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2课师说(第二课时)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1.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2.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研读第一段1、教师的职责?用原文回答。[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阐述从师的必要性?用原文回答。[明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明确]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两个角度阐释: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原则。(二)研读第二段(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重点字词】嗟乎:唉传:流传无惑:没有疑惑出人:超出一般人犹且:尚且下:不及耻:以...为耻益:更加其:大概【翻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内容探讨】1、“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明确]对比论证,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重点字词】择师:选择老师彼:那些儿童授:教授句读:断句或:有的不:否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遗:遗弃明:明达【翻译】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内容探讨】1、“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明确]对比论证,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重点字词】相师:互相学习彼:他道:道理位卑:地位低近谀:近乎谄媚智:智慧及:比得上【翻译】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内容探讨】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明确]对比论证,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2、作者对于这三组对比事例持怎样的态度?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明确]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疑问推测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论证对其子:择师而教否定责备于其身:耻学于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感叹讽刺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分论点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研读第三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重点字词】常:固定师:以...为师徒:一类人不及:比不上是故:所以【翻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内容探讨】1、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什么观点?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明确]孔子事例举例论证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引用论证分论点2:圣人无常师(四)研读第四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重点字词】还好:喜欢通习:普遍地学习拘:约束时:时俗学:向...学习嘉:称赞行:遵行贻:赠送【翻译】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内容探讨】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是对李蟠不从流俗的肯定,并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有力批判士大夫们“不从师”的不良风气。2、第四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3、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但仅仅只是给李蟠看吗?[明确]除了写给写给学生李蟠看,还是为了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归纳主旨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表达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体现作者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难点研究1、韩愈所说的“师”有什么独特的含义?[明确]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2、本文有哪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明确]①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拓展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②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这种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③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师说》中的对比论证观点:通过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论证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倡导师道回归。对象1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横比)从价值的角度,强调从师学习的价值。行为从师而问耻学于师结果圣益圣愚益愚对象2(今之众人)于其子(今之众人)于其身(纵比)从方向的角度,强调从师学习的方向主次——突出解惑行为择师而教之耻师结果小学大遗对象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横比)从态度的角度,批判士大夫强调从师学习的态度——不耻下问。(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行为不耻相师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智胜于士大夫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象4孔子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横比)从范围的角度,批判所有不从师学习的人,强调从师学习的广泛性。行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耻学于师结果出人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对象5今之学者李蟠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横比)从影响的角度,点出当下从师学习的人物案例,倡导师道回归。行为不拘于时,学于韩愈耻学于师结果遵循师道背离师道题组A基础过关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嗟乎(jiān)
嘉奖(jiā)
阿谀(yú)
师襄(xiāng)B.跬步(guǐ)
经传(zhuàn)
以贻(yí)之
苌(cháng)弘C.骐骥(qí)
句读(dòu)
颁白(bān)
老聃(dān)D.驽马(nú)
郯子(tán)
针砭(biǎn)
无长(zhǎng)无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郯子之徒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吾从而师之
择师而教之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多的人4.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劝学
劝:鼓励
②驽马十驾
驾:驾车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④圣人无常师
常:平常、普通⑤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空阔明亮
⑥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⑦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将:表假设
⑧洗盏更酌
更:再⑨而皆若偻
偻:佝偻
⑩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罅:罅隙A.①②④⑦ B.①⑥⑧⑩ C.①④⑥⑩ D.①⑤⑥⑨6.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知晓)
善假于物也(假:借助)而绝江河(绝:横渡)
虽有槁暴(槁暴:晒干)B.学不可以已(已:停止,结束)
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C.其下众人也亦远矣(众人:一般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徒:徒弟)驽马十驾(驾:一天的行程)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出一般人)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耻辱)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愈、越发)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C.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统称。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8.下列各项归类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列缺霹雳
②樯橹灰飞烟灭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梦啼妆泪红阑干A.①②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③④⑧ D.④⑤⑥⑦9.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上食埃土
②吾师道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非能水也
⑥不耻相师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④\②⑤\③⑥C.③④\②⑤\①⑥ D.②⑥\①⑤\③④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观点。B.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D.“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三种诗歌形式,赋、比、兴指《诗经》的表现手法。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宪宗欲从陕西凤翔的法门寺迎取佛骨舍利供奉宫中,韩愈不以为然,上《论佛骨表》,一题作《谏迎佛骨表》,结果险些丢了性命,最后在刑部侍郎任上被贬潮州。佛教在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魏晋之际玄学兴起,儒、道、释三教渐有融合之势,经南北朝至唐,三教的融合依旧,一些人在儒家、道家思想之外受佛教的影响,这是一种常态。而韩愈是固执的儒者,他视道、佛为异端,以儒者自居,坚定地捍卫儒学道统。他在《原道》中说:“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后面的九个字说得斩钉截铁,意思是要把佛、道之徒还俗,把他们的经书都烧掉,把佛寺、道观都改造成民房。难怪唐宪宗要把佛骨迎到宫中供奉的时候,韩愈挺身而出,激烈反对,《论佛骨表》就是这样问世的。韩愈说佛是“夷狄之法”,他在《原道》里也表达过不能将“佛”这一“夷狄之法”凌驾于先王之教上,或说是儒教之上。但他言及佛教在东汉流入中国后,忽地把笔宕开,叙说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直到周穆王在位年数和享年多少。韩愈要借此说明一个道理,这些帝王居位长久,生命长久,“非因事佛而致此也”。因为那时候佛教没有进入中国,也就无帝王事佛之事。这些叙说看似平淡,实际上隐含了韩愈说理的尖锐锋芒——因为唐宪宗事佛想的就是长命百岁。韩愈说,不事佛实际上是可以长寿的,不信你看看历史。韩愈随之和缓语气,说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本想取缔佛教,只是由于那时的大臣目光短浅,不能洞晓先王之道、古今所宜,用先王圣明革佛教之弊,以致这事就放下来了。唐宪宗一生多次迎取佛骨到宫中供奉,元和十四年(819)的供奉,宪宗让中使(宦官)杜英奇率三十多位宫人,拿着香花,前往凤翔的法门寺迎请佛骨舍利到京城长安的皇宫,自然有群僧相随,又带动诸寺、众生供奉,成一时盛况,韩愈忧心不已。他对宪宗皇帝说:“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这话说得有些微妙。本来唐宪宗是惑于佛的,是希望崇奉佛骨以祈求福瑞祥和的,但他正话反说,说唐宪宗并无此意,不过是在年成很好、百姓高兴的时候,顺从民心,把迎佛骨到宫中供奉当作是“诡异之观、戏玩之具”,率大众游乐一场而已。这和韩愈称佛教为“夷狄之法”一样,亦可见他对佛教的轻蔑态度。韩愈是主张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的,宪宗此举,在他看来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与他治理国家的思想完全背离,当他说出事佛会伤风败俗的时候,内心是相当沉重的。唐宪宗最恼怒的是韩愈在这封奏章中,说东汉后期至唐以前各朝年代短促,帝王寿命不长。居帝王高位者,谁不想延年益寿,统治久长?《旧唐书·韩愈传》记载:“疏奏,宪宗怒甚……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剌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唐宪宗不愿宽恕他,是因为韩愈实际上诅咒了他事佛也将短命,没想到韩愈一语成谶,第二年宪宗就命丧黄泉了。当时,唐宪宗在愤怒之下,恨不得马上把韩愈的脑袋砍了,所幸宰相裴度等人为韩愈求情,说韩愈言有冒犯,但本心忠诚,陛下只有宽容他,以后才有人敢说话,不然就堵了言路。宪宗这才退让一步,把韩愈贬为潮州刺史,以解他一时的心头之恨。(节选自《险让韩愈丧了性命的上书》,有删改)11.韩愈上书反对唐宪宗迎取佛骨,下列各项中,归纳不当的一项是(
)A.韩愈视道、佛为异端,以儒者自居,坚定地捍卫儒学道统,甚至提出把佛、道之徒还俗,把佛寺、道观都改造成民房。B.韩愈认为佛是“夷狄之法”,不能凌驾于先王之教上,帝王事佛就不能长寿。C.韩愈认为宪宗迎取佛骨伤风败俗,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儒家治理国家的思想完全背离。D.韩愈说只有彻底舍弃佛骨舍利,才能断绝人们的念想,让人们不被佛所迷惑。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原道》中言及上古君王及周穆王时无帝王事佛之事,并说唐高宗李渊本也想取缔佛教,但由于不知如何革除佛教之弊而搁置了。B.韩愈在奏疏中说,如果非佛、斥佛会带来灾祸,就请将所有的灾祸一人承担,并且无怨无悔,可见他排斥佛教的决心。C.韩愈上书中言辞过于放肆,犯了宪宗大忌,所以宪宗不愿宽恕他。D.韩愈上书激怒宪宗差点丧命,只是由于宰相裴度等人求情才使宪宗退让了一步,把他贬为潮州刺史。1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汉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魏晋之际,玄学兴起;经南北朝至唐,儒、释、道三教渐渐融合,一些人在儒、道思想之外受到佛教影响是一种常态。B.韩愈说宪宗并非真心崇奉佛法,只是年丰人乐时,率大众游乐一场而已,其实是别有深意。C.韩愈排佛、斥佛的果决都得罪了宪宗,特别是他对唐宪宗事佛短命的诅咒,一语成谶,彻底激怒了宪宗。D.韩愈谏迎佛骨的基本动机,是对唐宪宗的忠诚,正如他的诗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没想到却是被贬潮州的下场。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选自韩愈《师说》)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选自黄宗羲《续师说》)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B.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C.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D.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为读。B.“六艺”,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书都是文中所说的“经”。C.“弟子”,文中指年幼的人,《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一句的“弟子”与此同义。D.“昌黎”,韩愈的别称,因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其为“韩昌黎”“昌黎先生”。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童子之师只是教习句读而不能传道受业解惑;黄宗羲却认为他们比并无水平却自称老师的人更有真才实学。B.《师说》中认为择师应不唯身份与地位,只要有“道”即可为师;而《续师说》中却认为只有学识渊博、兼备师德之人才有资格为师。C.《续师说》中孙明复以石守道为弟子,而何北山却避师名而不为师。作者将二人进行对比,表达对孙明复好为人师的批评。D.黄宗羲“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不是反对韩愈提倡的“师道”,而是劝勉世人少浮躁,所以两文都是为了促进“师道”传承。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18.甲、乙两文对“师道之不传”的原因有不同见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四、情景默写19.(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3)《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4)《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5)《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6)《师说》中论述择师标准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7)《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句子是:,,,,。(8)《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五、语言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站在仰韩阁环视,______,多与两个字有关:一个“古”,一个“韩”——北有韩文公祠,南有韩山古庙、韩江大桥……隔江远望,西南方是潮州古城墙、甲第坊、仁德古庙、韩滨园、青龙古庙……转过身去,东边是笔架山。从古到今,由东向西,名胜古迹密布,大约可见潮州文化发展特色之一斑。景点名称有个“韩”字,大都因韩愈而生,而对韩愈的评价,最著名的当然要数苏轼那句“文起八代之衰”。往前一步理解,潮州人尊崇韩愈,其实就是尊崇文化。韩愈固然可敬,可敬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政绩——从潮州人口口相传的那些故事中,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务实的官员,尽管因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而被朝廷贬谪,却仍然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事实上,韩愈在潮州仅仅八个月,要说干多少______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潮州人之所以紧紧抓住韩愈,很有可能是借题发挥,是利用韩愈这张名片,打出潮州文化的品牌——这个“题”借得好,借得______——韩愈对于潮州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文人气节、廉官风骨和不断衍生的各种传说,在潮州人的精神发育史上,在潮州人的文化血液里,韩愈无处不在。尊崇韩愈,就是尊崇文化,还有什么能比“文化”二字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共鸣呢?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潮州人为什么尊崇韩愈?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针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
)持“存”论者,有存在的理由;持“废”论者,也有废除的依据。在此笔者不想讨论孰是孰非。就现行人教版教材而言,总共有9个单元编选的是古文(包括古诗词),占所选编课丈的近一半。仅从分量上就不难看出,编选者对中国古典文化非常重视。这不过,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比如,泥古现象过于明显。今天学习古文,我们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显然后者才是正确的选择,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不拘泥于古文的道理非常简单,由于历史的原因,传承下来的文章,难免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作为教科书,理应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地接受,或直接修正过来。就拿传统名篇《劝学》来说,“蟹六跪而二鳌,非蛇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一句,有两个知识性的错误。其一,螃蟹是八条腿加两个大钳,而非“六跪而二螯”;其二,螃蟹自己会打洞,无需“蛇缮之穴”寄托,真正不会打洞的恰恰是蛇。22.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教育界曾有过一段存废的大讨论。B.曾引起教育界一段存废的大讨论。C.教育界曾有过一段见仁见智的大讨论。D.曾引起教育界一段见仁见智的大讨论。2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无可厚非
是古非今
批驳
至多B.无可非议
厚古薄今
批驳
至多C.无可厚非
是古非今
批判
至少D.无可非议
厚古薄今
批判
至少2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今天学习古文,我们是拘泥于古文,还是师古而不泥古?B.今天教授古文,我们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C.今天我们教授古文,是拘泥于古文,还是师古而不泥古?D.今天我们学习古文,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汉语字音的能力。A.“嗟乎”的“嗟”应读“jiē”。B.“跬步”的“跬”应读“kuǐ”。D.“针砭”的“砭”应读“biān”。故选C。2.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其”,都是代词。B.“之”,都是代词,这。C.“乎”,句末语气词,呢/介词,比。D.“而”,都是连词,表顺承。故选C。3.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意思是“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众人”,古今异义,古义是一般人,普通人。故选D。4.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而”,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B.第一个“之”,代词,这类;第二个“之”,助词,用于所字结构前,不译。C.两个“于”,介词,比。D.第一个“其”,语气词,表示估计、推测,可译为“大概”;第二个“其”,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故选C。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②驽马十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④圣人无常师,常,应译为“固定”;⑤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应译为“月光浮动的江面”;①③⑥⑦⑧⑨⑩正确。故选B。6.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知:知晓”错误,通“智”,见识。C.“徒:徒弟”错误,同类的,一类人。D.“耻:耻辱”错误,意动用法,以……为耻。故选B。7.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错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故选B。8.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列”通“裂”,分裂。④“知”通“智”,智慧。⑤“生”通“性”,本性,生性。⑥“有”通“又”,再次;“暴”同“曝”,暴晒。⑦“受”通“授”,教授。故选D。9.B【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的理解的能力。①上食埃土:“上”,名词作状语,向上;②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③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⑤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⑥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①④为名词作状语;②⑤为名词作动词;③⑥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故选B。10.B【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B项,“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错误,明清的科举制度规定,凡是准备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故选B。11.D12.B13.C【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并辨析文本信息的能力。D.“韩愈说只有彻底舍弃佛骨舍利”在原文中并不能找到根据,文中没有提及舍弃佛骨舍利。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辨析文本信息的能力。B.选项中所叙在文中找不到根据,也未提及韩愈愿意承担所有的灾祸。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内容,对文本观点的态度进行辨析的能力。C.“特别是他对唐宪宗事佛短命的诅咒,一语成谶,彻底激怒了宪宗”说法不合逻辑,由原文可知,是韩愈的《谏迎佛骨表》激怒了宪宗,宪宗认为韩愈咒他事佛短命,而第二年宪宗就命丧黄泉了,所以作者说“一语成谶”。故选C。14.D15.C16.C17.(1)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是士大夫们瞧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2)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18.甲文:世人耻学于师;乙文:无其实者却耻不为师【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何北山的意思是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使老师的位子空着,来等待以后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故何北山之于来学”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故何北山之于来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待”与“后之学者”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C.文中“弟子”与“师”相对,指学生/《论语》句子里的“弟子”指年幼的人。句意: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慎重/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兄长。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作者将二人进行对比,表达对孙明复好为人师的批评”错误。作者举孙明复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对待世道要慎重,并未批评孙明复好为人师,且文中孙明复、何北山之间也不存在对比关系。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之”,这些;“不齿”,瞧不起;“乃”,竟然。(2)“特”,只;“耻”,以……为耻;“率”,都。18.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可知,甲文认为“师道之不传”的原因是世人耻学于师。依据“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可知,乙文认为“师道之不传”的原因是无其实者却耻不为师。参考译文:甲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除了。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跟随他学习;生在我后面,如果他领会道理也早于我,我也跟随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乙呜呼!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道理没有听闻),不精通学业(学业不精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教授,却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这些人还不如教授句读的童子之师,或是传授实际技艺、技术的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有实际作用。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现在世人都把无所忌惮之人视作高明之人,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氏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在坊间书籍上连篇累牍地出现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如果世上没有孔子,自己就不应当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孙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慎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何北山的意思是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使老师的位子空着,来等待以后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对待师道)他就是像这样慎重啊!我年纪大了,很少时间去学习,你们想要寻求作我的弟子,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这篇《续师说》,作为推辞的理由吧。1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古之学者必有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惑”“谀”“受业”“孰”。20.(1)目之所及(2)惊天动地(3)理直气壮21.(1)韩愈是务实的官员,他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2)韩愈的文人气节、廉官风骨影响了潮州的文化,滋养了潮州人的精神。【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由语境“环视”和下文所见可知,此处是说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应使用“目之所及”,“目之所及”是指眼睛能达到的地方。第二处,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韩愈在潮州仅仅八个月不可能干过什么意义极大的事情,应使用“惊天动地”,“惊天动地”是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第三处,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潮州人抓住韩愈打出潮州文化品牌这一做法的理由很充分,应使用“理直气壮”,“理直气壮”是指理由正确而充分,说话的气势很盛。2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韩愈固然可敬,可敬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政绩——从潮州人口口相传的那些故事中,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务实的官员,尽管因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而被朝廷贬谪,却仍然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可知,潮州人尊崇韩愈的第一个原因是和韩愈的政绩有关,他务实,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由“韩愈对于潮州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文人气节、廉官风骨和不断衍生的各种传说,在潮州人的精神发育史上,在潮州人的文化血液里,韩愈无处不在”可知,韩愈对潮州的贡献还在于文化以及精神上,这也是潮州人尊崇韩愈的原因。22.A23.D24.C【解析】2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上文“针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无主语,因此,此处需要一个主语,由此可排除B、D两项;从下文可知讨论的内容具体到“存”与“废”,C项没有涉及,太过笼统,排除C。故选A。23.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①“无可厚非”意思是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从语境来看,是无可指责之意,宜用“无可非议”。②“是古非今”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厚古薄今”指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语段指出古文比例高,但没有否定现代文的意思,故用“厚古薄今”。③“批驳”意思为批评驳斥或上级对下级书面呈请事项作否定的批示;“批判”指对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也表示评断、判断。“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当然应用“批判”。④“至多”表示最大的限度,含有小于或等于的意味;“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最少。作者是说等于或多于两处,应用“至少”。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从下文“显然后者才是正确的选择”来看,后者指的是“师古而不泥古”,排除B、D;从文段的内容来看,“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说的是教师教授古文的态度,应用“教授”,排除A。故选C题组B能力提升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王彦章画像记欧阳修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公在梁以智勇闻。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史无之。又云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是时梁兵尽属段凝,京师羸兵不满数千,公得保銮五百人之郓州,以力寡败于中都,而史云将五千以往者,亦皆非也。公之攻德胜也,被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予尝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出奇,然后能胜。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1)之士可到也。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画已百馀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而予犹区区如此者,盖其希幕之至焉耳。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注释】(1)拘牵常算:思维受束缚,只会按常规来考虑问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自经于帝前经:通“颈”,自杀。B.不能备公之事备:完备,详尽。C.期以三日破敌期:期望。D.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审:详细,周密。(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多以谗不见信以力寡败于中都B.求于滑人颇多于旧史C.为宣义军节度使为御史弹而见废D.不知书,其语质其二同公死节(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朝未年,朝臣们因不被皇帝信任,都心怀愤怒而对国事懈怠,军中将领对时局也都抱观望态度,只有王彦章发奋坚持不渝,没有丝毫退缩和懈怠。B.欧阳修在滑州找到了王彦章的孙子王睿记录的《家传》,内容丰富,甚至记录了宰相敬翔因怒梁末帝不肯用王彦章而欲自杀一事。C.欧阳修认为,出奇才能制胜,所以他坚持以出奇制胜来反制元昊,即使边防将领屡次失掉机会,他也始终不改自己的主张。D.欧阳修在通常所说的铁枪寺找到了王彦章的画像。当时画像损毁严重,他赶紧安排工匠进行修复保全,因担心画像失真,而没有在上面增加内容。(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5)请用两个词语概括王彦章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原文简要分析。【解答】(1)C.“期以三日破敌”的意思是,约定在三天之内破敌。其中“期”,译为“约定”。故选C。(2)A.“以”:介词,因为。B.“于”:介词,向;介词,比。C.“为”:动词,担任;介词,被。D.“其”:代词,他的;代词,其中。故选A。(3)C.“他也始终不改自己的主张”错,原文,“予尝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由此可见:欧阳修独自坚持出奇制胜的建议,后来人们嘲笑、反对,以致自己也感到困惑。故选C。(4)乎,在;污,使动,使……污染;全,保全、保持;“鲜”,少。译文为:士人不幸出生在这个时代,能保持自身不受污染,终生重视名节的实在太少了!(5)本题,“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概括为“忠信”“勇武”。“予独持用奇取胜之议”概括为“有勇有谋”;“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概括为“武艺高超”;“奇在速,速在果”概括为“行事果断”。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四、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词,完成题目。八月十五夜月(二)杜甫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奎浦暗,轮仄[注]半搂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注】轮仄:像车轮一样倾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时写下的诗作,描写了十五之夜的月色苍茫,情感基调悲伤苍凉。B.前两联写月亮渐渐落人巫山深峡,却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江上雾气沉沉,如车轮般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C.后两联写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随之倾斜。此时诗人不禁联想起离乡戍边“汉家营”的士卒。D.诗中将月亮与“刁斗”“张弓”“残魂”等意象相关联,联想丰富,“不独”为全诗沉郁的格调增添了一抹亮色。(2)同是写月夜,这首诗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在情感表达和景物描写方面有何不同?答案:(1)D(2)①抒发的情感不同:本诗主要表达对战乱中拼搏沙场的士卒和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的同情,《月夜》主要表现离乱中夫妻亲人相思之情。②写景角度不同。本诗正面写月夜之景,景中寓情;《月夜》主要通过月下之人来写月的“清辉”,是从侧面写月色。题组C培优拔尖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文一】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文二】师友箴并序柳宗元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善,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儆己,又以诫人。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中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秀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无忽!12.某同学整理“师”的用法与意义,还不够全面,请就上述文章和你的学习积累,帮助该同学补充完善。师①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用作动词,从师。不师如之何③意动用法,以……为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④学习,效法。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用上述文章中的原句,将下面两段文字补充完整。(1)韩愈作《师说》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社会现实正是柳宗元在《〈师友箴〉并序》中所言,“________”。(2)韩愈谈“师”,柳宗元谈“师友”,两人都以“道”为重点,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柳宗元也认为“中焉可师,耻焉可友”,并且强调“____,____,____,____”,与韩愈所言极为一致。14.阅读论述类文章,要把握作者的观点与论述思路,感受文章的逻辑思辨力。请以《师说》第二段为例,谈谈作者如何有逻辑地展开论证?15.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此,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请你访谈中学生,拟写访谈问题(至少拟写3个)。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C.六艺,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①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①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儒先亿度②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手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节选自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注】①老、佛,分别指道家学说和佛教。②亿度,即“臆度”。(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2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诵其言
徒:只,仅仅B.强不知以为知
强:固执C.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然2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 B.吾亦以为异端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今之众人2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2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2.
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动词,学习
吾师道也13.
为人师者众笑之
佣丐为偶
道苟在焉
道之反是
公侯以走14.《师说》第二段逻辑严谨,论证清晰。采用正反对比手法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15.访谈问题:①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没有过质疑老师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②与老师谈论问题的时候,你能大胆地提出意见吗?③当发现老师的讲解有错误的时候,你会对老师有看法吗?【解析】【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题目要求整理“师”的用法与意义。比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一句中的“师”应当是指“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吾师道也”一句中的“师”应当是动词“学习”。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柳宗元在《〈师友箴〉并序》中谈到社会现实的一句是“为人师者众笑之”;柳宗元《〈师友箴〉并序》中以“道”为重点,并与韩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一致的是“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及结构特点的能力。《师说》第二段论点鲜明,结构严谨。作者在感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后,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这段文字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15.本题考查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中给出的句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在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关系,就学问而言,老师不一定比弟子有才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这就启发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大胆质疑;师生关系也并非“上下”或“尊卑”的关系,应当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关系,因此可以在访谈时引导学生针对比如对老师的讲解有疑问时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时要以平等的身份去讨论问题;另外也启发学生明白,老师也会有错误,不要对老师有看法,而应当理解老师也是普通人,只不过比你懂得道理早,对专业知识更擅长而已,也免不了会有错误。可以针对这些理解和思考设计问题。参考译文:师说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师友箴并序当今社会上,做老师的被大家讥笑。整个社会都不求师,因此离“道”也越来越远了;做朋友的,不是以“道”相交,而是以利相交,整个社会上就没有真正的朋友,因此造成了正道日益被抛弃的后果。唉!我对于这种状况感到很痛心啊,于是写下这首歌作为箴文。既用来警戒自己,又用来规劝别人。不求师怎么行呢?我靠什么成就自己!不交朋友怎么行呢?我靠什么提高自己!我想师从老师,谁值得我师从呢?假使找到了值得我师从的老师,又会被整个社会上的人讥笑。我想交朋友,应交什么样的人呢?假使有朋友可交,在对待“道”上又可能因观点不同而分手。现世已找不出孔子那样的老师,像鲍叔牙那样的朋友也早已死去。即使二人在世,恐怕我的“道”和他们的也不-样吧。言行合乎中道的可以作为老师,知道以利为耻辱的可以结为朋友,谨以这两个标准,用来提醒你以后求师交友。如果能坚持中道的,即使是佣人、乞丐也可以作为老师和朋友;假如背弃了中道,就是公侯卿相,也要离开他们。内要考察于历史,外要考察于社会现实,对于从师交友,要警戒不要疏忽。16.B17.B18.C19.(1)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解析】【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也”是句中语气词,其后不能断句,排除AC。“先后”是“生”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错误,师襄是名叫襄的乐师。代习惯在人的“名”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错误,第三段是为了阐明“圣人无常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卫生课件试题
- 合同终止声明范本
- 2024年度企业研发成果转化与许可合同2篇
- 2024年度文化艺术品拍卖委托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废弃物处理与环保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机器人研发联营合同2篇
- 背景图片课件怎么做
- 高分子化学:第三章自由基聚合1
- 2024年度工厂食堂员工餐饮需求调研合同2篇
- 新媒体代运营合同模板范文
- 电化学-基于大单元教学的高三复习课课件
- 国开电大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 形考任务4答案
- 手持电动工具安全培训教材课件
- 网络设备、网络安全设备、服务器和存储系统集成
- 火龙果栽培技术课件
- 培训记录消防安全签到表
- 高中音乐《茉莉花的芬芳》优质教学课件
- DB52-T 1692-2022水利工程标识标牌技术规范
- 三尖瓣环室早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课件
- 2022年广州市卫生健康系统单位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公示语翻译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