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纲要_第1页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纲要_第2页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纲要_第3页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纲要_第4页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概述: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和道德理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漫长的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曾吸纳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中华文化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以及中华文化的西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单元课标要求: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尤其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标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本课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本课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知识概要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多元起源。约一万年前,五地先后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域。2.春秋战国,奠基时期(1)出现华夏认同,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3.汉朝,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4.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5.宋代,三教合一,形成理学,以朱熹为代表。评价: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三纲五常,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6.明朝中后期,心学形成,以王阳明为代表评价:标志着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7.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出现表现:李贽批判理学,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等。8.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如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等。9.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彻底否定儒学),科学与民主成为价值目标。10.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主流。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3)孟子提出“仁政”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2)荀子以朴素的唯物史观解释自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3.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1)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尚贤”。(2)影响:在当时各国掀起了选用人才革古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后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使用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4.主张和而不同。太史伯认为“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1)本土性,本国风情,地域特征。(2)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4)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2.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体现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行,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二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标要求: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本课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本课难点:中华文化对世界发展的意义;知识概要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逐渐同儒学和道教相融合。(2)隋唐时期,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中国化。(3)两宋时期,佛教由盛转衰,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2.影响:(1)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具有启迪作用。(3)中国的建塔造像艺术就是佛教艺术的体现。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结晶。2.明朝末年,利玛窦等带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1)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2)《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译著相继介绍到中国。(3)17世纪,清政府采用太阳历,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3.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空前冲击。(1)洋务运动时期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如严复、詹天佑等)。(2)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创办的西书翻译机构。(3)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御侮强国。(4)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展开。(5)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后来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力求解决中国问题。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一)对亚洲的影响1.前4世纪至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谚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2.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朝鲜、日本等国的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3.佛教经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促进了各国佛教的发展。4.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效仿唐朝。(1)朝鲜的政治体制基本模仿中国。(2)646年,日本开始大化改新,推行的班田制、租庸调制以及中央集权制,都以唐制为蓝本。(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其科举制跟中国基本相同。5.15世纪,华侨下南洋,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6.郑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亚非各国的影响。(二)对欧洲的影响1.四大发明,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1)造纸术推动了欧洲书写材料的变革,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2)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4)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2.16一18世纪,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在欧洲出现了“中国热”。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第二单元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单元概述: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元文化的源头。古代农耕文明区域及其周边的游牧民族奠定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世界各地也形成和发展起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打下了欧洲文化的底色,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及东南亚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也收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的农业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他们培育的农作物为人类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单元课标要求: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第三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本课重点:古代西亚文化;本课难点:阿拉伯文化及其特点;知识概要一古代西亚文化1.文字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使用这种文字。2.文学《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3.建筑和艺术有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亚述帝国的王宫,波斯王宫等。4.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编撰《汉谟拉比法典》作用: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各种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5.科技星期制度起源于古代西亚。二古代埃及文化1.文字使用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前4世纪末,使用到4世纪。它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2.文学有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3.建筑艺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以及卡尔纳克神庙。4.科技(1)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的基础。(2)医学发达,防腐技术高超,“木乃伊”的制作。波斯帝国宫廷中有埃及医生。三阿拉伯文化1.背景:(1)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经征服从西班牙到印度北部的地区。(2)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2.文学“悬诗”盛行,散文故事集《天方夜谭》。影响:在中国广为流传;对西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有影响。3.科学(1)数学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天文学白塔尼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3)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长期被作为医学的教科书。(4)传播古印度的数字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第四课欧洲文化的形成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本课重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本课难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中古时期欧洲文化的联系与区别;知识概要一古代希腊文化1.概况: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区域;前五世纪至前四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典时代”,文化高度发展。2.哲学(1)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称为“三大哲人”,他们创立了古代的系统哲学。(2)柏拉图,发展了几何学,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3)亚历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2.文学(1)《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2)戏剧,是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里斯托芬被称为“喜剧之父”,代表作是《鸟》。索福克勒斯,代表作是《俄底浦斯王》。3.雕塑和建筑艺术米隆的《掷铁饼者》,帕特农神庙。4.史学(1)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被称为“史学之父”。(2)修昔底德,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二古罗马文化1.法侓(1)成就:约前450年,《十二铜表法》制定,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2)评价: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公民法的基础。2.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三大代表。维吉尔写有史诗《伊尼特》。3.史学李维《罗马史》,塔西佗《编年史》。4.建筑有万神殿、大竞技场(圆形剧场)等。5.历法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来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三中古西欧文化1.背景:(1)481年,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2)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3)756年,国王丕平把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教皇国”建立。(4)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2.特点: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的文化符号,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3.影响:(1)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如宗教神话、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2)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基础。四拜占庭、俄罗斯文化1.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2.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为两派:天主教和东正教(正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3.特点:继承吸收,融汇贯通。(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的东方文化)4.表现:(1)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时编撰《罗马民法大全》,使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2)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及其“穹窿顶”。5.三个年代:9世纪,古罗斯国家建立。13世纪,基辅罗斯被蒙古征服,后莫斯科公国兴起。16世纪初,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6.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皈依基督教,进入基督教文化圈。7.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五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本课重点:古代印度文化;本课难点: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及认识;知识概要一古代印度文化1.范围:包括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地。2.背景:约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一系列国家。3.思想:(1)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严格规定社会等级制度。(2)前6世纪,佛教形成,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3)4世纪时,印度教开始兴起,后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4.文学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5.艺术佛塔、石柱、石窟都是佛教艺术。如阿旃陀石窟。6.数学发明“阿拉伯数字”和十进位计算法。7.传播(1)公元前后,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对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2)佛教文化、巴利文对东南亚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如缅甸的吴哥窟。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1.背景:约前五世纪,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676年,朝鲜半岛初步实现统一。2.科技和文艺(1)634年修建了瞻星台;12世纪完成《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13世纪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2)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谚文”。音乐歌舞出名。3.中朝联系(1)佛教、道教和儒学都从中国传入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2)汉字在朝鲜半岛长期使用,朝鲜乐舞传到中国中原地区。4.日本文化(1)思想约9000年前,日本神道逐渐发展。12世纪后,武士道逐渐形成。(2)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3)建筑和艺术法隆寺;大和绘和浮世绘;茶道。5.中日交往9世纪形成了“假名文字”;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三美洲印第安文化1.印第安人培育出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烟草等农作物。2.三种代表文化: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3.宗教上,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玛雅人创拜自然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太阳神。4.3—10世纪,玛雅文明达到高度繁荣。表现:创造了象形文字,发明了“玛雅历”,创造出20进位法。5.12世纪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文化走向繁荣。(1)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2)印加人建造太阳庙,能使用麻醉剂,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6.16世纪后,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单元概述: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创造了地域文化。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欧亚大陆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就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了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人口迁徙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新的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等也造就了规模日益增长的难民群体。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单元课标要求: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3.理解人口迁徒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第六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本课重点: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本课难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互学习的表现;知识概要一印欧人的早期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2.前2世纪初,印欧人等游牧部落陆续进入印度、巴尔干半岛、西欧和北欧地区。(1)印度河流域的印欧人被称为雅利安人。后来推进到恒河流域,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吠陀”与《摩诃婆罗多》都记载了雅利安人的故事。(2)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后来分别发展为赫梯人和波斯人。(3)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演化为后世的希腊人。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随之出现。(4)最西边的的印欧人占领了西欧北部地区,被称为凯尔特人。3.影响:(1)农业社会居民学会了使用马匹和战车。前2世纪后期,在作战中广泛使用马拉战车。(2)发明了骑兵。亚述帝国时期,骑兵已经成为重要兵种。(3)约前1300年,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锻造武器。冶铁技术广泛传播。(4)古代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等几个主要的文化区域形成。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1.第一轮迁徙公元前后(1)中国北方的匈奴不断向西扩张。大月氏人被迫西迁中亚,于55年建立贵霜帝国,并统一印度北部。贵霜帝国与汉朝、罗马、安息并称为当时“四大强国”。(2)欧洲的日耳曼人不断南迁。3世纪后,日耳曼人开始以雇佣兵身份移居罗马帝国。2.第二轮迁徙3—6世纪(1)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还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304年,匈奴族首领刘渊称王,建立汉国,史称前赵。(2)在欧洲,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攻占罗马城,在西班牙和高卢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国(418年建立)。(3)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进入西罗马境内并建立国家。481年,法兰克人的首领克洛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了英吉利王国。(4)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3.影响:(1)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地图,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a.中国和印度基本保持了各自的文化传统,但部分吸收了游牧民族的因素。b.西欧封建社会,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相互结合,形成欧洲新文化。特点:以神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表现形式。c.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d.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第七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的跨地域转移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认识在迁徒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本课重点: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本课难点:华人对美国西部开发做出的贡献;知识概要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背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扩张和征服。2.印第安人数量锐减——变化之一(1)直接原因: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传染病的流行。(2)结果:造成美洲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了黑奴贸易的兴起。3.大量非洲黑人进入美洲——变化之二(1)概况:1502年,葡萄牙人把第一批黑奴运到美洲,三角贸易兴起。黑奴被称为“乌木”。主要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2)影响,有三个方面:a.对非洲,使非洲丧失了约一亿人口,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b.对美洲为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c.对欧洲殖民者积累了大量财富,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4.大量欧洲人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增——变化之三5.影响: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及其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6.现状: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区别如下:(1)美国、加拿大,白人占据了大多数。美国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2)海地等国,黑人人口占多数。(3)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在秘鲁等国,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西洋人口结构的改变1.殖民活动——三步曲(1)18世纪中后期,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澳大利亚最初被作为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2)19世纪,英国人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立牧场。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3)185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流放罪犯——建立牧场——开采金矿2.结果:(1)澳大利亚等地的土著居民人口数量减少。(2)大量英国人及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背景: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开始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2.开始:(1)19世纪中叶,大批印度、中国等国的劳工来到美洲。华工又被称为“猪仔”。(2)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条约》中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3.概况:(1)华工是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和太平洋铁路工地等地的主要劳动力。(2)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接近50万。(3)19世纪中叶,大量亚洲劳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4.影响:促进了美洲与大洋洲的开发;澳洲、美国等地都形成了“唐人街”,保存至今。第八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移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识迁徒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本课重点: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移动;本课难点:难民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知识概要一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背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促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2.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二战后表现:(1)西欧、北美和大洋州等地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美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2)20世纪70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3)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地区)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4)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3.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1)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的工作是制造业部门的体力劳动和公共服务行业。(2)20世纪80年代,出现“精英迁移”趋势。在跨国公司表现突出。如美国的“硅谷”是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原因: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雇佣单位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1.来源: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造成的移民。2.分类: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3.发展:(1)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2)二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印度支那等地区。4.保护措施——国际社会的努力(1)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2)1951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了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3)1966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4)2000年12月,联大规定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5.现状:国际社会在人道主义救助上做了很大努力,但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救助难民任重道远。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1.背景:全球化时代,世界正在形成各类移民社会。移民社会里存在着本土居民与外来人口的文化认同问题。2.美国,典型的移民国家。(1)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吸纳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北美印第安文化的移民文化。(2)影响: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同时多元文化传统使文化认同存在着矛盾和冲突。3.中国上海1843年开埠,城市居民来源广泛(1)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3)作用:引领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列。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概述:商路的开辟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为中国和西方之间的物资、技术和精神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世界其他区域的商道,同样展示出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单元课标要求: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2.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九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标要求: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课重点: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盛衰;本课难点: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表现;知识概要一丝绸之路1.概念:是古代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商道,是古代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事件——张骞通西域“凿空”(1)时间:前138年(汉武帝时期)(2)目的: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同夹击匈奴(3)历史作用:张骞获得大量的西域资料,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3.路线(1)汉朝: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2)在新疆、中亚地区比较复杂;西出阳关或玉门关后,分为南道、北道和中道。(2)南道和中道大体上形成于汉朝,北道是在隋唐时期新开辟的。4.衰落——宋朝原因有二:割据、战乱的影响;海路联系日益活跃的冲击。二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1.草原丝绸之路(1)路线:漠北草原、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小亚细亚(2)事例:匈奴、突厥等民族的西迁2.西南丝绸之路(1)路线: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等地。(2)事例:唐宋时起,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3.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居上(1)西汉,中国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路线: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国——印度半岛南部(2)宋元时期,能制造出巨舟,采用帆索和指南浮针,出洋航海十分频繁。(3)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4)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等口岸成为重要交通枢纽。郑和下西洋是古代海上交通的巅峰。4.四条丝绸之路兴起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主要贸易商品陆上丝绸之路西汉隋唐明清丝绸草原丝绸之路夏商蒙元明清(民族迁徙)西南丝绸之路夏商隋唐宋明之后茶叶、马匹海上丝绸之路春秋战国郑和下西洋鸦片战争之后瓷器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传出:(1)丝绸、铁器和瓷器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制瓷技术、治铁技术经过西亚向西传播。(2)瓷器、茶叶主要经过海路外销,瓷器上的传统纹饰传入西亚和北非。青花瓷器世界著名。(3)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2.传入:(1)西汉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苜蓿、葡萄、石榴等作物。(“胡”类物种)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有:胡桃(核桃)、蒲桃(葡萄)、石榴、苜蓿、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胡麻(芝麻)、胡萝卜、胡葱、西瓜等。(2)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如唐朝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织法与图案风格。(3)宋元时期,棉花传入内地,后成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4)香料、珠宝、金银器血等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朝起基本来自海路。3.精神文化方面(1)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丝绸之路沿线留下的石窟,如敦煌莫高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2)西亚的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欧洲的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朝与唐朝广受欢迎。(4)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特点: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第十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标要求: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提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课重点:全球贸易网形成的过程与表现;本课难点:文化交流的国际化;知识概要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背景:a.15世纪之前,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b.新航路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洲际贸易得到扩展。(2)表现:a.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如欧美两洲商品流通的加强;b.股份公司出现和发展,如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与西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与法国西印度公司等。(3)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洲际贸易,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基本形成)。2.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1)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的推动(2)表现:a.形成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他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b.世界贸易额剧增自1870年到一战前,世界贸易增长了近2.6倍。3.生产的国际分工深度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1)影响因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阻碍。(2)促进因素: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签署,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及“冷战”的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3)发展表现:1950—2000年,全球贸易(出口)总值增长了近100倍。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1.原因: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卖双方的接触,商品对文化习俗的传播。2.茶的外传——表现之一(1)16世纪之前,中国茶主要在亚洲大陆传播。(2)近代以来,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西洋等地区。(3)影响: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荷兰的家庭设有“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3.服饰的变化——表现之二(1)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2)20世纪初,法国设计家波烈设计的女装采用了东方女装的样式。(3)中华民国建立后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4.钟表的传入——表现之三(1)钟表诞生于欧洲,约16世纪中期由传教士传入中国内地。(2)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大。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碰撞单元概述: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并不相同。原始社会的人们主要是为了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活区域而战;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的人们通过战争开疆拓土,建立区域性的大帝国;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曾发展为世界大战。在这些战争过程中,被征服、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单元课标要求: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同的文化碰撞;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第十一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古代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本课重点: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本课难点:元朝中欧交流的成就和局限性;知识概要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1.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地区。2.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3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3.希腊化时代,指从亚历山大远征到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的大约300年的时期。4.希腊化的表现:(1)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欧洲文化起源)为主导,融合埃及文化(非洲)和西亚文化(主要指波斯帝国)。(2)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4.希腊化的影响: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研究与传播。(1)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中心。(2)托勒密王朝时期,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的文化典籍。(3)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的发展。表现:a.卡利马库斯等人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b.欧几里德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c.阿基米德提出了浮力定律和杠杆定律等定律。d.埃拉托斯提尼精确地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e.医生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4)西亚、北非的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保持了长期的影响,甚至存在至今。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三次西征1.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亲征,1218—1225年(1)起因:花剌子模国扣押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2)结果:灭掉花剌子模国,打到黑海北岸。2.第二次西征,1235—1242年,又称长子西征或拔都西征概况: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3.第三次西征,1251—1259年,旭烈兀西征概况:以西亚、中东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灭亡阿拉伯帝国4.形成了四个相对独立的政权:钦察汗国(即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四大帝国5.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6.推动了东西方的相互了解。事例如下:(1)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从法国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2)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在元朝留居17年,留有《马可•波罗行纪》。(3)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过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到达英法等国。7.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徒。(1)由东向西迁移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2)大批移民自西向东,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3)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第十二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近代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本课重点:独立战争后的美洲文化;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本课难点: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知识概要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1.背景:独立战争前,英国等欧洲移民、非洲黑人、印第安人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2.特征: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表现:使用的英语发展为美式英语;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英国文化居于主导地位。3.形成:(1)独立战争前,“美利坚人”已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2)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文化的形成。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民族的正式诞生。(3)1787年联邦宪法,北美大陆建立联邦制共和国。4.内容:(1)进步性: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权力制衡原则。自由女神像成为重要文化符号。(2)局限性:发展种植园经济和保留奴隶制。二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1)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拉丁美洲。(2)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非常普遍,形成“混血社会”。2.特征: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亡,西、葡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文化符号之一。偏远内陆地区,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得以保留。3.形成:拉美独立运动中,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西属拉美独立后,大多建立了共和国。4.评价(1)积极性: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取消了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2)局限性: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战后形成了考迪罗独裁权力。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1.背景:(1)1805—1815年,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大帝国:大西洋沿岸到波兰,波罗的海到地中海。(2)法军在所到地区,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了自由、平等、法治、共和等思想。但其压迫与掠夺,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3)在抗法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战争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2.俄国,“十二月党人”于1825年12月发动武装起义,很快失败,但是传播了民主、自由、革命的主张。3.波兰,1830年11月,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反对俄国的起义,激发了民族解放斗争。4.德国,(1)普鲁士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2)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四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欧洲国家向被侵略地区输出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等,进行文化侵略。但同时也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带到被侵略地区,激发了这些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2.中国,(1)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魏源著有《海国图志》,郑观应于1894年完成著作《盛世危言》。(2)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3.印度,(1)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但印度上层精英反抗英国统治,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2)印度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表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主要宗教,基督教没有全面流行,种姓制度仍有重要影响。4.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伊斯兰教仍然是主要宗教,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第十三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现代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本课重点: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本课难点:战争影响文化碰撞、交流与发展的表现;知识概要一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背景:(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已经有民族独立的愿望和行动。(2)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3)战争后期,四大帝国解体,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一战后期,解体的四大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2.表现:英国将印度土兵,法国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同时也在殖民地传播了民族自决的原则,成为指导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3.事例:(1)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收马列主义,成为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2)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成为越南第一个共产党人,转向领导民族解放斗争。(3)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1922年)持续开展。(4)在非洲,埃及爆发华夫脱运动;在拉美,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现民族民主运动。3.作用: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二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背景:(1)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要求。(2)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广泛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高涨。2.表现:(1)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2)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英帝国迅速解体。(3)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3.历史意义: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彻底终结(最终瓦解的标志: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三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艺复兴1.概述: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2.印度,(1)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取向。(2)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宗教与政治分离,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3)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种姓因素影响较深。3.新加坡、韩国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粹,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4.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表现:(1)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2)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3)古埃及留下的名胜古迹,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有很大影响。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概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初始往往以口头传说与史诗的形态展现。进一步的学校教育、书籍出版,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则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通过这些形态多样的载体,我们得以了解各文明的成长与发展。然而,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战争、以及工业化、现代化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这些遗产不断遭受破坏,正是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世界各国采取了种种措施,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单元课标要求:1.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2.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第十四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标要求: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本课重点:学校教育的发展;本课难点:博物馆的的成长;知识概要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1)先秦时期,“学在官府”。官学与私学成为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2)西汉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代表了古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代开始设立地方官学。(3)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是孔子首创。唐代以后得到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4)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书院形成与迅速发展。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朱熹编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影响后世。(5)作用: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使儒家经典得以传承,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教育基础。2.近代大学(1)现代大学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欧洲的中世纪大学。法国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奠定了国民教育制度。(2)德国人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实现了“教学与研究合一”的精神。(3)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还致力于服务社会。(4)京师大学堂,兴办于戊戌变法时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后,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5)清华学堂,1912年创办,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1931—1948年,梅贻琦任校长期间,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6)作用: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留学教育(1)古代史上,日本向中国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同时带来留学生。(2)洋务运动时期,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赴美留学生。如詹天佑、严复等。(3)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如孙中山、陈天华等。(4)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如周恩来、陈毅等。二印刷书的诞生1.产生:(1)约前30世纪,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认为这是书籍的雏形。(2)约前五世纪出现的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后来又出现帛书。(3)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出“蔡侯纸”,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4)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作用:直接催生了印刷书,并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2.意义:(1)堪称具有革命性的改变,有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2)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3.文化的传播(1)佛经翻译从东晋到隋代,佛经翻译得到官方支持。唐代译经活动规模宏大,玄奘组织的译场最为著名。(2)明末清初西学东渐a.利玛窦制作并印行了《山海舆地全图》(又名《坤舆万国全图》),这是中国人首次接触到近代地理学知识。b.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