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市安平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北衡水市安平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北衡水市安平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北衡水市安平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北衡水市安平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衡水市安平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苏联与西欧部分国家相互贸易的统计数字表:(单位百万卢布)从图表可知当时A.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B.战后欧洲摆脱了美国的控制C.苏联调整了与西欧国家关系 D.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被打破2.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3.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美国新宪法(指1787年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托马斯·杰斐逊也附和说,它是“君主制的新版本”。他们的评论主要指的是1787年宪法A.没有明确规定总统的任期B.规定的中央政府权力过大C.赋予总统过大的行政军事权D.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4.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5.下表是19世纪中后期某国向资本主义强国迈进的过程,“某国”应是1领土扩张2工业革命3南北战争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6.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B.促使光绪帝效仿法国大革命C.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D.阐述立宪是世界潮流所向7.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此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A.用于解决就业问题B.利于解决产销矛盾C.可以保护民众自尊D.受资本家大力支持8.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作者意在说明A.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B.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C.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D.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9."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 B.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 D.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10.(题文)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1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姿态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12.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在193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胡佛在四面楚歌声中下台B.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对资本主义产生深远影响C.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D.为实现工业化,中国人民以饱满热情投身于国家建设当中13.1860年,总理衙门大臣奕诉在奏折中将俄国列为中国第一大威胁。他认为俄国为“肘腋之患”,英法等国为"肢体之患"。这一认识A.反映出东北西北边疆严重危机 B.对中国周边形势作了错误判断C.表现出清政府的海防意识薄弱 D.企图联合英法遏制俄国的侵略14.“新闻图片”是“国家记忆”的重要形式。下列一组新闻图片最贴切的主题为:A.破冰之旅 B.一国两制 C.走出冷战 D.改革开放15.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正式颁行,从编制上规定了军官职务等级相应的编制军衔和基准军衔,师级以上干部可以一职三衔,如正师职编制军衔为少将至上校,基准军衔为大校。一职三衔的实行A.推动了军队年轻干部的培养 B.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C.反映了周边政治局势的紧张 D.顺应了信息化作战的新需要16.罗斯福指出:1936年全国47%的家庭和个人的年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而1.5%的家庭的收入相当于这47%的家庭的总收入;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这说明“新政”的根本目的在于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B.防止贫富差距过大C.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17.秦汉时期,君臣之间沟通,除了正式的朝堂召见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请间言事”,即吏民请求于皇帝朝堂召见外的空闲时间,在更隐秘、私人化的场所进行君臣沟通与政事谋议。这一做法A.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B.表明决策过程发生异变C.提高了政务的执行效率 D.反映了君主与外朝矛盾18.周代通过分封,使姬姓周人的亲族迅速遍及天下,北起燕山,南至汉水,西起陕、甘,东到齐鲁,到处都楔入了姬姓人群。这说明,分封A.旨在抑制地方诸侯势力 B.使中央有效地控制了地方C.萌发了宗族认同的意识 D.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19.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国家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20.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第一场是儒墨之争;第二场是儒道之争;第三场是儒法之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儒家学说成为各派众矢之的 B.争鸣涉及人生和治国方面C.各家流派矛盾尖锐不能调和 D.儒法之争实质是显学之争21.1953年9月,苏共中央决定,将义务交售的畜禽产品的采购价提高6.4倍,奶类产品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这些措施旨在A.加强对重工业的投资 B.废除计划经济体制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实行新经济政策22.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23.1969年2月,戴高乐接见英国新任驻法大使索姆斯,表示希望看到英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关系,在政治上和防务上加强合作,认为西欧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于北大西洋公约的防务。这表明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西欧政治上的联合进一步加强C.英法共同规划欧共体的发展D.欧共体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24.“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从时代特征看,与“当今”最契合的是A.商朝 B.西周 C.战国 D.西汉25.在一些地方出土的一些反映汉代孔子与道门关系的汉画中,大部分是孔子见老子,孔子居右执贽处从位,左向对着老子,单向鞠躬行鞠躬礼.这反映了汉代A.道家的黄老无为学说处于正统地位 B.孔子的政治地位比较低下C.尊儒政策对基层思想意识影响有限 D.三纲五常未被统治者采纳26.李大钊曾在文中激情地写道:“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赞颂的是A.法国大革命的胜利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C.中国五四运动胜利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7.宋以后,福建北部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在洞庭湖等地区还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这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B.宋代农村小农经济逐步解体C.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D.新航路开辟加快了物种交流28.1928年初,斯大林连发指令,要不遗余力的“打击粮食商贩和富农”,“逮捕投机商人和囤积粮食的富农”,用严酷的刑罚惩戒“苏维埃政权的破坏者”,以震慑中农。促使斯大林发出这一指令的主要因素是A.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激化了社会矛盾D.战时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仍然存在29.下面是1950—1962年苏联与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指标比较表。这说明当时A.苏联经济效益与西方主要国家差距较大B.苏联的工业化水平低于西方主要国家C.冷战的消耗使苏联经济增长的势头减缓D.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重严重失调30.诗人蔡显因写“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诗句而遭到乾隆诛戮。该事件反映的是A.八股取士 B.文字狱 C.文学革命 D.白话文运动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唐装的概念与唐期有关,但并非只是指唐朝时期的服装,而是对各种富于中国特色的中式服装的泛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的服饰种类有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等。早期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后未,少数民族地区紧身、窄袖的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缝制狭小袖口的袍子,与用考究的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中式服装叫做”唐装”。——据权江华《话说唐装——谈唐装的现代传承》等整理材料二现在的“唐装”基本上是以清末的对马褂为基础,经改良而成的中式轻上装。为什么不把“唐装”称为“满装”呢?一是因为马褂也不纯粹是满族人的服装,它是长期以未满、汉服饰不断融合的产物;二是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被公认的“国服”是中山装。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了中山装的形制,并予礼义廉耻、三民主义和共和理念、五权宪法、和平统一、严谨治国等治国寓意。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制服用中山装”。——据夏目晶子《“唐装”的流行及其背景》等整理材料三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各国领导们身穿洋溢着浓厚中华神韵的的中式服装亮相。这套衣服经过了传统和现代二者之间,在款式、面料以及工艺上的保留与创新,并融入了新世纪时尚文化后的“唐装”,并迅速成为新时代“国服”的代表。——丁锡强主编、李克让主审《新唐装》(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并分析“唐装”与唐朝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成为“国服”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新唐装”迅速流行的意义。32.材料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后又调至四川、贵州等地。常微服私访,问民疾苦。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亲征汉王朱高煦,于谦从征有功。次年,巡按江西,由于廉洁奉公,平反冤狱,严惩贪污,声誉卓著。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身份兼都御史,巡抚山西、河南。时“三杨”在内阁,都很看重于谦。于谦在山西、河南任巡抚19年,政绩卓然。他豁免农民欠租,减轻商旅税率,设置各州县的“平准仓”、“惠民药局”,调节粮价,赈济贫苦,广修道路。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被召入京任兵部左侍郎,后在“土木之变”中临危不乱,担负起扭转局势的重任,最终稳定了朝局,成功抵御了瓦剌大军,维护了明朝统治——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谦的历史功绩。(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于谦取得功绩的原因。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战后,美国政治家和商界重要人物推动建立了全球贸易机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48年—1966年世界贸易增长了6.6%,1966年—1977年增长了9.2%,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额是1980年的两倍。同时,新型合作对新经济秩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全球公司取代传统跨国合作企业,把世界看成一个市场,从全球化中获益,又对全球化进程起到推动作用。——摘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冷战结束后,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那些在新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国家,终将成为新的“一极”。大国关系的伙伴化,使大国之间彼此牵制、相互借重,保持着相对均衡的态势。——唐书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2版)》(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结束以来推动“新经济秩序”建立的因素。指出推动这一“秩序”发展的亚太地区经济组织。(2)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这种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依据表格数据变化可知,当时苏联与西欧经济往来迅速扩大,由此可得出当时苏联调整了对外政策,缓和了与西欧国家的关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排除;B选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被打破,D选项错误。故选C。2、A【解析】

该评价认为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专制制度,但对于整个封建制度没有触动,这个认知符合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故选A项,排除D项;该评价是对辛亥革命的认知,不是对思想启蒙的评价,排除B项;该评价主要是指出了辛亥革命的弊端,C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A。3、C【解析】试题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每届任期四年,故A项错误;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相较于之前而言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材料中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的评论主要侧重于美国总统的权力过大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选出来的君主制”“君主制的新版本”等可以看出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的评论主要强调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权力过大,故C项正确;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表述无误,但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名师点睛】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在联邦中央官制上,是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具体实践,涉及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个领域。把握到“制衡”(即制约与平衡,实现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内涵及深远影响。第二,在平衡和协调利益方面,涉及到解决三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南方与北方;大州与小州。4、A【解析】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从材料中的“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来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百家争鸣。故答案为A项。“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项;公元前2世纪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当时不可能形成崇儒尚佛的文化现象,排除D项。5、A【解析】

美国独立后进行了领土的扩张。19世纪中期爆发了南北战争,故A正确;英国没有进行南北战争,排除B;德国在19世纪中后期完成了统一,没有出现南北战争,排除C;法国此时没有进行领土扩张以及南北战争,排除D。故选A。6、C【解析】

根据材料“‘近世万国’目睹其祸”“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等信息可知,康有为以法国大革命教训来强调变法的必要性,其用意在于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项正确;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不是康有为所述主要目的,A项错误;材料内容说明康有为以法国大革命教训来督促光绪帝进行变法,而不是效仿法国大革命,B项错误;材料所述康有为的主要目的是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而不是阐述立宪是世界潮流,D项错误。7、B【解析】

“以工代赈”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保护民众自尊,但不符合“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根据“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表明“以工代赈”促进了消费,利于解决产销矛盾,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以工代赈”受资本家大力支持,排除D。8、B【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突出体现了世界文化冲突和争取新的地区影响力的关系,这反映了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是从一般性的世界文化角度分析问题,并未涉及美国的影响力,且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并未减弱;C选项错误,材料的重点是文化冲突,而不是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文化冲突和争取新的地区影响力的关系,不是强调文化碰撞引发地区冲突。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9、D【解析】

三则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物产丰富和经济的发达,说明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D正确;材料一虽体现了长安有很多南方物品,但不能说明长安物资缺乏,排除A;材料二虽反映了江淮地区经济的发达,但不能说明江淮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B;材料三并没有反映扬州的富庶,而是江南地区成为京师的物资供应地,排除C。故选D。10、C【解析】“反对派议员……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保守派最终做出了让步,故C项正确。此时的英国国王已经是“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英国上院是贵族院,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点睛: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文明中心共存的特点,答案选B,AC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考点:中华文明的起源点评: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在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和不断向前发展的独立文明体系,这一早就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文明特征。12、B【解析】

历史结论是历史观点的一种体现,由历史解释得出历史结论。B项是对罗斯福新政开创的模式的影响作出的结论,故B正确;A和C都属于历史的现象,排除;D属于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不属于历史结论,排除D。故选B。13、A【解析】

两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大片领土,给中国东北西北边疆带来严重危机,所以奕䜣认为俄国是“肘腋之患”,英法为“肢体之患”,故选A;奕䜣的认识不是错误判断,排除B;材料内容与海防意识薄弱无关,主要是源于现实的边疆危机,排除C;清政府并没有联合英法遏制俄国,排除D。故选A。14、A【解析】

图一内容是1970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美国记者;图二内容是1971年周恩人来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图三内容是1971周恩来会见美国基辛格;图四内容是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组图片反映了7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属于破冰之旅,故A项正确;B是20世纪80年代初,C是1991年苏联解体,D是1978年,均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15、A【解析】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一职三衔”的规定,为破格提拔军队中的年轻干部,使其迅速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军队年轻干部的培养,A项正确;“一职三衔”的实行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无关,B项错误;当时周边政治局势并不紧张,C项错误;1988年一职三衔的实行不是为了适应20世纪90年代出现“信息化”战争,D项不符合题意。16、C【解析】

根据材料“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在当时是不希望人均收入过于悬殊,因为这不利于“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因而可以推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故C选项正确;以工代赈主要是为了增加就业,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是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故A选项错误;防止贫富差距过大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该选项从属于C选项,故B选项错误;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故D选项错误。17、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秦汉时期君臣之间特殊的“请间言事”,这更有利于君主对朝廷的了解和掌控,有利于皇权的加强,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决策异变,只是君臣之间的“请间言事”,B错误;C、D与材料无关。18、D【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分封过程中将姬姓周人楔入到各地人群中,这必然会改变各地人群的血缘结构,从而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D项正确;周代分封形成了地方诸侯势力,而不是抑制了地方诸侯势力,排除A项;分封制不是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排除B项;宗族认同意识夏商已有,排除C项。故选D。19、D【解析】

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中国和美国关系进行改善,D正确;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摆脱了苏联的威胁的说法有误,A错误;中国当时已经突破意识形态外交,B错误;中国并不能拯救美国的衰落,C错误。点睛:中美关系发展【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0、B【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儒墨道法的争论实质反映了不同流派基于本阶层的利益,对宇宙人生、社会现实,阐述自己的主张,故B项正确;“各派”一说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各派思想不能调和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儒法之争实质上是治国策略之争,排除D项。故选B。21、C【解析】

据材料“1953年9月,苏共中央决定,将义务交售的畜禽产品的采购价提高6.4倍,奶类产品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可知,苏联中央政府决定减轻人民的负担,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提高其他义务交售产品的价格,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由义务交售的采购价提高,与“加强对重工业的投资”不符,A错误;据所学可知,苏联政府始终没有废除计划经济体制,B错误;新经济政策自1928年就被停止,D错误。22、D【解析】材料反映的变化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造成的,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1956年底;BC项是1958年。23、A【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戴高乐希望西欧在经济、“政治上和防务上加强合作”,“有自己的独立于北大西洋公约的防务”,反映了法国希望欧洲联合起来,摆脱美国操控。这表明两极格局下美国与其阵营内部成员(如法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分化,因此A选项正确。这是戴高乐的个人意见和希望,不能说明西欧政治上的联合进一步加强成为现实,也不能代表欧共体的态度,B、D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国的要求,并未体现英国的态度,结合所学可知,英国1973年才加入欧共体,此时并未与法国共同规划欧共体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4、C【解析】

根据“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可知,这一时期强调富国强兵,通过战争手段兼并他国,这符合战国时期特征,选项C正确;商朝、周朝和西汉都是统一政权,战乱不是主要特征,选项A、B、D排除。25、C【解析】

地方出土的汉画中,大部分是孔子谦恭拜见老子情形。这反映出汉代政府的尊儒政策对地方影响有限,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道家的地位,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孔子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三纲五常,故D错误。26、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Bolshevism”“自由”“赤旗的世界”等可以看出是指社会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最早在中国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所以选择B项;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所以A项错误;五四运动没有“Bolshevism”,所以C项错误;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所以D项错误。27、A【解析】

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是面向市场,南方一些地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农村的种植结构。故答案为A项。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未对种植作物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的结论,排除C项;宋朝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D项。【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背后隐含信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28、D【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斯大林采用强制手段收购粮食,实际上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的影响,说明其思想基础仍在,因此D选项正确;此时大规模农业集体化尚未实行,A选项错误;B选项不符合当时苏联史实,排除;C选项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故选D。29、A【解析】

根据图表内容可以看出苏联固定资本年平均投入远远高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却没有优势,说明投入多,产出少,即产出与投入的比与西方国家相比比值最小,表明苏联经济效益与西方主要国家差距较大,答案为A;材料不能显示苏联的工业化水平低于西方主要国家,B错误;CD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排除。30、B【解析】

因诗句而遭诛戮体现的是文字狱现象,属于思想文化专制,故选B项;八股取士是科举制走向僵化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都出现于新文化运动中,与题意不符,排除CD项。故选B。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点:种类多样;吸收少数民族特色;具有等级色彩;影响深远。关系:唐装的概念与唐朝有关,但并非只指唐朝时期的服装;唐朝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影响波及海外,外国人将中式服装叫做“唐装”或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所穿着的中式服装被称为“唐装”。(2)原因:孙中山自行设计;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山装具有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政府的提倡。(3)意义:有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拓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对外开放的活力。【解析】

(1)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种类有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少数民族地区紧身、窄袖的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