卫朝气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绽开。——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英国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缘由及其历史意义。【答案】(1)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注意疾病预防;注意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2)缘由: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的须要。意义:有利于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了人们的观念进步,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解析】【详解】(1)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修建了很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和“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心到地方的公共卫朝气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可知,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注意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依据材料“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信任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和“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遇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刬算”可知,注意疾病预防。(2)缘由:依据材料“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可知,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的须要。意义:依据材料“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可知,城市有利于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环境;依据材料“建了由中心到地方的公共卫朝气构”可知,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依据材料“依据材料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绽开”可知,推动了人们的观念进步,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讲演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的纲领”的“十四点原则”,涉及到有关列强瓜分世界的原则、斗争与和平、建立国际组织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1920年1月20日,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生效。英、法、日等国追求的主要目标都已达到,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支配却遭到了失败。材料二为了支配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1941年9月英国提出了“凯恩斯支配”,贬低黄金的作用;美国于1943年4月公布“怀特支配”,主见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取消外汇管制和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在1943年9—10月实行的华盛顿会议上,英国被迫接受了“怀特支配”,并同意以此为依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上材料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20世纪上半期,美国先后提出规划世界秩序的“十四点原则”和“怀特支配”,其结果迥然不同。试评析这一现象。【答案】示例:20世纪初,美国经济实力日益突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又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随着斗争的结束欧洲列强普遍遭到减弱,美国提出“十四点原则”,试图挑战长期以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争夺世界霸权。然而,此举必定会遭到英、法等国的抵制。由于美国在综合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方面尚不能与英法相抗衡,威尔逊在国会中又未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所以该支配受到很大挫折。20世纪40年头,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欧洲普遍衰弱,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急剧膨胀。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美国在支配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问题上,胜利抵制了老牌金融帝国英国的“凯恩斯支配”。此后,1914年7月建立的布雷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