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语文写作表达与行文专题解读_第1页
汉语言语文写作表达与行文专题解读_第2页
汉语言语文写作表达与行文专题解读_第3页
汉语言语文写作表达与行文专题解读_第4页
汉语言语文写作表达与行文专题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言语文写作表达与行文专题解读表达与行文◆模块一叙述知识点一叙述的含义叙述,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写作中使用最早,使用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叙述既能单纯地介绍一人一事,又能纵叙东西南北千载复杂的人和事,可洋洋万言,也可短短数语,显示出灵巧而跳跃性的特点。叙述又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反映的内容要受时空的制约,时间在渐进,事物随之发展,因之叙述具有流动、连贯的性质。叙述还带有主观色彩,叙述面对的是客观的人和事,但作者的思想见识、感情倾向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在客观事物的叙说中,特别是文学类文体中的叙述,一般都带有鲜明的主观情感色彩。知识点二叙述视角与人称1、叙述视角是指作品叙述事物的立足点。“是作者叙述故事的方式和角度,并通过这种方式和角度向读者描绘人物、讲述事件、介绍背景等。”2、叙述人称是作者为表达内容和目的所选择的叙述身份。叙述视角通过叙述人称才能得到体现,对叙述人称的选择也就直接影响着叙述效果。3、叙述人称的分类(1)第一人称叙述是以当事人的口吻进行叙述,以“我”的身份在文章中出现,所叙述的内容均为“我”之见闻、思考和感受。“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这一叙述容易形成真实、亲切的格调,既适合于“讲故事式”地叙述,也适合于“独白式”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2)第二人称叙述作者以向人物说话的口吻,叙述“你”(人物)的言语行动,曲陈见闻感受,读者则是旁听者。第二人称叙法具有双向交流的对话性质,能紧紧抓住读者,使之有一种参与感。用这一人称叙法易形成真挚亲切、感人肺腑的效果,所造就的情调与韵味是采用别的人称叙法不能替代的。(3)第三人称叙述以局外人的口吻进行全知叙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立场对读者转述见闻和感受。这样叙述,可以灵活地展示事物的各个方面,自由地刻画人物,不被人物的所见所感约束,表现的生活内容更丰富,表现的范围更宽广,既可以从外部对人物、场景进行表现,也可以对人物的心理世界进行展示。知识点三叙述的方法1、按照叙述角度的大小分类:总叙和分叙(1)总叙:用简洁的语言对人或事物的总体面貌做概括叙述,给读者总的印象。(2)分叙:是对一件事情从不同方面进行叙说。2、按叙述的时间、空间顺序分类:顺叙和平叙(1)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人物(作者)的经历、思想感情发展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2)平叙:即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或更多件事情。3、倒叙和插叙:都是顺叙的一种变化(1)倒叙:是把事情的结果放到文章的开头来写,然后再回到事情发生的开头进行叙述;或者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最动人、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开头写,再从头顺叙。(2)插叙:是在叙述事件发展中暂停一下,插入另外一段叙述,插叙完毕,再把原叙述进行下去。知识点四叙述的技巧1、虚实相生法实写是指正面、直接的记叙;虚写是指侧面、间接地记叙。虚实相生的技法从虚与实的关系出发去考察,可有以下情况:①以实带虚,虚中见实,意为实。即叙事时,上场主要人物的事不全亮出,以“有限显示无限”。②以实衬虚,实中见虚,意在虚。即集中笔墨来叙写台前人事,通过台前人物情感变化的反差对比,衬托幕后人物。③实中藏虚,明暗相间,即“文见于此,起义在彼”。④化实为虚,以虚带实。即用扫描式叙写方法,取所写事物,叙说作者的印象及引发的情感,“虚”显“实”神。⑤化虚为实,以实表虚。即为表情去叙事,事中蕴情。2、抑扬转化法“抑”,即压抑、贬抑;“扬”,即褒扬、抬高。抑扬转化法,即故意从相反处落笔,造成表象与真实的互相背离,表现出强烈的反差。有两种:①欲扬先抑:即为了肯定和赞扬某些人物或事物,故意用抑笔先写其不足、丑陋,以造成假象,行文到一定的时候,笔锋陡转,用扬笔揭开真相,使所褒扬的对象更加突出、醒目。②欲抑先扬:为了否定、批判所写对象,先对其肯定和褒扬,将读者的判断引到事物的反面,行文到一定程度,笔锋一转,将所写对象不足或丑恶的一面暴露出来,使其在读者心目中的美好印象一落千丈。需要注意:第一,作者的抑扬态度要明朗,但应避免硬生生地直接站出来表明态度,要巧妙地将其蕴含在行文中。第二,要把握抑扬的分寸,否则不但难以构成辩证的抑扬艺术,而且容易失真。第三,抑扬之间的过渡要合理、自然,要符合人物性格或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3、张弛相间法张指用快速流动的笔法记叙紧张激烈的情节或众多人物活动的场面与事件;弛是用缓慢流动的笔法记叙轻松舒缓或沉重悲怆的内容。或先张后弛,或先弛后张,疾徐两种笔法交替使用,使叙述错落有致,即“张弛相间法”。4、横云断岭法也叫断续法。是指叙述时,在叙事主线里插进一条支线,让主线暂停,这叫“断”,等插进的内容讲述完毕,再继续原叙述,这叫“续”。横云断岭法与插叙的异同:①二者停顿的形式相同,插入的内容与叙述主线的关系不同。②横云断岭法,断续间嵌进的内容范围较广,是从多个角度为主线服务。③插叙,断续间插入的内容范围较窄,常常是主线事物的支流,进行补充阐释,使读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事物。④前者包含了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妙用。◆模块二描写知识点一描写的含义描写,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知识点二描写对象(一)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即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身材、姿态与衣着服饰等外部特征的描绘。肖像描写的要求:一要以形传神,抓住外表上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心理世界;二要独特、新巧,切忌因袭雷同。2、行动描写即对于人的具体行为动作的描写。“行为”常表现为“做什么”,“动作”表现为怎么做。3、语言描写即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方式有两种:一是独白(作品中人物自言自语),一是对话(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问互答)。描写好语言,首先要做到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处境、思想和性格特征;其次,语言要准确、简洁、传神。4、心理描写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活动叫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或直接概述人物内心活动,或通过人物的独白、追忆、幻觉、梦境等,展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活动。(二)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即对山川风物、生态气候、时间地点等的描写。通常为人物出场、情节发展交代背景或渲染气氛。2、社会环境描写其内容包括时代风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住所陈设、人与人的关系等。3、场面描写是对特定时间与地点内,众多人物共同活动的情景的描述,是人物、事件、环境三者构成的一个复合画面。场面描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鸟瞰式,即从整体着眼,较全面概括地写出场面的总的景象和总的气氛。另一种是特写式,即把场面中具有代表性、特征性的典型情景、人物的活动,集中、细致地突现出来。(三)细节描写即对人、事、景、物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刻画与描绘,犹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细节描写有以小见大的作用,可以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展现环境景物的独有特征、增强主题的表现力。知识点三描写的方法(一)按描写角度分类: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1、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不依靠陪衬烘托,作者按照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顺序,把镜头直对事物进行刻画,使对象的状貌、性质和特点直接映入读者的视野,从而产生鲜明印象。正面描写是最基本的描写方法。2、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不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对象,而通过有关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折射被描写的对象。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引发读者的兴趣,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二)以表现作者的感情比重分类: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1、主观描写:即作者带着感情倾向去描写客观事物。2、客观描写:是作者不带强烈主观感情,冷静地、客观地描写事物,以再现事物的状貌。(三)按描写对象的形态分类: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1、静态描写:即描写静止状态的物象。2、动态描写一是把物象运动状态下的情景、面貌描摹出来;二是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对相对静止的物象进行刻画,使这些物象“活”起来。知识点四描写的技巧1、拟声模状法:即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摩拟性的描绘。2、简笔白描法:以朴实的语言,简练的笔墨,准确描写出生动的形象。3、工笔彩绘法以绚丽、细密的文字,借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段,对描写对象进行逼真地、细致入微地精雕细刻。4、烘云托月法:指对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不进行正面描绘,而通过渲染其周围的人和环境来突出主要对象。◆模块三议论知识点一议论的要素1、议论:是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阐明作者立场和观点的一种表达方式。2、议论的要素一段完整的论文或一篇学术论文是由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四个要素构成。(1)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是所要议论的对象。(2)论点是对论题的回答,是作者在剖析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或是作者对阐述的问题提出主张、看法和表明的态度。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是文章对所议问题总的最基本的看法,起统帅全篇的作用。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派生物,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明中心论点的若干思想观点。(3)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以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性论据可以是现实的、历史的具体事例或概括性事实,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理论性论据是经过实践考验,被人们公认的正确观点,主要有科学原理,经典著作的论述,权威性的言论,科学的定义,法规和法律等可以作为说理依据的有关内容。(4)论证:是证明论据与论点之间逻辑联系的过程和推理的方式。论证从角度讲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立论,即作者正面论述自己的观点,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说服读者。一类是驳论,即作者通过批驳片面的、错误的观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和主张的正确。3、议论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1)理论类: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2)实用类:只是发表看法,表明观点,与叙事结合,夹叙夹议。(3)文学类:次要表达方式,只在叙述、描写和说明过程中,表明作者的主观感受、思想认识以及对事物的评价等,目的在于深化主题。知识点二议论的方法议论的方法即通常所说的论证的方法。其分类:按性质分,有一般论证和辨证论证;按议论角度分,有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按凭借的论据分,有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按使用的逻辑方法分,有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和类比论证等。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议论方法:1、举例论证提出问题或摆出观点后,举出一个或数个具体事实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自己观点正确的论证方法,亦称例证法。其论证过程体现了归纳推理的逻辑过程。2、引证论证通过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或其他名言警句、科学公理等证明自己观点的论证方法。引证论证的过程体现了演绎推理的逻辑过程。引证论证从文字表现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引用,就是不加任何变动的照引原话,通常都得加上引号;一种是间接引用,即在绝对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对文字稍作改动,引用时可不加引号。两种引用可结合运用。3、比较论证从“个别”推论“个别”的论证方法。分为两种:一是类比法,是把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一是对比法,把不同的事物或正反两方面对举出来,在比较分析中寻找矛盾的原因,证明论点。4、因果论证用原因证明结果,或由结果追寻原因的一种论证方法。运用因果论证,要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分析事物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并且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因果才会互相转化。知识点三议论的技巧1、形象议论法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做论据,比喻阐说抽象深奥道理的一种技法。用形象思维辅佐议论说理,既可使作者的情感观点在具体的意象中得到充分展露,又能使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用作比喻的形象事物,可以是故事、寓言、神话、事实。形象议论还可用勾画形象的方法进行,即抓住事物的本质,以生动幽默的笔调,勾勒出对象的形貌神态,使读者以其“形”识其“神”。勾画形象的目的多用于批评、讽刺和揭露。形象议论与取物比喻论证的区别:其形象较完整,整个形象勾勒的过程就是论证的过程,形象描绘完毕,论证也就结束,论证与描绘融为一体。取物比喻是通过片段性的材料去说明一个道理,例证性强一些。勾画形象是一种“创造”,取物比喻是一种“借用”。2、欲擒故纵法即批驳错误论点时不作正面交锋,而是先放过一步,故意把对方的错误论点加以合理引申,暴露它的谬误和荒唐,从而驳倒对方。3、对台唱戏法即议论时假想一个论敌,与论说的正面观点相反,真实的正方与虚假的反方展开心理和思想的交锋,使分析说理在不断反驳批评中完成。◆模块四抒情知识点一抒情的含义1、抒情的含义抒情,是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对事件或景物的主观情感、情绪的抒发和表露,是作者反映客观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方式。2、抒情的特征:依附性,主观性、个性化。3、抒情的要求:忌用抽象、概括式的语言直陈感情。与文章主题的基调相吻合。要抒真挚自然之情。知识点二抒情的方法(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运用有强烈感情色彩和气势的语句,将赞颂、欢愉或愤怒、哀伤等感情毫不遮掩地直接倾吐出来。直接抒情在诗歌中比较多见。直接抒情率直公开,情感浓烈,感染力强。但如缺乏激情,或抒情时没有铺垫,便会流于空泛、生硬或浅露,抒情语句会变成苍白无力的口号。所以直接抒情一定要有深刻的内涵,要多方酝酿,层层铺垫,谨慎运用。(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即通常所说的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寓情于理。间接抒情的特点是含蓄的,是让读者感受其情,体味其情,琢磨其意蕴。1、寓情于事,是把感情的抒发寄寓在叙事写人之中这时的叙述和一般叙述不同,是用来抒情的手段,蕴含着明显的主观因素和感情色彩。2、寓情于景,即借景抒情。把强烈感情寄托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中,笔在写景,却“字字关情”;或触景生情,情随景走,以增强感染力。3、寓情于物,即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抒发情感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物化情感,托物寄意,委婉曲折地表现感情。4、寓情于理,即结合议论抒情把情感寄托在说理之中,既抒发感情,又扩大了认知深度;既说明了道理,又附着了个性的色彩,收到感染力和说服力两重效果。知识点三抒情的技巧1、反复咏叹法作者抒情时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以增强抒情的感染力。这种反复不是分量相等的语意重复,而是情感的层递上升。情,由淡趋浓;意,由浅入深。2、排比强化法抒情时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连串语句,把意义相关的内容连续地表达出来,增强气势,渲染气氛,强化感情。3、反问渲染法抒情时,为了引人注目,提高抒情语句的鼓动力量,用连续反问的形式激发本意,掀起行文的波澜。◆模块五说明知识点一说明的含义1、说明的含义是以阐释事理、解说事物、传授知识为目的,对特定事物的形态、性质、特点、构造、成因、功能、用途等进行阐释或介绍的一种表达方法。要求:客观地解说事物,不允许掺杂作者的主观因素。2、说明与叙述、描写的区别叙述重在记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描写重在逼真地描绘人物和景物的形象,求其生动性和感染力。二者都带有作者感情色彩。说明则带有解释的特征,客观地解说事物,不允许掺杂作者的主观因素。知识点二说明的方法1、介绍说明:对要说明的对象作扼要而又比较全面的介绍。通常介绍人物、地理概况、科技发展、书籍内容等。2、定义说明用精练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做确切的概括,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获取一个明确概念的说明方法。定义说明是以判断的形式出现的。3、诠释说明:就是解释,是对事物的状况、性质、特征与成因等作简明概括的解释说明。4、分类说明是根据事物的性质、用途,形状及关系等,把事物分成几个类别,然后按一定顺序,逐类地进行说明,是说明较为复杂的事物常用的方法。在法规类文章、辞书、教科书中多被采用。分类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次分类法”,即依据一个标准给事物分类;一种是“多次分类法”,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多次分类。5、举例说明:即列举具体事例说明事物。在说明复杂或难以理解的事物事理时常用这一方法。举例说明和举例论证不同:举例论证意在将所举之例作为论据去证明一个观点;举例说明意在说明事物本身。6、图表说明:是运用图、画、照片、表格、符号以及由符号组成的公式等来说明客观事物与事理的表达方式。7、引用说明:引用法是为了使被说明的事物和事理准确、可信,便从有关资料中选取例子进行说明。8、形象说明:是用一些文艺的笔法,对说明对象进行形象化介绍。方法很多,比如用比喻、拟人手法进行说明。◆模块六行文的语言方式知识点一行文的原则1、行文的原则(1)准确性:是指表达内容所选用的语言是确切的、恰当的。不同的文体对语言的准确性有不同的要求:①实用性文体:功用是服务于社会,行文中大量使用人工语言符号,如图像、表格、符号、公式等。对语言准确性要求相当高。②文学类文体:其准确只着眼于贴切、恰当,符合文艺世界的事物构造。文学写作的准确性不仅表现在语词的表面意义上,还表现在语言的联想、引申、暗示意义上。(2)简明性简明,即简要明白。只有根据思维内容对词语进行严格的选择,语言才能达到清晰、简洁、明确的程度。从主体角度看,简明性是对写作主体将思维成果用语言符号物化时提出的要求,着眼于作者思维成果物化的清晰度。从文体角度考察,学术写作和实用写作的行文语言不仅要简明,还要简约,易于接受,这是其写作性质和目的决定的。(3)生动性指语言活泼、富有生气、能感染人,具有动态美。所有文体写作都要求生动性,但在不同的文体里,对行文语言的生动形象的要求程度是不同的。文学文体在行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方面要求较高。学术文体和实用文体求“真”求“实”,即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秉笔直书社会真实情况,语言追求精确简洁、质朴无华、平直自然,不需要创造语言的形象来追求生动性。学术写作和实用文体行文语言的生动性,则必须以明确为前提。2、文章语言准确性和模糊性的关系实用性文体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相当高,但是因为大干世界中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区别界限本身就具有相对性和模糊性,加之语言表达事物,存在语言符号的有限性、离散性与客观事物连续性、无限性的矛盾,因此,在语言交际实践中,词义又往往表现出模糊性,而实用文体语言表达存在模糊性又是必然的。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或者某些事件发生规模与影响的不确定性,用准确语言无法全面表述,因此,模糊性语言有准确性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知识点二行文的语感与技巧(一)斟酌词语1、辨析词义语词有基本义、引申义、联想义,辨明语词的意义,才能把握好词与词的配合原则以及应用范围。辨析方法:(1)准确掌握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2)把握词的辅助义。2、区分词语的色彩义根据情感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